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ggundam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2頁(共12頁) 上一頁  1, 2, 3, ... 10, 11, 12  下一步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 頁 2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六 9月 03, 2016 3:35 pm

20.三談慈禧
話聊到這個份上,相信脈絡已經基本清晰,慈禧通過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和康有爲三個主要人物和一個被利用的人的錘煉,已經蛻變成一個大權獨攬的老佛爺。
似乎老佛爺的手指只要顫一顫,清王朝就要地震一下,可我認爲慈禧的實力是從何處得來的是一個很關鍵的問題。
慈禧不惜與滿族勢力決裂贏得了回京還朝的機會,她迫切的需要一個聯盟,此時的慈禧事實上根基非常差,甚至搖搖欲墜。
可以說慈禧與曾國藩的聯盟使得雙方都得到了想要的好處,慈禧開始變得穩定起來,對于支持左宗棠,慈禧是勝利的。
因爲左宗棠對慈禧是一種需要狀態,雙方的聯盟甚至可以說是簡單的,隨著左宗棠的勝利,慈禧感受到了壓力,這種壓力即來自于滿族勢力的衰落,又來自慈禧內心中對滿族勢力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憂慮。
但事實是她沒有選擇,因爲她背叛了滿族勢力,所以她需要一個真正忠于自己的重要人物,而這個人物就是李鴻章。
李鴻章對慈禧的忠誠是發自真心的,慈禧也相信了李鴻章,可以說隨著李鴻章的歸順態度,使得慈禧達到了人生的巅峰。
但慈禧又一次出賣了李鴻章,我認爲慈禧開始懼怕李鴻章,因爲對一個沒有安全感的聰明人來說,聽話好用的李鴻章,看起來甚至要比曾國藩更加難以對付。
慈禧需要李鴻章失敗,她做到了,慈禧之所以可以勝過李鴻章,完全來自于李鴻章對清王朝的忠誠。
甲午戰爭失敗了,國家陷入了空前的衰退中,這種壓力讓慈禧即覺得頭疼,又感到如釋重負,對她來說,生長了在了一個衰敗的時代。
對于割地賠款的屈辱,她更看重清王朝的統治地位。也就是那簾子後面的地位,爲了這個地位,不管什麽樣的痛苦,什麽樣的屈辱,她都可以接受。
但李鴻章的心灰意冷,讓中國分成主要的三大勢力,以官僚組成的官僚文人勢力,以軍隊組成的軍閥勢力,以民間組成的民間勢力。
慈禧似乎強大,似乎力量無窮,其實質都在一個借字。
她管曾國藩借權,管左宗棠借勢,管李鴻章借心,管康有爲借力,無比強大的力量和勢力都是借來的能量,而人人肯借她的根本是有求于她。
有趣的是,她管別人借了一些東西,別人也同樣向她借了一些東西。
曾國藩向她借勢,因爲曾國藩是漢人,他需要成就漢人的勢力就必然要像慈禧借勢,這個勢就是清朝統治者從滿族勢力轉向了從漢族勢力那裏得到支持。
左宗棠想要維持中國的統一,所以他需要向慈禧借權,慈禧給了他軍政大權,有了慈禧的軍政大權左宗棠才能展示自己的實力,收複河山。
李鴻章真心的希望維持清朝的統治,他需要慈禧相信她,所以向慈禧借心,慈禧此時恰好最需要一個忠于自己人出現,慈禧也同樣借給了他心,雙方的合作一直非常順利,但借心區別于其他,所謂相由心生,境由心轉。
隨著慈禧的地位越來越穩固,各大勢力無不俯首稱臣的時候,慈禧反倒害怕和忌憚起了李鴻章,她開始不相信李鴻章。
李鴻章爲了清朝甘願冒千古罵名,但慈禧趁李鴻章在日本最低落,最需要人支持的時候,無情的出賣了他。
從此李鴻章心灰意冷,隨著李鴻章的失敗。她又需要一個新的勢力出現,那便是康有爲的出現,康有爲需要力量,便來向慈禧借力。
而慈禧需要光緒的衝動和活力,光緒和康有爲是真心的想要做一番事業,但慈禧發現他們借了慈禧的力量卻不想還,甚至想要一腳把慈禧踢開。
這時候的變法是否激烈,我認爲從根本上是破壞了禮教制度,並未根本上觸動皇權,從事實上說滿族勢力一再衰敗,已經根本不成樣子,漢族勢力實質上都在隔岸觀火。其實,優秀的人已經看明白清朝的末日已經不遠了。
慈禧向人借來的地位,付出的代價就是默許對方的發展,透支的是清朝的運數,她所能借的力量越來越強,所付出的代價也越來越大。
說到底慈禧只是一個空殼,甚至是欠債的人,她維持統治的力量並不是由自己一手打造的,相反都是別人的,直到康有爲的出現。
他不想還了,甚至想要讓光緒取代她。
最後慈禧找了一個人,借了一樣東西。
這個東西就是:
兵。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67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 頁 2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六 9月 03, 2016 3:36 pm

21.初談袁世凱
袁世凱這個人是一個風雲人物,如果要看清袁世凱的原本面貌就要仔細從不同階段對他進行一個分析。
在戊戌變法中,他扮演了一個十分關鍵的角色,那麽他爲什麽可以成爲這麽關鍵的人物呢?
這與當時的時局有極大的關系,我已經分析過慈禧和光緒之間的問題,此時的慈禧已經陷入到了一種深度不安中,她並不信任任何人。
總是借助新的力量打倒舊的力量來維持自己的統治。而光緒皇帝對所謂變法的熱情不減,雙方本來的合作就是虛僞的,當康有爲越來越激烈的改革出現後,慈禧感到了危機,而所有被變法影響了的人都似乎期待著慈禧的支持。
所以慈禧和光緒的矛盾變得越來越激烈,甚至一觸即發,在這種背景下,袁世凱成了香饽饽,那麽爲什麽他成了香饽饽呢?
因爲他和其他所有人都不一樣,哪裏不一樣呢?那就是他有不臣之心。
這就是袁世凱最大的特點。
首先慈禧這套靠借助別人的勢力來維護自己的方式可謂是一看就透,我已經詳盡的分析了曾國藩,左宗棠和李鴻章,與康有爲的特點。
當慈禧穩健的時候,又會抛棄這些人,然後招新的勢力支持自己,這種把戲也是一看就透,所以實質上除了袁世凱以外,所有人都忌憚慈禧,因爲當自己支持了慈禧以後,自己也必定成爲慈禧下一個要打倒的人。
但袁世凱不怕,因爲袁世凱和上述四人都不同,袁世凱的心中已經生出了不臣之心,或者說袁世凱是漢族勢力經過長期強大後推出的一個人物。
這時候的滿族勢力基本上已經分裂,內部問題無法用宗族勢力或裙帶關系進行彌補,慈禧背叛了滿族,光緒又選擇了漢人,再加上滿族勢力的衰落已經到了一種不堪的境地。如果說到更深處的地方,那就是不論是慈禧還是光緒,都不敢用滿族勢力。
首先滿族勢力是光緒和慈禧的嫡系勢力,本該如此,但此時的漢族勢力已經強大到了進化爲諸侯的地步,所以假如選擇滿族勢力,那麽必然極其漢族勢力的反彈,甚至兵變。
滿族勢力和漢族勢力一樣,也明白慈禧的目的,自然也不願意幫她,這就造成了袁世凱在那個時代成了香饽饽。
那麽怎麽證明袁世凱有不臣之心呢,首先袁世凱很憤恨慈禧也不相信光緒,對于他來說必然了解吳三桂的故事,而吳三桂最大的特點就是他恨崇祯,爲什麽?
因爲袁承煥被出賣致死。
只要說出這一點,是不是馬上就可以想起另一個人的命運?
那就是李鴻章,李中堂。
李鴻章爲了清朝受盡了屈辱,甚至在權衡到底是自己重要還是清朝重要的關鍵時刻,選擇了清朝,他支持了慈禧。但慈禧出賣了他。
如果看到這層你就知道袁世凱的目的了,那就是袁世凱也恨慈禧所以,他和慈禧的聯盟從一開始就是打著背叛慈禧爲目的的,這與前面4個人都不同。
那麽如此說來他應該選擇光緒才是,光緒想要改革清朝,如果支持光緒,那麽必然可以繼續改革,當然成功與否是另一回事。
這裏就是袁世凱不臣之心最關鍵的佐證,那就是袁世凱也好,其他人也好,都看明白了,清朝已經走到了末日,因爲慈禧對清朝透支的太多了,那麽如果支持了光緒不就自然等于成了一個失敗者麽?
最終也會跟著光緒一起隨著清朝滅亡,所以袁世凱要支持慈禧,因爲他知道慈禧如果勝利了,那麽將會把挽救清朝最後的機會葬送,而只要戊戌變法失敗,那麽不用說,對于清朝的不滿就會爆發,也就是說,支持了慈禧,就等于可以借著慈禧的勢力來壯大自己的勢力。
也就是說實質上,戊戌變法的失敗是在袁世凱算計慈禧之下完成的,慈禧想要保護權利,她需要軍隊,而光緒沒有軍隊,其他人又不願意出頭,在這多重複雜的條件下。
袁世凱成了戊戌變法失敗最大的贏家,而不是慈禧,那麽如果慈禧從頭至尾支持戊戌變法,那麽會促成中國的成功麽?
我認爲不會,袁世凱的出現不是一個偶然,而是長期的滿族與漢族不和的産物,只是他是誰的問題,而不是他會不會出現的問題。是慈禧看走了眼麽?我認爲不這麽簡單,是慈禧已經透支了自己所有的信用和權勢,別人向她要賬來了。
此時的清王朝實質上已經是內部四分五裂,戊戌變法注定無法成功,因爲漢族勢力也好,人民也好,都已經對清朝失去了信心和支持,內部的矛盾已經不可調和,並不是一次簡單的變法可以改變的。
內部的問題已經到了可以說都在等著清王朝衰敗的程度,這並不是單純的現代思想出現,反倒是王朝思想作祟,當王朝進入最後時刻,始終上能夠保持穩定的最關鍵因素就是所有勢力都在加速的准備,爲了王朝崩潰後做准備。
而那些叫嚷著與清王朝共利益的改革派們,當知道袁世凱支持慈禧後,連滾帶爬的逃跑了,全然不顧那些信任他們的官僚和那些人民,還有就是以強大爲目標的光緒。只留下了願意爲改革殉葬的幾個人。
我內心中對康有爲非常蔑視,康有爲並不是一個真正的改革者,而是一個投機客,他想建立的新秩序也只是對明朝的一種包裝罷了。
處處以改革家自居,看似想建立現代化國家,實質上骨子裏還是一個對王朝制度熱衷的投機者。夢想著改革成功就可以做肱骨之臣,失敗了拔頭就跑。
這也是爲什麽我說他不如李鴻章的關鍵原因,李鴻章放棄了自己的欲望,支持了清朝,背上了無盡的罵名。但康有爲背叛了支持他信任他的光緒帝。這樣的人,不成功是必然的。
曆史需要一個真正的變法者出現,但凡是變法者,都必須以純粹爲根本,一個純粹的醫生登上了曆史的舞台。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67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 頁 2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六 9月 03, 2016 6:29 pm

