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ggundam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8頁(共12頁) 上一頁  1, 2, 3 ... 7, 8, 9, 10, 11, 12  下一步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 頁 9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日 9月 04, 2016 8:29 am

149.南北戰爭(廢奴令與南北戰爭的轉折)
廢奴令雖然很明顯的對南方不利,但事實上也影響著北方,南方的經濟害怕因爲失去奴隸制度導致成本上升導致競爭力下降。北方想要建立工業化國家廢奴令勢在必行。
可對北方來說廢奴令會影響公旁族的關系,這是北方無法逃避的問題,族權性帶有排外性,這一點在白人至上中不難看出來,所以北方社會尤其是以白人爲主的社會,能否真的經受起廢奴令的轉變是一個問題,尤其是林肯頒布了以後會不會被白人仇視造成北方內部混亂是林肯和廢奴派之間最大的疑惑。
廢奴令是真正的雙刃劍。
南方已經蓄勢待發,如果廢奴令一旦頒發北方白人再抛棄林肯,那麽廢奴令不但不能使得林肯的願望實現,相反會造成南方更加得勢。更助長南方的氣焰,一旦南方氣焰更加猛烈那麽歐洲也就很有可能插手,所以這是廢奴令遲遲沒有頒發的原因。
但局勢變化了。
由于林肯上台後,南方不知道廢奴令什麽時候頒發所以先發動了戰爭,這就轉變了立場,如果因爲廢奴令頒發,導致南方反抗那麽性質屬于一國之內的公族與旁族爭奪主導權的戰爭,不言而喻白人占據上風,而南方首先反叛,性質就是叛亂性質,而廢奴令就成了另一個非常重要的轉折。
廢奴令成了動員令。
因爲北方在失敗,南方的叛亂性質使得北方陷入被動,這時候林肯發布了兩個非常重要的政令,一個是《宅地法》,一個就是名揚天下的《解放黑奴宣言》。
《宅地法》是恩惠于所有人的,《宅地法》可以看成是美國版的土地改革,《宅地法》實行後可以非常容易的讓普通人擁有土地,第二個就是《解放黑奴宣言》,這兩個法律的頒發非常重要,我認爲廢奴令是在名義上最有效果的政令,而事實是宅地法更具威力。
因爲宅邸法是土地改革,分了田地給普通人,所以北方人尤其是普通人,擁有了土地就擁有了機會,這個動員的效果我認爲超過了廢奴令。
而這兩個政令打擊的是南方內部,使得南方內部出現了動搖,對于南方軍來說主要構成是白人,對于有錢有勢的人來說這兩個法簡直是對他們徹底的打擊,土地是一種資源,宅地法等于是把土地價格給打崩了,北方軍放出了土地這張牌,美國本來就擁有大量土地,但過去對土地的限制讓土地成爲南方財富的主要源泉,因爲不管是種植業或者紡織業都需要土地,更爲關鍵的是打擊了爲南方而戰的普通士兵,作爲普通士兵開始羨慕北方軍的宅地法。
另外就是黑人參與戰爭,北方得到了宅地法所吸引的白人勢力支持,又得到了黑人受惠于廢奴令的激情,局勢開始轉變。
南方反叛雖然勢頭猛烈,但是缺少一個契機或者說犯下了一個大錯,南方畢竟不如北方實力雄厚,想要勝利就必須讓對方簽城下之盟,才能獨立,而雙方的策略是什麽呢?
那就是南方軍雖然采取了進攻的戰略,想要采取進攻措施來穩住陣腳,然後爭取歐洲的幹預,但致命的戰略錯誤已經犯下無法彌補。
南方戰略有一大錯,南方的反叛時機太錯了。
如果南方等待廢奴令出現後打出“白人至上”的旗幟,就勢必能拉攏一些北方人,並能壓住局勢,戰略采取主動進攻的策略,和北方決戰,只要戰成平局,那麽歐洲人必然紛至沓來。那麽我認爲北方軍有可能戰敗。
可南方是在廢奴令出現前就反叛,這一點是非常錯誤的,南方的策略使得南方和北方對立了起來,而沒有拉攏到更多的北方人,使得自己本來就不利的情況變得更不利,而北方和南方的戰爭隨即變成了義于不義之間的戰爭,歐洲剛經過各種革命,所以想要支持南方的條件已經不在成熟了。
更重要的是北方雖然經過前期的失利,但是並沒有簽署停戰,這是最爲關鍵的,相反通過宅地法和廢奴令動員了可以動員的力量,和南方進行持續的戰爭,戰爭進入了持久戰,最後南方軍失敗。
林肯終結了戰爭。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67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 頁 9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日 9月 04, 2016 8:30 am

150.南北戰爭(謝爾曼與亞伯拉罕·林肯遇刺)
威廉·特庫姆塞·謝爾曼是南北戰中非常重要的一個人,首先謝爾曼是從西點軍校畢業的,這標准著美軍軍官走向了正規化,並且西點軍校開始爲美軍輸送人才。
另外我認爲在南北戰爭中謝爾曼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他的作用一直影響著美國,我認爲謝爾曼主義值得一說。
做爲北方軍的一名將領,謝爾曼提出了以殲滅對方有生力量和破壞對方的一切設施作爲了戰略目標,這種破壞一方面帶有泄憤的情緒,另一方面使得對手在一次失敗後難以恢複。
讓我們看一下他的名言:
“我就是要讓整個喬治亞州都鬼哭狼嚎!我就是要讓整個喬治亞變成地獄!我就是要讓所有喬治亞人,不管男女老少,不管窮人和富人,都感受到刻骨銘心的痛苦!我的軍團將毀滅喬治亞州而後快!”“如果人們覺得我殘酷和殘忍的話,我就會告訴他們,戰爭就是戰爭,它的目的並不是要博得人們的好感! 戰爭就是地獄!如果你們想停止這一切,想要和平的話,你們和你們的親人就應該放下武器停止這場戰爭!”
本來南方經濟依靠的就是兩樣東西:
一個是種植園或紡織業,一個是奴隸,經過謝爾曼主義的“光顧”以後被大規模的破壞了,從此南方經濟長期一蹶不振。戰後北方勢力開始了工業化,但再也無人問津南方勢力,奴隸們得到了解放,南方就此失去了基礎設施和勞動力,陷入了衰落。
南北戰爭以北方勝利而結束了。
但真的結束了麽?
事實上廢奴令瓦解掉了黑奴制度,卻帶來了新的問題,那就是公族與旁族的衝洗牌,種族問題並沒有解決,只是從一個方式變成了另一個方式罷了。
不論怎麽說北方勝利了,經過這場戰爭美國基本確立了自己想要發展的戰略,也就是工業化戰勝了南方的出口經濟,美國開始正式走上資本主義這條路。
可悲劇就在不久以後發生,亞伯拉罕·林肯被刺殺了。刺殺林肯的人是約翰·威爾克斯·布斯,林肯是第一個被刺殺的美國總統,可以看出的是,雖然林肯一生做了他最想要做的事情,一件事是維持美國的統一,一件事是廢除奴隸制度。
兩件事情他都辦成了,但他還是被刺殺了,從此可以看出林肯的廢奴令並沒有使美國的種族問題減弱,只是從過去的奴隸制,變成了種族問題罷了。
但林肯的死並不代表著他是的品格和他的行爲有任何的影響,林肯頂住了壓力頒布了廢奴令,從此生活在美國的黑人命運得到了根本性的改變。
不再爲奴,成了自由人,林肯爲美國做的功績和爲世界做的功績都值得崇拜,但可惜的是林肯死後直到今日美國依舊存在種族問題。
種族問題的久治不絕是和美國的制度無法脫離關系的,無法壓制族權,就從根本上無法彌合民族之間的紛爭,因爲族權的排外性是不會改變的。
就在南方軍失敗後,南方誕生了一個新的強大的組織,他們有一個響當當的名字:Ku Klux Klan(縮寫K.K.K)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67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 頁 9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日 9月 04, 2016 8:30 am

