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ggundam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10頁(共12頁) 上一頁  1, 2, 3 ... 9, 10, 11, 12  下一步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 頁 10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日 9月 04, 2016 9:28 am

179.歐洲戰場(諾曼底登陸)
時間來到了1944年,盟軍決定在法國北部登陸,要重返歐洲建立新的戰場,到了這個時候,德軍再想阻止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在蘇德戰場上還沒有打出勝負來,在北非又遭挫敗,現在想要抽出力量在三個戰線上作戰,是不太可能的。
那麽爲什麽德國要先打蘇聯,反倒是對隔海相望的英國置之不理呢?爲什麽留下如此的心腹大患呢?
在前面我也分析過了,對于德國來說與英國開戰,不能獲得好處是最關鍵的一點,即便打敗英軍就能得到好處麽?事實上就算占領了英國,也難以讓其他殖民地臣服,相反很有可能在于英國開戰的時候,蘇聯突然從背後突襲德國,所以對德國來說,和英國打只是消耗資源,既不能開疆擴土,又不能壓制其他人,還很有可能在于英國激戰的時候給蘇聯更多的時間。
所以德軍選擇與蘇軍作戰,如果美國不參戰,那麽英軍願意單獨登陸歐洲麽?
我認爲也是不願意的,對英國來說之所以對德軍的東擴行爲置之不理就是希望德軍和蘇軍打起來,然後坐收漁利,而蘇德之間的暫時停戰,讓德軍轉過來打敗了法國,法國一旦失敗,那麽英國自己獨自面對德國,也將是一場沒有任何好處的消耗。
如果英國在一開始獨自與德國開戰,那麽英國的地位和實力將會更快的損耗,後果就是倫敦進一步輸給紐約,導致日不落帝國的瓦解,所以英國如果沒有美國參戰,那麽英國是不願意的,但英國不願意失去北非的利益,所以在北非反倒是積極參戰,對于近在咫尺的法國,卻置之不理。
從總的局勢來看,英軍無論如何行事,最終解決都是衰落,這一點是沒有任何爭議的,因爲預期經濟本身限制了英國的發展,更何況由德國挑起的兩次大戰都在消耗資源,卻不能爲英國再拓展哪怕一點土地。
與卷入戰爭的英國相比,置身海外的美國就輕松的多,美國爲什麽要等到偷襲珍珠港以後再參戰,理由很簡單,那就是美國希望獲得歐洲在東南亞的利益,所以對美國來說,取得東南亞的利益後,再卷入歐洲的戰爭是對美國有利的,而一旦反過來先卷入歐洲戰爭再卷入亞洲戰爭,那麽很有可能是歐洲戰爭首先結束,這樣的話,歐洲肯定在亞洲壓寸土不讓,如此一來很有可能是美國做白工。
所以對美國來說,等亞洲開戰了以後,美國再卷入歐洲戰爭,不但幫助自己擴張了在東南亞的利益,又加入到歐洲容易獲勝的盟國一方,對美國來說自然是最佳選擇。
當蘇德戰爭已經進入勝負明朗的時候,美國和英國決定在法國北部登陸,成功是一定的,盟軍占有了壓倒性的優勢,二戰和一戰最大的改變就是,一戰還是要看軍隊的素質,而到了二戰主要看裝備的對比了。
在物資主義面前,美國自然是可以占得上風的,雖然德軍的一輛虎式可以擊敗美軍的數量謝爾曼坦克,但是,美國以壓倒性的數量建造了龐大的謝爾曼坦克集群,那麽在戰爭的整體方面,美國就可以取得優勢。
盟國登陸以後,很快德軍就失利,法國很快解放,此時的德國已經面臨三線作戰,並且每一面都已經近乎失敗。
德軍的將軍們開始策劃刺殺希特勒。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73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 頁 10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日 9月 04, 2016 9:30 am

180.歐洲戰場(刺殺希特勒)
刺殺希特勒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件,甚至他的生死關系到了整個未來的走勢,那麽爲什麽刺殺希特勒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件呢?
首先不管是希特勒活著還是死了,德國戰敗都是注定了的,因爲此時三面作戰,對當時的德國來說是承受不了的,戰敗是注定的,但怎麽戰敗卻是不固定的。
想要看清這個問題,就必須看清希特勒這個人,對希特勒來說,他是一個典型的族權崇拜者,對他來說,他認爲德國人是最優秀的人種,其他人不能與德國人比肩,所以德國要麽強大,要麽毀滅,希特勒對這種想法近乎于瘋狂和癡迷的相信。
那對希特勒來說他知不知道自己要戰敗了呢?
當然是知道的,但希特勒是一個非常自我的人,對于一個自我的人,最難接受的就是自己的失敗,越是不利,他越執迷不悟,這一點是德軍內部想要刺殺他的關鍵原因。
也就是說,德軍內部出現了分歧,那麽爲什麽殺他成了關鍵呢?因爲德軍並不是都聽命于希特勒,德軍大部分將領,尤其是高級將領大多參與過一戰,對于一戰的失敗自然是心懷不滿,尤其是戰敗後對德國的壓制讓經濟一蹶不振,在這個前提下,大量軍官效忠了希特勒,但現在,德國已經是強弩之末,所以這些人想停戰。
那麽爲什麽要選擇停戰呢?
因爲二戰已經透露出一個明顯的趨勢,那就是以滅國爲宗旨,所以如果希特勒始終不投降,那麽德國很有可能被滅國,而不是簡單的打個敗仗那麽簡單了。正是這一點讓德軍決定殺掉希特勒,希特勒自己是肯定不會同意求和的,並且希特勒殺了太多的猶太人,盟軍也不會放過他,所以只有殺掉了希特勒,才能徹底的讓德國和希特勒之間進行切割,從而讓德國免于滅國。
也就是說,德國選擇停戰和選擇戰到柏林城破是不同的,如果希特勒死了,那麽不會出現東西德,也就不會産生後來的一系列事情了。
那麽爲什麽會得出這種論點?
因爲我認爲美英法會出面爲德國進行調停,對于德國來說最大的死敵不是美英法,而是蘇聯,對于蘇聯來說,他們受害最深,所以不可能輕易的決定停戰,從另一個角度上說蘇聯打下越多的地方,那麽就可以再更廣大的地方推廣自己的政策。
在那個時候冷戰,其實已經悄悄開始了。
英法美蘇,他們之間所想是不同的,對英法來說,讓美蘇過于在歐洲馳騁對自己並不合算,因爲英法德是西歐國家,而蘇聯和美國都是外來者,蘇聯當然願意更多打過去,對美國來說就微妙的多了。
美國希望坐收漁利,而不想自己死拼硬耗,因爲東南亞事情已經做成了,在歐洲需要的是擴大戰果,但絕不是爲誰報仇。所以如果希特勒死了,那麽美英法一定會跳出來爲德國調停,而蘇聯也不可能強行和德國打,那麽二戰的結局一定會是以停戰爲結局。
但希特勒沒有死,就差一點他就死了,可他就是沒死,德國將會繼續戰鬥下去,直到柏林。
世界走向了另外的道路。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73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 頁 10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日 9月 04, 2016 9:31 am

