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ggundam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真的很博通 - 另一個角度看曆史:冷戰

8頁(共15頁) 上一頁  1 ... 5 ... 7, 8, 9 ... 11 ... 15  下一步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另一個角度看曆史:冷戰 - 頁 8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另一個角度看曆史:冷戰

發表 由 lung 周二 10月 04, 2016 6:36 pm

147.美國在中東(再次整合①)
就在阿拉伯世界深陷在戰爭和整合的過程中,另一個沈睡的國家也開始沸騰起來,這個國家就是伊朗,在二戰後伊朗本來和美英關系比較親密,而且當時的伊朗基本實現了獨立自主。
但是因爲內部的問題導致國家走向了動蕩,雖然表面原因是伊朗當時的西方化和宗教和伊朗的傳統産生了激烈碰撞,但實質上,是貧富差距急劇擴大導致的根本問題。
于是原本親西方的伊朗發生了伊朗革命,宗教領袖霍梅尼返回伊朗,伊朗開始進入一個新的時代,由于伊朗本身並不是本書的主要分析點,所以就簡化對其的分析。
霍梅尼返回伊朗以後,伊朗轉向反對英美,也就爆發了後來非常聞名的伊朗人質事件,隨著他的回國,使得原本伊朗從親英美走向了反英美。
這是中東政治風雲中非常詭異的轉變,對于阿拉伯世界和伊朗來說,他們原本的立場是相反的,也就是原本阿拉伯世界討厭英美,伊朗親英美,當阿拉伯世界開始親英美的時候,伊朗又開始反英美,這種調換是很讓人覺得咋舌的。總的來看,中東的變化還是對美國有利的。
伊朗在霍梅尼上台後,開始逐漸的暴露出一個深刻的問題,那就是:
中東到底是哪個本土勢力比較強大。誰才是中東之主呢?
在之前有土耳其,阿拉伯世界,波斯等,到霍梅尼上台後,就變成了以色列,土耳其,阿拉伯世界,伊朗等。
而阿拉伯世界和以色列經過了數次中東戰爭之後,由于美國的作用,逼迫以色列簽署了戴維營合約後,使得阿拉伯世界和以色列之間的矛盾減弱了。
那麽很明顯的是,阿拉伯世界和伊朗之間的矛盾就出現了,這是中東問題一個非常重要的轉變,爲什麽說非常重要呢?
因爲阿拉伯世界和伊朗都有大量的石油,那麽中東的石油定價權到底是阿拉伯世界掌控,還是伊朗掌控,就成了一個無法回避的問題,基于這個理由,中東的走勢開始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段,那就是中東興起了第二次整合。
作爲阿拉伯世界的一個代表,伊拉克的薩達姆渴望成爲阿拉伯世界的宗主國,因爲埃及的薩達特在簽署戴維營和平條約後,使得埃及失去了宗主國的地位。
而其他國家都沒有一個很好的機會可以獲得宗主權,那麽緊挨著伊朗的伊拉克自然近水樓台先得月,並且像約旦,埃及,敘利亞,黎巴嫩都已經和以色列打了數次大戰,元氣大傷,在這種基礎下,伊拉克站出來正好抓住了時機。
從地緣政治上來看,伊朗和阿拉伯世界都在中東可以說不分伯仲,因爲阿拉伯世界和伊朗都不缺戰略縱深,又都有資格封鎖波斯灣,所以正是因爲他們兩個不分伯仲,戰爭才會變得異常激烈。
中東又開始了新的戰爭,兩伊戰爭開始了。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74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另一個角度看曆史:冷戰 - 頁 8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另一個角度看曆史:冷戰

發表 由 lung 周二 10月 04, 2016 6:38 pm

148.美國在中東(再次整合②)
兩伊戰爭一開始,就表現出了非常激烈的態勢,對于雙方來說,誰勝利都可以獲得好處。對于伊朗來說,如果可以贏了伊拉克,那麽自己不僅在中東的地位提高了,更是可以在控制石油以及另一個非常重要的隘口阿曼灣在那裏取得優勢,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黃金水道波斯灣。
反過來說,伊拉克如果可以勝伊朗的話,那麽好處也是明顯的,如果他可以勝利,那麽不僅是在中東的地位提高了,可以對波斯灣有更多的話語權,更是可以接過來泛阿拉伯主義這杆大旗,成爲阿拉伯世界的宗主國。
所以,從本質上講,雙方都想開戰,因爲開戰對雙方都有切實的好處。
兩伊戰爭爆發的時候有一個非常明顯的不同是世界局勢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變化的最重要的地方就是蘇聯已經不再尋求共産國際的軟聯盟了,走向了硬聯盟。
也就是勃列日涅夫的強硬路線,這種強硬路線的改變讓蘇聯徹底的擺脫了中國的影響,也就是說,蘇聯已經不再關心自己是不是共産國際人們心中的“老大哥”了。
而是蘇聯就要做一個“大哥”了。
所以,從“老大哥”變成了“大哥”的蘇聯,開始向外擴張,勃列日涅夫爲了這一天隱忍了很久了,等待了很久,他決定出兵阿富汗。
所以從一個小的局部來看。兩伊戰爭是一場阿拉伯世界和伊朗之間的戰爭,但是從一個更大的戰略來看,兩伊戰爭是美國和蘇聯的一場前哨戰,這場前哨戰將決定了後來所有的走向。
那麽在這種形勢下,美國加大對伊拉克的援助就順理成章了,這就是美國和伊拉克蜜月期的原因,並且美國加大了對阿富汗反蘇武裝的援助,阻止蘇聯繼續擴張。
但是,兩伊戰爭,卻突然展現出了一個讓人覺得尴尬的現象,那就是他們什麽武器都用,除了核彈不用以外,連化學武器都用,對彈藥的使用也是毫不在意,在如此高強度的作戰下,爲什麽會取得如此低的效率呢?
兩伊戰爭成了一場馬拉松式的戰爭,雙方不斷的消耗對方,不斷的補充自己,但是整個戰爭顯得沈悶,折磨人。
似乎又重現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那種坑道戰一樣,相互想要消滅對方,卻沒能消滅對方,在沒日沒夜的對耗中度過。
我認爲兩伊戰爭給兩個國家的心理上都給予了嚴重的打擊。
那麽爲什麽呢?
我認爲原因主要在兩個根本方面上,一個是雙方的實力不分伯仲,一個是打仗的目的逐漸在改變。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74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另一個角度看曆史:冷戰 - 頁 8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另一個角度看曆史:冷戰

