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ggundam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雜談工業

向下

雜談工業 Empty 雜談工業

發表 由 lung 周四 7月 11, 2019 6:15 am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67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雜談工業 Empty 回復: 雜談工業

發表 由 lung 周四 7月 11, 2019 6:15 am

水至清則無魚;魚和熊掌不能兼得;這是古語。
不能因爲林子大了什麽鳥都有而把林子給砍了(出自《李衛當官》中康熙對李衛說的話)。

現在非常討厭書生憤青(雖然曾經上學時我也是),因爲他們只會站在理想或者絕對公平的立場上來評論是非,而許多事情不是那麽簡單的靠錯與對來劃分。

總有些人用他們膚淺的知識來否定別人辛苦的成果,比如局座說霧霾防激光,很多自以爲是的沒有知識的人就嘲笑局座;再比如世界最大的吊車——造大型航母專用的吊車就是我國生産的。有人說吊車有什麽技術含量,以前沒有這麽大的吊車老美的航母不照樣下水。看到這種論調剛開始真想跟他講解,然後會作罷。因爲就好比一個初中生,用自己僅有的初中數學知識來斷定微積分是錯的,你想要給他講明白,首先要把高中的數學相關知識給他講了,然後再講大學高數的相關知識,這些知識沒有幾個小時講不完,你也懶得講;就算你不懶得講,他說不定還懶得聽呢;就算你願意講他願意聽,你花幾個小時講完後,他也不一定能聽得懂。所以綜合考慮一般是不理他或者留言罵他,而他呢覺得自己說對了,還在那裏沾沾自喜。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67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雜談工業 Empty 回復: 雜談工業

發表 由 lung 周四 7月 11, 2019 6:16 am

有一個例子兔吧的人都知道,就是斯大林剛接手蘇聯時,要求蘇聯全面推進工業化優先發展重工業。那時蘇聯是個農業國但不是個農業強國,所以有學者反對,學者反對的原因就是會造成俄羅斯現在的經濟結構局面。學者說得確實是對的,但是如果當時斯大林不加速工業化,那麽德國進軍蘇聯時蘇聯就不會生産飛機大炮和坦克了,蘇聯無法與納粹抗衡,說不定就滅國了。這就是魚和熊掌不能兼得。選擇了不被滅只能快速工業化,選擇了快速工業化,就會有經濟嚴重失衡的狀態,俄羅斯現在就是。不能兩全其美只能取舍。

從農業國家到工業國家中間必然經曆一段時間就是因發展工業而破壞環境,這個也不能兩全其美。任何工業化國家都有這段經曆:英國倫敦的霧都、美國因爲發展工業造成河流汙染而引進亞洲鯉魚淨化水域、小日本當年的水俣病等等。還是上面那句話,魚和熊掌不能兼得,主要看取舍了。在社會上很多事情都面臨著這樣的抉擇,不可能有兩全其美的辦法只能從中取舍。大多數情況都是媳婦和媽同時掉水裏先救誰的選擇。

現在機械産品的質量在中國比較出名的就是德國和日本,但是他們的名聲就是70、80年代起來的。50年代的時候德國貨的品質就好比中國的90的産品質量,非常差,差到什麽程度呢,英國曾禁止進口便宜且僞劣的德國貨。這個沒辦法因爲資金不足所以質量沒法保證並不是德國技術差,他們必須通過一種手段來完成原始的資金積累,就好比當年的某市的假鞋。至于日本的産品質量只能說在民用工業(汽車、加工機床等)方面優秀,軍工就不行了。我個人認爲日本人的優化能力極強,研發能力不強。比如風靡80、90年代的隨身聽,就是在手提式收音機的基礎上優化到了極致(確實厲害)。想當年80年松下索尼何等輝煌,如今已被趕超。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67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雜談工業 Empty 回復: 雜談工業