22.舊中國的問題
清末,中國得了一種病,這種病叫恐洋症,並且因此,很多人都對中國文化持否定甚至是仇恨的態度,但是,有誰當時想過,歐洲爲何強大呢?
實際上,歐洲之所以強大很大程度上是因爲歐洲避開了與伊斯蘭文明的直面衝突,然後得到了落後于自己的美洲的補充,從而強大,進而得到了非洲的補充,當歐洲控制了美洲和非洲時,利用從那裏得到的優勢再與其他主要文明進行對抗時就自然帶有優勢。
而中國此時正在閉關鎖國,對熱兵器進行了一個封鎖狀態,所以歐洲屢戰屢勝,中國則屢戰屢敗,中國陷入的是半殖民地性質,那麽爲何沒有變爲完全的殖民地。
因爲歐洲沒有能力征伐下中國,也就是說,中國的兵器在一定程度上是落後的,但歐洲也不是那麽強大的。首先歐洲確實控制了亞非拉,擁有了看似無比強大的勢力,但實質上也只是看起來罷了。
因爲侵略體系的原因,當得到亞非拉提供的好處同時,亞非拉正在變成負擔,所以歐洲必須保持全勝,才可以繼續下去,一旦陷入一種僵持狀態,那麽自己的問題馬上就會暴露出來,這樣好處就會越來越被消耗,而負擔越來越重。
更重要的是,歐洲的內部並不團結,其表面團結的原因是因爲殖民地還沒有被瓜分完,而在瓜分完前雙方保持了相對的平衡,一旦某一國與中國進行了決戰,相持之下就必然被別人偷襲,導致自己的崩潰。
所以在鴉片戰爭前,各國都是對中國速勝然後馬上簽署條約,不敢全面的侵華,以免從此陷入相持。這中間就有一個最爲關鍵的要素存在,那就是中國本身蘊藏著巨大的能量。太平天國和隨後的漢軍的崛起,都使得外國侵略者意識到了這一點。
中國的王朝制度事實上是走到了自己的終點,但並不能因爲王朝時代走向了末路就對整個中國文化産生了失望態度,認爲是一個無藥可救的文化。
首先,中國文化也在不斷的進步,一個強大的文化是如何定義的?那就是這個文化是否向大多數人的利益前進。也就是說,中國的文化是從皇權逐步走向官權的。並且是世界浩如星海的各大民族中對族權思想最徹底壓制和廢除的文化。
也就是說中國文化的夢想是走向一個民權的時代,這一點在孟子時就曾經表述過:“民爲貴,社稷次之,君爲輕。”這句話在王權時代是徹頭徹尾的大逆不道的話,但孟子說出來後被五馬分屍了麽?
看來是沒有的,也就是說,中國所誕生的文人思想從一開始就把民權當做自己的夢想,可爲什麽中國沒有自我進入民權時代呢?
可以說中國發展到了清朝已經進入了一種官權爲根本皇權爲支撐的時代。最顯著的證據就是以族權爲代表的元朝,在建立後不到百年就土崩瓦解,所以表面上皇權是核心,但實質上皇權也開始逐漸依賴于官權。對于設想的民權爲根本官權爲支持的時代只差一步,那就是缺少一個根本性的理論支持。
首先,一個制度想要變法就必須出現一個更爲先進的理論出現,才能實現,不然只能開倒車,王安石的變法或張居正變法的失敗根本就在于此。
那麽爲什麽中國沒有誕生更爲先進的文化呢?
因爲官權文化比族權文化要先進,所以想要推翻舊王朝式的官權文化就得有一個更新更先進的以民權爲根官權爲輔的文化出現,恰恰問題在于,當時世界上並沒有一個更新更先進的以民權爲根官權爲輔的文化出現,中國自然無法變法。
也就是說中國走入了一個無法前進的瓶頸,那麽可以維持社會正常運作的王朝時代就自然繼續持續下去了。這就是爲什麽中國走到了清朝就一直無法自己創造出一個思想的根本原因。
再加上清朝加大了錯誤的政策,停止了對科技的追求,所以當歐洲不斷發展的時候,清朝在原地踏步,甚至退步。
必須嚴肅的說一下的是,中國族權受到極大壓制的根本是什麽,因爲我前面說過滿族勢力和漢族勢力,所以爲了避免錯誤的理解,需要認真的解釋一下。
首先族權勢力是由種族內部推選出來的人進行管理,也就是漢族人選出漢族的官,而滿族人選出滿族的官,他們都只管自己人,這就是族權勢力。而官權是由不同的族群中提拔選舉出不同的人對于所管轄區域進行管理。
表面上看這只是文字遊戲,但實質上擁有徹底的不同。(在民國時代要細談)
所以清朝爲什麽只學技術而不學體制呢?因爲從事實上說,技術不如外國,但體制不用學,因爲西方的體制是族權體制,而中國的是官權的體制。這也就是爲什麽會出現了唯武器論。也就是表達清朝只是在武器上不如外國,在制度上優越于西方的根本。
但這種認識很快就在一次又一次的失敗下,被罵的體無完膚。甚至大有被蔑視的趨勢,因爲這種思想很容易被認爲是對皇權的庇護,中國出現了一種對自我的否定,對中國文化的徹底否定的思潮。
中國人還行不行?這就是那個時代最關鍵的問題。
其實曆史早已解答了這個問題,中國爲什麽沒有和其他古文明那樣被淘汰?因爲中國的制度存在瓶頸,這個瓶頸限制了發展。
甚至拖了後腿,但清王朝的失敗使得中國對王朝制度産生了一種否定。也正是因爲這種否定,使得中國成功衝破了官權爲核心皇權爲支撐的思想禁锢,開始向著民權爲核心官權爲支柱的方向發展。
也正是因爲中國的這種跨越,使得中國在殘酷的鬥爭中沒有沈淪,沒有瓦解,而是進行了一次轟轟烈烈的革命,實現了最徹底,最爲深刻的變法,不客氣的說,中國的變法站在世界的高度上,絕無僅有,也最爲深刻。正是這場革命的成功,爲中國的複興奠定了最核心的基礎。
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想要強大,必須依靠其先進的制度才能實現,更何況是在強手如林,日日夜夜別人都在期盼你土崩瓦解的壓力下,自己殺出一條血路。讓自己活了下來。一個弱者只會被淘汰,一個強者才能生存。
這個系列就是要分析這個核心論點,中國的制度是怎麽變得先進的。又是怎麽由弱變強的。曆史不容假設,所以假設中國的制度是落後的,那麽就無法解釋,爲什麽中國可以脫離歐美的壓榨。實現自我的強大。
那時候中國總被叫做東亞病夫,但事實上是中國自己否定了自己,人們都沒有在浮躁和壓抑的年代認真的觀察到中國所存在的根本問題。
幸運的是一個叫毛澤東的人觀察到了。最終進行了一次根本性的革命,也正是這次革命使得中國最終突破了這個千古屏障。
從下一篇開始,將開始進入對清朝的最後分析,和對民國開始的分析。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67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 頁 2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六 9月 03, 2016 6:29 pm

23.義和團和清朝的末日
義和團是在戊戌變法失敗後興起的,義和團的出現是因爲對底層民衆壓榨到了極致之後,所産生的一種起義行爲。
但這種行爲帶有了一些不同的色彩,才讓義和團成爲一種特殊的性質,那麽他們帶有的是什麽性質?
扶清滅洋。
那麽爲何義和團又來如烈火,去如秋風呢?
也正是在于他這個口號上,首先他的主要興起目的是對清王朝的不滿,但爲了得到一個合法化的背景就需要一個口號,便是扶清滅洋。他的目的性其實是不明朗的,作爲農民起義都帶有一個很標識化的目的,推翻某個王朝。
當目的明確的時候,才會出現組織性和紀律性,但作爲義和團他沒有這個明顯的目的性,自然就需要尋找一個可以凝結人心的辦法,那就是向神秘的未知力量借。
簡單說就是靠造謠和迷信,爲什麽義和團沒有成爲太平天國?首先太平天國的目標明確,建立一個“新世界”,行動上又極具組織性和紀律性,並且以推翻清朝爲口號,所以在攻伐時候讓很多人看到了希望和好處。
而義和團並不是如此,義和團所相信的是某種神力,認爲只要練一練就神功蓋世,從此刀槍不入。但事實上大家都明白這是不可能的。
但那個時候的北方人民,卻堅定的相信了,這是爲什麽呢?如果簡單的把人定義爲愚昧無知,那麽爲什麽後期義和團就瞬間土崩瓦解煙消雲散呢?
由于一次又一次的失敗,使得人民的負擔越來越重,在因天災作爲催化劑,就自然醞釀了一次爆發,義和團把造成一切社會問題的根源指向了洋人。
因爲是洋人打敗了清朝,所以清朝才會壓榨我們,那麽生活的這麽苦,就是因爲洋人,只要消滅洋人就可以恢複過去的生活。
那麽又是誰在背後極力的宣傳這種思想呢?
這就自然的把矛頭指向了幫派勢力,此時所有人對于清朝的不滿已經達到了一個巅峰的狀態,實質上在甲午海戰失敗後,人民已經對清朝徹底的失望了,所有優秀的人才都似乎明白了這個道理。當官員們在相互組建勢力的同時,民間也在組織勢力。
官員可以通過軍隊和政治影響力來提升自己的勢力,而民間沒有這個能力,他們需要另一種方式來達到這個目的,那就是以民間勢力爲代表的幫派集團。
幫派勢力看上了怪力神法的迷信力量,並用扶清滅洋爲口號來組織自己的勢力,對于人民來說扶清滅洋對于他們個人的代價與起義的代價比起來,似乎扶清滅洋更適合自己。
正是借助著這個原因開始使得義和團興起,因爲他們的組織性和紀律性極差,他們的目的又既不明確,所以就造成了一種肆意妄爲的現象出現,凡是沾染了“洋”這個概念的事物都是他們想要打垮的對象。
那爲什麽清王朝對義和團的態度從支持又變成反對呢?
因爲當慈禧習慣“借”別人勢力的時候,大家就都想效仿,另一個方面就是確實存在對義和團的一種默默地支持,因爲清王朝也討厭洋人。
這種默默的默許讓義和團的膽子壯大了起來,就發生了更嚴重的圍攻教堂和使館的事件,這時候洋人們自然不甘示弱,又開始組成勢力要打清王朝。
這時候發生了最有戲劇性的事件,爲什麽慈禧要那麽決絕的與外國宣戰,而又爲什麽出現了無人響應呢?
因爲此時的清朝和外國出現了某一種平衡,那就是無一國能獨吞中國,所以雙方呈現相互對峙的狀態,而義和團的無差別反洋讓外國勢力找到了一個共同吞並清朝的借口,所以開始決定組成聯軍攻伐清朝。
那麽一向以求和妥協的慈禧爲何突然調轉槍口,對外國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宣戰呢?這也就是慈禧被罵的另一個罪狀。
因爲慈禧很無奈,但這種無奈也是她自己造成的,她一次又一次的利用和抛棄支持自己的人,到了義和團的時候,她基本上已經可以說無人可用了,最優秀的精英已經對她不抱希望,而她也明白袁世凱只會越用越強,所以她迫切的需要支持。
她采取了一種戰術,那就叫逼臣就範(一般都是逼宮,由勢力大的臣屬逼迫君王退位或者做什麽事。)慈禧采取的就是這種戰術,她迫切的需要別人支持,所以她的意思就是清朝要完蛋了,你們看著辦吧。
她希望得到清朝大臣們的支持。希望忠于清朝的大臣不要抛棄清朝,可問題是誰還會信任你呢?結局是明顯的,那就是清朝又一次失敗了。
由于義和團沒有一個根本性的綱領,更多的是對我吹捧,當戰爭來到的時候,神功法力就一下被戳穿了,那麽自然就是一哄而散,因爲別人沒有理由爲了一個沒有改變他們命運希望,又沒有神功護體的事業去拼命。
義和團就這麽在喧鬧的情況下瞬間消失了。
但清王朝不會消失,在整個戰爭過程中,和戰爭後期在南方的軍隊都在隔岸觀火,從那一刻起清王朝就真的要滅亡了。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67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 頁 2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六 9月 03, 2016 6:30 pm

