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ggundam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資治通鑒》中的那點曆史

3頁(共4頁) 上一頁  1, 2, 3, 4  下一步

向下

《資治通鑒》中的那點曆史 - 頁 3 Empty 回復: 《資治通鑒》中的那點曆史

發表 由 lung 周一 2月 19, 2018 4:25 pm

《資治通鑒》中的那點事:第一卷的後記

我模仿《冰與火之歌》的套路,給第一卷起了個卷名,叫《列國的紛爭》,雖有抄襲和蹭熱度的嫌疑,但個人感覺這個名字還是挺貼切的。而如果不出意外,後面的卷名還會照著這個套路寫下去,第二卷如果誰有合適的名字可以在評論區回複。

第一卷一共寫了二十萬字,從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晉開始,到公元前202年劉邦稱帝結束,計約200年整。

這是一段波瀾壯闊的曆史,它精彩紛呈,高潮叠起,不輸于古今中外任何一部關于權力、戰爭、愛情的故事、小說或者影片。

在這段曆史中,權力的遊戲更加血腥,更加波折詭谲,沒有人能笑到最後,再渺小的人物也有可能成長爲最偉大的王者,最偉大的王者也會死在最卑微的人手中, 最不起眼的小事也會引發一場改變國家命運甚至曆史走向的風暴……

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爲主角,而每個主角都有可能在下一刻死去。

在這段曆史之前,戰爭已經如影隨形地持續了數百年;在這段曆史中,戰爭繼續如影隨形地又持續了數百年;並且,到現在還將繼續持續下去。

戰爭改變著所有生活在這段曆史中的人物的命運,也推進著生産方式和生産力的變革,推進著政治和經濟體制的變革,推進著兵種和作戰方式的變革……

在這場持續了數百年的戰爭中,湧現出來的軍事著作、軍事思想一直到兩千多年後的今天,仍然對現代化作戰思想産生著巨大的影響力;那個時代的名將所創造的功績和案例, 直到今天,仍然是戰爭史的重要組成部分。

如果例一個兩千多年來的名將名單, 無論這個名單限額多少人,那個時代的名將們必然有人上榜。

最讓人不可思意的,是在這段血雨腥風、爾虞我詐的曆史中,也有著幾段留傳千古,不輸于任何言情小說的愛情古事。這些古事裏,既有醒掌天下權,醉臥美人膝的豪爽,也有貴公子落難,俏小姐花園贈金的婉約。

這段曆史,就是這樣的變幻莫測。

它既不否認小人物的曆史作用,也不過份強調大人物的曆史功績;它既承認人性中的貪婪殘暴,也不否認禮法中的忠孝節義;它表現出殘酷和現實的一面,卻也貢獻出美好和善良的嘴臉。

如果它是一部小說,那麽它將獲得世界上一切關于文學的獎項。

但很遺憾,我寫得不好!

不好在于三點:故事不夠精彩、思想不夠深刻、文筆不夠流暢。

一個好的故事, 強調的是情節的生動性和連貫性,如果再加上些畫龍點睛的思想評析和引人入勝的文筆描繪,那麽無疑,它會將讀者帶入到故事場景中,沈浸于故事人物的情緒中。

爲了使曆史故事化,我嘗試了多種方式。但讓我難過的是,我始終無法在保證忠實記錄這個原則下,給事件增加太多的修飾。甚至,就連現在少得可憐的那些修飾,回過頭來再看,也有畫蛇添足之嫌。

雖然說到現在爲止,評論區裏的回複多以鼓勵爲主,但我知道,這是喜愛曆史的朋友們對我的寬容。

所以,我由衷地感謝所有支持我、鼓勵我和提出意見的每一位朋友。

在接下來的第二卷中,我將集中大家提過的一些意見,盡可能的予以改進,努力爲大家呈現出更爲精彩的曆史。

謝謝大家!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67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資治通鑒》中的那點曆史 - 頁 3 Empty 回復: 《資治通鑒》中的那點曆史

發表 由 lung 周一 2月 19, 2018 4:25 pm

《資治通鑒》中的那點事之附錄:大事年表

注意:本文皆爲大圖,流量黨請慎點

以下爲我挑選的部分大事年表,以《資治通鑒》中的記錄爲准:
https://zhuanlan.zhihu.com/p/25912451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67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資治通鑒》中的那點曆史 - 頁 3 Empty 回復: 《資治通鑒》中的那點曆史

發表 由 lung 周一 2月 19, 2018 4:26 pm

《資治通鑒》中的曆史第二卷:前序

【帝國的春曉】前序:雄才大略

許多年以後,一個叫司馬遷的人決定揭開一個天大的秘密:漢朝的開國皇帝劉邦,並不是他父親劉太公的親生兒子。

事實上,劉邦的母親在曆史上並沒有留下任何信息。而根據中國傳統的稱呼法則,她嫁給了劉太公,所以也需要隨夫家姓劉,于是,她在史書上留下的唯一稱呼,便是劉媪——也就是姓劉的婦女之意。

據說,劉媪年輕的時候,在某個大湖之畔休息,在夢中與某個神交合了。

別人的春夢了無痕,但劉媪的春夢驚天動地。

據劉老太公所說,就在他老婆做著春夢的時候,天地間風雷大作,天昏地暗。然後,他親眼看到一條龍伏在自己妻子的身上。

然後,劉媪就懷孕了,十月懷胎,生下了一個兒子,便是劉邦,又稱劉季。

所以說,劉邦的親生父親應該是一條龍——所以嚴格來講劉邦算是龍二代。

雖然劉老太公親眼目睹了妻子的出軌,但這個事件似乎並未影響夫妻兩個人的感情。所以,此後她還爲劉太公生了一個女兒。但關于她的記載,也就到此爲止了。有人推算過,她很有可能死于劉邦起兵之後。

之所以把劉邦的出身公諸于衆,是因爲我相信,身爲龍二代,劉邦絕不是一個整日介在田間地頭晃晃蕩蕩、勾三搭四、招貓逗狗的流氓青年,他和蕭何、樊哙等人也絕對不是一個欺淩鄉鄰、無事生非的地痞團夥,他更不是依靠沒臉沒皮、撒潑打滾的無賴手段獲取的天下。

真實的劉邦早在十四歲左右時,他就因爲仰慕信陵君魏無忌,身赴當時的魏國大梁,意欲投靠,結果魏無忌恰于此時病逝。

無奈之下,他投靠了張耳,據說在張耳家一住就是幾個月,可以說是相交莫逆。

要知道,時年二十出頭的張耳,不但是魏無忌的門客,還是時之名士,更擔任魏國外黃令之職,秦國攻破大梁後,高價懸賞要他出來當官,可見這哥們絕非泛泛之輩。

可是,面對著從農村出來,比自己小了七八歲,還是個小屁孩的劉邦,他不但欣然接納,並且與其交遊數月。所以,當時的少年劉邦,必然表現出了異于常人的見識和才幹——這絕非是一個不學無術的地痞無賴所能達到的境界。

這個時候的劉邦應該是一個有抱負、有理想、有文化、有思想的四有青年。

魏亡之後,張耳因不願就任秦朝官職而成爲通緝犯,劉邦無奈回到家鄉。

事實上,關于劉邦的前半生,很多史書上都語焉不詳。比如他從大梁回來以後都幹了什麽?什麽時候當上的亭長等等。

不過我們可以大致推算一下。

劉邦是公元前256年年底出生的,他去找信陵君魏無忌的時候,魏無忌已經死了。魏無忌是公元前243年去世的,所以這時候的劉邦至少是十四、五歲了。

他在大梁一直待到魏國滅亡才回去。而魏國是公元前225年滅亡的,也就是說,他再次回到沛縣的時候應該是三十一、二歲左右。

《史記》中說劉邦“及壯,試爲吏,爲泗水亭長”。古時所謂“壯年”指的也就是三十多歲。所以我們可以猜想,身爲一個在大城市生活了十幾年,並且和當時名士素有交往的人,回到農村老家,獻身于新農村建設,給一個亭長當當應該不算過份。所以,劉邦應該是回到沛縣沒多久就當上了亭長。

但劉邦並不開心。

很多人關于劉邦是地痞、無賴、流氓的印象就是從這個時候發生的一些事情開始的。比如他酗酒、好色,關鍵他還沒錢喝酒,經常賴人家酒錢,並且在哪喝多在哪躺,估計也沒少隨地大小便,這些行爲難道不是無賴嗎?

更過份的是,他去呂公家參加酒宴,不給賀錢不說,還胡吹一起,號稱自己“賀錢一萬”,然後不管不顧的就上了主桌胡吃海塞起來。

雖然說他憑借長得帥,人家呂公沒怪他,還把自家閨女嫁給了他。但他這種作法可不就是典型的流氓行爲嗎?

並且他“不事家人生産作業”,這就是一個敗家子;當了亭長以後“廷中吏無所不狎侮”,整天欺負人,這不就是一個地痞嗎?

所以說,你想如何評價一個人,取決于你站的角度。你站在他正面,你就能看到他的正面;你站在他的背面,你就能看到他的背面。你想看全他,就得繞著他轉一圈。

從文字上來看,《史記》中,在“不事家人生産作業”前還有一段話,叫做“仁而愛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

在“廷中吏無所不狎侮。好酒及色……”前面還有一段經曆,也就是他不喜歡待在老家。

他曾經少年大志,希望如信陵君魏無忌一樣,能有一番大作爲,希望像當時衆多門客出身的名士一樣,能有一個大名聲。

但隨著秦軍的鐵騎遍及天下,屬于名士的時代結束了,他告別曾經的文化中心大梁,回到了名不見經傳的小縣城沛縣。

如果不出意外,他的一生就是這樣了:當個小官,按時領取那一點連糊口都不足的俸祿,娶個婆娘,生堆娃娃。最後,兩腿一蹬,黃土一埋。如同死了一只秋蟬,默默無聞。

這樣的一生,對于一個生于斯、長于斯的人來說是很正常的,沒有人去想什麽。但對于一個見過世面,交過名士,有過信念和理想的劉邦而言,是痛苦的、可怕的一生。

你身邊本來都是一群富豪,你相信有一天你也能成爲一個富豪。可是,突然有一天,你失去了一切,回到了鄉下,身邊的人變成了一群爲一毛錢能打起來的人。關鍵是,你再無成爲富豪的可能,你的一生都將像他們一樣度過。

這樣的人生,還要講究個三綱五黨,立德立言嗎?

所以他用近乎癫狂的行爲來掩蓋自己的痛苦,他徹底的放蕩起來,每天把自己灌得醉醺醺的,然後調戲著路邊的大姑娘小媳婦,捉弄著自己的下屬……

沒有人會在乎自己瞧不上的人如何看待自己——因爲不在乎,所以無所謂。

這種樣的人,不理解他的,說他是流氓無賴,比如他的父親劉太公;而理解他的人,則會知道他胸有大志,不可小觑,比如他的嶽父呂公。

這個時候的劉邦,與所有不得志的人一樣,是痛苦的。

許多年過去了——這段時間對劉邦而言,是漫長的——他從沛縣押送徒役赴骊山。途中徒役逃走過半,後來他帶著願意跟著他的人逃入芒砀山中,後來他借勢起兵反秦。

這件事值得玩味的是:他走了多遠,徒役就逃走過半了呢?

我在地圖上查了一下,從沛縣到芒砀山,走國道大約不到一百公裏,按正常速度步行大約需要一天一夜。

也就是說,一天一夜間,他押解的犯人就跑了一多半。

出現這種情況,真的是劉邦無能?還是他押解的犯人太凶悍?在我看來,都不是!

說他無能?

與之相對應的,不久後陳勝、吳廣等九百余人,僅在兩名秦吏的押解之下,就老老實實從陽城走到了大澤鄉,並且如果不是大雨誤期,或許這九百人也就成爲在漁陽戍邊的九百個士兵了。由此可以看出,在當時,運送犯人並不算是多麽艱難的任務。

說他押解的犯人太凶悍?

要知道,此時陳勝、吳廣還沒起兵。也就是說,這時候還沒有爆發大規模的起義浪潮。再換句話說,秦律在此時還是具有很大的威懾力。老實去修骊山還是有活命的機會,但逃亡就只能去修閻王殿了。

所以,之所以會出現走了不到一百公裏就逃亡過半的情況,我認爲,唯一的原因就是劉邦的縱容。

換句話來說,劉邦壓根就沒把押解這事當成事,他也壓根就沒把秦朝的嚴刑峻法當成事,甚至沒太把個人死生當成事。

不在乎,也就無所謂。

再聯想到他此前的一些行爲,在我看來,如果把他的故事放到武俠小說裏,這就是一個恣意縱情,放蕩不羁,不拘世俗的俠客——是的,我想到了令狐衝。

這個時候的劉邦,是潇灑的。

但潇灑總有潇灑的代價,劉邦逃入芒砀山當了野人——如果沒有陳勝吳廣的起義,劉邦這一生應該是一個典型的懷才不遇之人的真實寫照了。

可是,命運還是向劉邦露出了迷人的笑容:陳勝、吳廣起義,天下大亂,秦朝將亡,沛縣起兵,劉邦趁勢出山,成爲義軍頭領。

一般來講,自認爲胸懷大志卻懷才不遇的人有兩種,一種是腹有良謀,一種叫志大才疏。

幸運的是,劉邦屬于前者。

或許是因爲戰陣之道是詭詐之術,所以除了近現代之外,史官們對帝王的戰陣經曆一般都喜歡簡述,通篇讀下來,無非就是這一仗贏了,那一仗輸了。

所以,別看劉邦從起兵到建立大漢曆經戰陣無數,可無論是《史記》、《漢書》還是《資治通鑒》,在記錄過程中,真正著墨于戰爭的點並不多。再加上韓信、張良等人的傳說太豐富了,結果就給人一種劉邦的仗都是手下人幫著打的印象。

實事上,劉邦的仗,都是他自己打的——自始至終!

劉邦起事後,攻胡陵,下方與,敗豐邑,破薛城,連戰連勝,聲威大震。

再後來,劉邦以一方義軍領袖的身份參與了擁立懷王事件,成爲了項梁手下一員大將,並且與項羽並肩作戰。

史載,他們兩個合兵後,攻陽城,破秦軍于濮陽東,斬李斯之子李由于三川。轉戰半個河南。

項羽,何其勇武,何其驕傲,但他卻能與劉邦以兄弟相稱。至少能夠說明,在他與劉邦一起作戰的那一段日子裏,他們應該合作的不錯。

我相信,此時的劉邦是意氣風發的,面對著二十來歲的項羽,他一定也忘了自己已經到了知天命的年紀。

項梁之死,是義軍遇到的最大的一個危機。因此此時魏、韓、齊等皆爲章邯所破,趙地也岌岌可危。所以,救趙是必行之事,且有必勝之需。所以,宋義帶著項羽領軍出發救趙,按計劃,救趙後西渡黃河入關中。

而同時,劉邦也自領一軍,准備繞路自黃河南岸向西直入關中。

也就是說,如果不考慮章邯的因素,那麽可以說楚懷王將楚軍分爲了北路軍和南路軍,以鉗形攻勢向關中發起進攻的戰略攻勢。

劉邦、宋義隱然成了楚國的兩大支柱,就連項羽,本來是想跟著劉邦走的,可楚懷王嫌他殺心太重,才讓他跟了宋義。

此時韓信還不知道在哪,張良也不在劉邦軍中,他的大軍將從江蘇出發,橫跨整個河南去進攻陝西。

北路軍只要打敗章邯,黃河以北便再無阻檔,更能與齊、趙、燕等國軍隊合兵一處,攜大勝之威,經函谷關直入關中。

而劉邦的南路軍必須一仗一仗的打過去,關鍵是,他只有幾千人。

有人曾問,古代人打仗爲什麽非要一城一地的攻過去,難道就不能走小路,繞城而過嗎?

我的回答是:可以,但條件太苛刻。首先在天下大勢上,必須是只要攻下對方大本營就能平定天下才行;其次是必須保證在運動的同時能獲得各種物資和兵源的補給;最後是領兵的主將必須保證在野戰中百戰百勝,不然一旦被人打成狗,想逃都沒地方跑。

當時天下群雄並立,天下大勢保證了只要劉邦能攻入關中,就能平定天下;當時河南各地分屬韓、魏兩國,這兩國雖然被章邯所滅,但四散流落的義軍也不少,保證了劉邦能在運動中獲得兵源和物資的補經。

接下來,就看劉邦能不能在野戰中打敗所有的敵人了。

劉邦出發了!一路之上,不攻堅,不久戰,一觸即走,幾無敗績。也就是說,無論是在戰略上還是在戰術上,他都沒有犯過錯。

所以,他成功的進入了關中,並且發布了極具戰略性和政治性的“約法三章”,成功的將自己高端大氣的形象融入到了秦地百姓的心中。

我相信,踏入鹹陽城的那一刻,劉邦一定會想起當年他在鹹陽服徭役,見到秦始皇車駕時所發出的那句感慨:大丈夫當如是也!

有人認爲,劉邦在爭霸天下的過程中,其實是一個投機者。證據就是劉邦進入鹹陽以後安于享樂,還是張良把他拉出來的。後面的一系列事,他都是在隨波逐流。

其實劉邦的舉動很容易理解:到此時爲止,他的志向依然是王侯之志,而非天下!所以,他天真的認爲,自己先入關中,如約應爲關中王。

一介布衣,趁天下大勢,能爲關中王,人生至此,還不算成功者嗎?

所以,如果說鴻門宴還只是讓他害怕,或者還對楚懷王的影響力保有幻想。那麽,當項羽宣布把他封到漢中那個鳥不拉屎的地方時,他徹底怒了。

《資治通鑒》載:漢王怒,欲攻項羽,周勃、灌嬰、樊哙皆勸之。

劉邦的天下之志,應該自漢中開始。

劉邦自漢中出發,經陳倉奪取關中,平定三秦。

數百年後,諸葛亮曾沿這條路試圖奪取長安,光複大漢基業,但他失敗了。

雖然說劉邦是在漢中拜韓信爲大將軍,但我無法考證韓信在此戰中發揮出多大的作用。不過,從過程中來看,韓信似乎並未參與此戰。

此後三年,劉邦無時無刻不在痛苦和恐懼中咬牙堅持著——因爲他自始至終,站在了最前方,親自面對著當時的戰神項羽。而韓信等人,則奉命經略河北之魏、趙、齊等地。

簡單來說,在整個楚漢戰爭中,韓信取得了一系列的勝利,但他的敵人不是項羽;而劉邦則親自牽制著項羽,雖屢次戰敗,卻從未讓項羽突破荥陽以西之地。

最終,在他的牽制之下,項羽無暇他顧,讓韓信在北,英布在南,彭越在敵後連戰連勝,掃清了一切敵人,最終對項羽實現了合圍。

雖然劉邦和後人把楚漢爭霸的所有功勞都給予了韓信、張良、蕭何、樊哙、英布等人,但在我看來,這場戰爭的MVP(最有價值的球員)應該是劉邦自己。

在我看來,在當時的條件下,劉邦的勝利具有必然性,絕非偶然,更非僥幸。

記得小時候看過的一本書,書裏有一句話:貶低了矛,也就貶低了盾;貶低了老虎,也就貶低了武松;貶低了對手,也就貶低了自己。只有打敗強者,自己才是強中之強……

可是,不知道從什麽時候開始,一場轟轟烈烈、波詭雲谲的楚漢戰爭,變成了“一個流氓用無賴手段打敗了一個英雄”這樣簡單的、悲情的、戲劇性的——故事。

這樣的總結不僅侮辱了劉邦,也侮辱了項羽,更侮辱了曆史本身。

我無法還原兩千多年前的這段曆史,唯願我們能尊重承擔了這段曆史責任的先人們。

最後,如果讓我用一個詞來形容劉邦,我認爲最合適的莫過于這樣四個字:

雄才大略!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67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資治通鑒》中的那點曆史 - 頁 3 Empty 回復: 《資治通鑒》中的那點曆史

發表 由 lung 周一 2月 19, 2018 4:26 pm

《資治通鑒》中的曆史第二卷【一】:從一場酒宴開始

公元前202年2月28日,劉邦登基爲帝,定都洛陽,開創了中國曆史上第二個由皇帝統制的帝國。

此時,距秦國攻入洛陽,滅亡西周國(東周),過去了54年;

此時,距秦國滅掉韓國,開啓秦滅六國之戰,過去了28年;

此時,距秦國統一天下,贏政稱帝,建立大秦帝國,過去了19年;

此時,距陳勝吳廣起義,天下諸侯紛紛響應,過去了7年;

此時,距子嬰獻上降書,秦國滅亡,天下歸楚,過去了5年;

此時,距劉邦還定三秦,向項羽發起挑戰,過去了4年。

也就是說,在這不到一個甲子的時間內,天下已在名義上已曆周、秦、楚三朝之治,而七國之亂則幾乎貫穿始終。

這對老百姓有什麽影響呢?

比如說有個叫張三的人吧,假設這哥們兒是新鄭人。

張三兩三歲的時候,戶口本上國籍一欄寫的是韓國人,他學會的第一句話,可能就是“我是韓國人,我愛我的祖國”之類的話。

要上小學了,結果居委會把他戶口本上的國籍改成了秦國。原來秦國把韓國給征服了,他變成了秦國人。每天早上升旗時,要一齊唱什麽“呃們都是秦國人,呃滴秦王就是呃們滴神,還有那羊肉泡馍呃們最稀罕”之類的歌。

後來要娶媳婦了,去領結婚證的時候,國籍一欄被取消了,因爲聽說天下都是大秦帝國的了。結婚證封面,贏政的頭像爍爍生輝。

沒過兩年老婆懷孕了要去領准生證,戶口本上又恢複了國籍一欄,並且裏面填的是魏國,一問才知道,托大楚王陳勝的福,魏國複國了,新鄭這地兒算是魏國的了,再往後又恢複成秦國了,因爲魏國又被章邯給滅了,再往後……連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哪國人了。

後來兒子要上學了,戶口本國籍一欄又沒了,因爲據說天下都是漢朝的了。

你讓他對劉邦感激涕零?你讓他對大漢朝忠心耿耿?不存在的!

講真,他不會覺得韓、秦、魏、漢這幾個國籍有什麽本質的區別。如果他爹還活著,老爺子還能給你說道說道周朝的故事呢。

更麻煩的是,這是中國曆史上第一次遇到這樣的大變局,沒有任何曆史經驗可以借鑒,一切,都得摸著石頭過河。

劉邦就是在這樣的曆史節點中統一了天下,驚不驚喜?意不意外?

大漢帝國就是在這樣的曆史機遇中,向著未知的前途,迤逦前行著。

新的篇章,從一場宴會開始。

畢竟統一了天下,畢竟建立了新的帝國,畢竟不用再過那種刀頭添血、朝不保夕的日子了。所以,慶功的小酒常喝常有。

這是5月的一天,新的帝國剛剛成立不到三個月。劉邦在洛陽南宮又擺了場酒宴。

雖然說當上了皇帝,但劉邦的架子還沒立起來。本來劉邦就是個灑脫之人,生性就厭煩那些繁文缛節,現在當上了皇帝,天大地大他最大,那就更不用瞎講究了。

所以,在這個階段,他的酒宴注定會是一團糟。

劉邦坐在主位上,只見有人在下面五魁首呀六六六的吵吵鬧鬧;有人抱起酒壇子到處找人對壇吹;有人喝多了,拔出刀來一邊嚎啕大哭,一邊亂剁亂砍……

眼看實在鬧得有點不像話了,劉邦就端起酒杯站了起來,幹咳了兩聲清了清嗓子——直到他把嗓子咳得有點充血了,才有人發現老板不是傷風感冒,而是要發言,總算是幫著把場面勉強壓住了。

劉邦又幹咳了兩聲,然後說道:哥幾個都是跟著我打天下的老兄弟了,咱有啥說啥,不用藏著掖著,你們說說看,我劉邦得到天下的原因是什麽?項羽失去天下的原因是什麽?

通常而言,這個問題的標准答案是這樣的:

咱當年苦成啥樣?那真的是把腦袋提在褲腰帶上跟他楚霸王對著幹。最後爲啥項羽挂了,反倒是咱得了天下?還不就是因爲咱劉老板虛懷若谷、信任下屬、領導有方、心系百姓、政策得當、深得民心……

然後當老板的再笑著擺擺手:我只是帶了個頭而已,主要仰仗大家齊心協力、同心同德、目標一致、執行有力……

最後君臣共同舉杯:幹!

但現實是,他招攬的這幫人,要麽是粗人,腦子裏跟本就沒有給領導面子這個覺悟;要麽跟他不對付,陰裏陽裏的還總想給他使使拌子。

所以,王陵舉手回答了他的問題:陛下您派人攻城掠地,地盤城池,誰打下來歸誰,所以就得到了天下。而項羽卻是嫉恨有功之人,猜忌賢能之臣,所以才使去了天下。

王陵是誰?

前面介紹過,這哥們兒是劉邦的老鄉,劉邦對他挺尊重,可他當初壓根就瞧不上劉邦,甯願自己單幹,也不願跟著劉邦。

後來劉邦自漢中打下八百裏秦川,有了與項羽抗衡的資本了,他這時候才帶了幾千人歸附。再後來項羽爲了拉攏他,把他母親綁架了。結果王母很看好劉邦,爲了不讓兒子爲難,甯願伏劍自殺。這才徹底斷了了王陵的後路,讓他一心一意跟著劉邦混了。

並且這哥們兒還跟劉邦的大仇人雍齒相交莫逆。

也就是說,這種人,讓他屈居于劉邦之下,那是實力不如人,沒話可講。但要讓他主動去拍劉邦馬屁,估計還難點。

所以,他的這個答案就是在惡心劉邦。因爲他說了半天,裏面的意思就一個:您劉老大都得到天下了,該論功行賞了!否則,小心跟項羽一個下場。

聽了王陵的答案之後,我相信劉邦心裏有十萬頭草泥馬奔騰而過。

不過劉邦必竟不是以前的劉邦了,所以他沒有拿起手邊的酒杯砸到王陵的臉上,而是笑了,笑出了一臉的慈祥,然後,他說出了一番流傳千古的話:

“你們說的很對,但只對了一半。運籌帷幄,決勝千裏,我不如張良;鎮守國家,安撫百姓,千裏饋糧,我不如蕭何;統兵百萬,戰無不勝,攻無不克,我不如韓信。此三人,皆爲人中之傑,我能任用他們,所以我取得了天下;而項羽只有一個範增還不能加以任用,所以他才會失敗。”

這就是劉邦的回答:放心吧,我記得你們所有人的功勞,但現然功勞最大的這幾位都還沒封賞呢,你們急什麽?

這件事應該給劉邦敲響了警鍾。因爲他起事以後,網羅招攬的大多數都是強橫有勢力的人,這些人最大的特點就是不服管教,無視禮法。對這些人而言,有奶才是娘,有槍就是爹。

以前正值亂世,要的是能夠進取開創之人,所以只要有兵有糧有本事的,不論良莠,都可以招納。但現在該修生養息了,對于下面的人,就只需要一種能力就夠了——忠誠!

所以,他決定樹立兩個榜樣。

一個榜樣叫季布。他曾是項羽麾下大將,當初打仗的時候,他沒少讓劉邦吃虧,據說也羞辱過劉邦。項羽滅亡後,劉邦懸賞千金要通緝季布,並且放下話來,說誰敢窩藏他,罪連三族。

季布逃來逃去實在沒辦法了,只好剃光頭發,套上項圈,把自己當奴隸賣給了魯地一個姓朱的大家族。

這朱家人心裏知道他就是季布,就把他買下來安置在田莊裏。然後去洛陽,找到夏侯嬰,說當初畢竟是各爲其主嘛,現在項羽也死了,皇上得顯露一下自己的胸襟。並且季布挺有才的,萬一他北投胡人,或者南投百越,那不是憑空給自己樹敵嘛!所以你還是找皇上說道說道吧。

夏侯嬰找到劉邦說了一下,劉邦馬上就下令赦免了季布,並且還任命他爲郎中。

這是忠誠之人的下場。

另一個榜樣姓丁,還是季布的舅舅。這個丁公當初也是項羽手下的大將,當初在彭城西面追困過劉邦。都要追上了,結果老爺子不知道哪根筋搭錯了,竟然把劉邦給放了。

估計他是看到自己外甥當初羞辱過劉邦的,都還高官得坐,駿馬得騎,那他算是對當今天子有恩的人,還不得給個更大的官?

于是他也找到了劉邦。

看到丁公,劉邦挺開心,把他拉到軍營中示衆,宣布說:身爲項王的臣子,卻私放項王的敵人,這是對項王不忠。就是這種人,才讓項王失去天下。

然後,將丁公斬首示衆。

這是不忠之人的下場。

可憐的丁公,可憐的劉邦。

真要是不忠之人就得殺,那麽第一個該死的人不應該是丁公,而是雍齒。

當年劉邦剛剛起事,連戰連勝,費了老大勁攻下豐邑,然後自己領兵出征,而讓雍齒留守豐邑。可以說這是極大的信任了。

當時,陳勝要複辟魏國,收複所謂的魏國舊地,就派魏國的周市攻打方與城。當時駐守方與的是曹參,按說跟駐守豐邑的雍齒沒關系吧?