發表 由 lung 周二 10月 04, 2016 6:38 pm

149.美國在中東(再次整合③)
兩伊戰爭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相互對攻階段,第二個階段是進入了相持階段,第三個階段是都想體面的結束階段。
伊朗和伊拉克他們之間的矛盾和積怨很深,所以爆發戰爭了以後,在第一個階段都想取得勝利,這是肯定的,他們不僅有現實的利益衝突,又有宗教上的摩擦,更有世界大國在背後的身影,可以說兩個國家在當時打起來是一個正常現象,不打起來才是反常的。
那麽爲什麽是伊拉克首先挑起戰爭呢?
因爲薩達姆覺得伊朗當時立足不穩,剛經過伊朗革命的伊朗在薩達姆眼中看起來是極其虛弱的,所以首先發動了進攻。另外薩達姆也是剛剛坐上了總統的位置,他也需要一場戰爭來鞏固自己的位置。
通過這一點可以發現一個問題,那就是薩達姆這個人非常喜歡投機,但是又沒有經過深思熟慮。
那麽爲什麽這麽說?
只要細看就能看明白,在當時伊朗的革命是讓伊朗變得強了,還是弱了?這是伊拉克對伊朗發動戰爭的一個關鍵,薩達姆並沒有認真的看待伊朗革命,簡單的就認爲伊朗的革命使得伊朗變弱了,但其實,事實上正好相反。
伊朗的革命讓伊朗變強了。
首先,伊朗爲什麽爆發革命是一個關鍵問題,爆發革命的根本就是因爲巴列維王朝非常的腐敗,對人民的壓榨已經到了極致了,爆發革命是一種起義行爲,並且霍梅尼當時在伊朗人的心中已經達到了一種崇高的地位,所以,伊朗在爆發革命前和爆發革命後是完全兩種不同的狀態。
如果伊拉克在伊朗革命前發動對伊朗的戰爭,那麽他主要打擊的對象是巴列維王朝,並且當時的巴列維王朝已經進入了最後階段,所以,伊拉克如果在之前打,那麽巴列維王朝不會得到一個徹底的支持,很有可能相反的是被抛棄,這就類似于俄國革命,在革命前德國發動了對俄國的戰爭,那麽戰爭很有可能獲勝,因爲俄國人對沙皇已經不再抱有希望,而當蘇聯出現的時候,人們就會對蘇聯抱有很深的希望。
這是第一點伊拉克沒有考慮到的錯誤,第二點,伊朗革命在當時正在一個微妙的時期,社會內部相互的關系比較緊張,在這個時候伊拉克對伊朗動手,不但不是打擊了他們,相反是解放了他們,因爲他們不再相互在找誰是巴列維王朝的擁護者上了,可以“名正言順”的說自己是爲了伊朗而戰,在戰場上死亡,不管如何說,都是烈士,都是英雄。這是伊拉克沒有考慮到的第二個錯誤。
第三個根本錯誤就是伊朗的背後其實是有大國支持的,蘇聯沈寂了那麽久,不可能讓美國一個人在中東都得利,所以,蘇聯支持伊朗,使得伊朗擁有了一定程度的後援。這是第三個錯誤。
第四個根本錯誤就是他自己也並不是那麽強大的,貿然的就開啓了傾國大戰。
所以,表面上伊朗革命讓伊朗變成了一個很弱的存在,但事實上,伊朗擁有一定的後援,又正處于社會矛盾激烈的關鍵時刻,對外戰爭成了他們非常好的一個選擇。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74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另一個角度看曆史:冷戰 - 頁 8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另一個角度看曆史:冷戰

發表 由 lung 周二 10月 04, 2016 6:41 pm

150.美國在中東(再次整合④)
兩方之間即都想取得勝利,又都存在問題,最大的問題是伊拉克和伊朗其實都處于一個內部整合的時期,在這個時期裏面,雙方都並不是達到了最強,也不是最弱,而且都有一定的援助,在這種情況下,雙方的實力不相伯仲,雙方的意志都差不多,又都采取了傾國大戰的態度。
所以兩伊戰爭變成了一個非常激烈的大戰。
在戰爭的一開始,確實伊拉克取得了一定成績,畢竟先發動戰爭的人,可以在開始的最初時刻得到一些便宜,但是,隨後伊朗就做出了調整,擋住了對方的進攻,伊朗奪回了失地,在戰爭中開始占據一些主動,伊拉克只能選擇提出停火。
但雙方既然是傾國大戰,不可能因爲一次戰役就選擇停火,對于伊朗和伊拉克來說,既然開戰了,必然要戰出來個結果,這對誰能取得更大利益有直接關系,所以雙方的停火事實上是爲了下一次戰役做准備。
接著伊朗采取進攻,攻進伊拉克境內,伊拉克也積極應戰,又擋住了伊朗的進攻,雙方在伊拉克境內展開激戰,但是伊拉克守住了伊朗的進攻。
至此雙方的第一階段結束了,在第一階段中雙方都發起了對對方的攻勢,但是都沒有能夠取得真正有價值的成功,都是被反攻出來,那麽爲什麽會産生這樣的結局呢?
我認爲說到底,根本就在于,當時兩國的國力非常相近,所以雙方爲什麽不采取大規模的運動戰呢?因爲運動戰有利有弊,兩伊戰爭是沙漠戰爭,沙漠中的戰爭所導致的必然結果就是大規模部隊調動都自然的會選擇依托有綠洲的地方進行,如果貿然的脫離了綠洲的補給,采取一種激進的手段,如果陷入不利狀態,那麽很有可能造成自己陷入絕境。
另外,雙方都是與沙漠打交道的民族,對綠洲戰爭這種形式來說都是非常清楚對方目的的,所以不管是攻方,還是守方,都要在意綠洲的價值,對于綠洲的爭奪和脫離綠洲的行軍都可以有一個基本的判斷,這是導致雙方部隊打的沈悶的關鍵。
因爲雙方的軍事能力都差不多,所以雙方不能保證自己可以在交戰中獲得絕對優勢,如果沒有絕對優勢,又不能脫離綠洲的保護,那麽結局自然是只能對綠洲發起爭奪,但是爭奪戰很顯然的就會變成消耗戰,消耗戰的結果就是靠近自己主場的一方有優勢,因爲運輸補給方便,這也是雙方會戰成焦灼狀態的原因。
就在雙方打得火熱的時候,第五次中東戰爭爆發,這裏先不談這個問題,後面談,對于伊拉克一方來說,不亞于被人暗算了一般。
雙方進入了第二個階段,就是消耗戰階段,事實上在第一個階段結束的時候,雙方就可以清楚的明白,自己並沒有能力快速的消滅對方,所以雙方開始比拼國力,在這種過程中,兩伊什麽招數都用了。
但是,顯然,雙方還是誰都打不贏誰,雖然在真正的過程中,伊朗曾經利用突襲戰占領了伊拉克的“法奧”,但是雙方的戰爭形勢是傾國大戰,自然不能就這麽結束。
雙方相互對耗的時間一長了,就希望結束戰爭,但是雙方都需要一次體面的結束,所以就進入了第三個階段。
兩伊進入了第三個階段,開始尋找結束的時機。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74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另一個角度看曆史:冷戰 - 頁 8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另一個角度看曆史:冷戰

發表 由 lung 周二 10月 04, 2016 6:41 pm

151.美國在中東(再次整合⑤)
就在雙方誰都打不過誰的時候,雙方都開始對行駛在水道裏的船打起了主意,開始進行“襲船戰”,原本“襲船戰”沒什麽了不起的,在戰爭中什麽都是目標。打紅了眼的雙方,連化學武器都用,還有什麽是不敢的呢?
但是,一個阿拉伯國家,把這個問題提了出來,就成了問題,這個國家就是科威特。
科威特跑到聯合國去找個說法,表示自己受害了,並且要求向世界大國尋求庇護,這等于是撕裂了阿拉伯世界的內部關系,尤其是伊拉克的薩達姆感到很受傷,從此留下積怨。
對于薩達姆來說,他自認爲自己的戰爭行爲一方面是自私的,也就是伊拉克想做阿拉伯世界的宗主國,可從另一方面來說,薩達姆認爲自己正在做著一個對于阿拉伯世界極爲有意義的事情,也就是他認爲打贏了伊朗可以提升阿拉伯人在世界上的地位。
可以重建阿拉伯世界信心,所以他很受傷,這也說明一個客觀存在事實,那就是阿拉伯世界也並不團結,這種不團結正在加大,因爲一次又一次的戰爭給他們沒有帶來提升,只有傷痕和失敗,一些國家想戰,另一些國家開始安于現狀。
外面的大國滿足了科威特,增加了更多的軍艦和存在感在中東,並且要求雙方停火,提出了安理會589決議。
589決議出現後,爲什麽雙方不接受呢?
雖然雙方已經消耗了大量的國力,但是傾國大戰需要一個結果,沒有這個結果,雙方自然不願意結束,但是589決議的出現,也爲雙方停火留下了一個由頭,只是雙方需要得到好處,才會同意。
那麽爲什麽就在雙方不斷的在鏖戰的時候,美蘇沒有插手呢?
因爲這是美蘇之間的前哨戰,對他們來說,一旦一方插手很容易就會迅速的擴大,甚至變成新一輪的大戰,與之前一樣,雙方都沒有取得戰爭必然勝利的把握,核戰爭所導致的結果就是大家都失敗,所以,最終的結果就是,都在盯著戰局的發展。
不過對于蘇聯來說,形勢卻開始走向惡化,因爲在阿富汗的用兵正在失敗,自己內部又出現了切爾諾貝利核事故,蘇聯正在走向瓦解。
爲什麽在1988年會出現重大的轉變,因爲蘇聯已經不行了,而失去了支持的伊朗,將難以與有美國支持的伊拉克繼續長期鏖戰下去。
所以,最後在伊拉克奪回了“法奧”以後,戰爭結束了。
可以說,兩伊戰爭之所以打的時間長,是因爲雙方的能力基本相當,並沒有誰有絕對的優勢,在長期的鏖戰中,也並不能說誰真正的就取得了徹底優勢。
只是在最後的大國博弈中,蘇聯越來越弱,他的內憂外患更多,所以挺不住了。而伊朗和伊拉克其實都需要外部援助,而蘇聯的衰落,使得他逐漸失去了支持,那麽在消耗下去也沒有好處,在失去了法奧後就選擇了結束。
但對伊拉克來說,兩伊戰爭不但不是一個結束,相反只是一個開始。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74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另一個角度看曆史:冷戰 - 頁 8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另一個角度看曆史:冷戰