151.南北戰爭(K.K.K)
K.K.K就是人們常說的3K黨,在輸掉了南北戰爭後,在南方迅速的就出現了他的身影,3K黨是“白人至上”的一個縮影,也是南方在輸掉戰爭後的一種自我保護措施,在政治上和軍事上的失敗,讓南方的勢力由明轉向了暗。
問題在于3K黨並沒有很快被消滅,相反的是在不斷的發展,並且是在全美範圍內發展,這就值得注意了。
爲什麽3K黨可以發展?
理由很簡單,因爲廢奴令的實行,廢奴令的實行瓦解了一個制度,那麽新的問題馬上接踵而來,人們該怎麽相互面對彼此,也就是白人該怎麽面對非白人的人們,這些人包括黃種人,黑人,猶太人,印第安人等。
在一片打倒奴隸制度迎接新未來的美好願景背後,是社區逐漸出現了看不見的堡壘,也就是種族問題開始浮出水面,白人們要怎麽面對昨天還在欺壓著的黑人,黑人又怎麽樣面對昨天還高高在上的白人們。
這一關僅僅靠一個廢奴令是不能瓦解的,相反隱藏在人心中更深層次種族問題和種族歧視開始實現,畢竟不同種族的開始混居,社區內開始出現不同的人種。
所以在這個背景下,3K黨得到了發展。
那麽該怎麽評價3K黨?
3K黨的行爲非常過激,這也是他日後被定義爲恐怖組織的原因,對于3K黨的行爲我沒有興趣深究,我只是研究其發展的過程和興衰的理由。
可以說美國的民權運動或平權運動是有一個過程的,過程本身伴隨著大量的衝突和矛盾,只要細看就不難發現其規律,每次種族衝突走向高發,都是美國的外侵體系受挫的時候,因爲從外部取得好處的速度變慢了,內部的矛盾開始激化,最終總會走向種族衝突。
或者說種族衝突是族權的一個必然結果,南北戰爭爆發種族衝突的根源就是黑奴問題,但其實還有很多其他種族問題,比如對亞洲人,猶太人,印第安人等的歧視與打壓。
原本做爲新教徒的新移民在歐洲就是因爲受不了打壓,所以才離開歐洲,結果到了新大陸站穩腳跟建立了新的國家後反過來就打壓其他民族。
這種循環並不只在美國發生,甚至在日後的以色列也同樣發生了,造成這一切的根源其實就是族權的問題。
所以我才認爲族權本身是一種落後的體制,而從王權到民權的過渡,只是改變了族權謀取控制力的對象而已。
但並沒有改變尋求控制力的核心,而3K黨的行爲和目的也正是爲了加強白人的控制力罷了,與日後成立的各種黨,事實上都是追求同一目的。比如神秘莫測的共濟會,但,凡是族權有升必有落。
3K黨的出現是因爲美國南方在輸掉戰爭後的一種求自保的手段,但因爲手段過于極端和強烈,最終也難逃走向衰敗的命運。
就在南北戰爭如火如荼的幾年前,一艘黑色的美國船只出海了至此小節爲止,美國完成了擴張,又經曆了內部的紛爭,從下面開始美國將加入世界格局中。
率領美國四艘艘船的是:馬修·培裏。
他們來到了日本。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67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 頁 9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日 9月 04, 2016 8:30 am

152.美國進入世界(黑船事件)
爲什麽在南北戰爭後寫黑船事件,黑船事件是1853年發生的,因爲黑船事件帶有一點標志性色彩,美國的西進運動在北美是如何活動和美國的艦船來到了日本顯然是不同的。所以分開來寫。
黑船事件是美國開始在亞洲一次試探,要先說一下的是清國的閉關鎖國和日本的閉關鎖國是不同的。
清朝的閉關鎖國的主要目的是維持清朝是亞洲宗主國地位,另一方面壓制國內滿漢平衡,但日本的閉關鎖國更主要的目的是爲了維持德川幕府的宗主地位,壓制日本國內的諸侯力量,兩者最大的不同在于清朝閉關即爲國內也爲國外,而日本主要爲了國內。但事實上兩者都未停止對外貿易。
黑船第一次來到日本以後要求通商,但是日本德川幕府編了借口說必須天皇同意才行,黑船就這麽又回去了,這說明什麽?
說明當時的德川幕府即擔心打輸了戰爭失去日本宗主位置又怕同意了失去支持同樣失去宗主位置,但不管怎麽說,德川幕府顯然都已經對天皇沒有了忌憚之心,認爲天皇不過就是一個擺設。
但顯然天皇不這麽想,天皇看到了機會,原本已經是賦閑上百年的天皇突然成了是否開關的決策人,這個原本搪塞美國人的謊話,日後就真成了真。
對于美國人來說也基本上把日本人看成是軟弱可欺的,因爲在1840年時候清朝敗了,所以東亞的美好神話也就破滅了,當時的美國能否遠征日本我認爲並沒有什麽可能,畢竟當時南北對立才是美國的最大矛盾,而不解決南北對立就出兵海外與日本開戰,我並不認爲有這種可能。
但不管怎麽說第一次會見結束了,美國人回去了,美國人第一次來是一個試探。
第二年,1854年美國人又來了,這次帶了7艘軍艦,而且之間把船開進江戶灣,停在了非常紮眼的地方,這下德川幕府坐不住了,開國是錯,不開同樣是錯,最後被迫決定開國,那麽爲什麽開國做貿易變成了政治動蕩的導火索呢?
因爲德川幕府把閉關鎖國當做一種壓制諸侯的辦法,這種辦法也是從中國泊來的,閉關鎖國以後封地權意義就直線上升,而擁有最大封地權的德川幕府顯然更有實力,所以相互之間長期的不滿都在積蓄,而原本毫無權利的天皇成了是否決定開國的關鍵。
這個錯犯的有點幼稚,這正證明了日本對天皇權利的無視,更大的錯誤是德川幕府沒有在1853年當年把事情解決,而是采取了一種拖延的戰術,希望美國人忘記了日本算了。
但美國在1854年又回來了,這就讓事情起了變化,原本不是焦點的天皇,變成了焦點,所以天皇想怎麽做就成了關鍵。
天皇決定尊王攘夷,表面上尊王攘夷是討厭外國,可實際“尊王”爲主“攘夷”爲輔,或者攘夷幹脆失敗了更好,攘夷越是失敗,“尊王”的意義越高,所以開國的失敗,讓德川幕府失去了勢,最終天皇反倒是抓住了機會成功重奪權利,爲以後的明治天皇開始維新運動打下了基礎。
那麽說到美國,從此次事件中得到什麽好處麽?
美國在這次事件中,證明了美國也開始加入世界大潮流中想要分一杯羹,這只是一個開始罷了。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67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 頁 9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日 9月 04, 2016 8:32 am

153.美國進入世界(美國的最後兩個州)
美國的最後兩個州是第49州阿拉斯加和第50州夏威夷州,這兩個州說句實話,在後世都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一個是使得美國可以控制太平洋,一個使得美國免受蘇聯的導彈威脅,但其中最傳奇,也最認爲稱道的就是阿拉斯加州。
因爲阿拉斯加州是買來的。
買賣阿拉斯加州的背景值得注意,俄羅斯在克裏米亞戰爭中失敗了,擔心英國人來搶阿拉斯加于是轉手想賣給美國,我認爲這一半真,一半假,在歐洲輸了的俄國就一定在美洲輸麽?我看這並不一定。
此時的英國在北美也已經沒多少實力了,所以擔心英國人來搶感覺讓人覺得站不住腳,我認爲真正的原因是三個。
第一個原因是俄羅斯實在是太大了,大的讓人有點難以想象,所以對俄羅斯來說阿拉斯加開發的難度太大,連遠東都無法開發,就更別提阿拉斯加了,開發難是最主要的原因,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當時的人都看不上美洲,所以才賣土地給美國。還有第三個原因。
俄羅斯是唯一把土地賣給美國的國家麽?
顯然不是的,論起賣地,幾乎所有歐洲有點能力的國家都把土地賣給過美國,美國的買國史可以單出一本書,好好敘述一下他們是怎麽買地的,而且當時阿拉斯加賣的那是極爲便宜,2分錢一英畝,這個價格基本上和送差不多。
所以第三個原因我認爲是真正的原因,俄羅斯希望通過賣地增大美英之間的矛盾,這一點是我認爲賣地的最大動機,阿拉斯加在加拿大的旁邊可以說美國擁有了阿拉斯加對加拿大形成了一種合圍之勢,希望通過這樣增加英國的擔憂感。另外美俄如果可以走向一起,那對于俄羅斯來說應並不是一個壞事,畢竟俄國也處于歐洲的壓力之中,所以才會如此痛快的賣地。
但這一點也沒能做到,因爲美國人也對買賣提出了質疑,對于買阿拉斯加來說,很多美國人認爲不值得,首先美國沒有制海權,如果想要使得阿拉斯加成爲攻擊加拿大的陣地,那就得保障制海權,沒有制海權阿拉斯加就是一座大孤島,而如果美英爆發戰爭在內陸似乎也有的是機會,另外美國沒有制海權是美國一直不攻擊英軍的最主要理由,所以買了阿拉斯加基本上就閑置在那裏,直到發現了石油和金礦才沸騰起來,後來的作用以後細說。
美國的最後一個州就是夏威夷州,夏威夷原本不是美國的州,是一塊獨立的地方,但很顯然他優勢的地理位置被人發現以後就再無安甯。
原本的夏威夷王國被英國看上了,然後法國人又紛至沓來,夏威夷女王獨立了一段以後又最後被美國並入。
夏威夷是美國的最後一個加入的州,也就是日後日軍偷襲珍珠港的地方,並在太平洋戰爭中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至此美國的建國基本完成,達到了于今天領土,威廉·亨利·西華德應該算的上美國英雄之一,就是西華德他決定購買阿拉斯加,但在當時他受到了很多的嘲笑和非議,認爲購買阿拉斯加無意義,這在當時確實是如此,因爲阿拉斯加雖然地理位置好,但沒有制海權的美國,很難利用那裏,但威廉·亨利·西華德這樣說:
“現在我把它買下來,也許多少年以後,我們的子孫因爲買到這塊地,而得到好處。”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67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 頁 9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日 9月 04, 2016 8:32 am

