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ggundam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真的很博通 - 另一個角度看曆史:冷戰

14頁(共15頁) 上一頁  1 ... 8 ... 13, 14, 15  下一步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另一個角度看曆史:冷戰 - 頁 14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另一個角度看曆史:冷戰

發表 由 lung 周五 10月 07, 2016 6:18 pm

268.1949-1978(中印戰爭⑥)
青藏公路對于西藏來說並不是簡單的一個公路那麽簡單,而是可以改變西藏即南亞次大陸局勢的關鍵通路。
只要看一下當時的局勢就可以清楚的看明白形式,對于印度來說,爲什麽要搞所謂的不結盟運動?
在當時的情況下,西藏是一個較弱的存在,因爲非常貧窮,生産力又低下,所以對印度來說,西藏雖然屬于新中國了。
但是並不對印度造成任何威脅。
周邊的小國尼泊爾和不丹以及在右邊的緬甸都不具有對印度發起挑戰的能力,所以印度是南亞次大陸最強大的國家。
沒有之一。
並且當時的局勢是民族獨立運動正在不斷的烽起,歐美殖民地正在不斷的獨立,這對于印度只有好處沒有壞處,那麽從印度的角度上看。
只要擊敗巴基斯坦,那麽印度就可以成爲南亞次大陸的強者,這也是尼赫魯距離次大陸霸主最近的一刻,他自然不需要和別人聯盟。
因爲就次大陸本身來說,他是強者,但是在一個更大的角度上說,他還沒有真正的檢驗過自己的實力,當然他也很弱。
所以,如果沒有西藏的革命和青藏公路,那麽對印度來說,和中國走近自然是一種機遇,畢竟多個朋友比多個敵人要強。
但是,當青藏公路一修通,那麽局勢就發生了徹底的變化。
南亞次大陸突然出現了一個強大的存在,那就是在外界人眼裏剛剛戰勝了美國的中國,而中國的進入,將會徹底的改變什麽局勢呢?
那就是印度非常怕巴基斯坦和中國結盟。
從局勢本身來講,如果沒有中國,那麽是印度分割了巴基斯坦,他自己強大,而東西巴基斯坦都自然是他要打敗的對象。
但是,當中國出現了以後,那麽就有可能是中國和巴基斯坦包圍了印度,這種以一個事物改變所引發的連鎖效應,就將原本有優勢的印度轉向了劣勢。
所以,爲什麽尼赫魯要插手西藏的問題,爲什麽要收留十四世達賴喇嘛?
那就是因爲,尼赫魯需要在中國立足未穩的時候擊敗中國,取得自己的優勢,他不願意讓局勢繼續惡化下去。
這就是中印戰爭的根本理由。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72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另一個角度看曆史:冷戰 - 頁 14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另一個角度看曆史:冷戰

發表 由 lung 周五 10月 07, 2016 6:19 pm

269.1949-1978(中印戰爭⑦)
從表面上看,中國和印度之間最大的爭議點是在麥克馬洪線問題上,但實質上,對于印度來說,他要確保和占有的並不光是麥克馬洪線。
而是印度想要奪取南亞次大陸的宗主權。
就當時的情況來看,在朝鮮戰爭以後,世界本該無人再敢小看中國,爲什麽印度非要和中國掰掰手腕呢?
之所以印度敢于公然的要求中國承認麥克馬洪線,是因爲在西藏沒有運輸手段的這一段時間內,印度去西藏,要比中原去西藏來的方便些。
所以,即便中國擊敗了美國,在西藏問題上,印度依然可以強硬說話,因爲西藏是片難以被打開的沈睡土地,正是依靠著這個優勢,印度自滿了。
但是,青藏公路的修通改變了這個問題,那就是終于有了辦法能把物資送上去了,那麽對于印度來說,情勢就開始快速變化。
並且印度在兩次印巴戰爭中並沒有取得徹底的和絕對的勝利,對印度來說巴基斯坦拿不下,中國又修通了通往西藏的公路。
局勢很明顯在對印度不利,那麽印度自然就不想坐以待斃,而西藏的現代化革命就成了印度的一次著力地。
印度加大了對于西藏的侵蝕,目的一方面可以得到領土上的好處,另一方面就是要在中國在西藏立足未穩的時候,給予新中國迎頭痛擊,好避免中國和南亞次大陸的國家結盟,讓印度陷入不利的狀態。
那麽尼赫魯的戰略是不是正確的?
尼赫魯的戰略本質上說,並沒有錯誤,但是尼赫魯戰略犯了二個最重要的錯誤,那就是沒有天時和人和。
從地緣上說印度距離西藏近明顯的,並且當時的西藏確實交通和運輸仍然不便,雖然青藏公路修通了,但是運輸仍然十分困難。
在外交上說,此時的中國也處于一種困境之中,中蘇關系即將破裂,美國在南面正在想要尋找突破口。
並且對于美國和蘇聯來說,他們不願意樂見印度失敗。
所以,從一個表面上說,印度確實占有一定優勢。
可問題在于,印度有兩個根本問題不如中國。
那就是印度在一個錯誤的時間與一群狂熱的人開始了一場戰爭,最終導致失敗。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72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另一個角度看曆史:冷戰 - 頁 14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另一個角度看曆史:冷戰

