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ggundam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中國北方人和南方人在體貌上有哪些區別?這些區別是怎麽產生的

向下

中國北方人和南方人在體貌上有哪些區別?這些區別是怎麽產生的 Empty 中國北方人和南方人在體貌上有哪些區別?這些區別是怎麽產生的

發表 由 Admin 周三 11月 25, 2009 1:53 pm

地理與氣候的不同造就了南北方人的差異,在性格、行為方式、思維方式上的差異。肯定南方人說南方人好,北方人說北方人好;可以說各有千秋,在我看來,南方人更多一些自然性,北方人更多一些社會性;南方人精明,北方人憨厚;南方人狡狹,北方人豪爽;南方人小肚,北方人直腸。

自五代以來,南方經濟開始發展,至南宋時期超過北方;明清時期,大批南方人逃亡海外經商,成為今天東南亞經濟的支柱;而北方一直作為政治中心存在著,沒有多少人逃亡海外謀生,即使遇到災難,也只是一個內部的流動,山東人逃到了東北,河南人逃到了陜西,逃來逃去最終也沒能脫離苦海。

近20多年來,人口流動空前加強,大批農村剩余勞動力湧入城市,還有不少農民——尤其是那些青年農民發了財、揚了名。然而仰望南北,卻有不同。北方人湧入了北方的大城市——北京、天津、濟南,少有到上海、深圳、廣州的,因為北方人想南方人精明,精不過他們,況且還是那些農民的子弟要跟南方的城市人打交道;南方的農民大多到了上海、廣州、深圳,少有到北京、天津的,因為他們認為北方經濟不如南方經濟發達,北方幹燥的天氣不適合他們。

南方與北方的界限何以劃定,秦嶺淮河一線還是長江一線,各人有各人的認為。秦嶺懷河一線使陜西成了兩部分,使安徽成了兩部分。陜南與陜北,蚌埠與安慶,人有什麼不同嗎?陜南人吃大米,陜北人吃小麥;安慶人吃大米,蚌埠人吃小麥。碰到一個人,猜他是南方人,他說不是,是北方人,再細問原來是漢中人,怪不得看上去是南方人,因為漢中是陜南;沒碰到過蚌埠人,只碰到過安慶人,他們有什麼不同嗎?等碰到一個蚌埠人再做比較吧!

以長江劃線使江蘇成了兩部分,四川成了兩部分。蘇南蘇北的不同是明顯的,到了徐州你會感覺到和棗莊、兗州沒什麼差別,也是黑煤的城市,50年代徐州曾是山東的一個專區,至今說起徐州,山東人都不會把他和無錫聯系起來,甚至有的人還會問徐州屬於安徽還是江蘇;一個徐州人和一個蘇州人碰在一起會認老鄉嗎,很難說,即使認也是那種牽強的,很可能是徐州人先認老鄉,而蘇州認反應冷淡,徐州人見了一個南京人、一個山東人,可能他會感到山東人更親切一點。四川是南方嗎,確切的說是,地理上時氣候上也是,即使長江將他分成了川南川北,也不會有人說川北是北方。都知道四川熱,但那兒人愛吃辣椒;大氣磅礴的陳毅、鄧小平也使人們認為四川並不是南方人的小家子氣。

南方人的精明造就了海內外聞名的溫州,北方人的大氣造就了大企業集中的青島;鮮聞溫州有什麼知名的大企業家,也鮮見山東的老百姓有多富。把溫州人的精明加上北方人的豪氣,把北方人的憨厚加上南方人的巧智;北方學習南方的自由、寬松,南方學習北方的爽氣、霸氣。那麼北方也要出現藏富於民,南方恐怕也要出現未來的比爾·蓋茨了。