結果,雍齒據豐邑而降魏。

不是說周市攻打豐邑,他雍齒守城無望而投降,這還有情可願。也不是說雍齒不看好劉邦,只身投魏,這也可以說是人各有志。而是人家周市沒來攻打豐邑,這哥們兒就帶著劉邦辛苦打下來的城池去主動降魏。

這何止不忠,簡直無恥。

更可恨的是,劉邦回軍來攻,雍齒據城以守,劉邦先後兩次攻城竟然都沒攻下來。一直到後來劉邦在項梁處借兵圍兵,雍齒眼看不敵,就棄城逃奔了魏國。

再後來魏國敗亡之後,雍齒投奔了趙國。而項羽解趙國之圍後,他又投奔了項羽,一直到最後楚、漢爭霸後期,項羽敗迹已現,他才再次投奔了劉邦。

劉邦對雍齒可以說是恨之入骨了。但正如司馬光評價的:群雄角逐之際,民無定主;來者受之,固其宜也。

大亂之時,老百姓沒有固定的君主,想投奔誰就投奔誰,誰來投奔就接受誰,沒什麽不合適的。就算是雍齒這樣的心頭之刺,在用人之際也得接受。

但此一時彼一時。現在天下一統,劉邦已貴爲天下共主,就得講究個禮儀秩序了。

所以,可憐的丁公就得死。

所以,可憐的劉邦雖然貴爲天子,就算是恨雍齒入骨,也不得不強作歡顔還得給人家發工資。就算是感因丁公當初的活命之恩,也不得不高舉屠刀砍下他的項上人頭傳谕四邊。

劉邦同志,雖然很不爽,但還是打起精神來吧,這才只是開始。皇帝,不是那麽好幹的。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67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資治通鑒》中的那點曆史 - 頁 3 Empty 回復: 《資治通鑒》中的那點曆史

發表 由 lung 周一 2月 19, 2018 4:27 pm

《資治通鑒》中的曆史第二卷【二】:遷都

1963年,在陝西省寶雞市寶雞縣賈村鎮(今寶雞市陳倉區),一個姓陳的人,在租住的屋院後面,發現了一個青銅器。兩年之後,這個青銅器被保管人賣入了廢品收購站。

但沒過多久,這個青銅器就被寶雞市博物館一個幹部發現了,便以30元的價格將其購入博物館。

2002年,國家文物局規定了64件珍貴文物爲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其中就包括這尊青銅器。

經考證,這件青銅器是西周早期一個名叫“何”的西周宗室貴族所作的祭器。因此,將其命名爲“何尊”。

尊內底鑄有銘文12行,有122個銘字。銘文內容爲周成王對宗室子弟進行訓誡的文告,其中包括兩句:宅茲中國,自茲乂民。意爲“以此地作爲天下中心,統治民衆”。

這就是“中國”一詞的最早出處。

而銘文中所謂的天下中心,便是洛陽,古稱雒陽。

當時所謂的“天下”,就是現在的陝西、山西、河南、河北和山東等省。西周的都城鎬京就在現在的西安。

這就有問題了:陝西處于當時天下的最西部,與山西有黃河爲界,與河南有崤山相隔。所以,在戰國時期,一句“山東六國”就能將占據陝西的秦國和其它六國區分開了。

西周分封七十一國,很多小國所處地方已無法考證,但可以肯定的是:絕大多數都在黃河以東。所以,這就産生了一個很嚴重的問題:中央監控不到地方。

疆域擴大導致管轄距離加長,管轄距離加長直接考驗通訊能力。而通訊這種事一向是典型的生産工具決定生産力——通訊工具決定通訊能力。並且通訊工具只有統一標准化才能保證有效性。

但是在那個年頭,交通基本上靠走,甚至連供人馬休息的驿站都沒有。這種通訊方式,決定了中央很難對地方進行行之有效的管控。所以,這也導致了分封制在一定程度上,是屬于當時的無奈之舉。

當時的姬發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爲了控制東方諸國,他決定在各國中央擇地建城,作爲中央分部,以此來達到中天下而治四方的目的。

經過多方考證,這個地方選在了伊、洛、澗、瀍四河之間,因其處于洛河之畔,故名洛邑。

但很遺憾,姬發在位僅兩年就去世了,即位的成王年幼,並且緊隨其後,東方諸國真的出亂子了。興建洛邑的計劃就此擱置。

原來,姬發滅掉商朝之後,將包括纣王之子武庚在內的商朝宗室封禁在了殷商故地朝歌一帶,然後又將自己的三個弟弟分封駐守在周邊,以做監管,史稱“三監”。

等周成王即位後,這哥仨看自己這侄子年幼,就有點不老實了,竟然串通商纣王的兒子武庚造反。幸好他們的九弟姬封正受封于附近的康國(河南禹州),及時發現了他們的意圖,立刻組織抵抗,並通知了周公旦。周公旦用了三年時間,才平定了三監之亂。

三監之亂讓周公旦更加意識到興建洛邑的必要性,于是他當即就讓召公親自堪查基地,經過“相宅”、“蔔宅”、“郊祭”等程序後,周公正式向各路諸侯發布了營建洛邑的命令。

曆史兩年半,洛邑王城落成,周公旦置九鼎于此。自此,洛陽自此便成爲天下之中。平王東遷,也將此選爲當然的王都。

後來贏政統一天下,因秦國本就是關中之國,所以很自然的定都長安。

而劉邦在楚漢爭霸過程中雖然也是將關中做爲他的大本營。但或許由于他在戰爭期間一直待在荥陽前線,以至于對長安沒什麽感情。所以戰爭結束後,也是很自然的就選定了洛陽做爲他的大漢都城。

但一個本應該去戍守隴西的人戍卒,很明確的告訴他:洛陽並不適宜立都。

這個人叫婁敬,原齊國人,他在去戍守隴西時路過洛陽,托一個在朝中當將軍的老鄉要求見劉邦。

見到劉邦以後,他開門見山的勸劉邦遷都長安。話很長,總結下來就幾條:

周王朝建立洛邑是爲了控制東方諸國。它強盛之時,就算沒建洛陽,各國諸侯照樣都來進貢;但當它衰弱的時候,就算它占據了洛陽,各國諸侯也沒人理它了。

現在陛下您這天下是打出來的,從豐郡、沛郡開始,席卷蜀郡、漢中,平定三秦,與項羽在荥陽、成臯之間大小百余戰,百姓肝腦塗地、暴骨中野,這哭泣之聲還在耳邊,受傷之人還沒康複,您就想立都洛陽,安享太平,這是不合適宜的。

而關中地靠華山,瀕臨黃河,四壁險要,沃野千裏,可謂是天然府庫。在那裏立都,就算東邊全亂了,您還能擁有關中之地,以圖再起。

劉邦又問群臣的意見,但他的手下幾乎沒有陝西人,所以都只說洛陽的好了:周朝以洛陽爲都城,存在了幾百年;秦朝定都長安,二世而亡。你要說地勢,洛陽東有成臯,西有崤山、渑池,背靠黃河,前有伊、洛二河,也是很險要的啊。

劉邦猶豫起來,他又問張良的意見。張良就用更有邏輯性的語言將洛陽和長安的優劣勢給他分析了一遍:

洛陽地勢穩固,但太小了,並且四面受敵。

關中地勢更穩固,與東面也有黃河、崤山之利。天下安定,可以以黃河、渭河轉運天下之糧;東邊生亂,也能利用黃河順流而下,轉運物資。

總的來說,關中是“金城千裏,天府之國”。所以,婁敬的建議是對的。

劉邦聽了以後,二話不說,當天就動身前往關中,並且下令定都長安。當然了,長安當被被項羽折騰的不輕,所以宮殿什麽的要重新蓋,就暫時在栎陽辦公。

另外,婁敬勸谏有功,任命爲郎中,號奉春君,賜姓劉。

但劉邦在栎陽還沒待兩個月,東邊就出事了——燕王臧荼反了。

劉邦在與項羽爭霸其間,爲了爭取其它勢力的支持,或者穩定己方人心,先後一共封了一些個異姓王,最重要的有七個,他們分別是:

楚王韓信。韓信當初奉命經略河北,先後滅魏、攻趙、降燕、取齊,之後威逼劉邦封自己爲齊王,垓下之役後,劉邦又改封他爲楚王。

梁王彭越。彭越在楚漢爭霸中在黃河沿線遊擊楚軍,截取糧道,使楚軍首尾難顧。劉邦對項羽展開戰略反攻時,爲了籠絡彭越,就封其爲梁王。

淮南王英布。英布原爲項羽旗下的九江王,後來與項羽發生嫌隙,被劉邦派出的隨和說降,投靠了劉邦,後被封爲淮南王。

趙王張耳。項羽封王時,曾封張耳爲常山王。但沒過多久就被陳馀擊敗,只好投奔劉邦,後來隨同韓信經略河北。後來劉邦應韓信所請,封張耳爲趙王。

韓王韓信。爲與楚王韓信區分,稱爲韓王信,本是戰國時期韓國宗室後裔。劉邦西征之時,爲了經略韓國舊地,任其爲韓國將軍,隨劉邦入關。後來跟著劉邦作戰多年,劉邦稱帝後,正式封其爲韓王。

長沙王吳芮。吳芮本是百越部落首領,最早響應陳勝吳廣起兵反秦的人。項羽封王時,封其爲衡山王。後來被張良勸導投向劉邦,建立長沙城。因其是吳王後裔,在吳地甚有名望,因此被劉邦封爲長沙王。

燕王臧荼。臧荼原是燕王韓廣部將,項羽爲了分化燕國,把韓廣封爲遼東王,把臧荼封爲燕王。韓信經略河北時主動歸順,劉邦稱帝後依然封其爲燕王。

可以說,這七王之中,只有臧荼出身低微,又無名望。項羽封他爲王,唯一的原因就是爲了惡心當初的燕王韓廣。劉邦封他爲王,唯一的原因就是他當過燕王。

至于他個人戰績倒是有兩條可以說說。一是章邯攻趙之時,他奉韓廣之命去救趙。結果是觀望不出,一直到項羽破釜沈舟,大勝秦兵,跟著混了個臉熟;二是韓信滅趙之後,他二話不說降了韓信。

就是這樣一個人,在劉邦擊敗項羽,平定天下,登基爲帝之後,造反了!

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

看到有人造反,劉邦二話不出,點齊兵馬,出關平亂,只用了兩個月,就擊敗判軍,斬殺臧荼。改立太尉長安侯盧绾爲燕王。

這個盧绾雖說一直寂寂無名,但卻是大有來頭:他和劉邦是世交,同日出生,又是同窗和發小,一直追隨在劉邦左右。

劉邦起兵後,他是客卿;劉邦入漢中後,他是侍中;楚漢爭雄時,他是太尉,封長安侯。

在劉邦沒什麽勢力,正在用人的時候,他以散職的身份跟隨劉邦左右;當劉邦打下關中,有了自己的地盤,有更多官職可封的時候,他就在後方擔任了最高軍事長官。

簡單來說就是:轉戰南北的時候不用他幹活,有地盤以後讓他在後方當一把手。

並且據《史記》所載,他可以“出入(劉邦的)臥內,衣被飲食賞賜,群臣莫敢望,雖蕭曹等,特以事見禮,至其親幸,莫及盧绾……”

這句話的意思是:他可以隨便出入劉邦的寢室,並且動不動就被賞一些衣服飲食之類的日用品。就連蕭何、曹參等同樣是他老鄉的人,也只是因功而受到禮遇,至于說到親近寵幸,沒有人能比得過盧绾。

在我看來,劉邦和盧绾之間的親密程度,已經到無以複加的程度,簡直令人發指。更重要的是,盧绾無論是在此之前輔佐劉邦對秦、楚作戰,還是之後獨領燕地戍守邊界,他都沒有取得任何值得一提的功績,或者表現出任何可圈可點的才能。

或許,這才是真愛吧。

不管怎麽樣,燕王必竟換上了自己人,可喜的是在此期間趙王張耳和長沙王吳芮也都病逝了,雖說他們的子嗣繼承了王位,但小孩子必竟好對付點。

似乎是爲了趕趟,年底的時候(九月)有人向他報告:項羽手下將領鍾離昧,投奔了楚王韓信。

劉邦立刻頒布诏令,逮捕鍾離昧。

此時,韓信初到楚地,正率軍巡視縣邑。

公元前202年,大漢帝國元年,就這樣過去了。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67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資治通鑒》中的那點曆史 - 頁 3 Empty 回復: 《資治通鑒》中的那點曆史

發表 由 lung 周一 五月 14, 2018 2:20 pm

漢隨秦制。當初秦朝的吉祥元素是五行之水,水在四季中爲冬季,也就是10-12月,爲了體現水爲一年之首,所以新的一年從10月1日開始。

隨著新年到來的,還有韓信要謀反的消息。

連燕王都反了,你堂堂一個楚王,又是世之名將、百勝之將,不反說不過去啊!

但劉邦卻一反常態的沒有立刻發兵,而是征詢衆臣的意見。

衆臣的意見出奇的統一:發兵,幹他!

劉邦吞了一口唾沫,沒理會這個建議。而是轉過頭來問陳平怎麽辦。

陳平倒是挺冷靜,說了三點:

首先,領導您是幹不過韓信的。

其次,韓信還不知道有人打他的小報告,所以不會有警惕之心。

第三,您要發兵去打他,那就真的是在逼他立刻造反了。

基于此,陳平給出的建議是:假裝去雲夢巡遊,要會見諸侯,趁他前來迎駕時,把他抓回來就成了。

劉邦覺得這辦法挺好,簡單、安全。于是,就派人通知韓信到雲夢谒見。

韓信接到消息以後猶豫了。去吧,怕是個針對自己的陷阱;不去吧,那就是公然與當今皇帝作對,與造反無二。

有人勸他,現在皇帝要抓鍾離昧,你把鍾離昧收留了,皇帝當然不爽。你還是把鍾離昧殺了,然後拿著他的人頭去見皇帝,自然就沒事了。

兩個月後,韓信持鍾離昧人頭到雲夢谒見劉邦,當場被抓。

都是逆境出詩人,被抓以後的韓信發出了那句千古之歎:狡兔死,走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天下已定,我固當烹。

劉邦也沒跟他廢話,就說了句:有人告你謀反。

不知道他是不是想氣氣韓信,他一面給韓信戴上鐐铐、枷鎖,一面又下诏宣布天下大赦。

就這樣, 被人告發“謀反”的韓信看到召喚,二話不說就逼死了鍾離昧,只身應诏谒見,然後不吭不哈的被套上枷鎖給帶回了洛陽。

當然,劉邦估計也覺得就這麽把韓信幹掉實在是沒法向其它功臣交待。所以就把韓信放了,並且封他爲淮陰侯。

沒收兵權,給個職稱,放在眼皮子底下看著。

韓信也知道劉邦的意思,于是就托病不出。

按說韓信也看得很明白,現在天下已定,大勢已無可挽回;領導又對自己有忌諱,稍不小心就有可能人頭落地,所以自己最好的選擇就是平心靜氣的接受現實,就此終老,也是個不錯的歸宿。

可知易行難。韓信在這一點上就不如張良了,他始終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他瞧不上人家周勃、灌嬰等人。瞧不上也就算了,就別去搭理人家呀,可他又跑到樊哙家去做客。樊哙對他極爲尊重,以臣屬對王侯之禮進行迎送,可以說是夠給他面子了。結果他完全不領情,出門就來了一句:我竟然也要和樊哙等人爲伍了。

這樣做很容易沒朋友的。以他目前的境遇,沒朋友是很危險的。

但驕傲的韓信就這樣一步一步的在作死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劉邦有時候也會和韓信閑聊,有一次就聊到了將領們的軍事能力上。

估計是聊完了其它人,劉邦就問到了自己:在你心中,像我這樣的能帶多少兵?

韓信:不過十萬兵。

劉邦:那你呢?

韓信:我當然是越多越好了。

劉邦笑了:越多越好,那還被我捉住了?

韓信開始找補:我是帶兵的,但陛下您是帶將的。

找補完了估計還是有點不服氣,就又加了一句:況且有些事情是老天決定的,不是人力可以改變的。

也就這樣了,千古名將、帝國之劍韓信,自從被劉邦自楚地押回洛陽,封爲淮陰侯之後,就已經淪落爲無職無權的閑臣,再也不可能有任何建樹。

按史書上記載,陽夏侯陳豨被封爲趙國國相,掌管趙、代兩地邊境的軍隊。這個陳豨可能曾經是韓信的下屬,所以他被任命爲钜鹿郡守時,去向韓信辭行。韓信就拉著他的手勸他,說你管的地方是天下精兵聚集的地方。以後肯定會有人向皇帝告發你謀反,如是者三次之後,皇帝肯定會發兵討伐你,到時候我在京城可以當你的內應,咱們裏應外合,就能取得天下了。

據記載,這個陳豨一直對韓信很佩服,就相信了他的話。

數年之後,公元前197年。陳豨果然造反,劉邦果然前去征伐,韓信果然和家臣商量,要在夜裏假傳诏書赦免各官府服役的罪犯和奴隸,打算發動他們去襲擊留守京城的呂後和太子。但巧合的是,一個知道詳情的家臣得罪了韓信,韓信把他給抓了起來准備殺掉,所以這個家臣的弟弟就向朝廷告發了韓信。

結果就是呂後和蕭何合謀,將韓信騙至長樂宮殺掉。

是的,就是這樣,軍權在握時的韓信沒有謀反,被削去一切職權後的韓信卻勸告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謀反,然後自己要親爲內應進行配合。

這也就罷了,到了真要當內應的時候,韓信竟然要和家臣商量,並且還不止一個家臣,並且其中有個家臣還得罪過韓信,並且這個家臣的弟弟都知道韓信要謀反了,並且他謀反的手段竟然是要矯诏——一個名聞天下的無職無權的閑臣要突然之間發布诏書說皇帝要赦免所有罪犯,他是把京城的官員當成傻子了嗎?

這件事情充分說明了人不能太閑,太閑了容易變傻。你看韓信,才閑了四五年,就傻成這樣了。

于是,韓信死了,被夷三族。

我認爲,韓信之死,固然有鳥盡弓藏的成分,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屬于自找。只能說,他的死,是曆史造就的悲劇。

韓信有謀反之意嗎?從他以往的表現來看,他應該是沒有,或者是曾經有但最終打消了謀反的意圖。身爲一個高明的戰略家,他不應該不知道,他最佳的謀反時機只有兩個:取得齊國之後,以及被封爲楚王之後。

他如果以齊王的身份與劉邦對決,勢必引發連鎖反應,當時的趙王張耳、淮南王英布、甚至是梁王彭越都有可能或起兵歸附、或各自爲戰。天下重歸大亂之勢,而最終鹿死誰手,還真的無法預料。

就算後來他被調封爲楚王,只要他有謀反之意,以他的軍事能力,或許不能取得天下,但應該也不至于死得這麽窩囊。

結果是身爲齊王時,他出兵助劉邦擊敗項羽;身爲楚王時,劉邦一紙制書,他就自投羅網,成爲階下之囚。

這時候再說韓信突然萌生了謀反之意,這就有點侮辱韓信的智商了。

名將自有名將的傲氣,但名將最終往往也會死于傲氣。

其實,韓信始終對自己的價值有一個很清晰的追求和定位。

當初在鄉下之時,他之所以能從地痞胯下爬過去,是因爲那個地痞在他眼中的價值還抵不過一場麻煩;而當他平定齊地之後,他認爲自己的價值就是那一個高高在上的王位。

于是,他剛一拿下齊地,就用帶有脅迫意味的手段請封爲齊王;其後,在追擊項羽的過程中,他爲了獲得封賞竟然按兵不動;並且他身爲楚王,還敢收留劉邦要追捕的鍾離昧。

說白了,他一邊在讓老板爲自己提職加薪來體現自己的價值,另一邊卻忘了自己的職位薪水源自于誰。

當你對平台有價值的時候,你才有價值。當你對平台沒價值的時候,你有再多的能力也等于零。——雞湯文

所以,當天下平定之時,他就成了那個徒有擒龍藝的人。張良深知其中道理,但韓信卻不知道。

就在韓信被劉邦從楚王的位置上撸下來的同時,劉邦又開始大封功臣。先是封了蕭何爲酂侯,食邑最多,且可穿鞋帶劍上殿,封其親族十余人。可謂是開國第一侯。

然後又要讓張良自己在齊地選三萬戶爲封地。

但張良拒絕了:當除我是給陛下您出了些計謀,但也要感謝您采納我的計謀,更要感謝老天讓我的計謀成功了。所以我是沒什麽功勞的,您把留地封給我就行了。

于是張良被封爲留侯

張良是第一個敢于去刺殺秦始皇的人,因爲他是韓國貴族出身,是秦國滅掉了韓國,搞得他家破人亡。但當天下即定,他卻連齊地三萬食邑都不敢要,僅僅要了一縣之地(留地即爲沛縣)。

再封陳平爲戶牖侯,陳平也推辭,說是沒有魏無知的推薦,自己也沒有今天。于是,劉邦就順手推舟賞賜了魏無知。

論功行賞這種事最難的永遠不是前幾名,而是中間那些,因爲功勞都差不多。就像建國以後,十大元帥爭議不多,封中將、少將的時候,鬧得最厲害。因爲在任何一個機構裏,中層人員是最多的,大家各管一攤,你說你今天砍了幾個人頭,我說我今天替你籌備了多少糧草。你說沒我替你征調民夫,你哪什麽來運送糧草,;我說沒有我打造武器,你打個毛的仗……

于是,當劉邦封賞了二十多個人以後,後面的人等不及了,整天在一邊嘀嘀咕咕的。

劉邦就問張良,這些人整天嘀咕點什麽呢?

張良瞪著無辜的大眼睛的說:他們在商量著要謀反呀!

劉邦兩手一攤:天下剛剛平定,他們爲什麽要謀反呀?

張良長歎一聲:陛下您到現在封得都是離您最近的人,殺的都是您的仇怨之人。他們掰著指頭一算,按您這種分法,這天下土地不夠分的呀。又怕分不到東西,又怕您會因爲往日仇怨掉了腦袋。所以就商量著要謀反了。

劉邦眉頭一皺:那該怎麽辦?

張良微微一笑:陛下您生平最恨誰?

劉邦鋼牙一咬:是他是他還是他——雍齒!

張良小手一揚:封了雍齒,別人就不會說啥了。

于是,雍齒就被封爲了什邡侯,食邑2500戶——我估計這哥們做夢都得笑醒。

在封賞外人的同時,劉邦對自家人也不小氣。尤其是他兒子還小,兄弟又少,怕自己也像秦朝那樣,有內亂時沒有自家人幫著鎮撫。

所以,他把韓信弄到洛陽以後,把原來的楚地一分爲二,淮河以東五十三縣,封給堂兄劉賈做荊王。

將薛郡、東海、彭城等地三十六縣封給弟弟文信君劉交爲楚王。

將雲中、雁門、代郡等五十三縣封給哥哥宜信侯劉喜做代王。

把膠東、臨淄、濟北、博陽、城陽郡等七十三個縣封給自己的庶長子劉肥做齊王。

順便提一句,劉肥是劉邦的私生子,是劉邦在娶呂後之前,與曹氏所生。

韓信原來的齊、楚封地,就這樣被老劉家瓜分了。而劉邦突也想起來,還有個韓信呢。

韓王韓信,爲與原楚王,現淮陽侯韓信區分,稱爲韓王信。

按史書上來說,劉邦覺得這哥們兒頗有雄才武略,而他的地盤緊挨著鞏義、洛陽,威脅太大。所以,就趁著這次封劉姓王,把太原郡劃出三十一個縣爲韓國,把韓王信調過去,建都晉陽,以抵禦匈奴。

韓王信說你調我過來是抵禦匈奴的,晉陽離邊界太遠,我要定都馬邑(現在的朔州市一帶),這裏離匈奴更近。

劉邦一看,這哥們兒挺有種,大手一揮:准了!

可惜,此韓信非彼韓信。此時的匈奴,也非彼時的匈奴了。


《資治通鑒》中的曆史第二卷【三】:論功行賞
https://zhuanlan.zhihu.com/p/35005437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67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資治通鑒》中的那點曆史 - 頁 3 Empty 回復: 《資治通鑒》中的那點曆史

發表 由 lung 周一 五月 14, 2018 2:21 pm

華夏民族起源于黃河流域,因爲這一片區域氣侯溫和、光照充足、水域豐富、土壤肥沃、適于耕種,總之一句話就是在靠天吃飯的年頭,這些地方容易討生活。

但生命的堅韌之處就體現在對環境的適應和改造能力上。所以,在那些不爲人知的深山溝壑之間、草原密林之內、大漠戈壁之中群居的人類,就有了與中原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

他們依據血緣、習性或區域,結成了大小不等的部落或聯盟。這些部落或聯盟時分時散、時大時小、時戰時和;有的消失了,但消失在這裏的,可能在另一個地方或時間重新興起;有的壯大了,但此時壯大的,或許很快就被另一個勢力所消滅。

對于中原王朝而言,這些分布在自己周圍窮山惡林、荒漠草原深處,對自己所擁有的華服美食虎視眈眈的民族是如同惡魔一般的存在。同樣,對于這些整日裏與猛獸毒蛇爲伍,吃風喝沙、朝不保夕的部落而言,中原王朝創造出來的花花世界,又是天堂一般的存在。

一邊落後,一邊先進;一邊想要,一邊不給;一邊豔羨,一邊鄙夷……當矛盾積蓄到一定程度,衝突就在所難免。于是,自炎黃與蚩尤開始,中原正統與周邊所謂“戎、狄、蠻、夷”的戰爭就沒有斷絕過。

雖然說,雙方的戰爭長期以來以中原王朝占據了絕對優勢,但那些無時無刻都在與天爭、與地鬥、與自然抗爭、與命運博鬥的民族,戰鬥力和堅韌性也不可小視。于是,在中原王朝最爲衰落的時候,因爲種種原因,他們也取得過勝利。

到目前爲止,最大的勝利,莫過于犬戎攻破鎬京,迫使西周東遷了。此後中原部落春秋奪霸、戰國爭雄,最終被秦國統一;而北方民族征戰融合、攻伐吞並,結果是匈奴崛起。

匈奴到底是一個民族的名字,還是北方胡人的概括,目前似乎並無定論。但有一個地方,卻貫穿了幾乎整個中原王朝與北方遊牧民族的戰爭史。

這個地方叫做河套平原。

有人說:脫離了地理談曆史的都是耍流氓。

此前,我們的目光一直盯在陝西南半部、河南北半部、山西全部、河北大部和山東大部等地區,後來隨著楚漢爭霸,江蘇北部、安徽北部、河南南部、四川及重慶北部等地區也相繼進入我們的視線。

現在,讓我們的目光移向北方的內蒙古,在那裏,黃河向北衝出甯夏,再向東沿陰山穿行至鄂爾多斯台地後開始折向南流,成爲陝西和山西的天然交界。

黃河在甯夏與內蒙這一段的南部地勢平坦、土質良好、水草豐美、物産豐富……這些詞是多麽熟悉。是的,此前我們在提到關中平原、成都平原、淮河平原等地方時幾乎都用到過,只不過,這個地方叫做河套平原。據說,匈奴人最早就在此定居。

後來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將版土推進至陰山山脈,將這裏的匈奴人趕了出去,然後建九原城,設雲中郡,並且修建了長城。

再往後,匈奴趁趙國勢微,又在雁門郡向趙國張開了血口,伸出了獠牙,但在趙國名將李牧的堅盾前,匈奴撞得滿臉鮮血,獠牙崩折,十余年不敢南犯。

秦國統一天下後,蒙恬率軍三十萬主動出擊,將匈奴徹底逐出河套平原,設九原郡,並修築長城上千裏。在此期間,蒙恬守邊十余年,匈奴依然不敢南犯。

但秦祚短促,失鹿中原,天下共逐,致使長城日衰。借此機會,匈奴又南渡黃河,重據河套。

此時,匈奴的首領被稱爲頭曼單于。

據說這個頭曼姓攣鞮(luan di),他統一了匈奴各部,創立了單于稱號。匈奴人稱其爲“撐犁孤塗單于”,意爲宇宙之下偉大的首領。

不要小看這種稱號的轉變,“單于”這一稱號的確立,標志著北方遊牧民族的社會制度,從此開始,由部落頭領制轉向了國家領袖制。在一定程度上,這個稱號不亞于秦國統一天下後,將“王”的稱號轉變爲“皇帝”,所以這個頭曼也可以算是遊牧民族中的秦始皇。

但他並沒有完成他的使命,當時在他周邊,還有強大的東胡諸部和月氏部落。所以,相當一段時間內,匈奴的勢力一直在被限制在陰山至河套以北地帶。

頭曼單于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叫冒頓(mo
du),其母不祥,被立爲太子;後來他又娶了個阏氏(阏氏爲匈奴語,意爲正妻),也給他生了個兒子。舊愛不如新歡,所以頭曼就想廢了冒頓。

當然,在權利的鬥爭中,只有死人才最安全。于是頭曼先將冒頓派往月氏部落爲人質,然後向月氏發動了進攻。

這種行爲基本上就等于拿了個大喇叭,向月氏部落宣布:殺了我兒子吧,求你了,殺了他吧!

月氏部落本來想滿足他這個要求的,奈何自己沒看人,讓冒頓偷了匹馬逃走了。

遊牧民族在和大自然做鬥爭的過程中,留下了很多讓人看不懂的思維習慣。比如說冒頓應該知道自己的父親是想借刀殺人,可他還是逃回了匈奴;而頭曼本來就是想殺冒頓的,可就因爲他從敵營逃了回來,就認爲他勇武過人,不但沒殺他,還給了他一萬騎兵。

于是,冒頓就開始訓練自己這一萬騎兵。

他的訓練課程很簡單:他給自己造了一批響箭,然後號令全軍,要求自己的響箭射到哪裏,部屬的箭就必須射到哪裏。如有不從者,斬!

于是,他先射自己的愛馬,部屬中不敢射的人被斬首。

然後他又將響箭射向自己最喜歡的妻子,不敢射的人照樣被斬首。

最後,他將響箭射向了頭曼最喜歡的那匹馬。這次,沒有人被斬首,因爲所有的部屬都將箭射向了頭曼最喜歡的那匹馬。

冒頓知道,大事成矣!

終于,在一次圍獵中,冒頓將響箭射向了自己的父親,部屬從之。

頭曼死後,冒頓將後母、弟弟及反判的大臣盡數誅殺,自立爲單于。

內亂即生,外患必至。東胡部落眼見冒頓弑父自立,就趁他立足未穩,欺上門來。

這裏要說明的是,東胡並非叫做東胡的部落,而是周朝時,匈奴自稱爲胡,位于匈奴以東的部落聯盟,便被中原稱之爲東胡。

匈奴東邊的這位鄰居也強大過。當年燕國剛立國時,差點就被他給滅掉。但隨著燕國國力逐漸強盛,長城越修越堅固,東胡就沒得玩了,還被燕國擊退上千裏。再到趙國猛人李牧駐守雁門,大敗匈奴的同時,摟草打兔子,順帶把東胡又給胖揍一頓,更是加劇了他的衰落。

但富過的人很難瞧得起當年的窮鄰居,總會有有一種“當年我拿鈔票點煙的時候他還在撿煙屁股”的優越感,那怕看到人家起高樓,宴賓客,也會覺得這些都是老子當年玩過的,沒啥大不了的。

現在,看著自己這個鄰居家裏出事了,就想撈上一筆。

他先是問匈奴要千裏馬,冒頓問臣屬的意見,臣屬們都說這是匈奴的寶馬,不能給。冒頓說一匹馬而已,不能傷害睦鄰友好的傳統。于是就把馬給了東胡。

然後東胡又開始問匈奴要女人,關鍵還指名道姓的要冒頓的女人。臣屬們都說這是你的女人,絕不能給。冒頓就說一個女人而已,不能傷害睦鄰友好的傳統。于是就把女人給了東胡。

在胡人心目中,似乎只有馬和女人是最重要的,一旦這兩個底線突破了,別的也就沒有底線了。當初冒頓響箭領射先射馬,再射女人。現在東胡敲詐勒索也是先要馬再要女人。

當冒頓的下屬將箭射向他的女人後,這事就成了。現在,當冒頓把女人送到東胡以後,東胡也以爲這事就成了。

于是,東胡又開始索要兩部之間約千裏的無人之地了——連逐水草而居的胡人都不願住的地方,估計也不是什麽好地。所以,按往常的套路,冒頓的臣屬們就說了:一塊荒地罷了,你給也行,不給也行。

問題是,這次冒頓不按套路出牌了。他勃然大怒,說土地是國之根本,怎麽能輕易給人?說給的人都是別有用心,全部砍了。

然後,冒頓跳上馬,拔劍出鞘,劍指東方,只下了一道命令:晚出發的人,斬!

東胡完全沒想到,連馬和女人都給的人,會因爲一塊無主荒地跟自己翻臉,所以完全沒有防備。于是,冒頓大破東胡,東胡就此滅亡。

順便提一句,東胡屬于匈奴以東部落的統稱,因此並沒有、也不可能完全被消滅,幸存的部落中有一部分退往烏桓山,被稱爲烏桓族;另一部分退居鮮卑山,被稱爲鮮卑族。數百年後,我們還會再提到這兩個部族。

滅掉東胡以後,冒頓實力大增,回過頭向西擊退月氏,向南吞並了婁煩、白羊二族,又侵略燕、代之地,收複了河套平原等匈奴舊地,還侵占了秦朝北部的一片領土。

至此,匈奴有控弦之士三十萬,雄踞大漠南北,統一了蒙古草原,建立了疆域廣闊的匈奴帝國。

據說,此時匈奴的疆域東達遼河流域,西至帕米爾高原,南抵秦長城,北靠貝加爾湖一帶。按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涵蓋了內蒙古、外蒙古、俄羅斯一小部和新疆北部等地區。

隨著匈奴帝國在北方的擴張接近尾聲,中原這邊的大漢帝國也剛剛落成。兩大部族之間攜帶著尚未落定的烽煙,懷揣著累積千年的仇恨,相互試探著、推搡著,拉開了百年戰爭的帷幕。

第一回合,大漢帝國派出了在劉邦眼中“頗有雄才”的韓王信,坐鎮晉陽,指揮對匈奴的作戰。

說起韓王信,也算是老資格了。當年以韓襄王後裔的身份被項梁封爲韓王,結果項羽封王的時候,說他沒戰功,讓他去王號,改爲列侯。

後來劉邦出關中與項羽爭天下的時候,又把他封爲韓王。沒過多久,劉邦兵敗,留他和周苛守荥陽,人家周苛甯死不降,他卻轉頭就投降了項羽。劉邦再次複出後,他從楚營中逃出,又投奔了劉邦。

劉邦得天下後,正式封他爲韓王。

說這麽多,其實就想說一句話:這哥們的資曆實在是熬出來的。

所以不出意外的,他跟匈奴幹了幾仗,結果是屢戰屢敗。

人家韓王信倒也不慫,直接上書劉邦,說我晉陽離邊境太遠,所以我指揮不靈,結果老吃敗仗。現在我要把都城北移到馬邑,親自下到一線去,我就不信幹不出點成績。

劉邦挺開心,就准了。

可問題是,打仗這種事,行就是行,不行就是不行,跟慫不慫沒關系。所以,韓王信到馬邑屁股還沒坐熱,就被匈奴包圍了。

按說自己被包圍了,向朝廷去信求救就得了。可這韓王信竟然發揚自己的老傳統:向匈奴求和。

劉邦本來想發兵救援,但聽說韓王信竟然私自求和,便去信指責他。結果韓王信腦子一熱,舉城投降了匈奴。

冒頓得到了韓王信,更是士氣大震,趁機進攻太原,抵達晉陽。

第一回合,匈奴大勝。

而這時候,劉邦正忙著給中央各部門定制度,立標准,建流程。所以,沒時間理他們。一直到各種制度、標准和流程都建設好了,劉邦才點齊兵馬,禦駕親征。

必竟是老大出馬,韓王信的兵馬基本不堪一擊。劉邦一到銅鞮,就取得了第一場大捷,斬殺其部將王喜。

我估計以韓王信的性格,他應該也琢磨過再投奔劉邦。但他只是無能,而不是傻,他應該很清楚此一時、彼一時的道理。所以,這次他選擇了一條道走到黑:逃往匈奴。

他的部將曼丘臣、王黃等人擁立趙王後裔趙利爲王,收攏殘兵,向匈奴求援,准備與漢軍決戰。冒頓也挺夠意思,派出左、右賢王統率一萬余騎兵,同王黃等人一並駐紮在廣武以南地帶,試圖阻止劉邦北進。

但劉邦率先發起了進攻,匈奴大敗;好不容易聚攏起來,再戰,再敗。

但此時已是隆冬,氣溫驟降,漢軍被凍傷者十之二三。

劉邦駐紮在晉陽,聽說冒頓就在晉陽以北兩百多公裏的代谷,就派人去察探虛實。去了十余批人,回來都說冒頓只剩下老弱病殘了,可以出擊。

劉邦還是不放心,就派劉敬——就是前面勸劉邦遷都的婁敬——出使匈奴,讓他好好瞅瞅,到底是個什麽情況。

結果劉敬回來,也說駐守在代谷的匈奴只有老弱病殘,可他給出來的結論是:兩國交兵,必定希望展示自己的實力。現在事出反常,必有蹊跷。所以,不打能!

