winggundam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3頁(共12頁) 上一頁  1, 2, 3, 4 ... 10, 11, 12  下一步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 頁 3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六 9月 03, 2016 6:58 pm

40.四一二的暗算
四一二反革命ZB,是一場策劃精心的暗算,如果用一幅圖畫來表達的話,那麽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就是最適合的圖畫.
TG無疑是蟬,而蔣介石則是螳螂,雀又是誰呢?
在當時的那個背景下,北伐已經基本取得了成功,可以說上海成了下一個焦點,此時的TG已經展現了自己的軍事潛力,接下來的上海工人武裝起義更是讓蔣介石時刻感到了危機.蔣介石想對TG下殺手已經是昭然若揭.
但我曾經說過,當蔣介石想要成爲官僚資本主義的領袖的時候,官僚資本一方面給他提供了動力,也同時提供了阻力,也就是說蔣介石的野心大家都是知道的,所以這裏出現了一次暗算,蔣介石爲何下了如此的決心呢?
他的決心一方面是他自己下的,另一方面是“別人”慫恿他的.
這個別人就是國民黨本身,官僚資本需要一個領袖,因爲孫中山的幻想讓他們不安,所以在國民黨很弱小的時候蔣介石的出現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但是蔣介石的野心太過于明顯了,這就反而讓官僚資本不安起來,對于他們來說,他們需要的是領袖,而不是一個皇帝。那麽爲什麽又要讓蔣介石對TG下手呢?
我認爲最大的動力就是“借刀殺人”。
不管是蔣介石還是他們,都事實上討厭TG,因爲畢竟他們是官僚資本。但誰都不想弄髒自己的手,戰爭就要結束了。
如果可以打敗張作霖,那麽中國便可以統一,爲了以後的美好形象,他們不希望自己髒了手,所以他們便期待蔣介石去做。
蔣介石在此時有些衝昏了頭腦,他想取得上海,然後定都南京,這樣政治中心在手,而經濟中心就在手邊上,他就可以真正的達到自己的目的。
也就是說,蔣介石距離自己期望的成功就差一步,那就是拿下上海,但上海被TG打下來了,以一種武裝起義的形式改變了他的策略,他怒火中燒,加上旁人的慫恿。
所以他決定下手。
那注定是黑暗的一段日子,也就是這一天,讓蔣介石永遠的戴上了反革命的招牌,其實這個反革命有兩種層面的解釋,首先就是反孫中山的民權革命,其次是反人民革命。但這兩種都是一種,那就是反潮流的革命。
這個潮流是什麽?
那就是中國的自主變化,中國事實上開始往民權時代進步了,所以說蔣介石是反革命那也真是沒有冤枉了他。
事情到了這裏並沒有結束,反而是進入了最“高潮”的部分,隨後汪精衛跳了出來指責他,然後建立了武漢政府,和南京政府分庭抗禮。爲了表示自己也是國民黨這邊的,他也同樣迫害殘殺TG。也就是說蔣介石和汪精衛承擔了在道義上的所有惡果。
可事情並沒完,桂系的李宗仁也跟著跳出來指責蔣介石,反蔣大戲開始,蔣介石最後被打下了台。那麽爲什麽桂系總能屢屢得手,每到蔣介石關鍵時刻,就能跳出來打垮蔣介石呢?
這與桂系支持孫中山打敗陳炯明有關,陳炯明的叛變使得孫中山失去了根基,蔣介石也是同樣如此,所以桂系幫助他們打敗了陳炯明,表面上粵系是國民黨的核心。
但桂系一直占著非常大的份額。而此時,桂系迎合了國民黨內部反蔣的意圖,也就是說桂系的成功一方面是對蔣介石分寸拿捏得得當,一方面是內部迎合了桂系的意圖。
結局就是蔣介石下野。
但蔣介石怎麽甘心就如此下野呢?他抛棄舊妻,娶了宋美齡,加強了與宋子文與孔祥熙的關系,就是說蔣介石向錢袋子下手了,官僚既然不支持他,那麽他就向資本借力。此時美國向他伸出了援手。美國一直是蔣介石最大的後盾,因爲美國需要驅逐歐洲的勢力,而蔣介石成了他們最好的選擇。所以美國和蔣介石的合作一定程度上在一開始是相互利用。
因爲此時還沒有爆發抗日戰爭。
蔣介石又化險爲夷,重新回到權利的中心,但請記住,這爲蔣介石在以後的大敗埋下了深深的隱患。同時在此時南昌已經爆發起義,隨後又爆發秋收起義。兩股力量在井岡山會師。
TG在四一二反革命ZB中遭受到了沈重打擊,但是這對于TG以後的磨難來說,也只能算是一次陣痛罷了。能否經受住考驗是檢驗雙方的最重要標准。
形勢總是在快速的變化著,蔣介石對反對自己的人産生了厭惡,他決定發動新的戰爭。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73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 頁 3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六 9月 03, 2016 6:58 pm

41.馬克思的出現
從這裏開始,視角就從蔣介石和國民黨轉換到TG這邊,重新完整敘述共産主義,然後再一起分析TG和國民黨的鬥爭。
在談共産主義之前必須要談清楚一個問題,那就是不論是東方,還是西方都在自主進步,而東方的自主進步被強行打斷了,但不代表東方沒有自主進步。所以必須先說清楚這一點才能繼續。
資本主義的出現是因爲封地權和資權之間産生了激烈的對抗,這種對抗産生了倒王與保王運動,因爲很簡單國王和皇帝是最大的封地權代表。打倒國王成了歐洲走向資本主義的方向,但在其中也有另一個聲音出現,那就是渴望民權的出現。
法國發生了大革命,表面上是民衆對國王的不滿,但實質上是資權的發展逐漸與封地權産生了對抗,而國王的勢力越來越小的原因造成的,國王被架空後只得更加盤剝人民,這樣國王和人民的對抗性就顯現出來,而貴族和資權的存在感就變得不那麽明顯了。
大革命爆發後,推翻國王是行動的目標,而當國王被打倒以後,革命的隱藏的問題就暴露出來,革命者開始相互爭奪權利,産生了大量的屠殺和混亂。
這種混亂給了軍人機會,而拿破侖的崛起使得革命出現了倒退,隨後拿破侖通過一系列的對外戰爭確立了自己的地位和合法性。
革命出現了回潮,拿破侖重新選擇了皇權(不是寫拿破侖的事業,所以就不深入解釋。)但拿破侖在國內的行爲事實上侵犯了資權的利益,在軍事上的擴張使得別的國家聯合起來打擊他,最後他失敗了。他失敗以後國王制度又重新建立來。
那麽自然資權是不願意這現象發生的,就又爆發了革命,最終王權被資權打敗,法國革命成功,變成了一個以資本主義理論治國的國家。
那麽如果抛出那些文學化和美妙的渲染,實質上你可以看出,民權都只是一個借口和幌子,實質上還是資權和封地權之間的對抗,最終資權勝利了。
因爲資權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他的來源和他的組成受限較小,所以他吸納了更多的勢力加入,而封地權自然帶有一種自然的排斥性,這就造了支持資權的人超越了封地權的人,勝利就不難看出。
但必須強調的是被誇耀的法國大革命,不是民權的革命,而是資權的革命,那麽爲什麽要強調這一點,因爲如果看不清這個事實,那就看不清爲什麽最講民權的法國會排斥共産主義了。
也正是因爲民權一直長期處于一種被利用的狀態,歐洲處處講什麽民主,但實質上得利的卻是資權,所以曆史自然需要推出一個代表民權利益的思想者出現。
這個人就是馬克思。
馬克思看透了歐洲民主的實質,那就是從封地族權變爲了資本族權,但仍然屬于族權,並沒有實現一個深層次的變革。
所以馬克思在這當中越來越不滿,他開始書寫自己對曆史的看法,最終他創造了共産主義思想。
共産主義思想擁有三種特性。
首先是以民權爲根官權爲輔的思想,希望建立一個民權社會,所以他帶有一種強烈的傾向性,那就是以被壓迫的無産者爲主要發展對象。
我之所以分析馬克思,那就是馬克思的思想帶有一個缺陷。這個缺陷就像一個潛在的炸彈,他埋藏在執行共産主義思想的國家中。隨時都可能爆發。如果這個缺陷不被排除,那麽共産主義革命隨時存在問題。
那麽這個缺陷是什麽呢?
那就是共産主義的理想是通過共産主義的發展最後希望建立一個社會主義國家,那麽問題就是從共産主義到社會主義的這個過度怎麽完成?
這就是馬克思的共産主義思想的隱患。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73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 頁 3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六 9月 03, 2016 6:58 pm

42.我眼中的馬克思主義
這個問題是嚴肅的,爲何一開始就談這個問題,因爲這個問題是關系到如何看待曆史的最關鍵問題,就是該怎麽看待共産主義和怎麽看待共産主義和社會主義之間的關系。
我相信對我的觀點提出意見和異議的人會非常多,甚至認爲我搞混了,但請注意一個事實,那就是該怎麽看待馬克思口中的共産主義。
我們不能以現在的世界觀去看世界,而是以當時的世界觀去看。你想看清曆史的本來面目就該以過去的視角看過去的視角。
如果你以當時歐洲的觀點去看,世界就基本上是歐洲的,那麽馬克思的觀點就可以成立了,因爲馬克思認爲只要聯合起一切無産者推翻舊的秩序,建立一個新的以共同生産。
共同致富的新秩序,是可以的,因爲當時的世界尚有巨大的生産資料沒有被開發。並且在馬克思的腦海中歐洲似乎的社會主義已經出現了。
但問題是歐洲的大地盤和早期社會主義是建立在什麽基礎上的?
是建立在從殖民地掠奪來大量的資源和財力後建立起來的。也就是說這種社會主義其實是一個假象,歐洲並沒有進入真正的社會主義,因爲歐洲從根本上就沒有進入民權時代,所以就更談不上社會主義。
而是真真正正的資本主義,但是由于搶來的資源實在是太多了,造成了這一假想。
馬克思把歐洲早期的社會主義當成了真的社會主義,在這個基礎上構思出了共産主義。可問題是當時還沒有真正的社會主義,那麽既然沒有真正的社會主義,怎麽建立起一個馬克思想要的共産主義?
也就是說馬克思的理論前提是不存在的,因爲歐洲的擴張是搶了別人的土地,擴大了勢力,從擴大的勢力中壓榨了資源,造成了壓榨和被壓榨。
看起來一切都是合乎馬克思理論的,但問題不論是歐洲的合並能力還是早期的社會主義都是鏡花水月。說穿了就是錯覺。
也就是當時的世界根本就沒有任何一個社會主義國家。那麽請問沒有社會主義國家,怎麽走向共産主義?
而當他創造這種學說了以後,那麽曆史會往前進,人們會渴望他所說的共産主義,但實質上想要達成他的共産主義,必須達成社會主義。
也就是說,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個文明想要達成馬克思的共産主義,都必須首先進化到社會主義,然後通過發展還得經過曆史的考驗,最終才能達到共産主義。這以後還要細談。
想要達成共産主義,沒有進化成社會主義是絕對無法成功的。所以一切後來的問題和根源就是馬克思看錯了歐洲,所以錯誤的認爲社會主義已經出現。這也是爲什麽在歐洲出現的共産主義無法成功,反而是讓另外兩個國家成功了。
那就是中國和蘇聯。
請記住一句話:橘生淮南則爲橘,橘生淮北則爲枳。
一顆種子在不同的土裏能長成不同的樣子。
也就是中國和蘇聯都有歐洲沒有的一樣東西,正是這樣東西作爲催化劑讓共産主義在蘇聯和中國産生了一個戲劇化的變化。
馬克思出現的時候是資本主義已經興盛起來的時候,而此時的俄羅斯和中國,還都迫切的需要一個新思想來替代他們不同的舊思想。
沒錯,俄羅斯人首先受不了尼古拉二世皇帝的統治,爆發了十月革命,建立了布爾什維克領導的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
所以如果蘇聯是第一個成功建立並長久運行的社會主義國家,那麽在他之前沒有社會主義國家,馬克思的共産主義怎麽實現?
馬克思的思想是沒有錯的,但他太超前了,他的思想是建立在空想社會主義基礎上的,在社會主義還沒有成熟,還沒有真正成爲一種穩定可靠的管理方式時,自然無法實現他的思想。
可問題是他的共産主義思想畢竟出現了。但他的思想在一方面成爲了一種理論,另一方面兩個國家借鑒了他的思想轉換成了另外的共産主義思想。
事實上世界出現並存在兩種共産主義思想,一種是理論共産主義,一種是鬥爭執導綱領。
所以當我說共産主義的理想是通過共産主義的發展最後希望建立一個社會主義國家,那麽問題就是從共産主義到社會主義的這個過度怎麽完成?
很多人認爲說反了,對,我故意的。
因爲我口中的共産主義是指的鬥爭執導綱領共産主義思想,正是他使得中國和蘇聯走向了社會主義國家的道路。這就是我想談的。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73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 頁 3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六 9月 03, 2016 6:59 pm

