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ggundam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私撰中國歷代名將百人

向下

私撰中國歷代名將百人 Empty 私撰中國歷代名將百人

發表 由 Admin 周六 9月 17, 2011 2:41 am

在中國,有一本叫做《百帝圖》的圖文集,在裡頭除了描畫有中國歷代的無數帝王中所選出的百人身像外,也敘述了其生平的書籍。如果能夠倣傚這本圖文集,從中國歷代名將之中選出一百個人,加以列表,做出我等的名將百選,想來也必是一件樂事。於是我便將企劃提交給負責的編輯,同時展開公開徵求。當然,要做這樣的事是有些耗大,不過,我認為一旦在雜誌上公開,就比較沒有可能參雜個人的好惡,而能夠更客觀地選擇。結果,在新年假期結束後,出版社便交給了我被提出的名單。當然,由於「百選」的緣故,在無數候選人之中自然有許多人被惋惜地捨去,因此為了公正起見,我等設定了許多條件,現將這些條件列於其下:

一、將登上帝位的人物除外。因為我想這些人應該是被選入「帝王紀」中的人才對,故將同樣身為傑出武將的他們除外。像是後漢的光武帝(劉秀)、南朝宋的武帝(劉裕)、唐的太宗(李世民)、後唐的莊宗(李存勖)、後周的世宗(柴榮)、宋的太祖(趙匡胤)、元的世祖(忽必烈)、金的太祖(阿骨打)、明的大宗洪武帝(朱元璋)、明的成祖永樂帝(朱棣)、清的太祖(努爾哈赤)、以及清的聖祖康熙皇帝等人均是。

二、將身為文官,在政治上的實績較軍事上的業績來得更大的人除外。因為這些人應該是列在「名宰相列傳」、或是「名臣列傳」之中的。如齊的管仲、晏嬰;趙的藺相如;秦的李斯;前漢的陳平、蕭何;後漢的寇恂;蜀漢的諸葛亮;前秦的王猛;南朝宋的劉穆之;北魏的任城王;隋的高熲;唐的房玄齡、杜如晦、魏征;宋的趙普、韓琦、范仲淹;遼的耶律隆運;完顏宗幹;宋的文天祥、陸秀夫;蒙古的耶律楚材;元的劉秉忠、脫脫;明的李善長、劉基;以及清的林則徐、左宗棠等人均是。

三、將清朝滅亡之後,近代的人亦除外。因為這樣的人物已非屬於武將,而應該稱為軍人。我們也不可能把騎兵隊與航空戰力拿來相提並論。這些人包括了蔡鍔、蔡廷鍇、朱德、陳毅等。

四、避免特別執著於某些特定的時代。也許是我個人管得太多,但是從日本人的眼光來看,由於對中國歷史知識的關心有所偏向,因此幾乎是只對在某些特定文學作品中登場的人有印象而已。如果我不注意這點的話,那這份名單就還不如讓對某個時代有專門興趣的人去找這個時代的其他資料好了。

在依照以上四項條件進行考選的過程中,最後還是發現超過了原先所預計的人數約八十餘人,因而一度陷入了困難。像是在有名的楚漢爭霸時代,自項羽舉兵至其死亡為止,前後總共也不過只有七年多,然而卻選出了三人;再如清朝自康熙帝至乾隆帝的一百三十餘年中,有力的將軍武將共有十人以上,要從其中挑出一、兩名也都十分困難。結果,最後就只能再從這些具有相似功績的武將,依其個性做為取捨的基準了。

先撇開這些不談,其實,對於中國的歷史,依中國人的眼光,能夠稱為名將的條件又是如何呢?根據從中國大陸、台灣、香港等地確認後的結果,主要可歸類出下列兩點。

A、抵抗北方強大的異民族侵略,守護中國人的自尊和獨立性的人。

B、在現實上成功地統一天下,以及重新讓和平恢復的人。

如果不是滿足了上列兩個條件的人的話,當然在評價上就不會是屬於最高級的。因此,中國人本身對於諸葛亮的評價,反而就不如日本人想得那麼高了,這就是因為諸葛亮他並沒有滿足上述兩個條件中任何一個的緣故。也因此,在這一回我們所編纂的列表之中,大半的人都必須滿足以上兩者中至少一個的條件。唯一的例外,就是那些身為異民族,卻在中國樹立了征服王朝,並以獨創的軍事行動改變了歷史動向的少部份了。

