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ggundam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烤糊的卷子 - 對當下紛繁亂世的思考框架

2 posters

向下

烤糊的卷子 - 對當下紛繁亂世的思考框架 Empty 烤糊的卷子 - 對當下紛繁亂世的思考框架

發表 由 Admin 周四 10月 15, 2015 5:00 pm


Admin
Admin

文章數 : 15038
注冊日期 : 2009-07-11

http://winggundam.show5forum.com

回頂端 向下

烤糊的卷子 - 對當下紛繁亂世的思考框架 Empty 回復: 烤糊的卷子 - 對當下紛繁亂世的思考框架

發表 由 Admin 周四 10月 15, 2015 5:01 pm

首先自我介紹一下,我是一個身在非洲工作的中國人,到過幾個國家,一直在思考當下紛繁亂世的各種現象。以下內容基本為本人獨立思考的結果,只有一個大致框架,現在拿出來與同好探討。

我認為中美之間的競爭是核心對外圍的競爭,這部分是我的思考的框架和前提背景。

首先,我要說清楚,什麼是核心,什麼是外圍。這個概念體系基本是從馬克思列寧對19世紀後期帝國主義世界體系的描述引申過來的,當時的世界基本是由幾個美歐殖民帝國組成,再加上中國,奧斯曼土耳其,泰國,埃塞俄比亞等半殖民地作為體系邊緣的補充。這個帝國體系的核心是西歐工業化國家,輸出資本和工業產品,它的外圍是廣大殖民地半殖民地,充當原料產地,商品市場,以及資本輸入地。

那麼一百多年過去了,我們回過頭再看,這個世界體系的外在似乎已經面貌全非,但內核其實一脈相承。唯一的變化是中國的角色變了。現在的東南亞,拉美,中東,非洲等地,仍然主要是在扮演原料產地,商品市場,以及資本輸入地的角色。很多人也觀察到,一百年前發達的現在仍然發達,現在的八國集團的組成國家幾乎就是一百年前八國聯軍的翻版。至於四小龍,新加坡和香港基本是西方在亞洲的橋頭堡和代理人,扮演的是西方管家的角色,韓國和臺灣原來二戰前是日本的一部分,在二戰後日韓臺一起拜了美國的碼頭,充當了美國的太平洋防波堤角色,直到今天也沒有獨立的內政外交。

所以中國才如此獨特。

現在中國仍然有一些外圍國家和地區的特征,這一點只要到富士康的車間裏轉轉就有最直觀的感受。但是另一方面中國也慢慢在孕育自己的核心。要理解這一點就必須要走出國門,到其它的外圍地區感受一下。比如我在非洲,看到華為的通信基站,三一的工程設備,重汽的卡車,眾多中資企業的廠礦,在和美歐日的產品和資本短兵相接的競爭,這種感受是很直接的。再看看當地人的無所作為,不由想起了一百年前在日俄戰爭中充當麻木看客的中國人,唏噓不已。

那麼現在中國也開始成為一個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核心國家。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遊戲規則是什麼?是對殖民地,也就是原料產地,商品市場和資本輸入地的爭奪。中國和美國爭的到底是什麼?撥開外皮,就是這些外圍地區。而且,這個外圍地區不僅是指中美兩國國境之外的外圍,而且包括中美兩國自身。富士康的勞動力是華為和蘋果的競爭對象,也許有一天中糧也會在美國本土和嘉吉(cargill)競爭農產品市場,IBM個人電腦業務本來核心在美國,中國大區是它的外圍,但是在被聯想收購之後,美國市場反而成了聯想電腦的外圍地區。這種核心對外圍的爭奪與轉換時時刻刻都在進行中。

帝國主義世界體系中的外圍地區是很淒慘的,因為它們沒有分蛋糕的權利,核心分給它們的只能是些殘羹剩飯。就拿非洲這邊的中資企業來說,中國員工的工資是當地人十倍以上,這還算是溫柔的,西方企業在這裏的分支機構負責人(西方公司一般只派少量高管,中層以下用當地人),工資可以達到基層員工的百倍以上。這還只是表面的工資差距,更不要說利潤所得全歸資方所有了。幾乎在所有的外圍地區的社會中,都存在著大量的無所事事的富余人口,其原因就在於核心地區吸走了利潤,而資本輸出是有限的,無法在廣大的外圍地區創造充分就業。就拿中國來說,如果沒有本國強大的企業組織創造龐大的就業機會,而是靠外國投資的話,那麼應該八成以上的人口都將淪為找不到活路的富余人口。

幾年前突尼斯開始茉莉花革命時,起因就是一個小販的自焚。那個小販還是個大學生,可是他生活的國家是個外圍地區,不能提供那麼多的適合大學生的好崗位。結果他只能去擺攤當小販。最後當小販也被驅趕,他就只有一條死路可走了。我們中國人這幾年講,走自己的路,讓別人無路可走,是當玩笑話在講。可是對很多其他國家的人來說,是真的無路可走了。淪為外圍地區就是這樣殘酷。