181.歐洲戰場(突出部背後的算計)
突出部戰役可以說是德軍向西線發起的一次無意義的進攻,這次進攻基本上沒起到什麽作用,就算突出部戰役勝利,也無力再組織進攻,最後還得被打回來,但突出部戰役也算是一個很有意義的戰役。
突出部戰役爲什麽失敗?
一個是因爲德軍已經進入末期,再也無法組織起像早期閃電戰那樣規模的坦克力量和人員了,所以進攻勢頭比原來要弱,另外美軍的投入讓盟軍擁有了大量的裝甲力量,德軍的戰術已經不再是秘密,更何況恩尼格瑪密碼機被破解讓行動本身就不再是秘密。再者戰鬥本身的目的就是自欺欺人,想要擊潰英法美軍是不太可能的,如果打敗了一部分盟軍也只會讓戰爭變成持久戰,然後輸掉戰爭。
總的看來由英法美組成的聯軍在于德軍作戰的整個過程中,都是德弱而英法美強。在北非戰場上德軍實力並不及英法聯軍,在法國想要阻止登陸也不太現實,而防守盟軍登陸的也並非全部是精銳士兵。另外當北非失敗後,德軍已經是兩線作戰,而登陸成功後更是三線作戰,所以盟軍尤其是美軍並沒有和德軍真正的主力進行對決。
那麽突出部戰役造成了什麽影響呢?
造成的最大影響就是阻礙了盟軍搶先進入柏林,爲蘇軍攻占柏林提供了意外的機會,對于英美聯軍來說搶占柏林是否存在絕對意義是需要探討的,對英國來說搶占了柏林也不能提升自己的價值,相反還要消耗資源,那麽對美軍來說搶占柏林擁有重大意義麽?
這裏我認爲最需要討論的就是這一點,對美國來說搶占柏林有意義麽?
柏林是德國的首都,也是反法西斯戰爭最爲關鍵的一個城市,誰搶先奪下柏林誰確實能夠提高一些在世界的分量,但蘇軍對柏林的在意程度達到了一種執著的程度,畢竟蘇德戰爭是一場死戰,攻下柏林的意義不用多說。
當時的美蘇之間表面上還在合作,而實際上雙方已經開始了對對方的一種警惕和琢磨,畢竟戰爭結束就在眼前,可資本主義與共産主義的對抗不但不能說結束了,相反嚴謹的說德國也是一種社會主義國家,所以同盟國表面上是利益一致的,但英美法對德國和蘇聯對德國是多種意識形態的對抗,英美法在二戰時已經是資本主義國家對社會主義德國了,而蘇聯是共産主義思想下的社會主義國家對德國式的極端族權社會主義國家。
本身兩大陣營就是不同的。
另外隱藏在表象下的一種競爭依舊存在,那就是英美之間的對抗,表面上英美是盟國,但美國是英國的主要潛在對手,這種對抗是在資本市場上展開的,或者說是在金融市場的,這一點也非常重要,但這一點也非常隱秘,正是這一點造成了日後歐元的成立與歐洲分裂,英國和法德之間的訴求不再相同了,這以後再談。
對小國來說,本來就不能左右局勢,自然不能改變局勢,對法國來說,二戰中的法國分爲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維希法國,第二部分是德占法國,第三部分是戴高樂的流亡法國,雖然法國已經解放,德占法國勢力很快退潮,但維希法國是戴高樂的大患,法國的目標更重要的是保護法國的重建。所以攻占柏林對法國來說沒什麽意義。
對英國來說,戰爭已經陷入被動,這種被動不是對德國來說的,是對美國來說的,美國正在超越英國成爲西線戰場的實際控制者,所以如果繼續下去,英國將不但不能得利,相反是需要更加的在金融市場上提高預期經濟的成本,這英國並不願意,對美國來說他有著更大的野心和目標,這個目標就是想要嘗試資本主義的再一次進化。也就是布雷頓森林體系,所以想要這個體系成功,那麽是一個更強大的蘇聯出現更好,還是一個弱小的蘇聯更好?
不用說,自然是更強的蘇聯出現更好,這裏需要注意的是歐洲的實力依舊存在,而美國如果變強,那只會招來妒忌和排擠,很有可能蘇聯和歐洲走得近一些,這對美國來說不利,而如果蘇聯變強,那美國和歐洲只會走的更近,既然美國想要嘗試新的資本主義進化,那麽自然讓蘇聯更強一些不是更劃算麽?
那麽讓蘇聯強大了,美國不擔心麽?
美國並不擔心,因爲美國已經擁有了真正的大殺器原子彈,擁有這項武器,就擁有了主動,所以原子彈需要在實戰中得到試用,才能讓蘇聯人忌憚。柏林只是一座城市,而放棄柏林則是一種戰略,一種更長遠的戰略。
美國,需要讓蘇聯人攻破柏林。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73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 頁 10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日 9月 04, 2016 9:32 am

182.歐洲戰場(德軍的武器)
德軍雖然是要戰敗了,雖然德國在整個二戰中一直是一種邪惡的存在,但不能否認德軍的武器加速了整個“戰爭”的發展。
德軍的第一項最強武器,不用說就是“核”的突破,在核能事業上,德國人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愛因斯坦是德國人,另外在“核科學”這個嶄新的科學領域,德國也是擁有大量人才,但錯誤的政策讓德國失去了大量優秀人才,並且德國的核工廠也被盟軍破壞,這才使得德軍沒有裝備原子彈,如果德軍掌握原子彈,那戰局勢必發生改變。
德軍的第二項武器,也是可以穩坐第二寶座的導彈,不管是V1還是V2都出生在德國,雖然當時導彈還只是一個大號的炸彈,但在未來我想不用說,所可以體現導彈所占的地位。德國即將戰敗,可德國科學家,工程師,秘密工廠的工人就都成了美蘇爭奪的焦點,在這個“事業”上雙方各有斬獲,美蘇都搶到了一部分德國專家,爲後來的冷戰造成了絕對意義。以後細說。
原子彈作爲第一位的理由很簡單,因爲導彈在今天是最強大的武器,這是核武器小型化帶來的結果,而當時主要運輸和實施核攻擊的主要是飛機,所以我認爲原子彈該排在第一位。
德軍的第三項武器,是後來所有國家都在爭相生産研制的武器,噴氣式戰鬥機。也就是德軍的梅塞施米特Me262,在螺旋槳式飛機已經走進無法前進的區域,Me262的出現讓航空進入到了一種新的領域。
德軍的第四項武器,是後來大量國家甚至弱小國家都在大量生産的武器,突擊步槍,今天聲名大噪的AK-47,在MP44突擊步槍眼裏要晚出現的很多,而MP44突擊步槍的出現使得他既有衝鋒槍的快速射擊能力,又有傳統步槍的射程和火力,還擁有大量的容彈量,我認爲正是德軍MP44的出現爲後來的突擊步槍研制提供了動力,並最終打垮了衝鋒槍和步槍。讓突擊步槍成了槍中之王。
當然我不是一個軍迷,所以對裝備並不是達到詳盡的了解,但我認爲這4種武器是德軍引領後世的佼佼者,可以說隨著德軍的戰敗,德國軍事技術很快被瓜分,爲後來的蘇式和美式對抗提供了一些幫助。
德軍最大的貢獻或者說使得世界遭受苦難的關鍵就是德軍發明了閃電戰,閃電戰主義是一種新型的戰術,他突破了火力網主義的束縛,爲現代戰爭的格局定下了標准,由大量坦克,裝甲與飛機大炮同時進攻,協同作戰的模式開始出現,這種進攻模式很容易打破某一地的防禦,撕開一個口子,然後造成對方整個戰線的大問題,爲德軍形成鉗形攻勢,包圍並殲滅敵方提供了可能。
這種戰術從本質上說並不神秘,所以很快就被各國紛紛效仿,並反過來對德使用,但這種創造性的新軍事變革,確實改變了戰爭,使得本來資源匮乏的德國,可以再短時間內打敗對手。
但我想說的是,戰爭的勝敗並不在武器上,武器確實可以給戰局帶來一些優勢,戰爭更重要的是在戰略層面上,戰爭是政治的最後手段,或者說當政治手段窮盡的時候才會使用戰爭這種手段。
所以,雖然德軍産生了大量的新武器和新戰術思想,可在整個戰略上卻犯了錯,最終使得蘇聯兵臨城下,走向了納粹德國最後的末日。
蘇軍發起了最後一戰。
目標,柏林。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73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 頁 10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日 9月 04, 2016 9:32 am

