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ggundam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12頁(共12頁) 上一頁  1, 2, 3 ... 10, 11, 12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 頁 12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日 9月 04, 2016 1:54 pm

209.解放戰爭(土地革命與官權經濟③)
族權更多的是吸取資本,因爲吸取資本可以提供更大的控制力,而官權則不是這樣,官權對資本的態度更多是利用和使用的態度,因爲官權本身就是一種高組織化的系統,所以不存在依靠族權那樣方式來穩固自己,官權需要的是在經濟上更全面的發展,官權是由模塊化組成的,也就是由不同的村莊最終直至組成大國。
所以每個細節的模塊越發達,則最終官權經濟越發達,如果只是某一個村莊富有,那麽官權的經濟和實力都是不夠的,而當所有村莊都富有了,那麽官權的經濟和實力就會呈現一種爆發式上升。
簡單的說族權思想更希望向上發展,建立一個點控制面的經濟,而官權則希望全面發展,下層越是發達則最終上層就越是發達的經濟。
那麽不同點就在于,官權更樂意把資本分到需要的地方去發展,所以官權能很容易的凝集資本,然後對需要的地方去投送,這一點是官權先進的證明,因爲官權的組織結構不是簡單靠控制力完成的,而是靠相互的系統化完成的。
這一點就改變了發展模式,模式的最大改變是,官權更喜歡投資拉動經濟,也就是說,落後的地方能得到所需要的初始資本,而初始資本一旦得到,那麽很快其他資本就會紛至沓來,這也是官權是共存制經濟的根本。
對于官權來說,稅收是最重要的經濟來源,公有制經濟也好,私有制經濟也好,都可以並存,因爲他們都得交稅,因爲有稅收所以自然有公有制經濟,而公有制經濟的主要投資點是兩點:
第一點就是對基礎設施的主要投資,這一點是自然的,因爲對于落後地區的先期投資是最難的,也最沒人願意投資的,但官權所管理的地方自然是他需要負責的,而落後地區轉變爲先進地區對官權本身是自然得利的。
所以官權樂意投資,而基礎設施一旦出現,那麽落後地區的生産資料和生産力就都可以得到改變,這時候私有制經濟也肯定去投資,看似私有制經濟更占便宜,但事實並非如此,因爲當一個地方得到資本以後便可以發展,而發展以後自然改善生活,一方面因爲落後和貧困對官權的不滿會降低,社會會變得穩定。
另一方面稅收會增加,也就是說,過去需要官權扶持的地區逐漸變成了提供稅金和其他物資的地區,這會産生鏈式效果。
原本富有的地區提供資本給落後地區,落後地區變化成提供資本地區以後就可以繼續投資落後地區,這樣相互傳導的發展模式,最終會使得官權越發展就越龐大,越是龐大則稅收更強大,稅收更強大,則可以繼續投資,這種不斷的投資模式,就是官權共存制經濟可以容納公有制經濟和私有制經濟的根本。
第二點,官權一旦擁有資本,那麽馬上會增加社會保障,社會保障包括最重要的國防和其他使得社會運轉的機構或組織,而社會保障體系的建設會加速社會的發展,因爲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保障建設是發展經濟的最重要兩項關鍵性投資,而這兩項投資族權是不喜歡的,因爲這些投資是等于把資本從已經弄到手後再分出去,這與族權的排他性是相互違背的。
而官權就沒有這方面的顧慮,因爲官權有容他性和系統化兩個方面的需求,所以相反,投資基礎設施和投資社會保障是官權最熱衷的,這兩點一旦實現,那麽經濟會更加發展,而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是稅收增加。
所以官權越是熱衷投資,其結果就是最終稅收越高。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73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 頁 12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日 9月 04, 2016 1:55 pm

210.解放戰爭(土地革命與官權經濟④)
那麽官權這麽好,爲什麽只有中國做到了呢?
