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ggundam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沈旭暉2010(1月至6月)文章

1頁(共3頁) 1, 2, 3  下一步

向下

沈旭暉2010(1月至6月)文章 Empty 沈旭暉2010(1月至6月)文章

發表 由 Admin 周六 4月 06, 2013 2:56 pm

東亞運餘波之「濱下武志腹地」篇
【咫尺地球】東亞運結束後,香港再提出申辦亞運。假如香港能通過舉辦亞運,證明自己依然是亞洲中心,那也不失為正面傳訊。問題是,香港舉辦東亞運時,原來也是證明自己是東亞中心的契機,這信息卻不能廣泛傳達。直到比賽進行,東亞運在市民心目中,還只是以「次級亞運」姿態出現。要了解香港何以是舉行東亞運的最適合地點,我們不應只閱讀官方文件,還得參考日本漢學家濱下武志的著作《香港大視野﹕亞洲網絡中心》。

八大腹地造就香港價值

濱下武志一直以「網絡社會」這個非國家面向研究東亞整合,避開了不少政治地雷。他對中國古代朝貢體系的重新解讀、對琉球群島歷史演化的國際分析,都是一家之言;當他以同一方法論研究香港,也顯示了一般學者沒有的視野。例如他認為香港的價值,在於它擁有由橫跨東南亞到東北亞的八大腹地﹕

1.華南往華中的沿海地方;

2.廣東南部眺望珠江三角洲地帶;

3.中國西南(香港經貴州、雲南到四川);

4.東南亞北部(越南、老撾、泰國北部等);

5.東南亞半島及其島嶼;

6.南海的海洋腹地;

7.台灣;

8.日本、韓國、俄羅斯的西伯利亞、中國東北部。

根據濱下武志的研究,香港正是由於擁有上述全方位腹地,才足以衍生一系列經濟成就,亞洲都會裏只有新加坡具有同樣的國際戰略位置。

國寶級運動員賣點片面

假如我們把上述腹地放回東亞運的地理框架,就會發現香港主辦東亞運還真是實至名歸的,假如政府能用這機會宣傳香港的腹地潛能,會比純粹宣傳中國國寶級運動員訪港更有價值。

上述腹地中,與東亞運相關而最值得注意的有三個﹕

1.台灣﹕能把台灣作為腹地的城市沒有多少,因此中國通過香港切入台灣經濟體,理應成為既定戰略。問題是香港以往過分倚賴兩岸必須靠香港的政治因素,沒有注意經營台灣作為香港經濟腹地這個概念。東亞運的「中華台北隊」在香港,其實負有重啟腹地的使命。

2.關島﹕沒有多少港人把關島放在東亞大家庭內,根據上述腹地論,關島也不能算作香港腹地。但關島卻可以視日本為腹地,因此在東亞運的地緣架構裏,香港和關島就屬於非線性的「複合腹地」聯繫。那香港回歸後有沒有積極發展這類「複合腹地」呢?恐怕沒有,而這類潛能是巨大的。因此關島運動員在香港出現,具有高度象徵意義。

3.朝鮮(北韓)﹕朝鮮算是香港腹地,大概沒有多少港人想過,但同屬東北亞的日本、韓國和香港的聯繫則眾所周知。濱下武志這樣說﹕「歷史上,日本不斷利用香港的經濟作用。在20世紀初對西伯利亞、俄羅斯的大豆貿易中,從海參崴經香港向歐洲出口的數量是不少的。」海參崴、日本、香港、歐洲,這樣的路線並非不可能在今日復興,而一旦朝鮮搞改革開放,香港可能出現的中介角色,更可能變得舉足輕重。

體育盛事拓經濟機遇

因此,香港處理東亞運機遇的手法是有點浪費的,內裏不少潛力無限的信息都沒有傳遞開來。假如香港真的主辦亞運,實在應找一些國際關係學者當顧問,好利用體育配合其次主權身分,拓展地緣政治和經濟機遇,否則一輪熱鬧後又是一切如常。有朝氣的城市不應是這樣的。

Admin
Admin

文章數 : 15038
注冊日期 : 2009-07-11

http://winggundam.show5forum.com

回頂端 向下

沈旭暉2010(1月至6月)文章 Empty 回復: 沈旭暉2010(1月至6月)文章

發表 由 Admin 周六 4月 06, 2013 2:57 pm

也門反恐與冷戰遺禍
【咫尺地球】當也門忽然成為反恐熱點,輿論稱之為可能出現的美國反恐第三戰線,但在分析也門與蓋達種種淵源的同時,卻忽略了歷史上西方對催生恐怖主義的責任。