43.馬克思留下的的隱患
馬克思的共産主義思想出現了事實上的分界,出現了兩種共産主義,一種是理論共産主義,一種是鬥爭綱領(共産主義思想領導下的鬥爭綱領)那麽這兩種共産主義爲什麽會出現,我已經解釋過了。
下面就要談一下這兩種共産主義所産生的隱患,其實很簡單,那就是理論共産主義和鬥爭綱領兩者最終會碰頭。
兩者會在社會主義國家建立後相互對抗,你可能會奇怪,同樣是共産主義,那麽他們怎麽會發生對抗,這個道理其實並不難理解。
因爲鬥爭綱領打倒的不是社會主義,而是打倒的舊秩序,利用鬥爭綱領成功打倒舊秩序的最主要代表就是蘇聯和中國,這以後細談。
打倒以後要建立的是社會主義國家,所以,當由鬥爭綱領建立起社會主義國家以後。到底是發展社會主義,還是發展共産主義,就成了一個難以忽視的問題。
鬥爭綱領是發動被壓迫的底層群衆爲主的,他成功建立新國家後,就不得不面臨一個難題,那就是發不發展經濟這個問題。假如發展經濟,建設社會主義,那麽表面上看沒問題。
但問題是社會主義是共産主義前身,這就會牽扯到窮與富的問題,而共産主義給人的理想是共富,可是生産力不足和社會主義不成熟的時候,是無法支撐馬克思的理論共産主義的,那麽就會産生各種隱患。以後細談。
最終引起大問題。
一些人會認爲發展社會主義讓共産主義理想失敗了。或者幹脆認爲發展社會主義就是對共産主義的舍棄。
這就是馬克思留下的最大隱患。
蘇聯和中國是不一樣的,我以後會細致的講述他們的不同,但在這裏首先要明白的是鬥爭綱領實質上讓他們打倒了舊秩序,建立了社會主義國家。
可在歐洲不管是鬥爭綱領還是理論共産主義都被打敗,這是偶然的麽,後面我會先談德國的問題。事實勝于雄辯,那麽爲什麽共産主義在歐洲失敗了。這是我關心的問題。
一種理論在源發地失敗了,只有一個可能性,這種理論錯誤的看待了源發地的形勢,這就是共産主義理論和鬥爭綱領在歐洲失敗的最主要關鍵。
不能簡單的把人性的惡,或者舊勢力的強大認爲是失敗的理由,因爲不管是封建時代,還是王朝時代,還是資本主義,出現的時候都很弱小。但他們都成功的擊敗了原本強大的對手。
所以一個理論想要成功,必須滿足所在地的需求,這種需求一方面是進步的思想,一方面是自主變化的渴望,當這兩種條件都滿足時。那麽就自然可以成功。
歐洲所謂的社會主義,實質上是資本主義的假象,所以當世界上的殖民地大多被劃分完後,資本主義國家相互之間的矛盾就緊張了起來。
一場相互之間的兼並就在所難免,作爲先發迹國的英國和法國自然要比後發迹的德國更具有優勢,因爲他們控制的地方比德國大,他們並不著急,但德國對這種分配感到不滿,最終挑起了戰爭。
當資本主義之間的戰爭開始以後社會資源和國家資源迅速消耗,尤其是德國,戰爭的過程壓抑而痛苦,在德國兩線作戰的時候感受到了壓力,打贏了德俄戰爭,俄羅斯人再也受不了尼古拉二世的統治爆發十月革命。德國開始和西線的同盟國繼續開戰。
最後德國失敗,投降。
我爲什麽談德國,因爲共産主義誕生在德國,也就是說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失敗後最有可能實現共産主義,但爲什麽最終德國的GCD失敗給了德意志民族社會主義工人黨呢?如果你覺得這個名字太長,那你可以叫他納粹。
就是我下面要認真分析的。先把歐洲的問題談清楚,然後再談蘇聯和中國。這樣才能看清三者的不同。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73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 頁 3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六 9月 03, 2016 6:59 pm

44.解析德國納粹的興起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德國進入了一個混亂的時期,物價飛漲,通貨膨脹,人們在痛苦和饑餓中掙紮,這個時候一個奧地利人正在苦惱著德國的事,這個人就是希特勒。
希特勒這個人帶有明顯的族權傾向性,他認爲一切痛苦的根源就是因爲猶太人和懦弱的德國領袖們的出賣,讓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失敗,他尤其痛恨猶太人。
而當時GCD在德國開始興起,巧合的是共産主義也是猶太人提出的,所以希特勒也開始仇視GCD。
于是希特勒加入了一個黨,德國社會主義工人黨。其實當時沒什麽人搭理這個黨,因爲GCD更具有吸引下層民衆的能力,而資本主義更能吸引上層勢力。
但希特勒巧妙的引用一個概念,那就是猶太人導致了德國的失敗,這種概念的推出起到了一個什麽作用呢?
那就是他規避了一切德國人的過錯,把過錯歸于別人,另一方面確實猶太人在歐洲受到排擠,更何況是當時的德國正處于一個割地賠款的痛苦時刻,所以仇視外人,把責任推給外人成了規避自己錯誤最好的良藥。
希特勒開始走入黨派政治中,但實話實說,當時的希特勒還十分弱小,他有一點強迫症和狂想症,在條件尚不具備的條件下,發動了啤酒館暴動,很快失敗。他本人也進入了監獄,可是在監獄內寫的我的奮鬥,迎合了當時的主要潮流,那就是德國人普遍對現狀感到不滿,而把原因推給別人確實是一種最好的自我逃避的辦法。
最有黑色諷刺意味的是德國社會工人黨,也就是納粹在啤酒罐暴動失敗後總結經驗,然後期望以選舉手段得到勝利,這裏就不得不談族權的劣勢了。
族權思想最大的劣勢就是排他性,而納粹的德國人種論思想恰恰迎合了這個思想,當時的情況是GCD,舊德國勢力(魏瑪共和國)和納粹出現了一個多極存在的情況,那麽只要進行一種對比就不難發現,舊德國勢力和GCD都只能吸收其中一部分人。而納粹卻可以讓所有德國人都加入,因爲他們都可以把失敗的主要矛盾推給猶太人。
這讓德國人開始把對戰爭的失望和對舊德國勢力的不滿轉移像對納粹的崇拜中去了,甚至舊德國勢力也開始抛棄他們自己,開始加入到納粹中去。
現在留下的對手只有GCD和納粹了,原本下層民衆更傾向于GCD,因爲GCD的鬥爭綱領目標性非常明確,那就是打倒舊勢力,建立新國家,但問題是納粹出現了。
GCD的鬥爭主要對象是舊德國勢力,當納粹出現了以後,下層民衆和上層勢力發現只要加入納粹,那不就等于達到了雙方的目的了麽?因爲他們開始相信,失敗的主要原因在外部,而不是內部,所以沒必要做內部的大調整。這種思想使得納粹開始更具實力。
GCD和舊德國勢力就被抛棄了,納粹開始壯大,但納粹並不是沒有隱患的,在整個納粹興起的曆史中,你會發現,只要經濟好,那納粹的支持率就低,而經濟差納粹的支持率就高。
最終美國經濟泡沫破裂,引發金融危機,造成了德國的經濟動蕩,這給納粹提供了最後的動力,納粹靠民意選舉成功的上台了。
那麽應該怎麽評價納粹,納粹是一種帶有強烈族權性的思想,他的成功標志了強烈的排他性,所以發動對外戰爭是他最好的選擇,因爲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失敗是複雜的,並不是真的只因爲猶太人的原因就失敗了,但問題是下到普通人民,上到貴族,都假裝這一切的責任都不是自己的問題,都是外人的問題。並相信只要建立一個純種的國家,那麽就會強大。
而第一次世界大戰失敗後的挫敗感讓他們更強烈的把原本應該建立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意願更多投向了法西斯主義,簡單說就是納粹無法維持一個正常的社會主義國家秩序,因爲他們帶有強烈排他性,這種排他性和自我欣賞的意識讓他們對自己地盤的狹小感到了不滿。
一切生産和生活秩序的恢複都是爲了戰爭而准備,加上西方的侵略體系思想存在,讓希特勒認爲他可以建立一個千年帝國,也就是第三帝國。希特勒對于國內的調整確實使得德國強大了,但問題是,這種強大是病態的和不理智的。一切以對外戰爭爲准備理由,因爲德國內部仍然的矛盾實質上並沒有被解決。如果長期僵持下去,那麽內部就會出現問題。
所以對外戰爭開始了,用侵略體系去征伐,得到一個地方就得到了好處,然後利用這種得到的好處去得到更多的好處,不斷的這樣做著,但問題是侵略體系的另一面就是隨著戰爭的擴大會使得負擔越來越大,當負擔增大的時候,好處也會越來難以支撐,最終瓦解。
德國爲什麽走向了納粹黨而沒有走向GCD呢?因爲納粹成功的使得原本存在的社會矛盾變成了人種矛盾,所以原有的社會矛盾造成的問題,把巧妙的都推給了外人,那麽自然由納粹建立起來的社會主義國家就具有強烈的排他性,而且這個國家的問題並沒有被真正解決,那麽走向戰爭就不難理解,最終失敗也不難理解。
源于德國的GCD思想沒有能在德國成功,在歐洲其他國家就更難成功,因爲資本主義才是當時歐洲的主流思想,而社會主義思想其實並沒有真的在歐洲出現過。加上資本主義在戰爭中的勝利,使得資本黨自然不會選擇自己走向GCD。
解釋了歐洲共産思想失敗的原因,就該認真梳理蘇聯和中國了。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73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 頁 3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六 9月 03, 2016 6:59 pm