因爲官權雖好,卻同樣需要某種力量的支持,這樣東西就是行爲論,族權之所以可以長盛不衰,其根本就只有一點,排他性。
社會有一種需要,那就是靠什麽凝聚人。
這是根本大論,是萬戶萬事的根,人爲什麽要生活在一起,爲什麽沒有散居?因爲人想過好生活。
想過好生活便是終極大論,所以爲了過上好生活,志同道合的人就走到了一起,社會便産生了,于是第一個根本大論出現了,那就是族權,構成族權凝聚人的根本是:
控制力。
一個族權可以控制多少生産力和生産資料是關乎到這個族權是否能過的上好生活的關鍵,所以排他性成了族權的特性。
而官權是一種特殊于王權,民權,族權的大權,因爲他是容他性和系統化,所以他也必須需要一個大論,才能支撐,控制力是不能讓官權持久的,商鞅認爲法律可以構成這個大論,但法律不行,因爲法律是有型的,有型的東西必然存在缺點和錯誤,所以有形不能成爲大論,自然秦朝會出了趙高,並最終滅亡,法家就此失敗。
必須要無形的東西才能成爲大論,這便是老子所說的:“無爲方能無不爲。”也是那句:“天下莫弱于水,而攻堅者莫之能勝,上善若水。”水是無形的,但水既能甯靜致雅,又可變成驚天巨浪,所以無形的可以變成任何想要的形。
因爲無是虛無缥缈的,但又是可以組成任何形狀的,所以無才能制衡有,因爲有是具體的,所以無可以變化成有的最大的敵人,那麽誰的學說能成功呢?
孔子的儒家,因爲他的行爲論便是無。
行爲論之所以強大便因爲行爲論追求的是好生活,也就是終極之論,並且行爲論本身是無形的,做一個好君王,做一個好臣子,做一個好人民,做一個好父親,做一個好妻子,做一個好子女,便可以天下太平,便可成就仁政,但好是一個什麽標准呢?
好是沒有標准的,卻又是任何的標准,怎麽是好是可以變化的,也就是說行爲論把好生活做爲了根,然後以好化爲了無進入了中國文化,成了中國式官權的大論,這點就穩住了官權,從而形成了中國式的王朝制度,以後細談。
那麽更深一步的講爲什麽進入了王朝制度?
首先皇權也好,王權也罷,是一個國家最大的私,而民權是最大的公,那麽官權如果選擇依附于族權上,就會變成蔣介石。
也就是他最終會變成官權的結構族權的內核。所以官權依附于王權,但中國曆史便是變化的曆史,也就是說行爲論的地位越高,公的地位就越高,私的地位就越低,說白了,中國曆史便是由私走向公的曆史,但想要與皇權脫鈎,則必須要新的理論支持,只有這樣才能結合。
所以中國的道路只有一條,那就是走向社會主義,最終走向共産主義,但我們沒能來得及孕育出這個理論就被打敗了,然後一敗再敗,敗到自己都不相信自己了。
可當共産主義思想進入中國後,就徹底的迎合了中國式的思想,雙方終于找到了讓官權著床于民權的道路,這條路一旦出現,就一定會往這個方向走,那麽如果說失敗了倒退了會怎麽樣呢?