但劉邦在他去偵察的時候,等不及他回來,就率領三十二萬大軍發起了進攻,此時已經越過雁門山,眼看就到代谷了。

所以,一聽到劉敬得出與此前判斷完全不同的結論時,劉邦火了:你他娘的當年不過是靠著鼓唇弄舌在我這兒得了一官半職,現在又敢來擾我軍心,其罪當誅。

于是,莫名其妙的劉敬就被抓起來,押至廣武牢獄中待罪。然後劉邦率領騎兵,奔赴平城(大同縣)而來。但他不知道,冒頓已經在平城附近的白登山張開了口袋,靜候他的大駕光臨。

白登山下,伏兵四起。劉邦退守白登山,數次突圍而不得,七日後,糧草耗盡,又值寒冬,漢軍饑寒交迫,危在旦夕。

或許,劉邦從來沒想過,也並不知道,他如果在白登山被俘或被殺,對中原的曆史將造成怎樣惡劣的影響。

數千年後,大明朝已建國近百年,一朝皇帝被俘都幾乎亡國。而現在大漢帝國建國不過數年,朝中僅余婦儒,國內判亂不絕,冒頓若率剛剛得勝的數十萬精騎南下,結果如何,讓人不敢想象。

就在劉邦以爲一切都完了的時候,陳平看到了機會——他無意中發現冒頓對他的正妻十分寵愛。于是,劉邦馬上派人下山,向冒頓的正妻獻上了許多金銀珠寶,讓她幫忙給冒頓吹吹枕頭風。

我相信,對于冒頓而言,他享受的是征服的過程而非結果。所以,雖然已經打下了諾大的家業,但做爲他的女人,似乎也沒得到什麽好處。所以,這個沒有名姓的女人,看到金銀珠寶以後,動心了。

他向冒頓進言,說聽說幾十萬漢軍已經前來救援了。人家漢朝的皇帝被困在山上,漢軍怎麽可能罷休?自然會拼命相救。就算你打敗了漢軍,奪了中原的城池,但咱們能住習慣嗎?萬一你消滅不了漢軍,那人家兩面夾攻,說不定咱就走不了了。

冒頓就問自己的愛妻:那怎麽辦呢?

冒頓的女人就趁機說道:現在困了他們七天,看他們也沒怎麽慌亂,說不定有神靈相助。不如我們打開包圍圈,讓他們走吧。以後各回各家,各找各媽,和睦相處,豈不美哉?

冒頓因爲本來和韓王信的手下王黃等人約好了會師的日期,可這些人卻遲遲不到,就起了疑心。他必竟是客場作戰,拖久了也怕生變。就打開了包圍圈的一角,讓漢軍撤出。此時天降大霧,陳平讓漢軍弦搭雙箭,護著劉邦衝出包圍,回到平城。

第二回合,冒頓勝。

劉邦回到廣武,放出劉敬,鄭重向他道謙,並且封他爲關內侯,號建言侯,贈邑二千戶。

仗打不下去了,劉邦只好回師,經過曲逆縣(今河北順平縣一帶),覺得這個縣很富麗壯觀,就把它封給了陳平,號曲逆侯。

劉邦回去了,但冒頓沒閑著。轉而攻擊代國,代王劉喜二話不說就逃回了洛陽。

前面說過,這個劉喜是劉邦的哥哥。所以劉邦也沒說什麽,改封他爲陽侯了事。


《資治通鑒》中的曆史第二卷【四】:匈奴!匈奴!
https://zhuanlan.zhihu.com/p/35184195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67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資治通鑒》中的那點曆史 - 頁 3 Empty 回復: 《資治通鑒》中的那點曆史

發表 由 lung 周一 五月 14, 2018 2:22 pm

劉邦兵敗白登山以後,無力再戰,于當年十二月,取道趙國返回長安。

此時是公元前200年,趙王張耳已于兩年前去世,繼承王位的是其子張敖。

前面說過,劉邦在年少時曾與張耳相交莫逆,兩人關系極好。並且張敖還娶了劉邦的大女兒魯元公主爲妻,是劉邦的女婿。所以,我相信,有這兩層關系在內,劉邦應該是不拿張敖當外人的。

但問題是,此時的劉邦,心情應該是極度糟糕的。再加上他本來就不屬于那種拘于禮法的老板。所以,雖說張敖極盡謙卑之能,但劉邦還是橫挑鼻子堅挑眼的把他給訓了一頓。

按說劉邦是張敖的老板、嶽父和世叔,這公私三重身份下來,別說只是罵他幾句,就算是拎著破鞋修理他一通,也不算過份。這張敖該受著也得受著,別人只當看個笑話就得了。

但這是從世俗的眼光來看,如果從禮制的角度來看,這個問題就大了。

禮制是什麽?司馬光說過:禮之爲物大矣!……用之以國,君臣有敘而政治成焉……

簡單來說,禮制就是要上下之間尊卑有序,行爲處事有規有矩。

劉邦算是農民企業家,他自身也是行爲灑脫,喜怒由心。所以當上了皇帝以後,就去除了秦朝繁瑣的禮儀制度。在事情上從來都是有事就說,批了就幹;在禮儀上也沒什麽架子,開心了罵幾句,不開心了再罵幾句。而他的手下多是跟他從小玩到大的兄弟哥們兒,也都不拿他當外人。

結果就是,他每次請下面人吃飯,一群人總是吵吵鬧鬧,吆五喝六。喝高以後,有酒風不好的人敢在他面前拔刀弄槍,指指劃劃的。

時間長了,劉邦也煩了。

這件事告訴我們:領導可以不拿你當外人,你別真的不拿領導當外人。

于是,劉邦就抱著試試看的心態,讓叔孫通召集了一班儒生,制定了一系列皇家禮儀。

兩個月前,也就是劉邦要禦駕親征之前,長樂宮落成,諸侯群臣前來朝賀。按以前,可能又是亂糟糟、鬧哄哄的喝場大酒了事。但這次不一樣了:

天亮時分,主持人登台宣布大典開始,所有人按次序進入大殿,排列東西;侍衛在殿下、庭中各持武器、旌旗分列兩廂。然後,劉邦乘攆出房,沿途有專人舉旗傳呼,引導諸侯王以下至六百石級俸祿的官員依次向劉邦朝拜,在宏大的氣勢下,這幫人無不震恐肅敬。

典禮完畢後,置備正式酒宴。衆官員臣子陪坐在殿上,都俯伏垂首,按官階高低,依次向皇帝敬酒祝禮。斟酒連敬九次後,主持人宣布典禮結束。

在這個過程中,由禦史專門負責保安工作,看到不遵守儀程規則的,一律帶出去。所以,從朝賀典禮開始一直到結束,就沒人再敢大聲喧嘩,或幹出其它不合禮節的事了。

活動結束以後,劉邦很滿意:老子今天才知道,當皇帝原來是這麽爽啊。

但規矩這種事,一向是讓自己享受其中的快感容易,而要讓自己去遵守執行其中的各種約束,就很痛苦了。

就拿現在來說,你劉邦雖然是張敖的老板、老丈人和世叔,但人家張敖也是堂堂的趙王殿下,一國之主啊。身爲國君,你可以打他、罰他,甚至殺了他,但你不能侮辱他。

——《國語》有言:爲人臣者,君憂臣勞,君辱臣死。

在張敖的相國貫高、趙午等人眼中,劉邦面對著恪守臣子和女婿之禮的趙王,卻叉腿而坐、頤指氣使、態度輕慢、囂張跋扈,這就是在侮辱他們的趙王,而侮辱他們的趙王,也就是十倍的侮辱他們這些做臣子的人。

所以,等劉邦一離開,貫高等人就對張敖說:現在天下豪強並起,賢能之人才可稱王。現在皇帝待您如此無禮,幹脆讓我們幫您把他給殺了算了。

張敖一聽這話快嚇死了,他連忙擺明立場:當初我爹失去趙國,是老板幫他複國的,所以才澤被子孫。你們千萬不要再說這話了。

按說人家張敖做爲當事者都不計較這個事了,這事情就這麽過去了。可是,貫高和趙午卻不這麽看:我們的領導寬厚,不計較這事。而我們想殺皇帝,是因爲皇帝侮辱了我們領導。所以,我們自去殺皇帝,幹成了,功勞是我們領導的;幹不成,我們自己擔罪,不牽扯我們領導。

在我看來,如果說把劉邦對張敖的態度理解爲侮辱,最多算是這幾個人的小心髒太敏感;如果說由此萌生想殺劉邦的念頭,這最多算是一根筋的迂腐;而最後變成就因爲這點破事,不顧領導的要求,不管可能産生的後果,非要去殺劉邦,這已經脫離了人類的思維範疇了。我實在無法用什麽詞語來形容這種行爲,只能說他們是一肚子學問一腦袋豬糞。

這裏順便提一句,之前都城雖然自洛陽西遷,但因長安宮室重建需要時間,所以將栎陽作爲了臨時都城。現在長樂宮已經建成,其它各項准備工作也已陸續完成,所以,劉邦于公元前200年2月份,將大漢都城正式從栎陽遷到了長安。

自此,長安再次開始了它作爲帝國都城的職能。萬國來朝的繁華盛景與萬民哭號的亂墳枯冢在王朝的興亡之間繼續交替。

時光流逝,又是一年過去了,也就是公元前199年冬天,劉邦再次親征韓王信,路過柏人城(河邢台隆堯縣一帶),本來打算在城中留宿,結果因柏人諧音“迫人”,劉邦認爲不詳,所以就穿城而過。

但劉邦並不知道,趙相貫高此時已經派人在行宮廁所的夾牆中,准備伺機行刺劉邦。

一般情況下,別說老板只是把我們部門的頭頭給罵一頓,就算把自己給罵一頓,當時可能的確氣得想殺人,但往往是幾天以後,該幹啥還幹啥。甚至連當板當時爲啥罵自己都給忘了。

可貫高就因爲這麽一個破事,不依不饒,非要刺殺劉邦不可。你說他是別有圖謀吧,可就算劉邦死了,皇帝怎麽輪也輪不到張敖,反倒因爲他是刺殺者,張敖也必死無疑。所以,這事怎麽算對他也沒什麽好處。所以我不得不懷疑,張敖手下這幫哥們一定是進入到了被迫害妄想症大後期。

無藥可救了。

此時的劉邦,還不知道這群跳梁小醜在玩火。因爲還有更重要的事在吸引著他的注意力——冒頓屢屢犯境。

有人很難理解,在白登山之圍中,冒頓明明已經是勝券在握,只要再圍下去,就能因俘獲或斬殺大漢皇帝而成就萬世之功,留下萬世之名,怎麽可能會聽信婦人之言,輕易的將劉邦放走呢?

事實上,如果從冒頓此後的表現來看,我猜想,主要原因在于:他虛了。

得益于此前秦朝的蒙恬和趙國的李牧兩位猛人,硬生生將匈奴給打怕了。並且他剛剛統一北方,根基不穩。所以,他失敗不起。而就算能將中原皇帝給殺了,他無法預測接下來中原政權的反應。如果再來一位李牧、蒙恬之類的猛人,那麽他幾十年的努力就只能化爲烏有了。加上當時韓王信的軍隊未能如約前來,所以,面對可能存在實際並不存在的援軍,他虛了。

冒頓是匈奴部落中不世出的領袖,但可惜他生不逢時,前有李牧凶名不絕于耳,後有蒙恬實實在在教他作人。所以,此時的匈奴,對中原部落,或許有著一種天然的敬畏情緒。

這種敬畏情緒,使得冒頓終其一生也只是在邊境騷擾、劫掠,除白登山之圍外,沒有給大漢造成太多實質性的損傷。

但對于劉邦而言,北境不甯,戰報頻傳,這讓他不勝其煩。所以,他很想一勞永逸地解決這個問題。

建言侯劉敬在白登山之圍前表現出來的洞察能力一定給劉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劉邦很自然的就問計于他:怎麽辦?

劉敬給劉邦出了個在我看來很不好的主意:和親。

他給出來的理由是這樣的:現在天下剛剛安定,士兵還很疲乏,所以不宜用武力去征服;而冒頓殘暴,殺父自立,霸占母妃,我們也沒法用仁義去說服他。所以最好將領導您閨女嫁給他,將來生個兒子就是太子。這樣,冒頓活著是您女婿;他死以後,您外孫就是匈奴王。這樣,匈奴千秋萬代,都是大漢的臣屬了。

閨女不是劉邦一個人的閨女,也是自己老婆的閨女。所以,劉邦就問呂後的意思。呂後一聽就哭了:我就一兒一女,怎麽能忍心把閨女扔給匈奴?

最後,劉邦無奈之下,只好在一戶平民家找來一個姑娘,稱之爲大公主,嫁給冒頓爲妻,並且每年奉送匈奴一定數量的棉、缯、酒、米等供品,和匈奴結爲兄弟之邦。

這基本上就是在求和。

事實上,劉敬提出合親理由的邏輯裏有一個本質上的錯誤:爲了利益,冒頓連親爹都能殺,難道會孝順老丈人嗎?更何況,大公主已經是人家趙王張敖的老婆了。所以這一招,于外,不能牽制冒頓;于內,又讓皇室得罪趙王。

反觀戰國之時,秦、趙兩國內部更是連年征戰,可面對胡人照樣能做到“朋友來了有好酒,豺狼來了有狼槍”。現在天下一統,名將林立,反倒要低三下四的把皇帝閨女嫁過去來和親,簡直是可笑。

而後來的事實也證明,求來的和平是最沒用的。

所以說,聰明與糊塗往往是相對的。正如幾百年後的馬谡既有南征孟獲應“攻心爲上、攻城爲下”的善言,也有街亭上山紮營的錯著。

這件事告訴我們:不要拿固有印象來對待給你建議的人。

劉敬在出了和親這個昏招之後,通過締結盟約的機會,視察了匈奴的情況,回來就又給劉邦出了一個在我看來很不錯的主意:

匈奴的白羊、樓煩部落,離長安只有七百裏,朝發夕至。而關中剛遭戰事,還未恢複,土地肥沃但白姓稀少,應該加以充實。陛下建都長安卻沒有什麽人民,而原山東六國之民還有很多豪門強族,一旦有亂,這些大家族會成爲作亂者的強助。所以,應該把原六國王室後裔和這些豪門強族全遷到關中來。這就是削枝強幹之計。

當年十一月,劉邦遷齊、楚公族田氏、懷氏、昭氏、屈氏、景氏五族及其它豪強約十余萬人到關中,加強了大漢腹地、天子腳下的繁花興盛,更重要的是,此舉大大提升了皇權實力——要知道,當初項梁等諸侯起事,若沒這些家族的幫助,怎麽可能能在短時間內拉出上萬人的兵馬來?

劉邦一邊遷大族入關中,一邊又跑到洛陽去了。

這裏必須要說的是,雖然說劉邦將都城遷入長安,但這幾年來,每年總有幾個月待在洛陽。如果抛開個人享受層面的東西來看,劉邦還是比較勤于政務的——在當時交通不便的大環境下,洛陽坐落于山東諸國的腹地,皇帝在此辦公,的確更利于掌控天下。

而就在此時,貫高等人的作死行爲終于迎來了結局:他們被人告發了。

于是,連趙王張敖在內,全數被捕。趙午等人紛紛表示要自殺,但貫高還算不傻,就攔住他們,說這事跟人家趙王的確沒關系,咱們要都死了,誰來幫趙王申訴?于是,全數人等,皆被打入囚車,押入長安。

在受審時,貫高倒也光棍,無論是堂前過審,還是鞭打刀刺,就是一句話:這事我們自己幹的,與趙王無關。

最後就連呂後都勸劉邦:趙王娶了咱閨女,是咱女婿,應該不會謀反。

但劉邦冷哼道:如果張敖得了天下,還會少了女人不成?

但是,當延尉將貫高的受審情況報告給劉邦以後,劉邦也很感慨,覺得這個貫高還挺爺們兒的。于是,就讓平素和貫高交好的中大夫泄公,私下裏去問一下,到底是怎麽回事。

泄公就以探監爲名,問貫高趙王到底有沒有謀反。

貫高說了:我三族都被定爲死罪了,難道我還管得了趙王嗎?但問題是,人家趙王的確沒想謀反。于是,將前因後果又細說了一遍。

泄公回來一報告,劉邦想想也的確是這麽回事,就下令把張敖給放了。

但出了這種事情,能保住命就算不錯了,趙王是別想了。所以,張敖被貶黜爲宣平侯。

本來劉邦還想赦免貫高,但貫高這種視尊嚴和禮法爲全部的酸儒怎麽可能還會有臉活著?所以,在得知張敖被無罪釋放之後,自殺身亡。

貫高首爲亂謀,殺主之賊;雖能證明其王,小亮不塞大逆,私行不贖公罪。《春秋》之義大居正,罪無赦可也。——荀悅

在我看來,貫高是讀書讀傻了的典範。

貫高死後,劉邦宣布大赦天下。同時,赦免被此案牽連的趙王賓客田叔、孟舒等人,並因其才華過人,破格任命爲郡守和諸侯國相。

張敖被罷黜了,趙王這個職位總得有人來幹。于是,劉邦就任命自己的兒子劉如意爲趙王。

至此,開國七王中,燕、楚、韓、趙四王都姓了劉。

劉如意是劉邦的第三個兒子,其母姓戚,是劉邦在當漢中王時納入的妃子,也是劉邦的第三個老婆。

戚夫人年輕貌美,很得劉邦寵愛。時間久了,難免持寵而驕,竟然想讓劉邦改立劉如意爲太子。

而劉邦也是想一出是一出,覺得太子劉盈過于仁厚懦弱,不如劉如意更像自己。所以,雖然封劉如意爲趙王,但仍將其留在長安隨駕。每次出巡關東,也會帶上戚夫人。

終于,劉邦下定決心,要廢掉太子劉盈,而改立劉如意爲太子。

但他沒想到,大臣們對此事極立反對。禦史大夫周昌更是在朝堂上強硬抗爭。

劉邦欺周昌口吃,就問他反對的理由。周昌盛怒之下,更是說不全。只好把脖子一挺,說臣口不能言,但我知道這樣不行。您想廢太子,我決不奉诏。

這個周昌就是當年在荥陽城下被項羽俘虜後甯死不降的周苛的弟弟,面對強硬的周昌,劉邦無奈,只好收回成命。呂後在廂房聽到此事後,對周昌更是感激涕零。

當時劉如意剛剛十歲,劉邦怕自己死了以後,將來呂後難以容他。就接受禦史趙堯的建議,將周昌任命爲趙國國相,扶保劉如意。

但皇室傾軋,豈是一個外臣所能左右。劉如意的命運,在他母親爲他觊觎太子之位的時候,就已經注定了。


《資治通鑒》中的曆史第二卷【五】:一場不知所謂的刺殺
https://zhuanlan.zhihu.com/p/35914824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67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資治通鑒》中的那點曆史 - 頁 3 Empty 回復: 《資治通鑒》中的那點曆史

發表 由 lung 周一 五月 14, 2018 2:23 pm

劉煓,對于很多人而言,這是個陌生的名字。但因爲有個叫劉邦的兒子,使得這個名字也在曆史的長河中脫穎而出。

公元前197年5月,也就是劉邦任命周昌爲趙國國相的前兩個月,中國第一任太上皇駕崩了,時年75歲。

老爺子當了大半輩子鄉紳,眼看著半截身子都入土了,結果趕上兒子造反,只好跟著兒子過了好幾年顛沛流離、朝不保夕的日子,萬萬沒想到,最後兒子事業有成,自己也跟著混了個太上皇的職位,錦衣玉食,仆叢如雲。這天下地下,起起落落的,說起來也算是傳奇人生了,總歸是這輩子沒白活。

太上皇駕崩,兒子們固然得回來送送,有些重臣也要回來奔喪,有些讓人不大放心的重臣更得回來表表忠心。

可有個人,卻稱病不歸,拒不奉召。

他就是傳說與韓信合謀造反的陳豨。

這個陳豨是山東荷澤宛朐(亦稱冤句)人,但他是如何跟隨劉邦的,史書上很罕見的用了一句“不知始所以得從”——也就是不知道什麽原因。

但千萬別因爲這哥們兒除了造反沒別的事迹就小看他。因爲《史記》中記錄的是白登山之圍後,劉邦還兵後,就封他爲陽夏侯,然後讓他以趙國相國的身份,監管趙國和代國邊境的軍隊。用《史記》中的話來說,叫做“邊兵皆屬焉”,可以說是戍邊的最高司令長官,當年李牧、蒙恬的職務。

更重要的是,這期間貫高謀反案牽扯出了一大批人,可他卻一點事也沒有。

他得做出什麽樣的功勞,才能在突然之間讓劉邦對他如此器重、如此信任?

更加詭異的是,從這哥們兒造反後的表現來看,相對于其它反王,他雖然造反時間最長,但並未表現出任何驚才豔豔的軍事素養來,也沒有給劉邦造成太大的麻煩。那麽,他是如何做出了讓邦對他如此器重、如此信任的功勞呢?

很遺憾,我查了很多資料,最後的答案只有四個字:我不知道。

但他就像一只蝴蝶一樣,煽動了幾下翅膀,竟然引發了一場波及天下的飓風。可以說,包括韓王韓信、楚王韓信、梁王彭越的死,都和他有直接關系。

楚王韓信是否真的與陳豨合謀過造反的事已不可考,但周昌入趙任相國之後,卻發現這哥們兒竟然敢效仿劉邦的偶像信陵君魏無忌,養士千人,賓客盛多。據說,他告假回國時,跟隨他的賓客乘坐的車輛多達上千輛,把邯鄲的客舍都住滿了。

現在天下升平,你身爲邊軍司令,卻養士自重,想幹嘛?

周昌就連忙把這件事彙報給了劉邦,再加上劉邦也聽說陳豨的賓客在代國所犯下的種種不法之事,就下令審查他。這下陳豨慌了。

已經投奔匈奴的韓王信聽說此事後,就讓王黃、曼丘臣等人前來勸誘他與自己聯合,以抗朝廷。

就在此時,劉邦召他回京,參加太上皇的葬禮。他思前想後,不敢回去,只好稱病拒诏。但這種事哪容得他想回就回,不想回就不回。所以,到九月份,他就聯合王黃等人,自立爲代王,正式造反,縱橫于趙、代之地。

所謂趙國、代國,因在各個時期劃分的方式不同,所以具體所屬很難考證。大體上來講,此時的趙國指的是現今的河北省西南部,包括石家莊、邯鄲等地;代國指的是趙國西北部加上山西的雁門關、晉陽等地。

對于造反這種事,劉邦向來是親自征討。這此也不例外,而讓劉邦驚喜的是,這個陳豨竟然南不據漳水,北不守邯鄲,而是只行遊擊劫掠之事。所以,劉邦瞬間信心滿滿。

但他首先要面對的是周昌奏報的一個問題:屬于趙國的常山郡(石家莊一帶)二十五城,有二十城都失陷了。所以,郡守、郡尉按律得處死。

劉邦只問了一個問題:郡守、郡尉反判了嗎?

答案是沒有。

劉邦大手一揮,那就無罪。

然後劉邦令周昌挑選趙人中可爲將領的,周昌帶來了四個人。劉邦冷笑一聲:你們真能當我的將領嗎?

這四人很慚愧的匍匐在地上,以爲大限將至。但沒想到,驚喜永遠在風雨之後——劉邦真的封四人爲將,且各賞一千戶封邑。

這下別人就看不懂了,說當初跟著你進兵蜀、漢,討伐項羽的功臣都沒有全部封賞呢?就這幾個貨,怎麽就能當得起這麽重的封賞?

劉邦微微一笑道:這你們就不懂了。陳豨已占據了趙、代兩地,而我征調的天下之兵,到現在還沒到。能夠調遣的,也就是邯鄲城中的這點兵馬而已。爲了讓他們能死心踏地的爲我所用,我何必吝啬那四個千戶的封邑呢?

同時,劉邦在得知陳豨部將多爲商人,便下令多用黃金收買,果然收效頗豐。

所以說,劉邦能得天下,絕非偶然。他不拘泥于一城一地的得失,總能審時度勢,做出最爲符合當下情形的決策。

兩個月後,也就是次年(公元前196年)十一月,陳豨命部將侯敞率軍一萬遊動襲擊,王黃率軍一千屯于曲逆,張春率軍一萬渡黃河攻聊城。

漢軍派大將郭蒙聯合齊國軍隊迎擊,大破陳軍。同時令太尉周勃取道太原攻擊代地,攻破馬邑;劉邦親率大軍攻克東垣,破城後將此城改名爲真定。然後又懸賞重金捉拿王黃和曼丘臣,沒過幾天,這兩人就被部下活捉送來了。

甫一交手,陳豨便大敗虧輸。

同時,漢初兩個韓信,也分別于此時被殺。

先是楚王韓信于此時意圖謀反,被呂後和蕭何誘殺于長樂宮,三族被誅。

然後是韓王韓信看到陳豨與劉邦交手正酣,于是就想趁火打劫,勾結冒頓入侵參合。漢將柴武領軍迎擊,韓王信大敗,被柴武攻入參合城,將其斬殺。

劉邦回到洛陽後,聽聞楚王韓信被殺,即喜且憐,就問他有什麽遺言。一聽呂後說,韓信死時,曾大呼後悔未用蒯徹之計,致使今日下場。知道蒯徹曾勸韓信謀反,于是,劉邦就將蒯徹抓捕,准備將他烹了。

蒯徹不服,說咱講講道理來:當初秦失其鹿,而天下共逐之。當然是能力強、速度快的人才能搶到,你能搶,人家韓信憑什麽不能?再說了,狗對著別人叫,不一定是這個人不好,而是狗的天性就是要防備不是他主人的人。我當初跟著韓信,當然要勸韓信造你的反了。

劉邦倒也講理,就把蒯徹放了。

蒯徹勸韓信謀反,貫高勸張敖謀反,韓信勸陳豨謀反,這些行爲其實用一句俗語可以概括:看熱鬧的不嫌事大。

自古皆然。

雖說現在陳豨還未伏誅,但代國已經基本收複。所以,劉邦就立老四兒子劉恒爲代王,以晉陽爲都城——記住代王劉恒吧,以後相當長一段時間,他都是我們的主角。

然後大赦天下。

我沒有統計過,但自立國至今,劉邦大赦天下的次數已不下五次。

大赦天下,是因爲可以收買天下之心,體現了劉邦的仁厚之處;但有些人必須死,是因爲要穩固皇權之威,體現了劉邦的決絕之處。

楚王韓信已死,該輪到梁王彭越了。

在楚漢爭霸中,劉邦能夠打敗項羽,我個人認爲戰略上的功臣有四個。

第一功臣非蕭何莫屬。用遊戲裏的角色來說,蕭何就是劉邦的奶媽,他在後方不斷的向前方補充物資和兵員,才使劉邦有了連續作戰和快速恢複的能力。

第二功臣當屬韓信。韓信在黃河以北,對當時魏、趙、燕、齊的作戰,使得劉邦可以心無旁骛,專心面對項羽,不至于兩面受敵。同時,他的勝利,也給劉邦提供了極大的品牌號召力。如果放在英雄聯盟或王者榮耀之類的遊戲裏,他就是劉邦隊伍中可以獨檔一面的上路。

第三功臣就是彭越了。在楚漢爭霸的幾年來,他就像一枚锲子一樣,始絡把自己釘死在項羽的糧道上,采取著敵來我走,敵走我擾的作戰思路,讓項羽首尾難顧。所以說,他就是劉邦的打野。

第四功臣是英布。他雖然在戰爭中並沒有實際的作用,但他的歸附,本身就削弱了項羽的後方供給,使得項羽一旦兵敗,立刻就陷入到無路可退的地步。

但韓信、彭越和英布有著共同的一個問題:他們始終是脫離于劉邦的管束之外,各自爲戰,自由行動的。當初在垓下之戰前,這仨人就有點不聽招呼。

現在,彭越這老毛病又犯了——劉邦進攻陳豨時,想調彭越上來,結果彭越只派了幾個大將率軍前去援助,自己稱病不動。這下劉邦火了:當初老子打項羽的時候你都這樣,來跟老子討價還價,現在天下大定了,你還敢這樣?

于是,他就派人去斥責彭越。

彭越這才真怕了,就想入朝請罪。結果又來個看熱鬧不嫌事大的,他的部將扈辄勸他,說當初不去,受了責罵才去,這不是找死嗎?不如反了吧!

彭越沒答應。但這件事被人告發到劉邦那裏,劉邦二話不說,派人突襲了彭越,將其抓獲,押解至洛陽。經有關部門審查,得出結論:

有謀反迹象。

這個結論有五個字,還是不夠精煉,其實可以再壓縮成三個字,叫做:莫須有。

這種罪一般都得被處死,但可能劉邦自己也有點不好意思,就把彭越貶爲平民,發配到蜀郡居住。

彭越被押解西行,到了鄭地,剛好碰到呂後從長安來。彭越就向呂後哭訴,希望她能爲自己求求請,讓自己回老家昌邑居住。

呂後很親切的聽取了他的訴求,並且讓他放一百個心,自己一定能勸說皇帝陛下改變主意,讓他回故裏養老。于是,彭越就跟著呂後再次回到了洛陽。

呂後見到劉邦以後,替彭越求情,說彭越是個壯士,如今把他流放到蜀郡,恐怕是自留後患,不如殺之。

然後,指示彭越屬下再行告反他要謀反,然後廷尉王恬奏請彭越按罪當誅三族。于是,雖說劉邦有心爲彭越開脫,但他實在是罪大惡極,只好將其斬首示衆,三族盡誅。並且下令:有敢爲他收屍者,一律逮捕。

但是,中國的文人,有的人迂腐地可恨,有的人卻迂腐地可愛。

彭越生前曾派大夫栾布出使齊國,這哥們兒回來後,發現領導身首兩端了,但任務總得有始有終啊。所以,他跪在彭越的腦袋下面,奏報了一下出使的情況,然後大哭一場——注意,他沒有替彭越收屍。

看守屍首的人將這件事報告給了劉邦,劉邦就把栾布叫來大罵一通,就讓人煮死他——那年頭動不動就愛煮人。

但栾布說了,皇帝你好好想想,當年你老人家受困于彭城,戰敗于荥陽、成臯之間。而彭越爲你扼守于梁地,極大程度地牽制了項羽西進的步伐。可以說,在當時,彭越對于天下大勢,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正因爲他投靠了你,所以才有了後面的垓下之勝。現在天下和平了,你用不著人家了,就找借口把人家殺了,搞得功臣們人人自危。何必呢?你要真想殺,就把我也殺了吧。

劉邦長歎一聲,揮揮手:算了吧!