24.孫中山和三民主義
從這篇開始,視線將會徹底的從清王朝中轉移,我通常喜歡就一個方面說完後再細致的開始說另一個方面,這樣更容易讓人看清楚整個問題的全貌。
孫中山這個名字我想是世人皆知的,那麽他到底是一個人?
我認爲他是一個純粹又無私的人。純粹是一個優秀的品質,而無私更是一個極致的品質。孫中山爲什麽可以領到革命?
這是一個必須認真回答的問題,因爲假如這個問題無法回答,就無法正確的看待孫中山之後的中國。爲什麽又被重新打散,重新回到了混亂當中去。
孫中山是對王朝制度最爲否定的人,也就是說孫中山對中華文化的自我懷疑讓他希望用一個新的制度來替代舊制度。而在這條道路上他最爲堅定,也最爲執著。所以他理應成爲領導者。
他提出了的口號便是三民主義:民族,民權,民生。
爲此他建立了中興會,期望通過革命來使得中國重新走向強大。那麽如何看待他的政策呢?我認爲這是歐洲誕生所謂民主制度在中國的一次實驗。這次試驗其實必然失敗。爲什麽?
首先,三民主義的實質是民權爲根族權爲輔的思想。所以他就自然要與以官權爲根皇權爲輔的王朝思想進行一次全面的對抗,這種對抗表面上看是勝利了,但實質上並沒有勝利,因爲他沒有意識到一點。
表面上看孫中山打敗了清王朝,打敗了袁世凱。
可實質上一個制度並不是簡單的打倒了一個王朝就可以輕易推翻的。從曆史上看宋朝被元朝所滅,元朝的制度不如宋朝。
但元朝依靠武力消滅了宋朝,可元朝對制度的改革失敗了,最終被明朝所推翻,所以,清帝退位並不代表王朝制度的終結。而是王朝時代的終結。
如果僅僅是把清朝的滅亡當做是王朝制度的滅亡,是不夠嚴謹的,因爲王朝制度是一個管理系統,我前面寫清王朝的滅亡是王朝制度崩潰的開始。
是希望不要産生誤解,隨著對問題的分析一點點的推進。將會一點點的深入分析,並最終解釋後來打著民主爲旗號的蔣家王朝是如何失敗的。
孫中山帶有的特點就是對于王朝制度的憤恨,他和那個時候的大多數文人一樣,對于是什麽造成了中國的落後和失敗有著相同的見解。
那就是王朝制度本身。
對于出現的武器論,表示不屑一顧,認爲那些都是封建王朝爲自己辯護的一家之言,不值一提,而西方列強的強大根本是由于資本主義革命的出現,使得王權或皇權被制衡,出現的民主共和制度,使得工業快速發展,教育不斷提高,國力都日漸昌盛。歐洲不論大小都似乎各個是強國。
這種對于外國所謂先進制度的渴望其實並不難以理解,因爲清朝一次又一次的失敗,官員腐敗不堪,吏治混亂。讓孫中山看來不進行一次徹底的革命是不足以改變中國的。
這也是孫中山不同于李鴻章實業救國的區別,也不同于康有爲在保皇權爲根本的前提下改革的區別。孫中山認爲,驅除鞑虜,才能複興中華。
也就是說在孫中山的眼中把滿族勢力當成了滿族族權,因爲滿族的族權勢力對中國的壓榨,所以中國才會出現當時的問題。這種看法我認爲是沒有看懂問題根本的關鍵。
族權和官權非常容易混淆,認爲以滿族爲官的勢力就是滿族族權勢力,是不恰當,不夠深入了解問題的,縱觀世界,唯有中國對族權的壓制最爲成功,所以如果對這個關鍵的核心知識不夠深入的了解,那麽放眼望去,外國的族權之路就自然適合中國了。
驅除鞑虜,複興中華,那更就是順理成章了。
躁動,盲從,失望,浮躁,正是那個時代的最真實寫照,再加上文學化的渲染使得“革命”變得是那麽積極,向上,感覺是那樣的熱血沸騰,尤其是壓抑已久的心靈,看到了西方所謂的先進後,就認爲那一定是救中國的良方的時候。
又有誰會對那些深入了解曆史的老學究們坐在搖椅上侃侃而談的話感興趣呢?認爲他們不過就是些老古董,老頑固罷了。
那是不是就對孫中山産生了一種否定呢?
這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在情感上他的熱情是真心的,純粹的,爲了革命可以犧牲的,是高尚的,爲了救亡圖存付出了代價的。但是曆史已經給出了答案,那就是失敗了。致死都還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還須努力。”
爲了看清失敗的原因,就要從廣州起義說起。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67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 頁 2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六 9月 03, 2016 6:30 pm

25.第一次廣州起義的意義
孫中山由于不滿清朝落後的王朝統治,所以希望以武裝革命的方式推翻清朝,第一次起義就在廣州,但是理想是美好的,現實是複雜的,最終失敗了,引出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別人爲什麽跟你去起義?
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起義從來都是一個危險的事情,失敗後所要承受的代價極高,甚至威脅到起義人員的親族。雖然起義失敗了,但爲何孫中山成功的在一次又一次的失敗中得到了支持呢?
首先孫中山提出了革命的口號,他要用一個新制度推翻一個舊制度,他又有明確的理念和行動方向,期望推翻舊王朝建立新世界,那麽爲什麽第一次起義又失敗了呢?我認爲最大的關鍵是兩方面的。
第一個原因是孫中山動員的是民間勢力,民間勢力一方面厭惡清朝,但另一方面也不怎麽信任孫中山,因爲太平天國剛剛偃旗息鼓,所以又有一個人跳出來承諾一個“新天地”民間采取的是觀望態度。
另一個關鍵因素就是清王朝的統治還沒有完全的失敗,清朝雖然一敗再敗,甲午戰爭也剛結束。雖然人民對清朝腐敗的厭惡開始增高,但以李鴻章爲首的洋務派對中國的改革,和外國人對中國強行打開國門的影響,也確實使得南方得到了一定的發展。
更何況此時的南方軍隊仍然未受毀滅性打擊,在這些多重力量的相互交織下,第一次廣州起義失敗應該是自然的。
第一次廣州革命起義雖然失敗了,但是這是與過去起義有截然不同的一次起義,過去的起義大多目的是爲了推翻舊王朝,建立新王朝。一旦失敗自然四散而逃。
可孫中山在未來要繼續更多的起義,雖然一敗再敗,可爲什麽起義力量卻越來越強呢?這就是孫中山最大的人格魅力所在。
和他起義的目的所決定的。
孫中山起義不是爲了私利而是爲了建立一個新制度。所以孫中山的起義在世人眼裏是爲了公利,是爲了中國而革命,敢問當時世間有幾人不爲私利而爲呢?孫中山的人格魅力起到了很關鍵作用。
孫中山的革命爲的是建立一個以民權爲核族權爲輔的中國,所以他可以包容任何的族權思想,不論你來自什麽階級,來自什麽思想,孫中山的思想都可以把你裝下。
曾經有人說,他很討厭孫中山,感覺孫中山是假大空,但是偶然去聽了孫中山的演講,孫中山口若懸河,慷慨激昂,讓人聽了禁不住鼓掌,甚至開始贊同他的理念,竟然也捐了些錢,等出來以後又感到後悔,感覺被孫中山繞了進去。
不管你是來自綠林,還是來自幫派,或者你是學者,鄉紳,不管你是什麽階層的人,你只要想要一個新世界,那麽都可以加入到孫中山的隊伍當中。
孫中山在廣州起義後沒有灰心喪志,反而越挫越勇。
這就不能不談另一方了,那就是清朝的內部出現了事實上的分裂,隨著李鴻章被慈禧出賣心灰意冷,這也使得南方的漢軍開始出現了不臣之心。
一個國家需要人來保護,軍隊是最有效的,但軍隊是一個極其簡單又極其複雜的組織。說他複雜是因爲武器裝備,訓練,作戰策略等問題上是一個要求職業化很高的組織,說他簡單那就是軍隊的強與弱不是簡單由武器,訓練,策略組成的,而是一個更核心的問題。軍隊“爲何而戰”?
在戰場上一般只有三種人:活人,死人,半死不活的人。
戰爭是殘酷的,更是可怕的,當你深處其中的時候,你會感覺到恐懼,也許剛和你親如兄弟的人下一秒就被槍炮打爆了腦袋,打斷了肢體,假如他死了,那算是完事了,要是沒死,拖著半死不活的身體像你求救,那才是更可怕的事情,在死亡,疾病,餓饑,血水,火藥味中掙紮。
所以人家自然要問你一句:我爲了什麽去死?又爲了誰去死?
舊軍隊的發展也隨著曆史的發展不斷的變化,從封建時候的契約從屬關系,發展到王朝時代初期的雇傭從屬關系,最終發展到信仰從屬關系。甚至對從屬關系的要求要比文人更高,所以舊軍隊往往是誰能讓他們生活的好,誰就是他們的領袖,也就是人們經常說的私人軍隊。
清末漢軍的發展在洋務運動逐漸走上了現代化的道路,那爲什麽他們沒有在一開始就隨著孫中山一起起義呢,反而是保護著清王朝呢?
這就要仔細的分析一下清王朝的軍隊了。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67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 頁 2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六 9月 03, 2016 6:31 pm

26.孫大炮與葡萄彈
如果用一個稱呼概括孫中山的一生,我認爲孫大炮最合適,雖然這多少帶有貶義,卻也真真正正點出了他的一生,孫中山的一生真正就像一門大炮,爲什麽這麽說他呢?孫大炮這個稱呼是別人對他的蔑視,說他誇耀的太多,聲勢造的太大,可做不成。
一門炮想要開火,需要炮手,大炮,炮彈三個組成部分,真正打垮清朝大門的是袁世凱,袁世凱就是一個炮手,他借用了孫中山這門炮打開了清朝大門。當然後來接過炮手位置的是蔣介石。
而炮彈的種類有很多,代表著不同的階級,比如作爲幫派勢力的葡萄彈,作爲文人勢力爆破彈,作爲起義軍人的穿甲彈等等。這些炮彈都借著孫中山這門炮向著遠在北方的大門轟擊。最終大門轟碎了。
人們進城了,而他卻只能被扔在山上炮台上,看起來是一座不朽的豐碑,但實質上,已經無人再對他問津了。任憑風雨吹打。
這一篇就要講一講作爲幫派勢力的葡萄彈們,在孫中山早期革命中,最熱衷的勢力其實是幫派勢力。
幫派勢力通過發展,已經逐漸站住了腳跟,甚至已經成爲鄉紳一類的人士,按理說文明棍一杵,茶壺一拿過起太平日子也就罷了,那爲什麽還要支持孫中山呢?
其實很簡單,幫派勢力也已經不滿足于幫派勢力了,也想在亂世中撈得一杯羹,他們雖然已經過上了一種看似平衡的日子,但實質上,那只是和清朝的平衡日子。
可這天下說不定哪天就要變天,清朝一旦終結,那麽這種平衡就自然會被打垮,新的爭鬥一旦開始,他們就難保自己能安穩,更重要的是各地軍閥都在擴張,一旦到了軍閥混戰,自己這種身份馬上就是被搶掠的對象。
所以幫派勢力非常需要一個合法的身份來維持自己的地方,在這種影響下,對于急于需要勢力支持的孫中山來說是一拍即合的。
首先孫中山的理論是一種範族權思想(三民主義),所有想加入的族權思想都可以囊括在內,因爲不管什麽思想,都可以被裝入這個大網。
第二,幫派勢力中有很多生意都是灰色的,比如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走私,而走私運産品也是運,運武器軍火也是運。
在孫中山早期革命時,通過幫派偷運武器是一個非常常見的事情。走私商人需要尋求一個合法地位,也通過僞裝把自己的冤屈與清朝統治的閉關鎖國相互聯系起來。
這樣雙方就達成了一種聯盟,孫中山想要革命,他需要錢,走私武器,需要支持,而幫派需要合法地位。兩者的合作是虛僞的,但也是無奈的。
因爲軍隊仍被控制在清王朝手中,清王朝實質上要倒塌這是世人皆知的事情,但對于各地軍閥來說,他們都不願意做出頭鳥,俗話說先出頭的椽子先爛。
就事實來看,他們需要一次發令槍,此時的袁世凱還在歸隱等待時機,也就是說沒有人願意挑頭先反,外國勢力也不願意看到清朝倒台,因爲和清王朝簽署的協議要是沒人履行了,那他們就虧了。
所以當時的南方軍隊並不是真心支持清朝,而是相互戒備,相互相持,都不願意讓對方搶了頭功,又願意讓對方先當出頭鳥。
在這種相持的態度下,又因爲北方的戊戌變法弄的熱熱鬧鬧,才保持了和平,在這種態勢下,以孫中山的勢力和能力都不足以與某一軍閥做直接對抗。
但孫中山對于革命的心是執著的,也是真心的,所以他不斷的希望能夠起義,來喚醒人民的意志,在他看來民衆還是愚昧的,還是被欺騙的,他希望民衆可以揭竿而起。
早期的革命就是很有江湖氣,對革命的理想過度渲染,認爲只要給予清朝一擊,就可以打垮清朝,但結局往往是起義沒有任何的章法,鬧鬧哄哄的打一陣就被瓦解,最終孫中山接受失敗的結果,然後再去組織一場新的起義,然後再失敗,再去組織新的起義。
可以說早期的起義過于理想化,甚至幼稚,而參與革命的勢力,大多希望通過革命得到既得利益,對革命本身並不興趣,所以當利益被侵害,甚至有瓦解迹象時候,就很容易被打敗。
但孫中山是誰?是一個執著的人,他需要繼續他的革命之路。他找打了自己第一位炮手。
黃興。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67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 頁 2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六 9月 03, 2016 6:32 pm