183.歐洲戰場(目標,柏林)
目標,柏林是蘇聯對德國發起的最後一戰,這一戰後,標志著歐洲戰場的結束,結局是以德國與意大利爲首的軸心國瓦解。
請問,納粹成功掌控德國的關鍵是哪一個事件?
我認爲德國柏林國會大火案是納粹興起的最後一錘,正是因爲納粹制造了國會大火案並捏造了事實,才使得德共背上了黑鍋並失敗。
但諷刺的是,納粹的最後終結恰恰也是在德國國會大廈,只不過從德共變成了蘇共,而那一天蘇軍在國會大樓頂端升起了蘇聯國旗。
也同樣是在那一天德國納粹的首領希特勒自殺,那麽在這裏我想要討論什麽?
我想討論一句話:
弱則生,柔則存,天下莫弱于水,而攻堅者莫之能勝,上善若水。
我第一次看到這句話的時候,非常的不理解這句話,柔與弱怎麽可能生存,只有強于硬才能立于世,但看過越多的曆史便感受這句話的真谛。
如果說強和硬,德軍夠強,手段也夠毒辣,不管是在正面戰場,還是屠殺猶太人和戰俘,德國人都毫不手軟,不但制造了大量的集中營,對猶太人有計劃成規模的屠殺,更是制造了當時引領一時的各種武器。
那麽爲什麽德軍敗了?
或者說蘇軍也是強大的,那爲什麽最後蘇軍也瓦解了,甚至強悍一時的羅馬帝國,日不落英國,西班牙的無敵艦隊,上帝之鞭的匈奴人,唯武獨尊的斯巴達人,戰無不勝的蒙古人,爲什麽都煙消雲散,爲什麽都跌落神壇。
這一切都是爲什麽?
事實上,我理解了這句話的真谛就是,弱不是妥協,柔不是卑微,如果僅僅只像一些民國文人痛罵中國那樣,那中國也會同樣成爲曆史。那麽該怎麽理解這句話?
我想很多人聽過另一句話,那就是做人留一線,日後好相見,我一開始在想,仇人見面分外眼紅,爲什麽還要留一線,爲什麽還要日後好相見,實際上這兩句話都存在同一個意思,這兩句話並不是對弱者說的,相反是對強者說的,在強大的時候到底要采用什麽樣的態度,才是決定一切的根本。
俗話說的好,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沒有人可以永遠強大,假如強大的時候不給別人活路,對人猛打猛殺,那別人強大了也自然不會對你客氣,同樣是窮追猛打,今日強大,須知明日會不會弱小,所以給別人活路,事實上就是給自己活路,如果人人都有活路了,那活路就成了這個地方的路,任何進入這個區域的人都必須按照活路行事才能存在。
那麽假如你是一個外來者,你進入了這個區域,如果你給了別人活路,那你等于也加入了這套倫理之中,那麽你就變成了這個區域的人,反過來從征服者變成了守護者,如果你不遵循這套倫理,那你就等于得罪了這個倫理圈裏的所有人,這裏面的所有人都會暫時對你柔,對你弱,但一旦你弱了,那你馬上就會被這個區域裏的所有人驅逐出去。
所以中國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倫理價值,給了別人活路,別人才會給中國人活路,假如大家都有了活路,那麽就都成了這套倫理的守護者,中國人是人,外國人也是人,是人就想活,這是常理,中國人給了別人活路,看起來不如那些好戰民族強力,不如別人彪悍。
有些人說中國軟弱,奴性強,不懂得反抗,但敢問這世上又有哪個民族可以持續如此之長的時間,可以一次又一次的蛻變,重新崛起?在危急時刻可以反戈一擊,從新振作呢?
中國人形成了自己的文化,贊同這個文化的部落和民族都慢慢成了中國人本身,最終形成了牢不可破的聯盟,成了一個國家的人,國家有運勢,有強必然有弱。
但什麽是斷定國家的偉大標准?
不是攻城略地,不是強大豪橫,而是在于即將被征服時,只需振臂一呼,就可一呼百應,讓世人見識到世上最柔,最弱的水所形成的風暴狂潮,所形成驚濤駭浪,組成這種力量的目的不在于消滅他人,是在于挽救自己。
這便是水的力量,這也是中國人的哲學。
鐵與血只能強大一時,但終有鐵鏽血幹之時,那時候別人就會來找你複仇了,你昨天殺別人時候不留情面,別人對你也不會退讓三分,不懂這個觀點的人,可以強一時,強大時候如日月星輝,但一旦摔落下來就煙消雲散,從此再也無法振作。
所以德國輸了,其他那些強大一時的民族也都輸了,只有中國人留了下來。
這便是上善若水的真谛。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73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 頁 10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日 9月 04, 2016 9:33 am

184.整風運動(運動的意義)
1942發生的一件大事就是整風運動,從這裏開始TG和蘇共其實已經徹底的分道揚镳,這是關系到整個未來的大事。
蘇聯原本希望可以直接控制TG,但隨著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和反圍剿戰爭的爆發,蘇聯對TG的信心越來越差,反過來中國對蘇聯的行爲也越來越不滿,這其中也少不了李德同志所起的“作用”。
中國人的革命到底是中國人自己的事情,還是外國人幫助的事情?
這是一個很嚴肅的問題,所以毛澤東決定發動延安整風運動,需要糾正的是從對蘇聯無限的崇拜和依靠,轉向中國人自己走自己的道路上來。
我認爲這個轉變是十分必要的,蘇共本身對中國的信心就在降低,這一點是肯定的,而且隨著蘇德戰爭的加劇,爲了不兩線作戰,蘇聯減弱了對TG的援助,更重要的是蘇聯開始視蔣介石爲中國的領袖。
中蘇的關系在這個時候,表面上還是很好,但實質上已經變差了。
第二點,整風運動確立了中國的鬥爭綱領,也就是毛澤東的思想爲主要的指導思想,至此毛澤東的地位達到了不可動搖的位置,但值得注意的是“毛澤東思想”這五個字首先提出來的人是王稼祥,在TG7大上劉少奇把毛澤東思想做了第一次曆史性的闡述。這以後再談。
那麽該怎麽看待整風運動呢?
我認爲整風運動有幾個值得關注的地方。
首先,最容易看理解的是中國的革命從此由中國自己說了算,這一點是整風運動最大的正面成果,第二點是毛澤東在之後達到了領袖的地位,這一點也是正確的,曆史和實踐證明毛澤東所采取的戰略讓TG從弱變強,從被動逐漸轉向主動。
接下來第三點是,整風運動主要針對的是統一思想的運動,在建立根據地的過程中,在較爲弱小的時候任由發展,可以快速的發展力量,擴大影響,但隨著力量的增強,如果繼續無序發展,是不妥的,力量需要大戰略的規劃才能更好的施展,所以收緊是必然的。
第四點就是最爲重要的了,在毛澤東心中的大戰略已經形成了,那就是由過去的遊擊戰和發展小範圍的根據地,轉向向外擴張了,也就是說,在毛澤東的心中事實上已經開始醞釀以後的大戰略了,也就是跳出根據地,向著更大的地方發展,所以在執行戰略前需要整風運動。
什麽是優秀的戰略家?
一個優秀的戰略家,並不是著眼于當下而是著眼于未來,之所以可以料定乾坤,是在別人還沒有考慮到這一步的時候,優秀的戰略家在腦裏已經開始思考,然後制定好了,長遠戰略,並最終把行動方向向著自己設想的方向引導,這便是大戰略。
但隨著整風運動的發展,毛澤東內心也開始生出憂慮來。
所以,毛澤東的憂慮是什麽,就非常重要了。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73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 頁 10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日 9月 04, 2016 9:33 am

185.整風運動(毛澤東的憂慮)
想要看清毛澤東的一生,就必須公平的去看待,毛澤東一生都帶有憂慮,毛澤東是創造中國式鬥爭綱領的人,但毛澤東有沒有發現理論共産主義和鬥爭綱領是相互衝突的呢?
這才毛澤東一生的關鍵。是毛澤東一生最大的核心問題,也是揭開一切後來混亂的鑰匙。
一個創造了鬥爭綱領的人是怎麽看待自己創造的東西和理論共産主義之間衝突的,才是讀懂毛澤東的關鍵。
毛澤東一生都是非常簡樸的,而他的嗜好就是抽煙,看書,紅燒肉,三樣。並在人生的最後關頭都在看書,那麽爲什麽毛澤東那麽渴望知識?
因爲毛澤東想要解開理論共産主義和鬥爭綱領的死結。
總的看來當時就分三派,這三派一直伴隨著毛澤東的生活,這三派是:
理論共産主義派,鬥爭綱領派,野心派。
那麽該怎麽看待這三派?
理論共産主義派和鬥爭綱領派都是有自己信仰的派別,理論派希望可以建設一個共産主義社會,鬥爭綱領派同樣是希望建立一個社會,但這個社會是社會主義社會,通過發展最後達到共産主義,就本質上講兩派都沒有錯,因爲TG本身就是從共産主義思想中孕育而生的。
TG的目標也是建立一個真正的共産主義社會,但問題是共産主義是在什麽基礎上可以建立的,這一點是無論如何也繞不開的。
共産主義是建立在成熟社會主義之上的,只有社會主義達到成熟以後,才會出現共産主義,那麽在當時的中國是什麽社會呢?
是舊社會。
也就是王朝制度出現崩潰瓦解的時候。所以想建設共産主義,首先要完成社會主義的建設,只有社會主義建設達到成熟了以後,共産主義才可以實現,但在這中間存在一個巨大的問題。
理論共産主義和鬥爭綱領必然發生爭鬥,而在發生這場爭鬥的時候,恰恰就是野心派的最大時機,那麽爲什麽叫野心派呢?
從實際上看,野心派如果也安裝個主義的話,就是現實主義,對他們來說不關心自己信仰的到底是什麽,最關心的是可以獲得更大的控制力,所以當兩派發生爭鬥的時候,野心派就會越來越強,那麽爲什麽叫野心派。
因爲前兩派的目標都是實現共産主義,但是對共産主義的前後理解有不同,理論共産主義認爲可以直接實現共産主義,而鬥爭綱領認爲需要建設社會主義,然後再達到共産主義,這以後還要細談。兩派爲何發生爭鬥的核心並沒有談,爲的是更好的看清楚發展後再進行回答就可以清晰的看待這一切了。
野心派並沒有理想,可不能說沒有理想就都必然是壞人,問題是野心派的上升方式不是靠政績,而是站在某一邊打擊另一邊,前後跳轉立場使得自己上升,可問題就是,當越來越高的時候,他已經不能再轉換立場了,就必須産生自己的立場,這時候他的立場就出問題了,因爲他沒有真正的理念支持,所以往往這類人就會從建設社會轉向開始打擊與自己不同的人,在這種相互打倒的過程中,只能使得國家內部空耗,最終走向瓦解。
這也是爲什麽野心派是最大問題的關鍵。
所以毛澤東的一生就是在憂慮這個問題,就是想要解決這個問題。
但毛澤東失敗了。至于怎麽失敗的,以後可以再細談。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73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 頁 10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日 9月 04, 2016 9:34 am