那麼,以下就將這份列表公開:

春秋時代(四名)

一、孫武

二、伍子胥(名員)

三、范蠡

四、趙襄子(名無恤)

戰國時代(八名)

五、吳起

六、孫臏

七、樂毅

八、田單

九、廉頗

十、趙奢

十一、信陵君(姓名為魏無忌)

十二、李牧

秦時代(三名)

十三、白起

十四、王翦

十五、蒙恬

楚漢爭霸時代(三名)

十六、項羽

十七、張良

十八、韓信

前漢時代(七名)

十九、周亞夫(父為周勃)

二十、李廣

二十一、衛青

二十二、霍去病

二十三、趙充國

二十四、鄭吉

二十五、陳湯

後漢時代(八名)

二十六、鄧禹

二十七、馮異

二十八、岑彭

二十九、馬援

三十、班超

三十一、曹操

三十二、關羽

三十三、周瑜

三國時代(三名)

三十四、司馬懿

三十五、陸遜

三十六、鄧艾

東西兩晉時代(五名)

三十七、杜預

三十八、王濬

三十九、陶侃

四十、祖逖

四十一、謝玄

南北朝時代(六名)

四十二、檀道濟

四十三、韋睿

四十四、楊大眼

四十五、斛律光

四十六、蘭陵王(姓名為高長恭)

四十七、蕭摩訶

隋時代(三名)

四十八、韓擒虎

四十九、劉方

五十、張須陀

唐時代(十二名)

五十一、李靖

五十二、李勳

五十三、秦叔寶(名瓊)

五十四、尉遲敬德(名恭)

五十五、蘇定方(名烈)

五十六、薛仁貴(名禮)

五十七、王玄策

五十八、裴行儉

五十九、高仙芝

六十、郭子儀

六十一、李朔(父為李晟)

六十二、李克用

五代十國時代(二名)

六十三、王彥章

六十四、周德威

宋、遼、金時代(十三名)

六十五、曹彬

六十六、楊業(小說中稱為楊繼業)

六十七、耶律休哥

六十八、穆桂英(女性)

六十九、狄青

七十、宗澤

七十一、岳飛

七十二、韓世忠(妻為梁紅玉)

七十三、宗弼(女真名為兀朮)

七十四、虞允文

七十五、孟珙

七十六、完顏陳和尚(名彝)

七十七、張世傑

元時代(三名)

七十八、伯顏(八憐氏族)

七十九、郭侃

八十、擴廓帖木兒

明時代(十名)

八十一、徐達

八十二、常遇春

八十三、姚廣孝(法名為道衍)

八十四、鄭和

八十五、于謙

八十六、王守仁(號陽明)

八十七、戚繼光

八十八、袁崇煥

八十九、秦良玉(女性)

九十、鄭成功

清時代(九名)

九十一、多爾袞

九十二、明亮

九十三、楊周春

九十四、李長庾

九十五、關天培

九十六、僧格林沁

九十七、李秀成(太平天國)

九十八、石達開(太平天國)

九十九、劉永福

※※※

在上面的列表中,共整理出了九十九名,至於第一百名則留空,希望由讀者自己來選出。筆者個人的候補名單,包括有蜀漢的趙雲;隋的沈光;唐的王式;宋的劉錡、吳磷,金的宗望;以及明的李文忠等人。其中隋的沈光兼具有驍勇、俠義、以及灑脫,是「中國快意男兒列傳」中所不可或缺的人物。然而由於他實際上並沒有真正指揮過大軍的經驗,因此這次只好割愛。而蜀漢的趙雲,無論在為官的見識和戰術指揮的能力上都可說是五虎將軍中的佼佼者,與被民眾神格化、祀奉於「關帝廟」中的第三十二人關羽是不遑多讓的。此外,身為宦官,然卻以驍勇善戰之武將而知名的人物,則還有前秦的張如,以及宋的秦翰等。