再說一個身邊的例子。蘋果手機,你看他的包裝,上面寫,加利福尼亞設計,中國組裝。你看,人家已經是在赤裸裸的在跟你講它所追求的世界利益分配和產業分工的格局。為啥中國大學生就業難?按照蘋果的產業分工格局,中國根本就不該有微電子和軟件專業的大學生,否則你畢業了也找不到工作,還得去組裝流水線上去和初中生競爭低工資普工崗位。還別不服氣,這種崗位還得擠破腦袋爭,不幹就去死。這個世界就是這麼殘酷。幸虧中國不再是半殖民地,有了華為中興聯想小米等等,很多微電子和軟件方向的大學畢業生可以坐在空調辦公室裏工作,而不是去擺攤,去自焚。可是大部分中國人還是不覺醒,心甘情願當洋品牌的奴隸,多麼悲哀啊!

我有了帝國主義世界體系的分析框架,我需要對核心國家進行評估。哪些因素促成了某些核心會比較強,某些核心地區會比較弱,核心地區之所以成為核心地區的原理,中國和中國人的未來。以下主要是我的獨立思考。

首先我假定,眾生平等,各個地區也都有一展身手的可能,那麼一個地區的競爭力和哪些因素相關性最大呢?我的思考結果是:一個地區的競爭力,與人口數量正相關,與人口密度正相關,而與人口分化程度負相關,與運輸成本負相關。

現在歷史進行到了21世紀,國家的實力基本上就是指它的工業尤其是制造業實力。而制造業實力的長期決定因素,一是資本積累水平,二是勞動分工水平,三是運輸成本。

資本積累的來源,可以是巧取豪奪,可以是勒緊褲腰帶攢,資本積累的組成,可以是生產設施,也可以是教育培訓投資,可以是新技術的累積開發時間,總之,資本積累越高越好。大量的資本積累需要大量的人口,所以人口大國不一定是核心國家,但人口小國一定不是核心國家。

勞動分工水平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勞動生產率和單位生產成本。對勞動分工的觀察在亞當斯密時代就有了,我也不需要細論述。不過勞動分工過程存在一個隱含的前提:參與勞動分工的勞動者必須相互之間可以無障礙溝通,即擁有一致的語言和文化。

再來說說運輸成本。我對運輸成本的定義不是貨幣,而是時間。當然貨幣本身很大程度上是勞動時間的衡量單位。比如一個人的八小時工作日工資是200元,而一件產品的運費是500元,大體上我們可以說,耗費在運輸上的總的直接勞動時間,是20人工小時。但是當我計算運輸成本時,我必須要考慮在途時間的成本,這個成本往往比直接運費要高出兩個數量級。比如我好幾次遇到某種配件短缺,需要從國內緊急空運的情況。空運的成本比海運要高兩個數量級,但是海運從國內出庫到這邊入庫往往要半年時間,這個等待時間足夠把一個企業拖死了。所以在非洲的中國企業,大都有個習慣,就是成集裝箱的囤積各種配件,這是非常大的效率損失。我在我所在企業的觀察結果是,這種漫長運輸時間產生的效率損失可以使生產總成本增加一倍。當然,這只是我個人非常狹隘的觀察,不同行業的效率損失應該很不相同,很可惜沒有看到有經濟學家進行這方面的研究。

那麼,當我們使用時間作為衡量運輸成本的尺度時我們會發現,島嶼地區的外部運輸成本是很高的,因為海運盡管運費低廉,卻是最慢的運輸方式。所以島嶼地區與外界形成密切的產業分工協作會很困難。

以時間衡量的運輸成本對制造業的影響極大,所以制造業往往是以產業集群的形態存在,這就需要當地人口密度要夠高,人口分布太稀疏的國家不能產生有競爭力的產業集群。

那麼在世界地圖上,我們直接去找那些人口密集的大國,如果它的內部外部運輸成本又很低,語言比較統一,並且位於一片巨大的大陸上,那麼它應該就是世界體系中的核心國家了。這樣的國家只能找出三個:以人口規模排序最大的是中國,其次是美國,再次是德國。另外還有兩個潛力很大的國家,一個是印度,另一個是巴西。這兩個國家的問題多得可以寫好幾本書,比如熱帶民族性太強,人口智力低下,不愛儲蓄所以沒有資本積累,基礎設施嚴重不足,缺乏煤炭資源,種族分化劇烈等等等等。他們的發展障礙實在是太多了,所以如果最後發展不起來也算正常。

這個世界上還有一些國家和地區,其本身的條件原本應該是個外圍地區,但是現在卻多少在扮演著核心地區的角色,如俄羅斯,日本,韓國,臺灣,新加坡,香港,以色列。我很想說說日本。