27.孫中山與黃興的同盟會
縱看孫中山一生,對他的信仰最支持,最堅定站在他身邊的人只有一個人,那就是黃興,從黃興的經曆來看,他代表了當時很大的一批人。
他們熱衷于強國,卻不知道應該怎麽做,期望有人可以指導他們,黃興就是其中一人,他們的目的並不是高官厚祿,而是最簡單的期望著中國強大。
黃興就是其中的一個,很優秀的一個人。在不斷的失敗和挫折後,他遇到了孫中山。我認爲他的內心如久旱遇甘露,絕處逢生的感覺,原本已經失落的心又重新激昂了起來。
黃興與孫中山的交往很純粹,在那個是個人物就要自己弄一片天的年代,黃興執著的幫助孫中山鬧革命,孫中山組織一次革命,他就要去一次,失敗了,也不氣餒,再去一次。
當別人質疑孫中山的時候他可以站出來爲孫中山辯護,當有人希望他替代孫中山的時候,他又堅定的支持孫中山,可以說孫中山的成功絕離不開黃興。如果沒有了黃興那麽孫中山也難成功。
黃興代表著一種人,擁有極高的行動力,當你給他一個任務的時候,他就可以去認認真真的完成,但當自己做事情的時候,卻缺乏真正的大戰略眼光,所以當黃興遇到孫中山之後就堅定的跟著孫中山。
黃興出現後,與孫中山建立了同盟會,此時的孫中山雖然一敗再敗,但是對于“新世界”的向往已經比過去明朗了起來,因爲孫中山的不斷堅持,人們對于“革命”的理解開始變得具體。
最重要的是由于新學的出現,誕生了一大批對國家概念熱衷的青年,他們對于“新世界”的向往要更加具體。也就是說發展年輕人加入革命成了當時的潮流。
孫中山成功的關鍵就是一直把武裝鬥爭推翻清朝當做自己最大的目標,這一點幾乎沒怎麽動搖過,由于他的目標非常堅定,所以起義的規模也是越來越大。尤其是黃興對于清朝或軍閥軍隊內部的牽線搭橋,使得革命的方向逐漸轉向動員新式軍隊起義。
長期以來孫中山都在海外,而黃興則運籌國內的事情,不管是籌劃起義,還是參與起義,黃興都往往比孫中山要冒更大的風險,黃興都義無反顧。
我認爲黃興的目標很明確,那就是他堅定的信仰著孫中山的那個“新世界”要到來,所以他的個人榮辱都可以置之不顧,對于利益也毫不在乎。
對于黃興的敘述就到此爲止,我更加想要分析的是同盟會的性質,通常把同盟會定義爲資産階級的革命,我並不贊同這種說法。
假如他是資産階級的革命,那麽後來的國共合作就不應該實現,因爲國民黨是資本主義的代表,而TG是共産主義的代表,雙方處于對立狀態。國民黨真正走向資本主義是在四一二反革命慘案以後。
在四一二反革命慘案前的革命是沿著孫中山的革命路線。孫中山的革命是民權爲根族權爲輔的革命,他和歐洲的資本主義是有根本性區別的。
我認爲孫中山把中國的王朝制度和西方的封建王朝制度混淆了(當然這一點非常容易混淆),他認爲只有以民權爲根本的革命才能成功,才能讓中國走上現代化。
我爲何糾結于他的革命理念,因爲他的革命理念是民權,民主思想(他的民主思想來源于美國,以後細談美國的文化)在中國的一次實驗,他的思想把民權與皇權對立起來,在他看來舊中國是以皇權爲根本的。
想要推翻就得吸引除皇權以外的所有思想加入,而民權是最好的載體,因爲在族權裏民權是最大的,也是能包容一切的。
他想要借助民權實行一次真正的革命,正因爲他的泛民權思想的出現,使得他能包容除皇權以外的所有思想。所以才能吸收後面的不同思想加入。也正是他的大熔爐式的思想在中國水土不服,才使得革命最終分道揚镳。
我認爲如果把孫中山單看做是資本主義思想一次在中國的嘗試,就會使得他的思想變得狹窄,很多不同的思想也就不會加入其中。更無法解釋國共合作,與那些說不清道不明的幫派,華僑們爲什麽去支持他。
他的理念在中國實質上擁有土壤,來源有兩個,一個是中國就是要進入一個民權時代,王朝時代的瓶頸就是缺少一個民權理論的思想支持才無法前進。
另一個是當時人們對清朝甚至中國的文化産生了一種否定態度。人們處于一種迷茫中,進而産生了各種各樣的黨派,比如光複會,但提到中國近代革命,就無人可以超過同盟會。
這是爲什麽?一個在國外成立的黨派爲何超越了本土的黨派?
這與孫中山的思想有極大關系,別的黨派大多爲中華文化所孕育出的文化,比如光複會的口號是光複漢族,從表面上看起來與同盟會是帶有同樣性質的革命組織。
但他們都帶有某種強烈的針對性,他們的組織性和紀律性要強于同盟會,因爲他的目標並不是一個泛民權組織。而同盟會帶有更多的泛民權概念,這就造成了同盟會再一次又一次的失敗中名聲大于實質,光複會在武裝鬥爭中強大了自己的勢力。
如果論名聲同盟會是最大的,但是勢力反倒是其他黨派更具實力,尤其是光複會。在清朝沒有被推翻時,同盟會占據了大哥的名聲,但光複會占據了勢力,這爲後面的鬥爭留下了隱患。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67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 頁 2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六 9月 03, 2016 6:33 pm

28.孫大炮與煙霧彈
在炮彈中有那麽一種炮彈,很少用大炮發射,但是他的存在卻不容忽視,這就是煙霧彈,作爲煙霧彈,對方總是雲裏霧裏的,你很難明白對方的真心到底是什麽。
如果說這種人的代表是誰,那正是說那句“曲線救國”的人。
汪精衛。
假如你擋住汪精衛的下半生簡曆,只看上半生的簡曆,你會覺得他是那麽的熱血,年輕輕的就敢去刺殺攝政王,再加上他和陳璧君的動人故事,英雄配烈女的組合絕對是戲劇,小說中難得的好題材。
汪精衛在出獄後又走到了孫中山與袁世凱兩人的中間在議和中扮演了一個角色,可以說當時的汪精衛如日中天。正面光環大放異彩,但這都掩蓋不住一個問題。
汪精衛的性格就好像一個煙霧彈,你看不透他,我認爲他的欲望很大,相反控制欲望的能力很差,很喜歡出風頭。
對于革命我覺得他並不是純粹的,甚至是想利用革命爲自己做一番“大事業”找一個台階,刺殺攝政王給了他這個台階。
我認爲他當時很可能已經做好了赴死的准備,在成功出獄後,他被各種吹捧和贊許弄的找不到了北。
在袁世凱與孫中山的議和中好像扮演了一個很重要的調停人的角色,左右逢源可謂是風光無限,似乎有一種沒有他汪精衛兩邊就談不成話的感覺一樣。
除了讓別人看不透他以外,煙霧彈還有另一個特性,那就是風一吹他就煙消雲散了,實際上汪精衛做的事情能左右大局麽?
我認爲根本左右不了大局,看起來他是多麽光鮮,可實質也只是一個空架子,外表光鮮實際裏面根本沒有東西。當他失勢的時候,那種內心的失落讓他難以接受。
昨天還是風光無限的英雄,到了第二天就失勢無人理睬。這種落差感讓他迷茫,他是個煙霧彈,即看不清別人,也看不清自己。
最後居然選擇投靠了日本人,成了千古罪人,結局其實很容易判斷,那就是在失去日本支持後,迅速的土崩瓦解,自己也落得個身敗名裂的下場。
汪精衛這類人在革命中出現了很多,他們在性格上有一種共有的特性,我認爲是自己看不清自己的實力,往往這類人都有這種性格,很容易衝動,衝動的理由很簡單,那就是名利,當看到名利之時,不計後果的果斷,喜歡被吹捧,喜歡享受在光彩下的感覺。
對于名利的後果有考慮,但往往在對與錯中間去選擇錯的,因爲錯的往往是別人不願意去做的,比如土肥原去找段祺瑞,段祺瑞就堅決的不去投靠日本人,對于一個優秀的人來說失勢是小,
失節才是最大的。
別人不愛去,自然日本人就往往會層層加碼,封官拜爵的去找別人,向汪精衛這樣不知道收手爲何物又不知道自己到底是什麽的人在失落中迷茫的人,就自然願意去做錯的決定。
汪精衛的前半生雖然光彩,但實際上也是衆星捧月捧出的一個明星罷了,即便殺了攝政王能改變時局麽?我認爲不能,在和談中他是起到最關鍵作用的麽?
我認爲不是,在汪蔣爭鬥中,汪精衛的失敗是偶然的麽?我認爲不是。
所以汪精衛其實並沒有什麽了不起,但人就是容易看不明白自己,雲裏霧裏一吹一捧就輕飄飄了,我對于汪精衛的墮落一點都不感到惋惜,在那個實力才是硬道理的年代汪精衛的生存空間自然是越來越小。
汪精衛代表的一批對于名利急功近利的人,對名利的追求讓他們成了欲望的奴隸,最終的結局都不會太好,若問爲什麽,因爲他們最後的選擇往往是越走越差,尤其是當漢奸這條路,別人甯死都不幹,他們反倒願意幹,留不下好名聲就留壞名聲。
但說到底鬧鬧哄哄的一生,不過就是一枚煙霧彈,風一吹就煙消雲散了。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67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 頁 2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六 9月 03, 2016 6:33 pm