154.美國進入世界(美西戰爭)
美西戰爭是美國發動的另一個有特點的戰爭,或者說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分界線,是什麽分界呢?
是新興國家對舊歐洲國家發起的一次衝擊,也是後來的德國對歐洲的殖民地分配不滿引發世界大戰的一個前奏,對于美國來說恫嚇了日本以後找到了帝國主義的感覺,于是把目光轉向西班牙。
此時的西班牙早已經是黃昏之國,早就沒有了當年無敵艦隊的威風,但西班牙還保有著古巴和菲律賓,這也是美國看上西班牙的主要原因,首先西班牙是歐洲較弱的一國,並且西班牙控制的古巴和菲律賓直接關系到美國繼續擴張的關鍵。
他代表了兩種思想的發展,一個是向南美發展,一個是向亞太發展,另外能否真正的歐洲國家較量一番,是決定美國地位的關鍵。
令人覺得有些黑色幽默的是古巴,古巴一直是近代美國的不二仇敵,但是黑色幽默的就是美國是通過幫助古巴進而引發了自己與西班牙的戰爭。
並且美國開了一個十分不好的先例,那就是緬因號事件。
緬因號事件到底是緬因號自己不小心引發了事故導致爆炸,還是受到了西班牙攻擊導致爆炸曆來是有爭議的,但不管如何,美國開了一個很不好的先例,那就是用一些說不清楚的事件當做大戰的借口,于是,美國開始了和西班牙的戰爭,整個戰爭過程並沒有什麽了不起的,美國順利的擊敗了西班牙。
從此打開了通往南美和通往亞太的道路,但值得注意的一點是爲什麽歐洲沒有出面阻止美國,而是坐視美國的崛起?
我認爲最重要的原因是歐洲從西班牙的失敗中也得到了好處,對于英國來說已經不同往日,日不落帝國已經沒有那麽多光輝了,對于英國來說如果插手美英戰爭,那麽很有可能造成美英戰爭的擴大化,也就是加拿大不保,此時的美國已經不是當年可以隨意被封鎖的13區了,所以與美國作戰已經沒有多少便宜可占。
對于法國來說西班牙在自己旁邊,所以自己已經有了一個老對手英國,自然不想再有一個更強大的西班牙存在,況且此時的法國也不如當年了,在歐洲一個新興國家正在興起,這個國家就是普魯士,也就是德國,尤其是經過了鐵血首相俾斯麥的發展,普魯士已經日漸成了歐洲內部老牌帝國主義國家的新敵。
所以對于英法來講,本來就跟西班牙處于一種競爭關系,況且普魯士的發展已經對他們形成了威脅,那歐洲還有什麽必要幫助西班牙呢?
西班牙被歐洲抛棄了,自己獨自面對新興的美國,失敗也不是太難以想象的事情,美西戰爭的勝利使得真正的加入到了帝國主義的陣營,成了一名新貴。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美國在此時有一種野心開始膨脹起來,就是想要涉及歐洲的殖民地,既然打敗了西班牙,那法國,英國能不能打敗呢?
我想這個問題已經悄悄的生根于美國,而亞洲是美國最好的試驗場,亞洲距離歐洲太遠,歐洲要想到達亞洲必須繞過大半個地球,然後才能到,但對于美國來說直接就可以把船開向亞洲。
這個野心我認爲在美西戰爭美國勝利後就悄悄生長,最終借助太平洋戰爭爆發了出來。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67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 頁 9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日 9月 04, 2016 8:32 am

155.第一次世界大戰(歐洲紛爭與一盤大棋)
PS:對于外國的分析主要的目的是爲了看清與中國的關系,但畢竟這是爲了寫清中國近代史,所以不可能把外國的曆史寫的那麽詳盡,不然就變成了世界近代史,而如果那樣很有可能把範圍進一步擴展,就我現在的能力來看,還是做不到的。
所以把重要的核心問題寫清楚就達到了目的,等將來有能力再說。
爆發第一次世界大戰可以說必然的,因爲實在沒地方可爭了,歐洲擴張已經達到了自己能力的極限,所以就已經爭下的地方來說也談不上什麽公平,只是相互之間認爲自己得利太少,想要更多的利罷了。
那麽爲什麽不是英法撲殺德國呢?
我並不討論所謂義于不義,歐洲內部的戰爭沒有義于不義,只有利益爭奪。一直以來有這麽一種說法是這麽說的:
英國人在等著德國人發起第一次世界大戰。
我認爲最說得過去的理由是英國已經開始走下坡了,對于英國來說日不落帝國的美譽也基本上就要保不住了,所以發動戰爭和參與戰爭是不同的,對于英國來說發動戰爭並不一定能得到好處,因爲螳螂捕蟬黃雀在後,所以自己跳出來先打德國並不明智。
參與戰爭就不一樣了,同盟國們再怎麽打也都是在歐洲的土地上打,很難觸及英國的本土上去,所以參戰對英國的損失小,另外發起戰爭什麽才是贏呢?
這可是大問題,常言道你可以發起戰爭,但卻不知道戰爭什麽時候終結,對于英國來說戰爭如果不斷的持續下去,對于自己沒有好處,而參與戰爭就又不同了,只要打退對方的進攻,對方就有可能要求談判,這時候就可以見好就收。
對于英國來說維護自己的霸主地位是最關鍵的目標,所以假如發動戰爭,那麽結局很可能自己討不到便宜。法國又是一種什麽心態呢?
法國和英國一直在惡鬥,惡鬥的結果是英法衰落而他人強大,這一點是不爭的事實,不但美國強大了,就連原來弱小的普魯士也強大了,所以法國不願挑起戰爭,畢竟此時的法國已經大不如前,在拿破侖失敗後,法國國力大減,法國既然不挑起戰爭,也就只有參與戰爭,對于英國來說也看清了英法惡鬥最後只能是英法衰落,所以英法從相爭逐漸走向相盟。
這一盟就持續到了今天,所以第一次世界大戰最大的轉變方是英法,他們從相爭走向了相盟。
對于德國來說,他之所以可以興起,一方面是自己的努力所致,另一方面也是英法惡鬥給了他機會,德國加入到歐洲的征伐時間基本上已經是到了最後了,大的征伐基本結束,德國獲利較小,那麽德國爲什麽敢于挑戰英法呢?
我認爲歐洲在下一盤大棋,最主要的競爭手段就是“互盟”。
對于英國來說他自己有霸主的地位,他處于一種等待觀望的態度,誰有利他就加入誰,所以英國最遊刃有余,但其他人就不那麽輕松了,尤其是對:法,德,意,俄,奧來說。
法國在與德國之間的普法戰爭中被殺的大敗,使得法德結怨,但畢竟德國是一個新興強國,所以自己的地位並不那麽穩定,尤其是最具實力的英國還沒有決定態度,再加上德國的地理位置非常差,很容易受到兩面夾攻,所以德國首先開始結盟運動。
德國想要聯合奧匈帝國與俄國組建一個聯盟,這三國的聯盟如果可以成行,那麽歐洲將被一刀切開,分成東西歐進行戰爭。但未能如願,俄國和奧匈帝國之間的矛盾無法化解,結果不歡而散。
于是德國轉向聯合意大利,這樣同盟國便成立了,他們就是德國,奧匈帝國,意大利,但意大利並不怎麽靠得住,最後又掉轉了槍口,加入協約國了。
法國看到奧匈帝國和俄國的不合于是與俄國聯盟,法俄聯盟成立了以後協約國可以說實力大增。
這不難分析,因爲原本德國的計劃是做成東西歐之爭,但失敗了成了一個三明治,德國必須面對兩面夾攻,在這種局勢下,英國加入哪一方就非常容易判斷了。
英國加入了法國的協約國。至此棋局基本上已經擺成。
第一次世界大戰開打。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67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 頁 9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日 9月 04, 2016 8:33 am

156.第一次世界大戰(美國參戰的得失)
第一次世界大戰爲何打得沈悶,在前面也已經說過了,說到底還是缺少一種可以有效突破由機槍,大炮,陣地構成的火力網,因爲盲目性的衝鋒都會被打退,所以才造成了沈悶。
美國參戰之時是1917年2月,距離戰爭結束還有一年,那麽美軍參戰是否扭轉了局勢呢?我認爲美軍的參戰確實增強了盟國的實力和信心,但值得注意的是美軍在當時的歐洲並不是強大的軍隊,因爲歐洲的軍隊大多已經是身經百戰,而美國從建國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並未真正單獨和強敵交手過。
可以說美軍在朝鮮戰爭前都沒有真正的和強大的國家交手過,美國的獨立戰爭是建立在反英聯盟的基礎下打贏的,美英戰爭的時候英國在北美已經成了強弩之末就這種形式下美國仍然無法統一北美,與印第安人和墨西哥發生戰爭也算不上與強國交手,而打敗已經衰落的西班牙也算不上輝煌。
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參戰已經是1917年,就在那時俄國在4月爆發了革命退出了戰爭,德國沒有了“後顧之憂”連續發動進攻還愣是取得了戰果,推進到了巴黎邊緣最後兵力不及開始撤退,德國以爆發革命的形勢結束了戰爭。
那麽美軍又怎麽可以說的上英勇呢?
那爲什麽第一次世界大戰不向第二次世界大戰那樣協約國追到柏林去呢?
理由很簡單,法國能堅持下來已經是費勁了心力再想繼續發動戰爭已經後勁不足,因爲沒有無法突破火力網,所以對德國繼續發動戰爭,只能徒增死亡,徒增消耗,而俄國已經忙著內部的紛亂去了,對外失去興趣,英國很容易就算得出這筆賬,如果英國繼續發動戰爭,那麽最後也只是增加消耗罷了,本來德國的殖民地就少,與其爲那點蠅頭小利打得頭破血流不如保住自己的位置,而美國已經得到了好處也就沒必要打下去了。
美國爲什麽要參戰?
我認爲是有兩個理由的,第一個理由很直接那就是讓歐洲承認自己的地位,打敗了西班牙並不能真的展示美國的地位,畢竟沒有和真正的強敵交手,如果站對了位置那麽得到承認是自然的,但我認爲當時確實也很險,俄國的退出讓德國得到了機會,如果不是德國內部爆發起義,那麽戰爭會持續更久,可以說德國最後耗盡失敗是肯定的,可戰爭朝向何處發展就不一定了。
第二個理由更爲關鍵,那就是爲了利益,在美國穩定下來以後經濟得到了大發展,移民,資本,技術,土地全都紛至沓來,世界大戰爆發以後這種向美國移動的傾向就更加嚴重,這對一個國家絕對是一個打擊,那就是英國。
第一次世界大戰真正的強國是英國,但隨著戰爭的擴大和損失的增多,選擇美國,還是選擇英國就成了資本需要抉擇的方向。
此時的英國的雖然還嘴裏說著自己最強,自己日不落的豪言壯語,可殘酷的事實就是美國更有吸引力,美國是一個遠離戰爭又遠離王權殘留的世外之地,資本才是一切的通行證,所以重點就來了,爲什麽英國衰落了?
因爲德軍的英勇,假如英國能迅速的和法國組成聯軍打垮德國,那麽英國世界霸主的地位絕不會動搖,絕不會。可戰爭打起來以後是後進國德國在戰場上占據了主動,就算在俄國退出戰爭以後,德國仍能繼續向法國推進,這鐵一般的事實讓英國無法否認,這才是讓人們抛棄英國選擇美國的最重要的原因。法國衰落是不爭的事實,當號稱最強的英國被德國壓制的打不出作爲來,讓人失去了信心。
爲了利益美軍也要參戰,只要能贏的話,那麽美國就能得到更多的發展,第一次世界大戰其實輸家是整個歐洲,法國因爲戰爭耗盡了能力,德國幹脆輸掉了戰爭,而英國失去了老大的威儀,得利最大的是兩個國家,一個就是後來的蘇聯開始出現在世界舞台,一個是美國,他得到了地位的承認,又得到世界資本的青睐。
歐洲表面上平靜了,但美國和英國的兩條街開始沸騰起來。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67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 頁 9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日 9月 04, 2016 8:34 am