日本的死穴在於它是一個島國,而且日語也不是在世界上大範圍使用的語言,所以它很難和其他地區產生密切的產業分工。日本的產品往往自成一系,和其他地區的產品都不能兼容。現在東亞地區的產業分工中,日本由於歷史上長期的資本積累的優勢(設備,技術,經驗等等),分到了一塊超高附加值的產業分工環節,所以它還活得不錯。但是中國的資本積累水平正在後來居上,而且由於先天性的優勢,在同樣的資本積累條件下,中國內部可以容納更加復雜巨大的產業分工體系和更加廣闊十倍的統一市場,所以具有比日本高得多的效率優勢。日本一旦坐實了邊緣化的地位,其後果是非常淒慘的,因為它的人口相對於其國土和資源實在是過剩得厲害。對於日本來說,失去世界體系中的核心地位意味著失去吸納世界資源的能力,其一億多人口將成為地球富余人口,這個消滅富余人口的過程將極為慘烈。我在我的有生之年應該可以見到這一壯觀歷史過程。

用這樣一個思考框架,來評估一下過去一百多年的歷史進程的意義,以及我們處在歷史進程的哪一個階段。

首先是從19世紀末期開始,整個世界被納入了以西歐為核心的帝國主義世界體系,然後在最大的殖民國家英國與後起的工業制造業強國德國之間發生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根據我之前的分析框架,德國的核心國家地位具有天然性,而英國作為一個島國,它的的核心國家地位具有人為性(註意,這與中美競爭的本質高度類似)。所以需要人為的維系自己並不合理的核心地位的英國,必須使用關稅壁壘,海上封鎖等方式強迫德國不得獲得自己的外圍地區。

一戰的結果,是使美國這個外圍國家開始成為核心國家(一戰前的美國長期是一個原料產地和資本輸入國),而蘇聯退出了以西歐為核心的世界體系,開始嘗試用中央計劃的方式自組核心外圍的關系。

然後,以英德矛盾和美日矛盾為主線,又發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在二戰中,德國的目的是在歐洲建立一個以德國為核心的統一體系。這個體系本來是有可能性的,今天的歐盟實際上幾乎是用和平的手段實現了德國用戰爭手段所未能達成的目的(因為德國在歐洲的核心地位具有天然性,如果不加以人為幹預,在長期的歷史進程中必將自動實現)。但是當時的蘇聯已經用中央計劃手段建立了一個有強大實力的核心,不再是沙俄那種歐洲外圍地區了。在二戰中,日本的目的是以自己的島國為核心,在亞洲建立一個屬於自己的體系。但是日本的邊緣地位同樣具有必然性,最後日本以被美國占領收場停止了對帝國的追求。

在二戰後長達70年的世界和平中,實際發生的歷史驗證了我的分析框架。首先是德國用和平手段獲得了在歐洲的核心地位,英國失去了自己排他性的外圍殖民地,在歐洲也越來越邊緣化。蘇聯在長期的和平中連國家都無法維系,現在的俄羅斯已經基本退化回到了原料產地的角色(但是另一方面,中央計劃的工業生產聯合體被歷史證明是唯一適合俄羅斯的制造業組織形式,其他的經濟組織形式只能使俄羅斯更加徹底的去工業化)。日本在冷戰中曾經努力建設東南亞日元圈但再一次未能成功,現在正在向邊緣國家的角色滑下去。中國正在回歸亞洲核心的傳統角色。廣大亞非拉國家在形式上擁有了獨立,但沒有改變自己外圍地區的本質,社會長期動蕩不安。美國在二戰後獲得了與他的天然地位並不匹配的世界核心地位,現在來看是無法維持的。

我們再來看看中國現代史的發展脈絡。首先是當清王朝徹底淪為半殖民地後被推翻,之後經歷了38年的戰爭和混亂,1949年建國,中國和蘇聯一樣,退出了資本主義世界體系,開始用中央計劃的方式從零開始建立自己的經濟組織核心。然後就是前30年時期。在這一時期中國外交政策的主線是反帝反殖,目的是什麼?就是促使更多的外圍地區退出世界資本主義體系,削弱歐美核心。當然結果是不太成功的。然後就是後30年,不再提反帝反殖,而是中國自己要融入世界。什麼意思?對西方人來說,就是中國在吃夠苦頭以後終於在思想上投降了,重新回到了它應有的外圍地區的奴隸地位上(直到今天這仍然是西方人內心的向往,他們對中國人的定位仍然是奴隸勞動力,所以他們從骨子裏願意相信崩潰論)。而對於中國人來說這個過程具有多面性。很多人看到的是洋人又回來了,買辦利益集團和意識形態又產生了,中央計劃下建立的國企大量倒閉解體,國將不國了,前途一片灰暗。我不能說這不是事實,但這不是全部的事實。另一方面,中國內部的有競爭力的組織也在不斷發展壯大,中國內部的產業集群在不斷建立和完善,中國的產品和資本在不斷走出國門,與西方面對面的競爭。