Admin
Admin

文章數 : 15040
注冊日期 : 2009-07-11

http://winggundam.show5forum.com

回頂端 向下

中國北方人和南方人在體貌上有哪些區別?這些區別是怎麽產生的 Empty 回復: 中國北方人和南方人在體貌上有哪些區別?這些區別是怎麽產生的

發表 由 Admin 周三 11月 25, 2009 1:54 pm

最近十多年來,國際遺傳學界已確認中國南、北方人(大致以長江為界)分屬南、北蒙古人種,故”華人〃是同文不同種(可參考1994年Cavalli-Sforza等著的The History and Geography of Human Genes)。日、韓、滿、蒙、回、藏才是漢人(以下專指華北人種)的近親,南方人是語言與文化被消滅的南蠻(湘鄂川)與百越(浙贛閩粵桂)民族的後代,與臺灣人同種的只是中國東南沿海的越(粵)人,他們是越南人、泰國人的近親。雖然早已有”漢族百越(粵)系〃的講法,但這跟滅了別人的語言文化後稱”漢族高麗系、日本系〃、”大和族漢系〃或”英吉利English族漢系〃(公元3000年時)一樣霸道。

閩南、客家人經常以中原南下的漢人自居,但也有民族學者認為他們是南方的土著。感謝現代的科學,這問題終於得以解答,再多的文史論述也抵不過一組科學證據。科學家使用的原理很簡單,以血型為例,假設甲與乙二族群中屬A型的人的比率分別為 P1 & P2,若丙族群有x 比率的基因是來自甲族群,(1-x) 比率來自乙族群,則丙族群中應有 Pm=xP1+(1-x)P2比率的人是A型,由此可推導出來自甲族群的比率 x=(Pm-P2)/(P1-P2)。

但若二族群中屬於A、B、O型的人的比率都很接近,血型就不是好的指標。好的指針其頻率差異要大,且不受環境適應的影響(最好又容易分析,可得到大量樣本)。1991年中國學者趙桐茂等人(遺傳學報18(2):97-108)發表了全中國24個民族、74個群體的免疫球蛋白的異型頻率分布,發現有兩個單體型Gm1,3;5與Gm1;2的出現頻率南方人與北方人差異很大,由北向南一個遞增一個遞減。屬於這兩個型的人口比率分別是:洛陽(149人受檢)28.26%、39.35%;商丘(112人)24.04%、35.48%;廈門(115人)64.55%、21.12%;汕頭(110人)58.46%、16.79%;梅縣(92人)71.71%、11.76%;廣州(144人)74.09%、9.58%;浙江景寧的畬族(120人)75.44%、11.06%。若作較為保守的估計,以商丘、閩客與畬的Gm1,3;5頻率 P1,Pm & P2用上述公式計算混合比率 x,則廈門(汕頭)人與梅縣人分別有21%(33%)與7%的北方人血統。若以洛陽、閩客與畬的Gm1;2計算,則分別有35%(20%)與2%的北方人血統(廣州人的北方血統比梅縣人更低)。民族的混合是復雜、多元的,取樣上也會有誤差,結果難以完全一致,但已充分顯示閩南人(廈門、汕頭)、客家人(梅縣)的民族主體都是南方的民族(占七成五到九成以上的基因)。

另中國學者金力等人在2000年(Human Genetics 107:582-590)發表中國各省男性Y染色體(XY不同源,不能交換它們的片段,故只有Y可世代相傳而不變)單體型的頻率分布,結果顯示各省”漢族〃的頻率分布相近,廣東、福建人父系遠祖的主體仍有可能是漢族。但廣東、福建人的取樣人數只有15與13人,人數太少,說服力不夠,且杜若甫等人發現中國南北方人姓氏的頻率分布不同(見Sforza的書,或上網查詢,閩粵群與贛湘鄂川群先合並,再與皖江浙群形成南方大群,與北方群分開;又武夷山-南嶺形成明顯的分界線,南北兩地”漢族〃血緣相差甚遠)。而即使父系遠祖是漢族,Y染色體上的基因數只有二十幾個,只占全部基因數(估計在二萬七千到三萬九千之間)的千分之一,主要功能只是啟動男性的發育,類似一把鑰匙,與男性有關的功能仍在其它染色體上。