還是重走這條路,人永遠往更加先進的地方前進,因爲人人都追求好生活,所以最終不管多麽曲折,饒了多少彎路都還會走到這裏,理由在于想過好生活是終極大論,無人可以撼動。而行爲論成了根本大論,以好爲無形深入于任何縫隙中,任何有型的力量都打不過他,因爲他是無,無爲便可以無不爲。
因爲好是道德的最高點,再沒有能比好再高的了,所以如果不如他,那麽會被打敗,如果和他一樣,那就成了他。橫豎打不過他,有形無形都弄不垮他,最後還都會成爲他。因爲人人都想要好生活。這便是無的神秘力量。
有了終極大論,又有了根本大論,官權經過發展又有了容他性和系統化,集合這些一切的話,就再也難以撼動他的方向。
中國已經有了自己的路,只能走這條路,因爲不走這條路,最後一定要失敗,然後還是回來走這條路。
所以國民黨占據了那麽大優勢,最後卻僅僅數年就兵敗。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73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 頁 12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日 9月 04, 2016 1:55 pm

211.解放戰爭(土地革命與官權經濟⑤)
講清楚了這一切,再回來看國共內戰就不難發現,論資源蔣介石多,但多既不能補充前線,又不能補充後方,反而還得繼續壓榨原本就已經困難的中下遊。
這就造成了,中下遊的生活陷入困境,本來猶豫不決的人就都轉向加入了共軍一方,反過來看TG的話,資本確實不多,但需要往前線補充時能補充上去,需要向地方傳遞的時候可以傳遞,這就使得原本不多的資源開始高效的運轉起來。
尤其是經過土改,資本從集中向周邊流動,這種流動會迅速的使得周邊地區盤活,這樣做的好處並不簡單的是一種重分配,而是停住了蔣介石那邊的惡性模式。
蔣介石的模式會造成的原因是不斷惡化的,原本多,逐漸變成多,變成均衡,然後弱化,最後惡化,達到了明明是資源多的一方卻難以爲繼,既不能讓資本向需要資本的前線和周邊流動,又只能牢牢抓著,把大量資本閑置。
資本一旦停住,造成的後果表面上是資本少了,物資多了,可事實恰好相反,資本停住了,需要資本才能産出的物資就如同被釜底抽薪,如果只是如此還好,當貨幣越來越不值錢的時候,物資也成了資本的一種,這就是屯聚居奇。
結果是惡劣的,從原來的用很少的法幣可以頭牛,到最後去買米都要快些喲,甚至前一個人買走了米,下一個人價格就變了,錢賤不如紙。這種現象是屢見不鮮的,到最後物資大量被囤積,資本大量被囤積,惡性通貨膨脹無法消除,相反對人民的壓榨和索取就更甚。
貨幣不值錢了,就到貴重金屬了,比如黃金,可黃金很快也不行了,因爲蔣介石也需要黃金,就開始強行收購黃金,開始廢棄法幣,使用金圓券。
可真黃金被蔣介石收走了,金圓券又開始超發,超發的根本很簡單那就是雖然改變了貨幣的樣式,卻沒法改變運作的系統,結局很明顯,那就是繼續重複這個過程。
而對TG來說,每打贏一塊地方就實行一次土革,每次土革都使得資源充分配,越是地方變多,則可以調配的資本和物資就越多,越多就越可以繼續打。
也就成就了那句話:
蔣介石是運輸大隊長。缺什麽都由他送。
雙方在正面戰場上都需要消耗,但消耗的結果是越是消耗,TG資源越多,多的理由是占領的地方越來越多。而國民黨不是沒有資源,是資源越來越聚集,越聚集就越不使用,造成更大的惡化。這個過程蔣介石始終沒有改變。
這個總體形勢超乎了毛澤東的預料,毛澤東本認爲解放戰爭要打個數年,可沒想到不到3年,總的態勢就根本改變了。
轉變的根本在于雙方都在加速,TG越打越能打,而國民黨越打就越不能打。
這就是雙方根本的不同。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73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 頁 12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日 9月 04, 2016 1:55 pm

212.解放戰爭(渡江戰役前)
失去了五大主力的蔣介石,從此失敗,失敗的理由很明顯,蔣介石的力量大減,力量大減以後的國民黨內部分裂了,此時等待了20年的桂系終于跳出來了,這也難怪,誰讓蔣介石從東北一直就失敗呢?