于是,栾布死中得活,被封爲都尉。

彭越的屍體哪去了?剁碎了做成肉醬分給諸侯們吃了。

彭越死了,梁王的職位不能空著,于是劉邦就立兒子劉恢爲梁王。又立兒子劉友爲淮陽王。

是年五月,劉邦又冊封了一個異性王:原秦朝時受封的南海尉趙佗,改封爲南粵王。

公元前223年,也就是二十七年前,秦始皇曾兵分兩路,一路由蒙恬率軍三十萬北伐匈奴,一路由屠睢率軍五十萬南征百越。

趙佗,就是當時屠睢的副將。

後來,屠睢中伏身亡,秦始皇派任囂接替他的職位,終于在公元前214年統一嶺南,任南海郡尉,主要統領現在的廣東、廣西等地,並修築了番禹城(廣州城)。

等到任囂因病將死之時,正趕上陳勝吳廣起義,中原地區戰亂四起,就沒人顧得上他這一畝三分地了。所以,任囂就自行委任趙佗繼任南海郡尉。

趙佗就任後,立刻封鎖了嶺南各個關口,阻斷了南海郡對外的通道,然後借機誅殺秦朝在當地的官吏。到秦朝滅亡以後,他又吞並了桂林郡和象郡,徹底統一了嶺南三郡,建立南越國,自立爲南越武王。

換句話說,到目前爲止,南越國還是獨立狀態。

自古以來,中原政權都有一個毛病,那就是只要他看得見、摸得著、管得了的地方,都想收到自己的籃子裏。所以,幾千年下來,給我們留下了許許多多“自古以來都是中國的”領土。

所以,面對著南越國,劉邦也不例外的想把它給吃掉。

只不過,武力攻伐太費勁。當年秦朝派出大軍五十萬,換了兩任軍事主官,打了快十年才算平定南方。所以,劉邦打算用和平的方式來統一。

于是,他先诏令天下,封趙佗爲南粵王,然後讓陸賈出使南越國,授予其印信符節,互通使者。

說白了,就是搞一國兩制。

陸賈到了南越之後,趙佗用南越的裝束和禮節來接待他,結果被陸賈一通數落,說老兄您是中原人氏啊,父母、兄弟、祖宗的墳墓都在真定,現在您抛棄華夏冠帶,您想幹嘛?數典望族嗎?

雖然他後面還說了一通大漢統一天下的大勢、氣運,以及如果趙佗不從,將會帶來的惡劣後果。但我相信,真正說動趙佗的,還是對祖宗之地的懷念。

中國人無論走到哪裏,都有著尋根問祖的情結,自古皆然。

但趙佗還是放話:我沒有在中原興起,所以在這裏稱王。如果我在中原,怎見得就一定不如漢朝?

但不管心中多麽不服,趙佗還是接受了南粵王的封賜,正式向漢朝稱臣。

自此,大漢帝國徹底繼承了秦朝留下來的全部疆域。

這個出使南越,說降趙佗的陸賈也不是一般人,他是漢代第一位提倡儒家學說的思想家。

當初,他常在劉邦面前摘引《詩經》、《尚書》等儒家典籍,被劉邦大罵,說老子馬上打天下,要這些詩書何用?但陸賈反問道,在馬上打天下,難道還要在馬上治理天下嗎?一席話說得劉邦啞口無言。

劉邦最大的優點就在于知錯能改,所以他立刻讓陸賈以秦亡漢興、天下得失的道理爲線索,著書論述。于是陸賈著文十二篇,被劉邦稱之爲《新語》。

《新語》雖好,但對劉邦而言,“舊人”還得接著清理。

英布,許久不見,你還好嗎?


《資治通鑒》中的曆史第二卷【六】: 一只引發了飓風的蝴蝶
https://zhuanlan.zhihu.com/p/35948643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67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資治通鑒》中的那點曆史 - 頁 3 Empty 回復: 《資治通鑒》中的那點曆史

發表 由 lung 周一 五月 14, 2018 2:25 pm

事實上,劉邦的身體已經不行了。

此時已是公元前196年,劉邦已經六十歲了,多年來的戎馬生涯已經削弱了他的體質,消磨了他的精氣。終于,他病了。

皇帝有疾,大臣們當然要探望。可是沒想到,劉邦將宮門一鎖,宅在宮中,誰都不見了。周勃、灌嬰等人都不敢進去,就這樣耗了十幾天。

但樊哙實在是等不下去了,他帶著衆大臣直闖宮門,看到劉邦正獨自躺在一個太監身上,不知道在想什麽。

《資治通鑒》原話爲:上獨枕一宦者臥。

樊哙在劉邦面前痛哭失聲,說想當年,陛下您帶著我們在沛縣起兵,平定天下,何能雄壯。現在天下雖定,卻疲憊不堪。但陛下病重,不接見大臣,就天天只和一個宦官待在一起,難道您忘了趙高的事嗎?

劉邦笑了笑,起來了。

這只是一件小事,對曆史的推進完全沒有影響的小事,這樣的小事在《資治通鑒》中比比皆是,如果我件件都寫,那會浪費太多額外的精力和篇幅,更會會打亂一些重大事件推進的節奏,所以完全沒有必要。但這件事,我把它寫了下來,因爲這一件事,讓我鼻子有點酸。

一個六十歲的老人,開創了一個帝國盛世。在大臣眼中,他是皇帝;在親人眼中,他還是皇帝;甚至在後人眼中,他仍是一個有功有過的皇帝。可恐怕只有他自己知道:他也是一個活生生的人。

他病了,孤獨地躺在宮中。我相信,他一定想起了年少時爲尋找信陵君而獨身赴大梁的輕狂;和張耳高談闊論、結伴遊俠時的暢快;和蕭何、樊哙等人橫行鄉裏時的無拘無束。我相信,他一定會問自己,昔時的劉邦和現時的劉邦,誰更快樂?

他累了,孤獨地躺在宮中。我相信,他一定又聽到了響徹在沛、豐等縣的號角爭鳴之聲,回蕩在漢中、三秦之地的金戈鐵馬之音,還有那響徹在荥陽、成臯上空的血火悲歌。我相信,他一定會問自己,當下的現實,是他彼時的夢想嗎?

他沒有答案。他知道,自己再躺十天,一直就這樣孤獨到死,他也不會找到答案。

樊啥扯著大嗓門進來了,他笑了笑,站起身來,宮外,烏雲漫天,要起風了。夏天過去了,秋天來了。

伴隨著秋天一並到來的,還有英布造反的消息。

英布是真反了。

當初韓信被殺,英布就覺察到了不妙。沒過多久,他又收到了彭越的肉醬。然後英布就暗中布署軍隊,厲兵秣馬,以待時變。但是意外出現了:英布有個寵妾病了,自己去診所看病。剛好英布的中大夫贲赫就在診所對面,一看領導的小夫人來看病,就備下厚禮,陪著小夫人一起去看病。看完病估計無聊,還一起喝了幾杯。英布就懷疑自己的中大夫和寵妾私痛,想抓贲赫治罪。這個贲赫有所覺察,逃到長安向劉邦告發了英布意圖謀反的事實。

這段性節是不是很眼熟?是的,韓信、彭越都是這個梗:得罪了某個下人,下人就跑到劉邦面前告發意圖謀發的事迹。

我不知道劉邦是不是有禦用編劇,如果有的話,我一定要好好批評他一頓:同志哥,造反是一件很嚴肅的事情,你還能不能上點心?這種模塊化、流程化、標准化的操作,讓人看起來很無聊的啊!

和前面一樣,劉邦對此事表示疑惑,認爲英布不會反,還把贲赫抓了起來。可英布很配合的將贲赫全家殺害,正式起兵造反。這下劉邦想不信也不行了,就將贲赫釋放,封爲將軍。

和前面一樣,劉邦開始問計于衆將。大家也很配合地異口同聲:發兵征討,坑殺了這貨。

夏侯嬰推薦了一個姓薛的人,這個薛公認爲:英布造反是肯定的。他和韓信、彭越功勞相同,那兩個都死了,他怎麽能不死呢?所以,他造反並不奇怪。

但他同時幫劉邦分析道:英布造反,他能有上中下三策。上策,向東攻取吳地,向西攻取楚地,吞並齊地,占據魯地,然後威迫燕、趙兩地固守本土,按兵不動。那麽,崤山以東,就不在陛下掌控犯圍內了。

英布的中策,還是向東攻取吳地,向西攻取楚地,吞韓占魏,掌握敖倉(荥陽),阻塞成臯,那麽會形成當初楚漢爭霸的態勢,勝負難料。

而他的下策,則是攻取吳地,占領下蔡,將越地做爲後方,自己固守長沙,那麽陛下您就可以高枕無憂了。

分析完形式,最後薛還給出了結論:英布,當初不過是骊山刑徒,眼界有限,格局太小,難成大事,不顧長遠,所以,他必使下策。

這上中下三策說白了就是攻守之策。英布是淮南王,封地在現在的安徽中部一帶。按上中兩策都是需要他向西攻取湖北,向東攻取江蘇,以此爲基礎。上策攻取山東,以迂回的方式自東向西、穩紮穩打的推進;而中策則是直接攻入河南腹地,在榮陽、成臯一帶尋求與劉邦決戰,走項羽的老路,重現當年一戰而定天下的情景。

至于下策,就是收縮防線到江蘇、江西和湖南一帶。

事實上,從當時的情形來看,上、中兩策雖好,但是,原本可以與英布呼應和聯合的韓信、彭越等人已經伏誅,楚、梁、燕、趙等地均已姓劉,所以英布跟本沒有揮軍出淮南北進的條件。從現實情況出發,他只能取下策,聚集兵力,固守待變。

再好的策略,沒有執行的條件、實力和能力,都是空談。這就是知行合一的可貴之處。

聽完薛公的分析之後,劉邦直接將兒子劉長封爲了淮南王——劇本終于在這種事情上調整了一下,以前是等人死了再封自家人,現在是還沒出兵呢就宣布了英布的死刑。

但劉邦已是帶病之身,估計他的確也從心眼裏瞧不上英布,所以就想讓太子統兵去討伐判軍。

可太子一黨們慌了。什麽東園公、绮裏季、夏黃公、角裏先生等等都來向呂後的哥哥建成侯呂釋進言,說太子統領大軍平判,有功,則地位無可再加;如果沒功,那就惹上一身麻煩。所以您得去請呂後,在皇帝面前哭訴一番,就說英布是天下名將,我方衆將都是跟陛下一輩的舊人。讓太子指揮他們,無疑于以養驅狼,無人聽命。萬一失敗,英布就能長驅直入了。皇帝雖然病了,但爲了家人孩子,還是得振作一下啊。

呂後照話向劉邦哭訴之後,劉邦只好長歎一聲:我本就知道這小子不行,還是我親自跑一趟吧。

大軍出征,群臣送至霸上。留侯張良也病了,但他支撐著病體,一直到曲郵,這才對劉邦說:我本來應該隨大軍出征的,但實在病重。英布彪悍凶猛,所以陛下切不可與他們硬拼。

同時,張良還建議立太子爲將軍,監領關中諸軍。

劉邦也囑托張良:先生雖然有病,但請不辭辛苦,盡力輔佐太子。

當時,叔孫通是太子的太傅,但叔孫通要隨軍出征,所以就讓張良代太傅之事。劉邦又下令征調上郡、北地、隴西及京師各軍約三萬人,作爲皇太子的警衛部隊,駐紮在霸上。

英布先取吳地,還殺了荊王劉賈;然後大敗楚王劉交,引兵西進。十月,也就是進入了公元前195年,與劉邦在薪西(蕲縣)相持。劉邦估計也是閑得無聊,就問他爲何造反。英布倒也實在:想當皇帝。

後面實在沒什麽好說的。英布一戰而敗,再戰再敗,先退到淮河之南,再退到長江以南。此時他身邊也就余百十來了。

劉邦只派了一員將軍領兵繼續追擊——這將軍連名字都沒有——然後自己回到了闊別許久的家鄉:沛縣。

在這裏,劉邦召集了舊友、父老、家族子弟歡聚一堂,舉杯痛飲,載歌載舞,共敘舊情,歡笑作樂。

酒到酣暢之時,劉邦起身作歌,留下了那首脍炙人口的《大風歌》,歌曰:

大風起兮雲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歌罷,劉邦已是淚流滿面。他說道:遊子悲故鄉。我以沛公之名,起事誅秦滅項,奪得天下。從此刻起,沛縣就是我的湯沐邑,免除縣中百姓所有賦稅,世世代代不予征收。

劉邦在沛縣一連待了十余天,這才起駕回宮。

而此時,英布已被老丈人的孫子給坑死了。

第一卷時提到過,英布逃出骊山之後,來到長江一帶,拉起一票人馬,當了河盜。陳勝起義後,英布也起兵響應。而長沙王吳芮正好在鄱陽當縣令,瞅這年輕人挺順眼,就把閨女嫁給了他。

基于這層關系,估計英布逃往長江以南也是想求長沙王庇護。而吳芮已于大漢立國前一年,也就是公元前201年去世了。此時的長沙王是其子吳臣,也就是英布的大舅哥。

要說這娘家人就是親,很快,大舅哥就派人告訴他:放心吧兄弟,你來我這兒,咱一起逃往南越去。

英布感動的眼淚嘩嘩地,跟著大舅哥派來的使者就去了。結果,在一個村宅裏被人所殺。

到現在爲止,漢初所立的七大異姓王,除了長沙王之外,全數被劉邦掃幹淨了。

長沙王爲何例外呢?兩個原因,一是吳芮聰明、低調,二是所占地盤比較特殊。

吳芮是跟項羽、劉邦一批次打出反秦旗號的人,但他的行事範圍始終在他的大本營鄱陽一帶,並且從來沒有過自封王號或討要王號的行爲。就算劉邦封他爲長沙王,他也從不主動擴大自己的地盤,還把自己的兵力調配給荊王劉賈賬下聽用。

另外,長沙國在現在湖南長沙一帶,再往南就是南越國的地盤,往東又是閩越一帶,這些地方,說是歸附了漢朝,但其實並不穩定。而吳芮世代居于當地,爲官又較爲賢名,所以深得當地周邊民族的愛戴。

而且長沙國離中原地區較遠,中間隔了好幾個封國,威脅遠不如其它幾個王國。所以,長沙國就這樣被劉邦留下了。

順便提一句,吳芮有個老婆叫毛蘋,據說,吳芮在四十歲生日那天,帶著老婆泛舟湘江。月下江上,兩口子恩恩愛愛,毛蘋當場呤詩一首,留傳至今:

上邪!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山無陵,江水爲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

是年,吳芮與毛蘋雙雙無疾而終,合葬于長沙城西,谥號“文王”。

英布死了,已經折騰了好幾年的陳豨也到時候了。周勃平定代郡、雁門郡、雲中郡等地,在當城將陳豨斬首。

讓我們來算筆賬:

陳豨不反,韓王信說不定就龜縮在匈奴不敢趁亂進犯,也就不會死;

陳豨不反,楚王韓信也不會在內響應,意圖作亂,也就不會死;

陳豨不反,劉邦就不會出兵討伐,也就不會調動彭越,彭越就不必裝病不去,也就不會死;

陳豨不反,韓信和彭越不死,也就不會嚇得英布造反,英布也就不會死。

一只蝴蝶扇了一下翅膀,已經直接和間接搞死了四個王,其中還有三位是定鼎大漢江山的功臣。

並且這還不算完呢。

當初燕王臧荼謀反被殺之後,劉邦立了個一個叫盧绾的發小繼任燕王。前面說過,這個盧绾在跟著劉邦起兵這十幾年間,武,沒有定國之功;文,沒有安邦之策。可就是享受到了最好的待遇,一直到被封爲燕王,爲劉邦戍守東北之地。

陳豨起兵之後,盧绾發兵攻擊陳豨的東北側翼。陳豨就派王黃向匈奴求援,而盧绾也派出使臣張勝去出使匈奴,希望說服匈奴坐視勝敗,不要幹涉。

這個張勝到匈奴以後,先遇到了一個老熟人:臧荼的兒子臧衍。結果,張勝還沒說服匈奴,先被臧衍給說服了。

臧衍對張勝說:老兄你之所以在燕國混得風聲水起,就是因爲熟悉匈奴事務;燕國能長期存在,也是因爲內地諸侯屢次反判,久而不決。老兄你想過沒有,燕國如果把陳豨消滅了,而中原地區也安定了,接下來是不是該輪到燕國了呢?所以說,你們先不要去打陳豨,並且與匈奴和好。無事時,燕國可以長存;有事時,燕國還能有個外援。

這張勝腦袋也許被驢踢過,他不想一下,劉老板把臧荼給滅了,沒有像對待其它諸侯國一樣把燕王一位給自己老劉家的子弟,而是封給了盧绾,這種交情是那種用得上時臉朝前,用不上時臉朝後的利用關系可以比的嗎?

于是,張勝就這樣被臧衍忽悠瘸了,竟然勾結匈奴,幫助陳豨反過來攻打燕國。

這樣一來,盧绾在家蒙圈了,他以爲張勝投降了匈奴,就上奏朝廷,請將張勝全家斬首。正在這時,張勝竟然回來了。然後,他竟然也聽信了“養敵自重”的那一套良謀,又用詐術替張勝的家人脫罪,還派他去匈奴那裏作密使,還派範齊潛到陳豨那裏,勸說兩方只作對峙,不作決戰。

這種你來我去的勾連怎麽可能保得了密?陳豨死後,他的偏將投降,就將這一系列的陰謀內幕給抖摟了出來。

按說這種事情,怎麽著也得派兵緝拿歸案,再行審判。可劉邦先派派使者去召盧绾回朝,盧绾稱病不回。按彭越稱病不至的先例,該派兵襲擊,予以捉拿了吧?不,劉邦派辟陽侯審食其、禦史大夫趙堯去迎接,並且只是盤查他左右隨從。結果盧绾還是稱病不回。

審食其回報之後,劉邦又得到從匈奴軍中投降之人的報告,知道了張勝以燕王之名勾結匈奴的事,這才大怒,派樊哙征討盧绾。並且立劉建爲燕王。

盧绾二話不說,帶上幾千人就跑到長城邊上。按他的意思,還想等劉邦身體好點再入朝謝罪。但沒多久,消息傳來,劉邦駕崩了。

于是,盧绾帶著家人親信,逃入匈奴。

至此,漢初最傑出的三大名將韓信、彭越和英布全數被誅;至此,劉邦最信任和喜愛的韓王信、盧绾全數投降匈奴。

(韓王)韓信、盧绾非素積德累善之世,徼一時權變,以詐力成功,遭漢初定,故得列地,南面稱孤。——司馬遷


《資治通鑒》中的曆史第二卷【七】:最後的征伐
https://zhuanlan.zhihu.com/p/36028660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67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資治通鑒》中的那點曆史 - 頁 3 Empty 回復: 《資治通鑒》中的那點曆史

發表 由 lung 周一 五月 14, 2018 2:26 pm

劉邦死了。

他拖著病體征討英布時,曾爲流矢所傷,在行軍路上,病勢逾發沈重。呂後請良醫來診治,醫生診視後,說病可以治。結果劉邦說:我以布衣之身,提三尺劍而取天下,這都是天命。我命在天,不用人醫。

于是,賞醫生黃金五十兩,讓他回去了。

彌留之時,呂後問他:蕭何死後,誰可爲相?

劉邦說:曹參可以。

呂後再問:曹參之後呢?

劉邦說:王陵可以,但王陵憨直,得有陳平相助;而陳平智謀有余,卻難獨當大任。周勃爲人厚道,不善言辭,未來安劉氏天下者,必定是他,可以任爲太尉。

呂後再問周勃之後怎麽辦。

劉邦搖搖頭:這就不是你能操心的了。

公元前195年4月25日,劉邦于長樂宮駕崩。時年61歲。

關于劉邦,我在本卷的序言裏已經說過太多。這裏本來又寫了上千字試圖對他進行一個總結,可最後,我統統給刪掉了。因爲我發現哪怕再爲華麗的詞藻,放在這裏都顯蒼白。所以還是直接將《資治通鑒》中司馬光先生摘錄班固在《漢書》中的總結放在這裏吧:

高祖不好學術,但聰明通達,多謀善斷,心胸豁達,寬厚仁德,知謀納谏。平定天下後,整理律法,頒布法典,申明軍紀,規範禮制,制定曆法,統一度量衡,給大漢帝國留下了規模宏遠的制度。

華夏文明,浩浩蕩蕩五千余年,浮浮沈沈多少帝王將相。劉邦,起于微末而名列其間,偉哉,大丈夫當如是也。

高祖起于布衣之中,奮劍而取天下,不由唐虞之禅,不階湯武之王,龍行虎變,率從風雲,征亂伐暴。廓清帝宇。八載之間,海內克定,遂何天之衢。登建皇極。上古已來,書籍所載,未嘗有也。非雄俊之才、寬明之略、曆數所授、神祇所相、安能致功如此。——荀悅。

送別了故人,讓我們繼續前行。

公元前195年5月20日,太子劉盈即皇帝位,尊呂後爲皇太後。

在立太子這件事上,劉邦是真心是想立趙王劉如意。他在病重期間,再次提出要換太子,結果這次張良都出面勸他不能這麽幹,叔孫通更是表態,說從古至今,廢長立幼的就沒幾個有好下場,你非要廢黜太子,那先殺了我吧。再加上朝中也是反對者衆多,劉邦只好徹底作罷。

呂太後卻不會就此作罷。

從呂後熬成了呂太後,到了該算總賬的時候。戚夫人,您往哪看呢?說的就是你!

呂後執行力很高,劉邦剛一入土,她馬上就下令把戚夫人抓起,剃去頭發,穿上囚衣,帶上刑具,囚禁在宮中的永巷裏舂米。

所謂永巷,是宮內一條狹長的小巷,巷子應該是死胡同,前面隨便派個人看守,就成了現成的露天監獄。

同時,呂後還派人去接趙王劉如意回宮,使者往返三次,都被周昌給回絕了。呂後沒想到當初力保太子的人,現在竟然保起趙王來了。但不管怎麽說,周昌對她也算有恩,她不好對周昌下手,就派人先把周昌給叫了回來。等周昌到了長安,再派人去召趙王。

趙王畢竟還小,沒了周昌做靠山,只好乖乖地跟著使者來到了長安。

但讓呂太後沒想到的是,看著劉如意來到了長安,她卻還是下不了手。因爲他的親生兒子、當今皇帝、劉如意的異母哥哥劉盈站了出來,來到霸上,將劉如意接進了自己的宮中,並且和他同吃同睡。

這就麻煩了。呂太後不可能親自上門抓人,派去的人誰敢當著皇帝的面抓人?所以,劉如意就這樣被劉盈保了下來。

但年方十五的劉盈還是太年輕了,他不明白只有千日做賊,哪有千日防賊的道理。

幾個月後,就到了公元前194年12月份,這天劉盈要去打獵,淩晨便起來了。本來他叫劉如意跟他一起去,可劉如意年紀太小,哼哼唧唧的賴著就是不起床。劉盈以爲弟弟在自己宮中,應該不會有事,就自己去了。

等他回到宮中,劉如意已被呂太後毒殺。

傷心欲絕的劉盈並不知道,在權利的鬥爭中,能被毒死,已經是個很不錯的結局了。

過了些天,劉盈被母親叫過去看一樣“東西”,據說這“東西”還有個名字,叫“人彘”。
彘(zhi)是豬的意思,也就是說這東西人首豬身,住在茅坑裏。

雖然面前的這個“人彘”被泡在糞坑中,混身爬滿蛆蟲,已經奄奄一息。但劉盈還是能看得出來,這哪裏是什麽“人彘”,分明就是個活生生的人。只不過這個人的頭發已被剃光,四肢皆被斬斷,雙目被挖,耳朵被熏聾,嗓子也被毒啞了。說是人,已不像人。

劉盈駭然,不由得問她到底是誰。

呂太後告訴他,她就是戚夫人。

劉盈蒙了,他根本無法相信,面前這個所謂的“人彘”是生他養他愛他的母親的傑作。他跌跌撞撞的跑回宮內,然後就一病不起。

一個人,怎麽可以殘忍到如此地步?這件事,讓他對人性徹底失去了信心。于是,他使人轉告呂太後:這不是人能幹的事情。我雖是太後的兒子,但終究沒辦法治理這天下。

意思就是撂挑子不幹了。然後,終日裏飲酒淫樂,不理政事。

這件事改變了劉盈的行爲,卻沒有改變他純善的天性。

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193年10月,齊王劉肥來朝見皇帝。

劉肥是劉邦在娶呂太後前,和一個曹氏私通所生。但這個曹氏沒有名分,所以劉肥雖是劉邦的大兒子,卻因爲是庶出的原因,不能繼承皇位。當然,劉邦也沒虧著他,齊國當時統轄七十三城,是漢初最大的諸侯國。

齊王來朝,皇帝備宴歡迎。于禮來說,劉盈是皇帝,當然要坐主位;劉肥是臣下,要坐客位。但劉盈仁愛之心再次泛濫,非要說劉肥是大哥,請他坐主位。劉肥推辭不過,只好坐了。

結果呂太後大怒,直接讓人倒了杯毒酒,以賞賜之名,端給了劉肥。劉肥剛要接,沒想到劉盈站起來,搶著去接。呂太後嚇壞了,連忙將酒奪過去給潑了。劉肥雖然鬧了個莫名其妙,但再也不敢喝酒了,幹脆裝醉離去。後來打聽出來,端給自己的是毒酒,不由得大驚。

最後還是劉肥的內史給他出主意,讓他獻出了城陽郡做呂太後最寵愛的女兒魯元公主的湯沐邑。太後高興之下,又好好地請劉肥吃了頓飯,放他回了齊國。

大漢帝國建國之後這八年多來,異姓王被劉邦折騰的家破人亡,妻離子散,劉姓子弟紛紛笑逐顔開,走馬上任。結果這劉邦剛死沒一年,他老婆又開始折騰起劉姓王來了。劉邦如果地下有知,不知道該哭還是該笑。

王爺們不要傷心,休要難過,在野的諸侯不好當,在朝的功臣們日子也不太好過啊。

蕭何身爲劉邦欽定的開國第一侯,更是首當其衝。

自劉邦出關與項羽爭霸天下以來,如果說真有人掌握了劉邦的命脈,那麽非蕭何莫屬。

前面提到過,蕭何在劉邦爭霸天下的過程中,扮演的是一個奶媽的角色。每每劉邦兵敗,他總能及時地將源源不斷的糧草和士兵輸送至前線。而他要實現這一點,基于對關中地區政治、軍事、經濟、人事、後勤等等等等各方面把控。

換句話來講,當初劉邦在外作戰時,蕭何就是名副其實的關中王。

在戰時,劉邦必須無條件信任蕭何。可以說,如果蕭何和他爹或他老婆或他兒子、女兒任何人一起掉到河裏,只能救一個人,他會義無反顧的救蕭何。

立國之初,劉邦對蕭何的感激之情是發自肺腑的。所以他對蕭何不吝溢美之辭,封賞之多,恩寵之厚,衆功臣都難以望其項背。

但高處不勝寒,蕭何必竟經營關中太久,現在又成爲天下第一功臣。人望、名望都達到了巅峰,而蕭何一向謹慎,根本沒有任何把柄。所以,劉邦決定折騰他一下。

蕭何協助呂後誘殺韓信後,劉邦正在邯鄲,指揮平定陳豨之亂的作戰。就下诏封蕭何爲相國,加封五千戶,還派五百兵卒爲他的衛隊。

蕭何收受封賞都習慣了,所以二話不說收入門中。但有人告訴他:你危險了!你留守朝中,又無兵鋒之險,陛下派這麽多衛隊給你幹什麽?你不見韓信的下場嗎?

蕭何一聽,冷汗直流,連忙退回封賞,並且拿出家財犒賞軍隊,劉邦這才大喜。

再往後,劉邦親征英布。此時劉邦已經病重,但仍然每天派人回京去詢問蕭相國在做什麽。回報的人很老實,就說蕭相國在家安撫百姓,協理軍需。劉邦聽後,總是默然不語。

有明白人又告訴蕭何:你危險了!你位居相國,功勞第一,封無可封,賞無可賞。還整天這麽勤勉政事,愛民如子。陛下爲什麽來問你的情況,就是盯著你,怕你在關中幹出點什麽來。

蕭何還是很上道的。所以,劉邦征伐英布回來以後,就接到了很多控告蕭相國的匿名信,說蕭相國低價強買百姓的田地房屋,並且數量極多。

劉邦將這些書信扔給蕭何,笑著說:你蕭何也是這種人啊!

看劉邦高興,蕭何決定趁勢打鐵,繼續爲民請命。就說道:長安地方狹窄,皇家上林苑中有很多空地,且荒棄不用。能不能讓百姓入內耕種,糧食自己收走,但留下禾杆,作爲苑中鳥獸的伺料。這樣一舉多得,您看如何?

結果,劉邦勃然大怒:好你個蕭何,你收了商人多少賄賂,竟然來算計我的上林苑?

然後,將蕭何交付廷尉,上了刑具,拘押起來。

後來,還是有個姓王的衛尉侍從勸劉邦,說當年陛下與楚軍相持有數年之久,陳豨、英布反判時,陛下您也是親自領軍在外。蕭相國如果真要有點什麽舉動,關中之地就不屬于陛下您了。相國那時不替自己謀利,反倒現在貪圖起商人的錢財來了嗎?人家蕭相國其實就是想替百姓做點事,這本來就是相國的本份,有什麽好懷疑人家的呢?

劉邦聽了當然不高興,但卻說不出來什麽,只好放了蕭何。

蕭何一出獄,沒敢先回家,而是誠惶誠恐,蓬頭赤足的就來答謝劉邦。劉邦看了他這樣子,也有點不好意思,只好言不由衷地安慰了幾句。

數月後,劉邦駕崩。

我相信,這兩件事對蕭何的打擊都是巨大的。

蕭何對劉邦一生赤膽忠心,笃厚恭謹。劉邦對蕭何也敬重有加,恩寵優遇。但人到暮年,他卻要對對邦以自汙的手段來求自保。劉邦也因爲他替百姓進言,而將他投入了大獄。

沒有什麽,比朋友之間生出嫌隙更讓人痛苦了。

而更讓他傷心的,是這個相處了一輩子的朋友,去世了。

所以,兩年後,公元前193年7月,蕭何也死了。

我想,他會不會是傷心死的?

蕭何身爲漢相,購置的土地房屋卻都在偏遠窮苦之地,營造宅地也從不修建圍牆。他說:如果子孫後代賢德,簡樸一點也沒什麽;如果無德無能,這種地方也不會被仇家侵奪。

……(蕭)何謹守管龠(yue),因民之疾秦法,順流與之更始。淮陰、黥布等皆以誅滅,而何之勳爛焉。位冠群臣,聲施後世,與闳夭、散宜生等爭烈矣——司馬遷

在蕭何病逝前,劉盈問他,誰可續任相國之位。如同劉邦預設的一樣,蕭何也推薦了曹參。

身爲武將的曹參,曾經入圍第一功臣的評選,並且也是第一侯選人。

曹參,和蕭何一樣,都是劉邦的沛縣嫡系。劉邦起兵後,蕭何承擔的是後勤保障的工作,而曹參則承擔了領軍殺敵的任務。兩個人一個在台前,一個在幕後,成爲了劉邦的左膀右臂。

在轉戰沛、豐,西征關中,還定三秦等劉邦在前期的爭戰中,軍事上,基本依靠的就是曹參、樊哙以及夏侯嬰等人,而這些人中,尤其以曹參破敵最多。

後來劉邦出關與項羽爭霸時,曹參又以左丞相的身份,跟著韓信平魏敗趙奪齊,立下赫赫戰功。

可以說,曹參參與了劉邦從起兵到平定天下絕大多數的重要戰役,並且沒有敗績。

大漢立國之後,曹參被封爲平陽侯,封一萬零六百三十戶食邑。成爲大漢第二功臣。與蕭何一文一武,可謂是帝國之柱石。所以,蕭何爲相國,曹參爲丞相。

這裏要說明一點的是:丞相和相國是兩個不同的官職名稱,丞相相當于相國的副手。理解了這一點,才好理解後面的職位調動。

後來韓信調任楚王後,劉肥被封爲齊王,曹參卸了漢朝丞相的職位,去擔任了齊國的相國來輔佐劉肥。後來,還先後參與了平定陳豨、英布之亂的戰役。

劉邦駕崩後,劉盈廢除了諸侯相國制,改爲丞相制,也就是諸侯國不能有相國一職,所以改命曹參爲齊國丞相。

據說,曹參和蕭何在劉邦起兵後,因爲一文一武之間時有龃龉,所以兩人並不和睦。但是,當蕭何去世的消息傳來,曹參馬上就命人收拾行裝,宣稱自己要入朝當相國了。果然,時隔不久,朝中派人來召曹參入朝。

曹參爲相後,沿襲蕭何定下的各項規章制度不作任何改變。然後召來一群爲人質樸、不善言辭的老實人當自己的臣屬幕僚,而自己則整日裏喝酒做樂。有人要向他彙報工作,他就反勸人家喝酒,一直到喝醉了回去,一句正經話也談不了。

這樣時間久了,當領導的就不樂意了。曹參的兒子曹窋(通“窟”)也在朝爲官,劉盈就讓他回去問他爹:曹相國難道是嫌我年輕,所以不願搭理我嗎?