我們再來對比一下中俄兩個國家一百年來發針路徑的異同,感受一下歷史發展必然性的威力。同樣是從19世紀後期的外圍地區起步(當然當時中國比俄羅斯的地位還要邊緣得多),同樣是在長期戰爭後退出了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同樣是試圖用中央集權計劃的方式建立自己的經濟組織核心,同樣經歷了這些組織的破產和解散,可是最後的結局卻大不相同。俄國龐大的工業生產聯合體一旦解散後就從歷史中消失了,現在的俄國已經是一個相當程度上去工業化的國家;而中國的國企在組織解散後,其設備,人員與組織核心卻逐漸建立發展起了新的企業組織甚至是產業集群。這就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性。中國對於工業制造業來說是一片肥沃的土地,只要把種子播下去,就會抽枝散葉開花結果,長出一顆顆參天大樹。而俄國對於制造業來說是一片荒涼貧瘠的土地,靠蘇聯中央財政澆水施肥維系的一顆顆看起來很偉岸的大樹,一旦離開刻意的人為幹預,就會轟然倒下,再也長不起來了。

所以中國正在經歷從外圍地區到核心大國的過渡過程,美國一切努力的重點在於把外圍國家和地區從中國身邊拉開。美國身為一個世界次等地區(世界第一重要的地區是東亞,北美相對於東亞是一個次等地區)的核心,卻要維護一個世界一等核心的地位,這是他所面臨的難解的矛盾。他的行為就只能是在世界上到處煽風點火。他知道自己不能成事,所以他只能盡量壞別人的事。日本已經看到了自己邊緣化的命運,可是它又不想認命,所以現在跳得最歡。臺灣也不想認命,可是它連鬧事的本事都沒有,現在只能在窩裏內鬥。韓國在中美之間首鼠兩端,我認為隨著三星現代等韓國核心企業受到中國企業越來越大擠壓,韓國的國內壓力將會在十年內爆發。歐洲的核心地區可以勉強維持,外圍地區面臨長期蕭條。俄國現在面臨寂滅前最後的回光返照,十年內它的冷戰遺產將消耗殆盡。那麼其他的亞非拉外圍地區,他們原本是西方的外圍地區,現在要逐漸成為中國的外圍地區,第一是看不清歷史大勢,第二心裏有失落感,難以完成心態調整,第三就是看到中國的成功多少也都有些蠢蠢欲動的心思(但是中國成為世界體系的核心有必然性,對於那些天生的外圍國家來說中國模式不可復制,誰學誰死)。所以我們看到越南學中國越學越死,現在進入了死胡同。菲律賓仍然在做美國世界第一的白日夢。非洲國家普遍歡迎中國投資,同時也普遍認為這些中國人不如老貴族優雅,吃相很難看。拉美似乎永遠也走不出左翼右翼,通貨膨脹和經濟崩潰的死循環。所以,這個世界現在應該是處於中國登頂之前的過渡階段,在那之後應該會再次迎來幾十年的穩定狀態。

最後我用核心與外圍的框架觀察一下新疆問題。新疆在中國是一個邊緣地區,而且一千萬維族人在語言,文明和種族上與中國的主體民族不兼容。這是新疆所有問題的總根源。同樣是中國的邊緣地區,東北的經濟也比較邊緣化。可是東北人可以南遷,融入核心區,而維族人不能。東北的大學生可以到南方企業工作,在南方落地生根,維族的大學生不能。維族人在內地只能開飯店,賣切糕,要不然就是當小偷。我要是維族人我也會很絕望,也會拼死命偷渡去土耳其,這個心理很容易理解。現在一說起來就往宗教上找原因,這是民族政策的路線錯誤。建國65年的民族政策路線是錯的,與主體民族不兼容的邊緣民族的劣勢是不能用高考加分兩少一寬等政策傾斜彌補的。正確的民族政策只有兩個字:同化。想想看,日本統治臺灣才不過50年,就培養出了一批皇民追隨者,中國治理新疆65年,兩代人的時間過去了,絕大部分維族人至今不能流利使用漢語漢字。民族政策的路線錯誤已經一目了然。

Admin
Admin

文章數 : 15038
注冊日期 : 2009-07-11

http://winggundam.show5forum.com

回頂端 向下

烤糊的卷子 - 對當下紛繁亂世的思考框架 Empty 回復: 烤糊的卷子 - 對當下紛繁亂世的思考框架

發表 由 lung 周五 10月 30, 2015 7:15 am

我給大家描述一下現在的中國資本積累速度是多麼恐怖 [ 烤糊的卷子 ]

我在觀察大家的討論內容時老是覺得有些說不出來的不對勁的地方,想了想應該是大家還不是很認同中國的實力,或者說沒有看清其他的國家本質上是多麼虛弱。

我們國家的勞動力,除去從事農業的中老年富余勞動力外,大約有6億人,而我國經濟的投資積累比例,大約是一半。也就是說,每年的資本積累量,相當於3億勞動力一年的勞動。而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美國,每年只能擠出大約3000萬勞動力用於投資活動,中國的一年相當於美國的10年。