186.整風運動(毛澤東的想法與劉少奇)
那麽作爲毛澤東本人來說,既然已經看明白這個死結的問題,那麽他自己肯定是想解決這個問題的,所以爲了能解決這個,首先要做的整風運動。
先把毛澤東的鬥爭綱領上升到當時的核心目標,然後找到機會解決問題,這就是毛澤東的想法。就當時來看,對TG可以最後打敗國民黨這個結果我相信很多人會感覺太超前,當時的局面是國民黨已經占據了主動,隨著美國的參戰和對國民黨援助的加大,國民黨嫡系軍隊的實力正在大增。
但毛澤東是不怕的,爲什麽呢?
因爲雖然國民黨的實力上漲了,但國民黨與軍閥和桂系和人民的關系變得更差了,這一點是毛澤東始終看透的一點,也是毛澤東一切大戰略可以實施的前提。
但對毛澤東來說戰場上的大戰略在籌劃,解決死結的戰略也在籌劃,這時候一個人讓毛澤東越來越看重,這個人就是劉少奇。
劉少奇與其他人有所不同,劉少奇去過蘇聯,當時去過蘇聯的人很多他就是其中一個,見識過蘇聯的鬥爭綱領和理論共産主義,回國後,劉少奇最大的特點就是一直在敵後工作,這一點是毛澤東看重的一點,一方面劉少奇更熟悉城市工作,一方面劉少奇和軍隊工作沒什麽衝突,而且一直支持毛澤東,不論是在王明錯誤路線執行時,還是在遵義會議上,劉少奇都支持了毛澤東,並且長期從事政工工作。
那麽爲什麽要談劉少奇?
因爲毛澤東從這個時候開始就在尋找可以接替自己的人,而劉少奇是第一個毛澤東認爲可以接替自己的人,在後面進入內戰最危急的時刻毛澤東和任弼時和周恩來組成了一個前敵委員會留在陝北,朱德和劉少奇組成了另一個中央工作委員會東渡黃河去了華北,爲的就是避免在一次戰爭中的失敗造成整個領導層的瓦解。也是爲劉少奇鋪平道路。
毛澤東在此時不僅是考慮戰爭的戰略,更是在考慮理論死結的戰略,如果能夠打開死結,那麽中國就可以順利的走向發展,如果沒有打開死結,那就必然造成無休止的爭鬥,最後走向失敗,這一點是必然的。
革命的成功是一個部分,但革命的成功並不標志著新中國可以順利的發展了,相反軍事上的爭鬥結束了,理論上的鬥爭反而開始了,解決理論上的鬥爭才能使得新中國進入真正的發展期。
所以新中國所必然要完成的兩個目標,此時毛澤東都在思考。
而戰略上是簡單的,理論上反倒是困難的,因爲蔣介石是有型的,而理論是無形的,蔣介石和各方的矛盾是深刻的,只要團結和打擊兩手並用就能夠瓦解蔣介石的勢力,但解決理論問題是困難的,可以這樣說理論共産主義和鬥爭綱領,表面上看起來同時共産主義所孕育的文化。
但實際上雙方卻是死敵,非常難以化解,想要化解既不能選擇理論共産主義,也不能選擇鬥爭綱領,必須要選擇一條新路,只有走向這個新路才能化解。因爲只有走新路才能說服兩方,終止理論鬥爭。
可毛澤東是創造鬥爭綱領的人,所以他自己創造了一項事物就不能由自己再打垮這項事物,必須由別人來完成毛澤東想要完成的事業。
而毛澤東對劉少奇是否找到這條新路的態度是:
寄予厚望。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73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 頁 10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日 9月 04, 2016 9:34 am

187.TG七大的意義
第7次全國代表大會是一次非常重要的大會,因爲在這次大會上提出了3個主要議題:
第一個是朱德作了《論解放區戰場》的軍事報告,第二個是劉少奇作了《關于修改黨的章程》的報告。第三個是周恩來作了《論統一戰線問題》的重要發言。明確了軍事,黨的目標和黨與其他人的關系。
那麽就最後一個先說,爲什麽當時TG要提出組建聯合政府呢?
首先就當時的情況看,抗日戰爭即將結束,結束後中國必然進入下一輪的統一事業上來,自己占山爲王,搞分裂是絕對不會得人心的,所以組建聯合政府在道義上站住了高地,另外TG和國民黨誰更怕聯合政府是一個值得討論的問題。
答案很簡單,那就是國民黨。
尤其是蔣介石,是絕不會接受聯合政府的,這一步TG棋下的高明,從表面上看蔣介石強于TG,畢竟蔣介石占有絕大多數的城市,鄉村,道路,武裝也強于TG,但別忘記了,蔣介石一來是不相信團結的力量,他只相信自己,另外更重要的是蔣介石與軍閥和桂系的關系很差,所以一旦走向聯合政府,最後搞不好蔣介石會被“和平”的一腳踢開。
所以蔣介石絕不會接受聯合政府。也必然挑起內戰,這一點對毛澤東來說不難看出。
那麽另兩個要點就簡單了,在軍事上,繼續發動人民戰爭,擴大解放區,實行土地改革是當時的目標,另外就是劉少奇開始正式的闡述“毛澤東思想”。
“毛澤東思想”總的看來就是中國式的鬥爭綱領,通過鬥爭打敗舊社會建立新社會主義社會,然後通過發展最終成爲共産主義社會。以後細說。
第7次大會是一次轉折性的大會。
TG從一開始的被動,逐漸走向了主動,在發展的路線上來說,基本上完成了所有准備工作。但對于蔣介石來說就不一樣了。
對蔣介石來說,當年沒有消滅在赤水河的紅軍,如今已經蛻變成一股強大的勢力出現在北方了,他不能同意聯合政府,只能繼續發動新的戰爭。作爲日本人他們反倒變得簡單了,因爲失敗是肯定的了,所以是活下來,或者是搞個“玉碎”就是他們主要的活動了。
最重要的是對于美國和蘇聯了。
對于這兩個國家來說,誰能拉攏中國偏向自己,將會在未來的競賽中取得先機,在歐洲時蘇聯和美國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結果,蘇聯獲得了進攻柏林的資格,並且控制了大片的東歐地區。而美國則是完成了讓歐洲人更懼怕蘇聯,爲以後的歐美體系開始創造雛形。
現在,亞洲的事情變得尤爲重要。
美國支持國民黨是顯然的,而蘇聯的態度反而暧昧,到底是壓住在國民黨還是TG上,讓蘇聯難以決定,但最終蘇聯居然偏向了國民黨更多一些,這一點也爲後來的朝鮮戰爭打下了伏筆。
當一切都決定以後,打敗最後的日本就是收尾的工作了。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73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 頁 10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日 9月 04, 2016 9:35 am

188.日本戰敗(日本爲何不投降?)
爲什麽日本不投降?
我想如果這個問題提出來,會有很多不同的答案,必然說日本喜歡戰到最後啊,或者說武士道精神啊什麽的,但我認爲這並不是答案。
日本明白不明白自己要戰敗了?
就這一點的話,我想作爲戰爭的策劃者之一石原莞爾是最清楚的,當日本陸軍進入華北的時候,他就明白了,戰敗是必然的,因爲日本是一個島國,又是一個弱國,資源匮乏,能力有限,所以必須求大戰,決戰,只有速戰才能避免陷入持久戰,而一旦進入持久戰,早晚失敗,這一點也是他力阻戰爭擴大的原因,但戰爭還是擴大了。
不想投降是一定的,沒有誰願意投降,但當失敗必然來臨的時候,日本所要保護的東西顯然就和德國不一樣了,對于德國來說,希特勒的思想給他們帶來了好處也帶來了壞處,但不論如何希特勒只是一個領袖,所以失去他對德國整體來說並沒有什麽大損失。
但日本情況就有所不同了,日本之所以不投降最重要的有三點:
第一點,天皇制度能否保留?第二點,軍隊的地位能否保留?第三點,舊勢力能否保留?
只要仔細看日本曆史就不難發現這三個問題才是日本不投降的關鍵,對于日本來說所實行的天皇制度是一個一直持續的制度,天皇制度是日本式政治的核心,也就是封地權的象征,雖然天皇在不斷的更替過程中失去了封地權的分封權,但天皇本身象征著這個制度的存在,所以天皇能否保留是一切勢力關心的焦點。
不論是誰都只敢對實權者對手,卻不敢對天皇本身動手,因爲一旦天皇制度瓦解,那麽整個日本就將進入一個新的制度當中,而在這個過程中整個日本人的地位就要從新洗牌,至于誰的勢力下降,誰的勢力上升充滿了不確定性,所以日本不想投降,害怕的是天皇制度完結。
第二點,日本軍人的地位從平清盛開始出現了上升的趨勢,當日本戰國時代開始後達到了頂峰,而天皇重奪權利後事實上軍人的地位下降了,在經過了戰爭的膨脹後軍人勢力又來到頂峰,對于日本軍人來說,如果戰敗,那麽就將失去權力,重新回到文昌武衰的道路上去,這是日本軍人不願看到的一點,所以不願意停戰,更不願意投降。
第三點,明治維新開始出現的勢力是日本當時最重要的勢力,日本的傳代應該講是譜代系統,明治維新爲一代,而德川幕府爲前一代,所以對于這些從明治維新開始就興起的來說,如果戰爭終結,那麽會不會爆發新的勢力出現是他們不能確保,所以他們也不願意投降,因爲開啓新的勢力,那麽新舊勢力的對抗將持續下去,而最終新替代舊是必然的。
基于這三個原因,日本不想投降,但戰爭不是你不想投降就可以的,隨著兵敗如山倒,日本已經損失了整個戰場的主動權,日本非常希望蘇聯不要進攻日本。
但俗話說的好,機不可失,失不再來,當年希特勒熱切期盼日軍可以侵蘇,但日軍沒有這麽做,至于爲什麽我已經分析過,現在蘇聯已經解決了德國的問題,那麽翻過手來攻日就是非常正常的了。
日本陷入了全面崩潰的局面。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73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 頁 10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日 9月 04, 2016 9:35 am