在同屬亂世的五胡十六國、以及五代十國等時代,上榜的人卻意外之少的原因,則是因為這些時代傑出的武將幾乎都自立即帝位的關係。此外,雖然有著亂世出名將的觀點,然而往相反的方向思考,如果沒有統一天下的力量,只是讓戰亂持續下去的話,那對民眾絕對是沒有益處的。

因此,前述名將的條件B看來就確實有其必要性了!當然,歷史的狀況如果全因一個人的力量就能有所改變的話,雖也是很危險的一件事,但這人一定若非名將即為大軍師,必定會留名後世的。

※※※

第五十七位的王玄策,可說是個相當特異的人物,他所驅策的戰場並非中國本土,而是在遙遠的印度。西曆六四七年,王玄策受唐太宗之命,前往印度訪問與唐有友好關係之印度瑪卡達國的國王西拉迪提亞。在好不容易到了印度之後,卻發現西拉迪提亞王已死,王位被一個叫做阿爾裘那的人所篡奪。同時,不光是瑪卡達國,當時全印度幾乎均陷入戰亂之中。王玄策等大唐使者一行人還受到阿爾裘那派兵襲擊,身陷牢獄之中。幸好後來王玄策安然脫困,逃離了瑪卡達。

王玄策這樣就逃回了大唐嗎?沒有,他策馬自印度大陸北上,渡過了甘地斯河和辛都斯坦平原,以喜瑪拉雅山脈為目標,一路來到了尼泊爾王國。在這兒,他與阿姆修瓦爾曼王談判,借用了七千尼泊爾騎兵,再度帶兵回到瑪卡達國向篡奪者阿爾裘那挑戰。

在激戰之後,王玄策終於獲得了勝利。於甘地斯河畔的決戰中,包含象部隊在內的阿爾裘那軍戰死三千,而被追落至水中溺斃的則有一萬之數,被俘虜者至少一萬一千人,大大地慘敗。據推斷,其總兵力至少有三萬,王玄策以少數之兵獲得大勝,而且還是在異國、並以異國之兵得勝,實在是不容易。

王玄策在俘虜了阿爾裘那、回復瑪卡達國的和平之後,就率領尼泊爾軍回到其母國。當然,這時也救出了其他留在牢獄中的部下,最後回到了大唐。如果王玄策是十八、九世紀大英帝國的將軍的話,他大可以就身陷牢獄一事要求賠償,加上其恢復和平的大功,要將瑪卡達國當成殖民地也不是不可能的事。再怎麼說,王玄策的功績都是可和世界史上著名的羅伯特。克萊夫匹敵,而他更是對領土及權利的慾望無緣,到底這是個人的資質呢?還是兩人所屬文明的價值觀不同?

本稿的討論就此打住。

背靠著萬年冰雪的喜瑪拉雅山、立於尼泊爾騎兵先頭、在辛都斯坦平原上奔馳的中國武將之姿,我等可以想像。只是歸國之後的他,並沒有再度出世,而是在宮廷的一個房間裡默默地寫作《中天竺行記》一書。冬日長安,停筆望向窗外,鉛色的天空粉雪無聲無息地飄落,一面哈著熱氣的王玄策心中在想此在麼呢?而到了老年,他是否又會對著孫子們道往昔,說說那永不會落雪的遙遠南國的故事呢?可惜的是,《中天竺行記》一書至今幾乎完全沒有殘留下來,其活躍的史實也唯有從《舊唐書》、《新唐書》,以及從印度出土的銅版文書研究中探索了。

※※※

王玄策是往南行,那麼,在中國的武將中,向西行到達最遠的人又是誰呢?走海路的是第八十四位的鄭和,他所率領的大船隊橫斷了印度洋,一直到達非洲的東岸。至於陸路的話,則是第七十九位的郭侃。

西曆一二五二年,大蒙古帝國的皇弟夫拉可汗率領大軍開始了往西方的遠征,其中有位漢人的年輕將軍郭侃,他乃是第六十位郭子儀的子孫,自祖父那一輩以來就一直出仕於蒙古帝國。