好吧,這樣說很多人還是沒有具體概念,我就換個說法。中國現在一年的鐵路建設量是5000公裏,而日本全國的標準軌距鐵路還不到5000公裏,加上低規格窄軌鐵路也就是兩萬公裏左右。也就是說,中國每3、4年就再造了一個日本鐵路網。中國每年的住宅建設量是20多億平,每兩年建造的住宅就可以供所有日本人住上人均30平米的好房子。中國一年凈發電量的增加值就相當於大半個日本的總發電量,兩年凈發電量增加值就超過整個日本的總發電量。類似這樣的數據還可以無限列下去,比如中國三年的汽車累積產量就相當於日本總的汽車保有量等等。所以說,中國的資本積累速度達到了每兩三年再造一個日本的程度!

希望大家在思考中國的實力與未來時,以這樣的尺度來作為思考的背景與前提。

https://www.ccthere.com/article/4013868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72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烤糊的卷子 - 對當下紛繁亂世的思考框架 Empty 回復: 烤糊的卷子 - 對當下紛繁亂世的思考框架

發表 由 lung 周五 10月 30, 2015 7:15 am

我所說的越南越學越死指的就是經濟,不是政治。 [ 烤糊的卷子 ]

越南的經濟有幾個長期的頑疾,如依賴外部投資,貿易長期逆差,通貨膨脹失控,越南盾匯率不穩等。這些外在表現本質上來源於同一個內在根源,即國內儲蓄不足,難以獲得發展工業化所必需的資本積累。國內充裕的儲蓄是中國超高速增長的前提條件,這是越南不可學的第一點。

然後我們對比著梳理一下越南和中國經濟發展的異同。越南同樣是在19世紀後期淪為殖民地,同樣是經歷了反帝獨立戰爭,同樣是在戰後倒向蘇聯經濟模式並短暫退出世界資本主義體系,同樣是在蘇聯模式碰壁後改革開放(越南叫革新開放)。那麼直到這個階段,越南都是在亦步亦趨的學中國。但是接下來,就不對勁了。中國在21世紀初的十幾年經歷了大規模的重化工業建設,而越南卻怎麼也跨不過去這個產業升級的門檻,他的經濟活動停留在了給核心國家充當外圍血汗工廠這個階段上。中越經濟發展出現分化的原因在哪裏?最重要的在於中國在前四五十年建設起來一個工業門類比較齊全的大國,我們不但有造水泥的能力,而且有造水泥廠的能力,不但有煉鋼的能力,而且有造煉鋼廠的能力。現在中國的裝備制造業已經可以裝備出整條汽車生產線了,核心國家的核心地位就是體現在這些大型成套裝備的制造能力上。這是越南萬難學習的地方。一個小國如何學習作一個大國?這不是扯淡嗎?當越南想擁有鋼鐵廠汽車廠時,他的全套生產設備都要進口,這又重新回到了缺乏外匯無力負擔的老問題上,所以他就老是在原地打轉,完不成產業升級的過程。

之前聽說越南因為一個國營造船廠倒閉,連帶得把國家財政都要帶到溝裏去了。我雖然不了解具體情況,但是也會推想:越南有支撐起一個船舶工業的配套工業能力嗎?船用鋼板能國產嗎?動力設備能國產嗎?導航及電子設備能國產嗎?高級焊接設備工藝和焊工他有嗎?它國內有這麼大的航運市場嗎?還有在這個危機時代最緊要的為買船客戶提供融資的能力他有嗎?這就是我所說的中國模式不可學,越學越死的原因。這個和政策選擇無關,只能說一個國家做不出超出他能力範圍之外的成就。

https://www.ccthere.com/article/4013491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72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烤糊的卷子 - 對當下紛繁亂世的思考框架 Empty 回復: 烤糊的卷子 - 對當下紛繁亂世的思考框架

發表 由 lung 周五 10月 30, 2015 7:16 am

另一個角度的看法 [ 漢密爾頓ABC ]

1.殖民地問題

西方殖民地模式破產的根本原因是經濟上不合算。宗主國為了掠奪殖民地的資源往往需要駐紮大量軍隊並負責解決殖民地內部矛盾,這是很大的經濟負擔。

原殖民地獨立後內部問題自身解決,為了得到國外商品必然出賣國內資源,宗主國只需要安心采礦就行。

說句政治不正確的話,如果新疆真的獨立,單單從獲取新疆資源的成本來說,絕對是大大降低的。就像外蒙一樣,不用養群大爺,而且還哭著求著賣資源給你。

2.財富的本質

財富一般意味著商品,人類生產的所有商品都是知識與物質的結合,由於物質廣泛存在,因此知識成為創造財富的核心。

當今世界從財富分配水平與資金、商品流向來看,確實有“核心-外圍”的分別。比如資金大都先集中到美國、歐洲再流向世界。原材料都集中到工業國家然後流向世界。

但拋開現象看本質,核心國家無一不是掌握了人類最高知識水平和生產技術,外圍國家無一不是知識落後人才匱乏。因此造成這種分化的最根本原因,還是在於知識的擁有程度不同。外圍國家處境的好壞往往僅由自身擁有的物質價值來決定。