45.尼古拉二世的末日
做爲俄國沙皇的尼古拉二世心情一定不怎麽好。就在前一段他剛剛輸掉了對日的戰爭,現在又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失利了。
這兩場戰爭的失敗讓他的威望蕩然無存,甚至連派去鎮壓的士兵都嘩變了,苦惱與痛苦纏繞著他,可這一切的後果都是他自己造成的。
日俄戰爭的失敗是俄國軍事系統落後與後勤混亂造成的,但勝利的日軍事實上也沒占到多少便宜,屬于慘勝。
那麽爲什麽戰爭後來停下來了,因爲歐洲的局勢惡化了,俄羅斯的主要方向是西方而不是遠東,日本在慘勝以後也不想再進一步挑起新的戰爭。在這種情況下日俄戰爭結束了。
(PS:值得說的是,日俄戰爭中最受害的一方是中國,任由兩國家在自己的土地上打來打去,而無所作爲,是清朝的悲哀,更是中國的悲哀。)
可畢竟俄國在名義上還是戰敗了,那麽俄國沙皇的下一場戰爭就決不能輸,也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如果這場戰爭尼古拉二世可以取得勝利,那麽情況還有回旋,可他又輸了。
日俄戰爭和第一次世界大戰其實都沒有真正的威脅到俄羅斯核心安全,但是打垮了人們對他的最後信任。並且經濟上已經一蹶不振,戰爭太消耗國力了。
那麽爲何守著大片土地卻無法富裕呢?這是沙俄的一個很大問題,我們都知道俄羅斯土地之廣,毫不遜色于當時歐洲那些殖民地國家,我認爲主要原因是俄羅斯缺乏整合力。
我認爲歐亞大陸有兩個大的交彙點,一個是中東,一個是俄羅斯,我曾經一直在思考,爲什麽俄羅斯的整合力是如此的落後呢,按理說俄羅斯不缺軍事家,不缺文藝人才,不缺科技人才,但唯獨他的整合力很差。
可以說俄國和當時其他文明都不一樣,基本上他什麽制度都帶有點,軍政府,農奴制度,封建制度,王朝制度,資本主義。那麽俄羅斯最大的問題是什麽呢?
缺少整合能力,俄羅斯是使用武力進行強行整合,這是俄羅斯內部最大的問題,所以當日俄戰爭失敗和第一次世界大戰失敗後,作爲領袖的沙皇他的合法性就失去了。
我認爲俄羅斯內部的複雜性決不遜于中國,民族衆多,宗教林立,各種文明混雜于內,所以想要整合最簡單,最有效,最快速的是自然用軍事力量進行整合。但這種整合帶有明顯的缺點。
沙俄的曆史就是一部軍事擴張曆史,他與西方的侵略思想其實是一致的,但也有所不同,當他征服一個地方的時候,他就讓這部分加入他的征服大軍,然後不停的征服新的地方,通過這種方式。
他使得原來被征服的民族成了他的一員,也享受一定的征服帶來的好處,通過這種方式讓不同的文明凝聚在一起,這有點草原文明的味道,但問題是征服不可能是永遠順暢的,所以慢慢征服的速度減慢了。
歐亞大陸的北方是非常寒冷的,所以大片領土都是無人區,得到了大片土地後,就難以再向北發展,向南發展就要與中國進行對抗,在清朝衰落前俄國並沒有得到多少好處。(除了尼布楚條約外)。
當清王朝開始衰落後俄羅斯開始在南面得到好處。但此時歐洲的發展日益影響到沙俄的安全,所以像南也停止了。
向西進軍産生了一個很有趣的現象,那就是俄羅斯的對手們往往都可以打進俄羅斯的土地,但幾乎都因爲有名的冬將軍失敗,而俄羅斯向外的擴張也基本上占不到什麽便宜。可歐洲給他的壓力日益增大,所以西面成了沙俄的主要問題。
遠東實在是距離沙俄核心的西面太遠了,發展的腳步很緩慢。所以向外擴張的腳步一停下後,內部的矛盾就逐漸顯現出來了。尤其是對沙俄的不滿情緒。
沙皇對這種反抗的處理也十分簡單粗暴,那就是靠鎮壓。現代化後的俄羅斯雖然發展了一定的資本主義,但是受到舊體制的約束,也並不成功,所以改革不成功,戰爭失敗,內部新舊矛盾就集中爆發了。
我認爲有意思的是,此時的俄羅斯爲什麽是借助共産主義的思想一步跨越到了社會主義,我認爲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俄羅斯整合能力差,他與中國不同,中國是發展到了需要一個民權思想。而俄羅斯不是,是俄羅斯的矛盾是如何整合內部的矛盾。
共産主義是一個民權爲根官權爲輔的思想,所以他恰恰提供了整合能力,這就是爲什麽一個缺少整合能力的國家會選擇共産主義的原因。
世界上第一個紅色蘇維埃政權開始建立。這一切的主導者就是列甯。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73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 頁 3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六 9月 03, 2016 7:00 pm

46.列甯的實踐和其隱患
列甯是一個什麽人,他在共産主義和他組建的蘇聯TG中起到了什麽作用,將是評價列甯的關鍵所在.
列甯是一個實踐者,正是他的出現讓共産主義出現了分界,也就是馬克思是理論共産主義的創始人,而列甯則是鬥爭綱領的領導者.
列甯是一個窮人,他的家庭給了他溫暖,我認爲他像普通男孩一樣崇拜自己優秀的哥哥,但他的哥哥因爲參與刺殺沙皇工作被殺,這對他一定産生了極大的影響,也就是他小時候雖然窮,但是家庭的幸福能給他一個苦中作樂的環境.
他接觸到了共産主義思想,我相信生活在一個底層的人,又眼見俄羅斯在戰爭和內外交困中的矛盾,會對他産生一種很直接的衝擊,那就是他渴望革命,通過革命改變俄羅斯.
但是問題是共産主義和俄羅斯如何接軌就成了擺在列甯面前最嚴肅的問題,首先一種理論能否成立可以反複辯論,但一旦走到了革命就不能隨便辯論,畢竟現實是複雜而嚴肅的,每一個政策都可能造成想不到的問題,所以對于列甯來說,或者對任何實踐者來說,都必須要對理論與實際進行結合(這個實際通常指的是本土化),然後才能實施.
俄羅斯的問題是由于戰爭的加劇和失敗導致經濟倒退,人民生活困苦不堪,軍人日夜都有嘩變的可能性.那麽列甯必須創造出一套可以實行的鬥爭綱領.
這個綱領首先要符合俄羅斯的特點,還有考慮到可以成功的可能性,所以以發動工人和軍人爲主的鬥爭方式成爲了列甯的方向,那麽爲什麽列甯可以成功的發動工人和軍人?
原因有幾點,第一人們的仇恨目標比較明確,那就是沙皇尼古拉二世,其次歐洲戰爭雖然即將結束但俄羅斯失敗是一個事實所以軍人對沙皇的怨氣極高,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俄羅斯的整合力不夠,而列甯創造的鬥爭綱領擁有非常強力的整合性.
列甯的鬥爭綱領是以吸引下層民衆爲主,但他需要一個管理系統,也就是需要官權系統,而俄羅斯擁有歐洲國家沒有的特性,那就是權力難以用族權劃分,因爲民族衆多,宗教複雜,如果用族權形式劃分,那麽馬上分崩離析,因爲族權帶有強烈的排他性,而官權恰好滿足了容他性,也就是對于情況複雜又難以劃分權力的地方,重新進行了劃分,這種重劃分解決了他們的固有問題.所有人的責任和義務,和可享受的待遇都基本確立下來。
列甯吸引了下層民衆和官僚以及彌合了各種族和宗教之間的固有矛盾,再加上對美好新生活的熱情,使得鬥爭綱領成功了.蘇聯推翻了俄羅斯,建立了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
那麽是不是沒有問題了?
相反,蘇聯存在著一個很嚴肅的深層次問題,那就是蘇聯事實上沒有做好進入民權時代的准備,這種跨越式的進步,必然造成一個嚴肅的問題,那就是官權之間的爭鬥一定會加劇.
想解決這個問題,社會本身需要一個根本性的革命,這個革命如果沒有,那麽民權革命就一定會有大隱患,甚至大倒退,這個關鍵性的革命就是儒家的行爲論.
儒家的行爲論徹底的改變了以控制能力作爲身份合法性的標准,而改爲行爲作爲合法性的標准.當行爲論成熟以後,社會會出現一套明規則,那就是道德成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衡量指標.那麽這有什麽意義?
那就是社會的所有人會明白一個道理,那就是控制能力沒有意義,因爲不管你的控制能力有多強,如果你的行爲違反了明規則,那麽馬上你的地位就會失去合法性.身份越高,則明規則對其要求就越高.這個行爲論包括社會的任何人。
這套明規則的建立會産生一個屬于官權的行爲准側.也就是說會提供給官權某種安全感,官員知道什麽可以做,什麽不可以做.當然這套明規則在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要求。當這套規則出現後,官權對控制能力的渴望就減弱了,以後要細談。
如果沒有經過這個革命,又沒有這套准則會如何呢?
那就會出現對控制能力的無限崇拜的現象.這種現象的根源就是不安感,這與族權的不安感是同樣的,一旦失去控制能力會不會馬上被打倒,就成了讓人迷茫的問題,也就是說官權會從一個管理方式,變成官僚主義.這種現象一旦出現,那麽民權就會失去意義,因爲這套規則是官權尋求民權作爲支點的關鍵,相反蘇聯沒有這套明規則,那麽曆史就必然會讓一個人出現。
他就是斯大林。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73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 頁 3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六 9月 03, 2016 7:01 pm