在整個阿拉伯半島,共產主義一直沒有多少落腳點,西方一直將富有產油國納為盟友,就是有個別左傾阿拉伯政府出現,大多也只提倡民族主義,不會成為蘇聯衛星國。主要的例外,就是未統一前的南也門。

美蘇冷戰鬥法 武器成日常用品

鄰近紅海的南也門一直較北也門繁榮,亞丁港更曾是和香港、新加坡齊名的世界級港口,但自從英國撤退,當時未發現石油資源的南也門深受埃及傳來的阿拉伯民族主義影響,不久部分民族主義者被蘇聯滲透,終於在1970年爆發革命,令南也門變成共產國家。在接下來的20年,也門成了東西方兩大陣營鬥法的又一場所,當地經濟社會民生深受影響,武器才變成日常用品,游擊戰也才變成基本常識。最終南北也門在1990年勉強統一,這和蘇聯臨近崩潰、冷戰即將終結息息相關。雖然也門表面上統一,但中央政府算不上強勢,部落各自為政,人民紛到鄰國當外勞或僱傭兵,蓋達不選擇這樣的基地,反而不合理了。

和也門類似的案例,還有紅海對岸的索馬里。索馬里現在淪為中央失控、海盜治天下的失敗國家,也是恐怖主義溫牀,但那裏曾在東非盛極一時,明朝鄭和下西洋時到達的摩加迪沙,至是當時的非洲國際都會。今天索馬里一片混亂,也是源自冷戰﹕它一度是蘇聯陣營的邊緣成員,後來它的鄰國埃塞俄比亞爆發共產革命,當了貨真價實的蘇聯衛星國,和埃塞素來不和的索馬里就變成美國盟友,國內軍閥都是那個時候開始冒起,直到冷戰結束,大國在當地再沒有興趣,走進來填補意識形態真空的,又是蓋達。

此外,在反恐戰爭為人熟悉的阿富汗也屬同一案例﹕要不是蘇聯入侵阿富汗,美國就不會聯合激進伊斯蘭組織結成反蘇統一戰線,阿富汗的社會失衡問題就不會積習難返,拉登也不會在阿富汗戰爭冒起,轉型成為知己知彼的恐怖大亨。假如越南不是在1970年代統一,而是在1990年代冷戰結束後才統一,沒有強而有力的政權重構秩序,越南難民就不止是難民了。

美倘強行干預 恐淪索馬里翻版

當然,並非所有當年的美國盟友今天都變成恐怖分子。重要的反而是冷戰一方面破壞了這些國家的傳統社會結構,另一方面把這些國家的人民培養成為優良戰士,他們在冷戰後難以重返原來社會、也難以為生,西方又沒有在和平時間加以注視援助,才有了今天的結果。

無論如何,也門畢竟和索馬里、阿富汗不同,也門恐怖分子和沙特恐怖分子關係千絲萬縷,甚至可算隸屬同一組織,美國要在當地大張旗鼓反恐,必然投鼠忌器。何况正因為沙特等國一直援助窮兄弟也門,也門始終比索馬里、阿富汗具有統一國家規模;促成南北也門統一的總統薩利赫更自視為阿拉伯領袖,最愛調停別國紛爭,因而得到阿拉伯世界一些尊重。美國應汲取冷戰教訓,不要再通過干涉扭曲當地政治社會狀况,否則當也門真的徹底淪為索馬里和阿富汗,進而禍及沙特,一切變成自我實踐的預言,那才是奧巴馬的噩夢。

Admin
Admin

文章數 : 15038
注冊日期 : 2009-07-11

http://winggundam.show5forum.com

回頂端 向下

沈旭暉2010(1月至6月)文章 Empty 回復: 沈旭暉2010(1月至6月)文章

發表 由 Admin 周六 4月 06, 2013 2:58 pm

曾蔭權的「香港軟外交論」
【咫尺地球】行政長官曾蔭權在去年12月27至29日到北京述職,首次在培訓國家官員的國家行政學院進行普通話演講。恰巧同一時間Roundtable在國家行政學院安排了一個公共行政課程,被安排了參加曾蔭權的演講和拍照,我作為團長得到一個發問機會,問的是香港在一國兩制框架下,可以如何協助國家外交政策。