發表 由 lung 周二 10月 04, 2016 6:41 pm

152.美國在中東(再次整合⑥)
就在兩伊戰爭進行的火熱的時候,第五次中東戰爭開始了。
第五次中東戰爭是一場分裂的戰爭,從表面上看是埃及抛棄了敘利亞和黎巴嫩與巴勒斯坦,實際上以色列也背叛了歐美的意志開始獨自行動。
當時正是多方爭奪的焦點時刻,到底是戰局局限于兩伊戰爭,還是擴大到美國和蘇聯的直接對抗,正處于伯仲之間,就在這個關鍵時刻,以色列發動了第五次中東戰爭。
這場戰爭總的看來沒有贏家,以色列依然是贏得了戰役的勝利,在戰略上沒有任何改變,這正是以色列最爲頭痛的地方,他總是可以贏得戰爭,卻又總是輸掉戰略,說到根本,還是因爲他的興起在于大國的作用,和耶路撒冷王國是一樣的。
說到底,他只是一個前哨國。
即便他有了自己的意識,但是他的後援是別人給的,只要以色列一天需要外力來保護自己,那麽他一天就不能脫離保護。不能脫離保護就意味著他要受制于人。
他雖然勝利了,但是既不能緩解與阿拉伯世界的矛盾,反倒讓矛盾越來越深,在第五次中東戰爭中,他支持基督教長槍隊發動了屠殺,不但不能解決已經沈重的矛盾,不斷擴大矛盾是以色列的失敗。
另外,勝利了還不能使得自己獲得一個戰略空間上的優勢,歸還了已經到手的西奈半島,又在戰爭後退兵回去。
所以贏了戰爭又怎麽樣呢?
根本的態勢沒有改變,根本的危機沒有改變。這就是以色列的五次中東戰爭,有人說以色列五次中東戰爭打出了猶太人的威風,讓猶太人在中東立足成功。
但我看,以色列能贏不在于以色列厲害,而在于歐美需要一個前哨國家爲自己的利益鋪路,所以以色列能一次又一次的勝利,有人說美國和以色列親同父子。
我看不過說利用關系罷了,如果真是父子關系,美國怎麽又會讓以色列把已經到手的西奈半島退回去呢?美國和以色列的聯盟,是美國希望在中東得利才聯盟的。
所以,有同盟的一天,是因爲利益相同,看似情同父子。但風水輪流轉,有同盟的一天就自然有敗盟的一天,因爲利益不再相同了,就自然會敗盟,這是注定的。
石油作爲世界的基礎能源作爲寵兒不過才數十年光景,既然是寵兒也注定被新能源替代,就像煤炭替代木柴,石油替代煤炭一樣,距離新能源替代石油的日子又能有多遠呢?
舊的仇恨沒有化解,新的仇恨不斷生出來,沒有安全的環境,又沒有能保護安全的縱深,靠著外力四處征伐又被四處限制。一旦新能源爆發,石油價格必然暴跌,到時候中東經濟動蕩,阿拉伯世界就一定會掀起更大的風暴。
而最好的宗主權獲得方式就是去打他們的宿敵以色列,懷抱著核武器又不能用的以色列,被全面圍著,失去外援,又能支撐多久呢?
這是對以色列最後的一篇的分析。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74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另一個角度看曆史:冷戰 - 頁 8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另一個角度看曆史:冷戰

發表 由 lung 周二 10月 04, 2016 6:41 pm

153.美國在中東(再次整合⑦)
兩伊戰爭,到底是誰贏了?
我覺得,都沒贏,又都沒有輸,從根本上說,伊拉克和伊朗都是傾其所有的進行了一次傾國大戰,既然傾國大戰就需要有一個結果,而沒有結果,除了雙方都是徒增死亡以外,並沒有什麽可以從根基上動搖對方的“成果”出現。
雙方並不是不能再戰,而是沒有再打下去的動機了。
從聯盟關系上,雖然蘇聯不行了伊朗開始弱化,但是阿拉伯世界這邊也分裂開來,不僅是在第五次中東戰爭時候埃及袖手旁觀戰局發展,以色列與敘利亞和黎巴嫩大打出手,在南面科威特還拆伊拉克的台。
就兩伊戰爭的規模來看,雙方死傷者之和以百萬記,如此規模的死傷在二戰後的數次戰爭都算得上大戰,在這種情況下,科威特並沒有真正卷入戰爭,卻想置身事外,這讓伊拉克的薩達姆很傷心。
阿拉伯世界已經分裂,這是有基礎的,因爲納賽爾的泛阿拉伯主義思想正處于一個低潮期,整合的失敗産生一些離心力是正常的,科威特國家太小,不想卷入大國戰爭是自然的,但是從情理上說伊拉克如果敗了,那科威特能得到什麽好處麽?
科威特不支持伊拉克的根本就在于他不希望伊拉克取得宗主權。
但兩伊戰爭下來,伊拉克並沒有真的贏得勝利,他的內部情緒非常的遭,想要取得勝利來取得宗主權的行動失敗了,所以伊拉克的總統薩達姆就想要投機。
薩達姆又想要投機,認爲自己得到了美國的庇護和支持,使得他認爲自己可以仗著美國人得到宗主國的地位。
但他又錯了。
錯的地方有以下之處:
第一錯在于,蘇聯已經走向了終結的時段,美國已經沒有了一個對手,在于中東伊朗已經弱化,所以此時,美國怎麽坐視一個大國興起呢?又怎麽會看著阿拉伯世界整合完成呢?
第二錯在于,納賽爾希望興起的泛阿拉伯主義再怎麽都是希望內部整合,內部團結,目的在于重振阿拉伯民族,而不是強行整合,而薩達姆希望利用強行整合來強大自己,這不但是欺負了小國,更是傷了之前爲了阿拉伯世界與以色列大戰的人心,必定得不到支持。
第三錯是根本的錯在于,如果伊拉克贏得了兩伊戰爭,並且是大勝伊朗,那麽尚可以發動這場戰爭,可他沒有贏,現在外面占不到便宜,在內部找便宜,不會有人支持。
一場新的戰爭就又開始了。
這次戰爭就是美國和伊拉克的第一次戰爭。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74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另一個角度看曆史:冷戰 - 頁 8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另一個角度看曆史:冷戰