發表 由 lung 周五 10月 07, 2016 6:19 pm

270.1949-1978(中印戰爭⑧)
爲什麽要在中印戰爭中如此的費筆墨去書寫,因爲印度是一個古老的大國,他是最有資格和中國進行比較的國家了,並且印度的地緣價值並不比中國差,甚至可以說,自從海洋運輸替代了陸路運輸後,印度的地位本應越來越高。
而且雙方都是在1940年代以後建國成功,並且雖然一個想發展共産主義,不過事實上雙方發展的都是社會主義。那麽他們兩個就有了很多的可比較點。
印度的改革開放要比中國的更早,因爲印度沒有死結的困擾,綜合看來印度的條件原本中國要帶有明顯的優勢。
那麽爲什麽,印度的發展沒有中國快呢?
這就是大曆史觀和小曆史觀之間的最大分歧,從小曆史觀看印度的甘地革命是先進的,而中國的依舊是通過武力進行革命。
假如只是在“革命”的這一小段路程來看,那麽印度自然要比中國的革命先進,但是如果從一個大曆史觀看,那麽情況就不同。
對于兩個都有幾千年曆史的國家來說,這60年,不過是彈指一揮間,並且可以預見到的是,人類文明如果繼續發展,那麽這兩個文明很有可能繼續發展,那麽從這個意義上看這兩場革命就明顯不同了。
印度的革命像一朵花美麗,但是三天就枯萎了,因爲印度的革命沒有使得自己的“根”發生一個質的飛躍,所以,看起來漂亮,實際上並沒有達到所要的效果。
中國的革命像一棵草,似乎是野火燒完了一季又一季,看起來沒有改變,但是“根”卻發生了改變,越來越龐大,看起來雖然落後,但實際上已經有了質的改變。
我是十分謹慎看待文學化的作用的,文學化可以讓文章讀起來非常漂亮,或者讓革命看起來上升到某種高度,但事實上。
文學化也産生了一些深層次的問題。
那就是文學化使得某些需要說清楚的問題,只需要用一些帶有主觀情緒的詞語便輕易的掠過了,而掠過的問題往往是文明所必須要解決的根本問題。
比如民主一詞。
民主原本是一個好詞,但很顯然在中國,這個詞在現代的中國一段時間內發生了驚人的快速變化,從原來的無所不能,到後來的尴尬境地。
爲什麽會産生如此的逆轉?
那就是從一個小曆史觀看問題,當歐美經濟發達,社會資源水平高的時候,自然看起來民主是一個好的制度,但是當資本外流和社會資源不斷的降低的時候。
被文學化美化的隱患開始發作,就自然産生了問題,那麽結果就是一個原本人人向往的好東西,卻變得極爲尴尬。
從本質上,這便是沒有深刻看待問題造成的。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72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另一個角度看曆史:冷戰 - 頁 14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另一個角度看曆史:冷戰

發表 由 lung 周五 10月 07, 2016 6:19 pm

271.1949-1978(中印戰爭⑨)
中國和印度在1962年的戰爭,說得小一點,只是雙方在邊境線上爆發的一次戰爭,說得大一點是中國和印度兩個古老文明在同時爆發了現代化革命後的一次對撞。
那麽誰更有優勢呢?
從戰爭的角度上看,占有地利的優勢確實是一個重要的優勢,但戰爭最大的特點便在于帶有優勢的並不一定勝利,看起來劣勢的也不一定就會失敗。
從更加深入的角度上去看問題的話就不難看出,中國的變法是深刻的徹底變法,變法越是深刻,則成功後所産生的能量越強,而印度的變法是一個表面上看起來成功的變法,實質上失敗的變法。
在這個根本層面上的對比中,中國便要贏上一籌,因爲戰爭最永恒的話題便是戰士要如何面對死亡的問題。
也就是因何而戰的根本問題。
中國的解放軍所保衛的利益並不是某個人的利益,而是人民的利益,這一點是解放軍戰鬥力的根本保證,也就是人民戰爭。
而對于印度來說,戰爭的根本就要複雜的很多了,因爲族權思想的存在,使得軍官和士兵形成了兩種截然不同的分野,低種姓的士兵即便在戰爭中取得重要戰果,也難以改變自己的命運,好處還大多都是那些貴族和高種姓的,這對他們來說,便打擊了積極性。
並且雙方有一個根本的不同,那就是在西藏和印度邊境的戰爭中,解放軍得到了西藏人民的根本性支持,這種支持是關鍵的。
1962年的戰爭,正是農奴們剛剛翻身的時候,對于他們來說,他們終于看到了希望,而戰爭一爆發,他們就進入到了一種狂熱之中,因爲他們保護的再也不是奴隸主的利益了,是在保護他們自己的利益。
當西藏人保護的是西藏人自己的利益的時候,他們對于戰爭的支持就會是堅定的和毫不動搖的,這一點是印度所沒有的。
從戰爭的角度上去看,戰爭的規模並不大,但是爲什麽印度軍人是一擊擊潰呢?
因爲雙方參與戰爭的積極性是不同的,當積極性改變了以後,對待戰爭的態度就會自然的改變,那麽原本占有一些地理優勢的印度,就轉入了劣勢。
印度軍隊以潰敗的姿態輸掉了戰爭,很多嶄新的武器甚至都沒有開箱就被抛棄了,這正說明了這個問題的嚴重性。
對于印度的士兵來說,當缺少了拼死一戰的動機時候,即便是嶄新的武器,也沒興趣拿出來拼死一戰,相反是扔下槍逃跑了。
而逃跑的人會不斷的敘述解放軍是多麽的強大和恐怖,所謂新德裏感受到了即將被征服的危機,事實上我認爲就是如此産生的。
但是就在所有人都認爲一場大戰無法避免的時候,中國軍隊停止了腳步,那麽爲什麽要停止腳步呢?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72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另一個角度看曆史:冷戰 - 頁 14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另一個角度看曆史:冷戰

發表 由 lung 周五 10月 07, 2016 6:20 pm

272.1949-1978(中印戰爭⑩)
近些年來,關于那次中印戰爭,有很多人認爲應該乘勝追擊,擴大戰果,似乎沒有擴大戰果是中國方面的一種戰略上的失敗。
但我這種分析是錯誤的,爲什麽呢?
其錯誤的根本就在于把戰爭只是看待到了中國和印度的層面,並沒有看到其他國家的意見。
中印戰爭從根本上來說,也只是打了第一輪戰爭,也就是中國只是勝了第一陣而已。
請注意,如果再發動戰爭。局勢未必就不需要重新計算,世界上沒有任何一種理由可以認爲一次戰爭的勝利就可以確保以後必然勝利。
所以,毛澤東爲什麽停下戰爭是有原因的。
因爲世界並不是只有中國和印度。
談論中印戰爭,並不能只把焦點放在中國和印度上,中印戰爭從一個小的層面上說,確實是中國和印度的戰爭。
但是從一個大的方面來說,他更是南亞次大陸一場誰是強者的戰爭,那麽從這個角度上想,事情就並不那麽簡單了。
當時的局勢對中國並不有利,因爲蘇聯和美國是都想找機會對中國下手的,可以說,從本質上上講中印戰爭時期,比越南戰爭時期更加危險。
根本理由就是,中國在當時,還沒有原子彈。
沒有核武器,卻要面對美國和蘇聯同時的威脅,在這種危機的局勢下,再看中印戰爭,那麽對于毛澤東來說就相當于刀尖上跳舞。
美國和蘇聯都希望中國失敗,一旦中國失敗,便會壓向中國,那樣中國就需要同時面對兩個超級大國,所以,當時的中國並沒有資本去同時打贏兩個超級大國。
停戰,恰恰是一種最好的選擇。
不管傳說當時印度有多麽的恐慌,是不是印度就覺得要被征服,其根本就是看起來是一塊肥美的香肉。
實際上是一個陷阱,如果處置不當,那麽很有可能不但不能得利,相反還要失利,失利的根本理由就是戰爭從來不是兩國的問題,而是多國的問題。
那麽如此說來,爲什麽局勢平靜了下來呢?爲什麽沒有再發生大規模的新戰爭呢?
其根本理由就在于印度的想法。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72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另一個角度看曆史:冷戰 - 頁 14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另一個角度看曆史:冷戰

