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ggundam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沈旭暉2004文章

2頁(共2頁) 上一頁  1, 2

向下

沈旭暉2004文章 - 頁 2 Empty 回復: 沈旭暉2004文章

發表 由 Admin 周日 7月 22, 2012 12:06 am

美國民主黨難英國工黨化


美國民主黨只輸了兩次大選,布殊顧問羅夫便斷言它長期在野,未免言之尚早。然而正如《時代周刊》記者JamesCarney引述「權威人士」透露,民主黨的結構性檢討勢在必行,但似乎「新民主黨」不可能仿效英國工黨的第三條道路。

貝理雅的著作《新英國:我對一個年輕國家的新願景》指出,工黨要擺脫以往那種「好心但做不出事」的形象,只能進行「第三路線」改革,其最大特點為擺脫以往「高福利開支Vs自由經濟」的困境,提出一種調和兩者的新左派路線,即提高國家開支於教育等層面來造就機會平等(是為「絕對平等主義」),但同時也容許市場競爭(是為「古典平等主義」)。這倒像黑格爾的辯證法,從兩股思想之間趨向「絕對理性」。事實亦證明改革確能幫助工黨奪得政權,保守黨反而變成弱勢在野黨。

然而美國政治卻不能同日而語:基於美國國情,就是布殊繼續削減綜援,他也不能超越當年小羅斯福「新政(NewDeal)」制定的福利框架;民主黨再傾向於自由經濟,卻不可能拋棄工會這個結構性包袱。所以二戰以來,共和黨相對容易借用民主黨的經濟主張,民主黨即使是克林頓,也難以把共和黨的經濟賣點改頭換面成為「新左派」。不少人以為整個美國愈來愈右,其實就經濟層面而言,羅斯福的新政奠下了左的根基,甚至令其成為美國核心價值,結果受惠的反而是共和黨,因為它早已搶先佔領了美國第一代的「第三條道路」。

此所以民主黨的結構性檢討,已不可能採取英國工黨的經濟第三路,結果只能在新基督教運動等意識形態領域和稀泥,可能與日本政局由「左右兩黨制」變成「右右兩黨制」一樣,這才令人憂慮。

Admin
Admin

文章數 : 15038
注冊日期 : 2009-07-11

http://winggundam.show5forum.com

回頂端 向下

沈旭暉2004文章 - 頁 2 Empty 回復: 沈旭暉2004文章

發表 由 Admin 周日 7月 22, 2012 12:07 am

美總統大選的拉票權威


不少人認為克里缺乏個人魅力,外貌潦倒,不易樹立權威形象。我們卻認為美國人對「權威」的追求愈來愈偏向傳統價值,才令共和黨相對受惠。

社會學教父韋伯的《經濟與社會》列出了三類權威,每次選舉的拉票活動都是圍繞它們展開。第一類為「魅力型權威」,純粹建立於特殊個人稟性之上;第二類為「理法型權威(legal-ratio-nalauthority)」,由制度賦予的地位延伸。在這次大選,民主黨的拉票手法明顯依靠這兩類權威:一方面,克里汲取戈爾在2000年與克林頓劃清界線的教訓,將克林頓請上神台,派他往所有重要邊地,認為其個人魅力足以拉攏游離票,因為克林頓當年的第三條道路曾攻克了不少共和黨票倉,結果累得克林頓心臟病發。另一方面,已經貴為參議員克林頓夫人希拉里一度被傳為克里的競選拍檔,亦高調交叉使用上述兩類權威身分為克里拉票。結果這對近年美國頭號政治明星對選情毫無影響,連帶美國媒體也對拉票的遊戲規則產生質疑。

共和黨陣營在列根後已出不了魅力型權威,所以它放棄了民主黨式拉票策略,只着重韋伯的第三類「傳統型權威」:其權威來源是由家產世襲制主導的資本主義,就中強調非理性的壟斷。美國開國初年,主流政壇人物(除一名牛仔總統積臣外)都是傳統型權威受惠者,但其影響力在二戰後已被另外兩類取代。布殊首次競選時,「子乘父蔭」一直備受詬病,4年來這卻成為他建立「傳統型權威」的資本,世襲性、壟斷性的資本主義在家庭價值的標籤下,開始重新得到尊崇。特別是共和黨得以重奪南部新墨西哥州和愛荷華州,反映這種傳統性權威對當地稅收農業經濟的導向作用,比魅力+理法型權威更實際,再次顯示「新保守主義」革命不能小覷。

Admin
Admin

文章數 : 15038
注冊日期 : 2009-07-11

http://winggundam.show5forum.com

回頂端 向下

沈旭暉2004文章 - 頁 2 Empty 回復: 沈旭暉2004文章

發表 由 Admin 周日 7月 22, 2012 12:08 am

美軍對伊戰爭的戰略盲點


  對於最近美軍與伊游分子在費盧傑及摩蘇爾一帶的戰事,有兩種觀點可供我們借鏡:一是毛澤東的軍事思想,另一是有關第四代戰爭的理論,它們縱是一東一西,但兩者卻是息息相關的。