西征軍沿著絲路進軍,於一二五六年渡過阿姆阿。侵入波斯領土的第一個關口為鷲城阿拉莫德,此地乃是在一百六十年間威猛席捲全西亞的回教伊斯瑪伊教派暗殺教團的根據地。當時,五萬兵力死守絕壁上的要害,死鬥之末,郭侃陷落了鷲城阿拉莫德,殲滅了暗殺教團。而也以此事為開端,當其轉往東南準備征服喀什米爾時,竟然不戰而勝,被稱為不費一兵一卒即可陷城的常勝將軍。依據《元史》的記載,他是個有時利用騎兵的機動力展開奇襲,有時則布下伏兵,除了是位縱橫無盡的兵略家外,在攻城戰方面也相當拿手。直到巴格達的攻防戰為止,他總共陷落了一百二十八座城池。

一二五八年二月,這座一千零一夜故事中的都城巴格達在決死的防衛戰中陷落,結束了近五世紀的回教教主政權。激烈的攻防戰中,郭侃於底格裡斯河上以浮橋勇敢地在敵前強行渡河,而當教主企圖乘舟逃出巴格達時,就被郭侃手到擒來了。

在攻陷了巴格達後,夫拉可汗並沒有停止西進。郭侃率軍進入敘利亞境內,準備討伐富浪。所謂的富浪,指的是當時佔據敘利亞和巴勒斯坦一帶的歐洲人基督教徒之騎士團或是小國家群,這時的西方世界正是處於十字軍東征的時代。

中國的武將與十字軍的騎士展開了作戰,這並非幻想情節,而是實際存在於史實之中。郭侃一共攻陷了一百二十座左右的富浪城池,在地中海岸策馬,然後北上侵入了小亞細亞半島。當時,富浪的首長兀都算灘、加葉算灘、阿必定算灘等人相繼降伏,他們名字的原文發音究竟如何我們不知道,唯一所知的,乃是他們都把身為敵方的郭侃稱為「神人」。

隨著小亞細亞的平定後,西征可算是告了一個段落,郭侃回到了夫拉可汗的陣前。這時雖然發生了侵人埃及的蒙古軍為單眼猛將拜巴爾斯所敗一事,但東邊也傳來了忽必烈汗即位的消息,郭侃在拜別了夫拉可汗後東歸。回到蒙古本土謁見忽必烈汗則是發生在一二六○年的事。

蒙古的大遠征並不需要過度美化,然而中國的武將能夠見到地中海的落日,並且策馬攻略十字軍騎士們做為根據地的城塞,則確實是件如畫一般不可思議的事。

※※※

關於郭侃,書上記載他「所向無敵」,現代也是這麼使用來表現這樣的情況的。不過,史上最初被如此稱呼的勇將又是誰呢?那就是第二十八位的岑彭,他是後漢光武帝時代的人。

歷史上,叫嚷著要「再興漢室」的人不少,但幾乎都是徹底慘敗,成功的就只有光武帝一個。他在前漢滅亡後,以二十八歲之姿起兵,並以卓越的軍事和政治手腕統一了天下。統一後,他也沒有肅清任何一位功臣,這點倒是超過了其先祖前漢高祖。之後,他還提出了前所未見的奴隸解放宣言,在一代之中集創業(以實力統一天下)與守成(確立新的秩序、安定民生、振興文化、並育成後繼者等)兩者,簡直可稱為中國史上最棒的名君。在他的手下,有所謂「光武二十八將」之稱的名將群,岑彭就是其中之一。常勝不敗,而且軍規嚴正,從不做危害民眾之事。

光武帝在平定天下,只餘下隴和蜀兩地之時,位於前線的岑彭收到了光武帝的親筆書信。光武帝本就為富有文才之人,這時的親書也以名文而為世所知:

「人因不知足而苦,既平隴、復望蜀,每發一兵,頭髮為之白。」

這就是「得隴望蜀」的語源。兩百年後,因被第三十一位的曹操所引用,因而更為出名。

在平定隴地一年之後,岑彭準備從長江中游前往上游,也就是進入蜀地之中。這時與之對峙的乃是在蜀稱帝的公孫述,他率領大軍沿長江而下,出三峽而在長江中游築了一座大要塞。他先在南岸的荊門山與北岸的虎牙山之間以浮橋連結起來,在荒亂的激流中立起數千支的木樁以防敵船人侵。接著又在兩岸的斷崖之上築樓,列上箭弩,以數萬松明照亮夜空,不讓一名漢兵有可趁之機。

看到這樣的陣仗,即使是岑彭都不得不在第一時間考慮是否要退卻了!這時,光武帝激勵的親書來到,接下來便展開了全面攻擊。在某個強勁東風吹襲的日子,數千隻漢軍軍船的船帆滿載著風,溯著急流迫近蜀軍要塞。水裡的木樁阻住軍船的進路,加上左右兩岸如雨般的箭矢,在一進一退的攻防之中,漢軍的先鋒部隊終於立上了浮橋,放出了準備好的火箭。火勢在強風之下一發不可收拾,籠罩了浮橋以至於城樓。在猛火之中,岑彭發動了突進。就這樣,有了《後漢書》中「所向無敵」的表現。

在一日中陷落了水上要塞之後,岑彭雖欲一口氣攻下蜀國,然卻被公孫述派出的刺客所暗殺。在此一年之後,漢軍終於將公孫述擊斃,報了岑彭的仇,並因此達成了統一天下的偉業。這是發生在西曆三十六年的事。

在中國歷史上,自力成功地統一天下的皇帝,自秦至清也不過大約十人,因此光武帝與二十八將的事績應當讓更多人所知,並給予更高的評價才是。漢武帝雖為一位英雄君主,然卻有濫刑酷殺的傾向,常以無實或輕罪致人死於獄中。此外,他對民政也幾乎無甚關心,竟讓黃河的堤防決潰二十年以上而不聞不問,造成兩百萬的民眾流離失所、家屋農地流失也不救濟。宋太祖趙匡胤則是自先帝手中繼承莫大政治遺產的幸運兒,而明太祖朱元璋則以流血肅清,殺死了不少朝野的人才。光武帝完全沒有這些人的所為,他之所以被日本所無視,乃是因為和楚漢爭霸時代或是三國時代相異,並沒有一本廣為流傳的宣傳文書來大吹特吹。像是《三國誌》的讀者,應當都知道曹操在「官渡之戰」後將敵本陣中的文書加以燒燬,用以安定人心之事吧?其實,這乃是模仿光武帝在討伐了群雄之一的王郎之後,在其陣中燒去文書的行為。

※※※

好了,這次的列表並不是「聖人君子列傳」,因此其中自然也有一些如問題兒童般的人物,第二十五位的陳湯就可說是其中的代表。他趁總司令官臥病在床的時候擅自動員官兵,而且還假稱受命欺瞞部下。當得知事情的總司令官於吃驚之餘命令其軍隊解散時,卻被頂了句「事到如今怎能停止?這個沒有用的東西,還不趕快下出動命令!」,同時還以劍相逼,甚至在作戰結束之後,不但穿上了戰利品,還要求朝廷盡快給予恩賞,真是個亂來的傢伙。不過,他在用兵方面倒真是個天才,決斷力和行動力亦非尋常,在前漢末期當上了西域副校尉一職。當時乃是匈奴的黃金時期,郅支單于在西域一帶威猛無敵,陳湯領了四萬兵力對之全面攻擊,在天山山脈周邊激戰之後,大敗匈奴軍隊,討伐了郅支單于。也因為這場大勝利的緣故,西域也暫時回復了和平。

在接連下來的戰鬥中,陳湯曾有與奇妙的敵人作戰的經驗,那就是以密集隊形作戰、帶有紅或金色毛髮、青藍眼睛的重裝步兵團。本來匈奴即為騎馬民族,但全軍皆為輕裝騎兵,說到步兵的話,則是由匈奴將支配下的綠洲都市居民或是俘虜所集結編成。因此,陳湯也不免為這特異不同的戰鬥法所苦。但結果,陳湯還是將之追討降伏,並於祁連山附近興築驪軒城,讓他們居住於其中,負責漢帝國的邊境警備工作。