189.日本戰敗(中美蘇的算計)
在日本的最後關頭,幾乎所有勢力都對日本發起了最後的攻勢,不論是中國,還是蘇聯,還是美國,都參與其中,所以日本的失敗是無法挽回的,日本想要蘇聯不要打他是一種妄想,因爲表面上反日是所有的目標。
但實際上,三者的目的各有不同,對于美國來說,基本已經完成了所有想要達成的目標,在東南亞,歐洲勢力已經開始被日軍趕跑,美國勢力開始介入東南亞。蘇聯不難看清美國的行動,但對蘇聯來說鞭長莫及是他的實際情況,所以日本問題就絕不能再拱手讓人。
對于蘇聯來說也沒有吃太大的虧,在歐洲,從德國向東看基本上都遍布了蘇聯的勢力,而法英等國仍舊是自己做主,西歐與美國是合作關系,而蘇聯與東歐屬于主從關系,這一點非常重要,後面細談。
所以爭奪亞洲就是當時蘇聯和美國的主要任務,而蘇聯想要介入亞洲就必然選擇東北,打垮關東軍就可以爲蘇聯在亞洲贏得勢力,這也是蘇聯對日發動戰爭的目的,但目的並不那麽單純,蘇聯還想要朝鮮半島的控制權。
那麽蘇聯爲什麽要把東北還給中國呢?
因爲蘇聯不能得罪中國,這也是看清當時形勢的關鍵,雖然蘇軍很勇敢,當時的蘇軍是兵強馬壯,但如果中蘇交惡,那麽吃虧的只有蘇聯,這是蘇聯把東北還給中國的重要依據。
在蘇聯忙著和德國交戰的時候忽略了中國,而美國一直在打著中國的主意,誰能得到中國的青睐,誰就在未來的戰略中可以占得先機。因爲歐洲仍然是一個僵持的態勢,如果中蘇交惡,那麽蘇聯就很有可能面臨多線作戰的危險,這是蘇聯不願看到的。
所以蘇聯把東北還了。
但蘇聯並不是沒有條件的,斯大林要蔣介石承認外蒙的獨立,這就是蘇聯的條件,當然還有一些蘇聯在東北的權益,但承認外蒙獨立是最主要的要求。
蔣介石同意了。
對于美國來說,看著中國在外蒙問題上的失敗是開心的,這與歐洲一樣,一個強大的蘇聯比一個弱勢的蘇聯來說,美國更希望強大的蘇聯出現,因爲強大的蘇聯一出現,那麽蔣介石和美國的關系就只會更加的緊密。
但斯大林犯了一個重要的錯誤,那就是斯大林忽視了TG的意願,在此時斯大林已經更願意相信中國的事情國民黨是占優,也就是說TG和蘇共的關系在當時已經變得很差了,只是表面上還沒有撕破臉罷了。
而另一個國家的劃分將會在未來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那就是朝鮮,朝鮮半島爲什麽一分爲二,最初的分界線是日本人劃開的,日本人把朝鮮一分爲二,北面爲朝鮮,南面爲韓國,而美蘇在朝鮮的態度就沿用了這一決定。
正是這一決定,激起了日後大戰。
朝鮮戰爭。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73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 頁 10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日 9月 04, 2016 9:37 am

190.日本戰敗(“胖子”與“小男孩”)
如果不了解曆史的朋友一定會覺得怎麽變成別的類型的文章了,但了解曆史的人馬上就會明白,胖子和小男孩的恐怖。
沒錯胖子和小男孩就是原子彈。
當時的美國有3顆原子彈,分別是胖子,瘦子,小男孩,在美國的腹地引爆了瘦子,這也使得曼哈頓計劃獲得成功。那麽找個地方實驗一下真正的效果就是對美國來說一個擺在桌面上的計劃了,而恰好處于戰爭狀態的美日關系是最好的實驗對象。
畢竟原子彈是一種毀滅力極強的武器,所以想要使用也必須看准時機,那麽日本是被兩顆原子彈擊敗的麽?
這是一種日本人爲了自我安慰的說法,在原子彈扔向日本的時候,日軍已經處于全面崩潰狀態,而日本也處于全面崩潰的狀態,物價飛漲,通貨膨脹,工廠基本損失殆盡,城市到處焦土,在中國的軍隊陷入無法補給的絕境,在島嶼上的日軍也都是苟延殘喘,日本艦船悉數被毀,在這種狀態下,就算沒有核彈,日本也只有戰敗的份。
相反,核彈給了日本人台階。
對于當時的日本高層來說,一部分是不願意投降的,一部分是願意投降的,但不願意的大多都是軍人,即便內心想投降也不敢說出口,而如果真的不投降,那麽日本很有可能分裂成東西日本,延續朝鮮半島的局勢。
如果真的是這樣,那麽日本就絕對難有後來的經濟騰飛,所以日本被核彈攻擊後,不願意投降的勢力開始瓦解。因爲他們也沒辦法對如此大如此快的傷亡有任何辦法。這其中就在幾天之內發生了非常戲劇性的變化,後面說。
那麽爲什麽要先談中美蘇三者的行動後談核彈問題呢?
因爲就算沒有核彈,也無法阻止三方的行動,有了以後蘇聯就更加下定決心一定要攻擊日本,爲什麽美國那麽遊刃有余的對蘇聯,就是因爲美國有了核彈,所以只要核彈一響起來,在歐洲和亞洲的局勢就會逆轉。
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美國,在表面上壓倒了蘇聯,那麽爲什麽說表面上?
雖然核彈的威力是超群的,但是當時蘇聯並不是沒有反制手段的,蘇聯也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就是例如生化武器和化學武器,就威力來看具有高致病性,高傳染性和高死亡性特點的生化武器並不弱于原子彈,尤其是以空氣傳播的生化武器更爲厲害。
所以即便美軍掌握了核武器也斷然不敢輕易地仍在蘇聯身上,只是相互恫嚇,但表面上擁有了這種武器的美國開始占據上風。
而達成日本投降的另一個關鍵性原因是:
日本和美國達成了一個新的協議。日本和美國的關系發生了轉變才使得日本最終選擇了停戰。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73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 頁 10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日 9月 04, 2016 1:40 pm