發表 由 lung 周五 10月 07, 2016 6:20 pm

273.1949-1978(中印戰爭(11))
首先需要注意的是,美蘇想不想要介入到戰爭中去?
我看一定是想的,因爲這場戰爭如果美蘇能真正的介入到其中的話,那麽自己的勢力便能替代英國進入到印度之中去,而如果控制了印度那麽就等于擁有了南亞次大陸的控制權,這個控制權一旦得到,必然改變局勢。
這在倫理上是說的通的。
但是,畢竟美國和蘇聯是敵對的,所以,相互之間的忌憚和這種傾向都只是一個結局,想要真正的去實行就需要印度的支持。
而印度想要他們的這種支持麽?
這是看待中印戰爭的關鍵性問題了,印度爲了什麽而戰?
印度展開中印戰爭,所最重要的目的並不簡單爲蠶食中國領土,而是要阻止中國的勢力進入南亞次大陸,在中國對于西藏的運輸能力沒有一個全面的提高前,打贏中國,確保南亞次大陸各國不敢于中國結盟。
避免形成一個多國包圍印度的態勢,是印度的最大目的,假如形成了對于印度的包圍,那麽印度不但優勢喪失,更是從主動走向了被動。
就當時的情況來說,印度還有第二個目的,在當時來說也極爲關鍵,就是洗刷殖民時代的恥辱,需要用一場戰爭來表明,印度人有資格鶴立與民族之林。
所以,對于印度來說,從內心中對于外國的“幫助”是十分忌憚的,這種情節是不能忽視的,當印度只是敗了一陣以後,局勢並沒有發生一個徹底性的傾覆。
也就是說,印度只是前進政策失敗了,但是印度本身還有大量可以迂回的地方可以使用,那麽印度就有資格繼續戰鬥下去。
如果此時中國繼續對于印度發動戰爭,那麽會産生什麽樣的結果呢?
答案很簡單,那就是勝負平都不好。
假如對于印度又發動了一場新的戰爭,如果敗了,自然是最不好的結果,印度將從失落的情緒中轉變過來,很可能是原本的局勢更加惡化,那麽敗了肯定是最不好的結果。
如果戰爭達成了僵持,那麽在一個危險的情況下,打一場危險的戰爭對于中國是不利的,因爲不只是印度在盯著中國,還有很多別的國家在盯著中國的一舉一動。
如果勝利了,結果就好麽?
答案是,結果可能更差。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72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另一個角度看曆史:冷戰 - 頁 14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另一個角度看曆史:冷戰

發表 由 lung 周五 10月 07, 2016 6:20 pm

274.1949-1978(中印戰爭(12))
勝利就一定都好麽?
這是一種在思想上,需要打開的禁锢,如果認爲凡事只要勝利便好,便有可能最終不但無法勝利,甚至會走向全面的失敗。
因爲,勝利也好,失敗也好,都只是對于局勢的一種擾動,這種擾動都只是産生了一種作用罷了,也就是說。
從一個小的格局上看,一次勝利可能是最好的結局,但從一個大的結局上看,一次勝利,也只是整盤棋的一步罷了。
所以,勝利並不一定就會好,需要具體事情具體分析。
回到中印戰爭上,中國勝利了第一陣是好的,因爲中國挫敗了印度策略,保護了中國的利益不再繼續受到損失,但是,再勝利下去好麽?
答案是未必,從根本上說,想要從西藏對印度進行一場全面戰爭,那麽補給方面將會非常困難,也就是說,當處于防守的時候,只要集中優勢兵力對于印度發動一場快速的殲滅戰,那麽取勝並不難。
但是想要打下山去,去取得更大的勝利,就非常難了,困難的地方是複雜的,首先當攻下山去,所直接面的問題就是。
戰爭很有可能進入鏖戰,而鏖戰對于中國一方的補給將會非常困難,第二難就是如果處于不利境地將如何脫身的問題。
這場戰爭,中國只可以勝,卻不能敗,美國和蘇聯隨時都在環顧著中國,如果敗了,那麽他們也不會放過中國。
最大的難點就在于,如果中國一直勝利。
那麽印度,會不會向美蘇求援呢?
這才是問題的本質,印度不想要外國的援兵這是肯定的,因爲不管從發動戰爭的角度上想,還是從印度剛建國的本質上說。
剛脫離了外人的控制,就又要外人的控制,這自然是印度難以接受的,但是當國家陷入危機的時候,會不會重蹈覆轍呢?
我想,這才是問題的根本問題,如果美蘇介入,那麽中國就將陷入非常困難的境地,如果這個現象發生,形勢將會急轉直下。
所以,勝利了,恰恰蘊藏著更大的危機,在一個大環境非常困難的情況下,因爲戰爭的勝利,便認爲自己沒有了對手,這種想法是狂熱的,且缺少思索的。
停下來,讓自己不陷入到被動中才是一場勝利。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72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另一個角度看曆史:冷戰 - 頁 14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另一個角度看曆史:冷戰

發表 由 lung 周五 10月 07, 2016 7:17 pm

275.1949-1978(中印戰爭(13))
我相信,中印戰爭中最大的另一個關注點就是,麥克馬洪線的問題,也就是關于藏南的問題,當時也好,後來的人也好,都有很多人對于中印戰爭表示出了懷疑的態度。
爲什麽在勝利的情況下,在沒有任何承諾的情況下,就撤軍了?
請注意,想看明白這個問題,就必須正視一個問題,那就是我們是反擊戰,還是進攻戰,從實質上說,中印戰爭是中國的反擊戰,而不是一場進攻戰。
我們擊敗的是印度的進攻,挫敗了印度的進攻不代表,印度不准備繼續打下去了,也就是說,我們和印度的戰爭並不是我們進攻到了印度,而是我們打敗了印度的進攻。
這種倫理關系必須說清楚,因爲印度並不是不能再戰,這才是我們首先撤軍的理由,無法收回被印度搶占的藏南和無法收回被侵占的麥克馬洪線。
確實是當時的一個“遺憾”。
但是局勢並不足夠確保可以發動大規模的戰爭,這是一個基本事實,因爲印度也是一個大國,也有很大的戰爭潛力,那麽戰爭很可能從主動走向被動。
所以,確實藏南是沒有被收複的,但是如果爲了收複藏南讓局勢走向劣勢,那麽可能不但無法收複藏南,還有可能喪失更大的利益。
大國戰爭不是兒戲,局勢稍縱即逝,因爲利益而失去戰機走向失敗的例子非常多,審時度勢,做出最正確的策略才是符合戰爭之道的舉措。
那麽是不是說,中印戰爭,中國就徹底沒有任何收獲呢?
答案,並不是這樣的,相反收獲頗豐。
最大的收獲從表面上說是通過中印戰爭挫敗了印度的北進政策,從而阻止了印度的進攻並且維護了自己的利益。
但從一個更深度的角度上說,勝利所取得的優勢並非如此,真正獲得的收獲就是改變了南亞次大陸的形勢,因爲西藏的近代化革命成功,讓塵封的西藏從此打開。
印度之所以發動戰爭的目的也在于此,西藏的形勢改變了,那麽南亞次大陸的局勢就改變了,打敗了印度的進攻,就改變了南亞次大陸國家對于中國的態度。
爲以後,中國在南亞次大陸取得新的優勢奠定了基礎,並且還取得了另一個優勢,那就是阻止了其他國家滲透進印度。
因爲印度想要獨立,印度不想再被其他國家控制,所以不發動新的戰爭,那麽美蘇只能是吸引印度,和印度達成一種類似聯盟的關系。
卻不能通過戰爭實現類似于日本和韓國以及東歐的模式。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72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另一個角度看曆史:冷戰 - 頁 14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另一個角度看曆史:冷戰