發表 由 lung 周四 7月 11, 2019 6:17 am

記得幾年前小日本的心神戰鬥機研發,當時我奇怪日本沒有風洞怎麽研制三代以上的戰鬥機。後來才知道,他送法國去吹風洞。當年網上許多人以此來證明小日本多麽厲害,結果下馬了(太不給精日面子了)。現在網上又出來了小日本的20噸推力的發動機XF-91,預計明年實驗所有的數據(就是說還在研制過程當中)。國內又有一批人以此來證明日本比我們厲害。如果是民用領域的,日本不可小觑,但是軍工方面,只能呵呵。航空發動機必須一步一個腳印走來,沒有捷徑。當年美國的F100發動機故障率高得嚇人,導致F15被停飛,致使F15榮獲“機庫皇後”的贊譽,後來耗費10年時間才解決。現今能研發以及生産小涵道比大推力的第三代戰機發動機只有三個國家——美(F100、F110)俄(AL31)中(太行),英國羅羅目前沒有相關的成品三代戰機的發動機,只有中推EJ200(法國也是只有中推M88),不過羅羅應該有生産小涵道比大推的實力,只是沒有相關戰機與之配套所以沒研制。太行的問題應該在2014後年就解決了,因爲記得14年還是15年看新聞聯播,內容是我國接受一批先進戰機,影像內容就是J10而且後面裝備的太行發動機很清楚,還故意給了發動機特寫。而且從那以後,我們再也沒有進口AL31。

90年代摩托車開始流行,有這麽一個例子,就是當年的路邊摩托車維修店,把從小日本進口的摩托車發動機分解後裝不進去了。上學時學機械設計有一種配合叫過盈配合,常溫是裝不進去的,需要冷裝。現在隨著工業能力的提升,一般的中小企業都有冷裝,比如某些機床的銅套與機身的配合就是過盈配合,體積小一點的銅套可以放冰箱裏凍一段時間後拿出來裝配。再大一點的可以用液氮對其冷凍。現在我們的工業能力提升了,這點問題都不是事了。

隨著工業能力的提升,我國也可以生産精密的加工中心了,産品的質量好價錢自然要高,而許多公司出于成本考慮就會買價錢低的産品,然後開始吐槽國貨不好,其實是一分錢一分貨。比如數控龍門镗銑床,這種機床的機身都是鑄鐵件的,上學時有個詞叫應力,消除應力的辦法叫時效,一般做法是鑄鐵件鑄造完畢後,需要放一到兩年來消除內應力,不消除的話過一段時間會産生變形。而國內企業對于這種大型設備是需要用的時候才訂貨,訂貨就著急用,一般交貨期都是半年或者盡可能的短。這樣就沒時間時效了,導致剛開始機床精度好,一兩年後精度變了,需要重新調整精度。這樣給人感覺就是國貨質量不行。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67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雜談工業 Empty 回復: 雜談工業

發表 由 lung 周四 7月 11, 2019 6:17 am

當然我們與歐美日還是有很多技術上的差距的,這些技術當中有一部分就是所謂的“窗戶紙”一捅就破。“技術就是一層窗戶紙”這句話是針對懂技術的人說的,對于不懂技術的就是無法逾越的鴻溝。幾年前有個大型國企,用法國生産的銑頭,突然有一天這個銑頭出現了精度問題,可能是跳動産生的吧。然後自己內部的裝配工將其拆卸後重新組裝反複再三,問題沒有得到解決。不得已請其廠家售後人員來維修,這個法國佬在休假不想來,後來要求按時間算錢(坐飛機的時間也算在內)。來了後一看銑頭,壞笑了一下說道“你們拆過”,然後拿了個布把銑頭蒙上,然後進去搗鼓不到十幾分鍾,出來後說好了。然後一測試真的好了。其中這個技術就是窗戶紙,因爲他知道我們的能力厲害所以所以用布蒙起來。如果現在我們的工業像民國那樣,人家根本不用蒙布,就光明正大修理咱們也不會。