191.日本戰敗(美日化敵爲友)
在原子彈炸響以後,日本內部發生了激烈的變化,這種變化就是舊勢力壓倒了軍方。軍方和舊勢力是否是一體的這是看待一切後來日本問題的核心和關鍵。
舊勢力是指的從明治維新時代開始出現的政治經濟體系,按照通俗點說就是政治財閥勢力。
對于日本來說,舊勢力原本是效忠天皇的,因爲是天皇重奪權利後組建的舊勢力,而當時軍人也受制于天皇,但隨著對外戰爭的勝利,軍人逐漸壓倒了舊勢力,甚至又一次的壓制了天皇,所以天皇,舊勢力,軍人是三種關系。
而進入抗日戰爭以後,軍人勢力進一步擴大,逐漸徹底壓制了另外兩個勢力,到了戰爭的結尾時是軍人不願投降,因爲一旦投降,那麽軍人勢力必定瓦解。
原子彈提供了轉機。
表面上看是日本整體懼怕原子彈所以投降,實質上是舊勢力奪回了政權,又和美國達成了協議,在這個基礎上投降了。這一前一後發生了很大的轉變。
對于美國來說是打垮日本好,還是控制日本好?
我想當然是控制日本好,因爲中國的事情並沒有確定,蘇聯的事情也沒有確定,這是最關鍵的原因。日本和東南亞又是非常不同的。
在東南亞原本是歐洲的勢力,但就算驅逐了歐洲勢力,能否由美國完全掌控尚在伯仲之中,因爲在東南亞普遍存在著複國主義的思想,也就是說在東南亞人看來,日本人,歐洲人,美國人,都只是壓在他們頭上的侵略者,只是是誰的問題,並不存在本質上的區別。
但日本就不同了,日本的地緣位置對日本本身來說極差,但對美國來說極好,日本處于大陸的邊緣,因爲奪下了台灣和朝鮮半島,才有資格南下東南亞,而一旦失去台灣和朝鮮半島,自己不但受到中國的牽制,更受蘇聯的威脅,所以日本戰敗後需要一個強力的盟友保護。對美國來說,日本的位置就極好了,不但可以進攻中國,又可以進攻蘇聯,和日本交好能給美國提供一個完美的中轉基地,這一點是美國想和日本交好的關鍵。
所以在這個前提下,舊勢力和美國交好了,而正是原子彈替舊勢力壓制了軍人勢力,才使得他們可以提出投降。
軍人在最後關頭居然想要靠政變挽救自己。就在《終戰诏書》決定播送的前,日本軍人想要截住播放《終戰诏書》,而且一些軍人也組成團隊想要逼宮。
但是,爲什麽他們失敗了?
因爲原子彈,如果沒有原子彈,那麽舊勢力想要和美國停戰是繞不開日本軍人的,但原子彈一響,日軍中的很多人也明白了自己的抵抗是無意義的,原來想投降卻不敢說的話,也借著原子彈的威力說了出來,在原子彈的威力面前,日軍妥協了。最終NHK播放了《終戰诏書。》
至此,日軍向各國投降,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了。
而日本經過了二次世界大戰後,天皇制度被保留,天皇本身並沒有被清算,躲過了審判,舊勢力也依靠親美政策存活下來。
值得注意的是,在二戰後和中國進行周旋與合作甚至敵對的是舊勢力,這點在另一個帖子已經談過,此處不表。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73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 頁 10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日 9月 04, 2016 1:40 pm

192.解放戰爭(誰破壞了聯合政府?)
想要看明白爲什麽解放戰爭中國民黨一敗塗地就必須在開始的時候,進行一個全面細致的分析,只有這樣,才能看清整個過程。
1945年8月15日,絕對是中國的大日子,這一天中國成爲了戰勝國,這是從1840年開始的一次大勝,那麽到底中國是走向聯合政府,還是走向內戰呢?
想要看明白這個問題,就必須要看清蔣介石的心態,在毛澤東和蔣介石的較量中,蔣介石一直是處于優勢,但爲什麽蔣介石始終沒有辦法打敗毛澤東?
這是曆史最重要的一點,通常來說,曆史總是把聚光燈聚在主要人物身上,但那只是事後諸葛,而在當時,旁人的決定往往起到了關鍵作用,但隨著主角的勝利,配角的光彩逐漸退化。這便是曆史留下的障眼法。
就情況來說,國民黨擁有數百萬軍隊,數億人民,主要城市,鄉村,交通線系數在蔣介石的控制之下,反看TG,兵只有數十萬還是連裝備都配不齊的。那麽爲什麽擁有這麽大優勢的國民黨卻非要挑起內戰呢?
這不是一個很費解的事情麽?
蔣介石擁有絕對的實力,又有美國的支持,甚至蘇聯都投來了好感,蔣介石爲什麽迫不及待的想要消滅TG,爲什麽蔣介石不是想要組成聯合政府呢?通過政治的手壓垮對手呢?
因爲蔣介石不能。
蔣介石在這一點是明確的,又是錯誤的,消滅TG是一件看起來容易,卻實際很難的事,表面上看當時的形勢對蔣介石一片大好,則實際是暗流湧動,錯綜複雜。
蔣介石的一生可以分爲三個大的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蔣介石接替孫中山的時期,在這個時期國民黨非常弱小,當時的國民黨是半團結半不團結的,在孫中山篇章已經分析過了,當蔣介石得到了孫中山繼任後,雖然這是在蔣介石一生中最弱小的時段,但卻是蔣介石一生最意氣風發的時刻,因爲國民黨很弱小,所以能夠一直對外,讓自己生存下來。
第二個階段是蔣介石得到南方以後的事情,在這個時期蔣介石開始感受到軍閥給他的巨大壓力,不管是西南軍閥還是桂系亦或是西北軍,甚至東北軍,都在于他角力,他幾經沈浮,終于打敗了軍閥,但問題是,他只是打敗了軍閥,軍閥勢力只是折服于他,他並沒有真正的能夠消滅軍閥,這時候的蔣介石已經不再相信任何人,只相信于自己的力量。
第三個階段就是蔣介石在抗日戰爭勝利的時期,在這個時期表面上蔣介石已經是權利滔天,但實質上,軍閥,國民黨,桂系三方已經開始出現了內鬥的現象,蔣介石是官僚資本主義的領袖,但官僚資本一方給他帶來動力,一方面給他帶來阻力。
到了這個時期的蔣介石,已經深感壓力,所以他必定要消滅TG,TG在當時實力不及國民黨,這是事實,但蔣介石有兩怕:
蔣介石第一怕聯合政府成立,一旦聯合政府成立,那麽蔣介石很可能被“和平”的踢開,二怕借助消滅TG軍閥和桂系和國民黨勢力相繼做大,最後他無法處置。
與之前不同的是,在第一和二階段的時候蔣介石的主要敵人是軍閥,TG,桂系,而到了第三個階段的時候,TG,軍閥,桂系,甚至國民黨都是他的敵人。
也就是說抗戰勝利不但沒有讓蔣介石的敵人變少,相反變得更多了,連自己的國民黨都是他的敵人了,這就是爲什麽蔣介石要發動內戰的關鍵原因,只有作爲一切誘因的源頭,TG被消滅,那麽蔣介石才能坐穩。
蔣介石的一生都是一個摘桃子的人,但他總是讓別人流汗,流血,流淚,最後他自己想要那個最大最甜美的桃子,可是他就是夠不到,不是桃子理他太遠,而是他自己的人在扯他的腿。這就是蔣介石的一生。
所以蔣介石挑起了內戰。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73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 頁 10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日 9月 04, 2016 1:40 pm

193.解放戰爭(雙十協定)
《雙十協定》是蔣介石最後一次帶有優勢局面面對毛澤東了。
蔣介石與毛澤東最大的不同是什麽?
蔣介石是官權孕育出來的野心派,他年輕時候也曾經擁有志向和理想,但是在壓力面前他變了,對于革命本身,蔣介石失去了熱情,蔣介石想要抓住的是權利,所以他的權力越大,他的敵人也就越多。
毛澤東是和蔣介石不同的,毛澤東是一個理想主義者,這是看待毛澤東的關鍵,論困難毛澤東和蔣介石相比的話更難,道路更加艱險崎岖,但是爲什麽毛澤東總能化險爲夷呢?
因爲毛澤東有自己的理想,毛澤東想要開創的是一個新的時代,而不是得到權力,這是毛澤東與蔣介石最大的不同。那麽爲什麽最終時代選擇了毛澤東呢?爲什麽抛棄了蔣介石呢?
因爲毛澤東所做的事業,所奮鬥的革命並不是爲他個人的事業,也不是爲他個人的革命,而是中國終于找到了那把可以打開瓶頸的鑰匙,而蔣介石所做的奮鬥和事業都是只是爲了他個人的事業,和革命,所以毛澤東越走道路就寬,而蔣介石越走道路越窄。更加是說明了一點,那就是中國並不是落後的,反而是先進的,只是我們沒有能夠在過去找到打開瓶頸的鑰匙,所以陷入了被動,現在終于找到了鑰匙。
雙十協定時,表面上是國民黨強TG弱,但實際上TG更加團結,而國民黨已經四分五裂,毛澤東不僅有智慧,更有勇氣,去重慶談判是有風險的,畢竟安全問題是關鍵問題,但毛澤東敢去,爲什麽毛澤東敢去?
因爲毛澤東已經看出國民黨的不團結,所以毛澤東敢去,去了蔣介石也不敢把毛澤東怎麽樣,理由很簡單,如果毛澤東出了什麽問題,那麽蔣介石也不會好過。假如國民黨是團結的,那麽毛澤東就不能去,如果去了就肯定要出問題。
毛澤東一生多次涉險,這一點蔣介石是不如他的,所以毛澤東敢去和不敢去,結果是完全不同的,在這次談判後,TG獲得了法理上和國民黨同樣的法理地位,第二點是更加重要的,這次協議動搖了很多人的心。
最爲關鍵的是協議前是國民黨獨自占有最高地位,這個地位主要來源于抗日戰爭得到的政治上的紅利,但是這次協議後變成了國共並存于中國,這讓很多人增加了選擇,也就是爲後來戰爭過程中大量的起義和反蔣聯盟的形成提供了便利。
從曆史的角度上看,雙十協定是蔣介石輸了,爲什麽說是蔣介石輸了?
因爲蔣介石是更想打內戰的,所以,本來就想打,那爲什麽還要開會簽署這個協議呢?蔣介石需要時間來整軍,也就是整編師的出現。蔣介石想要瓦解軍閥勢力,這是蔣介石最想做,也最緊迫要做的。
整編師的舉動是非常重要的,這是蔣介石利用整編鏟除軍閥勢力的一種手段,但這種手段有效果麽?
部分有效,確實在整編以後國民黨的勢力增強了,但是這種舉動不但沒有能真正消滅軍閥勢力,更是讓軍閥勢力對蔣介石的厭惡繼續提高,尤其是嫡系與地方系之間的矛盾惡化了,這對蔣介石來說是非常不利了。
所以,曆史諷刺的是,蔣介石每一次做一些動作,都是表面上確實增強了實力,但是實際上他內部的矛盾不但沒有減小,反而是一步一步的增強,甚至交惡。
在雙十協定簽訂沒有多久以後。
內戰爆發。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73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 頁 10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日 9月 04, 2016 1:41 pm