發表 由 lung 周五 10月 07, 2016 7:17 pm

276.1949-1978(中印戰爭(14))
我相信,中印戰爭中最大的另一個關注點就是,麥克馬洪線的問題,也就是關于藏南的問題,當時也好,後來的人也好,都有很多人對于中印戰爭表示出了懷疑的態度。
爲什麽在勝利的情況下,在沒有任何承諾的情況下,就撤軍了?
請注意,想看明白這個問題,就必須正視一個問題,那就是我們是反擊戰,還是進攻戰,從實質上說,中印戰爭是中國的反擊戰,而不是一場進攻戰。
我們擊敗的是印度的進攻,挫敗了印度的進攻不代表,印度不准備繼續打下去了,也就是說,我們和印度的戰爭並不是我們進攻到了印度,而是我們打敗了印度的進攻。
這種倫理關系必須說清楚,因爲印度並不是不能再戰,這才是我們首先撤軍的理由,無法收回被印度搶占的藏南和無法收回被侵占的麥克馬洪線。
確實是當時的一個“遺憾”。
但是局勢並不足夠確保可以發動大規模的戰爭,這是一個基本事實,因爲印度也是一個大國,也有很大的戰爭潛力,那麽戰爭很可能從主動走向被動。
所以,確實藏南是沒有被收複的,但是如果爲了收複藏南讓局勢走向劣勢,那麽可能不但無法收複藏南,還有可能喪失更大的利益。
大國戰爭不是兒戲,局勢稍縱即逝,因爲利益而失去戰機走向失敗的例子非常多,審時度勢,做出最正確的策略才是符合戰爭之道的舉措。
那麽是不是說,中印戰爭,中國就徹底沒有任何收獲呢?
答案,並不是這樣的,相反收獲頗豐。
最大的收獲從表面上說是通過中印戰爭挫敗了印度的北進政策,從而阻止了印度的進攻並且維護了自己的利益。
但從一個更深度的角度上說,勝利所取得的優勢並非如此,真正獲得的收獲就是改變了南亞次大陸的形勢,因爲西藏的近代化革命成功,讓塵封的西藏從此打開。
印度之所以發動戰爭的目的也在于此,西藏的形勢改變了,那麽南亞次大陸的局勢就改變了,打敗了印度的進攻,就改變了南亞次大陸國家對于中國的態度。
爲以後,中國在南亞次大陸取得新的優勢奠定了基礎,並且還取得了另一個優勢,那就是阻止了其他國家滲透進印度。
因爲印度想要獨立,印度不想再被其他國家控制,所以不發動新的戰爭,那麽美蘇只能是吸引印度,和印度達成一種類似聯盟的關系。
卻不能通過戰爭實現類似于日本和韓國以及東歐的模式。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72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另一個角度看曆史:冷戰 - 頁 14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另一個角度看曆史:冷戰

發表 由 lung 周五 10月 07, 2016 7:18 pm

277.1949-1978(中印戰爭(15))
有一個戰略模式被印度和歐美說來說去,就是所謂的“珍珠鏈”戰略,也就是說,中國在印度的周圍在布置一種戰略格局,這種戰略格局就是通過與印度周圍的國家走近,從而打造成一種全面圍困印度的戰略。
那麽這個戰略是如何出現的呢?
從本質上講就是因爲中印戰爭而出現的,並不止如此,中國的快速勝利,然後撤退了,導致解放軍在一段時間內被遠傳越神,改變了南亞次大陸的格局。
那麽,爲什麽會造成後來的珍珠鏈戰略呢?
這就是印度革命和中國革命的區別,也就是說中國革命的成功和印度革命的失敗,如果有人說,這是不是有點偏激了?
我認爲並不偏激,因爲印度的革命是一種失敗的革命,他並沒有真正的讓印度走向更加先進的制度,還是族權思想,所以印度分裂了,分裂是印度革命失敗的一種直接結果,如果印度革命是成功的,那麽新的制度就可以容下巴基斯坦,而如果能夠容下巴基斯坦。
那麽印度當之無愧就天然的成了南亞次大陸的唯一大國。
而事實是什麽呢?
事實上是人們都認爲是英國的戰略讓印度分裂,其實是印度自己的問題造成了分裂,自從印度分裂以後,後來所有的矛盾就都因爲這而起。
印度的思想和制度還是族權思想,所以這就造成了什麽?不用想自然是排他,所以,爲什麽會造成珍珠鏈戰略的出現。
原因並不是中國的作用,而是印度自己的作用,印度爲了能夠確保自己的族權是南亞次大陸最大的控制力,那麽自然就要不斷的周圍國家施加壓力。
而中國能夠和印度周邊的國家越走越近,最關鍵的問題就是印度在逼迫他們走近中國,這才是問題的關鍵,也是珍珠鏈戰略可以出現的根本,並不是中國強迫他們在和中國走近,而是他們在不斷的自己和中國走近。
另外,更關鍵的是,印度的殖民情節很深,他們壓根不願意外國的勢力進入他們,只願意不斷的從各國購買武器,這就使得印度和其他國家只願意達成一個類聯盟的關系,又不願意主動加入到其中。
並且更爲關鍵的是,印度無法達成中國模式,因爲中國是參與到了大戰爭之中,並且取得了勝利,那麽中國在各種聯盟中都可以很自然的取得話語權。可以遊刃有余的采取主動措施,也沒人能逼迫中國。
而印度沒有參與到大戰爭中去,所以,他非常忌憚參與到各種聯盟中去,那麽這種局勢將會如何呢?
那就是如果印度強了,那麽印度會把這些國家往中國這邊推,那就是說,珍珠鏈戰略和圍堵中國的戰略的效果是絕對不同的。
印度越是強則越是會被珍珠鏈勒緊。理由下面說。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72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另一個角度看曆史:冷戰 - 頁 14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另一個角度看曆史:冷戰