在下是做機械設計的,很多外行人覺得山寨是很簡單且很不齒的行爲,其實不是,山寨的前提是有相關的能力後才能山寨的。(德國崛起山寨英國、美國崛起山寨歐洲、小日本崛起山寨歐美、輪到中國崛起理應山寨全世界——金政委)。以加工機床爲例,比如測繪一套德國镗床,測繪尺寸很簡單,難的是圖紙中的尺寸鏈、形位公差、配合公差、材料、熱處理。就算是測繪主軸是160mm的镗床,那麽參照原結構設計出一套主軸是200mm的镗床怎麽辦?有人說等比例放大不就行了(真有外行人這麽說),若這麽簡單那每個人都能輕而易舉的設計镗床了。而是需要應用力學的知識進行受力計算及受力分析,來確定各個重要零件的尺寸。尺寸確定了還要考慮工藝等等問題,總之機床行業不是那麽簡單的。

目前市場流行的機械行業3D設計軟件有4個——CATIA、UG、PRO/E、SOLIDWORKS。沒錯都是外國研發的。有人又以此抨擊國人不行等等,其實是有原因的,不是國人不想開發,而是國人都用破解版的,就說不花錢版的(有人說爲何不用正版的?因爲正版的賊貴,可以百度一下查查)。試想一下,你是一個軟件公司老板,請了一個設計研發團隊耗時3年投資幾百萬研發出一款與上面比肩的機械設計3D軟件。結果只賣出了十幾套,然後網絡上就有破解版出來了,于是你的正版産品賣不出去了,全都免費下載破解版的了。就是所,你投資幾百萬就收回幾十萬的錢——賠了。那這個公司就沒有利潤了,就要倒閉了。同理單機遊戲也是這個道理,因爲有破解版的存在,所以國內沒有人研發單機遊戲,都做網遊了,因爲網遊免費玩但是道具收費,總之賺錢才是主要的。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67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雜談工業 Empty 回復: 雜談工業

發表 由 lung 周四 7月 11, 2019 6:18 am

投資機床行業需要很多的資金,比如投資一個幾萬平米機械壓力機生産車間(包括廠房、加工機床、航吊等等所有配套齊全)大概一到兩個億。主要的加工設備很貴,比如一台數控龍門镗銑床4*10米 大型國企的價格是在1800萬一台。10年左右國家扶持汽車産業使得壓力機非常火爆,有一家效益很好的私企想買一台德國的同類産品,價格是1000萬歐元,嚇得沒敢買只好買大型國企的産品。

金屬切削機床價格很高,就好比數控龍門加工中心做得比較好的國企——北京一機床。也只有國企能做得好了,因爲不怕資金不足。2013年在下有幸去北一參觀,車間恒溫20度!中央空調一年四季全開,就說這電費一般的私企就承擔不了;而且車間衛生非常好,地面非常幹淨幾乎能映出人影來。北一的質量管理非常嚴,加工好的零件禁止用裸手接觸,因爲手指上有汗液接觸後會在加工好的零件表面留下指紋,對于這種在零件上留下指紋的産品直接報廢。

生産成本這麽高那麽其價格同樣高,又因爲是國企所以資金問題不太重要,因此北一可以無後顧之憂的追求産品質量,但是如果私企這麽做,很可能因爲資金不足且價格過高在市場上沒有優勢而導致資金不足的嚴重後果。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67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雜談工業 Empty 回復: 雜談工業

發表 由 lung 周四 7月 11, 2019 6:18 am

資金只是機床行業的最基本的前提,充足的資金不能保證産品質量,還必須有相關的設計人員和相關的技術工人(注意“相關”)。很簡單的例子,讓一個汽車的裝配工人去組裝镗床肯定不行,即便這個工人在汽車裝配領域多麽厲害,但是在裝配機床時的效果和一個學徒工差不了多少。這也是爲什麽俄羅斯有航母的圖紙卻不能再次制造航母,原因就是蘇聯生産航母的黑海造船廠位于烏克蘭,俄羅斯沒有相關技術工人(錢不是最主要的原因)。