結果這倒黴孩子回去剛一張嘴,就被曹參給綁起來打了兩百鞭子。說國家大事哪是你個小屁孩能管的,回去該幹嘛幹嘛!

這下劉盈不爽了,等曹參上朝的時候就責備他,說是我讓你兒子回去問你的,你打他幹什麽?

曹參就謝罪說:陛下您覺得要論聖明仁武,您跟高帝比,如何?

劉盈說我肯定不如我爹。

曹參又問:那要論工作能力,我跟蕭何比,誰強?

劉盈說好像蕭何更強。

曹參說那就對了,高帝與蕭何平定了天下,法令齊備。如今您垂拱而治,我們恭謹職守,大家都不會違反舊日法令,這不就夠了嗎?

劉盈琢磨了一下,好像還真是這麽回事。

曹參爲相三年,百姓歌曰:“蕭何爲法,較若畫一;曹參代之,守而勿失。載其清淨,民以甯一。

對于老百姓而言,不亂折騰,就是最大的政績。


《資治通鑒》中的曆史第二卷【八】: 開啓新一輪的折騰
https://zhuanlan.zhihu.com/p/36347752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67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資治通鑒》中的那點曆史 - 頁 3 Empty 回復: 《資治通鑒》中的那點曆史

發表 由 lung 周一 五月 14, 2018 2:29 pm

公元前192年的春天,呂太後征發男女民工十四萬六千多人對長安城進行了加固整修,大家吃得飽穿得暖,有勞保有工錢,幹活積極性很高,三十天就完工了。

于此同時,呂太後收到了一封夾帶著北方大漠蒼涼之氣的來信,信是匈奴單于冒頓寫來的,班固在《漢書》中摘錄了全文:

孤偾之君,生于沮澤之中,長于平野牛馬之域,數至邊境,願遊中國。陛下獨立,孤偾獨居。兩主不樂,無以自虞,願以所有,易其所無。

翻譯過來,意思是:我很孤獨,整天在塞外這種鳥不拉屎的地方待著很無聊,中原那麽大,很想看看。你也是死了老公,自己一個人住。咱倆同病相連,都是孤苦無依,沒什麽娛樂活動。不如搭個伴,在一起互通有無,你看可好?

這封信隔現在看,似乎更像是一封情書。但那放在那年頭,這封信就是在亵渎太後,亵渎太後,就是挑釁大漢帝國。

所以,呂太後很生氣,滿朝文武也很生氣,商量著是不是將使者給斬了,然後發兵北境。樊哙更是放言:給我十萬人馬,讓我把匈奴給掃平喽。

當初被劉邦特赦過,現任中郎將的季布攔住了大家,說應該先把樊哙給斬喽。當初匈奴圍困高帝于平城,漢兵三十二萬,你樊哙任上將軍,都沒有解圍。現在因爲平定幾個造反的諸侯,元氣還沒恢複,你都敢說用十萬人掃平匈奴,這不是胡說八道嗎?在我看來,匈奴如同禽獸一般,何必跟他們一般見識呢?

呂太後也冷靜下來,不再喊打喊殺。于是,經過仔細斟酌,就給回了封信,意思是單于還惦記著我們,這讓我很感動。但我現在年老氣衰,牙都掉光了,沒什麽好看的,所以你也不用來了。不過呢,我有兩輛好車,八匹馬拉的,送給你開著玩吧。

冒頓接到信後,沈呤良久,最終,派使者回信,對自己此前不禮貌的舉動表達了最懇切的謙意。並且獻上馬匹,繼續與大漢和好。

這不是一個流氓老頭調戲一個寡婦,最終被人禮貌回拒而感動的故事。這是一個用外交手段化解危機的故事。

冒頓寫那封信的目的很簡單,就是爲了激怒呂太後,讓她派兵征伐自己。

冒頓這些年雖說實力強橫,但對于大漢,他能做的也就是在邊境騷擾一下,掠奪點東西罷了。大漢目前雖然沒有能力去跟他正面開戰,但據關守城還是沒問題的。所以,對于冒頓而言,他非常希望漢朝能像樊哙所說的,派上將一員,帶兵十萬,來與自己決戰。

但呂太後在季布的提醒下,也意識到了這一點。所以,她甘于受辱,還回了封低姿態的信。

冒頓也不傻,一看對方不上當,那就是打不起來。既然打不起來,就沒必要劍拔弩張,倒個謙也不會掉塊肉。

所以說,對自己看不上的人,要麽打他一頓讓他老實點,要麽別跟他一般見識。爭來爭去的打嘴炮,只會降低自己的格局,浪費自己的時間。

外交風波之後,五月份,朝廷诏令齊信侯驺搖在瓯越——現在的溫州、麗水、台州一帶——重建東瓯國,並正式晉封驺搖爲東海王。

想想其實也很可笑,中國這幾千年下來,擴張領土永遠都是三步曲:

第一步:先派兵打下來。

第二步:找當地人(或跟當地有淵源的人)封個王搞自治。這個過程主要是文化輸出,通過經濟、教育、政治等手段移風易俗,用中原的主流文化將當地文化最大限度的覆蓋。

第三步:治理好了,一切權利歸中央。

靠著這三步曲,一個從黃河中遊發家的中原文明,硬生生把疆域在秦漢時期,就向東、向南擴張到海邊,向北擴張至大漠草原連接處,向西擴張至青藏高原邊緣地帶。

再往外,要麽是以當時的條件夠不著,要麽是以當時的實力打不下。

更神奇的是,中原王朝無論如何動亂,無論如何交替,接替者也從來沒把自己當外人,對疆域的繼承率基本都是超過百分之百的。

由此,形成了中國五千年文明薪火相傳,生生不息。

當然了,這個過程中也充滿著血與火的悲歌。因爲對于當地土著氏族而言,這些中原王朝派來的軍隊說得再好聽也是侵略者。所以,征服過程中的抵抗是必然的,征服之後的反判也是必然的。

就像這一年七月份,從秦國時就歸複王化的蜀郡,就有個叫湔氐的部落反判了。但這種反判,不過是浩蕩長河中的一朵水花而已,飛濺而起的瞬間就被蒸發得無影無蹤,只在史書中留下了淡淡的一筆。

又到了十月份,新的一年,來臨了。

公元前191年,按虛歲算,皇帝劉盈已經二十了,到了及冠之年,可以結婚了。身爲他的母親,呂太後當然要爲自己的兒子找一個可心的皇後。

她看中了自己最疼愛的女兒魯元公主與宣平侯張敖所生的女兒,據說這個姑娘今年年方十一。

在血緣上,這個姑娘是她的親外孫女,是他兒子劉盈的外甥女。

是的,按現在的話來講,劉盈和張氏是未出五服的親戚。可按呂太後的想法,她要親上加親。

于是,在新的一年來臨的時候,劉盈娶了自己的外甥女。

呂太後似乎從未考慮過自己兒子怎麽想。

對于劉盈而言,母親可以以太後之尊強制讓自己與外甥女行了夫妻之禮,卻不能強制讓自己與外甥女行夫妻之實。

所以,據說一直到死,張皇後都是處子之身。

但處子之身的張皇後是不能生孩子的,而沒有兒子的皇帝不是一個完整的皇帝。所以,呂太後就找了個別人的孩子交給張皇後來撫養,對外說是她自己生的。當然,順便殺掉孩子的親生母親也是必要的。

可憐的劉盈,當著有名無實的皇帝,忍受著母親對自己的精神折磨,卻還要每天按禮制去長樂宮向母親請安,以全孝道。

三年後,也就是公元前188年8月,劉盈駕崩,谥號“孝惠”,惠者,仁慈、柔弱。這個谥號,很准確地概括了劉盈的一生。

在我看來,劉盈這短暫的二十四年的人生,是悲哀的。

他生于亂世,在劉邦最朝不保夕的時候,度過了自己的少年時期,因爲逃命,幾度被父親從車上推下來。之後,雖然他以太子之名鎮守關中,但彼時他年紀尚幼,實際大權由蕭何承擔。

終于,天下大定,父親當了皇帝。可是,自己卻不得父皇喜歡,幾度徘徊在被廢黜的邊緣。父親駕崩之後,他登基當上了皇帝。這下總算翻身做主人了吧?不!他母親比父親更加霸道。

他不能獨立決定政事,他保不下自己的異母弟弟,他母親敢當著他的面就要毒殺他的異母哥哥,他無法決定自己的親事,連自己的太子是誰,都要由他母親做主。

他是抑郁而死的。

但就是這樣一個抑郁不得志的少年,終其一生,沒有傷害過任何一個人。他努力的去尊重、愛護每一個親人,他救他的弟弟,保他的哥哥,就連被強加給自己的外甥女,他也以最體面的方式,維系了她的尊嚴。

他是軟弱的,但在我眼中,他比他的母親要高大。他可以筆直地站在他的父親、母親面前,堂堂正正地告訴他們:我這一生,以良善爲本,並且在任何的艱難困苦面前,始終堅守本心,從未動搖。

孝惠內修親親,外禮宰相,優寵齊悼、趙隱,恩敬笃矣。聞叔孫通之谏則懼然,納曹相國之對而心說,可謂寬仁之主。——班固

除了劉盈,這三年來,去世的人很多。

先是曹參只當了三年相國,于公元前190年去世。他去世之後,呂太後按當初劉邦的吩咐,任命王陵爲右丞相,陳平爲左丞相,以周勃爲太尉,不再設相國。

順便提一句,此時官制以右爲尊,所以王陵要比陳平高半級。

然後齊王劉肥也在公元前189年去世了,谥號“悼惠”,其子劉襄即齊王位。

還有舞陽侯樊哙也去世了,谥號武侯。

樊啥出身較低,據說以屠狗爲業。跟著劉邦起事,多年來南征北戰,參與了絕大多數的戰役。立國後,被封爲舞陽侯。還以主將的身份,參加了包括平定判亂、討伐異姓王等大多數戰役,因功升任左丞相。

後來盧绾判亂,派樊哙領軍討伐。但他前腳剛走,後腳就有人向劉邦進讒言,說樊哙與呂後串通一氣,准備等陛下死了,就對戚夫人和趙王劉如意下手。

樊哙的老婆呂媭是呂後的妹妹,所以樊哙天然就是呂後一黨。而劉邦因爲呂後屢屢幹政,以及爲了他深愛的戚夫人和劉如意考慮,已經極其反感呂後。所以就讓陳平帶著周勃追上樊哙,要他斬殺樊哙,然後以周勃爲將。

但陳平又動了小心思。他知道樊哙耿直,而劉邦也喜歡樊哙這一點。所以萬一劉邦清醒過來後悔了,那他就不好交待了。萬一劉邦清醒不過來,死了。而太子還小,到時候呂氏姐妹掌權,肯定也饒不過他。

所以,他想來想去,就沒當場斬殺樊哙,而是將樊哙打入囚車,押解回京。

結果,人還沒到京城呢,劉邦就死了。陳平連忙孤身快馬回京,哭倒在劉邦靈前,當著呂後的面說:您讓我處斬樊哙,他是朝中大臣,我不敢擅自處決,就把他押回來了,可您怎麽不等我回來就走了呢……

呂氏一聽樊哙沒死,這才松了口氣,饒過陳平,並且恢複了樊哙的官職和爵位。

六年後,樊哙因病去世。

在我看來,樊哙勇武過人,剛直不阿,同時處事謙遜,孜孜奉國。可以說是老實人的典範。

最重要的,這年夏天,留侯張良也去世了——《史記》中記載張良的去世時間是公元前186年,這裏取《資治通鑒》的說法。

關于張良,有人會有種名不副實的感覺。因爲張良名氣很大,但真要說他辦了哪些事,很多人卻又說不出個所以然來。誠然,劉邦起事後,很重要的一些節點,比如返定三秦是韓信規劃、曹參帶兵打下來的,黃河以北是韓信平定的,垓下之戰也是韓信領導的等等,相對而言,他似乎並未起到太重要的作用。

但事實並非如此,稍加注意就會發現,張良在劉邦爭霸天下的道路上,他起到了兩個作用:

一是在最重要的關口上,他總會及時出現,給出一些劉邦能聽進去的建言。比如劉邦西征時獻計取峣關,在關中鬥智鴻門宴,勸劉邦入漢中燒掉棧道,建議策反英布、聯絡彭越等等,這些計謀都是針對當前的形式而發的,雖無驚天動地之效,但爲劉邦最後的成功,起到了強有力的推動作用。

二是劉邦出關與項羽爭霸之時,蕭何在後方運籌,韓信在河北征戰,只有張良陪在劉邦身邊,幫著劉邦直面項羽。在這個過程中,史書雖然沒有過多記載,可我相信,在項羽強大的攻勢下,劉邦能堅持三年,並且取得最終的勝利,張良在其中應該扮演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立國之後,論功行賞。上文提到過,蕭何和曹參分別以第一功臣和第二功臣之名食邑萬戶,但劉邦讓張良從齊國選三萬戶爲自己的食邑。

結果,張良只要了個留侯的爵位。

之後,張良托病長期在家,閉門不出,在劉邦消滅異姓王的鬥爭中,他極少參與謀劃。只在劉邦易儲之事上,考慮到天下初定,不宜更換太子。所以才應呂後之請,幫著太子出了個主意,讓他請商山四皓出面,間接迫使劉邦放棄了易儲之心。

除此之外,張良摒棄人間萬事,專心修道養精,雖肉身凡胎無法成仙,卻悠然自在,不被上位者忌。終于,在61歲時病逝,谥文成侯。

張良,按班固的記載,形若女子婦人。但就是這樣一個人,在博浪沙椎擊秦始皇,成爲反秦第一人;然後運籌于帷幄之中,制勝于無形之間;進可爲帝王師,退則爲帝王賓,進退從容,寵辱不驚。在我看來,這是一個完美的人,也是一個完整的人。

運籌帷幄之中,制勝于無形,子房計謀其事,無知名,無勇功,圖難于易,爲大于細。——司馬遷

公元前188年,劉盈駕崩之後,呂太後爲劉盈找的兒子以太子之名登基,但因其年幼,故由太後當政。

自此,大漢進入了高皇後時代。

呂太後當政後,想立呂氏外戚爲王,征詢右丞相王陵的意見。

王陵不卑不亢地說道:當年高帝曾與群臣殺白馬爲誓,說今後若有不是姓劉的人爲王,天下臣民共誅之。現在封呂氏爲王,不合白馬之盟。所以,我不敢從命。

太後很不高興,又問陳平和周勃的意見,結果兩個人的意見都差不多:以前高帝當家,分封劉姓子弟爲王;現在您呂太後當家,分封呂氏親戚爲王。都是人之常情,沒什麽不可以的。

退朝後。王陵對陳平和周勃說:當初白馬之盟你們可都是參與者和見證者,現在太後當政,要封呂氏爲王,你們曲意逢迎,背棄盟約,將來有何面目見高帝于地下呢?

陳平、周勃笑了,說現在在朝堂之上當面谏阻太後,這份風骨我們的確不如你;可將來,安定國家,扶保劉氏,還得指望我二人。

王陵無言以對。


《資治通鑒》中的曆史第二卷【九】: 悲苦生于帝王家
https://zhuanlan.zhihu.com/p/36375240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67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資治通鑒》中的那點曆史 - 頁 3 Empty 回復: 《資治通鑒》中的那點曆史

發表 由 lung 周一 五月 14, 2018 2:30 pm

呂太後剛剛當政,她的政治能力如何不好說。但從過往的經曆來看,她是個標准的睚眦必報,並且馬上就得報的性格。所以,王陵在朝堂上將她怼了回去之後的第二個月,也就是也就是公元前187年11月,馬上就——升官了。

是的,你沒看錯,王陵在怼了呂太後之後,升官了。並且,被升爲了三公之一的太傅。

太傅這個職位,在周朝的時候,是標准的帝師和輔政大臣,如果皇帝年幼,是可以掌理朝政的。比如赫赫有名的周公旦擔任的就是這個職位。但在秦朝之後,這個職位就被廢除了,漢襲秦制,所以也沒設。

現在,呂太後爲了安置王陵,又把這個崗位給拿了出來。但只定了崗,卻沒給權責——也就是說,王陵雖然被升官了,但卻處于有職無權的尴尬境地。

這就是標准的明升暗降。

王陵也是倔脾氣,直接稱病不出。而呂太後更倔——你不上崗是吧,那就回家吧。于是,王陵就這樣被免職了。

但他空出來的右丞相之職總得有人擔任,陳平似乎是站在呂氏這邊的,于是,順理成章的,陳平被升爲右丞相;任命審食其爲左丞相。但審食其這個左丞相不治事,只負責管理宮廷事務,如同郎中令一樣。

審食其雖然是劉邦的沛縣老鄉,但一直以舍人的身份照顧劉邦的家小,相當于保姆。後來劉邦一家老小都被項羽抓獲,在當俘虜的過程中,做爲一個男人,有可能對當時的呂後施以了精神上的關懷,所以被釋放以後,他就一直跟著呂後,成了她的私人秘書。

劉邦駕崩後,據說呂後還和他商量,想秘不發喪,計劃將劉邦所有的老部下全部給殺掉。但當時的曲周侯郦商知道後,就讓他勸下呂後,說現在人家陳平、灌嬰有十萬人馬守著荥陽,樊哙、周勃有二十萬人馬在燕、代之地。你們敢趁這個節骨眼上大肆屠殺功臣,他們必定帶兵回來。到時候大臣內判、諸侯外反,你們分分鍾被人撕成碎片。

這種很現實的威脅,通過審食其的口傳遞給了呂太後,最終讓呂太後放棄了那個愚蠢的計劃。

現在,他更是以無功之身,被封爲左丞相,行郞中令之責。

郎中令,相當于董事長助理兼辦公室主任,朝內無論大小政務,都要通過他傳遞到太後手中。曾經有個太監擔任過這個崗位,他叫趙高。

從這裏就可以看得出來,審食其跟呂太後的關系還是非常近的。至于近到什麽程度,就不太好說了。總之,似乎是有點不清不楚。

現在,反對呂氏稱王的大臣中最有聲望的王陵回家了,誰都無法阻止呂太後任性的腳步了。

她先是罷免了禦史大夫趙堯的職位。因爲當年劉邦很擔心自己死了以後,呂太後饒不過趙如意,于是趙堯就給劉邦出主意,派周昌去當趙國的國相,來扶保趙如意。雖然趙如意已經被自己弄死了,但一丘之貉還是有必要清理一下的。

然後上黨郡郡守任敖,早年間曾做過沛縣獄吏,對太後有恩德,所以就把他封爲了禦史大夫。

需要說明的是,按當時的官制,三個實權派分別是丞相、太尉和禦史大夫。

再然後,太後追尊自己的父親臨泗侯呂公爲宣王,哥哥呂澤爲悼武王。說白了,就是先封死人爲王,慢慢的再封活人。

四月,她最寵愛的女兒魯元公主去世了。先喪子,後喪女,可憐的太後忍住眼淚,封魯元公主的兒子張偃爲魯王,追谥魯元公主爲魯元太後。

然後,封據說是劉盈之子的劉山爲襄城侯,劉朝爲轵侯,劉武爲壺關侯。還有同樣是劉盈之子的劉強爲淮陽王,劉不疑爲恒山王。

上述這些名字有兩個共同點:一是生母不詳,二是有人懷疑他們不是劉盈的兒子。

但不管怎麽樣,人家呂太後這麽向著老劉家的人,你們怎麽樣也要有所表示吧?

于是,衆臣進言:請太後立自家侄子郦侯呂台爲呂王。沒有封國怎麽辦?沒關系,將屬于齊國的濟南郡分割出來,另立爲呂國。

可惜的是,這個呂台實在沒福氣。當上呂王還沒滿一年呢,到公元前186年11月,就去世了。其子呂嘉即位。但這孩子不爭氣,囂張跋扈,行爲放縱,四年後被廢,讓他大伯呂産即任呂王。

是年五月,封楚王之子劉郢爲上邳侯,封齊王之子劉章爲朱虛侯,令二人入宮擔任侍衛之職。還把自家侄子呂祿的女兒嫁給劉章爲妻。

此後,繼續封自家姐姐的兒子呂平爲扶柳侯,侄子呂種爲沛侯。

再往後,陸續還有呂祿封胡陵侯,呂嬃(xu)爲臨光侯,呂他爲俞侯,呂更始爲贅其侯,呂忿爲呂城侯……

這裏面要特別提到的是呂嬃,因爲她是呂太後的妹妹,舞陽侯樊哙的妻子,中國曆史上第三個被封侯的女性——前兩個分別是女相士許負,和劉邦的兄嫂。

呂太後玩得不亦樂乎,可皇帝不樂意了。

講真,這時候是有皇帝的。

這個皇帝就是呂太後抱給張皇後養的那小孩,名字叫劉恭,被稱爲少帝。似乎是公元前192年生人,現在是公元前184年,算起來也八九歲了。

小孩子心裏藏不住事。他不知道從誰那聽說自己不是張皇後的親生兒子,而親生母親被張皇後所殺。于是,就到處放言,說皇後怎麽能殺掉我親媽,然後來冒充我媽呢?小太爺長大以後肯定要報仇。

呂太後乜斜他一眼,小逼崽子活膩歪了。于是,把他關到了曾經關押戚夫人的永巷裏,然後告訴大臣們:皇帝精神失常了,咱得再立一個。

大臣們點頭:您說得都對,您看著辦吧。

于是,呂太後就把少帝廢了,然後暗中殺掉。

三年前,太後立劉山爲襄城侯,立劉不疑爲恒山王。去年,劉不疑去世,改立劉山爲恒山王,改名爲劉義。現在,皇帝被廢了,就又立劉義爲皇帝,然後改名爲劉弘。

三年時間,先封侯,再稱王,後爲帝;名字也從劉山變爲劉義,再改爲劉弘。一輩子,三世人,人生實在是太刺激了。不過,劉弘同志,抓緊享受吧,你的時間不多了。

當然了,現在是太後稱制治理天下,所以雖然換了皇帝,年號就不變了。至于恒山王這個空銜,就讓其弟劉朝來當吧。

轉眼間,時間就來到了公元前181年。

當年,呂太後毒殺趙王劉如意之後,封劉邦的第六子,時任淮陽王的劉友繼任了趙王。

這個劉友的王後是呂氏之女,但劉友不喜歡她,而是非常寵幸其它的姬妾。呂王後就很嫉妒,可能兩口子爲這事沒少吵架。終于,呂王後忍無可忍,離家出走,跑到長安找到呂太後來告狀了。

按說,女人家在夫家受了委屈,到娘家來哭訴一番很正常。實在不解恨,讓娘家人派人把自家老公打一頓出出氣也行。可這娘們兒就有點狠了,直接告訴太後自己老公不服呂氏稱王,號稱等太後死了以後,必定要消滅呂氏。

呂太後二話沒說,召劉友進京。劉友估計是真沒說過那話,所以並不心虛,可能還以爲太後讓自己進京,是想幫著自己兩口子說合說合,于是就施施然來了。

結果,呂太後連見都沒見他,把他安排在官邸中,派人把門一堵,誰都不許進去。結果活活把劉友給餓死了。之後,按平民禮儀,將其葬于城郊的平民墓地。

這下趙王的位置又空了。

沒關系,老劉家還有人。當初彭越伏誅後,封了劉恢爲梁王。梁國這地方不錯,你還是去當趙王吧。把梁國這地方讓出來,讓已經當上呂王的呂産來當梁王吧。

可憐的劉恢,雖然有萬般無奈,也只好到趙地赴任。按說不管在哪,當個王爺也算不錯。可呂後爲了監管他,把呂産的女兒許配爲他爲正妻。但問題是,人家劉恢原本就有個妃子,並且兩口子關系挺好。結果這新來的呂王後仗著自己是呂氏家的女人,跟本不把劉恢放在眼裏,竟然不允許劉恢再見任何女子。

可感情這種事哪能說禁就禁的,呂王後爲了讓劉恢徹底斷了念想,幹脆將人家的愛妃給毒死了。劉恢一怒之下——他自殺了。

劉恢二月份遷爲趙王,六月自殺。

趙王這個職位如同一個詛咒一般,在這個位置上的 就沒好下場的:張敖被下屬牽連,被貶黜爲侯,劉如意被呂太後毒殺,劉友被餓殺,劉恢被逼自殺。

劉恢死了,呂太後認爲他因一個婦人而死,死的太窩囊,所以不許他的後人繼承趙王。

但劉氏子弟必竟不都是軟蛋。

朱虛侯劉章,年方二十,身強力壯,以侯爵的身份,擔任宮內侍衛之職。

有一次,呂太後舉辦酒宴,命他爲監酒官。

在那年頭,正式宴會是很有講究的,會有諸如酒監、酒吏、酒令、明府等職司,主要是檢察和維持宴會上的秩序,這個秩序包括是否遵守宴會上的禮儀,以及是否按酒令喝酒。

比如酒令要求不喝醉不能走,那你想清醒著走出去,酒監就有權抓住你不讓你走。並且酒桌無大小,只要下了令,那怕你是皇帝也得按規矩來辦。

劉章一聽太後讓自己監酒,就站起來說:讓我監酒可以,但我是將門之後,必須得按軍法監酒。

喝酒就圖一樂呵,太後也沒當回事,按軍法就按軍法呗。

喝到興頭上,劉章高歌一曲《耕田歌》,大意是:深耕播種啊,立苗要疏;不是同種啊,揮鋤鏟除。

這就是赤祼祼的在影身呂太後的所作所爲,太後聽了以後,默然無語。

正在這個時候,呂氏有一人喝多了,就避席離去。劉章二話不說,追出去將其斬殺,回來報告說:有一人逃酒,按軍法我把他給殺了。

呂太後大吃一驚,但人家有言在先,要按軍令監酒,所以只好吃了這個啞巴虧。

在太後的酒宴上敢說敢殺,這個劉章在呂氏的心目中簡直就是二百五、神經病,沒有人願意招惹這種人,所以,都對劉章産生了忌諱;即便是朝中大臣,也開始倚重于他,劉氏宗室的勢力,終于開始有所擡頭。

此後,呂太後又打算封代王劉恒擔任趙王,我們未來的漢文帝很明智地拒絕了。這劉恒在代地爲王已有十五年,根基深厚,再加上代地鄰近匈奴,戰火頻繁,朝廷也需要代地穩定。所以,呂太後也沒辦法用強,只好封侄子胡陵侯呂祿爲趙王——趙王這個爵位真的如同一道詛咒一般,現在它又套上了呂祿的脖子。

沒多久,燕王劉建去世了,人家本來有個庶出的兒子,結果太後派人殺了這孩子。于是,燕王之位就這樣又到了太後的侄孫呂通的手裏。

但呂太後,現在已經是公元前180年了,差不多了,就這樣吧。

七月,太後加封趙王呂祿爲上將軍,統領北軍;呂王呂産統領南軍。並且告訴他們:我死後,你們一定要統領好軍隊,嚴守宮廷,千萬不要給我送葬,以免爲人所制。

三十日,呂太後去世,留下遺诏,大赦天下。同時任命呂王呂産爲相國,以呂祿之女爲皇後。

爲期八年的太後時代,就這樣卸下了帷幕。

首先,值得肯定的是,呂太後當政時期,在政治上並沒有瞎折騰。沿襲了與民休息的國策,鼓勵生産,減免賦稅。還去除了秦時留下的三族罪、妖言罪和挾書律等很不合理的法律。

同時,她還對長安城進行了大規模的修複和擴建,建立了長安西市,使得長安城成爲漢朝經濟活動的中心,爲未來長安成爲世界性大都市奠定了基礎。並且對貨幣經濟進行了管理和調控,對穩定幣值、平衡物價、發展經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但是,她必竟是一個女人。

她如同一只剛下蛋的母雞一樣,緊緊護著自己和自己家族的利益。但是,她根本理解不了,權利在本質上源于實力,沒有實力的權力只是無根之浮萍。而她的呂氏家族,只不過是攀附于她這棵大樹的莬絲草罷了,根本不具備獨立生長的能力和條件。

所以,她並不知道,她借劉氏這棵果樹,爲呂氏家族分發的勝利果實,其實有毒。

她深愛著她的兒女,結果她用畸形的手段,間接害死了她的兒女;她爲她的家族謀利益,結果最終讓呂氏家族全族盡沒。

她曾經擁有天下,最終卻一無所有。

孝惠內修親親,外禮宰相,優寵齊悼、趙隱,恩敬笃矣。聞叔孫通之谏則懼然,納曹相國之對而心說,可謂寬仁之主。遭呂太後虧損至德,悲夫!——班固

高後女主稱制,政不出房戶,天下晏然。刑罰罕用,罪人是希。民務稼穑,衣食滋殖。——司馬遷


《資治通鑒》中的曆史第二卷【十】:有毒的勝利果實
https://zhuanlan.zhihu.com/p/36454426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67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資治通鑒》中的那點曆史 - 頁 3 Empty 回復: 《資治通鑒》中的那點曆史

發表 由 lung 周一 五月 14, 2018 2:30 pm

長安城在秦國時,其實只是鹹陽附近的一個村落。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在此地營建興樂宮,但並沒有建成,秦朝就沒了。

劉邦決意遷都關中後,就讓蕭何主持,在興樂宮的基礎上建造了長樂宮。之後,又在長樂宮之西,營建了未央宮。宮城建造完畢後,漢朝都城正式遷入此地,並命名爲長安城。

但在此時,所謂的長安城其實就是皇帝上班和生活的地方,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城市。所以,劉邦去世後,呂太後就對長安城展開了長達五年的大規模擴建,修築了城牆,在西北角上營建了西市。一改戰國時期大城套王城的城市格局,將居民區、商業區和宮殿區都集中在一個城市裏。

負責長安城安保工作的的禁衛軍一共有兩支。

一支約有兩萬人左右,分別駐紮在未央宮和長樂宮的城垣下,負責守衛兩宮。因兩宮位于長安城最南側,所以叫南軍,由衛尉統領,目前的衛尉是相國、呂王呂産。

另一支有數萬人,負責守衛長安城除宮城之外的所有範圍,包括城牆和城門,所以叫北軍,歸中尉統領,目前的中尉是上將軍、趙王呂祿。

換句話來講,雖然呂太後死了,但長安城仍然完全掌控在呂氏手中。

于是,朱虛侯劉章決定率先發難。他派人通知齊王劉襄,說呂氏准備動手了,我們不能坐以待斃,你趕緊統兵西征,我和咱弟弟劉興居當你的內應。誅殺呂氏,立你爲帝。

這裏順便說一下,劉襄、劉章和劉興居都是齊王劉肥的兒子,而劉肥是劉邦的庶長子。劉邦的谪子只有劉盈一個,現在劉盈已經死了,他沒有谪子,並且那幾個所謂的兒子的出身都有點不清不除。所以,按道理說,繼承權該論到劉肥這一脈了吧?