這個驪軒城的居民到底是什麼來頭呢?陳湯在西域之戰乃是發生在紀元前三十六年的事,而在經過了兩千年後的一九八九年,澳洲的歷史學家在蘭州大學進行了一場特別演講,終於將這神秘事件傳達於世。根據他的說法,驪軒城的居民乃是羅馬帝國的戰士。在紀元前五十五年,羅馬的執政官克萊斯士率領七個軍團往東方進行遠征,而在與中世波斯王朝之一的巴爾迪亞軍作戰時大敗,克萊斯士被殺,羅馬軍亦潰滅。好不容易其中有六千人突破了包圍逃出,但他們並沒有回到羅馬本國,他們的去向成為西洋史上的謎團。看來他們大概是在受波斯軍的追擊時,往祖國相反的方向——東方——一直前進,最後就進人了匈奴的勢力範圍中而成為其傭兵部隊。目前,驪軒城的遺跡正在進行挖掘調查,看來陳湯與羅馬帝國戰士們的戰鬥,在現代的考古學之下,應該很快就能判明了!

此外,雖然並沒有列在這次的列表之中,但在十八世紀初,清朝將軍也曾經與瑞典軍隊作戰過。這乃是因為在有名的北方戰爭中,瑞典軍的兵士為俄羅斯軍隊所俘虜,並用在中亞方面與遊牧民族准噶爾族的作戰。在此,俄羅斯軍隊打敗,瑞典人再度成為準噶爾族的俘虜,並傳來了許多工藝及火炮的技術。而當准噶爾族與清軍作戰時,這支瑞典人部隊最終就與清軍對上了。聽說其中也有再被俘虜而遠至北京的瑞典人,只是不知在非己意之下橫越歐亞大陸的他們心中做何感想就是了。

※※※

前面說過,這次的列表並不是「聖人君子傳」,不過,其中還是出現了令人覺得不可思議的人物,那就是第八十六位的王守仁。王守仁,號陽明,也就是「陽明學派」之祖的那個王陽明。他是個偉大的哲學家,同時也以思想家的身份為日本人所知。其實他是個誠實而有能力的大臣,同時也是代表明代中期的一位軍略家。

從小時候起,他就是個孩子王,常玩帶兵打仗的遊戲,同時也常保護弱小的孩子,擁有相當的人望。長大後,他步向自己的道路,一面任俠,一面熱衷於弓術及兵法,也努力於文學,終於在科舉中及第而成為官僚。由於他反對污職而亞心名高漲的宦官,在受拷問之後遭流放至西南邊境。但他並不因此而氣餒,以邊境知事的身份努力為政,甚至連被捕的盜賊都慕他的名。後來,虐待王守仁的宦官失勢,回復了名譽的王守仁便正式開始了其軍略家的人生。

要說「武功天下第一」的話,王守仁的武勳倒是沒有那麼大,不過,在此我們舉個例子,那就是他在西曆一五一九年平定了騷動整個明帝國的「寧王之亂」。

寧王家乃是明朝有力的皇族,擁有以南昌為中心的長江中游的廣大領地,亦自誇有七萬軍隊的富強。第五代寧王時,正值武宗正德皇帝沉溺於異常淫樂、荒廢國政之際,因而起了篡奪的野心,與官邸的奸臣們互通,立下種種陰謀,最後終於舉兵衝向南京,準備以實力奪取天下。

察知其叛亂計劃的王守仁,召集了附近的官軍,直指南昌城。得知此事的寧王為了不讓根據地被奪,慌忙率軍返回。王守仁一開始就等這麼一著,就這樣敵我合計共十四萬的大軍在鄱陽湖畔展開了衝突。鄱陽湖乃是大於日本最大的琵琶湖六倍的廣闊淡水湖,兩軍就在水上、陸上死鬥。官軍的將軍伍文定本想對敵使用火攻,然而卻因風向急變,火焰竟然燒著了自己的鬍髭,讓人笑也不是、不笑也不是。不過,在這樣的環境中,王守仁的作戰指揮還是一一中的,在死鬥第三日將寧王完全逼至絕地,其所乘的軍船亦為火焰和煙霧所包圍。