金融安全等可和國家互補

事實上,雖然香港不能處理國防、外交,但香港在國家外交扮演角色的可能性早已被提出,例如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呂新華在2006年就曾表示,香港在國家實施「走出去」戰略以及開展能源外交等方面可有所作為,雖然內容並未詳述,這和學界新現實主義的理論框架是一致的。

曾蔭權的回應是引用哈佛大學學者約翰奈爾的「軟權力」觀念,認為香港可以進行「軟外交」。我們可概括曾蔭權的「軟外交論」為3點﹕

1. 他認為如果香港成功落實一國兩制,已是一個很重要的外交成就;

2. 他認為在金融安全、信息安全、反恐、疾病預防方法、非法移民、洗黑錢等方面,香港本身亦有長處,可以和國家互補;

3. 他認為香港參與多邊協議,而國家有規模的企業可以利用香港作平台「走出去」,這些都是軟外交的一部分。

曾蔭權以軟權力演繹香港國際定位,多少予人驚喜。當然,他說的內容都應該被補充,才能真正發揮香港的這些優勢。首先,把一國兩制說成是外交成就還是合理的,但是這制度如何可以在其他地方應用、什麼是「次主權」觀念、特別是如何通過制度框架妥善處理內地和香港的所謂「內部外交」關係,這些都不是特區政府的過往施政重點,值得政府另案研究。而香港在國際反恐也確實有其獨特地位,它的貨櫃碼頭通報機制,特別得到國際反恐界肯定,但是要鞏固這地位,香港必須培養更多專門人才,參與國家的反恐研究和機制,這樣才可以了解國際反恐的需要和國家層面的配合,否則貢獻永遠只能停留在執行層面,這是和香港應有的身分不符的。

香港參與多邊協議自然也是積極的,但當新加坡等香港競爭對手積極和世界各國拓展雙邊自由貿易協定,香港因為種種經濟哲學的包袱,在與內地的CEPA(《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外一直不能放手進行,直到和新西蘭簽署首項自由貿易協定後,才算打破了禁忌,但已落後其他經濟體多年。究竟香港可如何通過國家經濟貿易搭便車簽署雙邊協定、在國家和特區涉外關係這雙層遊戲中如何互相聲援,這更需要策略性的研究。

訓練國際人才免「唐人街化」

所以說,香港雖然不能處理國防外交,但不代表香港對中國外交沒有價值。恰恰相反,香港依然能發揮其他內地城市不能發揮的涉外關係功能,前提是我們要有充足的國際關係人才培訓,才可以讓我們真正從香港邁向國際。特區政府是否可以推薦青年在國家名額當中當聯合國實習生?是否可以像其他國家地區一樣,推薦學者進入外交部當短期研究?是否可以通過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公署推廣國民外交?這樣是否可以打破香港「唐人街化」的局面,培養新一代的全球視野?這些,都是曾蔭權——和他的繼任人——在處理回應式的日常政治以外,同時應該先發制人地深化思考的。在拓展香港國際空間這議題上,大家對他是有期望的。

Admin
Admin

文章數 : 15038
注冊日期 : 2009-07-11

http://winggundam.show5forum.com

回頂端 向下

沈旭暉2010(1月至6月)文章 Empty 回復: 沈旭暉2010(1月至6月)文章

發表 由 Admin 周六 4月 06, 2013 2:58 pm

奧巴馬泡沫解讀
【咫尺地球】奧巴馬上任一周年,民望比當選時大幅下滑。當然,一般美國總統都只能維持上任後首一百天的蜜月期,但奧巴馬旋風降溫的速度,還是跟民眾的期望形成太大對比。一年前,筆者在錄影廠直播評述他的就職典禮,對其演說技巧之精湛和內容之空洞同時留下深刻印象﹕當「change」成了唯一政綱,選民期望一切,他的泡沫註定爆破。但就是這樣,奧巴馬泡沫爆破的速度,還是整個團隊的責任。我們暫且不論他的具體醫療政策、金融政策、外交政策,只看執行層面,也可略知一二。