在國民黨搞得那個選舉中蔣介石當選總統是沒有爭議的,而副總統是誰就變得炙手可熱,當時李宗仁想要當副總統,蔣介石爲了避免讓他當,希望別人當選,但最終李宗仁當選了副總統,在蔣介石五大主力失去後,桂系變的更強了。
桂系抛出來一個言論,那就是以長江爲界,停戰。
這一步是很關鍵的,可以說當時在北方國民黨已經被打垮,而在長江以南國民黨還擁有大片的區域,所以是停是戰就成了檢驗各方的關鍵。
結局是簡單的,但爲什麽造成了這個結局是需要分析的,此時的TG在淮海大戰和平津戰役後實力已經大增,到底是否渡江南下毛澤東早就有了打算。
南北朝在新時代絕不能重現,這就是毛澤東的打算,但爲什麽中國沒有變成朝鮮那樣南北分制呢?
因爲此時的國民黨內部已經分裂,蔣介石的失敗雖然讓桂系終于得到了機會,但桂系也只是國民黨的一個勢力,蔣介石的失敗,使得國民黨內部更不團結,這種不團結已經到了毫無顧忌的地步。
但,有一種力量又是似乎不能不分析的。
這便是外部力量,也就是美蘇。
美國和蘇聯當然希望出現南北中國了,這樣雙方就可以在中國扶持兩個最大的代理人,這一點是十分重要的,但爲什麽他們沒有像在朝鮮時那樣介入呢?
首先看美國,美國想不想讓中國南北分治,自然是想的,但美國如果介入中國戰爭,那麽蘇聯也絕不會坐視不理,那麽第三次世界大戰很有可能就此爆發,這是美國不願意看到的,因爲中國實在是太大了,那麽爲什麽說蘇聯一定加入呢?
因爲中國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如果中國是蘇聯的敵人,那麽蘇聯的整個側翼都暴露在中國的面前,所以美國介入,蘇聯不會坐視不管。
那麽蘇聯想不想南北分治呢?
當然也是想的,理由也很簡單,一個強大的TG會影響蘇聯在共産國際中的角色,因爲當時的中蘇關系事實上並不好。何況蘇聯剛結束在東歐的占據,還沒有能徹底的站穩腳跟,此時一個不怎麽聽話的中國如果出現,那麽對蘇聯是不好的。
那麽爲什麽明明想要中國南北分治,卻沒有行動呢?
這就在于中國太大了,而美蘇在中國這麽廣大的地區爭霸,很明顯對雙方都是很大的挑戰,美國和蘇聯究竟誰強大,並不明顯,所以在中國展開決戰,對美蘇風險都大,那麽就只能以援助的方式參與戰爭,不能真的來到中國。
對國民黨來說,內部已經分裂,難以阻止共軍南下,對于TG來說,今天的一切是TG努力的結果,對蘇聯的意見也已經不關心了,所以,TG發起了渡江戰役,毛澤東發表了著名的言論:
“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73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 頁 12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日 9月 04, 2016 1:56 pm

213.解放戰爭(渡江戰役)
渡江戰役是TG打過長江去解放全中國的關鍵一戰。
渡江戰役也是國民黨“所謂”的最後防線,但蔣介石從一開始就不相信這個防線能防得住,雖然在這個時候,國民黨還有大批地方和武裝,可國民黨已經失去了運勢,一旦沒有了運勢,那麽自然也就無法挽救了。
而宣傳可以守住的防線瞬間就被擊潰了,共軍成功的渡過長江。
那這裏就要分析的是爲什麽蔣介石要讓陳誠去台灣,而不是去西南的四川呢?
台灣有優勢,但也有劣勢,優勢自然是有海作爲天然屏障,但是壞處卻更多,守台灣的話就意味著反攻是絕對不可能的,因爲台灣太小了,另外敗退台灣的最大壞處就是蔣介石的地位會動搖。一方面對美國的依賴會更強,依賴更強反過來說,就是對美國的態度越來越軟化。一方面是退到台灣會不會出現變故,蔣介石難說。
那麽爲什麽還要選擇台灣呢?