也許有人認為正是因為貧窮才導致外圍國家知識匱乏,但實際上擁有商品數量多寡並不能改善知識富集程度,比如中東石油國家。

美國能從一個邊緣之地成為世界中心,靠的不是出口資源致富,而是由於湧入大量躲避戰亂的高知人口。

所以德國戰敗、蘇聯解體有個共同現象,即各國第一目標就是爭奪流散出來的科學家和高級技工,爭奪知識和人才就是爭奪財富。

因此中國崛起從根本上說就是中國獲得了知識,配合自身擁有的物質,有了在國際分工鏈條上逐級向上爬的能力。中國近期的“千人計劃”也可謂意有所指。

3.俄國、日本未來是邊緣化?

縱觀工業革命以來人類生產力的發展,有個現象就是伴隨生產效率的提高,支撐這一生產效率的產業鏈越來越長,分化越來越細,參與分工人數越來越多。可以猜想,將來人類更高的生產力一定需要更多的人口。

這一猜想也可以反過來求證,即有需求才有生產,人類生產商品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滿足人類自身的需求。更多的人口與人均更高的需求才能刺激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

所以可以斷言,人類社會生產效率與參與生產的人口一定是同步增加的。

比如一個機器人可以替代100個流水線工人且效率增加10倍,但機器人的研發、生產、維護也許需要200個人才能完成。因此將來“人類協作生產”這個大機器,一定需要越來越多具有不同專業技能的人。換句話說在未來社會裏,文盲或者知識不對路的人,連賣苦力的機會都沒有。沒有合適的知識就不能參與社會分工,同時也被社會財富分配拒之門外,徹底成為廢物。

歪一下,因此對於國內的某些少數民族,安撫與縱容是對其民族未來的不負責。不能掌握合適知識必將面臨被社會分工淘汰的命運,這種對未來的絕望感是給予多少幫扶都消除不了的。

只要有知識,哪怕身無立錐之地也能換來所需物質。因此看待俄國、日本的未來,不應該僅看他們有多少物質,而應該看他們有多少知識人口,未來是否能繼承並發展知識,是否積極參與人類協作分工。

4.知識發展與規模效應

人類知識的發展總體上是種升級效應,有點像遊戲裏點科技樹。先是少數人發現了I級知識,然後I級知識擴散。某個時刻在掌握I級知識的人口中又誕生了II級知識,之後II級知識擴散...如此反復。

因此從概率上來講,掌握次級知識人口最集中的地方往往最有可能誕生出下一級知識。古人雲“子承父業”,“近水樓臺先得月”,算是對這一事實的“唯象認識”。

所以中國想要成為“核心國家”的最大倚仗必須是:“最大規模的、符合時宜的受教育人口與足夠的工作機會”。

註意四個潛臺詞:人口少了不行,人口多但缺少教育不行,普及了教育但教育內容錯誤不行,受到正確教育但沒有實踐機會不行。

因此習李政府的政府職能改革與給市場松綁的程度,確實是關系中國未來命運的決定性舉措,如果不能順應生產力發展規律,必將扼殺中國未來發展潛力。

5.未來

千萬級的英國、一億級的美國、蘇聯、日本,十億級的中國,覆蓋了工業革命以來人類知識和生產力大爆發的前三步。如果時間允許的話,將來還會出現數十億人口的自貿區。

假如人類沒被自己愚蠢的戰爭滅亡,未來一定會走向“大同世界”。因為只有團結起來才能應對更大的挑戰、滿足更細的分工。小國寡民的“民族國家”註定沒有出路。

https://www.ccthere.com/article/4013478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72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烤糊的卷子 - 對當下紛繁亂世的思考框架 Empty 回復: 烤糊的卷子 - 對當下紛繁亂世的思考框架

發表 由 lung 周五 10月 30, 2015 7:17 am

感謝您的意見,以下逐條回復。 [ 烤糊的卷子 ]

1 關於殖民地對於宗祖國的意義,不單單在於其收益,更主要的在於這種收益是排他性的。宗祖國對於殖民地的資源和市場具有排他性的占有。而且歷史上英法等殖民國家放棄殖民地的過程,也不僅僅是占領費用成本的計算,也有美國強迫的因素在裏面。美國在二戰後已經不能容忍那些缺乏實力的歐洲小國排他性的占有世界廣大殖民地的收益,維系多個分立的核心與外圍的帝國體系,它需要打破這些原有結構以實現自己資本主義世界全球霸主的地位,把原殖民地通行的貿易結算貨幣英鎊法郎統統改成美元。美國現在是不是也在依靠武力排他性的占有某些地區?海灣石油國家應該是個很好的例子。只是美國的臟活幹得比較隱蔽罷了,沒有英法的吃相那麼難看。