軍事成功非最終勝利

  雖然毛澤東的「十六字訣」(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較為人所熟悉,但論到能真正剖析現代戰爭各種現象及其效用,則遠不及另一個「八字訣」——你打你的、我打我的。

  作為行動指導原則,毛的「八字訣」的精髓在於「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竭力保存己方有生力量。作為一個戰略指導原則,它的意義在於分散敵人注意力及誘使其打一些在力量上對己方有利的戰役。費盧傑一役對美軍來說是一場必勝之戰,但就戰略而言被調動和喪失主動的一方卻是美英兩軍;雖說美軍打的正是他們最拿手的殲滅戰,但這反而顯示出美軍一廂情願的想法,認為單憑武力就可將局勢穩定下來,實則對整體戰略形勢只有幫倒忙的份,這正是「你打你的」的一個活生生的例子,反映出美軍作戰還停留在單看己方能力的階段,還未進化至以效果為本的更高層次,遠遠未能達到打第四代戰爭的要求。

  第四代戰爭是繼以運動戰為主的第三代戰爭後一種以政治、經濟、社會、軍事等所有可能的途徑來贏取勝利的戰爭方式,內地學者稱之為「超限戰」。換言之,一個戰爭內有很多不同性質的戰線,時間亦可能因而拖得很長,因此軍事上的成功並不能確保最終的勝利。

  而更重要的是這種戰爭有一個「道德」的層面 ——中國人通常稱之為「心戰」,其戰略目標從物理性目標轉為敵方決策者以至人民的心靈和意志,故此奪取「道德高地」或人心已成為一個首要的戰略目標。

美軍不懂攻心為上

  所謂「攻城為下,攻心為上」,但美國要達到「攻心」這個目的可謂難上加難。如要「攻心」美軍必先要融入當地社區及人口之中,不過美軍一向奉行的卻是遠離群眾及以全副武裝巡邏的信條,更嚴重的是美軍對當地文化及習俗根本一竅不通,以致無形中增加了觸怒當地人民的機會。一直以來,美軍都習慣打高科技戰爭,直到近年來他們才開始重視以真人(非機器)收集情報的重要性,由此可以想像「攻心」這個觀念對他們來說是多麼的遙不可及。

  另一方面值得留意的是美國這個「帝國」跟以前大英帝國的性質並不相同:她幾乎從未正式以統治者身份長期佔領及管治一個與她本身文化迥異的國家,故此在跨文化溝通以至重建一個國家等問題上還處於摸索的階段,這點從英美兩軍在伊拉克佔領地的表現中可見一斑,英軍盡可能在作戰結束後解除不必要的武裝,對佔領人口的態度亦較為溫和。以上種種不是美軍在一朝一夕可以學會的。

人民才是決勝關鍵

  那麼毛澤東的軍事思想在第四代戰爭之中又扮演著一個什麼角色呢?美國海軍陸戰隊上校Thomas X. Hammes在他的新作《彈弓和石塊:關於二十一世紀的戰爭》(The Sling and the Stone: On War in the 21st Century)中認為,毛澤東是史上第一個實踐第四代戰爭的人,他對第四代戰爭的最大貢獻是將游擊戰從其以前消極、輔助性的角色提升至一種具積極意義的戰爭方式。跟克勞塞維茲(Carl von Clausewitz)一樣,毛澤東清楚戰爭只不過是政治的延續而已,實在沒有必要將全部目光集中於軍事行動上面,而政治的基礎就是人民,所以毛澤東的人民戰爭的理論也是以對民眾的政治動員為基礎的,他亦因此對政治宣傳的作用及運用方法有極其深刻的認識。毛澤東對戰爭的本質的了解令他成為了第四代戰爭的先知。

  相比之下,美國人直至今天還繼續採用一種以戰爭為本位的戰略觀點。儘管一方面對克勞塞維茲作口是心非的崇拜,但事實上,他們從未認清「戰爭不過是政治的延續」的真正意義及它所帶來的戰略可能性,只一心想用同一種辦法去應付所有的問題。這種「見樹不見林」的戰略觀只會令費盧傑這一類的戰鬥無止境地延續下去。

  由費盧傑一役起的一連串軍事衝突將會是美軍的試金石:美軍是否能成功轉型至適合打第四代戰爭以及能否相應地改變其狹窄的戰略觀,將會成為整場戰爭的重要關鍵。

Admin
Admin

文章數 : 15038
注冊日期 : 2009-07-11

http://winggundam.show5forum.com

回頂端 向下

2頁(共2頁) 上一頁  1, 2

回頂端


 
這個論壇的權限:
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