可倒黴的是,劉肥他媽只是劉邦的結婚前的情婦而已,沒有名份。說難聽點,劉肥只是劉邦的私生子。所以,他到底有沒有繼承權,還得看對這事的解釋權在誰手裏。

現在正是獲得解釋權的最佳良機——如果他能夠以蕩平呂氏之亂爲名,率軍進入長安的話。

所以,劉襄接到弟弟的信之後,立刻召集舅舅驷均,郎中令祝午和中尉魏勃商議起兵之事。但齊相召平不同意發兵。

當時各國的相國或丞相是朝庭委派的,應該是負有監視職能。所以召平不同意發平,劉襄還真有點沒轍。可皇位就在那裏爍爍生輝,劉襄急眼了,就准備殺掉召平。

結果這哥們兒辦事不靠譜,不但沒殺掉召平,反倒把召平給惹毛了,幹脆率軍包圍了王宮。

中尉魏勃出來對召平說,齊王沒有獲得朝廷的虎符就要發兵,這肯定不對。我絕對支持您的決定,但必竟要對付的齊王,您不好下手。不如讓我來帶兵進去,將齊王軟禁起來再說吧。

召平不知道怎麽的就犯了糊塗,將兵權給了魏勃。結果魏勃二話不說,指揮軍隊反過來包圍了相府。召平無語問蒼天,只好自殺。

這下反對的人沒了,兵權也到手了。劉襄就任命驷均爲相,魏勃爲將,祝午爲內史,征發全國兵員,開始准備西征。

但以一個諸侯國征討中央政府,劉襄心裏還是有點沒底。所以,他決定拉上個同夥。

琅琊國離齊國挺近的,他就看上了琅琊王劉澤。按說劉澤是劉邦的同族堂兄弟,都是老劉家的人,劉襄如果好好跟人談談,保不齊人家也就跟著他混了。可這劉襄不知道怎麽想的,派祝午去騙人家劉澤,說劉叔叔您年輕時就跟著高帝打仗了,軍事經驗豐富。我年輕不懂事,所以想把齊國軍隊交給您來統領,請您來臨淄咱商量一下。

結果劉澤興衝衝的到了臨淄,馬上就被劉襄給扣下了,然後祝午以劉澤之名,征發了琅琊國的全部兵員,並入齊國。

劉澤就對劉襄說:你是高帝的長孫,皇位本來就應該是你的。現在朝中大臣肯定還猶豫著應該立誰爲帝,我在咱劉氏宗室中年紀最大,還是能說上話的。現在我的兵也都成了你的兵,你留我在這兒沒用,不如讓我去朝裏跟他們商議一下看消滅呂氏之後,立誰爲帝。

劉襄必竟年輕,他不懂得“坑人者人複坑之”的道理,光聽劉澤說得好聽,就馬上派出大車送劉澤入京了。然後自己發出討呂檄文,曆數呂氏罪狀,正式開始西征。

相國呂産執掌朝庭,就派出穎陰侯灌嬰統兵征伐齊國。

從這裏就可以看出,呂氏一族如同無根的浮萍一樣,看起來將花開在了水面上,可水下面卻是空空蕩蕩,只能隨波逐流。面對著劉氏的反撲,他們連個統兵大將都找不出來,還得用那些老功臣們。

可灌嬰這些功臣們抛頭顱灑熱血,打下來的是劉氏的江山,不是你呂氏的。呂太後好歹是劉老大的媳婦,我們尊重她就是尊重劉老大。你呂産、呂祿算哪塊地裏的大蔥?

結果是,灌嬰領軍到了荥陽,不走了。然後派人給齊王送信,約定互相聯合,伺機滅呂。

什麽不是合並一處,直搗長安呢?

因爲你征伐呂氏的理由是呂氏作亂,可現在呂産、呂祿啥也沒幹,皇帝也好端端的在宮裏啥也沒說。真要攻擊長安,那犯上作亂的人就是齊王,而不是人家呂氏。

所以他們只能等,等待呂氏作亂的時機。

呂氏一黨其實很想作亂。因爲他們很清楚,他們已經是騎虎難下,除了把朝中劉氏的勢力連根拔起,完全掌控朝政,然後挾天子以令諸侯,甚至自己當皇帝這一條路之外,沒有任何退路了。

但問題是,他們根基太淺。雖然他們的勢力都在長安城內,並且可以確保掌控城內大部分的文武大臣,但內懼周勃、劉章等人,外怕齊、楚等諸侯。所以他們決定等,等待灌嬰和齊王決出勝負。

這就尴尬了。

這八年來,當初說要扶保劉氏江山的陳平和周勃上哪去了呢?

這兩位在呂氏的包圍圈中,早已是有名無實、有職無權了。但他們並沒有閑著,而是一直在互通有無,等待時機。

現在,時機到了。

他們兩個從呂産和呂祿掌握兵權,卻沒有在第一時間發動判亂推斷出,這兩位不過是被權力的欲望推進風箱裏的老鼠罷了,一邊想要權力,一邊又不想冒風險。

于是,他們派人劫持了郦商,讓他兒子郦寄去勸說呂祿,說呂太後立你們爲王,都是經過大臣們同意的,合情合理合法。但現在太後去世了,您不去趙國爲王,反倒滯留朝庭,還出任上將軍,這很容易引起朝廷內外的猜疑。所以,建議您還是交出將印,把兵權還給太尉,到封國就任。這樣,您不就可以無憂無慮的去做一國之主,富貴萬世了嗎?

呂祿心動了。這貨竟然相信了,只要自己交出兵權,就能當個富家翁了。所以,就和呂氏其它人商議,結果有人支持,有人反對。

樊哙的老婆、臨光侯呂媭,到底是女漢子。她看到呂祿竟然想退縮了,就把家裏的金銀珠寶拿出來扔地上,然後說:不要爲別人守著這些東西了。

終于,呂祿收到了灌嬰和齊軍的消息——出使齊國的郎中令賈壽回來了,告訴呂祿:你不早點回封國就任,現在已經晚了,灌嬰和齊軍已經聯合起來了。所以你現在唯一的辦法,就是揮軍占據皇宮,設法自保。

他在說這個話的時候,旁邊還站著一個人:曹參的兒子,禦史大夫曹窋。他正巧在呂祿家,和呂祿商量事情。

曹窋從呂祿家出來以後,快馬將呂祿准備行動的消息告訴了陳平和周勃。

周勃馬上就令郦寄和負責外交事務的典客劉揭一起去找呂祿,繼續勸說他交出符印。然後,讓負責典掌皇帝符節的襄平侯紀通持節和他一起到北軍大營,僞稱是皇帝有令,將他帶進了北軍大營。

此時,呂祿已經被說服,將將軍印信交給了劉揭,自己離開了大營不知道跑哪去了。所以,周勃進入北軍大營之後,就立刻拿到了調兵的符印。然後下令:擁護呂氏的人袒露右臂,擁護劉氏的人袒露左臂。

衆軍皆袒露左臂。

但此時還有南軍未被掌控。所以周勃馬上令曹窋通知統率宮門的禁衛軍衛尉,令其守住宮門,不許相國呂産入內。

此時,呂産已經帶人來到未央宮,結果被人給攔住了。按說他掌控著南軍,本來就控制著皇宮,既然已經打算做亂,打進去就是了。結果這哥們兒又猶豫了,帶著人在宮門口亂轉,不知道下一步該幹點啥。

而周勃爲了防止呂産狗急跳牆,又給劉章了一千人馬,讓他帶兵進宮“護衛皇帝陛下”。劉章帶人到皇宮一看,呂産正在那轉呢,這爺們兒二話不說,帶人就向呂産衝了過去。呂産見勢不妙,撥馬就逃。最終,在郎中府的茅房中被人給幹掉了。

呂産死了,皇帝派人持節來慰勞劉章,劉章這愣頭青就想把符節給奪過來。可人家持節的揭者也是倔脾氣,就是不給。于是,兩人共乘一車,來向周勃回報。

周勃一聽呂産死了,又有符節在此,大喜過望。馬上下令,分頭逮捕呂氏之人,不分男女老少一律處斬。

九月十一日,呂祿被抓,當場斬首。

同日,呂媭被亂棍打死。可憐樊哙,英雄一世,自己老婆落了這麽個下場。

另外,還有燕王呂通被殺,魯王張偃被廢。就此,呂氏一門徹底被清洗幹淨。呂太後地下有知,不知道該罵自己太愚蠢,還是該罵這些子侄們太無能。

十八日,周勃派劉章去告知齊王,諸呂已被誅滅,令其罷兵回國。

清除了呂氏,該討論一下皇帝的事了。衆臣的意見很一致:當今皇帝劉弘,還有那些什麽梁王、淮陽王、恒山王,都是當年呂後抱的別人的兒子,給孝惠帝認作兒子,不真的劉氏子孫。這些人都得算是呂氏一族,將來他們長大,手握實權,想爲呂氏複仇,那咱們可就死無葬身之地了。最好還得從劉氏宗室中找個人立爲皇帝。

有人提議,說齊王劉襄是高帝長子長孫,可以立他爲帝。

這時候,被劉襄坑過一把的劉澤知道,反坑劉襄的機會來了。于是,他帶著一邦大臣表示了反對:齊王的舅舅驷均爲人暴惡,如果立齊王爲帝,外戚掌權,又得像現在這呂氏一樣。人家代王劉恒,是高帝現在最年長的兒子,仁孝寬厚;他的母親薄氏也很善良。所以,應該立劉恒爲帝。

解釋權生效,衆臣達成一致。于是,暗地裏派人去召代王劉恒入京。

劉恒很謹慎,因爲這些年進京的劉氏子弟似乎都沒好下場。所以,他詢問左右的意見。有人不建議他去,有人建議他去。最後又起了一卦,說此行有做天子的征兆。可他還是不放心,派他舅舅薄昭去拜見了周勃,周勃跟他解釋了一下迎立代王的本意。劉恒這才放下心來,動身前往長安。

可到了高陵以後,劉恒又不走了,他派宋昌進長安再探探虛實。結果宋昌到了渭橋,發現丞相及以下百官全都來迎接,于是連忙回報。劉恒趕緊出發,來到渭橋邊上,衆臣下跪進見,附首稱臣。

劉恒下車見禮,結果周勃不知道怎麽想的,竟然湊上來,說有點事,咱倆私下聊聊吧?

宋昌攔住他,說您要說公事,就公開說;如果是私事,做王的人是沒有私事的。

周勃無言以對,這才連忙下跪,獻上天子印玺。

劉恒看看天子印玺,添添嘴唇。說先回官邸在說吧。

這一年閏九月,所以次月還是九月。二十九日,在陳平等人的拜奏下,劉恒在代國設在長安的官邸中即了皇帝位。

但此時皇宮內還有個皇帝呢。劉襄的弟弟劉興居自告奮勇,說清除呂氏,我沒立什麽功,現在讓我去清理皇宮吧。

于是,可憐的劉弘在當了四年的皇帝後,又被攆出了皇宮,這次他不需要改名字了,因爲他被殺了。

還有其它的梁王、恒山王和淮陽王等人,盡皆被誅——可憐的孩子們。

皇宮被清理幹淨了,劉恒來到未央宮,先是封宋昌爲衛將軍,指揮南軍和北軍;任命張武爲郎中令,負責管理宮內事務。然後,連夜頒布昭書,大赦天下。

公元前179年來了,大漢帝國又翻開了新的篇章。


《資治通鑒》中的曆史第二卷【十一】:長安亂
https://zhuanlan.zhihu.com/p/36501018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67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資治通鑒》中的那點曆史 - 頁 3 Empty 回復: 《資治通鑒》中的那點曆史

發表 由 lung 周一 五月 14, 2018 2:32 pm

大約在二十多年前,當時的魏王魏豹先附漢,又叛漢,劉邦派出韓信、曹參北征,魏豹兵敗被俘。和他一起被俘的,還有他一個姓薄的姬妾。

魏豹繼續在劉邦手下幹活,薄姬也被送入了宮中織布的工房。後來劉邦去工房轉悠,看這小娘子長得不錯,就把她納入了後宮。

但當時的劉邦一直處于極大的壓力之下,估計是沒空想女人,所以一直沒有寵幸她。一直到公元前203年,天下大局已定,這才想起來後宮還有個美人呢。

一夜纏綿,薄姬有孕,十月懷胎,生下兒子,取名劉恒。

後來劉邦平定了陳豨的叛亂,將劉恒封爲了代王。這一年,劉恒年方八歲。

代國當時有代郡、雁門、定襄和太原四郡,緊鄰匈奴,相當于大漢帝國的北境屏障。漢朝第一任代王、劉恒的二伯劉喜,在匈奴入侵時,一槍沒放,就棄國逃回了洛陽,搞得劉邦大爲惱火。

按說八歲的劉恒在這種地方爲王,按慣例應該派個牛人當他的太傅或國相吧?可惜的是,我並沒有找到哪位知名士或名將擔任代國的國相或太傅等關鍵職位的資料。所以,我們或許可以這樣理解:劉恒從八歲開始,一直到二十三歲登基爲帝,都是在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掌理代國。

在這十五年來,北邊匈奴虎視眈眈,南邊朝政波詭雲谲。可代國始終堅如磐石,沒有發生任何動亂。

劉恒在代國具體的表現已不可考,但從他接到稱帝消息到最終登基,種種表現,卻是可圈可點,堪爲表率,值得我們學習。

首先他絕不獨斷。無論是當初呂後想遷他爲趙王,還是朝中秘召他進京爲帝,他都是先找人商量。並且他絕不是多謀無斷,而是在聽取建議的同時,還有著自己的決斷。

其次他非常冷靜。在決定他是否進京這個問題上,衆人雖略有爭議,但宋昌最後很很透徹地分析出,此事應該不假,可他沒有行動;然後又找人占蔔,蔔辭也很明確地指出,他此去可當天子,他還是沒有行動;一直到他舅舅親自去長安跑了一趟,得到了周勃明確的說法之後,他才動身。

他還非常謹慎。就算得到了當朝太尉的親口確認,他也沒有急吼吼地一馬當先就衝進長安。而是在途中停了下來,派出最得力的人手先去探查。直到得知滿朝文武都已在渭水邊上相迎了,這才驅駕前往。

並且殺伐果斷。劉興居說要去幫他清理皇宮,他當然知道自己這大侄子並不是去爲他打掃皇宮的衛生。但他沒有假仁假義地說什麽“孩子是無辜的”之類的屁話,而是一言不發,等劉興居把皇宮“清理”幹淨了,他二話不說就進宮去了。

更重要的是,他知道如何在有限的環境中,抓住最關鍵的部分。他剛剛登基,朝中內外的形式一概不清楚。但他馬上就知道任命宋昌掌控南、北二軍,將長安城所有防務抓到手中;同時任命張武爲郎中令,將宮中大小事務抓到手中。僅此兩個人事任命,就足以保證他能夠應付所有可能發生的變故。

一個二十三歲的年輕人,面對帝位的誘惑,沒有驚慌,沒有激動,而是非常冷靜地,一而再,再而三地思考、研究、試探,直到確認。然後,在最有限的環境下,敏銳地洞察到事務的關鍵點,並且將它牢牢地抓在手中。他的這種謹慎、冷靜、耐心、果敢、敏銳和聰明,已經是一般人難以企及的了。

無論如何,到現在爲止,他的父親劉邦幫他清除掉了所有可能産生威脅的異姓王;呂太後本著舍己爲人的大無畏精神,把自己娘家人放火上也給燒沒了;跟著他爹打天下的功臣們,老的老、病的病、死的死,也沒剩幾個了。現在,大漢帝國已經徹底結束了風雨飄搖的時代,隨著他的登基,進入到了一個全新的篇章。

當然,新皇登基,第一件事一定是大賞有功之臣和從龍之臣。

先是改封琅琊王劉澤爲燕王。

要知道,劉澤最初只是侯爵,是托了關系向呂太後進言,由呂太後親自敕封他爲琅琊王,並且將人家齊國的琅琊郡分割出來給他做封國。嚴格來講,他應該是呂氏一黨才對。

但就是因爲他被齊王劉襄坑了一下,爲了反坑一下齊王,所以他才帶頭把劉恒給擡了出來。結果,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從齊國一隅的琅琊國之王,變成了了正經八百的諸侯國燕國之王。

然後封原趙王劉友之子劉遂爲趙王——小夥子,有沒有覺得脊背發涼?沒關系,那只是死神之詛咒在你背後露出了迷人的微笑。

至于劉襄,竹籃子打水——空忙活一場。劉恒登基後,很憂郁地罷兵回了齊國。但劉恒也沒虧著他。將原來被呂太後劃出去的城陽、琅琊及濟南三郡還都還給了他。但劉襄估計是郁悶成疾,第二年就病逝了,谥號“哀”。

需要很嚴肅地解釋一下:這個“哀”字應該指的是因爲他年少去世之“哀”,而不是白忙活一場之“哀”。

其它有功人等也都分別給予了不同的獎勵。而最大的功臣周勃更是要賞,要重賞,從物質到精神都要賞。

先是陳平以平定諸呂事件中,功勞不如周勃爲由,托病請辭右丞相之職。所以就任命周勃爲右丞相,陳平改封爲左丞相,大將軍灌嬰爲太尉。

除了升官,還賞賜周勃黃金五千斤,食邑一萬戶。更重要的是,每次下朝,劉恒都要目送他退朝之後再走。可以說,從物質到精神,給予他的寵榮都到了極致。

周勃跟樊哙差不多,都是苦孩子出身,從沛縣就跟著劉邦混,一路到現在,大功小功立了無數。當然,這哥們兒是粗人,上陣掄膀子幹架還成,下馬處理朝政就稀松了點。所以,如果沒有諸呂之亂,當個太尉也就到頭了。

但沒成想,他熬死了蕭何、曹參,又在平定諸呂之亂中立了首功,多年媳婦熬成婆,竟然當上了右丞相,成了百官之首,還受到新帝如此禮遇,簡直做夢都能笑醒。所以,老實敦厚了一輩子的周勃,也有點飄飄然起來。

于是,郎中袁盎就勸劉恒,說丞相當初蕩平諸呂,不過是因爲他擔任及尉之職,適逢其會罷了,只能算是功臣,不能算是社稷之臣。現在,您對他處處禮遇,他已經有點驕橫之色了。這樣下去,于陛下于丞相,其實都不好。

劉恒還是很能聽進意見的。所以,此後在朝上,他也就把架子端了起來。逐漸的,周勃對年輕的劉恒也開始有了敬畏之心。

其實,從周勃的表現來看,他對劉恒本就有一種微妙的情緒,必竟是他掃平了呂氏一族,並且是在他的支持下,劉恒才當了皇帝。所以,在他看來,他對劉恒是有恩情;而劉恒對他的禮遇,也會被他視爲理所當然。

但大老粗周勃並不懂得,領導與下屬之間從來不能有恩情之類的東西存在。因爲領導與下屬是因公事而存在的職級關系,一旦牽扯到私情,那就說不清楚了。對于下屬而言,自然希望私情無時不在、無處不在;可對于領導來說,沒事的時候講講私情就算了,有事你還敢跟我講私情,那就別怪我不客氣了。

幾個月後,劉恒在朝堂上,當著百官的面問周勃:全國一年內判決多少件案子?

周勃說:臣有罪,臣不知道。

劉恒問:一年內全國的錢谷收入多少?

周勃汗流浃背:臣有罪,臣不知道。

劉恒問陳平,陳平施施然說:這些事都有各自的主管官。陛下您想了解刑案訴訟,就找延尉;想知道錢谷收支,就找治粟內史。

劉恒就說:我都找下面的官員了,還要你幹嘛?

陳平深施一禮:我是丞相啊。丞相之責,就是要溝通上下,協調左右,讓專業的人幹專業的事就行了。

在我看來,陳平的回答深谙管理之道。

于是,劉恒當著衆官的面給陳平點贊,這讓周勃很不痛快。下朝以後,他竟然指責說陳平平時不教他這些。

陳平笑了,說您身爲丞相,卻不知道丞相的職責嗎?如果陛下問長安城內有多少盜賊,您也要勉強回答嗎?

周勃雖然是大老粗,但他有一點好,那就是知道反思己過。從這件事上,他總算是看清楚,自己跟人家陳平比,還是很有差距的。

同時,也有人勸他,說您誅滅呂氏,扶立皇帝,威名遠震,身居高位。可是要小心樹大招風啊。

于是,周勃就托病請辭丞相位。經過一段時間的相處,劉恒也知道這老爺子幾斤幾兩,就沒再勉強,批准了他的離職申請。之後由陳平一人擔任丞相,獨攬朝綱。

一年後,陳平因病去世。就讓周勃再次出身丞相。

後來,劉恒下诏,要求凡是被封侯的,一律離京到封地去。在朝中任職的,要派自己世子去。但這個诏令執行的並不徹底,一年後,也就是公元前177年11月,劉恒再次免去周勃的丞相之職,要他起表率作用,回到封地绛邑(現在的山西绛縣)。

绛邑屬于河東郡管轄,有時候郡守、郡尉什麽的來看望绛侯。可能是老爺子年紀大了,估計有點老年癡呆,每次看到當官來自己家,都以爲是奉命來誅殺自己的。于是就經常身披铠甲,手持武器,去會見郡守、郡尉。

問題是,人家真要是奉命來捉拿您,您老人家就算是拿著機關槍,您敢開槍嗎?

結果就是,他這多此一舉的行爲,讓人抓住把柄,到劉恒那裏告他意圖謀反。

前面說了,刑事訴訟這種事歸庭尉管。劉恒比他爹有法治精神,所以就把這事交給了廷尉處理,廷尉先將周勃逮捕下獄,然後開始審訊。周勃這下真慌了,不知道怎麽對答。

時間長了,可能獄吏也覺得他這案子懸乎了,就開始對他有所淩辱。

那就花錢吧!周勃花了千金送給獄吏,終于讓這獄吏良心發現,暗中示意周勃請公主出面求請。

公主是指劉恒的女兒,周勃的老大兒子周勝之娶公主爲妻。于是,就請公主向太後求請。

爲了確保萬一,周勃還把以前受封的所有財物都送給了劉恒的舅舅薄昭。薄昭也向太後進言。

終于,在劉恒朝見太後的時候,薄太後抓起頭巾扔到兒子身上,說周勃當除在剿滅呂氏的時候,手持天子玉玺,統領北軍將士,那時候他不造反,今天住在一個小縣城裏,反倒要造反嗎?

劉恒也見到了周勃在獄中的供狀,總算是打消了疑慮,將其釋放,並且恢複了他的爵位和封地。

看著監獄外面的太陽,周勃感慨萬千:老子當年統領百萬大軍,以爲夠威風凜凜了,沒想到一個小小的獄吏,也是威風的很呢。

這一年是公元前176年,接替周勃擔任丞相的灌嬰于這一年年初時已經去世。七年之後,也就是公元前169年,周勃也因病去世。

自此,當初跟隨劉邦從沛縣起兵攻取天下的功臣們,一個個的都消失在了曆史的長河裏。

回到漢孝文帝元年,也就是公元前179年。

封賞了功臣,在大臣們的請求和堅持下,劉恒立劉啓爲太子,立太子之母窦氏爲皇後。

然後下诏赈濟鳏、寡、孤、獨和窮困之人;

然後下诏拒收全國進獻之禮;

然後交好諸侯和四夷;

然後優撫已經自稱皇帝的南越王趙佗,並派出陸賈出使,感化趙佗,使其放棄稱帝,再次歸服;

然後下诏舉賢任能,采谏納言;

然後減輕徭役稅負,削減朝庭用度;

然後聽從袁盎的規勸,對後宮嫔妃寵而不驕,不壞禮制,穩定後宮;

然後聽從賈誼的谏言,鼓勵耕作,恢複生産;

然後廢除妖言罪和誹謗罪,鼓勵群臣大膽的評議朝庭;

……

大漢帝國就在劉恒的治理下,朝氣蓬勃,欣欣向榮。

但陽光普照之下,菟絲子又開始晃動著藤蔓,纏繞在帝國這棵大樹上,輕輕地吮吸著大樹的汁液,緩慢地向上爬去。

公元前177年4月,袁盎向劉恒進谏:諸侯驕橫太過,將來必生禍端。

一向從谏如流的劉恒沒有理會。


《資治通鑒》中的曆史第二卷【十二】:最後的開國功臣
https://zhuanlan.zhihu.com/p/36555157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67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資治通鑒》中的那點曆史 - 頁 3 Empty 回復: 《資治通鑒》中的那點曆史

發表 由 lung 周一 五月 14, 2018 2:33 pm

二十二年前,劉邦在白登山突圍後回朝,經過趙國時,當時的趙王張敖看劉邦心情不好,就把自己宮內的一個姓趙的美人送給他暖被窩。

幾天之後,劉邦吃幹抹淨,拍拍屁股走人了。結果他的生育能力太強了,就幾天的功夫,竟然讓趙美人有了身孕。爲了避嫌,張敖沒敢讓她繼續住在宮內,給她在宮外蓋了房子住。

後來趙相貫高密謀行刺劉邦的事情被人告發,張敖一家人都被抓進監獄,這其中也包括了那個已經挺著大肚子的趙美人。

趙美人向獄吏哀求,說我肚子裏的種可是當今陛下的龍子,你幫我去說說吧。獄吏如實向劉邦報告了此事,結果劉邦正在氣頭上,就沒有理會這個事。

趙美人有個弟弟叫趙兼,也拜托當時的辟陽侯審食其,求他通過呂後幫趙美人求求情。這哥們兒估計是不太了解呂後,所以才會去請托審食其。

果然,呂後一聽自己老公竟敢在外面偷腥,還留下了種,極不高興,不肯幫這個忙。審食其一看她挺生氣,就沒再勸。

趙美人一看劉邦不理自己,也生氣了。這姑娘挺硬氣,把孩子生下以後,就自殺了。

當獄吏把孩子抱到劉邦面前後,估計從眉眼能看出來這孩子是自己的種。劉邦這才追悔莫及,安葬了趙美人,讓呂後親自收養了這孩子,給孩子起了名字叫劉長。兩年後,劉邦平定了淮南王英布的叛亂,就把劉長封爲了淮南王。當然,現在孩子才兩歲,就一直住在宮內,由呂後親自撫養。

我相信,劉邦對劉長是有愧疚之情的;而呂後雖然不爽孩子他媽,但必竟孩子一出生就跟著自己,所以也會有舐犢之情。所以,他應該是受到了來自劉邦和呂後的雙重溺愛,結果就是養成了他囂張跋扈,驕奢蠻橫,不服管束的性格。

但是,劉長心中一直藏著對一個人深深的怨念——這個人就是審食其。他始終認爲審食其沒有盡力去向呂後求請,所以導致他母親自殺。只不過,呂後很寵愛審食其,他沒機會動手。

而劉恒也是個極重親情的人。登基這兩年來,有不少人都告過劉長的狀,但劉恒都給壓了下來,不予處置。于是,劉長認爲,自己報仇的時間到了。

公元前177年年初,劉長從封國回到朝中,沒事就陪劉恒去打獵,並且和劉恒同乘一車,還稱呼劉恒爲“大哥”。凡此種種,放一般人身上,早死幾個來回了。

在我看來,劉恒不是不知道劉長的行爲已經逾越了臣子的底線。但他們兄弟八人,劉肥和劉建已經病故,劉盈郁郁而終,劉如意被毒死,劉恢殉情自殺,劉友被餓死,到現在,只剩下他們哥倆了。他實在不想再見到劉氏子弟不得善終的悲劇再次發生了。

我想,身爲兄長的劉恒心中應該不至一次地想過:算了,他還只是個孩子。

但劉長並不這麽想。

經過種種試探,他知道,自己可以實施他的報複計劃了。

據說劉長力能抗鼎。他親自跑到審食其家裏,用鐵椎將其砸倒,並令隨從魏敬割掉他的腦袋。然後,他跑到宮門口,坦露上身——連荊條都沒背——表示請罪。

劉恒看著自己這個弟弟,想起他含冤自殺的母親:算了,他只是爲母報仇心切罷了。

于是,劉長被免罪。

審食其算是標准的呂後同黨,可在呂氏倒台後,他只是被罷官了事,可見此人也是個人才。卻沒想到因爲二十幾年前的舊事,竟然被人二話不說給幹死了,也是夠冤的。

經此一事,劉長更加驕橫恣肆。回到封國以後,他竟然以行帝王之禮,模仿天子威儀——這基本上等同于謀反。

所以,袁盎才向劉恒進言,建議他注意一下諸侯們的動向。可是,劉恒並沒有當回事。

看他不聽袁盎的話,上天決定再給他一個警示:老劉家,真有人反了。

造反的人是劉肥的兒子劉興居。

當初,他二哥劉章爲內應,大哥齊王劉襄爲外援,是最早發出討呂檄文,並且付諸于行動的。所以,論功行賞的時候,曾經許諾要封劉章爲趙王,他劉興居也有“清理”皇宮之功,可以封爲梁王。

問題是,後來劉恒查出來,發現這哥倆本來是打算立他們大哥劉襄爲帝的。這樣的話,動機就不純了。所以,一直等到分封皇子們爲王的時候,才從齊國劃出城陽和濟北二郡,將劉章封爲城陽王,劉興居封爲濟北王——本來說好了是一門三國的,結果是兄弟三個共占齊國。這落差是有點大。

劉章沒說啥。他當了兩年城陽王就病逝了,其子劉喜即城陽王位。

劉興居很不爽。

剛好,這一年五月,匈奴右賢王侵入河套之南,在上郡邊塞縱兵搶掠。于是,劉恒親自來到甘泉縣,派時任丞相的灌嬰率車騎八萬五千人進擊右賢王。右賢王敗退,逃出塞外。

仗打完了,劉恒就到屬于代國的太原郡,看望當年他擔任代王時的臣屬部下,玩了十多天。

這個劉興居不知道哪根筋搭錯了,看到皇帝親臨太原,以爲朝廷又要跟匈奴開仗了,說不定還是大仗,以爲有機可乘,竟然發兵造反了。

劉恒一看有人造反,匈奴下不打了,命令灌嬰率軍返回長安。然後讓荊蒲侯柴武爲大將軍,統領十萬大軍討伐劉興居。同時下诏:降者免罪,協從不問。

七月大軍出發,八月劉興居兵敗自殺。

這個劉興居在平定諸呂時寸功未立,只不過在大局已定之後出來露了個臉,就以爲自己立了不世之功。就連造反也近乎兒戲,一沒有安排內應,二沒有拉攏幫手,結果是大軍一到,立刻蕩平。

所以,這種智障一般的造反行動,並未引起劉恒足夠的重視,當然也不會聯想到其它方面了。

這個插曲發生之後,劉恒繼續在明君之路上前進著。

先是袁盎向他推薦了一個叫張釋之的人,估計這哥們兒長得挺帥,所以在不知道他有什麽本事之前,就先讓他當揭者仆射——皇帝身邊負責傳達事情的近侍。

但不到一年的時間,他就由近侍升爲了掌管天下刑律的廷尉,而他的每一次升職,都源于對劉恒的違逆。

先是劉恒巡視禁苑中的虎圈,向上林尉詢問日常工作,上林尉一句也答不上來,可養虎的雜役卻隨問隨答,一幅很熟悉情況的樣子。劉恒就讓張釋之去傳令,升任雜役爲上林令。張釋之就勸他,說熟悉情況並不能說明他會幹活,會幹活的不一定能說。這種事,您還是得謹慎一些。

劉恒琢磨了一下,覺得他說得挺有道理,就升他爲公車令——負責宮內的保安和宮內外事務的傳達。

太子和梁王不遵禮儀,開著車在宮內亂跑,他竟然將兩人抓了起來,然後直接上書彈劾。爲此,劉恒親自向薄太後請罪,承認自己教子不嚴。最終還是薄太後親自下诏,赦免了太子和梁王。

劉恒覺得張釋之很有膽識,就升他爲中大夫;後來又調任中郎將。

劉恒巡視霸陵,說自己的陵墓要用北山岩石爲椁,把麻絮填在中間,再用漆將它們粘合起來,這樣堅固,就不怕盜墓的了。結果張釋之直接怼了回去:你的墓裏要是有珍寶,就算你用金屬把整個南山封起來,也會有人進去;要是沒有東西,就算不用石椁,也不用怕被盜。

劉恒認爲他說得很對,沒多久,又升他爲廷尉。

劉恒出巡,有人亂跑,驚了劉恒的輿馬,劉恒派人將肇事者抓了起來,交給時任廷尉的張釋之處理。結果張釋之罰了他點錢了事,劉恒很生氣。張釋之就給劉恒上了一堂普法課,說法律是公共秩序,這一事件,依法就是這樣判。廷尉是主管刑法的,如果有偏向,那天下用法可就沒有標准了。

劉恒對他的意見表示贊賞。

這個張釋之不畏強權,敢于直谏,堅守律令,很有法制精神和司法爲民的覺悟,堪爲吏治之楷模。

而劉恒身爲皇帝,不避己過,寬仁大度,也算是明君的典範了。

次年,也就是公元前176年,灌嬰去世,任命張蒼爲承相。

張蒼也是跟著劉邦打天下的老人了,只不過他一直跟著蕭何幹會計的工作,所以名聲不顯。後來劉邦任命劉長爲淮南王以後,任命他爲淮南國的國相,扶佐劉長。十余年後,又把他調入朝中擔任禦史大夫。

這老爺子主要精通算術、曆法和音律,爲漢朝制定了曆法與度量衡,還修校了《九章算術》。只不過,身爲丞相,在政事上似乎沒什麽成就。

值得一提的是,張蒼妻妾衆多,據說達到上百人,並且凡是懷孕或生育過的女人就絕不再碰,估計是有處女情節吧。

更神奇的是,老爺子現在已經八十了,年紀大了,牙掉光了,沒法吃東西,他就找一些正在哺乳期的女人當乳母,靠吃人奶度日。不知道是不是因爲母乳營養成分高的原因,這爺們兒硬是活了一百多歲才因病去世。

我一向相信,人無完人,事無絕對。英明如劉恒,用得了直言敢谏的張釋之,用得了老而無用的張蒼,卻用不了上書論政的賈誼。

賈誼是洛陽人,十幾歲就以詩書名聞當地。河南郡守吳公將其招至門下,對他非常器重。

劉恒登基後,聽說河南郡治理有方,就把吳公擢升至廷尉,吳公順勢推舉賈誼。劉恒征召了年方二十的賈誼,任命其爲博士。一年後,又因其見解精辟,應答如流而被劉恒欣賞,破格提拔爲太中大夫——這是個專門提意見的職位。

賈誼很快就上書,建議“改正朔、易服色、制法度、興禮樂”,以進一步替代秦制。但當時劉恒剛登基不久,認爲條件還不成熟,就沒有采納。

一年後,賈誼再次上書,提出了重農輕商的經濟政策,主張發展農業,加強糧食儲備。同時還建議遣送列侯離一京城到封地去。這次劉恒采納了他的建議。

然後,劉恒在朝堂上表揚了賈誼,說小夥子人不錯,提的一些想法也很靠譜,大家商量一下,看給他提拔個什麽官合適,能不能位列公卿。

衆臣一致表示,這個洛陽人太年輕,見識太少,恐怕掌握大權以後會擾亂朝廷大事。還是不要升了。

劉恒表示同意,並且逐漸的開始疏遠賈誼,不再聽取他的建言。並且把他外放到長沙,擔任長沙王的太傅。

其實這個事情透著一絲詭異。

劉恒明明是很器重賈誼的,上來啥也沒幹呢就先給個博士,一年後也沒見幹出來啥,就提拔爲太中大夫,領的是千石之祿。可以說是非常高看了。

至于公卿,指的是三公九卿——當時的三公指的是管政事的丞相、管軍事的太尉以及檢察百官的禦史大夫;九卿指的是管宗廟禮儀的奉場、管內宮事務的郎中令、管宮內保安的衛尉、管馬政的太仆、管司法刑案的廷尉、管外交的典客、管宗室事務的宗正、管國家錢糧的治粟內史和管皇室財務的少府。

前面說的張釋之也是一兩年就被升爲了九卿之一的廷尉,也沒見劉恒跟誰商量過。到這賈誼這裏,卻要在朝堂上讓一群大臣商量一下,看看三公九卿中哪個職位適合他?