發表 由 lung 周五 10月 07, 2016 7:18 pm

278.1949-1978(中印戰爭(16))
印度的民主制度道路,能不能幫助印度真正的帶到大發展的軌道上去呢?
在這點上,我是悲觀的,因爲我認爲結果很簡單。
那就是不能。
從事實上,情況也在如此發展,因爲民主是族權思想的一種明顯體現,所以族權思想就注定了排他,而印度的情況就要更加這樣發展。
印度的最大問題是經過了數千年的發展,種姓制度仍然沒有被推翻,這是一個非常大的根本問題。
門第之限的根本目的是什麽?
那就是起到封建制度的本質目的,也就是固化階級,讓各方無法相互流動,而無法相互流動的直接結果就是公族壓制旁族。
印度的後來發展就是如此。
印度的社會主義革命已經基本上走向了失敗,理由在于印度既沒有先進的制度支撐自己的社會主義革命。又沒有高生産力支持,更爲關鍵是官權系統無法被建立起來,就更不用提官權的鑰匙了。
所以,最終的結果自然是族權化,而民主又是族權的一種直接制度,那麽印度從所期許的社會主義革命變成民主化制度,就是順理成章的了。
可以發現印度的一個突出問題,就是印度的基礎設施建設速度極慢,並且工業化速度極慢,那麽是什麽造成了這個現象?
這便是族權思想的最好體現。
從現實或者從曆史的角度上看,我們可以分析一下印度的革命和歐洲的革命的不相同地方。假如不去思考我所寫的理論。
單純的從歐洲所謂工業化強國的思想上去看,那麽印度理應追求工業化,因爲只有工業化可以快速強國,使得印度從一個農業文明走向一個工業文明。
那麽爲什麽印度沒有這樣做呢?
在英國走後,留下了當時來說較爲完善的鐵路系統和一定量的工業,如果借此來發展,那麽理應很快工業化,並且如果這樣做,那麽印度可能成爲一個資本的新流向地。
那麽爲什麽情況不是這樣呢?
理由就在于,印度的民主化和歐洲的民主化的基石是不同的,所以産生了兩種不同的結果。
這是需要分析的。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72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另一個角度看曆史:冷戰 - 頁 14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另一個角度看曆史:冷戰

發表 由 lung 周五 10月 07, 2016 7:19 pm

279.1949-1978(中印戰爭(17))
在近代到現代中國,最爲根深蒂固的一種思想就是認爲:
西方完成了所謂的工業化革命,從而使得西方強大起來,而中國是一個農業國,所以英國是工業國。
那麽結論自然是:工業國可以輕易的擊敗農業國。
這種思想在甲午戰爭中似乎又得到了一次驗證,日本通過工業化的道路使得自己很快強大起來,並且成功成爲亞洲第一個工業化強國。
卻沒有看到清朝當時內的真正問題根源,而這種想法卻不斷的根深蒂固下來,以至于工業國戰無不勝的想法一致在持續。
那麽請問,印度爲什麽沒有走向工業化的道路呢?
如果站在印度的角度上,他當時有著英國留下來的一套較爲完善的基礎,雖然在現在看起來已經不算是什麽,但是在當時,也算的上能夠用。
與中國打了近一百年多的戰爭相比,印度帶有明顯的優勢,這一點肯定不可否認。並且民族剛剛複興,正是大幹特幹的好時機。
中印戰爭也只是印度的進攻策略被瓦解。印度沒有選擇再戰,那麽中印戰爭只能說在心理上印度受到了極大的挫敗,但是從利益的角度上,並沒有出現這樣的問題。
並且當時的焦點並不南亞次大陸,印度也沒有中國受到蘇聯和美國的威脅,相反兩方都在積極的拉攏著印度。
印度爲什麽有如此好局,卻無法強大呢?
看起來似乎從任何角度上說,印度都應該快速的發展工業,然後走上一條工業化的道路,從而使得印度成爲南亞次大陸最強大的國家。
甚至可以處于歐亞大陸交彙點,用這個戰略優勢,可以取得一定的霸權。
那麽,爲什麽這一切都沒有出現呢?爲什麽印度的發展好像在不斷的開倒車,從一個表面上看,印度的經濟在增長,但是實質上,印度的貧富差距越來越大。
印度內部的毛主義遊擊區不斷擴大,甚至有一種接連成片成省的趨勢,並且到處是反叛力量的存在。
在軍火界,印度正在成爲各國爭搶的對象,沒有完整的工業體系支持,只能選擇到處購買武器,而購買來的武器不但價格貴。
更是可能在關鍵技術和後期保養維護時候大打折扣,包括與俄羅斯的航母購入案,成了笑柄。
印度守著如此好的開局,爲什麽走成了一個這樣的結局呢?
因爲印度有兩個條件不具備,正是因爲這兩個條件的缺失導致了這樣的結果。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72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另一個角度看曆史:冷戰 - 頁 14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另一個角度看曆史:冷戰