寧王的妃子以美貌和聰明為世所知,她雖早知其夫的野心而數度建言,然而寧王卻不聽她的話,因而遭到了今日的悲運。在領悟到已經不可能脫逃之後,王妃向其夫帶淚一禮說道「今後您就不必再為妾身擔心了!」,於是便投身湖中。寧王雖然也想自殺,但卻失敗而為官軍所捕。被帶到王守仁面一刖時,寧王流著眼淚希望能夠厚葬王妃,王守仁承諾此事,找到了王妃遺體後,便加以鄭重厚葬。

由於王守仁的關係,救了明帝國,然而腐敗背德的朝廷卻無視於他的功績。正德皇帝周邊的奸臣將俘虜的寧王先釋放後再把他捉回,欲將平定叛亂的功績攬在自己身上,而王守仁則冷靜對應,勉於真理的追究,提出「知行合一」、「致良知」等學說。本稿對於思想家的王陽明並不打算加以論斷,故在此打住。

※※※

王守仁的情況,是在中央沒有信賴、支援關係的情況下建立了大功,像這樣的事當然應該算是一件好事。另外,在南北朝時代,由於有力的皇族或將帥篡奪的事件層出不窮,因此皇帝的猜疑心特強,其中還能保有對人之信賴而維持了五十年治世的,大概就是南朝梁武帝了!他雖然篤信佛教,但並不是無抵抗的和平主義,當敵人攻來時,他還是會起而戰鬥的。

西曆五○六年,北朝的北魏發起了號稱百萬的大軍侵人了梁的國境。雖然是號稱,實際上大約只有這數字的一半,但畢竟還是壓倒性的大軍,其目的當然是要統一天下。總帥為有能的皇族中山王元英,而實戰的指揮官則是第四十四位的楊大眼,算是當時天下剛勇第一的猛將。而相對的,梁這方面則動員了二十萬的軍隊,總帥則為第四十三位的韋睿。

韋睿是武帝即位幾前就有的心腹,建立過不少功績,但他的身體卻較弱。在他的生涯之中,往來戰場從來都沒有騎過馬。他總是連甲冑也不著,一身儒服就乘上了木製的輿轎,由兵士抬著指揮全軍。照道理來說,較高的位置總是敵方箭矢集中的所在,然而他卻從不害怕,揮舞著竹杖動員軍隊,以君子風格的智將身份受到兵士們的尊敬。

北方的猛將與南方的智將間激烈衝突的「鐘離之戰」,可說是南北朝時代約一百七十年間最大的「南北大戰」,其在歷史上的意義可與「赤壁之戰」匹敵,戰鬥的規模更是凌駕其上。只不過這場戰役對日本人來說直到今日也沒有什麼人知道,意欲概述卻數字難盡,還是以後等機會吧!(譯註:作者另有一書《奔流》即是以鐘離之戰為背景的故事小說。)

雖然是從如開玩笑般的一句話所開始的企劃,但是機會難得,筆者確實是想藉這個機會來介紹所知的名將。下一回的連載會自何時開始雖然尚不得知,但必定會盡快使之實現,並希望能夠從韋睿和楊大眼的故事開始與大家分享。而在這次的列表中,在《史記》中有登場的人物共二十二名;在《三國誌》中登場的人物共八名。這三十名都是知名度甚高的人物,關於他們的事情,由於在其他地方比較容易見到,因此我也可能就一筆給他帶過,反正筆者已經很辛苦地列出了這樣的一個列表,衝著這一點,就請各位讀者原諒筆者的任性自我吧!

(本文收錄於《小說中公》一九九五年三月號/中央公論社)

Admin
Admin

文章數 : 15038
注冊日期 : 2009-07-11

http://winggundam.show5forum.com

回頂端 向下

回頂端


 
這個論壇的權限:
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