現在很多企業招技術工人都是以技術水平來定工資的,比如招船廠電焊工,招工時領導扔給你一塊鐵板當著面焊幾道焊縫,然後領導根據焊縫質量來定工資。

鉗工有個技能叫“刮研”,就是說機床加工後的平面是不平的,會有幾個高點,然後用這個平面與平尺(是接近于一個平面的量具)接觸,觀察他們的接觸點,接觸點越多證明這個加工的平面越平。一般的接觸點都很少,此時需要鉗工刮研。拿著刮刀一刀一刀刮研,將高點研去,然後再與平尺接觸,再觀察接觸點數量,直到接觸點的數目符合標准。這是個技術且體力活,鍛煉腰肌和腹肌還有胯部肌肉(不是開玩笑,別想歪了)。同理還有銅套的刮研,上面說的刮研就是手工去除很小的量,都是幾絲的量。刮研費時費力,現在一些企業不用刮刀刮了,而是用安裝了抛光片的角磨機,用抛光片代替刮刀,最後再用刮刀把整個面都刮一遍(這個過程是告訴人家我是用刮刀刮的,不是抛光片抛的)。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67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雜談工業 Empty 回復: 雜談工業

發表 由 lung 周四 7月 11, 2019 6:19 am

機床行業上了一定規模都會要求通用化、標准化。其實要想實現通用化、標准化不難,需要資金充足、加工設備好、工人細心、該報廢就報廢。舉個例子一個主軸有一段直徑是200g7,工人精加工時加工成了199.5g7,現在這個軸經過了鍛造、粗加工、熱處理這些過程後,只有這一段不合格,其余都合格,小企業報廢不起,只能把與之裝配的另一個零件的孔由原來的200H7改成199.5H7,這樣這根軸就不用報廢了。但是這根軸和與相想配合的零件就不能與其他的標准産品通用了,將來在裝配時或者在賣配件時都或多或少造成了很多麻煩。當年中美合作的時候,老美被我們的相同位置的零件不通用不能互換惹怒了,強制要求我們走標准化、通用化。

來個插曲,這個字“鉻”念ge,但是在機械行業這個字必須念luo,剛畢業時我念ge,被人笑話。至于爲什麽念luo有人說是與“镉”字作區分。

現在的大型企業都培養一個蘿蔔一個坑的人才。比如做機械設計,在小企業學到的東西多,因爲可以接觸整台機床的設計。而大集團公司的普通機械設計人員,只讓你接觸某個部件的設計,不讓你接觸其他的部件(當然他們的幾個設計核心人員比如總工程師還是很全面的),就是說你設計機身的,就只設計機身,離合器、傳動等部件不讓你接觸,這樣就造成了許多人只在某一部件的設計在行,其他的也不在行。這樣對個人沒有好處,但是對公司有好處,防止你什麽都學會了跳槽到競爭對手那裏,把我的技術帶走了。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67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雜談工業 Empty 回復: 雜談工業

發表 由 lung 周四 7月 11, 2019 6:19 am

工業是一個國家強大的基礎,工業強大農業自然也強大。要想使農業高産必須有農用機械、農藥、化肥。在下出生農村,眼見工業的發展帶來的糧食高産。老夫出生農村,是85後。現在收割小麥直接用聯合收割機,一次到位。回想兒時,條件好的用拖拉機前面安裝個切割裝置來割小麥。條件不好的,人拿把鐮刀彎著腰割小麥,人工割小麥也是個技術活,因爲新手不留神就割自己腳踝了。小麥割好還要排隊等脫粒機。回想當年,爺爺那一輩是怎麽熬過來的,其實他們能夠熬過來,我覺得他們經曆過比那時還要差的時代(解放前的時代)。

上初中時,老夫還到地理拔草呢。現在除草劑水平提上去了,很少要拔草了。農村家裏都有菜園子,我們當地一般是立秋才種白菜,如果春、夏種白菜就收拾不住蟲子。秋天天氣已涼時白菜上的蟲子不多,但也需要打一次兩次農藥。試想一下如果不用農藥,吃飯時發現炒菜當中有許多白色、胖嘟嘟的菜蟲,能吃下麽?