29.辛亥革命的深刻意義
終于,清王朝沒錢了,能賣的都賣了,能弄的也都弄了,可還是要錢去平複南方的革命,沒辦法了,打起了鐵路的主意。
其實鐵路的問題也只是清朝所有岌岌可危中的一件事吧,只是曆史選擇了以這個事爲突破口,或許說是人民對清王朝已經徹底抛棄的一個信號發令槍罷了。
起因很簡單,沒得賣了就打算把民間集資修的鐵路賣給洋大人們,俗話說的好,蜀道難難于上青天,好不容易修好的鐵路被這樣奪走了,自然就爆發了保路運動,也就是武裝起義。
爲了鎮壓起義,清政府就調動了軍隊,這就形成了武昌防務空虛的事實,此時的新軍隊內部已經遍地是支持革命的人,所以爆發武昌起義也就沒什麽懸念了。
從表面上看得利者自然是孫中山,多年夙願終于達成了,從此革命就不再是一句口號,自辛亥革命起就拉開了清王朝覆滅的開始。
但別忙。
在鬧鬧哄哄的革命中,有一個人還在病床上躺著演戲呢,這個人就是袁世凱。袁世凱在戊戌變法後一直擔心被老佛爺當做心腹大患除掉,所以多年來一直低調,而慈禧想除掉袁世凱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袁世凱就一直在等待時機,時機終于來了,辛亥革命給了他最佳的舞台,從此開始袁世凱與孫中山的爭鬥就上演了。
這也是近代史中我認爲最具傳奇的大戲開演。
我對辛亥革命的定義有我自己的認識,我不認爲辛亥革命是資本主義的革命,我認爲辛亥革命是孫中山自創的民權思想的革命。辛亥革命的出現使得所有勢力終于都扔掉了自己的顧忌,紛紛加入到這場革命中。
尤其是袁世凱,袁世凱從有不臣之心,到暗含君王之志,他等了太久了,也忍了太久了,終于他派遣自己的軍隊與孫中山的革命軍在武昌爆發了戰爭。
在這個過程中各地都在獨立,都在舉事,所以袁世凱的軍隊和孫中山的軍隊誰能勝利,誰實際上就擁有了極大的話語權。
袁世凱的軍隊由自己一手錘煉的北洋軍閥組成,戰鬥力和裝備的實力都比孫中山要強,孫中山的革命一度陷入崩潰,但這個時候袁世凱停了下來,他一方面伸手向清王朝要錢,進行最後的壓榨,一方面與孫中山進行談判。
那麽袁世凱到底要什麽?
清王朝已經完了,這一點毋庸置疑,袁世凱也擁有了最強的實力,也就是說當時中國的命運決定在他的手裏。那他爲什麽要和孫中山議和呢?
我認爲袁世凱想要實際利益。
雖然他已經勝券在握,但他做事是一個極小心,極沈穩的人,袁世凱算得上晚清到民國時最特殊,最詭異的一個人。
他停下來以後的心已經是昭然若揭,但他明白一個道理,他是很強,可不能同時對抗清朝和孫中山兩方。
因爲在清朝和孫中山之外還存在著其他軍閥,也就是說袁世凱必須達成一個非常怪異的事實,辛亥革命即要成功清朝也不能馬上崩潰。
他不能讓清帝上斷頭台,一旦清帝上了斷頭台,那麽其他省就可以順勢反他。他既要成功又不能給他勢力借口。這就是他的目的。
他已經事實上打敗了孫中山,但他不能消滅孫中山,如果孫中山的辛亥革命失敗了,那他推翻清朝的機會也變得不穩定起來。
所以袁世凱要兩件事成功,第一,他要孫中山的辛亥革命名義上成功,事實上失敗,第二,他要榨光清朝,然後借孫中山的手滅了清朝,然後自己取而代之。
隨即他就開始了與孫中山的談判,孫中山迫于無奈說出那句:誰先讓清帝退位誰是大總統。
請記住,這句話至關重要,是整個孫袁交鋒勝敗的最關鍵。
這時候各省都在鬧獨立,袁世凱也就只能控制數個省罷了,其他勢力都在觀望,那麽爲什麽孫中山要把權力給袁世凱呢?
孫中山明白自己打不過袁世凱,但他更明白自己其實沒有兵,所以他一方面怕袁世凱,一方面怕其他軍閥,另一方面更怕自己失敗。因爲打敗清朝王朝統治是他一生的夢想。
這就是孫中山純粹的一點,革命成功只差最後一步,如果貪念虛名,那麽革命很可能毀于一旦。所以孫中山給了袁世凱承諾,誰能讓清帝退位誰是大總統。
坐在金銮殿上的宣統不太理解發生了什麽,但是隆裕太後明白,自己已經無法再繼續下去了,所以她和袁世凱之間的周旋就是宣統退位後的待遇問題。當待遇談好了以後就毫不猶豫的宣布退位了。
從此以清帝退位爲終止,清王朝終結了。
那麽這場交鋒誰才是贏家?我認爲最大的贏家不是袁世凱和孫中山,而是中國文化本身,因爲對袁世凱和孫中山個人或者他們代表的勢力來說,表面上袁世凱劫奪了勝利果實,但孫中山以革命結束王朝制度的目的達到了。雙發打了個平手,鬥爭還沒有完。
對于中國文化來說,末代清帝退位正式標准著,中國終于開始走出舊王朝制度屏障,開始向著更先進的制度前進了。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67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 頁 2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六 9月 03, 2016 6:34 pm

30.袁世凱的皇帝夢
袁世凱與孫中山算得上是民國初始的最靈魂人物,孫中山的辛亥革命成功後,袁世凱竊取了勝利果實,他對清朝的不臣之心,讓他最終逼清帝退位,那麽如果袁世凱支持清朝打垮了孫中山是不是就能挽救清朝?
清朝的衰亡已經是注定的了,只是將來由誰終結清朝那就不一定了,所以袁世凱的動作直接決定了他自己的利益,他成功的逼迫孫中山讓位大總統,從清朝的覆滅和辛亥革命中榨取了最多的利益。
表上看辛亥革命最大贏家是袁世凱,但我認爲辛亥革命也沒有大輸家,因爲孫中山多年的夙願也達成了,雙方達成了一種巧妙的平衡,北洋政府的成立和南方革命黨政府的出現使得中國出現分庭抗禮的局面。
孫中山在反思,袁世凱在發迹,此時的袁世凱已經達到了人生的巅峰,他的決定可以說決定了當時的時局,那他爲什麽就要複辟稱帝呢?
袁世凱一生有三大罪狀,鎮壓戊戌變法,複辟稱帝,簽二十一條。前一個罪狀其實程度較輕,但後面兩個,想翻案估計難了。鎮壓戊戌變法我已經敘述過了,也就不再多說了。
最關鍵的就是這複辟稱帝和簽二十一條。
那麽爲什麽袁世凱要複辟?
我覺得這和他的思想有關,我覺得他首先不信孫中山的民權思想,也就是他的思想還停留在王朝時代,即便他意識到孫中山的思想已經傳播開了,也滿不在乎。
他認爲他的能力能成功,因爲他是王朝思想教育出來的精英。所以他想要借助這個優勢來達到一個目的,那就是他希望借助漢人的力量重新建立王朝來打垮孫中山。
如果拿出一張紙,在紙的中央點上一個黑點,然後讓人看,我相信大多人都會被黑點吸引住。袁世凱當時也是如此,輿論的焦點都在袁世凱和孫中山身上,而那些沒什麽焦點但占據著地盤的軍閥們的聲音往往就會被掩蓋掉。但作爲領袖的袁世凱不能忘。
他很清楚一個事實那就是,自己的現在的勢力不足以統一中國,或者說統一中國必須有一個口號,一個目標。他需要借助某種力量來得到統一,那就是王朝制度的支持,他認爲自己只要是做到了驅除鞑虜,複興中華,就可以穩坐江山。
袁世凱認爲自己做到了孫中山的口號,那麽自己就能得到支持。這是他的邏輯,但他低估了2個方面的意見。
首先袁世凱沒有想到一個問題是,中國人對自己的否定是如此的深刻,這一點他沒想到,袁世凱相信自己的勢力,天下人相信,但天下人不相信王朝制度了。對王朝制度的抛棄是如此的深刻和決絕,這一點是袁世凱始料未及的。
就當時局勢來看,世界上有王權或皇權的國家仍然不少,除了美國和法國真正廢除王權或皇權以外,像英國,俄國,德國,日本都名義上仍有皇帝存在。所以假如中國人還堅定的相信自己文化是可以的話,那麽袁世凱複辟就能成功。
但中國的一個特色就是喜新厭舊,當新的思想出現後,舊的思想就好像毫無價值一般,要徹底的被打垮。
當時人們對王朝思想的痛恨已經到了深惡痛絕的地步,認爲一切落後的根源就是舊文化造成的,新文化才有新生命力。在這種巨大的影響力下,袁世凱的複辟就成了大逆不道的事情,是曆史開了倒車。
第2個關鍵就是軍隊對袁世凱說了不,尤其是自己人對他說了不,我認爲袁世凱萬萬沒有想到自己的軍隊出賣了他自己。
首先軍隊也是由普通人組成的,而軍隊又帶有普通人沒有的一個特性,那就是他們爲了什麽當兵有非常執著的在意,畢竟下一秒他們就可能死去。袁世凱費盡心機調教出來的新式軍隊,對他說了不。
袁世凱稱帝的最大籌碼就是自己軍隊的支持,他認爲北洋軍隊是自己的私軍,但他小看了對中國文化否定的力量,軍隊現代化的成功,讓軍隊也開始認爲只有新文化才能強大,尤其是他們逐漸産生了國家概念,對私軍的忠誠度下降了。
那麽爲什麽袁世凱又向日本人尋找支持呢?又爲何不知難而退呢?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67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 頁 2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六 9月 03, 2016 6:52 pm

31.皇帝夢的終結
你有沒有有時候會覺得,某些事情,你已經看到了希望,已經感覺觸手可及,但做這件事要有點危險,必須冒風險才能成功,然後你去做了,最終失敗了呢?
可以說對成功的渴望和對于欲望的渴望,讓袁世凱慢慢的迷失了自己,假如從一開始他就沒有機會成功,那他也就沒必要去做了,但當看了無數遍的那張龍椅,已經伸手可及的時候他還能忍耐麽?
袁世凱的失敗是必然的,但我想探討的是對于他這類人的內心的掙紮,袁世凱的成功在于他忍耐與等待,在于他非常精明的算計,每一步都走得是如履薄冰,太想成功了,太想成功了,這種思想在他內心中慢慢燃燒。
我相信當他在武昌打贏了以後,他的外表做出一副沒錢的倒黴相給清朝看,內心中已經狂喜,內心中欲望的火焰開始燒起來了。
多年的夙願,和多年的等待,讓他越來越接近自己人生的巅峰,但他最終爲什麽失敗?是因爲一個蔡锷麽?
我認爲不是的,那麽在于什麽?
我認爲在于他的心是私欲,而孫中山的心是公義。
孫中山這一輩子是艱難的一輩子,不斷的失敗讓多少英雄失望退出,但孫中山沒有,他堅定的支持了革命,因爲他堅信唯有革命才能創造一個新世界。
他的心更多的是站在普通人身邊的,換句話說,所有窮苦人的夢想並不高,只是一口飽飯,一間房,有個生計,結婚,生子,養老。在那個小學畢業就是文化人的時代,又有幾個人真的懂孫中山呢?
但爲什麽孫中山一直有人去支持呢?因爲孫中山給了他們希望,這就是孫中山勝利的最關鍵,他給了別人希望,一種向著美好生活的希望。
而袁世凱則不是這樣的,袁世凱老謀深算,沈穩果斷,從實際上來說袁世凱比孫中山老道,比孫中山城府深。
但袁世凱沒有給人希望,他認爲他的成功是最重要的,可當天下人看來他的私欲正在壓榨他們的希望的時候,袁世凱便失敗了。
袁世凱爲什麽要像日本人借錢,這是一個很嚴肅的問題,就當時的情形而言,美國開始出現在世界的面前,歐洲在美國的戰爭和在世界上的戰爭開始走下坡了,他們已經開始失去了對亞洲的絕對控制權。
因爲他們有更大的一件事情要做,那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要來了,此時袁世凱想要稱帝就需要有人支持,尤其是在錢在武器上的支持。日本就成了他唯一的選擇。當時的日本出現了兩種截然相反的聲音。
老實說,管誰借錢都不該管日本人借錢,日本人在甲午戰爭時對中國的壓榨讓中國人從內心中痛恨日本人,此時的日本政府正在野心勃勃的期望著擴張,他需要一個在中國的代理人,以便日後可以吞並中國。
但你會發現,只要你看過近代史,你就會發現,中國的文人們很喜歡往日本跑,因爲日本還存在著另一種聲音,那就是日本希望中國可以強大起來,然後替黃種人爭口氣,這種怪異的兩元性爲日後的大東亞共榮圈奠定了溫床。這以後細說。
最終對于欲望的癡迷讓袁世凱屈從了,他和日本簽下了二十一條,此時的他已經從一個老謀深算的強人,變成了手捏籌碼的賭客,要拿自己的命運捆綁著中國的命運進行一次豪賭。
欲望吞噬了袁世凱,他的將軍們和高級精英們或多或少的在“提醒”他,甚至威脅他,這麽做的風險,但他聽不進去了。
人們常說的著了魔了就是他這樣,賭徒就是這樣,一旦下了注就難回頭,當袁世凱要複辟的時候,所有人都開始抛棄了他,軍隊對他也失去了信心。
袁世凱最終在失敗中抑郁而終。
袁世凱給人最大的意義就是不能認爲清朝的覆滅就標志著王朝制度的徹底消亡,只有更先進的制度出現後才能替代舊制度。而且新制度要反複的受到舊制度的挑戰。
我認爲解析和觀察近代史,這是不能或缺的觀點。所以檢驗就從袁世凱身上轉到了孫中山身上。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67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 頁 2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六 9月 03, 2016 6:53 pm