157.美國經濟(紐約VS倫敦)
不管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前,進行中,結束後,英國和美國一直處于競爭關系,一個是新興之地,一個是世界霸主,說實話不管如何都不分伯仲,于今天英國的面積不同的是,當時英國有大片大片的殖民地,所以單從領土看雙方也能分高下,請不要忘了,當時的英國算得上最強,那爲什麽英國那麽快就被美國奪走了光環?
美國有3個優勢超過了英國:
首先,美國的制度比英國強,雖然都是資本主義,但實質上還是有區別的,英國屬于文明順延發展所得,而美國是突變出來的國家,雙方的不同就是對資本主義的認可程度存在差距,英國發生了和平的保王與倒王運動,不過問題是雖然實現了和平變革,但王權仍有殘存,這種殘留是軟性的,是類似于道德或者不成文的社會約束,如果簡單說就是門第之限。美國是一個新興之地,到處都在投資建設,到處都需要資本,宛如資本的樂園。
但平心而論,這個優勢並不是最主要的,投資是有風險的,雖然門第之限擋住了一些資本的進入,可畢竟英國是最強的國家,國家信用是足夠的。
那麽第二個優勢是什麽呢?
因爲英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沒有一錘定音打敗德國,相反讓德國占了風頭,這一點是比前一個還要嚴重的問題,如果說門第之限讓一些人離開英國,那麽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以後更多的人對英國的擔心就增大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是歐洲內部的一次大洗牌,洗牌的結果是普遍的實力都在下降,德國最明顯,德國不但耗掉了資源又打了敗戰,但他攪的歐洲都在下降,法國最明顯,英國事實上也不輕,最重要的是新式戰鬥形式出現以後,一方很難快速打贏另一方,所以變成了消耗戰。
歐洲的這種下降和美國的上升呈現了一個相互交替,本就討厭的歐洲但因爲沒有投資的地方,所以只能在歐洲投資,美國的參戰讓美國的地位上升,並且打贏了戰爭,確立了一定的威信,而歐洲隨著整體的消耗,資本開始走向美國。
資本與封地權的不同就在這裏體現了,或者說這是資本主義的一個弊病,英國的封地權再怎麽變也是英國的封地權,但資本就不同,資本可以自由遊離,如果歐洲的資本堅持在歐洲呆著那麽美國不會興起的那麽快。
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民族獨立運動沒有興起,歐洲仍然有大片大片的殖民地,控制的地區非常廣泛,但是問題就是資本主義看得是資本,而不是封地權。
而資本又是社會的血液,血液被抽空了,歐洲也就必然衰落了,但這事實上還不是最關鍵的一個優勢,下面要談第三個優勢。
第三個優勢是英國衰落的最重要原因,也是美國興起的最重要原因。這個原因就是歐洲已經處于侵略體系的下坡了。
對于歐洲來說殖民地已經分完了,而相互之間控制的程度不同和利益分配不同是歐洲展開大戰的根本,但問題是展開大戰只是相互消耗了資源,對資源進行了一次重分配,卻沒能增加資源,而美國就不同了,美國一直處于擴張中,也就是說侵略體系正在運作,正處于一個上升期。
這才是歐洲衰落真正的原因,歐洲已經再也無法找到可以讓自己再次升起的地方,而通徹歐洲自己文化的歐洲人,自然明白這個道理,此時日漸強盛的美國就自然贏得了青睐。
紐約戰勝了倫敦。
但紐約也爲自己迎來潛在的危機。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67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 頁 9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日 9月 04, 2016 9:12 am

158.美國經濟(沸騰的華爾街)
爲什麽我一開始不談股票,要留到這裏談呢?理由也非常的簡單,因爲在一戰後到美國經濟大崩盤前的這一段時間是股票最沸騰,最瘋狂的時間。是最能看清整個問題的階段。也是可以看清股票這種預期經濟産物興與敗的過程。
造成這種瘋狂的最主要原因是歐洲的衰落麽?
事實上最主要核心就是歐洲已經走在侵略體系的下坡路上了,這一點是美國可以發展的關鍵所在,並産生了一個相對和平的時期,在這個相對和平的時期,美國得到了發展,而股票和期貨的出現給了美國非常好的機會。
股票的初衷就是預期經濟的一種自然産物,是資本主義的進化産生了預期經濟,又是預期經濟産生了股票,一個公司上市後以販賣公司股票吸引投資,然後利用吸引到的投資發展,然後回報給投資人利益,這本是股票的最大意義所在,那麽爲什麽股票會失控,或者說爲什麽會扭曲呢?
理由很簡單,就是預期經濟本身的問題,人們都想賺錢,賺錢本身不是錯的,但人們總是想要更快,更多的賺錢,這也沒什麽難理解的,比如投資1年可以賺錢100美元,但你會不會覺得太慢了?
會不會去想半年就可以賺100美元呢?會不會去想1個星期就100美元呢?1天,半天,1小時,1分鍾,會不會去想從賺100?變成200?會不會變成300?這其實和地主那雞生蛋,蛋生雞的利滾利思想沒什麽不同的。
所以使得人暴走的不是錢,也不是股票,而是人的心,人人都想預期變快,都想預期的更多,爲了達到這一點就會進行選擇,爲了能賣出股票,能吸引更多的投資,上市的公司就會給予更多的利益,和更好的預期。
股票市場就此形成了,如果從一個更大的角度上說,紐約與倫敦之間的競爭就是一次雙方對預期的競爭,一時間倫敦沒有紐約更吸引人了,于是人們紛紛轉向紐約。
在沸騰的同時,問題正在發展,美國事實上給不了那麽多的預期,確實美國強大了,美國參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美國正在迅速的成爲工業國,但美軍並沒有在戰爭中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況且當時的征伐也已經到了極限,美國確實到了很多錢,贏到了很多關注。並且是高樓大廈平地起,小區別墅遍地生的地步。
美國精神,美國夢正在狂熱的發展,但問題也開始催生了,我認爲對當時最好的比喻就是美國像水中的天鵝,在水面上是看起來很美的白天鵝,慢悠悠的在水面上遊著,姿態優美,但是在水下是兩只腳不斷的蹬著腿,那時候作假,僞造都是家常便飯。
既然是預期經濟,那麽自然就會嚴格的按照預期經濟的路徑發展,這也是爲什麽我喜歡研究曆史的關鍵,不管是造假,還是僞造,還是各種各樣讓人想不出的“聰明手段”其目的都只有一個,那就是賺錢,股票給了當時的人們無限暢想。但無論怎麽做都似乎逃不出整個路徑,前面還有事情在等著他們。
美夢似乎成真了,只要買股票,就可以賺的盆滿缽滿。就在美國人暢想著美好生活的時候,一股暗流正在湧動,並最終讓他們的美夢成了噩夢。
美國的大股災來了。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67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 頁 9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日 9月 04, 2016 9:13 am