47.早期的斯大林
斯大林的中文意思是鋼鐵,講到斯大林的一生都跟鋼鐵差不多,他有兩個特點,一個是自我,一個是直接。通常情況下評價一個人很少用直接這樣的一個詞。但這個詞評價斯大林確實比較合適。因爲用簡單或者粗暴都不如直接來的真切,他想要幹什麽,基本上就用很直接的手段去做。曆史對他毀譽參半,有人說他是蘇聯的偉大領袖,有人說他是殘暴的獨裁者。那麽他到底是一個什麽人,就要細細分析。
看待斯大林主要分幾個時段,參加革命是他的第一個階段,革命勝利後取得領袖地位是第二個階段,取得了地位到二戰前是第三個階段,二戰勝利和勝利後是第四個階段。
斯大林出生在一個貧窮的家裏,從小受苦受窮自然對舊體制帶有很強的恨意,上學接觸了共産主義,一個年輕人接觸到了新的思想又因爲沒錢失學,那麽參與革命自然是他很向往的道路了。
斯大林的特點很快就發揮了出來,並結識了列甯,他即直接又自我的特點很快就成爲了地區領袖。可以說一開始斯大林的革命道路非常坎坷,第一任期妻子因病去世,在革命的過程中不斷的被捕和被流放。
但他也同樣擁有堅定不屈的意志,這一點非常重要,他相信自己選擇的道路,就堅持下去,因爲他是一個很直接的人。
革命有了效果,尼古拉二世在不斷的被衝擊下失敗了,爆發了二月革命,但值得一提的是二月革命的成功並不是列甯所期望的革命,而是一種在沙皇遜位後妥協産物,出現一種多方對立的格局,這自然不是列甯所想要的。
鬥爭就會繼續,但這時候斯大林開始走進了核心權利圈,斯大林之所以可以進入,理由非常明顯,那就是他的自我和他的直接讓他在革命鬥爭工作中確實取得了成績,這是他能進入最關鍵理由,對于革命本身來說是複雜和危險的,所以往往很多意志不堅定的人在革命的過程中就被自動淘汰出去了。
但曆史告訴我們,舊勢力是不會自己離開曆史舞台的,所以爆發十月革命以後俄羅斯內部爆發了內戰,在內戰過程中斯大林表現出他的直接來。強征糧食,槍斃逃兵,處決很多他認定的“反革命分子”,他的自我開始膨脹起來,這一點是斯大林最大問題所在,一旦自我起來就誰的話都不聽,很“直接”的認定了自己的路線是正確的。
當時的大環境決定了蘇聯TG更受支持,所以打敗了舊勢力,在鬥爭綱領勝利的前提下蘇聯即將取代俄羅斯,可問題是各成員國到底是加盟關系,還是從屬關系就成了接下來的主要問題,在病中的列甯,最後爲蘇聯的結構定了結論,那就是加入蘇聯的各國都是按照平等自願原則加入,並享有退出聯盟的權利。
在列甯的晚年由于革命的成功,他開始擔心斯大林的“直接”會造成問題,但顯然列甯要麽注意到了但已經沒能力改變了,要麽沒注意到蘇聯革命的成功是一種跨代的成功,殘留下來的矛盾,不可能彌補,甚至還會擴大,他用自己最後的威信要求斯大林下野。
列甯逝去了,列甯的出現讓理論共産主義變成了可以實踐的鬥爭綱領。這是列甯最大的貢獻,但他也留下了很多問題無法處理,留給了後人。
此時的斯大林也已經不是過去的斯大林了,他已經成了一個成熟老練的領袖,那麽爲什麽在斯大林辭職以後,仍然能重返領袖地位呢?
因爲斯大林的自我和他的直接,列甯是蘇聯的最核心人物這毋庸置疑,現在失去了列甯的蘇聯該向何處走一定對蘇聯本身産生了非常大的動搖,剛剛取得了成績和看到了希望的蘇聯會不會走向分裂和瓦解都不好說。
所以到底是選擇斯大林,還是選擇托洛茨基就成了關鍵問題,斯大林和托洛茨基之間的鬥爭表面上是權利鬥爭,但實質遠比此複雜。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73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 頁 3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六 9月 03, 2016 7:01 pm

48.斯大林VS托洛斯基
斯大林與托洛茨基的鬥爭表面上是相互爭奪權利的鬥爭,但實際上是鬥爭綱領與理論共産主義之間的鬥爭,我說過鬥爭綱領和理論共産主義早晚要碰面,然後鬥爭起來。其關鍵因素就是理論共産主義的歐洲是社會主義的前提是錯誤的,所以不管是誰都還沒有真正的達到社會主義,而用鬥爭綱領建立起來的社會主義國家,就會産生鬥爭綱領與理論共産主義之間的鬥爭。
這個鬥爭在由鬥爭綱領領導建立的國家基本都發生了,但是區別在于産生了蘇聯式和中國式兩種不同的結果,那麽爲什麽會産生這兩種不同的結果,根本原因就是中國握有打開通向未來的關鍵鑰匙行爲論。中國已經做好了進入民權時代的准備,而其他人沒有做好。
所以曆史産生了蘇聯的托洛茨基,那麽他的主張是什麽?他又爲什麽最後失敗呢?
首先托洛茨基看出了馬克思的理論共産主義隱患,也就是他也發現了理論共産主義和鬥爭綱領之後一定會碰面,然後一定會發生爭鬥,他與列甯是不同的人,列甯是鬥爭綱領的領導者,也就是說列甯是一個真正實際“做事”的人,這個做事我們可以理解爲用共産主義思想中的吸引人民參與革命的具體實踐。而托洛茨基則是試圖彌補鬥爭綱領與理論共産主義之間矛盾的人。
他提出的概念,就是非族群化,或者非國家化,也就是世界人民是一個國家。他的這種設想其實就是爲了避免鬥爭綱領和理論共産主義在蘇聯碰頭,他希望讓“革命”擴大化,這樣蘇聯的革命也就是一個小革命,而整個世界的革命才是大革命。通過這樣概念的變化讓革命可以繼續,這樣蘇聯的矛盾和內部矛盾就變小了。他希望把民權通過這樣的手段與資本主義和官僚主義對立起來,然後達到一個過渡。
但這種思想犯了一個基本錯誤,或者說他的根基也同樣錯誤,那就是托洛茨基的理論如果要成功,那麽世界其他文明就必須在同一起跑線上,或者說都是社會主義,只有當所有國家都在同一起跑線上,然後又都是社會主義了,那才能實現他的目標。
而當時並不具備他所設想的這種前提,所以托洛茨基有點虛。他的設想前提有點不具實際意義有點飄渺。
反過來斯大林,他雖然自我,雖然直接,但他的自我和直接都讓他提出了一個具有可實現的目標。也就是說在失去列甯後的蘇聯正面臨是否退潮和混亂的關鍵時刻,斯大林比起托洛茨基來說更具現實意義,因爲蘇聯人民正在需要美好新生活。
突然說蘇聯的革命只是小成功,還要進行一次“世界性”的革命,讓人有點找不到實際的感覺,更何況斯大林有目標,有成績,有行動的能力。
所以托洛茨基失敗了。
斯大林成了蘇聯真正的領導人。
但托洛茨基的失敗並不代表著他“苦心”失效,也就是托洛茨基想要極力阻止的鬥爭綱領與理論共産主義的對抗還會發生。
並且托洛茨基准確的預測了蘇聯的走向,也就是蘇聯的官僚主義最終膨脹,使得蘇聯走向“官僚化的墮落工人國家”也就是官權壓倒了民權,使得原本應該走向民權的社會主義和共産主義卡在了中間。
請注意一點,這一點十分關鍵。
那就是民權一旦開始覺醒就絕不會停止,爲什麽王朝時代可以長時間持續,那就是官權並不能真正的成爲核心,而是官權需要一個支持,這個支持要麽是從皇權得來的,要麽是從民權得來的。而民權的覺醒一般都是由官權或族權推動的,這裏不談族權的那方面,只談官權,官權推動了民權的覺醒,那麽官權就必須貼向民權,並不存在官權可以獨立成爲一極的可能性,蘇聯的不是倒退了,也不是前進了,是卡在了中央,想要通過官權的膨脹,使得官權可以成爲獨立的一極,這種嘗試一定會最終失敗
所以蘇聯的命運,就是他卡在了官權從皇權向民權過渡。但這個過渡一旦開始就絕不會停下,不管是怎麽阻止,還是會過渡。(這就是爲什麽袁世凱一定要複辟的關鍵原因。但中國已經不再接受皇權了,所以他失敗了。)
斯大林勝利了,他開始了他第一個五年計劃。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73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 頁 3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日 9月 04, 2016 7:17 am

49.蘇聯第一個五年計劃
五年計劃是蘇聯社會主義的最好代表之一,對于蘇聯的第一個五年計劃褒貶不一,一方面說他成功的使得蘇聯實力井噴式增強,另一方面認爲造成了很大的農村混亂。
那麽首先在談問題前先要說清農業集體化的問題,農業集體化是否有先進性?這是一個關鍵的問題。
農業集體化是先進的,但想要農業集體化有先進性就必須有1個最重要的前提達成,那就是規模機械化生産,通過大規模的機械化生産就可以大規模提高産量,而且機械化生産可以解放大量勞動力,解放的勞動力進入市縣變爲工人,這些工人要麽做農業深加工,要麽成爲輕重工業的工人,只有才可以實現好農業集體化,這條路本身沒有問題。
蘇聯第一個五年計劃當中農村主要問題是機械化不足和農業集體化工作並未完成,但斯大林直接的認爲是富農和地主造成了這個問題,他們囤積居奇哄擡物價,造成了農村問題。
農村問題開始改由解決農業集體化和機械化問題變成了消滅富農上來,也就是說從追求共富變成了追求均貧。
那麽共富和均貧有什麽不同?
首先共富是靠生産力提升達到的,也就是規模化機械化生産,解放了人力,並且大幅度提高生産力,這樣創造的價值總量增大了,在進行分配調整,這樣實現共富就不是一個理想,而是一個目標。
但是鬥爭綱領和理論共産主義之間的爭鬥把原本是生産力的問題引向了均貧,因爲鬥爭綱領動員的是窮人,窮人自然要求土改。(首先土改政策並不是錯誤的,就算是王朝時代也要進行土改,因爲地主和富農過分的土地兼並,使得大量農民變成了佃農和貧民甚至流民。進行從新調整是必然的)土改並不是造成均貧問題的主因。
問題大多出在分地以後。
分地以後就開始生産,可農業是一個要求技術和體力的工作,畢竟種糧也不是一個簡單的事情,也需要技術,甚至需要勞力,這就造成了重新分地雖然公平了,但是分地後的各戶生産力不同,就會造成貧富重新出現。
簡單說A家只有1個女孩,而B家生了3個男孩,這就造成了A家的勞力必然不如B家,那麽B家在分地以後很快就會變成中農甚至富農。
所以爲了解決這個問題最好的辦法就是農業集體化,因爲如果A家的女孩通過培訓學會駕駛技術,那麽她利用拖拉機和收割機所産生的生産力就可以輕松的超過舊生産體制的一大群男人。
但一旦缺少機械化,那麽利用人力生産的話A家很可能因爲勞動力不足棄種,使得大片土地荒蕪,再加上疾病,婚姻,養老問題,A家就可能重新返貧,而B家的富有,就會讓兩者之間的差距加大,何況還有種植技術的問題,生産力不均衡才是真正造成社會問題的根源。所以簡單的土改無法解決問題。
那麽自然就會從共富就變成了均貧,因爲理論共産主義是追求共富的,所以貧農就會對富農産生一種恨,蘇聯就自然會出現消滅富農運動。
找富農就成了一種運動,當富農被打垮以後,中農在貧農眼裏就是富農了,就又開始打中農,最終演變成了相互打倒的問題,再加上天氣的問題,就造成了大量的饑荒和社會問題。尤其是烏克蘭地區,生産積極性嚴重下降,因爲一旦生産就有可能成爲富農,隨之即被打倒,農村從搞生産,變成了搞運動。
那麽爲什麽蘇聯的農業集體化在後來取得成功了呢?
首先是蘇聯不缺地,這也是蘇聯最大的優勢。其次隨著城市工業化的成功,大量的農業機械開始出現在農村,生産力提高了,最重要的是農業集體化的深入逐漸消除貧農與富農的界限,農村生産開始恢複,生産力爆發性的提高,使得矛盾開始彌合。
但問題還是出現了,那就是斯大林感到自己時常受到質疑,這種質疑來源是複雜的,但斯大林是喜歡直接的,所以蘇聯出現了大清洗。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73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 頁 3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日 9月 04, 2016 7:19 am