發表 由 lung 周二 10月 04, 2016 6:42 pm

154.美國在中東(再次整合⑧)
第一次美伊戰爭是一場美國人要立威的戰爭,這次戰爭以伊拉克全面潰敗作爲結局,那麽戰爭爲何會發生的如此之快。
這場戰爭也號稱讓世界震驚的戰爭。
但在我看來,不過是一場強欺弱,大欺小的戰爭罷了,假如說科技上有優勢,那麽就注定勝利,那麽在朝鮮戰爭的時候,越南戰爭的時候就沒有優勢了麽?
所以,軍事優勢確實可以給戰爭帶來好處,但卻不能只看軍事優勢,如果只看軍事優勢,那麽強國就不該輸給小國,強軍就不會輸給弱旅,而結果卻是小國大勝強國,弱旅大勝強軍的曆史不勝枚舉。
既沒有必要低看這一場戰爭,又沒有必要高看這一場戰爭。
對于美國來說,自己在開戰前已經取得了足夠多的信息了,當時正是美國和伊拉克的蜜月期,在打不打科威特這個問題上,薩達姆居然還要請示美國,這足可以看出薩達姆有多麽的喜歡投機。
而投機者往往就是爲了蠅頭小利上當,這正是投機者們的弱點,美國同意了薩達姆的意見,又馬上抛棄了他開始了戰爭。
擁有了各種信息的美國,自然對戰局是了如指掌,又可以隨時選擇發動戰爭的時機,在當時,主要對手又都偃旗息鼓,另外伊拉克又是一馬平川的地形,在這麽多優勢的情形下再無法勝利,那才叫人驚奇了。
那麽爲什麽可以勝利的那麽快?
因爲本來雙方的力量對比就不成正比,又沒有後援,又被打了一個措手不及,在這麽多劣勢的面前,瞬間就土崩瓦解了。
戰爭失敗的結果很明顯,美國不希望中東整合成功,美國連以色列都不幫,都要讓他去簽對以色列不利的合約,又怎麽可能去真的支持薩達姆呢?
連這一點都沒有想明白的薩達姆不敗又等什麽呢?
所以,第二次中東整合又失敗了,從此中東陷入到了一種非常茫然的境地之中,那麽從中東與以色列開始的第一次中東戰爭到美伊第一次戰爭,這整個過程中該怎麽看待呢?
這是美國可以取得勝利的最重要福地,正是因爲在中東的勝利和在中東取得的勝利讓美國快速的成爲了強大的國家,但值得注意的是,這麽多次戰爭和整合過後,是不是就標志著中東進入了一種穩定期呢?
我認爲答案是否定的,因爲阿拉伯世界一直身處整合的過程中,所以整合一旦開始也必須需要一個結果,除非阿拉伯世界被別的勢力所滅。
但是美國不願意看到這一點,因爲他們之間的聯盟讓美國得利,所以在阿拉伯世界勢力基本上穩定的條件下,這種整合一定會再發生。
也就說,會發生第三次大的整合,如果再失敗,如果又沒有被別的勢力占領,那麽就會繼續發生第四次大的整合。
而每次整合都會伴隨戰爭和衝突的到來,他們最好的選擇自然和族權的特性一樣,要麽在內部,要不在外部。
如果石油被其他能源取代。
那麽很有可能新的整合就會發生,新的中東戰爭就可能出現,可美國一旦轉換了態度,選擇了新能源,就很有可能放棄以色列。
到時候,再又展開新的中東戰爭了。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74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另一個角度看曆史:冷戰 - 頁 8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另一個角度看曆史:冷戰

發表 由 lung 周二 10月 04, 2016 6:43 pm

155.美國在中東(再次整合⑨)
之所以標題叫再次整合,因爲這對阿拉伯世界是一次整合,對于美國來說也是一次整合,現在站在全局來看待這個問題,正是在中東的戰略讓美國找到了改變資本主義,讓他繼續進化的機會,這個機會如果沒有,那麽美國一定陷入和英國一樣的問題。
而且,美國也終于熬到了蘇聯瓦解,爲什麽蘇聯瓦解了,因爲蘇聯的官權已經限制了族權的發展,所以族權抛棄了蘇聯選擇獨聯體,美國本來就是族權,所以並不存在限制族權發展的現象,但美國也不是沒有任何問題。
相反,美國同樣和蘇聯一樣受到英法來自內部的攻擊,使得自己的地位動搖,布雷頓森林體系最終瓦解,可美國已經找到了另一條路,所以生存了下來。
最後需要談一下的是,爲什麽阿拉伯世界逐漸出現了大量的極端現象,這些極端現象能不能被解釋呢?
最爲極端的表現就是人肉炸彈了。
以犧牲自己作爲攻擊別人的手段,這種做法並不稀奇,在曆史中各國都出現過,通常這些人都被稱爲死士。那麽爲什麽人肉炸彈和恐怖組織越來越多呢?爲什麽原本以開放,通融的爲著稱的中東和伊斯蘭文明,越來越走向極端呢?
事實上,一切問題都非常簡單,那就是缺少資源,人肉炸彈也好恐怖組織也好,其背後的根本動因都是因爲缺少資源導致的,原本中東是商貿的重要通道,不僅受惠于商路,更興起于商路,可以從商路本身得到各種想要的資源,又因爲善于經商,使得資源豐富。
爲什麽那時候的中東和伊斯蘭教以開明著稱呢?
因爲資源充足,族權對抗的程度並不到達一個你死我活的程度,所以,更加包容和寬容,而當時的歐洲,卻動不動就內部發動宗教戰爭,隨意開設宗教法庭,迫害魔女更是屢見不鮮。這一切的根本理由就在于資源。
宗教也是一種族權,既然是族權,那麽自然就會出現族權的特點,當資源充沛的時候,族權會帶有更多的包容。當資源出現枯竭的時候,又無法去外面尋找,那麽形成一個嚴密的族權,就能更多的獲得好處,這種獲得更多的就是通過排他得到的,族權是這樣,宗教自然也是這樣。所以當時的中東是開明的,而歐洲是極端的。
但是隨著歐洲找到了另外開辟航路和獲得資本的方式時候,就使得歐洲的資源快速增加,歐洲極端的宗教恢複到平靜狀態。可隨著商貿減少的影響中東開始走向極端,雖然中東坐擁著石油,但從二戰後到現在就從未真正獲得一個非常長的和平發展期,是在戰爭和內部矛盾中度過,各國的整合都沒有順暢的展開過,總是被中斷。
再加上不斷的失敗,給予伊斯蘭文明的挫敗和在資源不斷減少的影響下,越來越極端也就不是問題了。
想要真正重回平和的態度,真正的方法只有使得國力增加,資源充沛,只有這樣才能讓活著痛苦邊緣的人們平靜下來,恢複昔日的包容。
但,這一切都必須經過整合的成功才能實現,可想要實現這點並不容易。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74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另一個角度看曆史:冷戰 - 頁 8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另一個角度看曆史:冷戰

發表 由 lung 周二 10月 04, 2016 6:43 pm

156.法德同盟(歐元的興起①)
剩下需要討論的問題有三個,第一個是看清歐元的問題,第二個是看清美國自己的變化,第三個就是看清四大權利的問題。
那麽先來看第一個問題,歐元的問題。
隨著美國的強大,歐洲的作用開始減少,這是不爭的事實,隨著殖民地的大規模獨立,更是打擊了歐洲的實力,並且歐洲內部同樣出現了分歧,爲什麽英國會選擇遊離于歐洲之外呢?因爲一開始英國是最強的,但他的強也伴隨著問題。日不落帝國隨著美國的興起,逐漸衰落了。
即便是衰落的英國也有著一項權利與法德不同,他擁有他們沒有的一項資源,那就是在金融的地位,在美國沒有取代英國的時候,英國才是世界的金融中心,所以英國選擇孤立是不想放棄他殘存的金融地位,說的簡單一點就是他吃老本還沒有吃完,如果在這個時候加入歐洲大陸的勢力,那麽等于歐洲大陸的勢力得利,他自己吃虧,所以他不願意加入。
並且在一開始的時候,德國正處于一個分裂的狀態,所以真正想談合作的是法國,可法國在二戰中糟糕的表現,讓他們之間的合作處于一種,英國吃虧法國占便宜的局面,那英國自然不願意,那麽是不是他們之間就沒有合作了呢?
我並不這樣認爲,他們都在做同一件事,那就是盡自己的一刻可能,在布雷頓森林體系中占便宜,這是他們一致的,西德與日本的發展模式很相像,都是靠工業出口立國,所以,歐洲三國都在做著這件事。
那麽,他們就都在做著消耗著美國的國力事情,這是美國布雷頓森林體系越來越弱的根本,堡壘通常並不會從外部瓦解,相反,內部的擠壓才更加致命。
爲什麽要把中東的問題談清楚,這裏就是關鍵了。
美國人知道不知道歐洲人正在挖他的牆角呢?
這是一個好問題,我認爲肯定是知道的,但是美國沒有任何辦法,因爲想做老大自然要付出代價,蘇聯遇到的問題美國同樣遇到了, 並且美國的問題也並不比蘇聯的中國問題弱,相反我認爲,比那還要嚴重的多。
因爲,對于蘇聯和中國來說蘇聯強而中國弱是不爭的事實,但英國和法國不管怎麽說還是有一定實力的,他們雖然有一定實力卻缺少一個展現的好時機,他們最好的一次展現機會就是第二次中東戰爭,可很顯然,他們的這種展現很快就讓美國和蘇聯聯合起來挫敗了,雖然看起來蘇聯和美國是敵對關系,但是他們都不希望別的力量進入來攪局。
所以,局勢處于一種微妙的形勢,相對弱一些的中國找到的是好時機展現了自己的實力,讓蘇聯十分頭痛,而英法雖然沒有找到這個時機,卻在內部攪和美國,可實際上英法的行爲對美國堡壘的危害性更大。
一個動搖的是蘇聯的宗主國地位,一個消耗的是宗主國的國力,兩方面都在侵蝕著美國和蘇聯,這是美國想要改變的關鍵。
也因爲如此,才必須說明白中東的問題。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74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另一個角度看曆史:冷戰 - 頁 8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另一個角度看曆史:冷戰