發表 由 lung 周五 10月 07, 2016 7:19 pm

280.1949-1978(中印戰爭(18))
這個問題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他就像是近代史的一把鑰匙,如果看清了這個問題, 那麽近代史的世界發展格局問題便看清了。
那麽印度,究竟缺少了兩個什麽因素才造成了這樣的結果呢?
第一個因素就是,印度缺少了擴張的可能。
從根本上進行區分的話,不難看出,所謂工業化強國的國家有歐洲,美國,日本三個大的類別,還有亞洲四小龍,四小虎,南美一類國家的類別。
我把前面的類別叫做硬擴張,也就是通過戰爭的方式,使得自己快速的得到資本,並且完成工業化,把後面的類別叫做軟擴張,也就是通過歐美的大量資本注入,使得自己快速的得到資本,然後完成工業化。
前者類別爲世界強國,後者類別爲發展中國家中的例子,兩方都完成了一定的工業化,並且使得國家在一定程度上富強過,並且衰落的原因看起來有所不同,其實都是相同的。
那就是他們都是一種族權思想,都在利用排他性爲自己獲得好處,硬擴張最容易理解,那就是通過工業化的發展,強大了自己,然後通過不斷的向外擴張得到了好處補充並不斷擴大自己的實力,造成了硬擴張的局面。
而軟擴張是通過進入美國所建立的“堡壘”之中,通過和美國達成某種關系,然後得到美國的大量資本注入,使得自己的工業化成功。
顯然,印度沒有這樣的基礎。
對于印度來說,他原本嘗試過硬擴張的,也就是印巴戰爭,中印戰爭,但是並不成功,雖然導致東巴基斯坦變成了孟加拉國,可是,印度的擴張是有限的,甚至是退步的,因爲印度原本就很大,分裂後造成的印巴問題,所以,即便取得了一些成績,也無法彌補分裂本身對于印度的傷害。
而對于資本的大量注入,印度是非常警惕的,印度時刻忌憚于外國資本的大量流入,極力想要避免自己再次被外國所控制,導致自己的殖民化再次出現。
這就導致了一個根本的結局。
那就是印度,之所以無法工業化,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沒有大量的資本不斷的湧入造成了印度的工業化缺少資本。
假如不去看軟擴張,只是看待硬擴張的話,那麽可以看到,所謂工業國打敗農業國的事實,其實就是工業國不斷通過侵略和擴張得到了大量的資本和資源,從而繼續擴張的一種方式罷了。
所以,印度沒有擴張的本錢和機遇那麽他就不能完成所謂的工業化,這是第一個根本原因,事實上,第二個原因我認爲是最重要的。
那就是,印度的現代化革命和歐洲,美國,日本的革命是不同的。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72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另一個角度看曆史:冷戰 - 頁 14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另一個角度看曆史:冷戰

發表 由 lung 周五 10月 07, 2016 7:19 pm

281.1949-1978(中印戰爭(19))
印度的現代化革命和西方的現代化革命是不同的,這是看待印度問題一個最爲關鍵的地方,那麽他們之間有哪裏是不同的呢?
西方的現代化革命,尤其是歐洲的現代化革命是資本主義革命,其最關鍵的標志是由于發展導致,資本族權比封地權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所以資本主義利用革命替代了封地權。也就是通過倒王運動達到了革命的目的。
隨著大航海時代和殖民地時代的大擴張從外面掠奪來了大量的資本,成就了歐洲所謂現代化革命,重點在于西方的革命是資本族權推翻封地權的革命。
而印度是這樣麽?
答案顯然是不是的,印度的現代化革命是反殖民革命,是由印度族權反對英國族權的一場獨立複國革命。
革命的結果是由于印度沒有誕生出新的思想,沒有辦法能夠包容不同的印度族權,所以結果印度分裂。
倆者最大的不同是,一個是內部産生了新的思想,也就是資本族權推翻了封建族權,而印度是印度族權趕走了英國族權,所以,兩者的革命是不同的。
那麽爲什麽印度沒有完成工業化呢?
因爲印度的革命是一場反殖民革命,從表面上看印度應該走上工業化的道路,但問題就是印度既沒有可以擴張的空間,無法大量得到資本進入印度,另外是印度沒有能容得下更多族權的制度。
所以,印度即沒有辦法完成工業化,也沒有辦法容下更多族權,最終分裂了。
而沒有資本的大量注入,印度無法完成工業化,而看西方世界,不管是硬擴張,還是軟擴張,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
那就是在某一個時期大量的從外部得到了資本的注入,所以他們完成了工業化。
所以,真正讓西方走強的,並不是他們的制度,而是他們得到了大量的資本,這才是所謂工業化必然強國的現實。
是通過戰爭或者同盟的某種方式,得到了資本,才強國,而並非是因爲工業化了就可以強國。
那麽印度,事實上還有一個隱藏更深刻的理由,那麽這個讓印度沒有走上工業化的理由是什麽呢?
這便是族權思想的想法。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72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另一個角度看曆史:冷戰 - 頁 14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另一個角度看曆史:冷戰

發表 由 lung 周五 10月 07, 2016 7:20 pm

282.1949-1978(中印戰爭(20))
其實印度的情況非常複雜,事實上還隱藏著一個非常關鍵的理由,正是這個理由讓印度無法完成工業化。
一方面印度缺少資本,又沒有擴張的空間,是他的發展困難之一,另一方面印度沒有更加先進的制度,所以不能容下更多的族權相互存在。
事實上,還隱藏著一個理由,那就是一些族權不希望工業化。
工業化可以使得國家迅速強大,這似乎是一條真理,那麽爲什麽有人還不希望工業化呢?這並不矛盾,只要細細對比就會發現問題所在。
西方工業化的根本目的並不是單純的發展生産力,而是非常重視軍力的發展,這是非常關鍵的問題,西方工業化之所以順暢發展。
是因爲西方找到了新的突破點。
也就是征服美洲。
從征服美洲中西班牙搶到了第一桶金,當新的可發展的地方出現的時候,西方開始了爭相的工業化,工業化的主要目的在于擴張。
這也是大工業時代可以有一個快速發展的根本。從根本上來說,工業化會産生一個結果。
那就是當工業化和教育不斷的出現的時候,社會的階級就會産生流動,這正是族權本身最爲懼怕的事情,那麽爲什麽懼怕還發展呢?
因爲有可以擴張的空間。
這才是西方工業化迅速強國的根本,當可以從外面搶掠來更多資源的時候,因爲工業化所導致的社會資源增多確實存在。
但是公族的力量也隨之水漲船高,那麽公族和旁族自然都是樂意占有更多資源的。
當這種趨勢減緩的時候,你就會發現一個問題,那就是族權國家紛紛打壓工業,這正是西方現在所最熱衷的事情。
也就是說,當可擴張的地方沒有了以後,那麽工業化不但對于族權來說沒有好處,相反是有害處的,那就是公族和旁族的地位出現了相互動搖的傾向。
所以,西方就要去工業化。
去工業化的真正目的並不是發展更高的科技産業,而是要把階級可以相互轉變的基礎打垮,好維護公族長期壓制旁族的根本。
而印度,只是更快的重複了西方世界的這種傾向罷了。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72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另一個角度看曆史:冷戰 - 頁 14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另一個角度看曆史:冷戰