現在有人提倡無農藥化肥的糧食,說那樣健康。其實植物吸收無機物進行光合作用生成有機物,那麽糧食高産就是有機物産生得多,根據能量守恒,植物産生多少有機物需要相應吸收相應的無機物。所以糧食高産必須要用相應的化肥。老夫也不知道這種不要農藥化肥的有機糧食的言論是如何傳播開來的。總之對付這樣的人最好的辦法就餓他們一段時間。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67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雜談工業 Empty 回復: 雜談工業

發表 由 lung 周四 7月 11, 2019 6:20 am

現在很多知識少的人對那種官方的話從來都懷疑,對小道消息很是深信不疑。比如無籽西瓜、無籽葡萄是用避孕藥弄出來的,驢馬雜交生不予的騾子證明雜交水稻不好等等,老夫都無語了,你也不能給他們講道理,因爲高中生物知識他們不懂,只能由他去吧,然後在內心鄙視他們一番。

聽爺爺講他們年輕的時候(解放前)醫療條件差,小孩尤其是5歲以下的小孩只要感冒發燒,那就得聽天由命了,撐過去就沒事,撐不過去就拿席子一卷,然後扔掉;新中國成立一段時間後能夠自産青黴素了,這個現象才解決了。回想一下老將時代的宋子文,有人提議建盤尼西林(青黴素)廠,老宋答:老美能生産的,我們還生産他幹嘛!真是服了,民國在國民90%的文盲下培養一些胡適、徐志摩、郭沫若等等這樣的文豪有啥用,說的冠冕堂皇的口號,享受著那麽高的工資,就算那幫文人寫出了《滕王閣序》這樣的流傳千古的文章有啥用,小日本該侵略還侵略,民國該替滿清搭子還庚子賠款還照樣還。現在想想都搞笑,民國替清朝還戰爭賠款,我身邊還有人說民國好。哎……

跑題了啊,不過再跑一下,老夫兒時記得肚裏有蟲吃了打蟲藥後拉出蛔蟲來,乳白色、長長的在便便裏,有的還沒死掉頭部還在輕微蠕動,還有小孩拿棍挑出來玩!各位有此經曆麽?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67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雜談工業 Empty 回復: 雜談工業

發表 由 lung 周四 7月 11, 2019 6:20 am

回想我小時候,農村只有夏天才能洗澡,用那種不保溫的太陽能,鐵皮的水箱外表塗層黑漆。哎,不知道爺爺那輩小時候如何過來的。

機床行業的技術工人必須要有很高的經驗,有些經驗沒有辦法寫出來傳下去,只能自己積累。比如機械壓力機機身的焊接,這種結構就是“方箱”結構。先說所總體過程吧,首先設計人員先把圖紙設計出來(算強度、撓度來確定鋼板尺寸等等),再把圖紙拿到焊接車間領導那裏,問用不用開工藝孔,然後焊接車間領導根據自己的經驗,考慮有些地方沒法焊接需要開工藝孔方便把手伸進去,還有焊接過程零件需要翻轉需要在什麽位置開起吊孔等等,設計人員回去把工藝孔都加上去(加完工藝孔一般不需再核算強度、撓度等了,因爲設計時故意稍微加厚一下),最後再出圖。

這些圖紙到了焊接車間那裏,首先要火焰切割下料(板厚大用火焰切割經濟),下料完成後需要校平,因爲火焰切割完了後,熱脹冷縮導致下料表面不平這時就需要校平。校平過程就是工人用火焰給下料的平面高起來的那些線段加熱,至于用多大的火焰、加熱多久這些就全靠經驗了(這個經驗就是沒有辦法寫出來的那種,必須自己積累。就好比做飯的菜譜食鹽適量、味精少許,到底多少也說不清楚)。這些工作做完後,就可以到平台上對其組焊,組焊就是對著圖紙把板料電焊起來,有些板需要最後焊,因爲提前焊就擋住一些焊縫了。然後考慮到焊接會造成豎板與橫板的垂直位置發生變化,還要焊接一些撐架等最後再敲掉這些撐架。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67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雜談工業 Empty 回復: 雜談工業

發表 由 lung 周四 7月 11, 2019 6:21 am

最後就是焊接了,焊接也是有順序的,先把所有焊縫都輕微焊一遍,然後再按照圖紙要求焊縫尺寸把焊縫焊滿(這個過程必須兩個人以上對稱焊接,即同時從兩側向中間焊、或者同時從中間向兩側焊)。因爲焊接受熱有應力,如果一個人從一端向另一端焊接,那麽輕則焊完後箱體變形,重則焊接到一半,另一端的焊點就漲開了。如果發生上面兩件事補救就非常困難了。