發表 由 lung 周二 10月 04, 2016 6:43 pm

157.法德同盟(歐元的興起②)
既然知道了歐洲正在挖著美國的牆角,那麽美國自然要尋求改變,而改變的方式就是需要改變美元的載體,布雷頓森林體系是一次嘗試,實話說並不成功。
美國在世界的行動其實都並不成功,唯有中東取得了成功,這個成功是以出賣了猶太人爲前提的,正是出賣了猶太人的戰略生存空間,才讓美國人和阿拉伯人形成了聯盟關系,並且使得美元和逐漸與石油挂鈎成功。
如果沒有挂鈎的話會怎麽樣呢?
美國的國力會逐漸的被消耗光,結局會像英國一樣,出現大規模的經濟衰退,最終勢力衰減,理由其實也很簡單,他對歐洲的聯盟也好,對世界的聯盟也好,其實就是一種族權行爲,需要用他自己的力量去壓制其他人,爲了讓別人承認他的地位,就得給別人好處。這是必然的,所以美國的國力事實上在快速的消弱。布雷頓森林體系也到了舉步維艱的地步。
但隨著美國成功的和阿拉伯人形成了聯盟關系,讓他改變了美元的載體,從而使得美元脫離了消耗美國國力來支撐地位的內在關系,變成了控制大宗商品的交易上,那麽這樣做的好處就是在透支石油了。
這樣一來,美國不但不再擔心歐洲的透支,相反,希望世界的人們都大量使用美元了,因爲美元被使用的越多,那麽美元就越穩固。既然有了這個系統,那就沒必要再用自己的國力作爲消耗品了,中東的戰略成功挽救了美國。
從這個角度上再看中東問題,就會清晰的發現,美國和猶太人的關系並不怎麽樣,如果美國的真的支持猶太人,那麽猶太人在中東是否可以形成一個新的超級大國?
我想通過數次戰爭後,以色列的國土面積會就成倍的增加,那麽以色列的安全自然是沒問題了,但問題就來了,強大了的以色列會爲美國服務麽?
到底前哨國是爲宗主國服務,還是隨著強大了以後,爲自己的利益服務,我想這個問題就非常容易判斷了,並且,如果美國堅定的站在以色列這邊,那麽結局就是阿拉伯世界和美國結仇,那麽美國想要和阿拉伯世界建立石油聯盟就非常困難,如果這個時候蘇聯成功的阿拉伯世界建立聯盟,由蘇聯控制石油價格,那麽世界又會變成一個什麽樣子呢?
所以,美國在中東的成功,完全是放棄了支持以色列,讓以色列只爲自己服務的結果,在這個行動的作用下,中東戰略取得了成功。
這下,美國改變了自己的方式,挽救了岌岌可危的美國國力,布雷頓森體系在之前已經力不從心了,在他瓦解了以後,美國就剩下自己最後的國力了,如果再透支完了,那美國就徹底完了。
而隨著布雷頓森林體系的瓦解,歐洲也出現了一個新的變化,那就是挖牆腳自然不會有人落于人後,結局就是一起挖,最後牆塌了,就會出現經濟動蕩。
但這個動蕩給了法國和德國機會,讓他們在以後建立新的聯盟創造了基礎。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74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另一個角度看曆史:冷戰 - 頁 8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另一個角度看曆史:冷戰

發表 由 lung 周二 10月 04, 2016 6:45 pm

158.法德同盟(歐元的興起③)
隨著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崩潰,牆角不能挖了,那麽就會出現問題,隨著經濟出現動蕩,自然人們就會把目光去尋找新的載體,黃金和歐洲的貨幣就是當時的一種選擇。
這樣的危機是否對他們真的不好呢?
實際上,所有問題都會出現一些人得利,一些人失利的問題,並不存在都失利的問題,假如布雷頓森林體系永遠堅挺,那麽用不了多久,歐洲的貨幣就會瓦解,因爲人們就會自然的選擇美元,交易總是會偏向在兩個特點上有利的一方:一個是兌換性強,一個是穩定。
如果布雷頓森林體系一直存在,那麽歐洲經濟可能從此聽命于美國,這是美國構建這個體系的初衷,那我們也不能就把歐洲的人當傻瓜,他們優秀人才自然會想出辦法,也就是他們從心底裏希望破壞這個體系。
所以,這個體系的破壞,並不是都失利的,相反有人熱烈的期盼著這天的到來,歐洲的情況和其他的地方是有明顯不同的,那就是兩次世界大戰,雖然歐洲都是交戰非常激烈的地方,但參加戰爭雖然在一方面受害,卻也可以說在另外的地方得利。
戰爭是一種對于資源和地位的重分配,取得這種重分配勝利的一方,是有好處的,但第二次和第一次世界大戰有一點非常不同的是,西歐的作用被嚴重的貶低了。
法國的快速投降,使得英法的地位迅速被動搖,這一點非常關鍵的,爲什麽希特勒不全面進攻英國,因爲英國是一個島國,他的島上沒什麽資源可以掠奪,並且英國的勢力非常龐大,所以如果希特勒和英國打全面戰爭就會讓自己的力量快速的消耗,即便就算贏了也難以順利的接管英國的殖民地。
而攻打蘇聯就不同了,土地,資源,人力,等等各種爲以後戰爭所用的資源在東歐應有盡有,所以希特勒轉向了東歐,並且當時的斯大林也在不斷的做著准備。如果希特勒和英國死磕,那麽斯大林准備好了些,最終失利的還是希特勒。在這個問題上還要談的更加深入一點後面說。
西歐的戰爭快速結束了,這種快速結束,壓低了英法在未來的地位,尤其是法國,法國在敦刻爾克大撤退後是不是一點能力沒有了?
答案是他還是能力可以挖掘的,德國的閃電戰是一種運動戰,善于攻擊和撕裂陣地,但是一旦轉向城市攻堅戰,那麽他的能力就會削減,那麽爲什麽要談這一點?
因爲,法國的戰爭理念還是火力網理念,重點在于戰爭是隨著條件的變化而變化的,也就是你打你的優勢,我打我的優勢,並不是不能打。可沒有打迅速的投降了,就使得法國的地位迅速下降,這種下降,就讓他在戰後顯得那麽尴尬。而英國的主要實力在海上,他確實做到了消滅德國海軍的任務,但,也無法展現自己在陸地上的實力。
之所以形成了美國和蘇聯的大崛起,根本就在于,西歐的實力並沒有被展現出來,法國的投降,讓局勢走向了不利于西歐的方向,英國有勢力展現不出來,但根本上並不能說他們就沒有能力。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74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另一個角度看曆史:冷戰 - 頁 8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另一個角度看曆史:冷戰