50.深入解析蘇聯的大清洗
蘇聯爆發大清洗是爲什麽?這是我想要深入分析的,因爲表面上看是斯大林的自我膨脹造成的,但是爲什麽造成這種現象卻需要深入分析。
首先斯大林在實現了計劃經濟後確實又取得了成績,但總是有人質疑他,這讓他反感麽?
我認爲讓他感到不安。
反對斯大林的主要來源包括:反對斯大林的,舊沙俄殘留勢力,鬥爭綱領和理論共産主義造成的矛盾,這三個部分,他很不安,所以斯大林又開始直接了起來。如果比喻斯大林的話就是一個鐵錘,他想要蘇聯是什麽形狀,他就的會把蘇聯打造成什麽形狀。
在斯大林腦子裏這種劃分很簡單,只有兩種:
支持斯大林的和反對斯大林的,其實也就是凡是不支持就都是反對的。
斯大林開始發動大清洗運動,大清洗運動算是一次大清算運動,凡是不支持斯大林的基本都遭到了打壓,那麽爲什麽會發生大清洗運動?
因爲蘇聯的跨越式隱藏的問題發展終于發酵了。想看清大清洗運動,就必須先搞清楚,各種難懂的權利是如何劃分的。
主要就是要分析皇權,官權,族權,民權這四大權的定義。
如果問四大權中有一個是和其他三個不一樣的是哪個?你能想清楚麽?希望你在看分析前問一下自己。
四大權中有一個和其他三個不一樣的就是:
官權。
也就是說官權是和皇權,族權,民權不一樣的,那麽你肯定會産生懷疑,皇權,族權,民權哪裏一樣了?
那就是這三個大權都可以在一個國家紮下根基。
如果不理解的話那麽進行分析,首先皇權和民權最簡單可以在一個國家紮下根基的,皇權是認爲國家是皇帝的,而民權是認爲國家是人民的,族權是一種較爲複雜的大權,因爲族權可以由任何形式和任何人群組成,比如文藝複興前歐洲白人認爲白人是國家的主人,其他有色人種不是。而且族權是可以遊離于皇權和民權之間的,也就是只要族權思想不被壓制,那麽不管是皇權占上風還是民權占上風,其實都是差不多的。因爲族權一旦産生就必然産生兼並,最後形成公族壓制旁族的局面。那麽是皇權的封建王朝,還是民權的民主選舉,其實都沒有本質分別。背後作爲支撐的都是族權,只是這種構成的結構變了,但是本質沒有變。
而官權不行。所以官權獨立在他們三個之外。官權本身是由族權蛻變出來的權利,官權的組成從一開始就是一個配角和輔助的關系,一種彌合族權之間關系的手段。官權本身難以在一個國家獨立紮下跟,因爲官職本身是不穩定的,他並不像另外三大權那麽的穩定,他隨時都發生著變化,這種不穩定和變化,讓他失去了根基,所以他是區別與三大權的。他的特性就是官權往往依附于三大權。即使當官權獨立的時候,他也會産生漂泊感,就一定會向三大權身上依附。
但是會不會發生變化呢?
會的,這個變化就是孔子的行爲論。
構成族權的核心是控制能力,但孔子出現以後,他所産生的行爲論擊碎了族權的控制能力,也就是說,一直長期處于配角的官權開始興起。官權和族權是相互對立的,皇權和民權都是一種大而化的權利,兩者都需要具體的管理系統,官權和族權可以爲兩者提供管理系統。
但問題是誰掌握了行爲論才能進入官權作爲管理系統的時代,如果沒有行爲論就算進入官權也一定會遇到問題,也就是說族權會重新打敗官權。
文明是不是是先進的,就要看他有沒有行爲論這把鑰匙,誰掌握了,誰就有資格談先進,沒有這把鑰匙就只是僞先進,只是一時之間的躍起,注定最終衰落。原因在于族權會把民權搞分裂,最終從民權退回到族權。有了行爲論這把鑰匙族權就被壓制甚至瓦解了,只有族權被壓制了以後,那麽皇權和民權才真的成了分界,官權也就成了管理系統,當民權取代皇權成爲核心的時候,官權就成了輔助。理由是民權是一個大而化的大權他需要一個管理系統,而官權在一個國家難以産生根基,他需要民權這個根才能運行,所以民權和官權成了一種相互互補的關系。結論就是當找到了鑰匙打開了關鍵屏障以後又建立了一個以民權爲核官權爲輔的國家,這才是真正的先進。
蘇聯掌握了這把鑰匙了麽?
答案是沒有,所以蘇聯的官權變化了,也就是官僚主義,或者說官派文化,就是族權開始重新要打敗官權。最終族權重新贏回了主動,這也就是爲什麽蘇聯會最終失敗的根本,因爲民權沒有能和官權建立成聯盟,因爲他沒有行爲論的鑰匙。
看清楚這一點,再回來看斯大林問題,就簡單的多了,斯大林爲什麽感到反感和不安,因爲他無法保證自己的控制能力永遠有效,所以在自己的控制能力達到最強的時候,消滅一切反對自己的人,那他的控制能力就將一直保持下去。
所以蘇聯最終就一定走向官僚主義,因爲官權從輔助民權變成了優先保證自己的控制力,那麽自然爲了讓自己的控制力達到最強就自然是消滅反對自己的人,其中的典型就包括後來的蘇聯的勃列日涅夫。拼命的給自己授予勳章。
如果分析清楚了蘇聯的根本性問題,再看他還覺得他的舉動詭異麽?
從下篇開始要先放下蘇聯的問題了,因爲要把視線轉移到一個中國文人身上,這個人叫李大钊。他發表了對于中國來說驚天動地的一次演說:庶民的勝利。
從這一刻,中國的曆史車輪重要開始轉動起來了。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73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 頁 3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日 9月 04, 2016 7:20 am

51.再談袁世凱稱帝
讓我們把時間倒退回來,回到那個鬧鬧哄哄的民國來。與南方孫中山鬧革命不同的是,北洋軍閥的首領袁世凱已經取得了事實上的勝利。
他使用自己手中的武力在清朝和孫中山之間左右逢源,最終得到了最大的利益,對他來說勝利已經唾手可得,他想要稱帝已經走了99步就差這最後的一步了。甚至康有爲還希望孔教成爲國教,看起來一切就緒了,但爲什麽最後失敗了。
因爲一股力量實在是太強大了。
那就是對中國舊文化的自我否定。
可以說當時的主要思想被一刀切的劃分爲新文化和舊文化,尤其是文人,已經對舊文化的厭惡到達了一種不摧毀就不會進步的程度。
自然會爆發出的新思想,但我認爲新思想主要分兩派,一派是純自我否定派,一派是希望新思想出現派。雖然表面上看兩派的鬥爭目標是一致的,那就是中國的舊文化,但兩者的思路卻是不同的。
純自我否定派就是對中國舊文化的一種純粹的自我否定,具體舊文化一旦被打垮了建立起一個什麽樣的新文化,純自我否定派是沒有目標的,也就是說打倒舊文化是他們的目的,結果不是重要的。而另一派則剛好相反,認爲打倒了舊文化只是一個開始,要建立一個新文化才能拯救中國。
除了這兩派,其實還有一個派,那就是學外國派,當然這一派的分裂就更是視同水火,想學法國的,英國的,德國的,甚至是學習日本的,也就是說這一派是溫和派,他們認爲舊文化是落後了,那麽應該進行改革,進而從新恢複活力。
那麽爲什麽學習外國派失敗了呢?
因爲不論是純自我否定派,新思想派,還是學外國派其實都是自我否定派,只是他們的程度不同罷了,純自我否定派是最激進的自我否定,新思想派是希望自我否定後可以進行一次徹底的誕生出新思想,學外國派則是溫和一派,是看到問題希望進行改革的一派。
所以三派的思想都無不把打倒目標指向了舊文化。
這也就是爲什麽自我否定強大的根本,那麽推升新思想的蛻變或者說出現的第一個高潮的事件是什麽呢?
袁世凱稱帝了。

事實上純自我否定派和新思想派其實一開始都不如學外國派來的強大,畢竟袁世凱終結了清朝。
那麽往下該怎麽走,就成了一個必然要面對的問題,而學外國派自然是占主動或者主導地位的,因爲在北洋軍閥看來學外國派對自己的衝擊最小,純自我否定派和新思想派對他的衝擊就極大,首先北洋軍閥沒有純自我否定的必要,畢竟是北洋軍閥推翻了清朝,他已經打敗清朝了,還有什麽必要進行純自我否定呢?

北洋軍閥最否定的是新思想派,因爲新思想派在當時可以說孫中山算得上帶頭人,那如果北洋軍閥走新思想派不就等于自己把已經到手的勝利果實又還給孫中山麽?

所以北洋軍閥只能走學外國派,在當時看來有王的歐洲國家還有很多,比如俄國,德國甚至靠學習歐洲強大的日本。

其他國家都還或多或少的帶有些表面上的舊文化。

但爲什麽袁世凱非要稱帝呢?

在袁世凱看來民權是他不感冒的,選擇民權等于支持孫中山,如果要是支持了孫中山自己還做什麽北洋軍閥首領了,其次袁世凱本身就帶有一點官僚資本主義的色彩,可袁世凱是官權文化培養出來的精英,所以他對于資本來說是壓榨和利用,並不會去合作,那麽袁世凱就只有兩條路可選了,繼續做北洋軍閥首領,要麽就是稱帝。
如果繼續做北洋軍閥首領,那他就等于成了軍閥勢力,而不是國家領袖,這一點是他不願意的,當時的實際情況是很多地方軍閥都在蠢蠢欲動,如果做軍閥勢力,那就失去了合法性。
結局就是袁世凱開始稱帝。
這一下等于出賣了學外國派,學外國派等于變成了清末的武器論派。都是替舊文化敷衍推卸責任的幫凶,而學外國派本身也不支持複辟。等于袁世凱把自己送上了所有人的反面。
就爆發了新文化運動。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73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 頁 3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日 9月 04, 2016 7:21 am