32.孫中山的一聲歎息
隨著袁世凱的失敗,中國進入了新的曆史時段,出現了一個大混亂的時期,孫中山革命的征程,不是結束了,而是到達了一個階段,他完成了推翻清朝的目標。
下面他的目標就是建立一個新的國家,他爲什麽失敗就是這篇要分析的主要目的了,在袁世凱退出曆史舞台後,孫中山回到了中國的南方,組建了軍政府,隨之原本埋藏的問題也就開始浮出水面了。
讓我來梳理這個亂局,可以說這個時期的民國曆史是最混亂的時期,因爲兩個大的陣營實質上都將群龍無首,那麽大混亂就很容易出現。
孫中山的成功在于他的泛民權思想,失敗也是如此,當清朝是所有人目標的時候,想要推翻和打倒清朝的勢力就需要一個借口。
或者需要一面旗幟作爲相互達成利益聯盟的庇護,孫中山的泛民權思想,就起到了這個作用。甚至連袁世凱都借用了孫中山的思想達到了自己的目的。
但是在袁世凱與孫中山中間都存在短板和缺陷,袁世凱稱帝失敗後死去了退出曆史的舞台。北方陷入了混亂,隨著袁世凱的消失北方軍閥失去了首領,爭奪首領變成了首要目標,這時候對德是否宣戰。
成了一個非常好的爭議點,直系和皖系開始了內部的爭鬥,孫中山認爲自己的時機到了,此時也真是孫中山統一中國的最佳時機,可他自己的短板也開始逐漸顯露出來。不可辯駁的是,孫中山缺少的是一只真正忠于革命的軍隊。最終造成了他的無奈與歎息。
孫中山總是靠借兵來推翻清朝,實質上讓其他人暗中發展了實力(這其中最大的佼佼者就是桂系,桂系軍閥在會在近代曆史上起到一個很關鍵的作用。)
也就是說真正決定當時走向的人,是軍閥們,軍閥們的利益一直是不顯眼的,他們對革命的忠心隨著時間開始流失。
他們的目的很簡單,就是發展自己,然後得到勝利果實。北洋軍閥和南方軍閥有一個顯著的不同,那就是北方軍閥更願意爭奪領袖地位,而南方軍閥更願意爭奪地盤。
南方的軍閥表面上聽從孫中山的命令,但內心中只是想再多借用孫中山的名頭一會罷了,所以戰爭一開始南方軍閥比北方軍閥更加積極,北洋軍閥失敗的最關鍵原因是領導權不明的原因,直系和皖系相互陷害,相互扯對方的後腿。
南方軍閥看起來順利,那是必然的,因爲他們都在擴張自己的地盤,只是還沒有撕破臉時看起來他們是一體的,但實質上內部都渴望在有限的時間內多得到一些屬于自己的地盤。
于是曆史上又一出大戲出現了,那就是孫中山滿心歡喜的以爲自己打贏了戰爭,北方來求和,他不想和對方議和,而是想建立新世界。
但南方軍閥暗地裏出賣了他,那麽爲什麽南方軍閥要出賣孫中山。
實質上是南方軍閥並沒有真正的打敗北方軍閥,北方軍閥的初期失敗是相互陷害的結果,所以當失敗的結果擺在兩派面前的時候,反而突然增強了凝聚力。
如果南方軍閥聽孫中山的話,那麽一場真正決定中國命運的戰爭就可能提早打響,這是南方軍閥不願看到,因爲勝負難料,南方軍閥內部實質上也並不團結。
好不容易得到了權力的南方軍閥又怎麽會爲了孫中山的利益去和北方軍閥決戰呢?
他們自然就要出賣孫中山,那麽議和可以成功的關鍵,就是因爲北方軍閥又何嘗不是不想打這場戰爭呢?所以南北方的軍閥們目標其實很明顯,那就是他們不想進行決戰,因爲一旦進行決戰,必然産生勝負。
誰都難以斷言自己必然勝利,那麽議和就自然他們之間的最佳選擇了,至于所謂的泛民權思想,又還有誰會去關心呢?
孫中山的這個思想太過于寬泛了,裝下了太多的思想,當他們的核心敵人清朝存在的時候,他們是團結的,但當他們的核心敵人消失後,他們就會相互對抗,這就是爲什麽孫中山失去了他的最佳時機。
所謂機不可失,失不再來。但孫中山是一個不願放棄的人,他走上了自己最後的征程,建立黃埔。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67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 頁 2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六 9月 03, 2016 6:53 pm

33.深刻解析孫中山的失敗①
孫中山的失敗不是一個偶然,而是一個必然,也就是在孫中山提出三民主義的時候就必然失敗,那麽他失敗的理由就是這兩篇最主要要分析的。
孫中山的泛民權思想表面上是先進的,但實質上並不先進。我已經簡單的分析王朝制度的問題,王朝制度是不是中國的終點,不是的,中國文化需要新的制度,但他必須要比王朝制度還要先進才能真正替代王朝制度。
王朝制度卡在了家天下這個瓶頸下,那麽爲什麽他就卡在了這裏呢?因爲王朝制度表面上是皇權制度,而實質上發展到了明清已經是官權制度。但由于沒有更新的理論出現他就沒辦法自己跨過去。
從理論上來說中國的王朝制度達成了幾樣成績,首先穩定了大宗商品價格,建立了初步的社會保障體系,當然不可和今天同日而語。
在市場經濟和商品經濟上實現了有序發展,在管理系統上利用科舉制度實現了官僚系統管理國家的目標。也就是說中國的王朝制度,基本實現了社會的穩定。
這也是爲什麽人口可以不斷膨脹的關鍵原因。只要一個制度提供了保障,人口才會穩健的增長。
假設沒有西方文化的進入中國。我認爲中國的王朝制度不會向著西方的資本主義制度發展,我想膽大求證的一點就是中國的王朝制度自己也會向著民權的方向走。
甚至大膽的認爲中國會自己從王朝制度走向社會主義。但中國的自主變化被強行打斷,外來文化影響了中國文化的自主變化。但我仍想假設這個設想。
憑什麽認爲中國的文化會走向社會主義而不是資本主義呢?
首先如果按照通常理解的說法,中國的資本主義萌芽在明朝就開始出現,但請注意一點,資本主義不是一個簡單的經濟學理論。
而是支撐一個全新制度的理論。
如果只因爲商品經濟和市場經濟的發達,那麽是不能斷定産生的資本概念簡單的等同于資本主義思想。
因爲明清王朝的經濟模式是在中國王朝制度下創造的公私並存制度發展得來的,市場經濟和商品經濟的發達離不開王朝的支持。這一點就是中國和西方最大的區別。
西方的封建王朝制度實質是族權爲根王權爲輔的思想,所以舊封地族權和資本族權成了一種相互對立的狀態,最終由于資本族權的勝出,資本族權推翻了封地權,産生了資本主義,也就在隨後推翻了封建王朝。
但因爲中國不斷的被西方打敗,産生了一種強烈否定自我的意識出現。那麽當時的人用西方的這種思想來看,那麽認爲封建王朝被資本主義打敗是順理成章的,也就是說孫中山認爲的資本主義革命的根基就在于此。
但,中國不是這麽一回事。
資本主義之所以可以替代封建王朝,關鍵所在就是資本族權與封地族權之間産生了不可調和的矛盾,但中國並不以封地權作爲劃分階級的模式進行統治。
而是以官權的模式進行統治,官權帶有的特點往往是官權壓制資權。因爲中國王朝制度特有的公有制和私有制並存的經濟制度讓商品經濟和市場經濟可以有發展的空間。但這個空間是受控的。
所以嚴肅要說的是,官權不但不和資權進行對抗,相反官權還吸納資權成爲自己的助力,這就是爲什麽官商勾結,一直是王朝制度的主要腐敗核心。
那麽自然壓根在中國王朝制度的管理下資本族權就不會和官僚系統相互對抗,既然不對抗那麽也就更不會爆發資本主義的革命,因爲他們相互期望著勾結。而不是對抗。
我根據這個論點,斷定中國的王朝時代就不會自主走向資本主義。
那麽他自己會走向哪裏呢?
那就看他的主要變化方向是走向哪裏,發展總是充滿慣性,中國的曆史發展趨勢就是從私天下向公天下的發展道路,民權就會自然的成爲他下一步的發展路線。
因爲皇權和民權是對立的,官權在中間逐漸形成了一個杠杆作用,中國曆史的天平從皇權重逐漸偏向了官權重,當天平達到一定程度就一定會發生民權革命。
那麽這個證據又有誰可以證明呢?
這個人就是黃宗羲。
黃宗羲的理論已經逐漸開始出現了民權爲核心的迹象,這很簡單,官權的分量逐漸加大必然使得官權與皇權的鬥爭逐漸失去平衡,官權越來越強大是一個事實,而想要進行革命就需要一個新的理論支點。
那這個理論支點自然就是民權,因爲官權如果對皇權提出訴求,那麽就不是革命,而是造反。所以官權就一定會向民權尋求理論支點,利用民權壓倒皇權,可一旦進入民權時代,那麽官權也會最終被民權控制。
中國存在民權的土壤,雖然喊了上千年不能實現,但是曆史的特性就是越是加害方,就越容易最後被受害方打垮。因爲被害方永遠有理由和動力想去打垮加害方。
也就是最終中國會自主進入民權時代。
但這個自主變化的可能被打斷了,因爲清朝輸給了英國,從此自主變化的可能性就消失了,曆史轉向了另一條路。下一篇會分析。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67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 頁 2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六 9月 03, 2016 6:54 pm

34.深刻解析孫中山的失敗②
中國曆史的車輪被強行變軌,這是不爭的事實,但是曆史因爲喧鬧掩蓋掉了一些重要的事實,這個事實恰恰決定了孫中山的成功與失敗。
那麽被掩蓋的是什麽呢?
我認爲被掩蓋的是中國自主文化進步的自我需求,表面上看當時的中國對自主文化評價極低,甚至認爲自主文化已經落後腐朽,沒有進步的可能,所以必須引起西方文化來強大自己,但俗話說的好,當你看著燈的光時就往往會忽視燈的影。
中國是不是只在清末民初時候接受了外國文化?
答案是否定的,事實上中國一直在不停的吸收著外國的文化,而且中國人帶有的一種特性就是媚外又拒外,這種性格實在是少見,那麽爲什麽會産生這種傾向呢,這就必須談談文化的發展了。
中國的族權是如何被壓制的,只要談清楚這個問題,那麽就很容易理解了,族權出現與封建時代息息相關,維護族權最重要的就是控制能力.
對于階級和對于封地的控制能力決定了族權的強大與弱小,所以爲了加強這種控制能力,就出現了周禮,以禮法來區分階級,以身份來分配封地,這就是周禮的核心思想。
複雜又奢侈的禮法使得身份很難相互轉化,最終固化,使得階級只在同等階級之間相互流動和轉變,這種現象就産生了拒外的思想.
比如規定貴族只穿絲綢,那麽所有貴族都要去弄絲綢,因爲只有有了絲綢才是貴族,而窮人只能穿麻,那麽所有窮人都只能穿麻。絲綢和麻就成爲了認定是貴族還是窮人的證據。
所以社會的流行趨勢就會固化,因爲貴族不會去穿麻,而窮人也穿不了絲綢,這樣就固化了階級,加強了以身份決定你地位和合法性的標准,這就是封建時代的最大特征。
但孔子出現了,孔子産生了一種新思想,那就是出現了以行論爲約束和評判地位合法性的思想。也就是說一個王應該去做一個好王,一個臣屬應該去做一個好臣屬,一個民應該去好民。看起來這毫無意義,但意義非凡,那就是産生了對做不好的打壓。當你不是一個好王的時候那就可以推翻你。
所以是不是王不再簡單的由身份來決定,而是由行爲來決定,王的地位和合法性就必須來源于他的行爲。
那麽這又有什麽意義呢?
族權瓦解了,族權最大核心能力就是控制能力,而控制能力最好達成的就是身份不可動搖性,比如貴族天生就是貴族,而賤民天生就是賤民。
他們之間不僅是財富,權力的差距,最重要的是身份作爲評判地位合法性的標准,也就是血統論的差距。但是行爲成爲評判以後就出現了一個非常複雜的情況。
那就是合法性極易崩潰,絲綢和麻之間的界限被打破了,貴族要想保護自己的族權就必須在行爲上約束自己,否則就失去了合法性,一旦失去合法性,那麽地位就變得岌岌可危。
這就打開了固化的階級,讓不同的人出現了上升與下降,從而打亂了禮法的約束,因爲人們看待你的身份不再是看待你的禮法,而是看待你的行爲,反過來說至于你喜歡絲綢還是喜歡麻,變得不再重要了。
自從劉邦當了皇帝以後,禮法就漸漸的越來越淡,保守思想被漸漸打破,這就引領人們需要新時尚的需求,所以往往哪裏擁有新時尚,那麽就追求新時尚。這也就是媚外的産生,畢竟新潮的東西出現後,要比用慣了的東西感覺有趣。
但爲什麽又拒外呢?
因爲行爲是評判的標准,所以雖然對外來的新鮮事物非常接受甚至迎合,但內部仍舊強調行爲的作用,這就使得外來的新文化很容易被吸收,然後本土化,中國擁有了一套自我的價值觀,這種價值觀決定了中國媚外又拒外。
也就是不管外來文化看起來多麽強大都極容易被馴化成本土文化。一旦本土化就增強了中國文化。這就是爲什麽曆史上那麽多次外來文化對中國文化發起衝擊,反倒最終外來文化失敗了,而中國文化越變越強的原因。
解釋清楚了這個問題以後,再回頭看孫中山的話,那就變得十分有趣了。外國新文化的出現迎合了中國的需求,這種需求就是自主變化的需求。這就是被喧鬧掩蓋的真相。
人們簡單的認定西方文化優越于東方文化,卻沒有認真審視自己本就需要革命的渴望,具體來說就是孫中山的革命滿足了中國自主文化需要革命的要求,也就是說官權本身在尋找一個支點來替代皇權的制度。
人們簡單的把中國的王朝制度認定爲封建王朝制度,卻沒有認真思考官權的分量,更沒有認真的思考族權在中國已經被瓦解的事實。
孫中山引進的文化自然産生了與王朝制度的碰撞,表面上看是民權與皇權的碰撞,其實質是族權與官權的碰撞。
孫中山爲何成功,成功的根本在于官權想要尋找一個新的思想也就是民權思想來打倒皇權。那麽孫中山爲何失敗,失敗的根本就是在于孫中山的成功表面上是民權的成功,而實質上官權的成功,官權本身就想擺脫皇權。
所以借用了孫中山的思想,但問題是孫中山的思想是落後的,因爲族權並不是先進的,官權出現了一個缺少核心思想的局面,袁世凱就選擇了倒退。袁世凱希望借助皇權來壓制官權和民權。
而實質上再不接受皇權的是民權和官權,所以他失敗了,但他失敗後仍沒有一個新的思想出現,那麽對這個思想的要求是什麽呢?
那就是官權需要一個新的支點,官權是一個大的系統,但他必須依靠支點才能運作,那麽既然皇權已經被打倒了,那麽就需要民權作爲支撐。
也就是說中國自主革命的需求表面上是沒有的,但其實是在暗中發展,中國本身就要進入民權時代,只是缺少一個關鍵理論作爲支撐。但這個理論終于出現了。並形成了一個新的組織。
所以,誰是新的組織呢?
毋庸置疑,那就是TG。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67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 頁 2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六 9月 03, 2016 6:54 pm