在剛舉行的麻省參議員補選,由共和黨候選人布朗(Scott Brown)勝出,民主黨失去在國會的絕對優勢。這是美國政壇的大事。奧巴馬親自拉票,民主黨返魂乏術,他再次成為主角。其實,對麻省那些高度精英化的選民而言,這場補選的主角,理應包括病逝的參議員愛德華甘迺迪(Edward Kennedy),席位就是填補其空缺的。愛德華甘迺迪在麻省連任40年,民主黨誤會自己能在當地橫行,其實這更多是對甘迺迪家族的認同。愛德華作為家族族長,在上屆總統大選初選時就公開支持奧巴馬,把他視為家族的精神繼任人,奧巴馬在公在私,都欠了一大人情。最終布朗以醫療改革為題狂攻對手,得到中間選民支持,結果奧巴馬被迫「騎劫」了地方選舉,甘迺迪家族的支持者居然倒向共和黨,這些數據值得深入分析。

舉一反三,去年他獲頒發諾貝爾和平獎,輿論為之譁然,無論主辦單位目的為何,客觀效果,乃「捧殺」。奧巴馬在領獎時也明言,在美國增兵阿富汗期間獲得這獎項,多少讓人尷尬。然而,為了自己的國際聲望,奧巴馬還是領獎了。但假如他鼓起勇氣,放棄獎項,以此解釋何以要在阿富汗增兵,為外交團隊護航,乃至定下時間表和路線圖,預視要達到哪些目標獲獎才實至名歸,他的形象會改變,而不是在國際同步泡沫化。再以去年芝加哥申辦奧運進入最後階段為例,和當地淵源極深的奧巴馬展開旋風式拉票,最終芝加哥還是被淘汰。一國總統拉票固然顯示了對申辦的重視,但當其他申辦國元首也同往拉票,而且做了大量背後功夫,奧巴馬即去即返發表演說的作風,反而突顯了美國缺乏誠意。對芝加哥申辦單位而言,成功了,總統似是「抽水」多於實際;失敗了,卻是自己的責任。

個人色彩太強 不利管治

類似例子還有很多,像麻省選舉後,奧巴馬高調宣示希望更大力整頓華爾街,聯儲局前主席沃爾克(Paul Volcker)走回權力核心,現主席伯南克(Ben Bernanke)被當作替罪羊,據說因為他的相對溫和政策影響了奧巴馬民望。這類管治風格,實在不見得高明﹕一來這反映了奧巴馬個人色彩太強,無論在內政、外交,政府/政黨內部不同部門難以獨立得到認同,二來這也說明了從前沒有行政經驗的奧巴馬未能有效發揮團隊的潛能。他的私人幕僚是典型的政治化妝師,一切以奧巴馬的民望和泡沫為指導思想,這和布殊政府是徹底的反差,也不像眾志成城的列根團隊、兄弟班的克林頓團隊。諷刺的是,奧巴馬正是靠這風格上台,由此延伸的管理風格只會維持下去,直到今年國會期中選舉。假如民主黨再次失利,他的管治問題才會被正視,但那時候美國付出的代價可能已十分沉重。

Admin
Admin

文章數 : 15038
注冊日期 : 2009-07-11

http://winggundam.show5forum.com

回頂端 向下

沈旭暉2010(1月至6月)文章 Empty 回復: 沈旭暉2010(1月至6月)文章

發表 由 Admin 周六 4月 06, 2013 3:00 pm

從羅拔沙特觀點 看中美關係
【咫尺地球】自Google事件發生後,中美關係彷彿步入低潮,繼而出現的美國對台軍售,亦似乎進一步核實了上述預言。但中美關係真會因為上述事情受損嗎?筆者對此曾有評論,作出深化前,我們應先參考著名美國漢學家羅拔.沙特(Robert Sutter)剛在《當代東南亞》學術期刊發表的文章。

雙方相互倚賴 避衝突影響利益

根據沙特的觀點,奧巴馬時代的中美關係,可以「正面及脆弱平衡」(positive but fragile equilibrium)形容。他所持的理據包括﹕中美雙方政府都需要對方在經濟和區域安全層面的合作;雙方已結成相互倚賴關係,不可能爆發根本衝突;雙方領袖都有其他更重要的施政重點,不會願意人權、貨品安全、貿易逆差等中美矛盾無限激化,影響到國家根本利益。這立論和近月香港主流評論持的觀點,即「美國可能需要開始強化中國威脅論來解決國內外問題、中國也開始需要突顯美國威脅論來回應內部訴求」,都是背道而馳。