159.美國經濟(黑色星期二)
美國當時股票火熱到什麽程度?
那真是人人炒股,都在談論股票,甚至股災後還誕生了一種理論,就是說連擦皮鞋的小工都在談論股票的時候,股票就距離崩潰不遠了。
那麽爲什麽股票會崩盤,其實看過前面文章的人已經非常清楚了,因爲預期經濟到了轉頭向下的時候,這個過程無法逆轉,因爲投資人想要更多的預期,被投資的公司也已經到了就算是作假都無法再繼續的地步了,預期本身已經超過了收益太多,給不了了。
另一股湧動的暗潮也在燈紅酒綠背後悄悄運作,那就是歐洲的力量,確實第一次世界大戰給歐洲帶來了衰落,可衰落的是法國,德國。
唯有英國失去的只是威嚴,或者說英國失去了世界霸主的地位,人們對于紐約的信心超過了倫敦,導致了大批“歐洲”資本流向美國。
資本是一把雙刃劍。
有很多人懼怕資本,感覺資本是洪水猛獸,一聽“熱錢”一詞就反感,感覺那些人就是來騙錢的,但事實上,從古至今資本都是存在的,重要的不是熱錢,而是國勢。資本爲什麽抛棄了倫敦?
因爲倫敦的地位下降了,而紐約的地位上升了,所以資本去了美國,表面上看是錢的問題,而事實上是國家本身的問題,倫敦已經開始走下坡路了,那麽人們逃離又有什麽錯呢?但問題是資本就會一直釘在美國麽?或者說美國就能繼續保持擴張麽?
所以最關鍵的問題不是資本的善與惡,資本是流動的,就像水,如果懼怕水把水置之門外,那麽只能導致內部幹枯而死,如果肆意放水入內就會被洪水淹沒,所以善于治水,善于用水才是正途。
沒錯,美國擁有了吸引力,美國夢也好,美國精神也好,都在不斷的膨脹,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和平時期裏,美國還有什麽值得稱耀的斬獲麽?
沒有。
所以資本離開了歐洲是因爲歐洲的預期經濟走下坡路,到了美國以後把美國頂到預期經濟的頂點,但美國也沒有繼續擴張的地方了,所以他自己也就跟著到底了,再說了英國能就這麽咽下這口氣麽?
不能。
當紐約沸騰到瘋狂的時候,聰明人也好,暗流也好,都在逃跑,因爲沒有人能再提出新的預期了,那麽就只能掉頭向下,那種場景可以說是讓人害怕的。
顯示板跟不上股票下降的速度,所有人都在抛售,擠兌,可惜一切都太遲了,美國股票大崩盤了,資本一旦逃跑,就如同人失去了血液一般,昨天還門庭若市,今天就人去樓空,美國經濟遭受重創。
那麽美國就這樣了?
有一個站出來提出了新政,這個人就是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67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 頁 9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日 9月 04, 2016 9:13 am

160.美國經濟(羅斯福新政)
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在美國曆史上絕對創造了一個奇迹,那就是連續4屆總統,絕無僅有的一個人,他是較爲關鍵的一個總統,將會慢慢的對這個風雲人物進行梳理。
羅斯福接手美國的時候,正是百業蕭條,經濟困難,資本外逃的時代,那麽爲什麽羅斯福新政能夠改變局勢,能夠使得美國再次強大呢?
我認爲有兩個關鍵因素決定了這個結果。
第一個關鍵因素是美國的南方,在前面的敘述中,我對謝爾曼的戰術有了一點介紹,謝爾曼把美國南方打了一個遍,更重要的是他破壞了很多基礎設施,沒有基礎設施,又沒有了奴隸的支持,所以南方的經濟一蹶不振。
表面上之後的南北矛盾減小的,但北方爲了壓制南方,一直沒有對南方進行大規模的重建和投資,而羅斯福新政的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打破了南北的隔閡,試圖整合南北,而爲此做的努力和大規模的建設,就是美國吸引力恢複的第一個關鍵。
第二個關鍵因素是歐洲輪罩在不確定性中,蘇聯和德國的新思想崛起開始讓社會主義風潮在歐洲興起,德國納粹式的社會主義帶有一種偏激和極端的族權傾向,而蘇聯共産主義式的社會主義帶有一種解放下層民衆打垮資本主義的風潮,兩股力量都不可小視,尤其是在蘇聯的共産主義由于成功引發革命,其影響力讓歐洲其他國家也都紛紛出現共産主義的思想,這讓資本本身處于一種驚恐中。
不知道哪一天就又打起來的風險或是那一天下層被壓制的民衆就要揭竿而起,讓剛剛回到歐洲的資本,又開始再次轉向美國,這是美國吸引力恢複的第二個關鍵。
羅斯福的新政一方面是建設上的,一方面是制度上的,那麽爲什麽先說建設和歐洲的局勢呢?因爲當時的歐洲不穩定是最主要的問題,假如歐洲局勢就此穩定,那麽很可能出現一次反美聯盟,但歐洲內部的不穩使得歐洲紛亂成了主流,這種紛亂讓資本再次選擇美國,而羅斯福打破南北僵局,新建設本身如果沒有整個大局勢的支持,那麽不會成功。
所以我認爲歐洲的紛亂拯救了美國,歐洲整體作爲世界的核心的趨勢被打破,才使得資本走向美國。
事實上羅斯福在制度和政策上都偏向于社會主義,只是嘴裏還喊著資本主義,在羅斯福時代制定了很多法令都是偏向“幹預”市場的,我們總是聽美國說不得“幹預”市場,自由經濟什麽的,在羅斯福時代基本上都是進行“幹預的”。也就是說羅斯福讓政府的權利增大了,在這種增大的背景下建立一套社會保障體系,爲後面的美國經濟大繁榮制造了條件,但以後還要細談。
爲什麽羅斯福在制度上的改變要最後說,並且不是最關鍵因素呢?
這一點我自己反複推敲,並最後決定這麽寫是有我自己的理由的,首先美國的資本主義大方針在此時有了一些改變,那就是政府的權利上升了,可這個上升是有條件的,也就是因爲因爲大股災的到來,百業蕭條,在這個背景下做到的,但我認爲美國距離社會主義最近的人是漢密爾頓和林肯。
而不是羅斯福,雖然羅斯福的政策看起來最像社會主義,但羅斯福之所以可以實施新政最重要的前提和歐洲出現空想社會主義是一樣的,那就是資本大量湧入美國,使得資本的充足造成了假象,所以究竟是制度造成的,還是資本造成的是非常值得研究的。
我認爲歐洲也好,美國也好,都曾經一度造成了僞社會主義的假象,看起來是社會主義,但達成這種假象是因爲資本過于充足所致的。
所以美國對南方的開發是給預期經濟新的發展方向,另外歐洲的局勢動蕩是造成資本流向美國的最關鍵因素,但請記住,美國沒有壓制族權的鑰匙。
不管羅斯福距離社會主義有多近,沒有鑰匙就無法打開新的大門,最終就一定要退回去,這個大規律是存在的。
羅斯福成功了,美國的新政爲美國帶來的是新的活力,而不是根本的改變,爲以後的衰落留下了隱患,但不管如何,時代都要繼續發展。
那麽美國是怎麽看待二戰的呢?又是怎麽布局考慮的呢?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67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 頁 9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日 9月 04, 2016 9:13 am

161.二戰中的美國大戰略(爲何盛行孤立主義?)
一戰和二戰有什麽區別,雖然看起來都是世界大戰,但一戰主要是歐洲利益之爭,而二戰主要是世界格局之爭,一戰結束以後是一個新思想迸發的時代,走下皇權和崩潰了的各國帝國們都開始走向新路徑,而美國自然不能獨善其身。
不管是德國式的激進,還是蘇聯式的新勢力,亦或是保守的英國,都躍躍欲試的要較量一番,那麽爲什麽美國走向了孤立主義?
我認爲這是美國的一種戰略,是美國想要爲自己贏得更大發展的一種思想,二戰中一個非常值得關注的要點就是美國是因爲珍珠港事件參戰的,那麽爲什麽美國的注意力轉向了亞洲,卻沒有首先在歐洲參戰呢?
美國吸取了一戰的教訓。
確實一戰是美國在歐洲參戰了,但打了半天歐洲還是歐洲人的歐洲,美國雖然得到了好處,但很快就引發了新的問題,對于美國來說參與歐洲問題,很難真正的把觸角深入歐洲,相反自己也只是進行了消耗,如果不能打開歐洲的大門,那麽很快紅利就會消失,所以美國轉向了亞洲。
在亞洲主要有兩個國家,一個是中國,一個是日本,到底是支持中國,還是日本?是美國值得思考的問題,不難看出日本的野心,但此時的中國也在激烈的發生著變化,中國內部興起的兩個新勢力,一個是TG,一個是中國國民黨。
蘇聯自然是先支持的TG,而美國開始拉攏中國國民黨,蘇聯的日漸強大讓美國非常擔心中國走向共産主義,一旦中國和蘇聯聯盟,那麽整個歐亞大陸的實力就將改寫,所以拉攏國民黨是美國的意願,長久以來很多人認爲不管是國民黨,還是TG都是外國扶持的傀儡,我認爲這種說法是錯誤的。
中國是一個超級大國,就算被打敗了也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不管是誰勝出最後都有資格在蘇聯和美國之間選擇,蘇聯和美國都只能是拉攏中國,想要控制中國的可能性幾乎不存在,另外不論是美國還是蘇聯都不具備時機,蘇聯剛剛經過大清洗才穩定局勢,德國人就要殺上門來了,而美國當時也是金融大崩潰,不可能出兵中國,所以兩者都是拉攏,而無法做到控制,以後細談具體問題。
對美國來說,美國想要在亞洲打開新的突破口,他需要機遇,這個機遇就是需要有人打亂局勢,而日本給了美國機遇,美國需要的預期經濟有新的擴張點,如果參加歐洲的戰爭,打完了也只能是得到一瞬間的好處,然後就又陷入到大崩潰的道路上,也就是說美國在二戰前也已經沒牌可打了。美國不能自己主動和歐洲交惡,因爲如果那樣的話,很可能造成自己的消耗,和反美同盟的建立,費力還不討好,沒必要那樣做。
所以他需要新的突破點,那就是亞洲。
如果日本進行擴張,那麽最好日本能像中國和東南亞進行擴張,尤其是東南亞,因爲東南亞當時還是被歐洲控制,如果日本把東南亞的歐洲勢力打走,那麽美國就可以通過打敗日本來獲得新的擴張點,也就是美國要控制北美和亞太,如果能做到這一點就可以進行新的擴張。
而歐洲的戰爭一旦爆發,那麽歐洲只會進一步的消耗,歐洲一旦進一步消耗,那麽美國就會更進一步的吸引資本。
爲了達成美國的戰略,美國開始走向了孤立主義,孤立主義讓美國顯得是世外之地,是資本的樂園,美國在等著戰略的成熟,然後再殺出去擴張。
美國盛行孤立主義的最關鍵就是等待時機。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67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 頁 9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日 9月 04, 2016 9:14 am