發表 由 lung 周二 10月 04, 2016 6:45 pm

159.法德同盟(歐元的興起④)
他們原本有能力,卻不能用出來,就讓蘇聯和美國鑽了空子,在敦刻爾克大撤退後,英法的能力並不是瓦解和枯竭了,而是法國選擇了投降,英國又希望德國和蘇聯打個夠,正是在這種作用下。
他們在戰後的地位就下降了。
法國的投降最直接的後果就是讓德國快速的膨脹起來。
爲什麽在敦刻爾克德國沒有進攻,因爲閃電戰的缺點就是在攻堅戰上無法快速的打敗火力網主義,所以,實際德國也到了能力的極限。並且敦刻爾克撤退是成功了,大量的兵員被帶走了,並不是全死了,所以,他們是有再戰的能力的。
假如法國選擇再戰,戰爭就算再次陷入對法國不利的條件,那麽法國在戰後的地位也不會下降的這麽快,而法國的投降讓英國失去了和德國作戰的決心,反而寄予讓希特勒和斯大林打個夠上。
那麽這種想法是好的麽?
讓別人消耗,自己占便宜對于一個大國來說,自然是好事,但對于一個霸主來說,就是壞事了,大國爭霸,最忌諱傾國大戰,所以才要在小國轉來轉去,因爲傾國大戰一旦開打,那麽霸主的地位就有可能動搖。
英國的霸主地位是在海上取得的,而陸地上的傾國大戰英國不是不能打,確實打了以後自己的國力會更衰退,這對英國來說並不是好事,但問題是蘇聯和德國打了個夠就真的對英國好麽?
事實上,結果是對英國不好的,因爲在陸地上展開傾國大戰就不是英國的強項了,如果能在法國阻止德國的繼續膨脹,那麽就可以維持自己的優勢,從法國的角度上說,繼續戰爭並不是沒有好處的。
但投降了就決定了法國的地位快速衰退,這是肯定的。並且讓德國失去了一個戰線的拉扯,讓他放開手腳和蘇聯在陸地上大戰,這就使得英國的海洋強勢被減弱,英國陷入一個尴尬的地步,有力量用不出來,霸主地位不保就是肯定的了。
所以,看起來英國避開了和德國的決戰,看起來使得他減少了消耗,是賺了一些便宜,但實際上,從海洋的爭霸就不可避免的走向了陸地,這樣的結果就更加摧毀他的歐洲霸主地位,對于法國來說,如果繼續和德國作戰,那麽自己雖然肯定會受到更多的損失,但戰後的地位也不會衰退的這麽快。
結果是二戰後讓蘇美異軍突起。因爲蘇聯和美國都和德國在陸地上進行了大戰,霸主地位從此易手,假如西歐和德國拼到底,那麽布雷頓森林體系可能就不會建立。可結局是布雷頓森林體系建立了起來,他們就想破壞這個體系,所以英國和法國才要進行核試驗,奪回自己的話語權。
因爲對于歐洲來說,如果什麽都不做,那麽布雷頓森林體系可能就會真的讓歐洲開始使用美元,所以,他們要攪局,要建立自己的標准。
在這個問題上,德國又開始逐漸轉變了自己的立場。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74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另一個角度看曆史:冷戰 - 頁 8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另一個角度看曆史:冷戰

發表 由 lung 周五 10月 07, 2016 7:48 am

160.法德聯盟(歐元的興起⑤)
德國爲什麽要發動兩次世界大戰,理由很簡單,因爲德國不滿英法的霸主地位,希望進行利益重新分配,這是發動大戰的根本。
而正是因爲德國發動的大戰攪亂了歐洲的局勢,歐洲的世界霸主地位是從控制海洋得到的,但是兩次世界大戰使得歐洲的霸主地位逐漸從海洋上被揪到了陸地上來,這無可避免的讓英國的能力快速削弱。
法國的快速投降讓德國的能力迅速膨脹,就更使得陸地爭霸的地位超過了海洋爭霸,這給了蘇聯和美國機會,因爲最後的決戰是在陸地上完成的,海洋上的爭鬥雖然同樣激烈,德國的海軍和英國的戰鬥確實激烈,但不能阻止爭霸形勢的轉變。
結局是爭霸的方式變了,那麽評判霸主的方式也就變了,另外資本主義和共産主義之間的爭鬥替代了領土和利益上爭鬥,尤其是蘇聯的崛起,讓歐洲的地位被貶低。
雙方最大的暗鬥就發生在德國,德國被撕裂以後,東德和西德的對抗就一直沒有停止過,西歐的地位下降又爲世界民族獨立風潮提供了動力。
在戰後,西德被歐美扶持了起來,重新恢複了一些能力,這樣的結果出現了多種不同的意向,對于英國來說,他不願意自己的老本被完全的消耗光,所以英國希望保持自己在金融上的地位,對于法國來說,他希望重新恢複自己的地位,所以總在那裏叫嚷著要做世界的一極,但問題是他只有這個喊話的能力,卻沒有經濟上和政治上,甚至是軍事上的能力。
對于德國來說,情況就複雜很多了,德國一方面想要恢複統一,可不論是蘇聯還是美國都不可能讓他輕易的擺脫對德國的控制,另一方面西德也在享受著美國提供的好處,這與東德總是被壓制形成了一個比較鮮明的對比。所以德國的心態是複雜的。
對于其他歐洲小國來說,他們本來就是隨風草,在經濟,政治,軍事上壓根沒有任何話語權的他們,只能是跟隨更強力的一方。
所以,歐洲陷入到了一種迷茫的狀態,這種迷茫是多方角力産生的,美國希望壓制歐洲,讓歐洲爲自己的地位提供保障,但歐洲即不想被美國控制,又離不開美國的好處,出現了一個非常尴尬相互關系。
這時候,對于英國來說,他的行動就簡單的多了,那就是盡自己的可能挖美國的牆腳,英國一開始挖,別人就會開始跟隨,所以,逐漸歐洲就走上了挖美國牆角的道路。
這讓歐洲和美國的關系,呈現了一種既相互需要又相互摧毀的怪異現象,但不管思想上怎麽變化,挖牆腳是真實的,美國的國力在快速的下降是現實的。
在朝鮮和越南的兵敗是真實的,所以美國需要變化,歐洲也希望變化,在這種雙方都需要變化的轉變下。
布雷頓森林體系瓦解了,美元和黃金脫鈎了,這下歐洲就進入了一個節奏,法國和英國和德國之間的關系開始轉變。
歐洲內部出現了分歧,新的局面開始出現。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74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另一個角度看曆史:冷戰 - 頁 8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另一個角度看曆史:冷戰