也許有評論認為沙特的上述觀點過分一廂情願。其實,他基本上只是從整個東亞局勢看中美關係的前景,這部分被不少學者忽略。在同一文章,沙特認為奧巴馬東亞外交的真正挑戰不在中國,而在日本和南韓﹕一方面,兩國都存在反美聲音,深深影響着執政黨;另一方面,兩國現政府都處於弱勢,與美國關係存有更多不可測性;何况奧巴馬無論比起布殊或麥凱恩,都沒有足夠的強硬對付北韓,因此弱化了美國和日本、南韓合作的根本基礎。

沙特並非一般學者。他曾在美國政府工作30年,服務單位包括國務院、國會外交事務委員會,還有極敏感的中情局,目前在盛產外交官的喬治亞大學任教。筆者去年曾邀請他到香港,為國際關係學術會議作基調發言,其間他對中美關係為何不可能出現突變,分析得十分全面。他的觀點代表了相當一批關注美國國家安全的學者的觀點﹕雖然中美矛盾不斷,但兩國一旦發生激烈衝突,在共生格局已確立的前提下,必會危害雙方的利益﹔與此同時,兩國內政將各自遇上發展問題,而政客喜歡通過外交來放緩內部壓力,又是慣常手段。假如上述兩個前提屬實,美國只應與日本、韓國出現更大矛盾,中國則只應與印度等發生主要衝突,從而保障中美兩大國的「正面及脆弱平衡」。

政府擺姿態 旨在回應國內民族主義

明白了上述理論框架,我們可以預期目前的美國對台軍售事件,只要保持目前的規模,是不會根本性扭轉中美關係的。一來美國對台軍售從來不是新聞,原來就是台灣對美國繳付的「保護費」;二來台灣本土也不見得對這次軍售滿意;三來中美軍事高層互訪暫時中斷,也不是首次出現。這次雙方姿態較過往略硬,主要還是回應各自的民族主義訴求﹕奧巴馬上台後被批評為過分軟弱,中國愛國青年又常常在互聯網義憤填膺,但中美雙方的溝通渠道、外交決策過程,其實非常穩定。這種穩定性甚至在過去數年得到加強,例如在年前的小鷹號事件後,雙方都意識到需要制度化軍事溝通機制,高層無論互訪與否,這樣的機制已經確立了,目的就是防止政治事件出現時擦槍走火。因此,筆者依然相信在奧巴馬任內,不會與中國出現重要衝突,一些殺氣騰騰的評論,似是危言聳聽了。

Admin
Admin

文章數 : 15038
注冊日期 : 2009-07-11

http://winggundam.show5forum.com

回頂端 向下

沈旭暉2010(1月至6月)文章 Empty 回復: 沈旭暉2010(1月至6月)文章

發表 由 Admin 周六 4月 06, 2013 3:02 pm

虎年運程預言之「墨西哥對美威脅論」
【咫尺地球】農曆新年將近,玄學書在香港一如往年大行其道。與此同時,美國智庫Stratfor創辦人George Friedman也出版了一本《未來一百年大預測》。這本書雖然被歸類為流行書籍,但一切使用學術研究框架推論未來,書中的數據、圖表實用易讀,屬於社會科學和現實世界結合的佳作。

Friedman不少預測極具爭議性,例如他以中國地形和經濟發展數據為基礎,推論中國崛起後只是「紙老虎」,將於2020年閉關或分裂,而美國為制衡日本,反而會積極支持中國民族主義者搞局,這觀點就十分值得商榷。但他的另一預測則和筆者年前所想不謀而合,值得稍作介紹。

根據Friedman預測,公元2050年將爆發第三次世界大戰,此後北美繼續成為全球重心,但墨西哥卻會崛起,繼而在2100年全面挑戰美國霸權。上述假定以下列數據為基礎﹕目前墨西哥綜合經濟實力排名全球15,而它有石油資源、有大量外匯、甚至有毒品交易帶來的熱錢,這些都足以讓經濟持續發展。但單是看經濟圖表,不會得出墨西哥能取代美國的結論;Friedman難得之處,是把經濟數字和社會現象結合,再作出他的分析預測。