發表 由 lung 周五 10月 07, 2016 7:23 pm

283.1949-1978(中印戰爭(21))
印度是西方國家得一個縮影,他快速的展示著西方國家的發展模式,並且比西方國家還要徹底,那就是印度的族權造成了一個根本現象,他們的公族不願意工業化。
印度的發展模式,爲什麽走向走向第一産業和第三産業,這是有關鍵理由的,那就是在于第一産業可以吸納大量的勞動力,産生出糧食供社會消費,但是第一産業所産出的社會資源是極低的。
而第三産業集中了大量的印度精英階層,用教育資源的差別分開了階級,高種姓的人占據大量的社會資源,低種姓的人只有少得可憐的社會資源。
工業和教育是可以扭轉這種局面的,尤其是工業。
但是,印度沒有資本和拓展的空間,印度在中印戰爭中失敗了,從此以後便走上了一條難以向外有效擴張的道路,又沒有更加先進的制度。
那麽印度走向了向內部排他的方向,而不發展工業就可以使得公族穩穩的占據優勢,從而壓制旁族的興起,這種根本問題便是印度爲何不發展工業的關鍵。
從印度這裏再看西方各國,尤其是美國。
美國在西部大開發和第一次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他擁有大量的可拓展空間,並且資本大量流向美國,那麽美國自然迎來了自己的工業化時代。
而當社會資源上漲的時候美國爆發了民權運動,黑人運動,工人運動,性解放運動等多種運動,這些運動的根本目標就在于想要改變舊有的格局。
也就是旁族在衝擊公族的地位和社會的制度。
隨後美國便開始走向了去工業化的時代,這種去工業化的時代很快撕裂了工業基礎,也失去了工業基礎,只能選擇第三産業和第一産業。
當資本族權壟斷了教育和摧毀了工業以後,那麽自然公族和旁族的關系從此越拉越大,雙方之間不可逾越的鴻溝自然也越來越深。
資本對于外部的投資會讓資本族權獲得更大的收益,對內加大了旁族的舉債思想,其結果就是公族大量吸收資本,而旁族大量透支資本。
所以,不管是美國還是印度,其實都是族權思想,當有可拓展的空間時候,他們便通過工業化來強大自己的軍力,並開始外侵。
通過外侵得到資源來使得公族強大,當拓展的空間減小的時候,便摧毀工業化,讓公族壓制旁族。
從一個小曆史觀上看,看似族權國家的工業化可以讓一個族權國家快速的強大,但是在一個大曆史觀下看待,想要通過工業化強大,那麽必然要有可拓展的空間,當沒有這個空間的時候,便沒有動力去工業化。
那麽中國又是怎麽樣的呢?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72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另一個角度看曆史:冷戰 - 頁 14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另一個角度看曆史:冷戰

發表 由 lung 周五 10月 07, 2016 7:23 pm

284.1949-1978(中印戰爭(22))
事實上,中國是與這些國家截然不同,因爲中國是一個官權的制度,所以官權不但不反對階級的流動,相反構建起一個系統化的制度是官權可以運行的根本。
中國與族權國家相反,越是開發工業化就越讓系統強大,官權的社會沒有去摧毀工業的理由,因爲當系統正常流動的時候,那麽社會就是健康的。
這便是中國是先進的根本。
因爲官權並不需要通過排他來使得自己運轉,這是兩者最大的區別。
對于官權本身來說,不斷的增加工業化的水平和增加教育會使得社會擁有大量的人才,這些人才會産生大量的社會資源。
當制度是官權的時候,就是一個系統化的社會,那麽自然不會産生族權國家那樣的公族壓制旁族,從中國的發展來看。
中國對于邊遠地區和少數民族的教育是不加強的,還是不斷減弱的呢?
答案是不斷加強的。
這便是官權的作用,官權具有容他性,所以對于系統內部的不同族權,都可以同樣産生包容,並且甚至産生一些對于少數民族和弱勢民族的扶持。
在中國的教育中,少數民族在考試中加分的待遇便是如此。值得注意的是中國擁有大量的邊遠貧窮地區,在谷壑勾叉之中也存在著大量的村莊。
當社會資源不足的時候,自然教育資源較低,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對于那些地方的投資是越來越少呢?還是越來越多呢?
很顯然,是越來越多了。
重視教育是中國的傳統,那麽爲什麽是這樣的傳統?
說到底就是因爲中國在商鞅之後便開始走向官權,官權不但不懼怕階級的流動,更是渴望通過教育吸納更多的人才加入系統之中。
這是非常關鍵的一點。
請注意一點,那就是從1840年以後,中國是處于一個什麽樣的環境之中呢?中國並不是處于一個可以快速擴張的處境。
相反是處于一個非常被動的處境之中,在這種艱難困苦的處境之中,爲什麽工業化和教育可以不斷的發展,爲什麽沒有走向印度的模式,最關鍵的道理就是。
官權並不懼怕工業化和教育,所以,中國處在一個艱難的困境之中,在這麽艱難的環境中不斷的擴大自己的實力,依靠的是先進的制度。
正是因爲制度的先進才造成了這樣的結果。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72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另一個角度看曆史:冷戰 - 頁 14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另一個角度看曆史:冷戰

發表 由 lung 周五 10月 07, 2016 7:24 pm

285.1949-1978(中印戰爭(22))
所以,綜合的對比中國和印度,站在一個大曆史觀的背景下,就可以看出,中國遠比印度走的更加艱難,遇到的問題更加多,但是兩者的結果卻是不同的。
結果就是中國通過深刻的變法走上了一條嶄新的道路,而印度用一種看似和平先進的革命並沒有解決自己的問題,相反走上了一條重複的道路。
印度從地緣位置,從他所處的環境和他的開局,都並不比中國差,相反比中國要強的多,但是守著如此好的開局,卻無法真正的先進。
最重要便是在制度上的落後。
中國和印度的戰爭只是一個中等規模甚至有些小規模的戰爭,但這場戰爭之後兩者走向了不同的方向。
中國的環境要比印度差的多,在北面有蘇聯的壓制,在南面有美國的壓制,他們都對于中國虎視眈眈,從1840年開始,這種不斷受到外力壓制的情況就從未停止。
但是中國經受住了考驗,在絕境與死路上劈出來一條生路,依靠的是先進的制度,這一點是非常關鍵的,如果沒有先進的制度是無法完成這樣的壯舉的。
沒有工業和教育支持的印度,未來必然是醞釀著一場更大規模的鬥爭,因爲印度發展了要出問題,不發展同樣要出問題。
並且當族權遇到威脅的時候,不但不會相互拯救,相反是更加相互的忌憚,更加的肆意壓榨資源,這種現象會使得原本就缺少資源的下層更缺乏資源。
鬥爭的溫床只會越來越大,而非越來越少,也就是說,印度有再分裂的危險,或者爆發一場大型的內戰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因爲,印度難以打開局面,從而走上一條快速擴張的道路,所以內部問題只會越來越深重,越來越激化,最終爆發出來。
那麽最後,想談一點的是。
爲什麽中印戰爭那麽快就結束了,而美國和蘇聯並沒有擴大戰爭呢?
因爲從根本上,中國和印度都不願意美國和蘇聯介入到戰爭之中去,這是一個關鍵,所以美國和蘇聯都只能是隔岸觀火。
另一點就是中印戰爭的快速結束,是使得美國和蘇聯滿意的,因爲對于南亞次大陸來說,是一塊關鍵的地域,在這個地域上誰的優勢更加明顯,將會改變美國和蘇聯的局勢發展,那麽當中國和印度以一種快速結束的方式了結的時候。
自然是不願意插手,因爲各方都能不能保證自己是一個注定的贏家,所以不插手,讓其快速的平靜下去,是一個非常好的選擇。
至此,外部的問題基本上都說完了。
下面該進入正題,也就是去分析中國的大躍進時代了。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72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另一個角度看曆史:冷戰 - 頁 14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另一個角度看曆史:冷戰