194.解放戰爭(蔣介石的戰略)
抗戰結束後,在中國事實還存在著大量的問題,其中,最大的一個就是僞軍的問題,另外想得到日占區的真空國民黨也都需要時間去占領,這就是蔣介石樂意簽協議的關鍵,對于蔣介石來說,他認爲自己只要占領了那些地方,然後再進行改編,就能形成壓垮TG的實力。
爲此蔣介石整編出自己的五大主力他們分別是:
整編第七十四師:師長張靈甫。整編第一師:師長胡琏。第五軍:軍長邱清泉。新編第一軍:軍長孫立人。新編第六軍:軍長廖耀湘。
爲什麽叫五大主力呢?
首先這五大主力基本上都是美械裝備,尤其是新一軍和新六軍根本就是在印度訓練出來的,又和日軍交戰過,而其他三個主力也是多年征戰,並且他們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對蔣介石較爲忠誠,又戰力極強。
蔣介石的戰略是簡單的,甚至非常簡單,那就是盡快完成對日占區的占據,然後整編軍隊,最後壓垮TG,那麽爲什麽要談五大主力,因爲蔣介石的軍力配屬是由主力軍擔任整個地方軍團的核心,由這五大主力進行分攤,對中國北方進行控制,這種戰略表面上看是一種很不錯的選擇。戰鬥開始後往往主力軍可以作爲攻堅力量在整個戰爭中起到作用,但也正是蔣介石的這種戰略出現了大的問題。
對于蔣介石來說,這五大主力確實夠厲害,如果單獨對某一方面,那麽肯定是沒問題的,但戰爭本來就不是單一方面的。五大主力事實上還有其他任務。
五大主力的表面任務是消滅TG,但隱含任務就是壓制由地方軍,僞軍,軍閥所組成的北方軍,此時在南方蔣介石的力量基本上已經很穩定,但是因爲抗日戰爭的原因,蔣介石對北方的控制力出現了下降。
所以五大主力的另一個隱秘任務就是壓制地方軍,對地方軍形成一個鉗制的任務,這就造成了解放戰爭的一種特別普遍的現象:
從表面戰場上看參戰方只有兩類:
國民黨vsTG。
但實質上呢?實質上整個北方戰爭的真正事態是:
國民黨vsTG+軍閥
你可能會說爲什麽要把國民黨劃歸在左邊,而不是TGvs國民黨+軍閥呢?因爲對于國民黨來說,這是他的戰略,對他來說,打敗TG只是一個表面的敵人,而軍閥也是國民黨的潛在敵人。
這樣的戰略自然會出現這樣的局勢:
如果國民黨可以打敗TG,那麽軍閥肯定是折服于國民黨,如果國民黨只能僵持于TG,那麽軍閥就會開始謀求自己的利益在國民黨和TG中間搞平衡,比如出戰不出力的問題。如果國民黨反被TG擊敗,那麽軍閥幹脆要麽逃跑自保,要麽起義調轉槍口對國民黨。
而這三種情況恰恰在解放戰爭中都出現了,這就是蔣介石戰略最大的問題。
蔣介石的戰略明顯存在漏洞。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73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 頁 10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日 9月 04, 2016 1:42 pm

195.解放戰爭(毛澤東的戰略①)
毛澤東在解放戰爭中使用的戰略是大膽的,爲什麽如此說呢?
因爲毛澤東的戰略是跳出解放區,打到蔣介石占領的地盤上去,在沒有後援和裝備保障下,毛澤東決定北出東北,中進華北,南入大別山,東占山東。這種戰略是非常冒險的,但爲什麽可以成功?
成功並非偶然,而是精巧的算計。
首先毛澤東共有5次軍事大戰略,分別是:井岡山反圍剿,四渡赤水,北上抗日(含抗日戰戰爭)解放戰爭,朝鮮戰爭。
這5次大戰略是毛澤東一生用兵的精華所在,而之所以次次可以取得成功,就是因爲毛澤東的戰術是“調”,毛澤東不但可以“調動”對方,在運動中殲敵,更可以以戰爭“調換”自己的立場,更以戰爭“調換”對方的立場,讓本已經相互矛盾的敵人之間更加矛盾,直至決裂。
另外爲什麽毛澤東可以敢于跳出圈外,深入敵後呢?因爲毛澤東有一樣蔣介石沒有的“武器”,蔣介石的武器在明處,看起來是主力裝備的是美式裝備,後勤供應也很充足,但毛澤東的“武器”在心裏,那就是毛澤東自己創造的鬥爭綱領,這個武器是蔣介石沒有的,所以毛澤東雖然讓軍隊深入敵後,但是所到之處基本上都站住了腳跟,站住腳跟的理由就在于TG的鬥爭綱領是以打倒舊體制建立新社會爲核心的。
倘若毛澤東沒有這個“武器”,那麽孤軍深入必定是被圍困,最後被消滅,但有了這項武器,情勢就逆轉了。那麽爲什麽毛澤東要選擇深入敵後呢?而不像反圍剿時候的,選擇誘敵深入呢?
這正是毛澤東高明的地方,招是有形的,卻也是無形的,所以根據不同的時段使用不同的招數,甚至違背招數,逆轉招數都是可以的,因爲形勢已經發生了變化。
反圍剿時期爲什麽要誘敵深入呢?
首先蔣介石那時候目標表面在于消滅TG而實質是得到南方的控制權,尤其是壓制西南軍閥,然後北上,這是蔣介石一開始的戰略,並且在那時候蔣介石從未停止一刻對軍閥的壓制。
所以到底是軍閥上,還是蔣介石上就是他們之間的主要矛盾了,軍閥上,那麽軍閥和TG拼的你死我活,最後即便軍閥勝利那麽軍閥也會被蔣介石以征討不利裁撤,如果失敗那更是連根拔起,如果是蔣介石上,那麽蔣介石和TG之間拼的你死我活,不但會削弱蔣介石的力量,更會使得北上困難重重。
蔣介石和軍閥都處于進退維谷的狀態,選擇誘敵深入,那麽就可以加大蔣介石和軍閥之間的矛盾。讓他們都希望對方上,並且希望對方完蛋的心理,從而實現殲滅戰。一旦部分力量被殲滅,那麽軍閥和國民黨就都不會繼續攻伐。就可以取得反圍剿的成功。
但解放戰爭就不是這樣,反而是跳出去更好。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73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 頁 10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日 9月 04, 2016 1:43 pm