2050年 墨西哥崛起

所謂社會現象,就是指墨西哥和美國接壤的先天現象。由於美國人口將持續下跌,來自墨西哥的新移民會持續增加,而他們的出生率又一向高企,慢慢地,美籍墨裔人可能成為國中之國,因為他們和其他所有新移民群體不同,還有一個在身旁的母體,存在着雙重效忠的可能性。Friedman預測到了21世紀末,機械人會大幅度取代低技術勞工,屆時美國再不需要墨裔勞工,將會對之大規模遣返,那時候兩國就會爆發直接衝突。

美國南部將現「墨西哥人黨」

當墨西哥的實力已成為準大國,國內民族主義得到實質支持,會出現主張收復被美國吞併國土的民粹運動,也會得到更有實力的外援;而當美國南部州份由來自墨西哥的西班牙裔人口佔壓倒性優勢,這些州份會出現「墨西哥人黨」,和墨西哥本土民族主義者遙相呼應。雖然美國依然在太空軍事遙遙領先,但墨西哥卻能夠騷擾美國本土,這是美國兩世紀來未曾出現的挑戰,危機比今天隔靴搔癢的恐怖主義更大。

以上預測的最大價值,在於其具有現實意義﹕數年前,亨廷頓出版了《我們是誰》一書,就警告安格魯薩克遜白人快將成為美國少數民族,而墨西哥西班牙裔人比黑人更難「消化」,又是近年美國政治的客觀現實。

墨西哥國內反美情緒從來高漲,只是敢怒不敢言。上述預測與其說是天馬行空,倒不如說智庫領袖Friedman的間接政策建議﹕美國需及早解決墨西哥問題,不能讓預測變成現實。

透過整合 淡化反美思潮

至於如何解決,作者沒有明言,但不出兩個可能﹕要麼對美國南部墨西哥化的趨勢加以扭轉,加強邊境巡邏,限制美國經濟通過匯款、毒品等方式惠澤墨西哥;要麼從今天開始扭轉對墨政策,在它實力薄弱時與其全面整合,建成北美共同體,希望墨西哥的反美思潮能像德國從前的反法思潮一樣,逐漸消失於無形。

問題是解決這類問題需要極宏觀的視野,無論循哪個方向發展,都需要大量功夫向民眾游說解釋,一般政客是不會主動回應的,直到噩夢成真才想到救火,世界各國都是這樣的了。

Admin
Admin

文章數 : 15038
注冊日期 : 2009-07-11

http://winggundam.show5forum.com

回頂端 向下

沈旭暉2010(1月至6月)文章 Empty 回復: 沈旭暉2010(1月至6月)文章

發表 由 Admin 周六 4月 06, 2013 3:03 pm

「波蘭崛起」與烏克蘭大選﹕顏色革命為了什麼?
【咫尺地球】上周我們談及美國智庫Stratfor創辦人George Friedman出版的《未來一百年大預測》和他作出的「墨西哥挑戰美國」預言。這本書的翻譯本得到台中市長胡志強、北大國際關係權威王緝思等聯合推薦,自有一定公信力,否則恐怕難以得到嚴肅看待。當烏克蘭大選剛塵埃落定,我們不妨重溫他的另一個世紀預言,這就是「波蘭崛起」。


美栽培波蘭成新歐洲領袖


Friedman認為波蘭可能成為21世紀大國,是建基於下列假設﹕俄羅斯將和美國重新爆發冷戰,結局是其影響力徹底式微,東歐各國沒有了俄羅斯的威脅,也就開始脫離西方陣營獨立自主起來。波蘭作為東歐各國最有發展潛力、也擁有海岸線的國家,在冷戰結束後,一直被美國栽培為「新歐洲」領袖,甚至被安排在伊拉克戰爭主持四大戰區之一。東歐各國慢慢會聚集在它的領導下,正如開明伊斯蘭國家會慢慢聚集在土耳其領導下,將成為主導世界的新力量。另一方面,中歐傳統強國德國的發展會步入瓶頸,也解決不了人口問題,被迫與波蘭共治歐洲。