發表 由 lung 周五 10月 07, 2016 7:49 am

161.法德聯盟(歐元的興起⑥)
面對新的局面,爲什麽是法德走到了一起呢?
在布雷頓森林體系剛剛崩潰的時候,英國還是優勢的,而法國和德國都有一個短板之處,所以自然是法國和德國走近了。
對于德國來說,經過兩次強行的兼並不僅損失從普魯士時期獲得優勢,更是使得自己國家分裂,還讓自己受制于人,並且想要發起新的戰爭也已經缺少時機了,不管是和美國打還是和蘇聯打都是並不明智的。但是這並不代表德國就滿足現狀,他同樣想要獲得更多的好處。
可德國受限制的是在國際政治上,他發動了兩次世界大戰,並且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慘敗,導致他的政治地位非常低很多地方都受限,所以,他更需要一個能給他提供在政治上話語權的國家。
對于法國來說,他原本是世界第二大殖民地大國,國力曾經也是十分強悍,但是隨著在英國競爭中的落入下風和拿破侖的失敗,以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糟糕表現,讓他處于一個十分尴尬的地步,雖然是戰勝國,又是常任理事國。
但隨著殖民地的失去,以及在經濟上並不是那麽強勁,使得他只能喊著自己是多麽了不起,多麽獨立于世界。可事實上他並沒有穩固的實力。
所以,對于德國來說,他想要政治上的地位,對于法國來說,他需要的是穩固的實力作爲後盾,倆者自然是要走到一起的。
那麽到了這時候,爲什麽英國還是不同意呢?
因爲英國的老本還是沒有被吃完,英國有三次機會加入,第一次是戰爭結束後,英國沒有選擇,在布雷頓森林體系瓦解後又是一次機會,英國還是沒有加入,等到歐元真的建立起來了,英國還是沒有加入。
那麽該怎麽看待英國不加入的做法呢?
我認爲英國的做法是明智的,因爲任何聯盟都是可以共同牟利才會成立的,而聯盟的老大地位到最後也一定是和實力挂鈎的,法國正是因爲沒有這種實力才想要和德國結盟來增強自己的勢力。
那英國加入能獲得好處麽?這是一個值得想想的問題,英國的實力從鼎盛以後就在不斷的縮減,而金融業和金融地位是英國最後的王牌,如果輕易的加入歐洲的聯盟,很有可能結果是自己把最後的王牌拱手讓人,不但不能讓自己得利。
相反,很有可能的結果是讓德國更加受益,那不加入就是明智的選擇了,對于英國來說,衰落是必然的,也是不可逆轉的,因爲從事實上講,英國的興起是海洋霸權的建立和殖民地的大量供給造成的。
但是,失去了海洋霸權又逐漸失去了殖民地支持,那麽老大名頭不在,最後肯定是衰落,所以加入聯盟可能衰落的更快,並且還可能受制于人。
如果不加入,還能用自己的金融地位吃最後的老本,何樂不爲呢?
與他相反的是,法國和德國的聯盟慢慢的開始建立起來了。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74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另一個角度看曆史:冷戰 - 頁 8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另一個角度看曆史:冷戰

發表 由 lung 周五 10月 07, 2016 7:50 am

162.法德同盟(歐元的興起⑦)
從有這個想法,到真的做成歐元,實際上還是用了很久多年才最終達成的,想要達成歐元,有兩個問題不得不談。
第一個問題就是最主要的問題,美國能同意麽?
如果站在一個公平的立場上看,歐洲雖然實力下降,但是還是有一定實力的,可如果沒有美國的默許,那麽這件事情也是做不成的,那美國的立場是什麽呢?
我認爲美國的立場並不是持續不變的,美國的立場分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自然是反對,因爲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存在讓美國自然不可能容得下歐元的出現,道理很簡單,這時候美國不但不希望歐洲興起,反倒是希望從此就這麽控制歐洲就好了。但顯然,他高估了自己的力量,又低估了對方的力量,英法德從內部瓦解他的國力非常快速,危害性也極大。所以第一個階段逐漸過去了。
第二個階段是暧昧的,因爲美國轉變了以國力作爲資本載體支撐的方式,開始使用石油和大宗商品作爲自己的載體支撐,那麽在這個情況下美國一方面自然還是願意所有人都用美元,但美國正在思考再一次的資本主義進化,這個時期是最複雜和最暧昧的階段。
雖然美國想要打壓歐洲的勢力,但畢竟蘇聯的勢力還存在,所以美國還是需要歐洲的勢力,這正是暧昧的地方,就像雞肋一樣,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第三個階段就與前兩者相反了,美國開始支持歐元出現了,那麽爲什麽美國反倒支持了呢?因爲新的資本主義階段出現了,也就是全球化開始出現,全球化是什麽,以後細談。簡單說,美國和歐洲達成了一個新的聯盟方式。
並且當時的蘇聯已經走向滅亡,美國通過這一次的成功達到了他自己前所未有的成功,也就是像英國一樣,登上了自己所能觸及的最高點。
但是,美國並不是沒有留下後手,他在歐元建設成功的時候已經留下了伏筆,歐元與美元的關系是相互利用的關系,這一點是新資本主義階段的最大特點。
與以色列一樣,對于美國來說,是希望歐元爲自己服務,並不想讓歐元成爲自己的對手,那麽對歐元的打壓就是肯定的,說到根本歐元並沒有美元的勢力,其實並不對美元構成威脅,這點下面談。
美元對待歐元是分爲這三個階段的,請不要把任何事物看作一成不變得,相反變化是隨時存在的,可以說在蘇聯失敗以後,美元達到了自己的頂點。
美國從歐元的成立中同樣可以壓榨出利益,這是美國同樣歐元成立的關鍵,假如美國不同意歐元的成立,那麽單靠法國和德國的勢力是做不成這件事情的。
也就是說,歐元在成立的伊始就存在問題,美國正是看中了這個問題才同意他成立的,並且在他成立後,使得自己進一步的膨脹。
那麽歐元有什麽問題,全球化又到底是什麽,是需要解釋的。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74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另一個角度看曆史:冷戰 - 頁 8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另一個角度看曆史:冷戰

發表 由 lung 周五 10月 07, 2016 7:50 am

163.法德同盟(歐元的興起⑧)
歐元想要成立的第二個條件也很簡單,那就是要歐洲自己可以達成同盟,這是一切的基礎。
想要達成聯盟,首先就必須滿足一個條件:共同牟利。但想要達成這個成立的條件卻是複雜的,所以歐盟建設才會這麽的緩慢,回到正題,那麽該怎麽看待歐元,歐元到底有什麽用?這是看待歐元最重要的兩個問題。
先回答前一問題,該怎麽看待歐元,用一句話就能形象的表達這個問題,這就是:
大樹底下好乘涼。
對于歐洲國家來說,有大國比如法國,德國,英國,意大利。那自然也有小國比如比利時,荷蘭,丹麥,希臘等等。如果說法德是大樹,那麽小國就是乘涼的。而火辣辣的太陽就是外面的勢力。
歐盟是一個新的堡壘,他的內部同樣存在和美國堡壘法一樣的問題,那就是爲了保持堡壘的穩定,形成了一個相互作用的結構,但是他們之間是同樣有矛盾的。
這與英法德對待美國是一樣的,英法德反抗美國的布雷頓森林體系,理由是不希望美國控制了他們的經濟,那麽反過來說,歐洲小國也怕被法德控制。但另一方面他們也要享受乘涼給他們的好處,也就是要挖歐盟的牆角,這個現象是無法避免的。
但是,這裏就存在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德法只能以自己的國力作爲支撐,他們無法取得其他方式,這正是歐元最大的問題,那麽爲什麽他們還能成立呢?
因爲,美國轉變了自己態度。
所以,歐洲依靠親美的貿易策略來源源不斷的給自己的聯盟提供補給,但顯然這種方式是存在深層問題的。
重點就是歐元做不到美元的地位,那是不是意味著歐元毫無意義呢?
我並不這麽看,那麽就回答第二個問題,歐元到底有什麽用?
歐元有他自己存在的另一個價值,那就是歐元就是一個堡壘,他的真正效用就是用來防禦的,而不是用來進攻的。後來人違反了這個原則,就造成了隱患。
這是歐元最重要的作用。後面會細談。
想看清這個問題,需要解釋清楚全球化的作用,只要看清楚了,就能看清歐元的問題,簡單說,歐元就像是歐洲修起來的一個新堡壘,他的作用就是用來防禦金融攻擊的。這一點才是歐元的真正作用。
那麽下面就談資本主義的新變化。
全球化。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74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另一個角度看曆史:冷戰 - 頁 8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另一個角度看曆史:冷戰