35.二次護法革命
孫中山的一生就是在失敗,努力,再失敗,再努力中度過的,在被南方軍閥出賣了以後他有點失望。但是蘇聯的十月革命給了他新的動力。
而五四運動的成功,更是讓孫中山看到了成功的渴望,關于共産主義的問題這裏先不細談,主要還是談孫中山的問題。
此時的孫中山已經有點自我了,我認爲他過分的相信了他的革命對人心的力量,陳炯明爲何支持了孫中山又背叛了他?
這就在于陳炯明事實上想要得到更大的權利,而孫中山這面旗幟非常的好用,所以陳炯明支持了孫中山發動了粵桂戰爭。
粵桂戰爭的勝利,讓孫中山又有了希望,想要北伐,但他沒有考慮到陳炯明支持他的動力來源于陳炯明希望得到更大的勢力,而孫中山如果成功北伐,那麽他自己的權利就會被限制,而湘人自然不會做等著大軍來伐。
孫中山又一次被出賣,這一次真的讓孫中山受到重創,在他心裏對舊軍閥的不滿和不信任也達到了最高點。
那麽爲什麽桂滇軍隊要支持已經失意的孫中山呢,因爲粵是商貿中心,如果長期由陳炯明占有,一旦做大,那桂滇就將受到威脅,反而如果依附于孫中山還可以保存自己的勢力,在這種思想的趨勢下,桂滇又進攻粵。
陳炯明被趕了出去,從這一時刻起,孫中山再也不相信舊軍閥了,其實可以說從此刻起,孫中山從一個幻想開始跳入另一個幻想。
一開始的孫中山幻想著自己的革命理念是正確的,革命動機是正確的,那麽就會得到支持,推翻清王朝讓他志得意滿。達到了人生的巅峰。
但隨即而來的一個又一個的打擊,讓他漸漸明白,那些人願意革命更多的是爲自己的利益,而不是爲他設想的革命出力。
軍閥之間爲了蠅頭小利就可以把他抛于腦後,甚至刀槍相逼,讓孫中山感到失望,也就是此時蘇聯的不斷成功,讓他又渴望借助一種更新的思想來達到成功。
那就是共産主義。
孫中山改變了自己的泛民權思想,他想通過黨派政治來強大自己,也就是說,他修改了自己的思想,希望TG和共産主義思想的加入能夠讓國民黨和他的革命得到一次蛻變。
那麽爲什麽喜歡資本主義革命的孫中山居然會去找共産主義呢?
因爲在他看來共産主義和自己的民權思想並不矛盾,而是一種加強,共産主義的加入會給自己帶來好處。
那麽他又是怎麽看待這種思想的呢?
首先共産主義是一個真正的民權思想,他帶有強烈的族權傾向性,又具備官權的管理系統支柱特性。民權的特性,官權的支柱,加上工農發展的對象性使得孫中山期望自己的民權可以真正實現,也就是說,此時的孫中山把希望寄托在了工農這些從未真正被重視的人們身上。
他認爲由下層力量組成的TG和由資本力量組成的國民黨之間存在著一種可以合作的可能,這種可能就是利用他自己的民權思想作爲粘合劑,去平衡共産主義和資本主義之間的分歧。
此時的蘇聯算得上是世界上第二個最旗幟鮮明的民權革命了,但我認爲蘇聯是第一個真正意義的民權革命,美國的獨立革命以後細談。
而蘇聯的背景是什麽?那就是沙俄王朝,孫中山感到了一種興奮,那就是作爲封建王朝的沙俄可以變成工農革命的蘇聯。
爲此孫中山建立了屬于他自己的一所軍校,而這所軍校也確實培養出了大量的人才。
這座軍校就是黃埔軍校。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67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 頁 2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六 9月 03, 2016 6:54 pm

36.黃埔軍校
黃埔軍校的建立標志著什麽呢?
標志著孫中山從一個幻想走向了另一個幻想,前一個幻想已經解釋清楚,那麽新的幻想能否成功呢?那就要看一個關鍵問題,資本主義和共産主義是否存在合作的空間了。
感覺上並不存在這個空間,但當時的條件促成了這個合作。
首先不論是國民黨還是TG都十分的弱小,他們的最大問題不是相互之間的理論對立問題,而是生存問題。其次當時的人們確實對革命充滿熱情,這種熱情來自于對王朝制度的厭惡和對自我文化的懷疑。
所以外來的思想暫時使得願意革命的人走到了一起。孫中山認爲共産主義對民衆的發動能力能夠爲他所設想的民權革命提供新的動力。兩者可以相互互補的存在,他爲此還重新定義了三民主義,希望用自己的民權思想作爲粘合劑。
黃埔軍校的建立確實培養了大量的人才,而誰將能夠更好的吸引和使用人才,誰就可以在未來的戰爭中取勝。
但孫中山的理論僅僅存在于幻想,因爲從根本上說中國不存在資本主義,不能簡單的把資本概念定義爲資本主義。況且他的泛民權思想太過廣泛,脫離了實際。
孫中山的失敗就在于此。
資本主義革命的最大特點就是資本族權和封地族權發生了激烈的碰撞,他們之所以能碰撞,就因爲雙方都是族權勢力。
所以當雙方的勢力此消彼長的時候就自然碰撞了,但資本族權無法與官權發生激烈的碰撞,因爲資本更容易和官權發生勾結。
這就造成了中國的資本革命沒有土壤,所以孫中山去哪找資本主義呢?
他找到的和參與他的主要群體更多的是對革命一知半解的人和無處任職的官權崇拜者與希望得到庇護的資本家們。表面上看這些人都擁護孫中山的民權革命,但實質上他們處于一種非常的不安中,這種不安使得他們迫切的希望尋找到一個實際上能支持他們的人,而這個人不是孫中山,因爲孫中山改變了國民黨以後,實質上國民黨內部和孫中山産生了一種離心力。這種離心力使得他們更期望一個有實際行動力的人出現。
在另一方面共産主義的出現使得民權概念確實在世界上出現了,關于這點在另一個帖子已經有所描述,這裏不多講。但共産主義帶有的2個根本點和1個強烈的傾向性使得這種合作也很難維持。
共産主義是一個什麽樣的理論呢?
我自己認爲共産主義是一個以民權爲根官權爲輔的理論,他希望建立一個無産者的政權,但無産主義不是無政府主義,所以他必須需要一個管理體系來保障自己的運作。
共産主義也區別與其他主義,因爲他帶有一個強烈的傾向性,這種傾向是伴隨他的出現發生的,就是他的族權性,共産主義認爲以工農爲主的下層民衆是引發革命的關鍵,是可以推翻一切欺壓民權的舊勢力。
而孫中山看重的正是這一點。
所以從一開始孫中山的黃埔軍校就存在一種強烈的內部對抗性。
孫中山本人對TG是熱情的,甚至有點對TG大加期許,而TG也願意從理論走向實踐,真正的參與到革命之中去,因爲共産主義的理論就是要走到實踐中去,所以對于孫中山提供的機會也非常重視。
但國民黨和TG的分歧在孫中山的粘合下變得小了麽?
我認爲反倒是增大了,因爲國民黨的管理方式更傾向于族權,而TG的管理方式更傾向于官權,所以TG從組織性和紀律性上都高于國民黨。國民黨內部害怕自己被赤化,這種擔憂最大的核心就是他們當中大多數人要麽來自舊官權體系,要麽來自資本族權。
所以他們自然對TG帶有敵意。另外他們感到了一種疏離感,這種疏離感來源于孫中山對于三民主義的修改。但當時的大環境決定了,在革命本身還十分弱小的時候,雙方還存在合作的空間。
可在蔣介石成爲黃埔校長後,情況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67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 頁 2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六 9月 03, 2016 6:56 pm