現在這種技術工人非常難招了,而許多所謂的白領非常好招,供不應求。我看抖音有許多教人用word、excel、ppt技巧的視頻,而視頻內容大多是領導交給一些內容要求區分、對齊、排版等等,這種工作如果讓老夫來做,老夫直接就抑郁了,這種工作剛畢業的學生就可以做,無非就是慢點,哪怕一個人做了10年,工資也不會太高因爲誰都可以替代。

絕大多數的機床制造行業的私人中小企業都很難留住90後的車間工人。其實並不是誰對誰錯,而是那些老板對90後的工人的認識還停留在過去60後70後工人的身上。我剛畢業的企業老板是60多歲的人。那時那個工廠的主力是50後60後70後的工人,那些工人都是能吃苦耐勞的,主要目的是賺錢,如果加班1.5倍工資,他們估計會主動加班掙錢。那時絕大多數類似的企業都是日薪制,加班就按照正常算,不會有1.5倍工資。而80後雖然不想隨波逐流奈何大環境就這樣,哪裏都一樣,所以就忍著。但是到了現在,機械工廠60後人不多了,70後也不太多了,90後進廠就不慣著老板毛病,周日沒有假,老子不伺候了;領導脾氣差,老子不伺候了;食堂夥食差,老子不伺候了;住宿條件太差,老子不伺候了。所以機床制造的中小私人企業很少有90後的車間工人。這也是自動化流行的主要原因。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67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雜談工業 Empty 回復: 雜談工業

發表 由 lung 周四 7月 11, 2019 6:22 am

現在小孩上學老師都不敢對學生動粗,回想我們那時上學,老師就是絕對正確的,老師打了我們,我們也不敢回家告訴父母,因爲父母是支持老師的。想一下老師講課,下面有幾個調皮的學生不聽,他自己不聽不算,還帶動周邊的人不聽,于是老師的做法是殺雞儆猴,把那個不聽話的學生叫過來,當著同學的面扇一個耳光,然後讓他在教室門口站著。這下教室就安靜了,調皮的同學再不敢鬧了。等下課後,老師再去哄哄那個被當衆開刀的同學。這招在我們上學時屢試不爽。但是現在這招不好使了,挨了打後,家長就去找老師。所以造成現在的學生受不了委屈,上學時還好,因爲同學間沒有利益的競爭。但是畢業後參加工作就得有一段時間的委屈受了。

很多機床行業的中小私企,發展到200人以上的時候發現管理有些混亂,于是想管理正規化一些,就會仿效大型集團企業的管理模式,這段時間是企業最危險的時間,如果發展壯大了,企業就好了,如果失敗了,就慘了。因爲100人左右的企業,員工不多,所以領導都知道每個員工每天的任務,而且完成的情況。但是人員大于200人時,領導事情就會很多,到時候不能了解每個員工的情況。這時如果還按照這個管理方式來管理500人的企業,那就有很多的管理漏洞,而且會有很多人鑽這個管理漏洞。但是如果全照搬大型集團的管理制度,就會出現管理流程繁瑣,增加管理成本降低管理效率。比如我們當地一家企業請了一個大型國企分廠的總經理來管理,結果照搬大型國企那一套,有好處,也有壞處,總之有人評價是:請一個指揮正規集團軍作戰的將軍來指揮遊擊隊。我覺得這個比喻太恰當了。

這個大集團領導來了以後,中層領導的會議就多了。然後車間加工超差了,需要請技術負責人寫處理意見,然後按照處理意見來修改或者就此使用。但是技術負責人寫完意見後,爲防止其意見出現錯誤,需要技術領導簽字。不過技術領導在開會,那麽這個簽字就要等領導開完會過來簽。那車間工人就著急了:到底怎麽弄啊,工人要掙工時拿工資的,一直等也不是辦法,如果提前拆下來,一會通知需要修改,那就要重新裝夾、找正,半小時又沒了。這樣就降低了一定的效率。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67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雜談工業 Empty 回復: 雜談工業

發表 由 lung 周四 7月 11, 2019 6:24 am

前面說到山寨我沒有說完,能山寨出別人的産品的前提就是自己的能力積累夠了,很多東西都不是表面看起來那麽簡單,比如學遊泳,剛學遊泳時有沒有發現一個困惑:怎麽咱的動作和人家的一樣,爲何人家能遊起來,而咱就不行?