中國學者李伯謙把代表越族的幾何印紋陶文化(涵蓋蘇南、皖東南、浙、贛、閩、粵、桂)分為七個區,其中有包括福建、浙南、臺灣的閩臺區,包括廣東、廣西東部的嶺南區,包括漳州、潮汕地區的粵東閩南區(目前屬閩南語區)。漢初這三個區有三個越人的國:閩越、南越與南海(以上見蔣炳釗等合著的”百越民族文化〃)。唐朝以前漳州、潮州、汀州、梅州均為畬族人的聚居區,唐初與唐末漳州兩度被均是來自河南淮河地區的陳元光、王緒的軍隊征服,這些河南人在福建生根,不斷與當地人通婚,加上畬族人隱藏自已的族屬,而終致平地畬族的滅亡,取漢姓後所有人皆認北方漢人為祖(且好稱名人之後)。即使是深山裏的畬族(漳州靠海山區也仍有幾個畬族鄉)也已幾乎漢化,只差沒忘記自已的族屬而已,他們講一種近似客家話的語言。客家人有”不忘祖宗言〃的祖訓,但真正的祖宗言早已消失。中國六十三萬(1990年)畬族人中只剩廣東惠東一帶有九百多人使用一種被歸入苗瑤語系的畬語,但也有學者(遊文良,見施聯朱等編的”畬族歷史與文化〃)指出,惠東一帶的畬應是瑤或受瑤強烈影響,惠東畬語其實可能是瑤語而非畬語。

歷史上的百越是指壯侗(泰)語系諸民族,南蠻指苗瑤(自稱Hmong 與Mien)語系諸民族,這兩語系雖也是有聲調的單音節語言,但中國以外的語言學家認為它們與漢藏語系無關(屬不同的超語系,可上網查詢)。中國學者鄭張尚芳1991年(見董楚平的”吳越文化誌〃,人民出版社)發現西漢劉向所記錄的”越人歌〃(…今夕何夕兮得與王子同舟…)及越絕書中記錄的”越王句踐維甲令〃的古越語發音與古泰國話相通。

中國客家人的民族主體是畬族。畬族(意指刀耕火種的遊耕族,自稱”山哈〃,”哈〃是畬語”客〃的意思,見”苗瑤畬…文化誌〃,人民出版社)自稱源於廣東潮州鳳凰山,從分布地域與考古文化上看應是百越的一支(南海越),但從Y染色體分布(金力只檢查了11人,見Am. J. Hum. Genet. 65:1718-1724)與狗祖先盤瓠崇拜上看又像是南蠻,故可能是越與蠻的混合,而以越為主。客家人被來自江西的人漢化(江西人的主體也是越人),故客贛方言最相近。閩南人可能是閩越人南下,當然也含在地的畬族(今日浙閩的畬族也必然包含閩越)。福建的族群很復雜,他們被來自浙江(與河南)的人漢化,但卻產生五個不同的方言。過去統稱的閩方言,現在已被語言學界分成閩南、莆仙、閩中、閩東、閩北五個方言,與粵、客、贛、湘、吳、徽、晉等方言同級。漢語方言的形成都跟原土著語言有關,代表有大量土著存在。

而臺灣的閩南、客家人, 根據馬階醫院林媽利的HLA(白血球抗原)研究(可上網查詢),則又帶有約13%的高山族基因。慈濟大學陳叔倬(可上網查詢)也認為所有研究皆指出臺灣平地人與高山族無直接關系而與中國南方人相近。混血比率看來很低,似不合”有唐山公,沒唐山媽〃的講法,我想這或許是因平埔族本來就含有閩越人基因。從文化相似性上看(上述的越文化”閩臺區〃),平埔族的祖先應有很多是來自福建。根據日據時期學者金關丈夫研究,臺灣原住民族中平埔族的體質與holo人最接近。而即使是高山族也含有越的成份,因根據金力等人的研究,高山族的Y染色體頻率分布與海南黎族、上海良渚文化時期的古越人的類似。不管實情如何,原住民的比率只會更高不會更低,臺灣人百越與南島的成份(閩南八成以上,客家九成五以上)遠大於漢是可確定的,故臺灣人雖講漢語但不應自稱漢人(用英文溝通的人也不應就自稱英吉利人)。秦皇漢武,唐宗宋祖,周公孔子,李白杜甫,…五千年文化,四大發明,都是別人的歷史,蚩尤才更接近我們的始祖。所謂五胡亂華,那是北方民族內部的事(奇異的是與藏族最接近的反而是日(琉球)、韓(濟州島),他們與Einu、Eskimo、印第安人的Gm1,3;5的比例都在10%甚至5%以下,似最接近早期的北支蒙古人,而蒙古族、回族的則約有25%,與漢族的接近,所以古時候可能也有”華亂五胡〃的現象),遊牧民族一波波的南下與東進其實是始於黃帝族與周族(周族甚至可能含有印歐血統,因當時吐火羅人(史稱犬戎、月氏)的勢力已達周的西部與北部,即甘肅東部與塞北朔方高原一帶,商朝祭祠坑中就發現有白種人的頭骨;又據金力的資料,北方人中有5%的男性帶有一種推測是來自高加索種的Y染色體)。所謂中原人南下,只是到蘇南與浙北而已(今日江南人已接近北方人),到閩粵的很少。