162.二戰中的美國大戰略(美國的亞太戰略)
我想要支持我的論點就必須有靠得住的證據,然而這個證據我認爲是十分靠的住的,那就是美國對中國的態度,在抗日戰爭中美國一開始是坐觀上壁的,然後開始給一點援助,等武漢會戰後,美國開始提升援助,日本發動對美戰爭後,美國大量援助中國。
那麽這中間是不是存在著一個非常簡單的邏輯問題?
我們都知道美國爲了援助中國,建立了駝峰航線,駝峰航線的飛行難度之大,運輸物資之少都堪稱最難的航線。
一切的問題就在于此。
美國爲什麽要援助中國,這是問題的前半句,我想很多人會說美國是正義的,美國是多麽多麽嫉惡如仇,等等等,但問題還有後半句。
美國這麽費勁的支持中國,幹嘛不幹脆自己就把日本打了算了?
這恰恰才是問題的實質,一個最講利益的資本主義國家,爲了解放另一個大國,而不斷的援助著他,這不是很說不通麽?
如果說不想讓日本得到中國是一個理由的話,那我認爲這個理由是不成立的,因爲日本沒有能力吃掉中國,日本在武漢決戰時已經拼盡了全力,失敗了,在這裏不能用一種單挑的思維去看待整個局勢,在這個世界上沒有單挑一說,一但一個國家行動了,那麽另一個國家也必然行動,那麽爲什麽美國要坐視日本的膨脹而不打日本呢?反而是援助呢?
其實,答案很簡單,那就是美國希望日本去打,打的越大越好,侵占的國家越多越好,最好是去東南亞打,最好把東南亞的歐洲人都打跑了才好,只有這樣,美國才能進入東南亞,才能繼續擴張,這就是美國的目的。
假設一開始美國看見了日本的擴張就大打出手,把日本打了,那結局是什麽?是中國加速內部整合最後變成一個大國,而占領日本不但無法成爲美國的優勢,反而變成雞肋,因爲日本是守不住的,很快就能被大陸攻進去,就算沒有攻進去,也只是形成了相互消耗,東南亞還是歐洲的地盤,等于美國先打了日本,那麽利益是最小的,而且還有白做工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如果無法完成拉攏中國的目標,那麽中國到底走向哪裏美國就難以把握。所以美國沒有這麽做。談的更加深入一點的話,如果TG勝利了,那共産主義勢力就必然大增,那麽美國內部就會産生問題,因爲美國也有可能産生GCD,所以美國要支持國民黨。
論實力日本不能和美國打,因爲日本是一個海洋國家,而整個東南亞和太平洋和東亞,除了中國大陸以外都是以海島鏈接的,一旦失去了制海權,那麽不管有多少“精兵強將”都只能坐以待斃,這對于“物資主義”的美國來說,只要拼命的造艦和造飛機,爭奪下海洋控制權,戰爭必然勝利,日本連中國都無法征服,就更不用說能同時打著中國又打美國大陸了,所以美國穩賺不賠。
吃定了日本。
這麽看下來的話美國需要幾個條件,如果這幾個條件能夠滿足,那麽自己就可以大打出手了,首先中國不能戰敗,這一點是最關鍵的,如果中國戰敗了,那日本就不需要別的地方了,其次中國要和日本形成戰略上的相持,戰爭演變成消耗戰,這樣缺少資源的日本一旦被美國中斷了資源供應,必定尋找資源,那麽東南亞就是他的目標。第三,日本要先能夠打贏東南亞。日本越多打下一個地方,一個國家,日後美國的擴張就越寬闊。
所以一開始,美國並不怎麽援助中國,美國需要中國在一開始戰敗,然後日本打進中國以後就算是出不去了,就開始援助中國,中美之間的合作一開始日本就感受到了壓力,等日本到了進退維谷的時候,美國突然中斷了日本的貿易。
這時候日本只有兩個選擇,要麽繼續和中國打,要麽打占領太平洋,前一個選擇幾乎沒有前途,因爲一方面美國開始援助中國,假如日本裝看不見美國的援助,那麽不管勝敗,戰爭都會持續,而日本已經沒多少資源了,日本就只能铤而走險的去打太平洋。
日本開始一步步的走進了美國的大坑中。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67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 頁 9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日 9月 04, 2016 9:14 am

163.二戰中的美國大戰略(制裁日本與再談南京大屠殺)
寫到這裏基本上就把中國的戰略和美國的戰略基本寫清楚了,而且對于日本的戰略也有一個清楚的介紹,中美之所以能達成合作,最重要的就是日本的欲望。
日本欲望的膨脹初期得到了東北和華北,我認爲松井石根在整個過程中起到了一個很關鍵的作用,那就是他直接引發了南京大屠殺。
這裏就將再次分析南京大屠殺,南京大屠殺的爆發徹底的改變了局勢,這種改變最關鍵的意義在于,松井石根報了他的私仇卻不顧國家的利益,爲何日本要打上海,爲的就是遙指南京,當戰爭達到不利的時候,圍攻南京逼蔣介石投降,投降並不是要拿下中國,而是要蔣介石簽城下之盟。
而當松井石根在南京做出了駭人聽聞的大屠殺以後,戰爭就從中日利益或者地位之爭上升到了死戰,日本就喪失控制上海遙指南京這一步關鍵的棋,相反蔣介石也失去了投降的可能,因爲當時的蔣介石合法地位來源就是抗日,如果抗日那麽就可以舉起民族大義的“義旗”來,這樣他與地方軍閥之間的矛盾就可以緩解。
所以,蔣介石如果和日本簽喪權辱國的條約,那麽蔣介石的合法地位馬上就會失去,到時候不要說TG,就連軍閥都不會饒了蔣介石,桂系也必然要取而代之,蔣介石看得出利害關系,沒有和日本停戰,反倒是繼續作戰,這樣日本追求停戰的夢想就沒有。
武漢決戰一打起來中國人用屍山血海擋住了日軍,日軍沒有得到真正的勝利,相反失敗了,這時候在自己已經占領的地方,尤其是在華北TG的聲勢也越來越大,無法打贏正面的決戰,又無法抑制TG的發展,日本陷入了進退維谷的尴尬境地,此時繼續發動戰爭前進已經心有余而力不足了,如果退出占領的地區,那麽中國人一定追上來,那麽用損失得來的地盤又等于是拱手送人,所以日本就是這麽陷入泥沼之中的。
就在這個日本左右爲難的關鍵時刻,美國決定釜底抽薪終止了美日貿易,貿易一中斷日本就必須被迫做出選擇,原本中國尤其是東北是完全有能力供應任何所需的戰爭資源,石原莞爾的戰略也沒看錯,但石原莞爾沒有看錯中國,也沒有看錯大局,卻唯獨看錯了自己,也就是他打開了欲望的大門,卻還想輕易的關上,這就不可能了。
這時候日本失去了繼續戰爭的資源,又發現美國在不斷的供應戰爭資源給中國,如果這種情況不斷的繼續,那麽日本就一定會輸掉戰爭。
所以日本就決定孤注一擲,開始啓用海軍的計劃,想要擊潰美軍,事實上日本並不缺少對美國的研究,日本海軍也一直是日本的寵兒,日本陸軍相反倒是個後娘養的,連衝鋒槍都不給生産。
日軍坦克更是一種類似玩具一般的東西,在歐美蘇的眼裏,日軍的坦克只要用自己的坦克去撞我估計都能撞壞,但陸軍的戰果卻最大。
可日本海軍決定铤而走險了,這完全中了美國的圈套。
試想,美國爲什麽要從東南亞運輸資源給中國,還弄的好像只能從這裏運輸一樣,說白了,就是讓日本人去打東南亞,只要打了東南亞,那麽才能把歐洲的勢力打跑,自己才能取而代之。
日本人上鈎了,太平洋戰爭就此開始。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67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 頁 9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日 9月 04, 2016 9:15 am