要想發展工業必須要普及教育,但是總有人不好好學習,還自尊心脆弱。我前面說初中生質疑微積分的例子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遇到過,老夫就遇到過。09年時有外省的哥倆來我們當地工作,租得是平房。他們嫌廚房的電源接口少,買了個插排插頭接在主臥式,電線繞客廳然後經院子進廚房,但是呢插排的電線太短,于是當弟弟的大神將插排電線剪斷後用4、5米長的廢棄的電話線從中串聯來增加電線的長度,電話線的材質是鋁。然後他哥問我說,電線沒加長時,燒水幾分鍾就開了,加長後燒水十幾分鍾沒開,是不是與電線加長有關?這明顯是初中物理,于是老夫就告訴他原因,他哥就把中間那段電話線去掉了。他弟弟不服,找到老夫說,高壓電線都不是銅的所以老夫說的不對等等,我當時就懵了,這就是秀才遇到兵了,因爲我覺得給他講高壓電與家用電的區別他也聽不懂。所以只淡淡說了句,高壓電不一樣。他弟弟當時是不服的,當然最後還是靠事實來證明科學對的。

機械設計很多結構都是要想達到某種效果,研究來研究去發現最佳就是這種機構。就好比做數學題,只有一個簡單的思路,大多數人都選擇了這個解題步驟,並不是說他們抄了別人的。比如隱形戰鬥機的正視圖都相似,並不是說蘇57殲20殲31是抄襲了F22,而是要想正面隱形必須要用這個結構。說到戰鬥機想當初我們何等地落伍,殲6殲7挑大梁、殲8II還問題重重,即便是這樣,航空工作人員依然在70年代開始研發飛豹。那個年代的工程師都是神級別的人物,沒有3D軟件,全部用手繪圖紙,先在腦子裏構思好三維結構,然後用鉛筆、T型尺、圓規等等畫出來。現在直接3D建模然後轉二維,這就對設計的難度降低了一些。說到飛豹有人說是落後的機型,凡是要看它誕生的時代背景,70年代我們的條件是什麽樣的?當時的條件能研發出飛豹就已經很不容易了。況且即便是這樣,亞洲其他國家也沒能研發出類似的戰機。日本若有這個能力就不至于用單發的F2(F16放大版)來當對地機用。就好比《英雄本色》這部電影,當年它“震撼了東南亞”“香港電影史上劃時代的電影”,有人現在看覺得電影不錯,但是也沒有那麽誇張吧。其實這部電影誕生與86年,想想看86年之前香港電影的主流是邵氏武俠片、成龍和洪金寶等的功夫片、然後就是喜劇片,所以這部電影出來以後它開啓了另一個潮流,劃時代一點也不誇張。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67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雜談工業 Empty 回復: 雜談工業

發表 由 lung 周四 7月 11, 2019 6:25 am

現今已經研發出來的第三代重型戰鬥機(新標准第四代)只有兩個F15、蘇27(還有一個造出原形機後下馬的幻影4000,個人感覺這個幻影4000是不可能與上面兩款戰機抗衡的),由于受蘇聯的工業能力限制,蘇27的空重比F15的要重許多,發動機的推力也比F15的略小一點,但是機動性卻不輸F15,證明了前蘇聯的氣動布局的厲害之處。蘇27的實戰機會不多,但是成名的是它眼鏡蛇機動,雖然這在實戰中沒啥用(僅僅是在理論可以躲避當時的導彈),但是從側面反映出其機動性能的優秀。有人說F16也可以做出來,F16是中型戰鬥機兩者不是一個重量級的,好比奧尼爾與艾弗森,如果奧尼爾有艾弗森的靈活那不就逆天了麽。