因爲西南不能去,雖然西南的地理位置不錯,又有四川這個最後的屏障,可以作爲反攻的平台,但西南的軍閥明顯強于台灣,平時對西南沒有恩澤的蔣介石,除了壓榨就是壓制,一旦選擇敗退西南,那麽最終結局只有兩個。
要麽被軍閥抛棄,要麽被共軍攻破。
不論是哪個結局,最後都得完,但台灣就不同了,台灣是一塊非常重要的地方,他是中國通往太平洋的一個關口,他的歸屬對任何人都非常重要。
所以,西南是看起來大,看起來還有機會,但去了西南就等于走進了死胡同,是沒前途的,但去了台灣就不一樣了。
因爲台灣是未來的必爭之地,所以牽扯的方面越多,那麽蔣介石在其中尋找機遇的可能就越多。
這就是蔣介石選擇小小的台灣的理由。
渡江成功後,很快國民黨就呈現了潰敗的態勢,一大堆南方大城市相繼被解放,尤其是南京的解放,標志著國民黨的徹底失敗。
而上海的被解放,也有標志意義,占據一個城市並不難,難得是真的讓這個城市回複正常,圍繞著上海再後來還爆發了金融戰,以後細談。
渡江戰役的成功,是注定的,官僚資本雖然一直妨礙著蔣介石,但畢竟也需要蔣介石,沒有了蔣介石,原本一團散沙的國民黨就更加一片散沙。
想要守護長江也就不可能了。渡江一成功,南方的大門就洞開了,想要守護就更不可能,結局就是蔣介石只能選擇敗退台灣。
隨著渡江戰役的成功,在北方,一個新的國家出現了。
那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73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 頁 12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日 9月 04, 2016 1:56 pm

214.解放戰爭(在北京建立新中國)
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上宣布新中國成立。
從一篇《庶民的勝利》,到長征的幾經沈浮,到建國成功,所經曆的過程太過痛苦,爲什麽說很多人都是無私的,因爲這條路太艱難,不能經受住考驗的人,大多都已經退出了曆史的舞台,留下的也就自然是風雲人物了。
新中國的建立的意義自然是非常多的,對于中國本身而言,一個新的時代開始了,從清王朝溥儀退位開始,中國的官權便開始找出路。
那麽很自然的只有是那三條路,曆史證明,也確實是如此,分別是依附于王權,依附于族權,和依附于民權。
袁世凱選擇了讓官權去依附王權,結果是失敗了,因爲中國想要尋找的是新道路,而王朝制度本身就是這條路,所以他失敗了。
蔣介石選擇了讓官權去依附族權,也就是官僚資本主義,這也不是中國要走的路,所以,蔣介石縱然有好的開局,卻沒有一個好的結尾,他始終距離勝利,只差一步,卻永遠也夠不到,理由很簡單,因爲他不是先進的,也不是中國需要的。
毛澤東選擇了讓官權去依附民權,他成功了,從一個湖南的普通青年,一步步的和TG一起努力,經曆過無數痛苦與危險後,在北京建立了新的國家。
曆史總會選擇先進者,任何落後者即便暫時居于優勢也必然最終失敗,爲什麽我一開始要說吳三桂,因爲當時還有一個人也進了北京,這個人就是李自成,毛澤東說,不能再做一個李自成。
在三大戰役打起來前,曆史驚人的重複了,當年有一個人叫吳三桂,他只有兩種選擇,要麽投降清朝,要麽投降大順,而曆史到了遼沈戰役,還有一個人叫傅作義,他也只有兩種選擇,要麽投降TG,要麽投降國民黨。
那麽吳三桂爲什麽投降了清朝,因爲在吳三桂看來,清朝能容得下他,此後清朝入關,一統中國,那麽傅作義爲什麽要投降TG,因爲在傅作義看來,TG能容下他,此後TG入關,一統中國。
那麽爲什麽要用新中國和清朝對比?