附註:有一篇研究蒙古人種粒線體DNA(mtDNA,在細胞質中,由卵子提供,故母系遺傳)的文章(Genetics 130:139)提到一段蒙古人種特有的9個堿基對的缺失(9-bp deletion),一般蒙古人種中(日、韓、越南、馬來)此缺失出現的比率均約為15%(日本116人有16.4%),而臺灣平地人(20人受檢)則有40%。從另一篇文章(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 57:403),臺灣布農、排灣、阿美族(各19,21,22人)均約為47%,菲律賓(混雜組79人)44.3%,南中國人(103人)22.3%,其它爪哇、東印度尼西亞都在25%以下。若 P1,Pm 與 P2 分別以45%、40%與22%計算,臺灣平地人應有78%母系來自原住民,遠高於林媽利的13%,正印證了”有唐山公,沒唐山媽〃的講法。
一、補充解釋 ”南、北蒙古人種〃

南北蒙古人的兩個極端是印度尼西亞人(原馬來人proto-Malay,多是雙眼皮)與西伯利亞的Buriat, Ewenki等人(或蒙古人,多是單眼皮)。他們不僅相貌明顯有別,許多基因的結構(例免疫球蛋白、白血球抗原…等的分型的頻率分布)也不同。這兩支人種的分開可能有兩萬年以上(現在全人類的非洲男、女共祖是在十多萬年前),柳江人與山頂洞人可能是他們的代表。中國境內的人是這二支人種的混合。過去認為蒙古人種發源於北方,逐步把東亞的原住民族(可能是矮黑人種)往南推。但金力等1999年的論文提出一新看法,認為黃種人發源於東南亞,然後進入華南。其中有一支越過長江、黃河而建立了北支蒙古人種。Cavalli-Sforza的書根據五、六十個基因分析全球各大洲各民族間的關系,算出他們的遺傳距離,再建構出所謂的系統發生樹,而把南中國人與東南亞人結成一群,遺傳距離上與南中國人最近的是越南人與泰國人。現在幾乎所有有關這方面的分析的論文都有類似的結論。趙桐茂的免疫球蛋白的文章也是把中國人分成兩大群,湖北(讓人很意外)、湖南、四川都在南方群裏,安徽、蘇南、浙北(也讓人很意外)則在北方群裏(原來江南人不是南方人而是北方人)。其實今日我們很容易從長相上看出浙北人與福建人的不同,福建人與越南人更接近(從1998年的平均身高看,華北、東北人是169.3cm,江浙人是 168.6cm,閩粵人是165.0cm,顯然江浙人是北方人)。在千年的漢化過程中,長相似漢人應有社會優勢,故在”社會選擇〃的壓力下閩粵人的相貌應會向漢人靠攏,但至今仍有差別。而在大家看不見、沒有”社會選擇〃的壓力的地方,例免疫球蛋白、白血球抗原…等,則保留了它們原來應有的樣貌。

其實日、韓(尤其是韓)的漢族成份應不下於福建人(而且漢、日、韓本來就都屬北支蒙古人),但他們早已成立他們自已的民族,不再認漢族的根。若當初韓國沒脫離中國,則今日韓國人的祖譜也會從簊子或衛滿(就像閩南人的陳元光與王審知)寫起,然後全部歸到黃帝。