37.初談蔣介石
蔣介石和毛澤東是一對注定了的對手,兩個人代表了兩大陣營,在近代的對抗決定了中國究竟怎麽走。所以對這兩個人的分析,將是最爲重要的。
蔣介石少年喪父,一般少年喪父的男孩都有兩種特殊的發展方向,要麽是被溺愛變得任性無比,要麽就是變得堅毅無比。從小缺少父親的支持,內心中對于自強的渴望就更加強烈,蔣介石就是這樣的一個人。
蔣介石是一個什麽人?
如果讓我說的話,“蔣介石是一個敢摘桃子的人。”這句話我認爲完整的概括了蔣介石的一生,當然這句話看起來很有問題,沒有談去哪摘桃子,摘的是誰的桃子,摘了桃子的後果,他的弱點,但只要慢慢分析下來,這句話就可以慢慢的被解釋清楚了。
蔣介石的青年時光充滿了對清朝的不滿,和那個時代的大多年輕人一樣,對于清王朝帶有不滿,甚至對革命充滿了激情。
蔣介石這個人帶有一個明顯的特點,那就是他非常的務實,不想成爲文人,而是成爲軍人。蔣介石的性格決定了他的特點。
他沈穩可靠,老練果斷,一旦決定事情就“敢”去幹。這在職業軍人的這條路上非常受用,很快就被提拔起來,尤其是和陳其美成爲“兄弟關系”。
蔣介石第一次真正走進公衆的視野,或者說走進革命的視野中是他刺殺陶成章,在那個波詭雲谲的時代,任何人都有可能風光,但風光的背後是複雜和危險。
我認爲在刺殺陶成章的時候蔣介石是一個“真心”熱愛革命的人。這種真心很難表達,如果說他不熱愛革命那他也不會去做,如果說他沒有點想往上走的心,他也不會去做,我認爲他是複雜的。
那時候的革命也是複雜的。
在那個鬧哄哄的時代,讓蔣介石發生了轉變,蔣介石是一個聰明人,他很快就發現了孫中山革命的弱點,並且感受到痛苦和彷徨,他不怕革命的一次又一次失敗。
但他懼怕的是在孫中山所謂革命旗幟下爲了自己利益的人們相互之間的暗算,台面上人人是愛革命,愛救國的英雄豪傑,背地裏實則都是爲圖私利的權謀家。
他從少年時候起的性格決定了他的命運,在面對挫折和彷徨的時候,尤其是逆境的時候,他改變了自己。如果說蔣介石和孫中山有什麽不同。
那就是孫中山是一個純粹的人,不管情況多麽複雜,他都渴望他的理想可以實現,也就是說理想是支撐孫中山一生的關鍵。
而對蔣介石來說生存才是最重要的,當青年時的理想越來越暗淡的時候,對于生存的渴望就越強烈,蔣介石與舊軍閥最大的不同是他開始接觸資本家們。
也就是說蔣介石在這個時候發生了最重要的轉變,他渴望成爲官僚資本主義的代言人。這個概念以後要細談。蔣介石對于自己的前路進行了思考,他對孫中山式的理想不再感興趣,而是通過孫中山這杆大旗來吸收自己的勢力。
那麽如何深度的去看蔣介石呢?
這是初談中最關鍵的部分,如果看不清他的目的性,那麽後面就會産生雲裏霧裏的感覺。蔣介石表面上是外國資本的中國代理人。
但在我看來蔣介石是中國自主變化中第3個關鍵的人,爲什麽蔣介石可以一時控制中國,其根本原因就是他是皇權走向民權中間的一個過渡。
皇權被官權架空後,官權需要尋找到一個支點,這個支點就是民權,但曆史的發展是需要過程的,在這個過程中不同的官權勢力會尋找不同的支點,而蔣介石就選擇了官僚資本主義。他一度很成功,可又爲何幾百萬大軍不到數年就灰飛煙滅呢?這個先不細談。
蔣介石在鬧哄哄的革命過程中對孫中山的革命産生了反感,所以他要找到一條自己的路,資本族權在中國沒有土壤,但不代表資本族權在中國沒有生存的意識,舊軍閥對于資本家的態度基本屬于壓榨和欺壓。
蔣介石有所不同,蔣介石希望可以得到資本族權的支持,用從資本族權那裏得來的利益組建自己的官權勢力,這就是蔣介石要做走的路。
誰給他提供了這個機會?
那就是孫中山。
孫中山希望得到共産主義的支持,讓支持孫中山的官僚們和資本家們對他産生了懷疑,甚至他們內心中開始出現強烈的不安,這時候蔣介石給他們帶來了希望,因爲蔣介石是黃埔軍校的校長,手中掌握著最多的軍事人才。
所以不管是官僚們,還是資本家們都希望蔣介石能成爲他們的領袖,那麽蔣介石怎麽看待共産主義的呢?我認爲蔣介石不相信共産主義,他自己去過蘇聯,實地的見識過蘇聯的情況。擺在他面前的是兩條路。
路是已經熟透了的桃子,資本勢力和官僚勢力甚至軍隊人才都在等待著他成爲領袖,另一條路是選擇支持孫中山所新加入共産主義思想的民權革命。
在蔣介石看來後面這條路太過于艱難,太複雜,甚至太過于理想。在原本已經近乎失敗的時候又加入新的思想,使得局勢變得更加複雜。
蔣介石是一個實際的人,他曾經有過理想,但是理想讓他付出代價,從那一刻起,蔣介石就不會再選擇理想,他自然要選擇那顆已經熟透了的桃子。
蔣介石成了中國官僚資本的代言人。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67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 頁 2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六 9月 03, 2016 6:57 pm

38.蔣介石的發迹
蔣介石成了黃埔校長以後,開始發展他自己的勢力,他與其他人帶有了很明顯的不同,那就是他一方面更務實,一方面拉攏可以拉攏的人。
他的出現給了官僚和資本家們安全感,因爲孫中山談的更多的是理想和理論,而蔣介石談的更多是該怎麽做才能做到什麽。
這對官僚和資本家還有那些軍校的學生來說是很具意義的,很快他就成了一部分人的領袖,由于他吸收了先進的軍事骨幹人才。
所以在一系列的粵系內部的軍事鬥爭中取得了成功。他把軍人,財力,官僚三個不同事物成功的凝結成了一個産物,那就是勢力。自然他得到勝利就不奇怪了。
可以說蔣介石已經超越了其他國民黨內部黨派,因爲他更明確自己的目標,這種目標不論是官僚還是資本還是軍人都在期望的,他們渴望有一個明確目標的人領導他們。
這與汪精衛,胡漢民,許崇智這些人有著根本的區別,其他人要麽只能拉攏某一個方面的人,要麽只是空架子,比如汪精衛。
蔣介石爲什麽要支持汪精衛,因爲他看的明白,汪精衛不過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他的低調和汪精衛的高調正好成反比。
所以他更願意蟄伏,他需要等待。只有等到桃子熟了才去摘,這就是他的特點。他巧妙的利用其他的人不和來排擠其他人,但暗中他的勢力反而是越發展越大,國民黨內部的不和越大,這就對他越有利。
孫中山身體越來越差了,他身體變差使得所有人都實質上在爲他的“後事”做考慮,也就是說孫中山的民權思想終于要瓦解了,這時候對已經暗中發展的蔣介石來說是一個好機會。
終于孫中山帶著他的遺憾和他未完成的“革命”離開世人,逝去了。
蔣介石想要掌控國民黨的時機也終于來了,他的對手是國民黨內部不支持他的派系和TG。
蔣介石最容易讓人記住的特點,那就是他特別和TG過不去,這在道理和情理甚至在理念上都非常說得通,畢竟他是官僚資本主義的領袖。而提供這種視角的是TG,因爲TG事實上也確實一直就是被蔣介石打壓。
但我認爲蔣介石有一個特點被掩蓋了,或者特別容易忽視,這個特點就是他蔣介石最喜歡找軟桃子捏,哪個桃子軟就捏哪個。所以一直以來他認爲TG是最軟的,就拿TG開刀。那麽這種想法的來源是什麽呢?
他的一生就是他的身份的最大證明,我們通常都管蔣介石的勢力叫蔣家王朝,蔣家王朝恰恰也是最好的一個理解官權和皇權關系的力證。
通常人們認爲皇帝是權力最大的,甚至是爲所欲爲的,確實看起來蔣介石也是這麽個人,但實質上,皇權在發展中越來越受官權的壓制和架空。
所以如果從這個角度上看那麽蔣介石在內部並不是團結的,但爲了團結這些人就必須找到一個他們都討厭的勢力。
那麽這個勢力就自然是TG,所以蔣介石一生都在尋求打壓TG的辦法,但在三大戰役前,TG是蔣介石最大的敵人麽?或者說蔣介石的最大對手是TG麽?
我認爲不是的,蔣介石一直的敵人都是他自己代表的官僚資本主義,蔣介石需要一個公共對手,一個可以團結自己的勢力的公共對手。所以他仇視TG和共産主義,他認爲TG就是一顆軟桃子,自己一捏就能得到好處。
這一點暴露了一直被忽視的另一點,那就是蔣介石缺乏和硬桃子直接對抗的決心。他認爲TG弱小的根本是TG缺少武器,缺少根基。
所以打垮TG比打垮其他官僚資本勢力容易,但TG卻擁有他們都沒有的一樣根基,那就是民衆的支持。
還有就是官僚資本的另一面。
官僚資本主義也存在著另一面,那就是那些人們也能看得出蔣介石的目的,所以在爲蔣介石提供動力的同時,也在同時提供阻力。
蔣介石希望他們給自己出力,但他們也希望蔣介石爲自己出力。雙方這種相互作用力,使得蔣介石永遠都差一點可以打敗TG,但這一點卻永遠也達不成。具體以後細談。
在蔣介石謀求成爲官僚資本的領袖的動力趨勢下,就不難發生“中山艦事件”,表面上看這是蔣介石爲了破壞國共合作,實質上是他想要團結自己的勢力,一方面事實上的驅逐和打壓共産主義,一方面又可以排除自己內部的異己,自然就會發生“黨務整理案”。
通過這一系列的排擠和打壓,他自己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功,值得注意的是此時的國民黨依舊弱小。那麽既然取得了成績,自然要擴大成績,就開始了北伐。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67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 頁 2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六 9月 03, 2016 6:58 pm

39.北伐戰爭與其中的機會主義者
北伐戰爭是民國時期最後也最激烈的一場戰爭,他是機會主義者們的豪賭,在這場賭局中各方你方唱罷我登場。
雖然南方的國民黨正處于大發展時期,可北方也就此閑著,北方和南方最大的不同就是,北方更在意正統是誰,而南方更在意發展官僚資本主義。
北方的混亂是對于正統的地位爭奪過于強烈,但又缺乏一個真正有絕對能力的軍閥出現,所以往往是一個軍閥剛勝利,其他人就對他的勝利産生不滿,然後合起來推翻他,然後再進行新的爭搶。
這裏面就産生了一群機會主義者,其中最厲害的是馮玉祥。
馮玉祥的一生都在尋找機會,以後還要細談,在連綿不止的戰爭中他找到了一個機會,那就是他發動了北京ZB。馮玉祥厲害的地方就是能把他的願望變成別人的願望,也就是說原本是他自己想要得到更大的勢力。
但他發現失敗後仍能調轉立場然後吸引新勢力進來,不僅化險爲夷,還能功成名就。如此高深的能力,真叫人佩服。但畢竟他是機會主義者,一旦分出勝負,就必然是黯然離場,這不得不說也是一種宿命。
北伐戰爭絕對算的是一場機會主義者們的盛宴,我把整個戰爭分成四個大勢力,東北勢力的張作霖,華北勢力的馮玉祥與段祺瑞,中部勢力吳佩孚與孫傳芳,南方勢力孫中山(蔣介石後接任)。
首先華北的馮玉祥看中了兩個人,這兩個人都是處于人生的最後時光,當然當中的一個沒想過自己的生命就快到盡頭了,其中一個是南方的孫中山,另一個就是東北的張作霖。在馮玉祥引發北京ZB失敗後他希望張作霖和孫中山能加入進來。
作爲東北的張作霖自然挨著北京近一點,也自然更想把勢力從東北引入華北,所以很快就打到了北京,這時候張作霖又找上了中部的吳佩孚進行聯盟。
吳佩孚受到兩面夾擊,自然願意聯盟。本來作爲主角的馮玉祥只能退入西北。在南方蔣介石已經接管了軍政大權,對于這時候的北伐自然是熱衷的。
因爲蔣介石在南方的行爲大多很下作,如果他落下個只會欺壓TG,那麽他的地位很快就會動搖,而這時候,加入北伐就成了他穩固自己地位的最好機會。
經過了一輪的洗牌,像曹锟和段祺瑞都已經被洗下了桌子,此時的格局已經變得明朗,南方的蔣介石的主要對手就是在中部的吳佩孚和孫傳芳,最後才是張作霖。
而從中部吳佩孚看來自己腹背受敵,南方的蔣介石自然最爲明顯是他的敵人,但是誰又能保證最重要關頭時張作霖不會從背後偷襲他呢?所以吳佩孚的壓力最大。
孫傳芳的位置更加尴尬,如果他攻擊南方,那麽北方和中部同樣會給他壓力。也就是說孫傳芳不管加入誰,其實他都面臨著失敗。
也就是說勝負就是在蔣介石和張作霖之間了,但張作霖同樣擁有問題,那就是如果他太過于深入的進入中原,那麽在他背後的日本人就如芒在刺。
所以從一開始蔣介石的壓力就最小,他的位置最好,顧慮又小,所以戰爭很快就爆發了,吳佩孚在前怕狼後怕虎的局勢下,首先被打垮。
接下來打垮孫傳芳就是板上釘釘的事情了,吳佩孚的被打垮使得孫傳芳和張作霖開始了合作,本來南方的北伐軍取得了很明顯的勝利,但問題是吳佩孚的速敗讓孫傳芳和張作霖都變得警惕起來,這時候戰爭的激烈程度就加劇了。
在整個戰爭中,最耀眼的軍隊卻是TG的軍隊,尤其是葉挺的部隊,這引起了南方蔣介石的隱憂。TG不但搞理論厲害,發動群衆,動員群衆的能力強,現在連軍隊實力都這麽強大了。蔣介石感覺如刺在背,最終他決定行動。
問題總帶有兩面性,從一個角度上看是一個樣子,但只要從另一個角度上看,問題就是另一種樣子了。
該來的遲早也要來。
在上海,發生了一場即肮髒又下作的嗜血交易。
四一二反革命ZB。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67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2頁(共12頁) 上一頁  1, 2, 3, ... 10, 11, 12  下一步

回頂端


 
這個論壇的權限:
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