你要是大臣中的一員,面對著一個二十來歲的年輕人,就靠上了幾篇奏疏,就讓皇帝如此重用,你會覺得他適合三公九卿中的哪個崗位?你會支持他進入公卿之列?

不存在的!所以,劉恒讓大臣討論該封賈誼當什麽官,就是一個坑。因爲劉恒當然更知道,大臣們一定不會支持這個提議的。所以,他順理成章的激起了大臣們對賈誼的敵對情緒。于是,曆史的記載就成了:他想提拔賈誼,但大臣們嫉妒,所以進了讒言。

所以,不是劉恒不提拔賈,是他下面的大臣嫉妒人才。

而且,就算不給人家升官,也沒必要把人家外放到長沙,去當什麽長沙王的太傅呀。當時的長沙王叫吳著,是第五代長沙王了。在漢朝,能容忍異姓稱王的地方有一個共同特點:邊遠之地。

換句話說,賈誼被流放了。

在我看來,事實應該是:劉恒因爲賈誼名聲很大,所以本來很想重用他。但賈誼的表現,讓劉恒失望了。

前些年,在網上有個很流行的段子:一個名校的高材進了某知名大企業,兩個月後就給老板上了一個萬言書,曆數這個企業的弊病和改進辦法。企業老板在高管會上當衆讀了這封萬言書,然後問這個高材生的領導:這人是否有精神病?如果有,由公司送去治療;如果沒有,就地開除!

這個段子的真假姑且不論,但卻很有代表性:很多剛出校門的年輕人,到了企業之後,發現企業盡是官僚習氣,員工全是老油條,辦公室裏拉幫結派,有事情相互推诿,有問題相互扯皮……凡此種種,讓年輕人熱血沸騰,直呼長此以往,企業遲早要完。所以,恨不得奮力揮起千鈞棒,玉宇澄清萬裏埃。于是,有情懷的上萬言書,爽快一點的在各種場合跟領導談,更多的人私下裏各種牢騷抱怨。

但對于老板而言,只想對這種員工說四個字:你懂個屁!

賈誼犯的就是這樣的錯誤。他沒有從實際出發,張口就是改曆法、改制度、改禮儀、改形象。這基本上相當于他在人家老劉家的房子裏當幫工,一進門就要求人家把房子壁紙撕了,吊頂拆了,家具換了,重新裝修一遍。

就算他說得都對,身爲房子的主人,劉恒也想把他拖出去打一頓。

但劉恒是個聰明人,他沒有自己動手,而是告訴自己的管家們:我想讓這個洛陽來的年輕人也當管家,你們商量一下看讓他管啥事。

管家們說他太年輕,管不了事。

劉恒就對賈誼說,哎呀,這裏的管家們看不上你呀。要不你還是去我鄉下的房子裏當管家吧。

送走了賈誼,劉恒覺得最近經濟狀況不太好,決定重新清點一下財産,買點理財産品。但劉恒沒想到,被流放的賈誼不改本色,遠在千裏之外,還要對他怎麽理財指手劃腳。

賈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識不足——蘇轼


《資治通鑒》中的曆史第二卷【十三】:指點江山有賈生
https://zhuanlan.zhihu.com/p/36645821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67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資治通鑒》中的那點曆史 - 頁 3 Empty 回復: 《資治通鑒》中的那點曆史

發表 由 lung 周一 五月 14, 2018 2:34 pm

劉恒最近很發愁。身爲一家之主,要管一大家子的吃喝拉撒,但他清點了一下自家的錢,發現問題很大:錢越來越輕了。

《資治通鑒》到這裏出現了一個很明顯的錯誤——前面也有,但並不重要,所以就沒拿來說。

這一年是公元前175年,《資治通鑒》的原文是:初,秦用半兩錢,高祖嫌其重,難用,更鑄莢錢。于是物價騰踴,米至石萬錢。夏,四月,更造四铢錢;除盜鑄錢令,使民得自鑄。

解釋一下就是:當初,秦朝發行“半兩”銅錢,劉邦嫌這錢幣值太高,買小東西不好找零,就鑄造了莢錢。結果導致特價飛漲,米價漲到一萬錢一石。今年四月,又發行四铢錢,開放民間鑄幣權,讓老百姓能自行造幣。

粗看這段話,似乎是因爲劉邦發行了莢錢,導致物價上漲,所以到劉恒這裏才會開放民間鑄幣權。前後因果關系很足。

但其實是司馬光先生把幾十年間發生的幾件事,放到了一起來說。一萬錢一石米的事情有沒有?有,但不是現在。這裏面有沒有因果關系?也有,但沒有這麽直接。

關于漢朝貨幣變遷的事,要從秦朝統一幣制說起。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也統一了貨幣,開創了圈形方孔的錢幣樣式。錢重半兩,合十二铢,上有據說是李斯提寫的“半兩”字樣。當時物價奇低,最低是一石米只要三十錢。當然,後來戰亂一起,物價就不保證了。雖然如此,半兩錢的價值還是很高的。

劉邦被封爲漢中王之後,就去了漢中。但漢中當時是窮鄉僻壤,半兩錢在那裏很不好用。這就像一百塊錢在大城市裏,進趟超市就沒了。可到了山村裏,人家商店賣的最貴的煙才五塊錢一包,你拿出一百塊錢人家都不好找你。

所以,劉邦下令發行莢錢。莢錢其實是在半兩錢的基礎上,加大方孔,削減厚度,外形看起來像榆莢,所以叫莢錢。這玩意只有四分之一兩重,相當于半兩錢的一半。但坑爹的是,錢上面還寫著“半兩”。

除此之外,劉邦還下令允許民間在他發行的鑄錢標准範圍之內,自行鑄錢發行。

劉邦真的是因爲半兩錢難用,才發行莢錢嗎?如果只是這樣,何必在錢上印“半兩”字樣,又何必開放民間鑄幣權呢?

我不知道爲什麽。但我猜測,在當時,項羽應該不會給劉邦撥款。而漢中似乎也沒有銅礦供劉邦鑄錢。如果將手上的半兩錢融掉,換成重量更輕的莢錢。那麽,如果他手上本來有一千枚錢,現在就會變成兩千枚。再開放民間鑄幣權,老百姓手上就有錢,而他通過收稅的方式,又能把老百姓鑄的錢收上來。

我也不知道劉邦是怎麽想的。但有一點很明顯,劉邦要想打出關中去,沒錢是不行的。

總之,劉邦入主關中不到一年,就開啓了還定三秦之戰。一路摧枯拉朽,平定秦川。但是,他回到關中又是不到一年,前腳水淹廢丘幹掉了章邯,算是徹底掃平關中,後腳關中就爆發了我在上一卷中提到的大饑荒。而《資治通鑒》中所說的一石米一萬錢,其實是這個時期的事。

這場大饑荒爆發的原因很難考證,但考慮到當時的戰爭狀態。所以通常情況下就兩條:天災和人禍。

天災好理解,旱澇都會導致欠收,糧食欠收就會導致糧價上漲。人禍一般都是商家囤積奇貨,導至市場上流通量減少,以此操縱物價。

在我看來,這場大饑荒天災和人禍兩者皆有。而導致人禍的原因,除了戰爭因素之外,或許還有錢的問題。

劉邦入主關中後,莢錢肯定也隨之而來。但對于關中的商家而言,他們或許對貨幣信用會存在著疑慮。最直接的考慮就是:讓我賣糧食可以,我收秦國的半兩錢還是你漢國的莢錢?讓我收秦半兩,秦國已滅,你漢國未來建國以後,萬一不認半兩錢怎麽辦?讓我收你的莢錢,不足兩就不說了,萬一你被楚國滅了,你這錢還能不能用呢?

結果就是,劉邦只得下令,允許老百姓賣兒賣女,去巴、蜀之地逃荒,自謀生路。

或許是被這些無良商家的嘴臉惡心到了。劉邦登基爲帝後,極爲排斥商業。下了很多道針對商人的法令,比如不准穿絲綢,不許乘車,加重征收他們的租稅等等。

這種排斥商人的做法好處其實很直接:商人變少了,商品交換的行爲隨之也變少了,所以物價也就穩定了。據考證,當時一石米大約在數十錢左右(少至三十,多至一百)。

後來劉盈即位之後,一方面放寬了對商人的政策,另一方面又收回了民間鑄幣權,禁制私人鑄幣。

但老百姓的智慧是無窮的。你不讓公開鑄幣,那我就私下裏鑄,反正銅就在山裏,你又沒說不讓開采銅礦。沒有銅礦的怎麽辦?簡單,莢錢用的時間久了,會起毛邊,我怕紮手,把毛邊剪下來不犯法吧?毛邊剪的多了,融化了再鑄成幣你能知道?

然後再加上那時候的鑄幣工藝奇差,磨損極爲嚴重。說好的四分之一兩重,就算不剪毛邊,沒兩年也輕了許多。更不要說有些奸商,盜鑄錢幣不說,還往裏摻雜什麽鉛、鐵之類不值錢的東西。

所以,錢就越來越不值錢。

呂後當政其間,爲了解決這個問題,先後發行了兩次貨幣,第一次發行的叫八铢錢。這個錢重八铢,也就是半兩多,但錢上刻文還是半兩。其實這就是彌補莢錢幣值的一種行爲。相當于市場上原來最大幣值是一百元,但錢不值錢,所以就得發行五百元。

第二次發行的錢叫五分錢。所謂五分,也就是半兩的五分之一,二铢多四十粒黃米的重量,比莢錢還少。但強調重量實在沒什麽用,因爲在使用過程中,依然會陷入越來越輕的怪圈。

劉恒即位後,面臨的就是現在這種狀態:錢的重量輕了,自然價值也就輕了,購買力也就越來越低。

于是,劉恒決定,發行四铢錢,並且再次開放民間鑄錢權。

遠在長沙的賈誼上書反對,奏疏很長,總結下來有這麽幾條:

你現在允許天下人自行鑄錢,同時設立鑄錢標准,規定不許摻雜鉛、鐵,如有違反就處以黥刑。但鑄錢就是爲了獲利,不摻雜質就不能獲利。所以,你立這法律就是引誘老百姓犯罪。

另外,現在錢幣在實際使用上很不規範,官府規定的貨幣在交易中根本沒有權威性。如果官府硬要統一使用規則,會非常難;如果放任不管,幣制又會陷入混亂。

並且開放民間鑄幣權也會引導老百姓放棄種地去鑄幣,時間長了,農田都荒蕪了。市場上價值低劣的錢增加了,但糧食卻會減少,結果糧價只會更高。

等到各種矛盾都出來了,到時候官府又該禁止民間鑄幣了。而貨幣數量減少,幣值就會增加,鑄幣的獲利就會更大,就算用再重的刑法,也杜絕不了民間盜鑄了。

所以,與其這樣折騰老百姓,不如直接從根源著手,控止銅的流通,以此將貨幣發行權控制在政府手中。

同時,颍川人賈山也上書提出意見,說讓百姓鑄幣,是讓百姓與政府共同掌握權力,這會出問題的。

賈山也是當時的名士,作《至言》留存于世。

面對著二賈的勸告,劉恒沒有理會。

二賈說的對不對?

很對!從理論上來講非常有道理。但這裏面存在著三個不容回避的問題:

一是劉恒是一個極其謹慎的人,他做事從來都是未慮成先慮敗。當初,一個區區的劉興居造反,他都是先令灌嬰和其它所有准備出征匈奴的人悉數撤回長安,在派出十萬征討大軍的同時又派出將領率軍駐守荥陽——征討大軍的主將的還是開國大將柴武。可以說,他用了十分的小心來對待這件事。

現在,在決策國計民生的這種事上,他怎麽會一反常態,如此激進?

第二個問題是,如果二賈的這些擔憂真的發生了,比如老百姓都不種地而去鑄幣了,比如錢幣的質量越來越低劣了,比如物價越來越貴了等等。那麽,還會有之後長達數十年的文景之治嗎?

第三,這個政策的確引發了幣制混亂和諸侯叛亂等問題,可到了漢武帝時間,漢朝的經濟怎麽還能如《漢書》所載的那樣:只要不遇水旱,老百姓都能自給自足,官府倉庫也有了余財。京城太倉中的錢花不完,系錢的繩子都斷了,糧庫累計的谷物更多,能一直存到腐壞都吃不完。

經濟是一切的根本。如果貨幣政策出了問題,又是如何實現了這樣官民皆富的盛世呢?

很遺憾,我不知道!

我查了許多資料,關于這一段時期的經濟情況和貨幣政策,可謂是衆說紛纭。而對于一些史料的解讀又是五花八門、良莠不齊。所以,可采信的資料並不多。然後我嘗試著建立模型,試圖從經濟學的角度去尋找答案。爲此,我寫了將近一萬字的論文,可是,論來論去也沒論清楚。

所以,我只能把我自己理解的和想到的大致歸結一下。

首先,我們要明確一個問題:貨幣是什麽?

答:貨幣是商品交換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産物。其含義是從商品中分離出來固定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其本質是一般等價物。——選摘自高中《思想政治必須課1》

注意這句話:是從商品中分離出來,固定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

也就是說,貨幣本身應該是商品的一部分,並且應該具備等價交換的價值。比如現在的紙幣,就不能稱之爲貨幣。只能說,紙幣是貨幣的符號,代替貨幣執行流通手段——選摘自高中《思想政治必須課1》

而此時發行的銅錢,就是實實在在的貨幣了。

那麽,第二個問題來了,貨幣的價值如何體現?

在現代社會,一張巴掌大的紙,印上一百塊錢,從國家銀行發行出來,它就能買到價值一百塊錢的東西。而你自己拿同樣大小的紙,寫上一百塊錢,拿去買東西,只能買到一頓胖揍。要是印得太像,估計你得進監獄了。

這是因爲,國家發行的一百塊錢,其價值不在于這張紙值多少錢。而是政府拿國家信用賦予了這張紙一百塊的價值。如果突然有一天,這個政府沒了,那麽這一百塊錢就又變成了一張廢紙。是否有用,得看新的政府是否願意繼續賦予它信用。

但銅錢不一樣。銅這東西它本身就是商品,當時很多器皿都是銅制品。所以它的價值是固定的。只不過,作爲錢幣,它的重量得等值才行。

可當時的問題是,說好的五分錢有二铢多重。我這根棒棒糖本來要五個錢,結果一稱,每個錢連二铢都不足。這位爺拿的錢倒是有二铢多重,可再一檢驗,裏面鉛、鐵倒占了快一半。

結果就是,錢的價值是其實混亂的。你問我一個錢能買多少東西?我也很絕望啊!

或許你會問了,政府重鑄足額的秦半兩,然後用重拳治理盜鑄錢幣不就完了嗎?

其實,無論呂太後發行八铢錢、五分錢,還是現在劉恒發行四铢錢,都是在通過重新發行貨幣,來暫時性的重新提升貨幣價值的行爲。

一千多年後的1560年,英國皇家證券交易所創始人托馬斯·格雷欣爵士提出了一個“格雷欣法則”,也稱“劣幣驅逐良幣法則”。

舉例來說,你手上有一枚摻雜了鉛、鐵的半兩錢和一枚足值的半兩錢,你會怎麽辦?

在當時,大部分人的做法是花掉含雜質的,融掉足值的,然後做成兩枚含雜質的。

至于說用重拳治理盜鑄錢幣,賈生都說了:禁止私人鑄錢,那麽鑄幣的利潤就更大,用再大的刑法也禁止不了。

那麽,如賈生給的辦法:禁止銅的流通呢?

一樣道理。錢是銅鑄的,只要市場上還要流通銅錢,融掉錢幣而摻雜雜質的現象就杜絕不了。

所以,現在的問題不是市場上錢多錢少的問題,而是幣值混亂導值錢不值錢的問題。

如何才能讓市面上流通的錢更值錢。

我相信,劉恒應該是經過了深思熟慮,才發出了開放民間鑄幣權的命令。

他把蜀郡的銅山封給了寵臣鄧通,而吳王劉濞境內豫章郡也有銅山。這兩個人挽起袖子加油幹,召集了無數的流民來替他們鑄錢。于是,鄧通錢和吳國錢流通全國。

無論是鄧通還是劉濞,鑄的都是四铢錢。重點是,他們一個身爲朝中大臣,一個身爲在野藩王,都能按照朝廷的要求鑄錢,所鑄錢幣都是足值。倒也不是因爲他們多麽遵紀守法,只不過,面對一座銅山,何必小氣呢?

鄧通錢方孔上下各有一隆起物,據說,這是鄧通爲了彰顯自己的財富,故意爲每個錢幣上都加上一塊銅,以區別與他人所鑄之錢。

結果是,鄧通錢和吳王錢兩種足值錢鋪天蓋地的風行市場,竟然使得那些私人鑄的劣幣沒了容身之處。實現了良幣驅逐劣幣的現象,所以,也就穩定了市場。爲文景之治的盛世,在經濟上奠定了基礎。


《資治通鑒》中的曆史第二卷【十四】:撲朔迷離的貨幣戰爭
https://zhuanlan.zhihu.com/p/36773408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67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資治通鑒》中的那點曆史 - 頁 3 Empty 回復: 《資治通鑒》中的那點曆史

發表 由 lung 周四 7月 12, 2018 7:26 am

一千多年後,有個叫王婆的老太太用她一輩子的經驗,總結出男人要想偷別人的女人,得有五個條件,分別是:潘、驢、鄧、小、閑。這其中的“鄧”,指的就是得像鄧通一樣有錢。

作爲皇帝,劉恒無疑是合格的。但人無完人,他最大的毛病就是有點相信神鬼那一套。

據說有次他做夢,夢到自己要上天,結果上到一半可能沒燃料了,要往下掉,幸好有個人飛過來把他推上了天。他回頭就看到這個人穿著黃頭郎的衣服,腰帶在後面打了個結。

所謂黃頭郎,就是船夫。所以,劉恒醒來以後,就到未央宮西邊蒼池中的碼頭上去找。結果還真找到一個腰帶打結的船夫,找過來一問,叫鄧通。劉恒挺高興,就把他帶到身邊,還經常重賞他。

後來因爲精通相術而被封鳴雌侯的許負爲鄧通相了面,說他會因貧窮而餓死。劉恒就不信這個邪了,說他的窮富在于我,我怎麽會讓他餓死呢?于是,就把銅山封給他鑄錢。

這個鄧通倒挺感念劉恒的大恩大德,造出的錢分量足、質地純,爲劉恒治下的經濟改革,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鄧通雖然有銅山可以鑄錢,但他必竟只是一個小官而已,鑄錢的規模和效率肯定比不上身爲吳王的劉濞。所以,漢文帝時期的首富,應該是非劉濞莫屬。

劉濞是劉邦大哥劉喜(一名劉仲)的兒子,按輩份算,是劉恒的堂兄,比劉恒大十幾歲。劉恒還流著鼻涕和尿泥玩的時候,人家都跟著劉邦去征討英布了,並且還立有戰功。

當時劉邦考慮到吳郡接壤東越等南蠻之國,需要有能力的人鎮守。剛好看到自家侄子在戰場上如此威猛,就封他做了吳王,統轄東南三郡五十三城,定都于廣陵(江蘇揚州)。

吳國鄰海,既能鑄錢,又能煮鹽。這簡直不想當首富都不行。他能富到什麽程度?吳國的老百姓幾十年都不用交稅,最後造反的時候,他硬是派出了一份讓人垂涎欲滴的激勵計劃,並且對七國之軍統統有效。

身爲首富,又是皇帝他堂哥,還是一國之主。可以說要錢有錢,要身份有身份,要權利有權利,這小日子過得美美氣氣的,最不應該造反的就是他了。

但他和皇帝的仇又是最深的。

他有個兒子叫劉賢,被送到長安陪太子劉啓讀書。小哥倆應該關系不錯,沒事就在一起開黑玩遊戲。他們玩的似乎是一種叫“六博”的棋類遊戲。

有一天,小哥倆不知道誰輸誰贏,反正是急眼了。或許是劉賢對劉啓很不尊重,劉啓就拿起棋盤衝著劉賢腦袋上來了一下子。結果,把劉賢給打死了。

殺人凶手是自己兒子,當朝太子;死者是自己的侄子,吳國太子。這你能咋辦?誰大誰有理,誰小誰倒黴吧!算下來,皇帝比吳王大。于是,劉恒就派人把劉緊的屍體給送回了吳國,然後向劉濞表示了深深的謙意。

我相信,劉濞的內心是崩潰的。但他能做的,就是告訴來使:天下是大漢的天下,長安和吳國有區別嗎?死在長安就葬在長安,不需要送回來。于是,又把兒子的屍體送回長安埋葬。並且,從此之後,他再也不來朝見皇帝了。

這事雖然整得挺尴尬,但放在一般老百姓身上,別說有殺子之仇,就一般的鄰裏糾紛,導致堂兄弟之間至死不來往的也很正常。可皇家比不上百姓,雖然你們是堂兄弟,但人家劉恒是皇帝。臣子怎麽能對皇帝心懷憤懑呢?于是,吳國到朝中的使臣都被扣拿了。

最後,還是有一個使者替劉濞道了歉、認了錯,劉恒也是考慮到必竟是自己兒子把人家兒子打死了,自己也不宜太過分了。于是,就把吳國的使臣都給放了回去,還賜給劉濞一根手杖和倚幾。

兒子被人家打死了,自己只是賭個氣不去朝見,還把自己的使臣給抓了。這都已經不是打一巴掌了,而是往心窩上捅了一刀,最後只給了顆甜棗吃,就想讓首富把這事給忍下去嗎?

對,劉濞忍了。

這個時候的劉濞就生出了謀反之心嗎?我不知道。但是,他的另一個堂弟淮南王劉長是真反了。

自從光明正大地幹劉仇家審食其,然後屁事沒有,施施然回到淮南國以後,劉長是越來越驕橫了。他不但逾制模仿皇帝儀仗,竟然還驅逐了朝廷委派的官吏,自行任命國相和其它高管。

這種事哪個當皇帝的能忍?劉恒忍了。其實,早些年還有個君主忍過這種事,那哥們兒叫鄭莊公。

終于,劉長無法無天到開始擅自給人封侯了,最高封到了關內侯;並且給朝廷長書多有不敬之語。

這下劉恒不忍了。可他自己不下诏,而是讓薄昭給劉長寫信,委婉地規勸他,還引用周時的管叔、蔡叔,以及本朝劉興居驕橫不法,最終被廢殺之事來告誡他——就是沒告訴他鄭莊公弟弟的下場。

結果這劉長已經驕橫到連一點意見都聽不進去的地步了,竟然派人與柴武的兒子柴奇合謀,准備用四十輛辇車在谷口縣發動叛亂。同時還勾結閩越、匈奴,希望他們一起發兵攻取中原。可是,不知道什麽原因,最終劉長放了一個啞炮,啥事都沒幹呢,就被人給告發了。

按正常劇本,接下來應該是皇帝派人叫謀反的諸侯進京解釋一下,諸侯不敢去,然後真的舉兵造反,朝廷順理成章派出大軍征討……

劉恒真的派人叫劉長進京,可密謀造反的劉長真的進京了。

這……還怎麽往下演?

可觀衆們都看著呢,再尴尬也得演下去。于是,丞相張蒼、代行禦史大夫職的馮敬,還有宗正、廷尉等公卿們一起上書,要求處死劉長。

劉恒不同意,交列侯與其它高管商議。結果衆臣異口同聲,說劉長論罪當殺,我們要依法治國。

劉恒還是不同意,說本來是想赦免劉長的,但念在群情激憤,所以只免去死罪,但廢除王號。

可衆臣還是不依不饒,第三次上書,說不能光廢除王號,還必須將他流放到蜀郡。

劉恒只好再次妥協,但他仍然爲弟弟爭取到了每天供應五斤肉和兩鬥酒的福利。

當然了,和劉長同謀的人就不能赦免了,全部被殺。然後,用密封的囚車押解劉長前往蜀郡,所過各縣依次傳送。

袁盎又上書,說淮南王性情剛烈,現在突然遭遇這種摧殘折磨,我怕他受不了死在途中,陛下您可就背負殺害親弟的惡名了,那可咋辦?

劉恒連忙說,我只是想讓他受點苦罷了,你既然這麽說,現在就把他召回來。

可已經來不及了。有人回報,劉長在囚車中絕食而死。

劉恒大哭,問袁盎說真像你說的這樣了,這可咋辦啊?

袁盎說:那就只好讓丞相、禦史來給天下人一個交待了。

于是,劉恒就讓丞相、禦史將沿途各縣不開啓囚車給劉長送食的官員全部抓起來處死。

最後,以列侯的禮儀將劉長安葬在雍縣,還配了三十余戶百姓爲守陵人。

過了兩年,劉恒封劉長幾個兒子爲侯爵,其中長子劉安爲阜陵侯。又過了幾年,封原城陽王劉章的兒子劉喜爲淮南王,給劉長取了個谥號,叫淮南厲王。並重新按諸侯儀制爲他建造了陵園。

終于演完了,好累啊。

這場戲講述了一個智障王爺發動了一場荒唐的近乎找死的謀反,向我們展現了一個智商無限接近于零的劉長,和一個寬仁大度到沒有原則的劉恒。而弱智劉長在有老婆孩子跟著一起去流放的情況下,硬是在沿途都有人接應的情況下,坐在囚車中成功的絕食自殺了。

這場戲通過演員們出色的演出,揭示了人性,拷問了親情……我實在編不下去了。

劉恒,現在沒外人,幹脆一點,大聲說出來,你到底想幹嘛?

雖然一向謹慎的劉恒是不會說的,但我想,在他心裏一定盤旋著兩個字:削藩!