另外,我也說句政治不正確的話:就憑新疆如此豐富的資源,即使多增加些占領費用,也是合算的。

2 財富是什麼,我按照馬克思的話說,財富就是人類勞動的累積。當然腦力勞動也是勞動,知識分子也是勞動者,這個不矛盾。不過我幹得是工程行業,在我這個行業勞動者的勤快等品質與勞動技巧至少和土建工程知識一樣重要。而且也不能說文化低的勞動者就沒用,工地上小學文化的工人師傅手上做出來的細活,我就做不出來,所以說知識分子別把自己擡的太高,這個世界離不開底層的勞動人民。至於說機器人代替勞動者,以我對機器人原理的了解來說,不可能。而且這個前景講了好幾十年了,現在也還是停留在科幻小說階段,實在很難相信以後會真的發生。

3 俄羅斯在世界經濟體系中的地位現在就已經邊緣化了。除了冷戰留下來的軍工遺產外,俄羅斯在世界經濟中扮演的地位不過也就是個大號沙特。現在人們覺得俄羅斯重要只是它冷戰余威尚存,還有獨立的政治地位和政治影響力,但它在經濟上已經是個邊緣角色了。

日本現在在世界上還能有口好飯吃,本質原因是歷史形成的資本積累優勢,除此之外我不認可它有任何其他優勢。至於說有大量知識人口是個優勢,我不同意。知識人口本身就是資本積累的產物。沒有長達二十幾年的連續教育投資,沒有大量資金堆出來的資金技術密集型崗位的實踐,沒有連續高強度的技術研發時間的累積,哪裏來的大量知識人口呢?之前看過一個在美國大學裏教數學的華人學者寫的文章,就談到現在來自俄羅斯和東歐數理人才斷檔的問題。人還是那些人,基因也沒有變,可是那個地區再也不能大量出產優秀數理人才了,因為那個靠中央計劃集中資源投資於人才培養的機制,已經不存在了。按照現在日本政府和企業的財務狀況,日本高技能人才培養的斷檔也是完全可以預期的事。至於為什麼日本現在政府和企業財務狀況越來越差,我的思考結論就是:天命如此,非人力可為。

4 關於中國知識人口的問題,我還是放在資本積累這個大框架下看的,我不把知識人口單獨看成是決定性的力量。

5 世界能否大同我不知道,按歷史經驗來看是不能。我這個人非常保守,凡事總喜歡翻歷史。如果以前某些事總是一而再再而三的發生,我就覺得以後很可能也會發生;如果某些事在歷史上從沒發生過,我就覺得以後也不太可能。

https://www.ccthere.com/article/4013708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72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烤糊的卷子 - 對當下紛繁亂世的思考框架 Empty 回復: 烤糊的卷子 - 對當下紛繁亂世的思考框架

發表 由 lung 周五 10月 30, 2015 7:21 am

外圍還是核心 [ hullo ]

中美之爭,主要不是外圍之爭,而是核心之爭,只是因為中國的核心,主要是被造就出來的,還很不清晰罷了。

強調外圍之爭,還是帝國主義思維,這一套在核武制衡,全球化,信息化的當今世界,已經不可能再現了,伊拉克戰爭,阿富汗戰爭,利比亞戰亂,已經清楚地證明了這一現實。

中國的復興,或是將來的崛起,有三大原因,一是全球產業的大轉移,這是最明顯的,二是毛澤東紅利,這主要是暗藏的,三是鄧小平的堅決穩定,堅決開放的政策,將前兩者嫁接了起來。

全球產業大轉移,是發達國家勞動力成本提高,和本土市場飽和的必然,因此,開拓新的生產基地和市場,就成為資本的趨勢,中國是最大的生產基地,也將是超過美國最大的市場,這便是中國復興的第一決定因素。

中國盡管問題多多,但只要不發生大的內亂,在全球資本的大轉移的趨勢下,中國的復興,就是不可阻擋的。

穩定壓倒一切,鄧小平的這個論斷是十分正確的,只要能夠維持穩定,依靠全球資本,和中國勞動人民的推動,中國的發展就會水到渠成。

問題在於,中國怎樣維持穩定,是積極地穩定,還是被動地穩定,現在的中國主要是被動地穩定。

對內是積極地穩定,對外是積極的防禦,這應該是中國復興與崛起的基本國策。

鄧小平的堅決穩定,堅決開放,主要是被動的實用主義,在社會階層失衡,區域失衡的今天,越來越難以為繼。

因此,中國必須找到新的現實和理論基礎,要麼照搬西方教條,要麼從毛澤東再出發,這便是中國當前的左右之爭。

普世價值的西方教條,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時代,越來越暴露其弊端,不但大多發展中國家陷入混亂,即使發達國家也難以幸免,因此,逐漸喪失了意識形態上的號召力,但作為既得利益爭鬥的工具,卻仍然有很大的作用,這在香港的泛民派,就極為典型,小眾民主,民粹民主,成了維持既得利益的媒介和工具。