順便再提一下日本人。過去日本人一直自認他們是二千三百年前進入日本的彌生人的後代,原來落後、被他們看不起的繩文人(屬北支蒙古人)已被局限到北海道(愛奴人)、琉球(琉球人)等地。但最近日本人Y染色體分析發現以本州島、九州島為代表的日本人,有六成的Y染色體(即父系)是來自他們看不起的繩文人。Y染色體的取代應比全體基因快速,因男性的競爭很激烈,移民也多是男性,故全體基因繩文人的比重應更高,或許也會達八成以上(”八成〃是我沒根據的猜測)。這點和福建人很類似,因過去福建人也努力撇清他們與蠻族的關系,且編造族譜來證明自已是漢人(社會壓力不得不如此)。但現在真相都漸次揭開了。

二、中國人口數據與免疫球蛋白數據摘錄

上網找到1998年的中國人口數據:
百越(壯侗)過半地區:浙南(以4456萬的一半計)贛(4191萬)閩(3299萬)粵(7143萬)桂(4675萬),海南(753萬)共22289萬(許多住在山裏,包括畬族、壯族、侗族…)。
南蠻(苗瑤)過半地區(但含部份藏緬族):湘、川(含重慶)、滇、黔共25857萬。
北方地區(含浙北、蘇南、西藏、西域、塞北、東北)共75136萬,其中漢族估計約7 億左右(幾乎都住平地)。
蘇南、浙北都是北方人,中國一直是北方漢、滿、蒙人的政權。

摘錄1991年中國”遺傳學報18(2):97-108〃趙桐茂的數據(這裏只列二個分型):
.省..市(人數)Gm1,3;5.Gm1;2...市(人數)Gm1,3;5.Gm1;2
河南.洛陽(149).28.26%.39.35%..商丘(112).24.04%.35.48%
浙北.肖山(100).34.32%.37.34%..寧波(104).39.19%.33.16%
浙南.金華(115).50.84%.19.89%..溫州(150).52.01%.25.56%
湖北.黃石(126).53.91%.22.91%..武漢(116).49.99%.18.19%
江西.南昌(104).54.59%.23.86%..宜春(150).59.85%.15.81%
湖南.長沙(140).60.78%.21.63%..韶陽(132).63.76%.18.10%
四川.重慶(136).62.94%.11.54%..成都(194).62.09%.16.84%
福建.福州(088).59.47%.18.36%..廈門(115).64.55%.21.12%
粵東.汕頭(110).58.46%.16.79%..梅縣(092).71.71%.11.76%
兩廣.廣州(144).74.09%. 9.58%..柳州(227).66.76%.14.50%
浙江景寧畬族(120).75.44%.11.06%
廣西南寧壯族(113).77.19%. 3.62%
廣西侗族(199)...81.05%. 4.56%
貴州臺江苗族(114).87.51%. 9.07%
貴州三都水族(119).92.11%. 3.93%
河北青龍滿族(104).18.00%.49.92%
西藏拉薩藏族(103). 6.05%.56.24%
塞北歸化蒙古族(106).28.55%.40.90%

閩語區的福州、廈門、汕頭相近,故相當可信;客語區只有山城梅縣,可信度難以判斷,但正好與浙江畬族相近;粵語區的廣州與柳州的差別較突出,有其它研究顯示廣州與福州的Gm1,3;5只相差4%,故廣州的數據暫存疑。另一點要提醒讀者註意的是塞北歸化蒙古族與洛陽漢族的幾乎一樣。

三、夏商以前的中原人就是北方人,且現代華北人仍有82%漢代漢人血統

一位網友(ChiKetLim)的疑問:
「我是有點疑問,就是「漢文化是始於北蒙古人種」這點。我們現今的居住在黃河流域的人跟千百年前居住在此地的人之間的關系是否可以讓我們簡單的以「漢、越」來區分南北蒙古人種?我是覺得有待商確。
記得NHK特輯「故宮」的第一輯裏面,提到了一個說法。就是二裏頭文明是由居住在長江流域的良渚文化所建立的。因為兩個文化都有相當特殊的玉文化(玉戉、琮、璧)。而二裏頭文化,有人認為是歷史上的「夏」(不過仍有爭議)。而河姆渡文明的紋飾又和殷商的青銅器有相當的關連,這都表示最早先的夏商兩代有可能是由南蒙古人種所建立的。不過,周卻是有可能是來自西方的北蒙古人種,這使得由人種之間的問題更加復雜(不過,周明顯的是承襲自商的制度是沒有疑問的)。雖然以上的說法只是目前仍眾說紛雲中的一個;但不也表示了有可能是「胡(周)人漢(殷)化」。…… 另外,朱真一(http://home.i1.net/~alchu/toivan/hist2.htm)也有提到兩千多年前的山東Yixi人有可能是南蒙古人種多少也表示另外一種看法。或許把漢朝皇帝的DNA找來化驗會是一件有趣的事。」