196.解放戰爭(毛澤東的戰略②)
但到了解放戰爭時期,如果再使用誘敵深入,那麽就會出現很大的問題,首先根據地已經擴大,也已經不再是過去一個根據地的問題了,並且開始擁有小城和縣城,另外蔣介石已經沒有其他競爭者,所以他就能從容的調集軍隊,不斷的和TG消耗,那麽必然是陷入消耗戰,如果進入消耗戰,那肯定是TG吃虧,而國民黨占便宜。另外軍閥的特性也改變了。
過去的軍閥是有地盤的,甚至可以和蔣介石分庭抗禮,但是隨著蔣介石的地位上升,軍閥的地盤在瓦解,轉換爲軍隊的特性,所以如果誘敵深入,那麽很可能造成的局面是軍閥和蔣介石的矛盾被減弱,因爲軍閥從地盤上得到補給的能力變差了,而主力軍就可以起到監軍的作用。這是不能誘敵深入的關鍵。
那麽跳出去又有什麽好處呢?
這就不一樣了,對于蔣介石和軍閥的隊伍來說,雖然進行了整編和劃分,但是軍閥和蔣介石的矛盾依舊存在,甚至更甚,而跳出解放區,深入敵後,不但可以發展新的根據地,把戰爭引發在蔣介石的地盤上,更重要的是TG所要打擊的對手反倒變得簡單了。
還記得五大主力麽?
蔣介石的戰略是依靠五大主力壓制其他部隊,然後進行征伐,所以TG的軍隊的對手變得簡單起來,對國民黨來說TG和軍閥本身都是對手,但對TG來說對手就只有一個,那就是國民黨和支持國民黨的軍隊。
這這是淺層的問題,在更深一層的話,就是TG打誰都可以,但國民黨卻不好用兵了,對于TG來說,打軍閥和打國民黨是沒有任何區別的,但國民黨就不能這麽潇灑了,對國民黨來說,主力不想上,願意讓軍閥上,軍閥也不想上,也願意讓主力上,所以國民黨方屬于相互推诿,相互忌憚,這是戰場的大忌。
TG打了兩方的任何一方都等于打了兩方,主力雖然厲害,但是如果軍閥被打垮,那麽主力也會陷入被動,反過來如果主力被殲,那麽軍閥就變得躁動不聽蔣介石指揮。
這就使得TG軍隊想打誰就打誰,打了誰都等于打了另一方,而蔣介石的部隊既要消滅共軍,又不能消耗過大,還要時時刻刻想著軍閥會不會反戈一擊,會不會逃跑,會不會駐足不前。
這便是跳出圈打到外線去戰略之所以成功的關鍵。
那麽哪裏是雙方爭奪的焦點呢?這種戰略又會造成什麽問題呢?
首先,東北肯定是相互爭奪最爲激烈的地方,這種戰略會造成一個問題,那就是軍隊都跳出去了,毛澤東本人所在的延安就危險了。
這一點就是可以看得出一個指揮員的魄力的時候了。
在蔣介石在收拾日占區沒有穩定的時候,主動跳出來和他爭奪是明智的,但自己也會陷入危險的地步,這時候毛澤東考慮的是自己還是整個大局是非常關鍵的。
而毛澤東自然考慮的大局,所以毛澤東的器量是遠比蔣介石大的,一個指揮員如果僅僅把自己的利益放在最前方,那麽將士絕不會聽令,但如果指揮員把全體的利益放在第一位,那麽就能錘煉出一支強大的軍隊。
東北成了爭奪最激烈的地方。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73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 頁 10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日 9月 04, 2016 1:43 pm

197.解放戰爭(東北與各方關系)
當時的東北是一個什麽基本情況呢?
首先東北是較早被日本占領的地方,其次東北原本的軍閥張家的勢力也基本瓦解了,張學良自從跟了蔣介石回去後,就再也沒離開過,所以,當時的東北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地方。
東北有能源,有糧食,有人力,更重要的是有一批不錯的大城市,更重要的是當時東北並沒有明顯的傾向,到底是跟TG還是跟國民黨尚在伯仲之間。所以國共誰能占據東北,誰就有了優勢。
TG最主要的核心區是華北,如果能占據東北,那麽就得到了一個穩固的後方,避免四面被圍的局面,對于國民黨來說,能占據東北的話,就可以起兵南下攻擊華北,那麽就能完成對TG的合圍。
所以,東北的價值及其重要。
更讓局勢複雜起來的是蘇聯和美國的介入,對于蘇美來說,他們是如何看待東北的呢?在當時我認爲他們和蔣介石一樣認爲,TG堅持不下去了,另外蔣介石隨著對關內的日占區基本上完成了改編和占據,勢力已經大增,這時候,蔣介石的口氣和做派都提升了,那麽美蘇自然不願看到一個強大的中國出現。
蘇聯在東北的歸還問題上耍起了手段,他既不想得罪國民黨,又不想得罪TG,對蘇聯來說,此時要拉攏中國,但究竟誰能夠勝利,蘇聯並不能確定,所以蘇聯在兩邊都下注,在政治上偏向了國民黨,在實際上又給了TG好處。
對于美國來說,在當時更願意見到聯合政府的出現,因爲聯合政府一旦出現,那麽親蘇就基本上告吹,因爲國民黨和TG在政見上是基本相反的,所以內部紛爭不斷的中國對美國是有利的,那麽美國自然要以停戰爲口號。
但對于國民黨和TG來說,其實都不買蘇聯和美國的帳,既然戰爭開始了,那麽必然是死戰,對于蔣介石來說,如果TG被徹底消滅,那麽他的權利就能坐穩,所以他不會停下來,對于TG來說,解放全中國,讓中國進入一個新的時代自然是他的夙願,所以也不會停下來。
而就搶占東北這一個問題上,當時的局勢在一開始對共軍有利,因爲共軍活動的主要範圍是華北,所以出關去東北自然是近水樓台先得月,反過來國民黨就有些困難了,能否堵住山海關,阻止國民黨出關就是當時最大的爭奪。
共軍擔任東北發展任務的人是林彪。
值得注意的是林彪缺席了抗日戰爭,在平型關大戰以後負傷去了蘇聯,回來以後在中央黨校做了數年工作,隨後仍然委以重任派往東北,這個決定關乎到整個毛澤東的大戰略能否實現的重擔。
可以看出一個現象,那就是毛澤東非常看重林彪,林彪的能力自然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就是毛澤東已經在考慮以後的問題了,至于是什麽,以後再說。
林彪在東北和國民黨的對決就正式開始了。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73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 頁 10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日 9月 04, 2016 1:43 pm

198.解放戰爭(崛起的傅作義)
傅作義是整個國共內戰的第二個關鍵,東北問題能否解決是一個大問題,而傅作義的立場就成了另一個大問題。
首先傅作義可以說是一個非常堅毅的人,他能在馮玉祥,閻錫山,日本人,蔣介石,這四個曾經壓制的勢力下存活下來是非常難的,就當時的情況看,軍閥除了桂系還有較高的獨立性,那麽第二個帶有如此大的獨立性的人物就是傅作義了。
那麽爲什麽傅作義能夠崛起?
首先一開始蔣介石期許與傅作義能夠牽制一下閻錫山,後來在抗日戰爭中閻錫山的元氣基本上已經大傷,而傅作義自己在華北堅持抗日,這是他在日後能崛起的關鍵。
隨著抗日戰爭的結束,傅作義的地位爆發性的上升了,理由就在于傅作義是蔣介石在華北需要“爭取”的人,爲了能夠讓傅作義加入國民黨陣營,才給傅作義很高的權利,蔣介石之所以這麽破費,理由在于傅作義也有這個實力。另一方面蔣介石想對傅作義進行招安,以免傅作義倒向TG。
內戰爆發後,能替蔣介石控制華北的人也非他莫屬,因爲蔣介石的“主力”們在四處已經和TG打上了。
這種局面的形成讓傅作義毅然成了炙手可熱的“紅人”,之所以說是紅人,理由就在于傅作義不能說是蔣介石的部下,而是軍閥,這一點爲傅作義日後投降TG奠定下了基礎。華北是鏈接南北的最重要通道,這個通道在誰的手中,那麽誰自然擁有主動,不管是出關增援,或者南下攻略,都可以。
所以在整個內戰中傅作義的戰略就是自保,而在國民黨和TG沒有分出勝負的時候,他自己的價值是最高的,這種想法在亂世中並不能說有什麽問題,畢竟在1946-1947年這個階段,國民黨是占據上風和主動的。
但也正是因爲傅作義的這種舉動,讓他部隊的戰鬥力開始下降,因爲他非常的“不作爲”,對傅作義來說兩方如果有了勝負事實上對自己都並不太好,如果國民黨贏了,那他這個軍閥最後的結局也注定是被壓制,好了給個“太平公”做做,不好的話就難以想象了。並且之所以他不作爲,是因爲如果傅作義和共軍死拼的話,即便勝利,那麽自己也會被蔣介石壓制,這種把戲蔣介石從自始至終都在這麽做,所以傅作義的行動變的異常緩慢。
對于TG來說,傅作義也是早有准備,在傅作義堅持抗日的過程中,就一直相仿TG的管理方式,進行治軍,並且傅作義的女兒傅冬菊就是TG的地下黨員,所以對傅作義來說已經做好了兩手准備。
就傅作義個人而言,在軍事和政事之間本是兩手抓兩手都硬的人物,那麽爲什麽傅作義在華北最終失敗呢?
我認爲傅作義失去了鬥志,對于傅作義來說,不論是國民黨還是TG勝利對他來說都是一個結局,失去軍閥的地位。
所以,傅作義的“不作爲”讓局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對共軍更有利,對國軍更不利,理由非常簡單,傅作義是有能力的,但他並沒有真的釋放出自己的全力對任何一方,這就使得TG在整個大局勢上得到了緩解。但造成這種現象是傅作義對蔣介石策略的不信任和抵抗,也可以說是蔣介石一生行爲所造成的苦果,一生都在壓榨別人的蔣介石最後反倒被軍閥壓榨,這就是最後局勢逆轉的關鍵。
在華北的勝負不決,爲林彪在東北提供了喘息的機會。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73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10頁(共12頁) 上一頁  1, 2, 3 ... 9, 10, 11, 12  下一步

回頂端


 
這個論壇的權限:
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