發表 由 lung 周五 10月 07, 2016 7:50 am

164.法德同盟(歐元的興起⑨)
也許看到這裏,已經有些迷糊了,不要急,慢慢梳理就好。
資本主義爲什麽需要不斷的變化?
因爲資本主義所面對的問題總是在改變,所以,資本主義在美國的作用下又進行了一次改變,就是全球化。
那麽爲什麽美國又要不斷的變化呢?
看待這個問題是看明白一切的關鍵,美國的不斷變化其實在延緩自己的滅亡,也就是說,美國人已經意識到了族權的深層次隱患,或者說注意到了族權周期論的客觀事實,所以,以自己的國力當作支撐的布雷頓森林體系是美國第一次嘗試改變,但很顯然失敗了。
所以美國需要新的轉變,在中東的勝利讓他找到轉變的機會,他改變了支撐載體的核心,也就是虛擬經濟的出現,控制石油和大宗商品的交易權,來擴張自己的貨幣,避免自己的國力快速透支。
但請記住,資本是什麽?
資本是水,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重點並不在于資本是好,還是壞,而是在于,在水上的這個載體是否會沈,而說到底美國改變載體的支撐核心的行爲,也只是改變支撐核心罷了,所以,他還是會沈,因爲他是族權思想,所以排他性永遠也無法改變。
正是因爲需要排他,美國才需要不斷的轉變,目的就是爲了延緩美國的衰亡,但這個過程是不可能被停止或者逆轉的,美國的所有動作,都只是延緩了下沈的速度罷了。
那麽爲什麽?
因爲排他性,排他性永遠是需要打壓別人的,但是問題是力能永遠達到最強大麽?能永遠不變麽?
事實是不能,所以排他的最後結果就自然是遇到反抗,你壓住的方面越多,那麽反過來說要反抗的你的人也就越多,看起來當你如日中天的時候你是最強的,但事實上,月有滿,就自然有缺。
所以,全球化就是爲此而來的。
他想要改變的根本是什麽?
是改變排他的根本麽?並不是這樣的,他想要改變的是從外部的壓制,他需要的是一套能夠從內部瓦解別人的方式,一套新的堡壘法。而全球化就是如此。
先不用著急了解他到底是如何運作的,首先要一個結論,那就是全球化他一切成立的根本就是利用族權去打倒族權,用新堡壘法去摧毀舊堡壘法。
這是全球化可以無往不勝的關鍵,但事情總有變化有弱點。
那就是,堡壘法最大的克星是什麽?
那就是中國的盤香法,因爲盤香法的運作方式要比堡壘法先進的多,也比堡壘法厲害的多。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74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另一個角度看曆史:冷戰 - 頁 8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另一個角度看曆史:冷戰

發表 由 lung 周五 10月 07, 2016 7:52 am

165.法德同盟(歐元的興起⑩)
想看清全球化,先要講清楚堡壘法的進化,不然談新舊堡壘法是非常讓人迷惑的,首先堡壘法的作用,我在之前已經談過,就不再重複。
從大的方面來看,如果不看小的變化的話,那麽堡壘法有三次大變化,就是封建主義,資本主義,和資本主義全球化。
他們之間雖然表面上看起來是不同的,但實際上還是相同的,還是族權思想,這是說歐美文明落後的根本,只是他們所能覆蓋的範圍越來越大,之所以發生資本主義革命推翻了封建主義,是因爲資本作爲載體核心替代了封地權的作用。
但是資本主義和封建主義之間相同的是他們都是以國力作爲載體,他們的不同是載體支撐的核心不同。
那麽全球化改變的是什麽呢?
他主要改變的是資本運作的方式,從硬征伐轉向了軟征伐,對于國家來說,發展資本也好,發展封地權也好都是爲了一個目的,那就是使得“國家”這個載體變的更強大,因爲族權的排他性,所以需要不斷的征伐新的地方,來使得載體更強,但征伐有好處也有壞處,這是侵略體系決定的,也是族權思想決定的。
排他自然會帶來反抗,這是很明白的事實,而發展到了美國的時代,想要硬征伐已經很困難了,所以他需要改變征伐的方式,也就出現了軟征伐,這就是全球化,那麽爲什麽能做到這一點呢?
因爲資本主義本身。
資本主義最大的變化就是資本族權本身的特性比封地權更加先進,因爲資本更容易兌換,誰掌握控制資本的能力越強,那麽他在族權內部的地位也就越高。這其實與封地權是相同的,但更容易轉換和更容易組成是他先進的地方。
正因爲資本是非常容易轉換的,就解決了以前非要占領土地,獲得土地才能增加封地權的模式,反而出現了用資本直接控制資本的方式。這種情況到了全球化時代就更有了飛躍。
西方人給他起了一個好聽的名字:
自由經濟。
利用資本可以不費吹灰之力之力就輕易的控制一個公司,甚至一個國家,並且原來因爲封地權的特點,所導致的結果就是,封地權的排他性更加激烈,非常容易爆發衝突和戰爭,而資本可以相互組成,相互獲取利益,這是軟征伐可以實現的關鍵。
舉例子的話就是日本。
日本的舊勢力他需要穩固自己的地位,他需要資本,而美國需要一個在東亞的盟友,並且他的資本需要逐利。
如果用原本的方式,那就會産生日本舊勢力爲保護自己的勢力與美國資本族權相互衝突,但是當資本成爲新的方法的時候,雙方不但不會打起來,相反會一起牟利。
新的堡壘爲什麽會勝舊堡壘,因爲他改變的是從硬征伐,走向了軟征伐,發動征伐的一方代價更小了。但請注意,征伐的本質並沒有變。
所以在投資日本的開始,征伐就已經開始了。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74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另一個角度看曆史:冷戰 - 頁 8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另一個角度看曆史:冷戰

發表 由 lung 周五 10月 07, 2016 7:53 am

166.法德同盟(歐元的興起(11))
說明白了新舊堡壘之分,還不能看明白全球化,需要進一步分析他運作的方式,要注意的是,我在之前就說了,美國在不同的地方做法實際上是很有差別的,基本分爲三種,歐洲式,日本和中東式,亞非拉式。
美國對歐洲是相互利用的關系,對于日本和中東是一種半壓制半利用的關系,對于亞非拉是一種全面壓制的關系,那麽爲什麽有不同,因爲道理很簡單,實力越強的,美國就無法強力壓制,實力越弱的,那自然就是壓榨了。
事實上搞懂美國,最好的樣本就是日本,因爲美國對日本是半壓制和半利用關系,非常容易理解。
美國對日本的關系也是有一個過程的,這和他自己的變化是有關系的,一開始美國希望用自己的國力壓住日本,讓日本完全聽話,但是很顯然這種辦法有他的局限性,雖然日本人夠聽話,因爲舊勢力和美國的合作關系,是特別另類的。這一點讓日本非常堅定的站在了親美體系上,但日本經濟的發展,也在挖著美國的牆角。
所以,隨著美國國力的下降,美國開始轉變了態度,他希望用一種新的方式進行掠奪,因爲美國的資本主義思想發生了變化,正是這種變化讓美國催生出了一種嘗試,那就是人們常說的剪羊毛。
剪羊毛確實是一個非常形象的比喻,因爲想要剪羊毛有幾個必要條件,首先要有羊,羊身上還要有毛,然後可以困住這頭羊,最後,只有自己能剪這頭羊的羊毛。
但想要完成這個行爲,需要幾個必要因素,最重要的就是需要確保自己可以剪到,那麽爲什麽可以確保呢?
這看起來是一個複雜的問題,其實是一個非常簡單的問題,理由就在于他們都是堡壘法,我爲什麽叫堡壘法,就是因爲,這非常形象的揭示了他們的核心,一個堡壘只能控制一個區域,他控制了這個區域就等于放棄了其他區域,這正是可以剪羊毛的關鍵。
日本爲什麽要讓美國剪他的羊毛,日本不知道自己最後的結局麽?
答案是知道的,但是日本沒有辦法,這才是日本無奈泡沫經濟爆炸的關鍵,因爲他是最經典的堡壘法,所以,他只能選擇控制某一個區域,這種區域就是比如家電類,他控制了這裏,就失去了其他地方。
所以,當美國和別人一旦聯合起來對他實行搶掠的時候,他爲什麽不采取措施?
因爲,沒有辦法,他的堡壘是不能輕易移動的,一個行業的改變,可能釀成幾十上百萬萬的改變。更重要的是,堡壘內不的體系也不可能輕易轉變。
之所以可以剪羊毛,是日本到了那個時刻已經動不了了,他自己困死了自己,然後當然美國想怎麽剪就怎麽剪了。
但是剪羊毛也並非這麽簡單。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74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8頁(共15頁) 上一頁  1 ... 5 ... 7, 8, 9 ... 11 ... 15  下一步

回頂端


 
這個論壇的權限:
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