52.新文化運動的意義
那麽新文化運動和新思想有什麽區別呢?
那就是新思想出現的時候,或多或少對袁世凱抱有一些幻想,畢竟是袁世凱逼清帝退位的,所以新思想是學外國派占主流的時代,進行改革是當時主要意見。而且一些自我進步派的人也參與其中。
但隨著袁世凱的稱帝,世人有了一種被出賣了的感覺,也就是說新文化運動是一種對舊文化的否定更加激進的一種思想。
徹底的把舊文化比喻成了腐朽的落後的不可自我改變的文化,認爲中國舊文化完蛋了,所以學外國派成了旁席。
純自我否定派和新文化派成了主流,尤其是以北京爲核心的文化圈開始出現批判舊文化的一批“大師”。這兩派最代表的人物就是純自我否定派的魯迅和新文化派的陳獨秀和李大钊。
那麽爲什麽中國的自我改變就被一直忽略呢?
因爲通常一個事物總有支持,中立,反對三種意見,而舊文化的一敗再敗讓支持自我改變的人位置很尴尬,從清末的武器論派,到袁世凱時期的學外國派都希望成功的強大中國,但他們都失敗了,清朝不斷的戰敗和袁世凱出賣了學外國派都使得支持自我變化的人位置越來越尴尬。
比如辜鴻銘這個人,他的位置就極爲尴尬,他是可以代表自我變化一派的人物,甚至當時對他的評價是極高的,但問題是他支持的自我變化被清朝的失敗和袁世凱的出賣摧毀了。人們不僅再相信舊文化了。更不相信中國的自主變化了。
那麽是不是說舊文化就一文不值了?
首先中國爲什麽不自信了,或者說中國人爲什麽不自信了,爲什麽認爲舊文化一文不值了呢,是徹底的糟粕了呢?
因爲我們被打敗了,被西方列強打敗了。
但問題是我們被打敗了難道就會停止自我進步麽?
袁世凱爲什麽稱帝,因爲袁世凱無法尋找到一個新的思想支撐自己,所以他要稱帝。可把袁世凱的稱帝就認定成了了舊文化的錯,以至于認定中國的自主變化是沒有希望的,就忽視了中國本身自我進步的渴望。更忽視中國自我變化本來就一直在尋求突破舊文化的新思想。片面的認爲中國的進步是外來文化的作用,而不是我們自己自主變化的結果。這就低估了中國文化的吸收和自我變化能力。
任何文化都有缺點,但是否因爲我們一時不如外國,則永遠不如外國?或者說我們本身就是不思進取,只會原地踏步的民族?
請記住這樣一個真相和這樣一個事實。
中國是世界上唯一存在的古文明。
其他古文明已經悉數瓦解,中國能走到民國沒有被曆史淘汰,本身就是中國一直以來自我進步的標志,那麽爲什麽就認定,到了近代中國的文化就注定不會前進呢?這才是最大的問題。忽視了我們自己的意願,我們想要進步的可能。
比如辜鴻銘給慈禧的賀壽詩是:“天子萬年,百姓花錢。萬壽無疆,百姓遭殃。”,在北大一開嘴就是:“我頭上的辮子是有形的,你們心中的辮子卻是無形的。”
但辜鴻銘再怎麽做都沒用了因爲他和他所代表的自我進步被出賣了,中國人從此開始不自信起來。甚至開始否定自己。
其中純自我否定派最傑出的代表魯迅對中國文化的否定就是極徹底的,純自我否定派對中國的傷害極大,純自我否定派最熱衷的不是對新文化的建立,而是對舊文化的批判。尤其摧毀是他們最熱衷的事情,以至于純自我否定派出現以後一直影響著中國的發展,使得長期以來中國缺少自信。這就爲以後的革命埋下了隱患。
但中國是不是還在進步?
當時的中國彌漫著一種失敗情緒,人們對中國的失敗痛心疾首,找不到方向。可唯有自強才能強大,等靠要都換不來強大,更換不來尊嚴。
在痛苦與掙紮中,終于迎來了希望,那就是十月革命的成功,讓中國終于找到了一種全新的思想,共産主義思想。新文化運動中區別純自我否定派的另一派開始發揮自己的力量,那就是以李大钊和陳獨秀爲代表的中國共産主義思想者的出現。
陳獨秀創辦了《新青年》,李大钊發表了《庶民的勝利》,爲中國的前進方向提供了一條新路,一條從前有人想走沒能走通的路。
新文化運動即將迎來高潮,那就是五四運動的爆發。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73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 頁 3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日 9月 04, 2016 7:22 am

53.巴黎和談和五四運動
袁世凱在憂郁寡歡中,在世人對他的抛棄中,死了,但他留下的問題不會就這麽隨他而去,在巴黎的和談中,歐美要把中國的山東半島交給日本,這是點燃五四運動的導火索。
雖然中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參戰了,但實際上中國自身的貧弱,得不到承認是必然的甚至歐美想要借助中日矛盾制造一個不平穩的東亞才是他們的目的,歐洲的矛盾加劇讓他們的力量在亞洲衰弱了。所以他們要制造新的矛盾。
這時候的日本主要分兩派,援華派和侵華派,在日俄戰爭取得勝利了以後,日本感到了無比的壓力,也就是日本在面對歐洲的時候感覺到了一種孤獨感,所以産生了一種很奇怪的現象,那就是分出這兩派,兩派的目的都只有一個,那就是擴張,但方式是不同的。
一些日本人已經明白一個道理,那就是與大國開戰結果就是陷入無休止的戰爭中去,而以日本的國力來說,並不足以做到這一點,所以他們瞄准了中國,也就是希望支持中國,通過控制中國得到自己想要的什麽呢?那就是擴張和東亞宗主國地位。想建立一個亞洲的聯盟,這種思想就是後來的大東亞共榮圈。
但另一派就是非常直接的,在戰爭中崛起的一代,他們認爲只有戰爭打下來的領土才是實際的,此時日本已經占領朝鮮,又得到了台灣,所以如果可以得到山東,那麽對中國的侵略工作就算是做好了一大半。
那麽爲什麽會産生這兩派呢?
說到底援華派大多都是在日清戰爭和日俄戰爭中得利的人,已經名利雙收,怕得是冒更大的風險,日本傾全國之力得到的好處,他們怕失去。畢竟戰爭是有風險的,在日俄戰爭中他們已經明白了這個風險。
但侵華派是還沒有得到好處的人,看著前輩們在那裏賺的盆滿缽滿還要封住他們晉升的路,所以他們心中感覺到了一種不滿。
那麽德國在山東的問題就成了最關鍵焦點,爲什麽歐美要把德國在山東的利益給日本,這是十分關鍵的,說白了歐美不願看到中日合作,所以如果留下一個爭議給中日,那麽中日關系就會繼續惡化,而東亞如果一直處在一種對峙氛圍裏,那麽對歐美是最好的。
在巴黎合約前日本基本已經成功,他們想和袁世凱簽訂的二十一條就是能夠滿足自己目標的一種手段,可臨到了履行的時候出了問題,那就是消息走漏了。
所以一直拖著,袁世凱沒過多久就死了,日本雖然搶占了山東半島,但希望得到了一個法理上的東西,那麽焦點就在巴黎和談了。
日本的目的迎合了歐美人的想法,他們要逼著中國接受,在這個前提下中國爆發了五四運動。
五四運動的爆發是新文化運動的高潮,也是十分關鍵的一場運動,也是新舊文化矛盾達到公開化和舊文化全面失敗的標志。
舊文化在不斷的被出賣被遺棄中越來越讓人難以接受。而且新文化運動另一個標志就是共産主義思想的崛起,從理論共産主義轉變爲鬥爭綱領的一個轉折,隨著蘇聯的成功,共産主義思想不再是一個理論,而是變成了一種鬥爭綱領,他産生了新的希望。
五四運動成功的讓新文化打敗了舊文化,但也留下了隱患,也就是我們開始不自信起來,這種不自信注定要爲中國革命制造障礙。
不得不說的是中國終于找到了一直渴望的新思想,共産主義思想要比孫中山的民權思想更先進,也就是以民權爲根官權爲輔的制度,這種制度恰恰滿足了官權需要尋找民權作爲支撐的目標,我們長期忽略的就是認爲中國的自主變化需求,正是中國的這種需求再得到了共産主義這種新思想以後,終于發出新芽來。
那就是TG的建立。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73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 頁 3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日 9月 04, 2016 7:23 am

54.青年毛澤東
作爲中國近代史最重要的一個主角該出場了,不用說那就是毛澤東.毛澤東是即特殊的人,那麽他與別人有什麽差距呢?
在民國的時候主要有三大類人,一種人是支持舊文化的人,一種人是支持新文化的人,一種人是有自己想法的人.毛澤東就屬于第三類人,而且他最特殊的地方就是把中國的自我進步需求和新理論思想成功融合的人。
青年的毛澤東和那時候大多數的年輕人一樣,又不一樣,一樣的地方是對中國的落後感到痛心,不一樣的地方是大多數年輕人都追求某一樣東西,那就是新潮.而他比較迷茫。
從孫中山的新思想出現後,年輕人逐漸對私塾裏之乎者也的老先生們越來越不感興趣,紛紛投身新學,毛澤東也是如此.我不願意神化毛澤東,比如說他天賦奇才,或者如神童一般.我反倒認爲毛澤東的年輕時代是迷茫的,甚至是幼稚的。
凡重要人物大多都分三個時代時期,求道,問道,悟道.簡單說就是年輕時候比較幼稚,所以拼命的學習知識,有了知識開始形成一定的思想觀念然後需要找到“高人”進行指導.可想要進入第三關是很難的,甚至大多數能叫做“人才”都進不去,爲什麽?因爲第三個關需要你自己去尋找答案。
也就是說一開始是書本,然後是“高人”指點,等你一旦到了第三關,就會讓你自己去創造新思想,這個時候指點你的“高人”都未必能自己去創造。一切成敗都看你自己的本事了。
而能進入第三個時期的人一般反倒是在第一關比較幼稚的人,這個幼稚並不是笨,而是他思考的方向比較迷茫,反倒是那些聰明人在第一關比較高明,因爲他們的目的簡單,那就是死記硬背。兩者的差距就是前者增長的是邏輯,而後者增長的是知識。舉例說的話,如果有人說1+1=2,那麽聰明的人馬上就記住了,但幼稚的人很可能問那爲什麽1+1不能=3呢?
然後兩者的競賽開始了,看起來聰明的人會一直領先幼稚的人,因爲他們的知識越來越多,知識一多就善于利用,相反幼稚的人會越來越迷茫。因爲知識越多,他的邏輯需要考慮的面就越廣。
但是。
當達到一定程度以後就會産生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關鍵時刻,那就是他們能否衝破第三關,聰明的人累計了大量的知識,甚至可以倒背如流他的腦子就像個圖書館,你要什麽書,多少頁,寫的是什麽,刷一下人家就能給你背誦出來。可問題是第三關考得是你自己創造一本書,也就是說你要扔掉所有書自己去寫一本書,這他就寫不出來了。
而幼稚的人吸收了所有的知識在腦子裏形成了一套自己的邏輯,這套邏輯當形成了以後,他自己就會産生一套理論,這套理論往往是能打破或者改變舊理論的,掌握了這套理論,那這個人,就真正的成了大師。
如果用武俠小說的話說,聰明人和幼稚的人同時練一種武功,往往是聰明人速成,因爲記住一套武功很容易,練出一套招式也不難,但聰明人往往就最後都成不了大師,反倒是幼稚的人突然在某一天爆發了。原因就是招在兩者不同的地方,幼稚的人爲什麽可以成爲大師,因爲他突破了限制,已經從手中有招,變成了心中有招,頓悟到了一種無我的境界。招已經失去了意義,他突破了招的限制,一旦突破了這種限制,他自己就創造了另一種招。這就是爲什麽大師往往都渴望無我的境界。而外界人沒有人能達到無我的境界,就産生了一種崇拜感。
毛澤東就屬于這類人,他的學曆並不怎麽樣,甚至年輕時候又迷茫又幼稚,但是好學是他的特點,而命運是眷顧他的,他遇到最好的“高人”就是他那份工作所要管理的對象,他的工作是北京大學圖書管理員,而那些“高人”是書。
在信息不發達的年代,能夠進入一座書庫是幸運的,尤其是當時最爲開放的北大。人們往往希望得到高人的提點,但是請記住“高人”們往往都是有立場的,所以你在和“高人”學習的時候,往往自己也變成了那樣的立場。但書不一樣,書雖然也是有立場的,可問題是當你一本又一本書看下去後,書與書的立場就在你腦子裏開始打架。很有可能是誰也贏不了,于是你就可以從書中找到自己的一條路,也就是書海給你搭起了一條路。而這條路的線索是你自己找到的。這條路玄一點說,就是無的境界。
這就是毛澤東幸運的地方,毛澤東肯定受到不同人對他的影響,比如楊昌濟,胡適,李大钊,甚至還有很多人,因爲那時候北大是非常流行辯論和討論。但問題是越多的人提點他或者反對他或者怎麽樣,都只是對他起到了一個促進的作用,而沒有使他轉向某個地方無法出來,也就是說毛澤東並沒有拘泥于某一派的理論,而是在理論的海洋裏找邏輯。
要想看懂毛澤東首先必然要看懂他的學習之路,毛澤東是有機會出國的,但他爲何堅定的留了下來,這正是他超越常人的一點,別人都關注某一個理論,然後傾心于某個理論,所以當時對出國去見識外國非常狂熱,可這種做法都是鬧哄哄的,都太急了。
他們都太想要一個答案了,而不是去創造一個答案。這就是毛澤東區別于別人的最核心不同,尤其作爲一個年輕人,在浮躁與鬧哄哄的氛圍裏,沒有人雲亦雲,相反是認真的思考中國到底怎麽了,問題到底出在哪裏。
終于他學成了,離開了北大,從此投身于革命事業,他已經從一個迷茫和幼稚的人蛻變爲一個真正的大師。
一場真正的革命即將開始。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73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 頁 3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日 9月 04, 2016 7:24 am