因爲李自成沒有找到那把推開新世界的鑰匙,他的起義只是爲了他想要的大順王朝,所以他失敗了,而他失敗了,曆史就自然要退後,退後的結果就是建立清朝。
可毛澤東創造了中國的鬥爭綱領,終于找到了那把可以打開新世界的鑰匙,所以他推開了大門,用農村擊敗了城市,用小米加步槍擊敗了飛機大炮。
毛澤東來到了紫荊城,看到了大殿中央的那把椅子,數千年來,無數人都夢想著在這把椅子上做一做,這把椅子象征著欲望,象征著權力,象征著家天下的帝國王朝。
但毛澤東離開了,因爲他的目標更大,他要開創新的時代。
家天下,亡了。
中國迎來了新的時代。
但這不是一個終結,相反只是一個開始。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73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 頁 12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日 9月 04, 2016 1:56 pm

215.建國後的首要問題①
新中國建國後,首要問題是什麽呢?
首要問題就是新中國成了一個國家,這就是首要問題,一旦成國就和以前不一樣了,這時候國內的解放沒有完成,國外的外交又都成了問題。
擺在中國面前的最大難題是如何面對美國和蘇聯,面對美國相對容易一點,因爲說一句對方是帝國主義就行了,而且當時的中國資本還比較少,和美國的來往並不多。所以中美關系在當時並不是非要馬上恢複的關系。甚至還有惡化的迹象,後面細談。
另一大難題就是經過百年征戰,資本分配極爲不均,這是中國最大的問題,恢複經濟是重要的問題。再加上蔣介石敗退台灣的時候,把大筆的黃金和資本都卷走了。
就事實來說,黃金的價值是國家貨幣的一個保證金,所以在平時的時候失去一些黃金並沒什麽,可當時的情況是貨幣已經惡性通脹,急需資本的注入。黃金就是最能擁有價值的保證金了,但黃金沒了。
最難的就是如何面對蘇聯了。
第一個承認新中國的是誰?
是蘇聯。
這表面上看起來順理成章,毫無問題,但這種行爲本身就非常有問題,重要的地方在于,承認新中國以前蘇聯承認誰呢?那便是承認蔣介石。
所以,新中國和蘇聯建交的事情恰恰證明了新中國和蘇聯的關系非常差,蘇聯之所以承認新中國,最重要的原因不是蘇聯和新中國關系好,相反是因爲新中國通過自己的努力成功了,蘇聯不得不承認中國了,才承認中國。
中國和蘇聯的關系是十分微妙的,對中國來說既然建國就必然要談施政綱領,說白了就是中國要向哪裏去的問題,在當時中國有三種選擇。
第一種,選擇和美國走近些,但這種方向顯然是不太行的,因爲美國和新中國的關系在當時還非常差,甚至有一些敵對國的味道,這條路在當時走不通。
第二種,選擇和其他國家走近些,這種方向就是說不親近于蘇聯,選擇蘇聯和美國陣營之外的國家走近,這種選擇是可以走的,但具體還需要細說。
第三種,選擇和蘇聯走近些,這種方向是當時看來最好的道路,因爲蘇聯是共産主義的老大哥,但問題在于蘇聯和中國誰才是老大呢?