董楚平”吳越文化誌〃這本書中也列舉了十多條證據(多數是文史上的)論述是越人北上建立夏王朝,主要的根據就是二裏頭文化與江南古文化的相似性。不過我覺得困難的一點是為何根據史書夏的初期是建都在山西南部?即使是越人北上,也只能是少數人,很快就會被淹沒在華北人群中。那夏商時代的中原人究竟是南方人還是北方人?有人用史料估計,五胡亂華後的華北人仍有82%的漢末漢族血統(「漢族的發展和演變」http://www.16988.net/china/institute/han.htm),所以漢代的華北人差不多就是現在的樣子(秦兵馬俑就是像現代北方人而不像南方人,也有人註意到唐以前的雕塑或畫像清一色都是單眼皮,唐、宋以後雙眼皮才漸多),而漢之前並無北方胡人大批南下的記錄,除了夏進入中原與周取代商之外。而根據研究,漢、藏兩族是約在六千年前在黃河上遊分開的,而今日藏人雖處南方卻是不折不扣的北支黃種人,且血緣與日韓人最接近。根據體質人類學者研究,六千年前關中平原(八百裏秦川)仰韶文化的居民身高平均169cm,山東大汶口文化的居民平均171cm ,都接近現在華北人(而現在營養較好的福建人只有165cm),雖面部特征較像南方人。但河姆渡人則有海洋人種特征,可確定是南方人。江南與華北除了長江與淮河的天險外是以大平原連接,人種與文化的交流可能很早已開始(所以很難說現代江浙人的北方血緣究竟有多少是在史前移入的),大汶口的東夷文化也屬環太平洋古文化的一部份,與越文化一樣都有拔牙的習俗。但文化接近,種族卻不一定接近。從身高171cm看,我個人相信東夷人是北方人(他們講一種具有古亞洲語底層與阿爾泰語上層之系統不明語言,可能近於日韓語,這是網友「越南人」提供的資料),這也是目前學術界普遍的看法。因此漢文化一開始就是北方人建立的,故以”漢人〃專指華北人種是完全合理的。這些數據多是在網絡上看到的,但我只留文章,沒有網址
朱真一教授提的那篇文章我有看過,那是日本人作的研究,他們拿13個(齊國臨淄附近)yixi人骨頭的粒腺體mtDNA與日本(本土、琉球、愛奴)、韓國、臺灣(平地與山地)、廣東、南島(印度尼西亞、美拉尼西亞、玻裏尼西亞)、蒙古與阿爾泰等12個族群作比較,但沒有華北人,結果臺灣的最接近。不過這比對分析好像很困難,我看不懂,只有13人的樣本也很難有說服力。但最近一、二年內又有新聞報導說,中國作了yixi人的mtDNA比對,發現與西歐人的最接近,所以Yixi人屬南支蒙古人的結論也有問題了。但我只看到新聞,沒看過論文,或許樣本數有所增加吧。曾看過有人說古代的”犬戎〃(甚至說古代的羌)是印歐人,而姜太公是羌人,他被封於齊,難道…。

商代已有不少白種人在華北是事實,商朝祭祠坑中就發現有白種人的頭骨(大約同時期亦有一支印歐人進入印度,對印度造成很大影響)。有一報導說有人把河北老山漢墓的女墓主的頭骨拿來作臉部重建,這史上第一個作出來的漢代人臉竟就是個西域美女。周、秦、漢時西域美女可能很搶手。再有一件事拿來與?

Admin
Admin

文章數 : 15040
注冊日期 : 2009-07-11

http://winggundam.show5forum.com

回頂端 向下

回頂端


 
這個論壇的權限:
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