55.初談周恩來
如果說毛澤東是優秀的戰略家和理論家,那麽周恩來就是優秀的組織工作者,周恩來的特點就是嚴于律己寬以待人,任何自己經手的任務和工作都可以細致認真盡最大努力去完成。優秀的戰略家如果缺少具體工作的執行者,和沒有優秀的組織工作能力帶頭人,那麽戰略家也無法展示出自己的才能。
周恩來的青年時代和大多青年一樣,對破落的中國感到悲傷,他與毛澤東不同是更熱衷于具體的革命工作,早年留學日本,後又前往歐洲各國,加入TG以後的工作能力被逐漸認可成爲領導。
周恩來返回中國參加中國革命最重要標志就是成爲黃埔軍校的政治部主任,TG之所以會和國民黨合作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孫中山對于革命立場的轉變。
在民國的時候,大多軍閥最大的目標就是占領更多的地盤,他們更務實,對于革命只是一個虛僞的迎合,那麽爲什麽會産生這樣的現象,那就是因爲民國的軍閥已經“潛伏”多年,民國的軍閥大多都是由清朝蛻變和獨立而出的,
北方軍閥以北洋軍閥爲主,南方以支持孫中山爲主,各方潛伏的目標都非常明確,得到更大的好處。TG成立了以後把工作重心更重的放在了工人,學生身上,原因就是舊軍閥都已經實質上有了自己的“目標”,所以TG需要發展和合作,這時候孫中山送來了合作的意願,此時的國民黨也十分弱小。孫中山的威望和聲譽都極高,他的熱情也很高。
所以雙方開始了合作,我認爲不能以結果論評價這次合作,在TG與國民黨的合作過程中,實踐證明了TG組成的軍隊戰鬥力不亞于別人,也證明了中國TG的組織工作是成功的,黃埔軍校也確實培養出了一批優秀的TG高級指揮官。
但事實是TG優秀的組織能力和對于下層群衆的發動能力讓中國的官僚資本們越來越害怕,這種情況甚至發展到國民黨內部都開始有支持TG聲音的出現。可雙方的弱小確實是他們的問題。
新軍隊逐漸壯大起來,在各種戰爭中開始展現出他們的實力,可隨著戰爭的勝利,雙方不可調和的矛盾就越來越大。
上海成爲了雙方的焦點,我認爲在當時的時局還並不明朗,國民黨內部的不團結也都處于很微妙的博弈。那麽爲何TG要搶占上海呢?因爲國民黨和TG的矛盾已經越發不可調和,所以沒有一個實際控制的地方,那麽就會處于下風。
當時TG的思想是著眼于占領大城市和關鍵地域上,而上海是當時遠東的金融中心,如果可以搶先拿下上海,那麽就可以使得共産主義思想傳遍全國。
在這種思路的影響下,就不難解釋爲何TG要搶占上海,確實TG的工作做得非常出色,尤其是爲中國工人武裝奪取城市打開了先河。
而這次武裝起義就是由周恩來領導的,可以說周恩來接手的工作,都會非常缜密,甚至達到事無巨細的程度,這一個特點也是周恩來最重要的特點。
也正是在這種特點的支持下,上海的第三次武裝起義獲得了成功,搶先在國民黨之前發動了起義,成功的奪下了上海。
上海被TG奪下來確實震動了當時的中國,尤其是震動了國民黨內部,此時孫中山逝去了,對于官僚資本來說,保護自己的利益遠比保護革命重要,所以由蔣介石發動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對于官僚資本來說他們即想要好處,又不想讓自己名聲變差。
隨後就爆發國民黨內部的戰爭,TG的大革命風潮開始陷入失敗,組織工作被迫陷入地下,在如此困難的情況下周恩來依舊領導革命工作,建立了一套非常有效的情報網,爲以後的情報工作,打下了堅實基礎,直到一個魔術師的叛變,改變了這一切。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73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 頁 3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日 9月 04, 2016 7:24 am

56.重要的秋收起義
在1927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在這一年爆發了3次最重要的以TG領導的起義,分別是上海起義,南昌起義,秋收起義,他們分別代表了三種階級,上海工人起義是以工人爲主的起義,南昌起義是以軍人爲主的起義,秋收起義是農民與工人的起義。
其中我個人認爲秋收起義最具意義,這一篇就重點分析秋收起義。秋收起義是毛澤東領導的早期最重要的起義,他最重要的標志就是由舊軍隊經過三灣改編變成了新軍隊模式,這個轉變是最關鍵的。
秋收起義在取得了初期勝利後,開始出現了問題,思想上麻痹大意,尤其是想要搶占大城市開始彌漫在軍隊中,再加上軍隊本身管理混亂,所以秋收起義面臨失敗的風險,在這種情況下毛澤東果斷進行三灣改編。
這次改編是非常有必要的,革命的道路是艱險的,甚至是隨時失敗都是可能的,所以能否取得先進性,就是檢驗一種理論是否先進的關鍵問題。
三灣改編實質上是毛澤東開創的中國版的鬥爭綱領,也是人民軍隊和人民戰爭出現的早期雛形,爲後來TG領導的人民軍隊奠定了基礎。
從實質效果上看,三灣改編的最大成果就是他成了一種很關鍵的鬥爭綱領,可以接受並改造由任何階級的參與者成爲新軍隊軍人。這一點是非常了不起的,舊軍隊最大問題就是相互排斥,且鬥爭目標並不明確,所以不同的階級難以融合成一股力量,而秋收起義初期遇到的問題就是如此。
在打勝仗的時候就相互攀比,導致麻痹大意,一旦遭遇挫折就開始士氣消沈,甚至可能瓦解,也就是說舊軍隊的戰鬥目標和戰鬥意義非常不明確很容易成爲私人軍隊,一旦造成失敗就極容易産生混亂,使得軍隊失去戰鬥力,而經過三灣改編後把黨支部建立在連隊上,開始使得軍人鬥爭的目標開始明確,那就是以TG領導的人民革命成爲了軍人的指導思想。
TG與蘇聯TG最大的不同就是,蘇聯的舊軍隊的主要敵人是尼古拉二世,他的統治讓蘇聯舊軍人對他産生了厭惡,而當列甯出現的時候,軍人很快和工人一起支持了列甯。所以蘇聯革命很快成功。
但中國的舊軍人主要目標是“潛伏”舊體系中壯大自己,他們對革命的興趣並不高,甚至敵視TG,即便有少量反感舊軍人制度的軍人存在,也因爲數量的稀少和裝備的弱小無法快速取得勝利,甚至還隨時面臨失敗的風險。
TG的革命道路從一開始就是處于一個極艱難的狀況,通常對手都比TG要強大的多,局勢也大多很危急,那麽爲什麽TG在不斷的打壓和失敗下反而越來越強?
那就是毛澤東確立了中國式的鬥爭綱領,始終發動群衆建立一支人民軍隊爲根本目標,軍隊的目標是爲了下層人民和反帝反壓迫的鬥爭思想。
所以一切想要參與這場革命的人都找到了目標和可實施的行爲,這一點是先進的,甚至是偉大的,這種鬥爭綱領恰恰是中國自主變化所需求的民權爲根官權爲輔的模式。
所以發展迅速,更禁得起考驗,軍隊的目的是爲了人民的利益而戰,而人民得到工農軍隊的支持贏得了好處,確保了他們的利益,人民自然願意加入工農軍隊。
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和隨後的人民戰爭模式。這是秋收起義最大的成功,他的成功不在于奪取了多少槍支,不在于發展了多少隊伍,更不是得到了多少根據地,而是搞清了TG的軍隊目標是什麽,鬥爭綱領是什麽,爲以後更大規模的鬥爭做好了准備。
那麽接下來的問題自然是革命到底是選擇向哪裏去。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73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 頁 3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日 9月 04, 2016 7:24 am