每個公司的一類産品設計部門只能有一個總工,如果弄兩個或者更多,容易誰都不服誰。其實這樣並不是窩裏鬥,而是每個人都有能力挑大梁但是他們的側重點不一樣,而且都沒有錯,所以誰都不服誰。舉個例子有兩個工程師A和B,一個側重點是耐用,就是說正常的機床使用壽命是20年,但是A設計機床是40年。而B的設計重點是壽命還是原來的20年,但是它的成本更節省、外觀更美觀。所以這兩個人都對,但是誰都不服誰。因此作爲老板來講,誰當都可以,但是說了算的人只能有一個,這樣方便決策。而另一個人一般選擇跳槽,所以在別人看來這是一山不容二虎。

殲10戰鬥機的意義重大,它完成了我國的戰機研制從二代到三代的跨越,同時培養了一批三代以上的戰機設計人員。殲10研制完成後,再設計二代戰機枭龍,一年多點就完了。殲10沒有研制之前,二代殲8II問題重重個別問題就是解決不了。這個門檻只要跨過去了,那麽就是另一番天地。殲10在98年首飛,直到06年年末才在央視新聞公開,那時都已經裝備部隊了,國家太沈得住氣了。然後12年網上傳出殲20的圖片,我當時很自信地認爲那個照片是P的,因爲不可能這麽塊,結果官方證實是真的,當時真的是興奮。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67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雜談工業 Empty 回復: 雜談工業

發表 由 lung 周四 7月 11, 2019 6:27 am

工業發展速度與教育有關,尤其是理工類的教育質量。曾經有人調侃說數學有啥用,買菜又用不著微積分。老夫想說學數學不是爲了買菜,前陣子任正非在采訪中說,華爲請了一個俄羅斯數學家(不會談戀愛)耗費十幾年用數學解決了2G和3G的重大問題,並且這項成果在5G中也是貢獻非常大的。理工類的設計公式都與數學直接相關聯,比如機械設計中的公式都是數學的延伸,材料力學中的慣性矩就是用數學推到出來的,類似情況還有很多。

說到數學,那老夫就聊聊理科的教育,首先我們上學時是硬記公式的,這些公式在上學時經常用所以很熟練,但是時間長了不用,那麽這些公式就忘了。參加工作這麽久誰還記得初中一元二次方程的求解公式,老夫怎麽也想不起來,我們之所以想不起來是因爲我們當時只是硬記了這個推導後的公式,所以長時間不用我們就會忘記,但是這個公式我們不用記,因爲我們可以直接拿筆進行推導。所以理解並且吃透了推導過程,那麽這個公式的結果就不用硬記了,直接推導就行了。機械設計計算中有許多公式都是別人推導後的長長的公式,很多人都把它記在筆記本上,用的時候拿出筆記本。其實很多公式都是不用硬記的,因爲順著公式反向推,就能找出它的主公式,然後分解帶入即可。老夫見過一個退休的老工程師,設計計算時的許多公式都是現推導,老夫對他十分佩服。

勾股定理大家都知道,但是這個公式是如何推導出來的,想必大家都不了解吧,但是這個公式比較短,我們能夠永久記住,所以不需要了解推導過程。勾股定理在古代是工匠用來找直角的。中國古代的勾股定理翻譯過來就是,直角三角形兩個直角邊一個長是3一個長是4那麽它的斜邊必然是5。古代的工匠就是用這個規律來找直角的,比如建築工人兩根木頭找直角,就是在一根木頭上取3個單位長度,另一根木頭上取4個單位長度,然後在端點調整到5個單位長度,那麽這兩根木頭的夾角就是直角。我們祖先是實用主義,管他推導過程,結果拿來用就行。但是做機械設計時公式太長太多,硬記是不可靠的,最好還是現推導。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67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雜談工業 Empty 回復: 雜談工業

發表 由 lung 周四 7月 11, 2019 6:28 am

前面說3D設計軟件的普及爲設計者帶來了諸多的方便並且簡化的設計過程。3D軟件沒有普及的時候,設計的許多東西都是用手算的,工作量很大,比如下面的飛輪的轉動慣量的計算如此繁瑣,現在省事多了,用3D軟件建模然後輸入密度直接就出來了。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67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回頂端


 
這個論壇的權限:
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