發表 由 lung 周五 10月 07, 2016 7:24 pm

286.1949-1978(大躍進前①)
時間退回到1953年,這一年是有決定性意義的一年,因爲在這一年,美國決定停止朝鮮戰爭,美國首次感受到了戰敗的滋味。
而這個結果對于中國來說,是有非常關鍵的意義,從中國建國以後,有2個時間段中國處于一種絕對的不利之中,第一個不利時間就是從1949年至1952年,第二個不利階段就是從1960年至1971年。
那麽爲什麽這麽說?
因爲,在這兩個時間段內,中國隨時面臨南北同時被蘇聯和美國夾擊的風險,這個風險如果不排除,那麽很有可能演變成美蘇對于中國的同時夾擊,如果這個結果出現,那麽中國想要強國,就要更難了。
在談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們要首先談兩個人的關系,這兩個人的關系如果搞不清,那麽就無法說清後面的關系。
這兩個就是毛澤東與彭德懷。
這個問題就是毛澤東是否信任彭德懷,彭德懷又信任毛澤東?
這是關系到後面問題的關鍵,因爲朝鮮戰爭是彭德懷一生的頂點,他作爲一個軍人,又做爲一個高級指揮員,他能夠取得朝鮮戰爭的勝利,讓他的人生走向了巅峰。
我認爲,從始至終毛澤東都並不認爲彭德懷是一個壞人,而彭德懷一生恪盡職守,簡樸率真,是一個純粹的人,並且值得注意的是,我認爲在很大程度上彭德懷是一直佩服毛澤東的,這是我認爲後面所有事情成立的關鍵。
因爲,毛澤東的前半生從事實上講有幾次關鍵的時刻,彭德懷都沒有去反對毛澤東,而是支持了毛澤東,在他們相互比較熟悉了以後,並且在大是大非面前,彭德懷認爲毛澤東是正確的。
所以,當毛澤東和彭德懷談了朝鮮的問題以後,彭德懷就去了朝鮮,要知道當時的大量意見就是要避免開戰,但是彭德懷選擇了支持毛澤東。
從彭德懷的性格來看,當問題通過詳細分析,搞清楚利害關系的時候,對中國有利的事情彭德懷就算再難也選擇了去做,這就是他的高尚品質。
而朝鮮戰爭的成敗關系到中國的命運,如果毛澤東不信任彭德懷,或者不肯定彭德懷的能力,那麽就絕不會讓彭德懷去。
這裏還有一個關鍵就是,如果彭德懷真的勝了以後會不會變得自滿,變得驕橫起來,是毛澤東需要考慮的,但是,事實證明彭德懷保持了他一生的樸質的本質。
朝鮮戰爭中,另一件非常關鍵的事情就是毛岸英的犧牲,這件事情有沒有影響到兩人的關系?
我認爲,並沒有影響到兩人的關系,因爲當時的局勢是並不能肯定的就認爲戰爭一定勝利,並且在整個革命的過程中,毛澤東損失了很多位親人,只能說毛澤東感覺痛心,而彭德懷感覺愧疚。
而我認爲毛澤東的內心中並不恨彭德懷,朝鮮戰爭的勝利,爲中國取得了一個得以喘息的時機,于是中國開始發展了經濟。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72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另一個角度看曆史:冷戰 - 頁 14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另一個角度看曆史:冷戰

發表 由 lung 周五 10月 07, 2016 7:25 pm

287.1949-1978(大躍進前②)
建國的時候,中國的經濟處于一種半癱瘓狀態,經過了從1840年到1949年的反複戰亂和摧殘以後,形成了一個非常不好的局面。
如果說沒有一塊地方是好的,那麽也不算全對,而是中國的經濟格局變得非常不均,某些大城市相對來說非常繁榮。
比如上海和東北,東北擁有當時中國最好的工業基礎,而上海是遠東的金融中心,並且上海並沒有被戰爭徹底摧毀。當然上海在後來因爲戰爭導致外國資本大量外逃,導致經濟地位大降。
所以,這就造成了一個問題,在一個不均衡的形勢下要如何發展經濟呢?
這是中國所面臨的根本問題,也就是想要建設好社會主義,所必然要解開死結這一道坎,這一道坎也不是會不會來的問題,而是一定會來的問題。
那就是,中國一定會出現東富西貧的根本問題。
這就關系到中國的地緣問題,這種現象是地緣所直接決定的,是無法簡單就扭轉的,因爲從中國的地緣去看,東部沿海省份,大多數是大平原和海洋與江河連接起來的地貌,那麽自然是交通發達,平原較多,沿海又能自由發展對外貿易,適于經濟發展。
而中部地區,除去四川盆地以外,大量的溝壑和山川會造成發展經濟緩慢的問題交通不便,可耕地少。西部則更難,西藏和新疆的基礎設施極差,想要發展缺乏能力。
所以,這種根本的格局就必然導致資本向中國的東邊流去,自然造成東富西貧的根本問題,這個問題,才是新中國的大問題。
這與美國和蘇聯以及歐洲的環境是極爲不同的,必然造成的結果是隨著資本的流向東邊,人員也會流向東邊,那麽就自然會造成原住民和新移民之間的貧富差距,這種根本矛盾是必然産生的。
新移民缺少立足的根基,而原住民有一定的原始積累,兩方的這種差距就一定造成貧富差距的産生,這種貧富差距的産生就會造成死結的發作。
能不能解開死結,是至關重要的。
並且在建國初期,所面對的最大問題是,資本會不會重現大城市化的現象是非常重大的問題,如果這種現象發生,那麽所直接的結果就是。
原本因爲戰爭的作用使得資本凝結到一定的地方的情況,會在發展中重現,也就是窮的地方得不到資本,變得更窮,而富的地方隨著發展越富。
如果這種現象發生,那麽情況就對于中國非常不利。
但,官權,恰恰是解決這種問題的優秀制度。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72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14頁(共15頁) 上一頁  1 ... 8 ... 13, 14, 15  下一步

回頂端


 
這個論壇的權限:
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