164.太平洋戰爭(春潮樓裏的花花公子)
吉川猛夫是一個不得不提的人,他被派去了夏威夷,目的很明確,去做一名間諜,一踏上夏威夷的土地就被美國人盯上了,這他知道,于是每天他要做的事情就是去“春潮樓”裏醉生夢死。
吉川猛夫不愧是一名精明的間諜,他很快摸清了珍珠港裏美軍的軍事情報,出色的完成了偵查任務,爲日軍偷襲珍珠港提供了不可或缺的重要情報。
也許當我說到這裏,很多人都會覺得吉川猛夫是一個精幹的間諜,現實版的日本007,然後你只要簡單的想一想,你就發現這整個故事存在很多問題。
對很多人來說日本偷襲珍珠港是日本挑起的戰爭,仿佛把沈浸在歌舞升平中的美國強行拖下了水,但只要從一個更高的角度去看這個事情,你就會發現,珍珠港只不過是一個更大的“緬因號”罷了。
局勢其實已經非常清晰了,美國爲什麽要幫中國?
因爲美國想要中國偏向自己,那麽美國又爲什麽從東南亞運輸物資給中國?
因爲美國希望日本能打東南亞,只有東南亞被打歐洲勢力被趕跑,那麽美國才能真正的替代他們。
那麽美國會想不到日本可能突發奇想的要襲擊珍珠港麽?
只要耐下心裏就會發現,日本一定要偷襲珍珠港,只要簡單分析一下就可以判斷出這一點,首先東南亞說起來是一個非常大的地方,他由大片大片的島嶼相互連接,最主要的要點自然是馬六甲海峽,那麽對于日軍來說有幾種選擇呢?
一種選擇是按部就班的攻伐,首先向南進入南海,然後進攻菲律賓,然後是繼續南下的印尼,馬來西亞等國,這種方式最正統,但東南亞不是沒有勢力的,歐美勢力的存在擋住了日本的步伐,而占領東南亞諸國就能夠打敗美國麽?
如果認爲能的人都沒有懂海軍,或者海戰,海戰並不是以占有通道,土地,隘口爲主的,那些是陸戰的要點,所以用陸地的戰略去看日本的行爲是不行的,但相反只要是看清海戰的主要目標就可以看清日本了,海戰是以控制海權爲主的,而想要控制海權最重要的就是艦船。只要能打垮對方的艦隊,對方就算在某一個島上擁有強大實力,也如同是甕中之鼈。
所以是該選擇一個島一個島的征伐容易?還是選擇先打垮對方的艦隊,把這些島都變成死島,把他們都困死容易?
不用想也是後者,因爲一旦選擇前者,不但無法快速解決問題,相反會把自己扔在坑裏,理由非常簡單,如果敵人的島可以得到增援,那麽島嶼就變成了一個個小要塞,要一個個的打垮要塞難度非常大。
說白了吧,日本打中國都費勁,更別提美國了,對于日本來說要麽一錘定音,要麽持久戰敗,追求速戰和決戰是日本這個國家必然追求的選擇。
這樣分析下來,還會覺得偷襲珍珠港是多麽奇妙的事情麽?
如果日軍不偷襲珍珠港轉向打東南亞,那麽美軍會參戰,如果打珍珠港美軍還是會參戰,而我們的那位吉川猛夫送回來的情報顯示,美軍大量的軍艦都停在港口裏,如果一旦開戰,那麽戰艦很可能四散出擊,一旦四散出擊,進攻東南亞就會變得困難重重,因爲美軍可以一個島一個島的陪日軍慢慢打,而日軍就沒這個實力了。如果日軍什麽都不做,結局就是自己戰爭資源枯竭,被美式裝備武裝起來的中國軍隊打敗。
所以只有選擇打珍珠港是最實際的。
在日本人看來,如果打了珍珠港並能消滅對方的主力艦船,那麽美軍就會失去制海權,在東南亞的軍隊就無異于等死,拿下東南亞就會容易很多。而東南亞有日本急需的戰爭資源。只有這樣才能有機會和美軍一搏。
一場海上的大潮就要開始了。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67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 頁 9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日 9月 04, 2016 9:15 am

165.太平洋戰爭(解析“虎虎虎”)
我想很多80後的朋友都有記得小時候看過一部電影,其中對偷襲成功的暗號“虎虎虎”一定會印象深刻。
二戰中的偷襲珍珠港是非常具有分量的一次戰鬥,過程並不複雜,日軍組成了航母編隊偷偷駛向可以攻擊珍珠港的區域,然後放出飛機攻擊了珍珠港,美軍損失慘重,損失了飛機,艦船和大量的士兵。
但其中油庫,修船塢等港口設施沒有受到任何襲擊,那麽爲什麽日軍要這麽做,理由很簡單就是爲了去打掉對方的艦隊,讓美軍失去制海權,然後可以入侵東南亞。
以上爲普遍對偷襲珍珠港的分析,以下爲我的分析。
首先,整個事件都有一個關鍵核心,是什麽呢?
日軍爲什麽要去襲擊珍珠港?就港口價值來說確實珍珠港價值很不錯,但是,既然是襲擊珍珠港,那爲什麽作爲港口最重要的港口,油庫,修船塢等港口最重要的設施沒有被攻擊呢?
所以日軍的目標不是珍珠港,而是珍珠港裏一排一排碼放整齊的軍艦,這就是整個事件最詭異,最爲不合理的一點。
軍艦停在港口裏這沒什麽大不了的,但不合理的是,爲什麽珍珠港裏有那麽多的軍艦,似乎軍艦就是爲了讓人打一樣停在那裏,不管是美國自己的情報人員,還是盟國,比如中國,蘇聯,英國,都已經偵查到了些日軍要對美軍動手的“迹象”。並且想要達成偷襲珍珠港本身就並不容易。
想完成偷襲珍珠港必須完成以下的“必要”條件:
1,日軍有襲擊的能力,這一點沒什麽問題,日軍看准了航母的價值,2,日軍能瞞住美軍的視線行駛到能攻擊珍珠港的區域,這一點就很難了,雖然日軍做了各種各樣的“工作”,但是如果說日本有吉田猛夫這樣的間諜,怎麽能保證在日本就沒有美國或者盟軍的間諜呢?作爲一場大戰,想要做到“消聲秘籍”已經很難了,3,美軍必須要毫無警戒的把軍艦都放在港口裏,這一點也做到了,襲擊的時候美軍還在那裏悠哉悠哉的“不知情”呢。
其實一切的條件中就這一條最苛刻,最詭異:
4,美軍需要把大量的軍艦都放在珍珠港裏,一旦日軍得手,美軍將受到重創,會在一時之間喪失海權。
偷襲珍珠港,所有前面的條件都無所謂,就第4條最難達成,如果美軍沒把那麽多的軍艦都放進珍珠港,而是分散部署的話,那麽就沒有偷襲珍珠港了,畢竟勞師遠征自己也存在風險,而如果沒有偷襲珍珠港,那日軍偷襲哪裏呢?
不管偷襲哪裏都不可能得到那之後的“空窗期”,也就沒有馬來之虎山下奉文的活躍了,就是說美軍給了日軍一次機會,一次讓日軍得到一定時間海軍控制權的機會。
那麽是不是就很有問題了?
你眼前有一個對手,這個對手的海軍正在磨刀霍霍,而你是他的頭號大敵,你知道對方要來打你,于是你把所有船放進了珍珠港,還好心的給對手停好了,整整齊齊的等著對手來炸。如果你說這一切都是我的臆想,那我請問一點。
美軍的航母去哪了?
作爲戰鬥力最強,在海戰中最具分量的航母爲什麽在日軍襲擊前走了?爲什麽前不走後不走,偏偏就在日軍襲擊前走了?
日軍的飛機從甲板上起飛了,飛來轟炸珍珠港,然後取得了極大戰果,這個戰果就是美軍的艦船癱瘓了。日軍贏得了珍珠港的戰鬥麽?我想是贏了,但日美戰爭必然展開,而日軍的下一步是如何呢?
目標就是東南亞,而這個目標恰恰就是美軍最希望日軍去的地方,因爲那裏有歐洲勢力。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67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 頁 9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日 9月 04, 2016 9:16 am

166.太平洋戰爭(轟炸東京與馬來之虎背後透露的信息)
就在珍珠港就要被炸的前一刻,美國居然還收到了日本給美國的一枚象征友好的徽章,後來這枚徽章被綁在炸彈上又仍在了日本的土地上。
當然這是後話,在日軍攻擊了珍珠港之後,美國人“震驚”了,日本這麽一幹幾乎所有盟國都長出了一口氣,而軸心國都倒吸了一口冷氣,德國的希特勒最不想和誰挑起戰爭?
美國。
美國向日本宣戰後,有什麽舉措麽?
有一個舉措,就是轟炸了日本,爲了報複日本美國迅速就訓練了一批能在航母上起降的B-25轟炸機班組。並決定轟炸日本。
美軍轟炸日本和日本轟炸珍珠港從戰爭的意義上來說,轟炸東京政治意義大于實際意義,但轟炸東京表明了一件事,那就是在海戰中擁有島嶼並不能護衛目標,只有制海權和艦船尤其是航母才是決定一切勝敗的關鍵。
美軍在珍珠港損失了大量艦船,但損失的都是炮艦類的船,在性能上也許先進也許落後,但從整個大戰略上來說,損失的船都是無法在海戰起到決定意義的船,日軍的大膽行動並沒有能阻止美軍,美軍依舊發動了對東京的轟炸。
被轟炸了的日軍感受到了本土被炸的危機,加快了自己進攻東南亞的行動,爲什麽馬來之虎可以如入無人之境的攻下東南亞?
爲什麽要說轟炸東京,又爲什麽在這裏說馬來之虎?
這不是很奇怪麽?這裏面又隱藏了什麽信息?
只要細細看來就能看懂,從一開始就有可能爆發美日戰爭,但是美國沒有“防備”的被日軍打了一悶棍,又“幸運”的讓航母躲開一劫,接下來看著日軍在東南亞一路狂奔,美軍不去支援東南亞,反倒是去轟炸了東京。
如果單獨看每一個事件,你會發現每個事件看起來都挺合理,可一旦把所有問題組合在一起,你就會發現,其中似乎又有哪裏不合適,這種不合適就是一系列的“巧合”組成的。
日軍占香港,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度尼西亞,控制了東南亞,一切都那麽順利,美軍在潰敗,英軍也在潰敗,其中就有後來被稱爲戰無不勝的將軍麥克阿瑟,他也就那麽灰溜溜的逃跑了。
馬來之虎的名號就這麽冠在山下奉文的身上。但反過來說日軍真的贏了麽?
當時最犯愁的其實是日軍的高級指揮員們,尤其是海軍高級將領們,比如山本五十六,山本創造了偷襲珍珠港。但山本也知道美國的實力。
日本打垮的僅僅是一大堆看起來很新很厲害的艦船,卻即沒能打沈航母,就更沒有對美國本土造成哪怕一點威脅,而以當時美國的生産力來說,美軍很快就會造成大批大批的艦船,飛機來。
從那時候結局就已經注定了,和中國一樣,日本和另一個大國美國開戰了,沒有能靠決戰打贏海戰,又沒有打掉對方的生産能力,戰爭從此進入持久戰。在整個局勢中只是看起來日軍占了上風。
說的更白了一點,美國比日本強,這沒什麽可說的,日本人打了美國臉上幾個耳光,占了歐美在東南亞的地盤,但美國可把能殺人刀抽了出來,等著殺人呢!日本占了面子,可美國在後面等著要他的命呢,並且日本幫美國打了美國最想打卻不能打的東南亞,真正最得利的人是美國人,而不是日本人,轟炸東京就是一個警告。更大的狂潮還在等著日本。
這時候,在重慶一個人他非常的煩惱,因爲他做了一件肮髒事,這個人就是蔣介石,他既煩惱,又興奮,因爲一場新的戰爭即將開始。
他派出了中國遠征軍到東南亞參戰。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67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 頁 9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日 9月 04, 2016 9:16 am