57.探究TG早期軍人起義
爲何不在秋收起義前談軍人起義,因爲我想把軍人起義歸于一篇,1927前後爆發了很多TG領導的武裝軍人起義,武裝軍人起義應該說區別于工農起義,尤其是最關鍵的三次起義分別是武昌起義,廣州起義與湘南起義,當然其他起義還有很多。
孫中山的大革命隨著四一二的到來而失敗,正式標志著鬥爭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也就是官僚資本和民權革命的決裂,國民黨內部也隨即分裂,在這種形式下原來支持孫中山民權革命的一些國民黨人士也就隨即加入TG。
隨後爆發的武裝軍人起義大多開始是成功的,但起義只是軍事鬥爭的開始,而不是結束,那麽爲什麽起義成功後相繼面臨失敗呢?這是我想探究的。
我認爲最重要的原因是准備問題。
這種准備問題既有自己的,也有敵人的,如果我們暫把TG當作一方,其他軍閥包括國民黨當作一方的看待這個問題的話,就不難發現雙方准備的情況不同。
軍閥們通過長時間的准備和潛伏在大革命後開始各自稱霸,這是他們可以成爲軍閥的關鍵所在,而TG的起義大多是影響軍閥其中的一部或領導某一地域或地區的軍人,雖然起義是突然的,但不可否認的是對正在爭搶權利的軍閥們來說TG是他們共同的敵人。而TG的起義相互之間大多有一定距離,所以看起來是到處起義,但問題是形成了各地的紅軍對各地的軍閥爲對手的局面。相互之間難以策應,是失敗的一個原因。
其次起義後大多以大城市爲攻堅對象,但大城市之所以叫大城市,要麽那裏非常的富庶,要麽是戰略要地,所以自然防守力量較強,一旦以大城市爲攻堅對象,就要承擔極大風險,因爲起義後很難得到武器的補充,尤其是重型武器的補充,所以如果攻城就需要大量消耗武器彈藥,更重要的是一旦選擇強攻,那麽周邊敵人增援的部隊一來,就很容易形成被動,且就算占據大城市,也受到了極大的損失和消耗,對方集結重兵圍攻,無法展現運動戰,只能是被動的防守,最後失敗。如果說軍人武裝鬥爭取得的最大成績話,那就是一大批優秀的高級指揮人才加入TG。這筆財産確實是最珍貴的。爲後來的戰爭爭奪來了最關鍵的資源,人才。
革命的第一步總是最難的,那麽攻擊大城市的戰略是否是錯的?
假如以結果論的話是錯的,但請注意農村包圍城市這樣創造性的鬥爭綱領在剛出現的時候不說是否定的也至少是被懷疑的。
自古以來陸地軍事鬥爭大都是圍繞著主要城市,物産區,交通線,關隘要塞展開的,所以奪取大城市建立革命根據地這種思想在當時並不能算錯,只能說是難以實現,但鬥爭一旦開始就難以停下,在這種情況下,革命向哪裏去就産生了問題。
畢竟軍隊不能到處轉移,他們需要一個去處,那麽自然就向著井岡山前去,因爲那裏有人創造了一片根據地,這個人當然就是大家衆所周知的。
毛委員。
爲何特殊強調委員這一稱呼,因爲想要突出的是毛澤東在當時也只是一個區域領導,他首先進入井岡山建立了革命根據地,在別人看來革命似乎已經衰落,甚至進入絕望,因爲上山和進農村搞革命讓很多人動搖了革命的信心,感覺革命偏離工人與軍人的蘇聯式革命。
但中國不是蘇聯。
在一片失落的氣氛中形成反差的是毛委員不感到傷心,反而感覺革命迎來了新的轉機,隨即開始搞“土地革命”。隨後發表“中國的紅色政權爲什麽能夠存在?”,找到了中國的鬥爭綱領,也就是發動廣大群衆,以農村包圍城市的戰略構想。
毛委員的理論最關鍵的是扭轉了浮躁情緒和指引了鬥爭的“方向”,但不得不說的是,毛委員的“鬥爭方向”在湘江之戰前一直備受質疑。
因爲毛委員他只是一個區域領導,這和當時的共産國際的意見比起來,就形成了相悖的局面。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73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 頁 3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日 9月 04, 2016 7:26 am

58.領導們來了
如果讓你做個地下情報成員,你會給自己安排個什麽身份呢?我想大多人更願意低調一點,畢竟情報戰線是比正面戰場更加殘酷的地方,你不知道該信誰,你不知道和你來聯絡的人是不是背叛了組織,那麽低調點應該是個好選擇。
但有一個人,准確的說一個地位很高,很關鍵的人,在一天做了一件事,那就是去演出了,這個人就是顧順章,他演的是魔術,碰巧認識他的一個叛徒就看了他的表演,于是顧順章被捕了。
逮捕顧順章的是蔡孟堅,故事峰回路轉了,如果蔡孟堅聽顧順章的話不暴露顧順章的身份的話,那麽上海TG的組織很可能瓦解,尤其是一大批高級人員會面臨危險,但蔡沒有聽顧順章的話,我認爲理由很簡單,如果聽顧順章的,蔡孟間很可能怕將來功勞被別人搶去,而這時候讓人沒想到的是在蔡孟間聯系的徐恩曾手下工作的錢狀飛是TG的人。他搶先把顧順章被逮捕的消息送了出去。
上海的TG組織面臨極大威脅,開始疏散,顧順章在此時起到了一個極重要的作用,那就是讓當時還在上海的TG領導們向其他地方轉移,這其中就有一些我們熟知的人物。
王明與博古。
按照順序來說,應該先談反圍剿,但是爲了大思路上的順暢,我反倒是想先談王明和博古。顧順章在整個事件其實只是起到了一個攪局者的角色,因爲他知道所有人尤其是重要人物的住處,然後讓上海的TG各聯絡站受到了嚴重的打擊,打亂了整個部署,讓領導們開始去了瑞金找毛澤東。
王明也好,博古也好,李德也好,能成爲核心領導的最關鍵原因就是共産國際,那麽共産國際爲什麽選擇了他們?
因爲他們的特點使然,王明和博古很像一個的出納,尤其是博古,他們有自己的信仰,他們的信仰就是相信共産國際是對的,就像出納一樣,只有“上頭”的人給他指令,他才會放款,在他心中的“上頭”就是共産國際,除此之外不管誰的意見,誰的想法都視而不見,一旦和“上頭”失去了聯系就手忙腳亂,甚至很茫然,王明和博古給人的最大的感覺就是真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需要他站出來這一條路的時候,他很茫然,因爲他只是一個出納。博古爲何會對李德的意見如此的信賴呢,卻對劉伯承,毛澤東,彭德懷,這些優秀戰略家的意見表示不屑呢?
因爲他只聽“上頭”的,對他來說李德是共産國際派來的人,共産國際是已經成功的蘇聯組建的所以共産國際的話就是真理,而對于其他的人話,他不是沒有考慮過,我認爲他爲什麽不敢否定共産國際呢?
王明和博古不是一個沒有信仰的人,相反是太有信仰的人,一旦他信仰的人,信仰的事物遇到挫折和失敗而崩塌的時候,那他就會失去自我。爲了不失去自我不管對錯,不管成敗,一切都堅持自我的原則。
所以他明知道是錯的,卻要一而再,再而三的去說:李德,那是共産國際派來的。可以當信仰失敗就堅持不住自我,開始自我放棄。
這也很清楚的可以解釋,爲什麽共産國際會選擇他們作領導,在這一點上,共産國際真的是選對了人。
領導們終于來了瑞金,這時候距離建立井岡山根據地已經有幾年的光景了,在毛澤東堅持的反圍剿鬥爭中,根據地越發展越壯大,軍隊實力增強。對于這樣的情況,領導們開始開會找毛病,否定了毛澤東的成績。並得出結論,毛澤東是錯誤的。
領導們決定自己幹,這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滿,其中就有一個人叫鄧小平。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73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 頁 3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日 9月 04, 2016 7:29 am

59.初談鄧小平
鄧小平的一生算的上不平凡的一生,那麽爲什麽要在這裏突然插入鄧小平的篇節呢?鄧小平和很多人不同,他的青少年時代就見識過理論共産主義和鬥爭綱領兩種思想甚至還見識過歐洲真實狀態的人。
鄧小平很小時候就去過歐洲的法國,而且是自力更生去的,爲什麽要強調這個自力更生呢?這很重要,可以說鄧小平真正見過法國浪漫和多彩與燈紅酒綠背後更真實的法國。
在鄧小平16歲的青少年時就遠渡重洋去了法國,他的條件不怎麽好,也正是這個因素,他看到了很多人沒看過的地方。
那就是法國素以民主革命爲傲,而實質上仍然是資本主義最後得到了甜頭,我認爲在他心裏一定感受到了一種別人沒有的感受,那就是這地方不想別人說的那麽美好。
他和當時那些有錢人或者保送來的人不同,保送來的人和有錢人家的孩子都可以享受生活,享受生活沒什麽不好,但享受生活就看不到最真實的一面,以爲法國是多麽的美好。很難看到這美好背後的真相。
所以鄧小平從小就真正的見過共産主義發源地歐洲的實態,這很重要,隨後他加入了TG,並去了蘇聯進入莫斯科中山大學開始學習,這段經曆也很重要,在見識了歐洲的實態以後再學習就一定能發現理論共産主義和鬥爭綱領之間的矛盾。
這種發現或許是懵懂的,但這就爲以後的一切紮下了根,去蘇聯和去法國是不同的,但又是相同的,不同的是,蘇聯更能讓當時的中國人感到熱血澎湃,因爲法國在大革命後一直給人先進的感覺,蘇聯則是由共産主義出現後強大的,所以兩者氛圍是不同的。
他們又是相同的,那就是他們都很“現代”,區別強者與弱者的關鍵就是,弱者在“先進”面前會感到悲傷,感覺自己的祖國和他們的差距,感覺難以趕超。
而強者只會認爲沒什麽了不起的,他們越是“先進”則越下定決心要回國,鄧小平屬于強者,于是選擇了回國,從此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那麽應該怎麽評價鄧小平留學的時代呢?
我認爲最重要的一點,也是最關鍵的一點就是鄧小平一直是一個很務實的人,那麽他爲什麽是一個務實的人,我認爲他年輕時候的經曆塑造了這一點。
也就是說別的那些有錢人或者保送的留學生更多的看到是表面的先進與浮華,而沒有與他一樣看到這背後的意義。
另一方面在蘇聯的學習讓他意識到或者感覺到了理論共産主義和鬥爭綱領的同時存在,這種想法或者是不成熟的,但這與只接受了理論共産主義或者只接受了鬥爭綱領的人有著不同。他見過了至關重要的三點,那他所形成的理論就自然和別人不同,這以後細談。
但總的來說,鄧小平見到了浮躁和表面之下的東西,這對他一定産生了極大的影響,所以務實是他一生的原則。而他的一生恰恰就是受理論共産主義與鬥爭綱領之間不停爭鬥波及的。
他回國領導了百色起義和龍州起義,再後來進入瑞金,進入瑞金後開始了解和支持毛澤東的鬥爭綱領,因爲他是一個務實的人,所以現實的情況就是,毛澤東的中國式鬥爭綱領更符合中國的情況。
但領導們來了,王明提出毛澤東的鬥爭綱領是錯誤的,鄧小平反對,從這時候起鄧小平一生被理論共産主義和鬥爭綱領爭鬥波及算是正式開始了。
鄧小平認爲毛澤東的鬥爭綱領取得了成績,確實粉碎了圍剿,也事實上發展了紅軍,雙方表面上爭執的焦點是采取遊擊戰,還是采取陣地戰的問題,而實際上當時的環境是國民黨和軍閥被紅軍一次又一次的打敗,産生了一個短暫的和平期,在這個和平期內究竟要怎麽進行下一步,才是雙方的核心爭議。
到底是支持毛澤東的鬥爭綱領,還是支持博古王明信賴的共産國際,這需要鄧小平作出一個選擇,鄧小平堅持了務實,選擇了毛澤東,于是成了一個村巡視員。這對于他來說,也只不過是人生的一個開始。時間自然會爲他留下更多的考驗,但堅持務實才是他可以解開理論共産主義和鬥爭綱領這個死結最關鍵的核心,以後細談。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73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3頁(共12頁) 上一頁  1, 2, 3, 4 ... 10, 11, 12  下一步

回頂端


 
這個論壇的權限:
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