從毛澤東在出發,不是回到毛澤東時期,而是將毛澤東作為一個承轉的核心,正本清源,繼往開來,這就必須要重新認識毛澤東的思想精神,和毛澤東時代。

毛澤東的思想精神,根本是什麼?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這也是信奉毛的人難以統一的主要原因,在俺看來,毛主義的根本就是主動的能動性。

無論是個人的奮鬥哲學,矛盾論,實踐論,或是軍事方面的遊擊戰,運動戰,人民戰爭,或是經濟方面的大躍進,人民公社,群眾運動,或是政治方面的文化大革命,上山下鄉,其根本都是能動主義,人的能動性,社會的能動性,是毛主義的靈魂,但能動性有被動失控的時候,也有主動有序的時候,主動的能動性,就是主動有序的能動性,但在某些時候,由於失誤,或不得已,而不得不部分失控,這便是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的混亂之源。

主動的能動性,是揭示人類社會發展的鑰匙。

多難興邦是被動的能動性,歷史周期律其更根本就是能動性的周期律,戰亂造成被動的能動性,而形成新的王朝,為了維持主動的有序統治,而遏制社會的能動性,但能動性的喪失,主動性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最終只有崩潰,大明王朝,清王朝,和蘇聯都是這個原因。

在中國歷史上,主動性和能動性是二元的,這便是歷史周期律的根本原因,西方資本主義的興起,主要是實現了主動性和能動性的統一。

主動的能動性,是任何國家崛起的根本。

鄧小平的堅決穩定,堅決開放,也可以看做維持主動,和保持能動的策略。

主動的根本是組織,統一的多次元組織,西方的組織有政府,宗教,企業,社團,中國的組織,主要只有政府和企業,因此,在組織方面,中國社會只能統一於政府,多次元的主體則是企業,政府必須承擔遠比西方政府更重的責任。

能動的根本是機制,即多次元的統一機制,在毛澤東時代,因為資源稀缺,不可能實行市場經濟,因此,多次元的經濟主體是各級地方政府,多次元的政治主體是文革中的各種自發組織,這兩個方面盡管釀成了巨大的損失,卻是中國維持能動性的不得已選擇,而改開後,鄧小平開放內外資,則是以企業和地方政府為主體,實現社會的能動性。

政府的主要作用,應該是維系主動,企業的主要作用,應該是維系能動,但現在地方政府過多參與經濟,則使得主動性逐漸失控,能動性成了飲鴆止渴。

日本和韓國,政府在經濟活動中的作用很大,但主要是輔助企業,而不是越俎代庖,中國也應該向日本韓國學習。

中國與美國的競爭,是主動性和能動性的核心競爭,而不是對原材料和市場的外圍競爭。

美國日本的衰落,只是因為本國勞動力成本上升,和市場飽和,造成的國家盛極而衰,而不是精英階層的衰落,與之相對應,中國的復興,主要全球資本大轉移和中國勞苦大眾推動的結果,而不是中國精英基層的復興,中國精英階層很多只是搭便車的寄生者。

西方因為民主普選,很多下層民眾成了寄生階層,這是西方喪失能動性的主要原因,中國上層因為權力壟斷和資產壟斷,也成寄生基層,這是中國社會喪失能動性的根本原因。

能動性的喪失,主動性也將難以為繼,逐漸地陷入被動,社會秩序破壞,道德法制蒼白無力,最原始的欺壓手段,通過黑社會,與極端宗教維持社會基本的秩序,這在全世界已經開始蔓延。

主動的能動性是人類文明的根本,這個世界會更好麼?只怕未必,能動性是唯一的解藥,最能代表主動的能動性的毛主義,不但是中國的唯一出路,也是人類的唯一出路。

馬克思主義,造就了自覺的主動,毛主義,造就了主動的能動,以主動的能動性內功,為核心的社會模式,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方向,西方那種通過對外侵略掠奪的外功,來維系主動和能動的社會模式,已經不可能再現了。

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中國在意識形態方面不能照搬西方,在發展模式方面也不可能照搬西方。

西西河的社會達爾文主義,民族主義,帝國路線很盛行,難道就沒有想過與教條的普世價值,不過是西方模式的一體兩面。作為西方模式的形式,所謂的普世自由民主是空中樓閣,作為西方模式的實質,社會達爾文主義也難以為繼。

https://www.ccthere.com/article/4014035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72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回頂端


 
這個論壇的權限:
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