問題重點就在于誰聽誰的,這個問題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就當時的勢力而言,蘇聯自然是老大哥。但蘇聯又是怎麽想的?對于蘇聯來說新中國的出現是一個非常不好的現象,理由就在于新中國是不聽話蘇聯的國家。
那麽如果新中國進入共産國際,勢必減弱蘇聯的話語權,曆史總是把聚光燈的視線給了大國,卻很少顧及到小國的意見,而事實上,小國的意見一旦多起來也可以成爲有分量的話。
這就得談一談蘇聯和東歐國家的關系了。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73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 頁 12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日 9月 04, 2016 1:56 pm

216.建國的首要問題②
蘇聯的斯大林一生有兩大敗筆,一大是沒有以平和的手段建設官權,而是使用暴力手段強行使得蘇聯從舊時代進入民權時代,這一點是造成了這後一切蘇聯問題的核心。以後細談。
第二大敗筆就是放棄了中國。
對于蘇聯來說,從支持中國,到放棄中國,最後又不得不承認中國是斯大林最大的戰略錯誤,不相信TG可以擊敗國民黨,從而建立新中國,是斯大林執行錯誤外交的關鍵,雖然當時蘇聯非常強大,但事實上蘇聯存在著極大的問題。
蘇聯的最大的問題就是東歐國家的態度,對于蘇聯來說,勝利贏得二戰是非常高興的,尤其是蘇聯本民族人,比如俄羅斯人,他們自然是十分高興的。
但東歐人就沒那麽高興了,比如波蘭,對于波蘭人來說可以複國是他們最重要的事情,因爲波蘭既不是德國的地盤也不是蘇聯的地盤,波蘭是波蘭人的國家,而在整個二戰中,不管是德國還是蘇聯都沒給波蘭人什麽好果子吃。
德國人屠殺了大量的波蘭人,蘇聯一樣屠殺了大量的波蘭人,所以像波蘭這樣的東歐國家有很多,而蘇聯的作風是強硬且凶狠的,東歐人急需要一種可以對蘇聯說不得聲音出現,因爲對他們來說不可能去求助美國和其他國家,但他們對蘇聯強硬又很不滿。
那麽在共産國際裏有一個新的一極出現就是他們期盼的。而這個國家不用說就是當時新建國的國家:
中華人民共和國。
因爲新中國有兩個優勢,第一,新中國的實際掌控者是TG而不是蘇聯TG,這是外交獨立,主權獨立,軍事獨立,等一切基本國家根本權力獨立的中國擁有的最大優秀,第二點,新中國的成立是新中國自己解放得來的,而不是加入蘇聯一方,然後取得的勝利。
也就是新中國是共産國際裏的另類。
所以,新中國可以對蘇聯說不,但東歐國家就不可以對蘇聯說不,而新中國如果加入,那麽東歐國家就可以寄希望讓新中國弱化蘇聯TG的力量。
這一點就是蘇聯最不願看到的,也是蘇聯一直擔心的一個事情,那就是中國雖然倒向了共産國際,但自己的權利被弱化了,如此一來就得不償失了。
而對于中國來說,情況同樣複雜,剛剛解放的新中國到底和蘇聯是什麽關系呢?
是選擇依附于蘇聯麽?這種選擇看起來是不適合中國的,因爲中國的解放是TG自己努力的結果,有了結果又怎麽把權力讓給蘇聯TG呢?
如果不選擇依附于蘇聯,選擇和蘇聯平起平坐,在當時又不夠實力,所以和蘇聯的關系是非常難以處理的,蘇聯和中國的關系需要一次轉機,急需一次可以讓蘇聯和中國進行較量的平台。從而分出相互關系來。
那麽這個平台終于出現了。
朝鮮局勢惡化了。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73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 頁 12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日 9月 04, 2016 1:57 pm

217.關于朝鮮戰爭將領的選擇
在上個帖子談朝鮮戰爭的時候,有個事兒沒和大家說,就是關于誰去朝鮮領兵的問題。
要知道毛澤東自己是不可能去朝鮮的,因爲毛澤東是總指揮,所以就必須選人去,那麽選誰去呢?毛澤東一直給人的印象是在朝鮮問題上他很困擾,但其實毛澤東一知道美國出兵朝鮮,蘇聯不想援助的時候,外表憂愁,可內心早就歡喜的很了。
因爲他知道,中國的機會來了。
所以從一開始我認爲毛澤東就認定一定要出兵,下面關鍵的問題是讓誰去了,其實毛澤東也是早就定好了人了。這個人不用說都知道:
彭德懷。
我認爲毛澤東煩惱的問題不是拍誰去的問題,而是兩個問題:
第一,毛澤東擔心彭德懷說不去,這是毛澤東最大的憂慮,假如彭德懷死活不去,那麽毛澤東就陷入困境。第二,別人跳出來說要去怎麽辦?
那麽爲什麽這麽說呢?