雖然賈誼在被調任爲梁王太傅後,向劉恒上書,對藩王的危害進行了一翻論述,但我相信,當過藩王,又身爲皇帝的劉恒,不可能沒有意識到這些。

藩者,屏障也,籬笆也。

也就是說,所謂藩國,從道理上講,應該是帝國的守護者。

但只是從道理上講。實事上,從有史記載的堯舜禹開始,一直到清朝爲止,幾千年來,中央與藩國的戰爭是伴隨著王朝的興衰和更替而存在的。

所謂姬周代商,實際就是藩國戰勝了中央;所謂春秋戰國,實際上就是藩國之間的戰爭;所謂曲沃代晉、三家分晉,也是藩國的藩國代替了中央的藩國。

到了漢朝,所謂劉邦殘殺功臣,實際並不是什麽兔死狗烹,准確來說,應該是漢朝的第一次削藩。只不過將範圍控制在了削除異姓藩國而已,並且沒有進行更爲廣泛的株連。和一千多年後明朝時期,朱元璋對功臣群體的大清洗完全是兩個概念。

所以,我個人並不認爲劉邦是在誅殺功臣?因爲功臣首先得是臣,但無論是臧荼、英布,還是韓信、彭越,其勢力和權力都已經脫離了臣的範疇。所以,真正的功臣應該是蕭何、張良、曹參之輩。而這些人,全都得到了善終。

正如賈誼給劉恒的奏疏中提到的:假設讓樊哙、郦商、周勃、灌嬰各自占據數十城而稱王,到今天可能也已經被消滅了;而如果讓韓信、彭越等人受封爲列侯而安居,他們也能保全至今了。

所以對劉邦而言,誰當這些異姓王不重要,沒有這些異姓王很重要。

順便提一句,從事後諸葛亮的角度來看,如果劉邦沒有清除這些異姓藩王,在諸呂之亂時,天下還會不會姓劉,劉恒還能不能即位,真的是孰難預料。

但劉邦也犯了朱元璋一樣的毛病:替後世子孫想得太多。他將他在世時所有姓劉的親戚全都封了王,他活著的時候,這些藩王們知道江山是人家劉邦打下來的,自己這地盤也是從當初的異姓王手中摳出來的,所以還知道收斂。但到現在,老一輩基本都死光了,藩王們絕大多數都是富二代,各種二代病就都出來了。

像劉興居、劉長無論是不是真要造反,至少這哥倆囂張跋扈一定是真的。

而藩王一旦不把中央當回事,就很容易出事。原因很簡單:權力太大。

周朝時諸侯的權力幾乎是無限的,到漢時已經有所收緊,比如兩千石以上官員基本都得由朝廷任命等等。但從古至今,所有的監督手段能夠實施的前提是:監督人手中得有制衡被監督人的權力。否則,就算是到了明清,藩王手中的權力大幅縮水的情況下,該造反的照樣會造反。

所以,長此以往,就會形成如同賈誼在奏疏中所說的那樣:皇命不出長安,長安兩百裏以外,朝廷的威望和政令就無效了。

久而久之,大漢帝國將如同春秋戰國一般,再次淪爲諸侯爭霸的戰場;帝國皇室也將像周朝王室一樣,再次成爲供諸侯擺弄的玩偶。

賈誼給出的建議,是分而又分。將藩國再分成若幹個小國,將藩王的子孫們封小國裏。還沒子孫的藩國怎麽辦?沒關系,先分割出來,等有了子孫再分也不遲。

其實這個辦法還是有點理想化。周朝最初也是分封了上千個諸侯,全部都是撮爾小邦。可隨著中央王權的旁落,小國吞並小國最終成爲大國,幾百年一過,也就只余十幾個諸侯還活著。

事實上,從曆史唯物論的角度出發,割地封王是基于當時曆史條件下的必然選擇。所以,無論采取任何手段,都不可能真正解決這個問題。

而劉恒雖然意識到藩國的危害性,但更多的應該是基于眼前的情況,而非本質上。再加上他也受限于當時的政治環境,不可能使用更加激進的手段,甚至還有反覆——比如最終還是封劉長的長子劉安爲淮南王——但他對劉興居和劉長的處置,還是起到了警示和威嚇的作用,有效地打壓了藩國的氣焰。

賈誼給劉恒的奏疏非常長,這裏簡要總結一下,他一共提到了幾件事:

一是各地諸侯權勢過大,容易生出不臣之心。要解決這個問題,就是要把諸侯的封國分割再分割,全部分割成小國就能實現天下大治了。

二是匈奴本來是卑賤的臣屬,結果現在我們每年還要向他們敬獻黃金、絲綢,這是本末倒置的事情,到現在還沒有人能解決這個問題。

三是天下百姓現在還處于饑寒交迫的境地,並且世風日下,道德敗壞,所以要用禮法去約束、教化百姓。

四是得爲太子選擇好的老師和左右親隨。

五是刑不上大夫,要用禮法對待犯了罪的官員。

特別提一句,這裏面很有意思的是,官員犯罪,連罪名都要避諱,比如大臣們貪汙,不能說他不廉潔,要說“不飾”;有男女作風問題是“帷帳不”;能力不行的要說“下官不職”。

總之,賈誼是完全從儒家治國的角度來規勸劉恒,要加強中央集權,安撫百姓,推行禮法,做好接班人的培養工作等等。

當初,賈誼被封爲長沙王太傅,他在長沙待了三年之後,據說劉恒突然挺想他,就把他召到長安,在未央宮專門祭神的宣室接見了他,並且和他探討了鬼神的事情。聊完以後,劉恒很感慨,就任命他爲梁王太傅。

要知道,當年賈誼之所以被流放到長沙,說是因爲灌嬰、周勃等老臣們的發難。但現在灌嬰等老臣們都已經去世了,周勃也回到封地不再過問世事。可以說,已經沒有了任何阻礙,結果劉恒還是沒封他爲公卿,又把他下放到梁國去了。一直到死,他都沒再回到朝廷中樞。

無論劉恒對賈誼的真實態度如何,至少他還是能聽進去賈誼一些合理的建議的。

比如數年之後,他的舅舅、將軍薄昭殺了朝廷的使臣。劉恒想起賈誼說要刑不上大夫,于是就派人過去陪他喝酒,示意他自殺。結果薄昭跟本不理會。只好又派群臣穿著喪服到他家裏去大哭,看到都發生群鬧事件了,薄昭這才自殺。


《資治通鑒》中的曆史第二卷【十五】:不可調和的矛盾
https://zhuanlan.zhihu.com/p/36830739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67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資治通鑒》中的那點曆史 - 頁 3 Empty 回復: 《資治通鑒》中的那點曆史

發表 由 lung 周四 7月 12, 2018 7:29 am

公元前169年,是劉恒最寵愛的小兒子劉揖(一名劉勝)擔任梁王的第十個年頭,按五年一朝的慣例,第二入朝拜見自己的父皇。隨行的,還有父親給他指定的老師賈誼。此時,賈誼從長沙王太傅調任爲梁王太傅已經有段時間了。

按說父子團聚,是個大喜的日子,但樂極生悲,不知道什麽原因,劉揖從馬上掉下來,死了。

劉揖沒有兒子繼承王位,一般來講,如果朝廷不安排繼任者,這個諸侯國是要被撤消的。

針對這個問題,跟著劉揖來朝的賈誼給劉恒上了他人生中最後一封奏疏。

劉恒一共有四個兒子,大兒子劉啓是太子;二兒子劉武目前是淮陽王,淮陽國其實很小,就在現在的河南周口、許昌和商丘之間的一帶;三兒子劉參現在是代王;小兒子就是剛剛意外身亡的梁王劉揖。

也就是說,現在真正能夠屏障中央的,相對而言最能信得過的藩國,其實也就代國和淮陽國而已。代國是挺大,但它北臨匈奴,能自我保全就不錯了;而淮陽國又太小,隨時都會被吞並。

所以賈誼就在奏疏中提了兩個方案。第一個方案是把原來淮南國的封地,全劃給淮陽國,使淮陽國增大;同時將淮陽國以北兩三個城和東郡全劃給梁國,然後再找合適的人擔任梁王。這樣淮陽國和梁國連成一片,成爲黃河以南的一道屏障。

第二個方案則是把代王改封爲梁王,把睢陽爲都城。這樣同樣使梁國和淮陽國真正連爲一體,使梁國防備趙國和齊國,淮陽國防備吳國和楚國。如此一來,足以保皇室兩代平安。

同時賈誼也清醒地指出:現在天下沒事,是因很各路諸侯都太年輕,幾年以後,危機肯定會出現。所以,從長遠計,現在必須得采取防備措施。

這次劉恒有限度的采納了賈誼的策略。他把淮陽王劉武改封爲梁王,然後將梁國周邊包括淮陽國在內的大小縣城都納入到了梁國範圍之內。其疆域基本包括了現在的泰山、菏澤、濮陽、開封、商丘、周口等地,一躍而成了橫亘于帝國版土中樞之地的大國。

劉武高高興興地上任去了,而將他送上人生巅峰的的始作俑者賈誼,卻因爲劉揖的意外身故,在傷心和自責中難以自拔,日漸消沈。最終積郁成疾,于次年去世,時年三十三歲。

帝國頓失棟梁之才。

很多人會吐槽劉恒不識賈誼之才,導致賈誼明珠蒙塵,一生難施抱負。但在我看來,劉恒識人之明,用人之精,在賈誼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

事實上,如果劉恒讓賈誼在朝中爲官,才是真的害他——因爲賈誼提出來的列侯歸國一項政策,就把在朝的功勳世家都給得罪光了;然後又用防範諸侯的《治安策》,又把在野的藩王諸侯都給得罪光了。

這些王公貴爵們並不都是孤立的存在,他們是大漢帝國的強枝硬幹,其它文武都是附著在這些枝幹上的樹葉。所以,賈誼其實是在與滿朝文武爲敵。

在這種情況下,就算是劉恒再賞識他也沒用。因爲在朝爲官,絕不是活在真空裏,各種關系錯綜複雜。我想,劉恒應該得看得出來,賈誼才情雖高,世情卻不足。在朝爲官,他會被人吃得連骨頭渣子都不剩。

更重要的是, 賈誼的優點在于他擁有著極高的戰略視野和超前的洞察力。更難能可貴的是,他是用高度的責任心,不計後果,不計得失,從頂層設計師的角度出發,爲帝國規劃著道路和未來。

但擔任這樣的角色,勢必不能爲人情世故所幹擾。因爲做頂層設計的人,得罪人是必然的,區別只在于得罪誰而已。所以,這樣的人,往往沒有好下場。

因此,與其把賈誼放在朝廷的大染缸裏,要麽被人吃掉;要麽自己深陷其中,才情盡失。不如把他放在外面,讓他能從局外人的角度來看待天下世事,繼續保持他的赤子之心。

所以,劉恒很有策略的把賈誼扔到長沙國。一方面固然有下放的意思;另一方面也應該有保護和曆練的想法。

這也是爲什麽賈誼到長沙國三年之後,劉恒會思念賈誼,把他召回來,跟他一聊就是通宵。並且,還讓他去擔任自己最寵愛的小兒子的老師。

讓想事的人安安靜靜地想事,當做事的人踏踏實實地做事。互不幹涉,互不折騰。

而賈誼對劉恒的用心應該是了然的,甚至是感動的,再加上強烈的責任心和使命感,他才會對劉揖的意外身亡耿耿于懷,以致陷入自責之中無法自拔,最終郁郁成疾,不幸病故。

可笑的是,竟然會有人認爲賈誼是因爲不得志而郁悶。在我看來,這才是對賈生最大的誤解。

文帝時,可當大臣者,惟賈太傅一人。——明·李東陽

亂世出枭雄,盛世多名臣。走了一個賈誼,站出來一個晁錯。

只不過,賈誼遇到了劉恒,沒有讓其參與到政事中來,所以賈誼雖然早夭,卻是善終;而晁錯遇到了劉啓,雖說一時間權傾朝野,最終卻落得個身首異處。

晁錯,河南人,與賈誼同歲。原本是管禮儀制度的一個小官,後來得到公派進修的機會,去山東跟著當時的名士伏生學習了《尚書》,回來以後被任命爲太子劉啓的秘書,後來還升任爲博士。

他擔任博士其間,給劉恒上了一份奏疏,陳說太子應該知道的治國方略,深得劉恒贊賞,又被封爲太子管家。加上他自己能言善辯,深得劉啓的喜愛和信任,稱其爲“智囊”。

就在這個期間,匈奴又開始不老實了。

從漢初到現在幾十年,漢朝和匈奴雖然通過和親和獻禮——說白了就是給匈奴送錢送女人——維持著脆弱的和平,但匈奴在邊境小規模的劫掠行動也始終沒停過。

前些年匈奴右賢王來了票大的,被灌嬰率軍攆了回去。冒頓還給劉恒寫了封道謙信,意思是右賢王聽了難氏的意見,擅自對漢朝發動了攻擊,我狠狠地懲罰了他,讓他率兵去攻打月氏。現在月氏已經被我征服;樓蘭、烏孫、呼揭及周邊二十六國都被我征服了。現在你要是不想讓我們靠近邊境,我就诏令邊民遠離邊境居住。

這不是道歉,這是威嚇,這是赤祼祼的威嚇。

所以劉恒就給冒頓回了封信,大致意思就一句話:事情已經過去了,算了吧。

不久後,冒頓去世,其子稽鬻(ji yu)即位,號老上單于。

既然是兄弟之邦,那就親上加親吧,于是就指派了一位翁主給他當老婆。公主者,皇帝之女;翁主者,諸侯之女也。

翁主要遠嫁匈奴,帶一兩個親隨太監、宮女當陪嫁本屬正常。可誰都沒想到,在這事兒上出問題了。

指派跟著和親團去伺侯翁主的太監叫中行說(zhonghang yue),可中行說不願意去。

其實這種事正常人都不樂意去。必竟不是去出個差,哪怕去三五個月的,總歸是能回來的。可跟著去伺侯翁主,一輩子就得扔到北境那苦寒之地了。

但是,身爲一個太監,只有幹活的份,哪有說話的份?所以,他最終還是跟著和親團到了匈奴。只不過,臨走時他放下話來:讓我們等著看看會發生什麽吧。

結果,剛一到匈奴,他就主動投降了匈奴。據說,還得到了老上單于的寵信。

身爲漢朝的死太監,這個中行說充分發揮了漢監的本性,對漢匈本就脆弱的和平關系,實施了各種打擊。

匈奴人很喜歡漢朝的衣服和食品,有需要就有市場,有市場就有交流……這本來是個很不錯的良性循環。可這個漢監勸告老上單于,說匈奴人口不足漢朝一郡,卻是漢朝強敵,原因就是能自給自足,不用仰仗漢朝。現在匈奴人喜歡漢朝衣食,很容易就被被同化收買,這對匈奴很不利。

于是,老上單于命人穿上絲綢,衝進荊棘窩裏,以證明漢朝的衣服不如匈奴的獸裘結實;把漢朝的食物扔掉,以顯示不如匈奴的乳酪可口。

同時,中行說還教導匈奴如何統計人口和牲畜,還加大匈奴對漢朝的信劄,並且教老上單于自稱爲什麽:天地所生、日月所量的匈奴大單于。

可以說,在中行說的教導下,匈奴在保留了野蠻化的同時,還向制度化和規範化邁進了一步。史料無法證實他對匈奴的進步起到了多大的作用,但他既然能夠得到老上單于的青睐,說明對于匈奴而言,他必定有其存在的價值。

在漢朝,他是一個伺侯翁主的死太監;到了匈奴,成了一個伺侯單于的死太監。無論如何,這個漢監都保留了死太監的本色,那就是狗仗人勢、狐假虎威。

漢朝使者瞧不上匈奴的習俗,認爲他們不講禮儀。人家匈奴人還沒說什麽,他先急眼了,直接怼漢朝使者:漢朝敬獻的東西,只要給我保證數量和質量就行了,多說什麽話?而且,如果數量足、質量好還則罷了,否則,等秋收時期,我們匈奴的鐵騎就會踏過邊境,搶掠你們的莊稼了。

事實上,在此後數年間,匈奴犯邊的次數要比之前更爲頻繁。所以說,古往今來,漢奸的破壞力總是比敵人更大。

公元前169年,匈奴再次進犯狄道(甘肅臨洮縣)。

考慮到這些年匈奴已經成爲無法解決的邊患,所以,身爲太子府管家的晁錯決定上書朝廷,建議針對匈奴采取一系列戰略決策。

他實施的是奏疏三連擊——連續上了三封奏疏,大致內容包括:

首先,選用懂兵法的將領,訓練出聽號令的士兵,冶煉出最精良的武器,這是保證勝利的三要素;

其次,裝備歸順的胡人、義渠人、蠻夷人獨立成軍,在需要短兵相接的戰場上讓他們上;在廣闊平野戰場,用漢軍的戰車上。兩軍互爲表裏,相互配合。

第三,邊軍現在采取的是一年一換的策略,往往還沒習慣匈奴的戰法就換走了。建議用各種優厚的條件,招募百姓遷往邊塞定居。然後將他們裝備起來,亦民亦軍。他們有搶匈奴的東西,分一半給他們;如果匈奴來了,就讓他們父子、鄰裏相互救援。這要比派外地人去戍守邊境要好得多。

最後,我們不能等著匈奴來搶完東西自己走,而是要在他們來搶東西的時候給予痛擊,把他們打疼了,打服了,他們才不敢輕易就動搶掠的念頭。

這裏要特別說一下:晁錯在奏疏中提出的移民實邊、寓兵于農的政策,在後世有個專用名詞,叫做:屯田。

奏疏三連擊中,以夷制夷的辦法被劉恒委婉地拒絕了,不過賜給他一封複信,以表示對他這種爲國事而大膽進言的贊譽。至于後面的屯田政策,則被悉數肯定,遷徙了大量的百姓前往邊塞居住。

次年,晁錯再次進言,強調了重農輕抑商的必要性,提出了重農貴粟的主張,建議實施用糧食換爵位,以爵位免兵役、免罪名的政策,以鼓勵老百姓把糧食拿出來給政府。

劉恒依據他的建議,制定了運送糧食到邊塞以換取爵位的政策,邊塞貯糧因此大增。

此後,劉恒又采納晁錯的進言,督促各地官員要進一步鼓勵耕種,並且把租稅的一半返還給農民。

一年後,更是直接免除了土地的租稅。

在刑律上,劉恒也以寬厚爲本,廢除了割鼻子、斬腳趾等肉刑。

這一時期,文帝自身謙遜自守,而將相大臣多是舊時功臣,少文采而多質樸。君臣以導致秦朝滅亡的弊政爲鑒,議論國政講究寬厚,鄙視討論別人的過失;這種風氣在全國傳開,改邊了過去那種互相檢舉、攻讦的作風。官吏安于位而百姓樂于業,府庫每年增加,人口增長迅速。風俗歸于笃實厚道,禁制刑律寬松,所以刑罰大量減少,甚至一年之內全國只審判了四百起案件,出現了停止動用刑法的現象。——《資治通鑒》


《資治通鑒》中的曆史第二卷【十六】:未來的戰場
https://zhuanlan.zhihu.com/p/36972409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67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資治通鑒》中的那點曆史 - 頁 3 Empty 回復: 《資治通鑒》中的那點曆史

發表 由 lung 周四 7月 12, 2018 7:29 am

盛世已至,但來的並不輕松。

中原大地自東周伊始至漢朝初興,戰爭持續了整整五百余年,雙方能夠動用的兵力由上萬升級到上百萬,每場戰役的死傷也發展到動辄數十萬人。尤其是平秦滅楚這近十年來,失去了國與國之間的界限,戰爭更是達到了白熱化。

影視中的戰爭,是金戈鐵馬威武雄壯,有號角爭鳴豪邁大氣,領兵大將的智勇仁義讓你熱淚盈眶,戰場厮殺的澎湃豪情令你熱血沸騰……

但曆史中的戰爭,則是男人們被拉上戰場,家裏的最後一顆糧食被軍隊搶走,老人餓斃在田間地頭,女人被潰兵搶暴,孩子被一口吃食換走,或成爲奴隸,甚或成爲餓民的腹中之食……

對于老百姓而言,這場持續了幾百年的戰爭沒有所謂的正義與邪惡之分。赳赳老秦,共赴國難的唱腔固然悲涼,但四十萬趙人的屍骨在兩千多年後仍然依稀可見;秦國一統天下雖說推動了曆史的發展,可統一之後北禦匈奴,南征百越,修建長城,營造宮室造成的景象也是慘絕人寰:丁男被甲,丁女轉輸,苦不聊生,自經于道樹,死者相望——《漢書》。

在楚漢戰爭中,力拔山兮氣蓋世的項羽雖然讓後人扼腕,但屠城殺降四個字的背後也是人頭滾滾、血流成河;沛公劉邦雖有仁厚之名,但蕭何坐鎮關中,給前線源源不斷地輸送的士卒錢糧,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更不是老百姓樂捐出來的。所以有關中大饑,所以有易子而食,所以有“人相食,死者過半”。

很多年輕人渴望著身披戰甲,走上戰場,殺敵建功,博一個封妻蔭子。就算戰死沙場也堪稱勇烈,如項羽之輩還能博個身後之名。但沒人在意,戰場外的老弱婦儒,死于饑馑和搶掠之後,也只能倒在路邊變成野狗和蠅蛆之食了。

戰爭這頭怪獸一旦被驚醒,在它的肆虐之下,沒有人能獨善其身。

中國的老百姓是最容易滿足的。給他們一塊能長草的土地,他們就能憑借這塊地,開枝散葉,繁衍後代。

但他們也是脆弱的。一塊土地從春種到夏芒到秋收到冬藏,一年的光陰對于曆史而言不過是一刹那,但對于農民有可能就是一輩子。任何的水旱災害,任何的兵鋒戰火,任何的政治制度,任何的租稅政策,都可能會讓他們顆粒無收,甚至家破人亡。

但他們又極爲堅韌。天下亂了,他們去播種;亂兵來了,他們去除草;男人被拉走了,女人去收獲;收獲被搶走了,帶上孩子換個地方,繼續播下種子。一息尚存,種地不止。

盛世,將由他們創造。而他們需要的,不過是一塊能長草的土地,一段能讓莊稼安靜生長的時光,一片晴雨正常的藍天。

劉邦統一了天下,大勢已定,和平將至。但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莊稼也需要時間生長。

于是他複兵于農,于是他重農抑商,于是他豁免徭役,于是他休養生息。

同時,他還清除了異姓諸王,平定了各地判亂,抵禦了匈奴掠境,穩定了內政朝綱。

接著劉盈繼承了父親的江山,他無爲而治,他與民休息,他和親匈奴,他鼓勵生育。

接著呂後稱制,她鼓勵生産,她平衡物價,她減刑省法,她安撫匈奴。

但這一切的努力,隨著呂後身故,諸呂作亂,幾乎要全盤皆廢的時候,劉恒,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地被推上了權力的巅峰。

對于當時的老百姓而言,他們是幸運的,因爲劉恒是一個好領導。

但對于劉恒而言,這個皇帝並不好當,因爲他是空降過來的。

如果你稍微注意一下的話,會發現在很多公司裏,越是高管,更換的頻率就越頻繁,很多高管從入職到離職一般不超過半年,一個高管崗位一年內數次易人的情況並不鮮見;而一個人如果能夠在一個高管的位置上待夠半年或一年以上,往往就能幹出比較不錯的業績,並且一幹就是多年。

這是因爲,以高管的身份進入到一個陌生的環境中,你的一舉一動都會牽引著整個環境的神經,在這個環境中,有各種各樣的人,你的處事方式和做事模式不可能讓所有人滿意。再加上你是新人,你會處在整個環境的聚光燈下,你的任何成功和失誤都會被無限放大。但是你大可放心,在這個環境裏,盼你成功的人寥寥無幾,想把你搞失敗然後看笑話的人卻如過江之鲫。而更紮心的,則是希望你失敗的人,恰恰會是你最需要配合你做事的夥伴和下屬。

劉恒是以繼承的形式直接當了老板,但他也避免不了空降型高管所面臨的問題,那就是:不熟悉情況,不了解一些事情背後的意義,也沒有班底的支持,更看不到隱藏在黑暗中的危險。所以,入主皇宮之後,他面臨的形式是老臣們態度暧昧,功臣們自命不凡,宗親們虎視眈眈。

在這種情況下,能夠保住皇位不失,就已經是一個挑戰了;而就算保住了皇位,也有可能淪爲傀儡;至于想幹點事、幹成事,那就再說吧。

所以,空降兵們的第一要務,就是立足。

他先讓自己的心腹將宮城內的軍權給抓到手,保證了自己的人身安全;然後對平亂功臣一律加官進爵,對開國老臣們施以各種賞賜,對遭到貶斥的劉姓宗親恢複名譽地位,以此穩定和拉攏了人心。

但一昧的拉攏很容易讓下面人持寵而驕,甚至有將自己淪爲傀儡的危險。所以,他剛穩定下局勢,就又對以周勃爲首的重臣進行了打壓,以此樹立了自己的威信。

然後他大開言路、大興文教,然後他寬儉待民、鼓勵生産,然後他改革刑制、約法省禁,然後他減省租賦、減輕徭役,然後他改革幣制、開放山澤。

所以政事清平、倉廪充實,所以百姓富足、天下小康,所以流民還田、戶口繁息,所以糧價殷實、經濟穩定。

所以盛世空前。

盛世其實也很簡單:給莊稼留出生長的時間和空間就可以了。

公元前167年6月,文帝下诏:農業是天下之本,但現在農民還要繳納租稅,這樣一來,使農民和商人沒有了區別,說明鼓勵農業的政策還不完備。所以,從現在開始,免除農田租稅。

但盛世之下,另有隱憂。

首先就是匈奴。

雖然從劉邦時代就開始對匈奴和親,但劉恒上任至今,並不甘心用和親政策來換取和平,所以,他擺出了極爲強硬的姿態。前幾年,匈奴大軍犯境,他立刻就派出老將灌嬰率八萬余人前去迎擊;之後幾年來,又聽從晁錯的建議,采取入粟拜爵、邊境屯田的政策,進行積極防禦。

但匈奴已經稱霸塞外,漫長的邊境線上,跟本無法全部得到有效防禦。于是,公元前166年,老上單于發動十四萬騎兵攻入朝那縣和蕭關,殺北地郡都尉孫卬,然後到彭陽縣境,並派出奇兵深入腹地燒回中宮,其斥侯一直到達雍地的甘泉宮。

上面這些地名不用查。簡單來說,匈奴的這次攻掠遍及了甯夏全境,涉及當時的安定郡和北地郡,一支部隊已經攻入了陝西,而他們的偵察騎兵最近離長安不到一百公裏的範圍。尤其是蕭關,對于關中地區而言,其軍事地位相當于東邊的函谷關,南邊的武關,是一處很重要的戰略屏障。要知道,當初劉邦就是攻破了武關進入關中。

在這種情況下,劉恒以周舍、張武爲將,征發一千輛戰車和十萬騎兵駐守長安,然後就打算禦駕親征。最後是皇太後堅決阻,這才無奈作罷,任命了其它將領率軍迎擊匈奴。

但匈奴壓根就沒打算跟漢軍決戰,看到漢軍出主,自己就撤出邊境,回到塞外,基本沒受什麽損傷。

匈奴對漢朝的壓力就在于此:邊境線漫長,跟本無法做到面面俱到。他只要聚集兵力攻其一點就能輕松突破,然後肆虐邊郡。你派兵迎擊,他一觸便走,讓你追之不及。所以,想要解決匈奴之患,必須主動出擊,將其徹底打爬下,使其無力來犯。

但很顯然,現在並不具備這樣的實力和條件。

此後,匈奴依然連年犯境,讓劉恒應接不暇,無奈之下,也只得于公元前162年給老上單于去了封信,說咱別鬧了,還是接著和親吧。老上單于說中啊,你送來美女和金銀布匹什麽的,咱還是好兄弟。

和親只換來了三四年的和平,隨後匈奴又開始襲擾邊境。

一直到死,劉恒都沒有解決掉匈奴的問題。

第二個隱憂是諸王的問題。

公元前164年,劉恒將齊國一分爲六,分別分給了齊悼惠王劉肥的六個兒子,由劉將闾繼任齊王之位。同時,又封淮南厲王劉長的三個兒子爲王,分別是:淮南王劉安,衡山王劉勃,廬江王劉賜。

我們不妨後話先說:這次所封的九個王中,除了衡山王劉勃沒有反意、濟北王劉志沒有反成之外,余者皆反。

當然,人無前後眼,劉恒此舉在當時看來,其實也是極大的削弱和分散了諸王的勢力。之所以做出這樣的舉措,也正是賈誼和晁錯連續上書的結果。

第三個問題其實是劉恒自己的問題——他很迷信。

在當時, 戰國時期的陰陽家鄒衍所主張五德終始說已經深入人心。所謂五德,就是土、木、金、火、水五行,五行相生相克,周而複始,循環運轉。而鄒衍認爲,黃帝是土德,所以後來的大禹就應該是木德,再之後的商朝就是金德,相應的,取商而代之的周朝肯定是火德了。也就是說,下一個朝代,就必須是水德才正常。

根據他的學說,秦朝應該是水德才上合天道。但自己是什麽德可不是亂說的,這得有祥兆相對應才行。剛好,據說秦文公出獵時曾捕獲了一條黑龍。水色爲黑,所以秦就是水德,所以以秦代周,是天命使然。

按照這樣理論,漢朝應該是土德才對,土克水嘛。但一直沒有祥瑞出現,所以這個事情拖到現在也沒有個定論,與之相關的顔色、曆法等等還都繼承著秦朝的制度。

但並不是沒人研究這個事。丞相張蒼就認爲秦朝國祚太短且暴虐無道,不屬于正統朝代,于是堅持漢朝才是水德。而魯國人公孫臣卻不這麽看,他認爲秦朝再短也是個朝代,秦朝是水德,漢朝就必須是土德,並且肯定會出現與土德相對應的黃龍。

兩個人爭來爭去,誰也說服不了誰,那就誰官大誰說了算。因爲張蒼是丞相,所以漢朝就是水德。

但沒想到,公元前165年春天,有人來報告,說在甘肅一帶的成紀縣出現了一條黃龍。事實勝于雄辯,張蒼這下啞口無言了。于是,劉恒就召見公孫臣,任命他爲博士,由其草擬改換曆法和改變服色的方案。

因爲這次見了黃龍,所以劉恒還特意在雍地的五帝廟祭祀了五帝,並且宣布大赦天下。

這件事表面上是五德之爭,實際上是以公孫臣代表的仙家又重新出山了。

當初秦始皇想出海找神仙,自然就有徐市、盧生之之流出來獻寶;現在劉恒祭祀五帝,也跳出來了擅長望氣的新垣平,說長安東北有五彩之氣。于是劉恒就下令在渭陽修建五帝廟。

所以說,當領導的不能有特別的嗜好,否則很容易給人鑽空子。

渭陽的五帝廟很快建好了,劉恒照例祭祀一番。然後封新垣平爲上大夫,賜千金。同時還讓博士、諸生采集《六經》中的記載,謀劃巡狩、封禅等事。

要知道,巡狩、封禅在那年頭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事,秦始皇認爲自己一統六國,功蓋天地,所以才會屢次巡狩、封禅。而現在劉恒也要搞這一套,說明他也有些志得意滿了。

但仙家的花樣層出不窮。公元前164年9月的一個下午,新垣平對劉恒說宮門前有寶玉之氣移來,過了一會兒,果然有人來獻玉杯,上面還刻著“人主延壽”四個字。然後新垣平又說,我算出今天的太陽將再次出現在中天。過了一會兒,太陽果然向東退行,再次到達中天。

這簡直是大大的祥瑞,劉恒無以表達自己興奮的心情,于是他宣布:改元!

中國皇帝有四號:廟號、谥號、尊號和年號。

廟號指的是皇帝死後,在太廟中奉祀時的名號,比如太祖、太宗等。廟號源于商朝,但周朝和秦朝廢止,到漢朝對廟號這個事情非常慎重,非有大功者不得追加,所以只有部分皇帝有廟號。劉邦是開國之君,廟號爲太祖皇帝,而劉盈就沒有廟號,所以劉恒的廟號就是太宗皇帝。

谥號並非是皇帝專屬,帝妃、諸侯、大臣以及其它地位很高的人都可以有谥號。但古人對谥號這種事很嚴肅,所以有表揚類的上谥,比如“文”、“平”等,也有批評類的下谥,如”厲“、”幽“等;如果表示同情的話,還有中谥可用,比如”思“、”懷“等。

尊號是皇帝活著的時候,有些大臣難掩自己對領導的敬仰之情,或者皇帝對自己也産生了敬仰之情,就會上個尊號來表示,比如李斯就奉秦始皇爲“泰皇”,後來唐高宗李治的尊號爲“天皇”等。

年號則是用來紀年的名號,但真正的年號源自于幾十年後的漢武帝時間,到目前爲止所采用的年號,只是用來表示年份的紀年方式。新皇登基就是元年,這叫建元,然後一年、兩年的往下排,一直到皇帝駕崩。

劉恒改元時還沒流行用年號,所以在曆史上就用前、後來表示,比如他下令改元這一年,公元曆是公元前164年,按年號則是前十六年。到公元前163年,是他登基的第十七年,但改元以後,就又是元年了,曆史上稱爲後元年以示區分。

諷刺的是,到了次月,也就是後元年第一個月,新垣平就被人告發,說他搞的一切神迹其實都是在騙人,並且有人證有物證。劉恒雖然迷信,卻不糊塗,他就派人徹查,最後,新垣平被夷三族。

受了這個刺激,劉恒也不再搞什麽改曆法、易服色、祭祀鬼神之類的事了,就連新建的五帝廟也不去了。

值得一提的是,同年三月,劉盈的皇後張氏去世,終年四十歲,谥號孝惠皇後,與劉盈合葬于安陵。

這是一個可憐的女子。

後元七年,公元前157年,六月初一,劉恒與未央宮中去世,在位24年,享年47歲,谥號孝文。留遺诏如下:

1、天下百姓哭吊三日即可;

2、其間不禁娶妻嫁女、祭祀、飲酒、吃肉;孝帶不超三寸;不在車輛和兵器之上蒙蓋喪布;不調發百姓到宮中哭喪;

3、殿中哭祭之人,只在早晚哀哭十五次即可,禮儀結束之後即止。非哭祭時間禁止擅自前來哭祭;

4、棺椁入土後,服大功的宗親穿喪服十五日,小功宗親穿喪服十四日,纖服七日;

5、其它未在诏令中規定的事宜,都照此意辦理;

6、霸陵周圍山脈河流都保持原樣,不得改變;

7、後宮之內,從夫人以下到少使,均送歸母家。

劉恒以高帝劉邦在世之長子,惠帝劉盈在世之長弟的身份,經朝中重臣審議,替代由呂太後操控、身份不明的少帝進位大統。所以,得位之正,劉恒是無可指摘的。

劉恒在身爲代王時,將代國治理的井井有條,沒有參與到任何派系之爭,盡到了身爲皇子的職責。登基之後,仍然事母至孝。所以,身爲兒子,劉恒是合格的。

劉恒即位後,既能從谏如流、聞過即改,又能審時度勢,高屋建瓴;他尊重大臣,知人善任。治下無枉死之大臣,朝中無紛擾之黨爭。所以,身爲領導,劉恒是合格的。

劉恒在位二十余年來,知民之饑寒,所以重視農耕,減租免稅,開放林澤。知民之憂慮,所以不大興土木,無窮兵黩武,免嚴刑峻法。既無爲而治,與民休息;又積極作爲,正向引導。最終天下大治,國強民富。所以,身爲皇帝,劉恒是優秀的。

劉恒以皇帝之尊,在世時,宮室、園林、車騎儀仗、服飾器具均無增添,後宮寵姬衣不曳地,帳無文繡;去世後,所葬霸陵,不起高墳大墓,不做金銀陪飾。所以,身爲表率,劉恒是合格的。

劉恒有四個兒子,而四子之間沒有發生任何奪嫡事件,後宮也沒有什麽爭風吃醋的宮鬥事件。太子劉啓在即位之後,雖不及乃父,但也賢明有爲。所以,身爲父親,劉恒是合格的。

劉恒是大漢帝國的第三代領袖,得益于他留下的家底,無論是景帝時的八王之亂,還是武帝時的平定匈奴,一子一孫都能從容應對。所以,立廟太宗,劉恒是實至名歸的。

總體而言,身爲皇帝,劉恒是個有爲名君;個人德行方面,劉恒也可堪表率楷模。

太宗穆穆,允恭玄默,化民以躬,師下以德,農不共貢,罪不收帑,宮不新館,陵不崇墓,我德如風,民應如草,國富刑清,登我漢道——班固


《資治通鑒》中的曆史第二卷【十七】:盛世之君
https://zhuanlan.zhihu.com/p/37616690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67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3頁(共4頁) 上一頁  1, 2, 3, 4  下一步

回頂端


 
這個論壇的權限:
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