167.皖南事變
蔣介石很煩惱,在武漢決戰後只要是大戰略家就一定能看得明白日本已經陷入被動了,日本人已經不再是大患了,並從這裏開始蔣介石的主要矛盾又回到了中國內部的這些老對手們。
那麽爲什麽會爆發皖南事變?
在一個大的環境上來看日軍的戰敗只是時間問題,只要美國參加戰爭,那日本肯定會失敗,所以蔣介石非常希望在這一時間內調節內部的矛盾,爲之後的事情做“准備”,這個事情不用想也知道是打內戰。
對蔣介石來說,對手有三大類:TG,軍閥和桂系。
蔣介石通過抗日戰爭已經贏得了很優勢的地位,但蔣介石無法容忍TG,軍閥也好,桂系也好,和蔣介石比都起來處于下風,而只有TG是蔣介石最大的敵人,因爲軍閥基本上沒有國民黨軍強,桂系沒有好機會也不會跳出來反對蔣介石,不聽蔣介石號令的就是TG,TG不但在華北的日占區站住了腳跟,更是在南方擁有一只部隊新四軍。
不讓TG進一步擴大是蔣介石的目標,也是他的心頭大患,所以蔣介石要對新四軍下手了,這是蔣介石做的一個很錯的事情,搞過一次四一二了,爲什麽還要再搞一次呢?
從表面上說,TG反對國民黨,兩黨之間走的路線基本上是不能相容的,打了那麽多年內戰了,就算戰爭結束也未必停下來,畢竟兩黨代表的利益是相互矛盾的。
從更深層次上說,TG存在的地方明裏是蔣介石的威脅,但暗地裏那些對蔣介石臣服的軍閥和桂系和甚至國民黨嫡系都是蔣介石本身的問題。
對蔣介石來說,他是官權的領袖,但他可不是皇帝,爲什麽官權總是立不住,總是最後要偏向民權或者皇權呢?我之前也已經說過了,因爲中國的行爲論和官權的特性都存在一個問題,一個是控制力極容易瓦解,一個是官權本身的不穩定,官權的不穩定是對族權而言的,官權帶有容他性,可以吸引大量的不同的人進入這個系統裏。
所以對蔣介石來說,TG在發展,軍閥,桂系,嫡系也都在發展,這是引起蔣介石不安的核心,TG的實力很強,並不容易打敗,越是這樣對蔣介石來說就越是忌憚,好不容易TG自己走到北方了,現在在南方本來已經成死灰的遊擊隊,居然又聚攏起來了,這對蔣介石來說絕不可以接受,爲什麽呢?
因爲蔣介石做的事情都很下做。
不管是抗日戰爭,還是之前的反圍剿,蔣介石都沒有能真正的建立起他的向心力,相反都只是用實力壓制軍閥和反蔣勢力。在圍剿中蔣介石用圍剿策略壓制軍閥,但毛澤東用四渡赤水打出了包圍圈並且決定北上,雖然南方軍閥臣服于蔣介石,但南方軍閥和蔣介石之間的關系並沒有好轉。
到了抗日戰爭時就更甚,蔣介石自己希望別人多流血,他自己少出力,爲了民族也好,爲了大義也好,軍閥們打了,但並不能說軍閥和蔣介石的關系變好了。
相反,更壞了。
請記住一點,蔣介石每過一段時間每做一些事就都會惡化他與軍閥之間的關系,所以雖然新四軍沒多少人,但蔣介石怕其他用人新四軍做他的文章,如果在南北都出現了TG的勢力,那麽在將來就會增加變數。
于是蔣介石要求TG軍隊北上走人,但蔣介石能讓他們真的走了麽?
此時在北方TG雖然站住了腳跟,但是對于新來的軍隊自然是多多益善,而蔣介石也不傻,如果新四軍真的北上等于是如虎添翼,既不能讓他們北上,又不能讓他們呆在南方,那怎麽辦?一個字:
殺。
皖南事件爆發,新四軍幾乎損失殆盡,蔣介石心滿意足了,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新四軍的損失讓蔣介石和軍閥之間變好了麽?
更壞了。
而且蔣介石的地位開始動搖了,所以蔣介石急需一次轉機,機會來了。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67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 頁 9 Empty 回復: 真的很博通 - 漫談中國近代史

發表 由 lung 周日 9月 04, 2016 9:17 am

168.中國遠征軍(各國的目的)
蔣介石自從幹了皖南事變這件事以後就一直很煩惱,他的地位又出現了動搖,來自國內,國外對他的指責和冷嘲熱諷就沒有中斷。蔣介石非常需要一個機會,好扭轉他的形象,而日軍和美國打起來後他心中的一塊大石頭算落了地。
因爲只要美國參戰,那麽日本戰敗也只是時間問題了,但日軍迅速的向東南亞進軍又不得不讓蔣介石揪心起來,這到底是他的機會,還是他的災難呢?東南亞一旦被日軍占領,那麽蔣介石從美國那裏得到援助的通道也算就此中斷了。
滇緬公路對蔣介石來說猶如他的生命線,但對蔣介石來說滇緬公路即便失去日軍能繼續攻擊麽?從理論上說不能,可畢竟蔣介石也不能冒險,國與國的關系是非常微妙的,如果美日達成了協議,很有可能把蔣介石抛棄,所以蔣介石要打。只要戰爭在持續,那麽日軍的籌碼就會一天比一天少。
另外出兵海外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選擇,尤其是對蔣介石來說,當時的中國和他自己,在世界上的地位都很低,尤其是蔣介石總想消滅他競爭者這一點讓他在國際上也沒什麽好名聲,並且當時的世界是不承認中國起到關鍵作用的。
所以蔣介石要出兵,只要能取勝,不但能扭轉他自己的不利處境,更能確保他的地位,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中國遠征軍打敗日軍能爲他帶來政治上的大紅利,又能確保滇緬公路的安全,爲自己在軍事上提供支持。
蔣介石對參加遠征是非常看重的,也是非常期待的。與之前的消極相比,這次他是積極地主動的。
對于英國來說就是複雜的了,局勢非常的不樂觀,表面上中美都是盟軍,但誰都明白,誰打日本人也不會白打,一旦自己被打出局,那再想回來就很難了。這個簡單的道理我想不難分析,所以日軍也好,中國軍隊也好,美軍也好都是英軍潛在的敵人,只是中美的軍隊不向著英軍開火罷了。
當時的英國也已經沒有能力保護亞洲的利益了,英國的強項是海軍,但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主要戰場都是陸地,由海轉路的過程讓英國失去了其海上霸主的雄風,以至于在亞洲經過不怎麽激烈的日英海戰後,英國就喪失了制海權,沒有了制海權接連失敗也就不足爲奇了。
那麽英國爲什麽在整個戰爭中顯得毫無鬥志呢?
一來本身英國人對殖民地就處于一種壓榨狀態,對他們來說殖民地的土地並不是自己的土地,而來當時的英國人在亞洲等于是遠放邊疆了,對他們來說對英國本身的忠誠正在減少,對于保護別人的土地更是沒興趣,第三對英國來說丟失了東南亞是英國的底線,英國真正要保住的就是印度。只要印度沒有失去,那麽英國就還能設想控制海上交通線,但隨著美國的崛起,這種設想也付之東流了。
緬甸爲什麽成了各方爭奪的焦點?
首先緬甸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地方,他守護著東亞和西亞的門戶,畢竟從喜馬拉雅山脈進入中國腹地的可能性較低,所以緬甸的作用就顯現出來了,對于日軍來說如果能夠拿下緬甸,就切斷了東西方之間的聯系,他就能夠全力與中美軍作戰。
再者日軍如果能切斷緬甸的滇緬公路,就能讓自己在中國的軍隊減輕一些負擔,因爲失去了滇緬公路的蔣介石就更不願意發起進攻了,這樣日軍可以減輕自己的壓力,對當時的日軍來說在中國戰場上已經形成了相持,必須減輕中國給日本的壓力,才能全力與美國一戰。
就這樣以中,日,英,美爲首的勢力開始在緬甸這個戰場上角力。
lung
lung
Admin

文章數 : 26067
注冊日期 : 2009-07-12

回頂端 向下

8頁(共12頁) 上一頁  1, 2, 3 ... 7, 8, 9, 10, 11, 12  下一步

回頂端


 
這個論壇的權限:
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