這便是分析作爲指揮員的理由了,雖然人選看起來有四個,但他們中只有彭德懷適合,而林彪,粟裕,劉伯承三個人並不適合。
可以說朝鮮戰爭永遠是中國對外戰爭中第一場最重要的戰爭,甚至可以說朝鮮戰爭是老天送給彭德懷這個軍人的最佳禮物。
彭德懷,劉伯承,林彪,粟裕這四個人可以說都是非常厲害,非常優秀的,但爲什麽彭德懷最適合呢?
因爲這四個人雖然都非常厲害,但是成長的環境確是不同的,風格也是不同的,所以面對朝鮮這個環境,自然就有了選擇的標准。
第一點,朝鮮戰爭是一場什麽戰爭?
朝鮮半島是一個狹長的地帶,北面多山,南面多川,面積小,這三個特點決定了一個事實,那就是北攻南易,南攻北難,這是他的基本條件。而朝鮮半島太小了,擠下了一大群軍人,所以,事實就是沒有可以給提供迂回的空間,基本上都是以攻堅戰和陣地戰爲主。
所以進入朝鮮,必然是惡戰,險戰,苦戰,難戰多,順風戰少,而彭,劉,粟,林四個指揮員中最善于打惡戰,苦戰,這種攻堅戰的必然是彭德懷。這是第一點因素。
第二點,朝鮮戰爭在裝備上誰優誰劣?
朝鮮戰爭,一定是美軍的武器優勢強于志願軍,這一點是肯定的,也就是說一旦進入朝鮮,很容易進入危險之中,雖然中國在兵力上占優,但在武器上處于劣勢,尤其是美國擁有絕對制空權。
而彭德懷一生征戰無不以弱對強,甚至是多次以絕境面對數倍強大于自己的敵人,這一點是其他三個人沒有的。雖然看起來,東北野戰軍,華東野戰軍,中原野戰軍從人數,裝備上都比彭的西北野戰軍多,要多的多。但彭德懷是在貧瘠的土地上用極少的兵力面對比他多得多的胡宗南。甚至包括之前的敵人,也都基本上是這種情況。打逆風戰是彭德懷一生的真實寫照。
這是彭德懷該去的第二點。
第三點,雖然彭,劉,粟,林都善于運動戰,但朝鮮戰爭所必需提出的就是一個“勇”字。因爲戰爭的難度太大,地形沒有迂回的空間,又在這種絕對不利的條件下進行,誰更勇猛,更堅決,誰就可以打贏戰爭。
而彭德懷治軍的特點就是勇猛果斷,這恰恰是朝鮮戰爭最需要的。
所以毛澤東從一開始就必然認定彭德懷是不二人選。
毛澤東在中央ZZ局擴大會議中主要談出兵,做說服工作,彭德懷下午趕到,于是參加下午的會議,毛澤東極力說服不同意出兵的人,說了這麽一句:“你們不主張出兵,說得都有理,但別人處在生死存亡關頭,我們站在旁邊看,不管怎麽說,心裏總不是個滋味。”而毛澤東在此時,心中早就歡喜著等著出兵,這麽好的機會毛澤東怎麽肯錯過。
完了以後又單獨和彭德懷談話,隨後彭德懷同意帶兵出征,
這說明什麽?
說明三點,第一個毛澤東把出兵的理由和利害關系與彭德懷探討“透徹”了。第二點說明彭德懷是一個無私的人兒,當時基本上都不主張出兵,但是毛澤東和彭德懷探討“透徹”了以後,彭德懷馬上轉變立場,說明彭德懷向公而不向私,不計較個人榮辱。
第三點說明毛澤東和彭德懷的關系一直不錯,但最後爲什麽惡化,以後細說。
彭德懷決定領兵出征,一場大戲即將上演。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73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 頁 12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日 9月 04, 2016 1:58 pm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73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12頁(共12頁) 上一頁  1, 2, 3 ... 10, 11, 12

回頂端


 
這個論壇的權限:
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