這樣的預測自然難言對錯,畢竟作者只是通過調查數字和研究數據來借題發揮,但內裏卻有一點沒有明確交代的值得我們注意﹕為什麼俄羅斯衰落後的東歐領袖是波蘭,而不是剛舉行選舉的烏克蘭?論面積,烏克蘭不但遠比波蘭大,甚至是最大的歐洲國家(不計俄羅斯);論資源,歷史上它從來是歐洲糧倉,更有歐洲難得的能源儲備,潛力無限;論軍事設施和戰略位置,烏克蘭在蘇聯年代就扮演重要角色,現在還掌握着先進技術。這樣的國家一旦解決了內政問題,發展起來,影響可以翻天覆地。烏克蘭成不了大國的前提只有一個﹕它不能成為一個真正統一的國家,缺乏強而有力的中央政府掌控一切。


諷刺地是,這正是目前烏克蘭的寫照。從剛完成的總統大選結果可見,烏克蘭兩大陣營的裂痕已變成結構性現象,親俄的東部和親西方的西部判若兩國。不少評論從親俄候選人當選的結果,「證實」年前西方支持的橙色革命失敗,其實這是值得商榷的﹕當年顏色革命劇本一出台,陰謀論紛紛說這是美國要顛覆所有親俄的東歐、中亞政權,其實這根本不可能,因為這些國家的中央地方矛盾、派系矛盾從來嚴重,就是短期有親西方候選人上台,也不可能改變根本國策。對此,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不可能不知道。既然如此,顏色革命還是要推行,應該另有目的,這就是要強化這些國家的內部分裂,當中又以分裂烏克蘭的效果最為明顯﹕只要東西分治烏克蘭的狀況得到強化,這個潛在大國就難以崛起,只能成為美俄之間的緩衝國,這對雙方都不是最理想的,但都可以接受,起碼比忽然冒起一個不可測性強、有獨立自主能力的新興大國要穩定、「和諧」。


「撕裂」烏克蘭 美俄各取所需


從這角度而言,顏色革命還是成功的。美國通過支援烏克蘭民間組織和媒體,已掌握了讓烏克蘭成為美俄緩衝國的基本能力;俄羅斯通過確立對東部地區的影響和宣傳普京的「主權民主主義」,也有效防止了烏克蘭完全倒向西方。對此,政治學者亨廷頓有專門名詞形容﹕「撕裂國度」(torn states)。

Admin
Admin

文章數 : 15038
注冊日期 : 2009-07-11

http://winggundam.show5forum.com

回頂端 向下

沈旭暉2010(1月至6月)文章 Empty 回復: 沈旭暉2010(1月至6月)文章

發表 由 Admin 周六 4月 06, 2013 3:03 pm

國際關係終身成就獎
【咫尺地球】國際關係學界每年舉行不少學術會議,其中數個最具規模,包括整合全球國際關係和比較政治學者的International Studies Association年會,今年已是第51屆,在美國新奧爾良舉行。年會的舉行形式好比萬物會,每一時段會有數十乃至百多個不同題目研討會進行,為期4天,每日4至5節,還有世界各地的參展商和書商擺放攤位,其規模在香港,只可能在商貿推銷會場出現。

這類年會最大的功能自然不單是學術交流,也不僅是社交場合,而是具有整合界別為一個專業的現實考慮。其中值得介紹的,是每年年會都設有的「向學者致敬」專門環節,在黃金時段,使用最大兩個酒店講堂,挑選兩名殿堂級國際關係學者,進行致敬。在國際關係學界,這好比奧斯卡的終身成就獎,雖然有些人獲致敬的次數會超過一次。

今年獲致敬的兩人,分別是被視為新現實主義學派主要創始人的哥倫比亞大學教授Kenneth Waltz(時年86歲),和以軟權力理論聞名的哈佛大學教授Joseph Nye(今年也已73歲)。他們都是圈子內的明星,大家都是由他們的書當教科書讀起,甚至有與會者千里迢迢趕到這美國南部小鎮,並非為發表文章,而只是為了一睹他們的丰采。

致敬環節巧妙樹立權威

不過最重要的還是致敬形式。致敬環節不是奧斯卡那樣的弄個金人像獎座,也不是隨便的找人歌功頌德,而是以研討會之名,請其他學術界重量級人物逐一談及如何受他們影響。致敬的內容,也基本上不談學術,而是以溫情為主,例如他們當研究生時,是如何如何戰戰兢兢面對這位嚴師,而當他們找第一份工作時,老師又如何如何協助他們等。另一個致敬重點也不是學術成就,而是他們的學術研究如何得到政界注視,有多少政要讚揚,及如何影響了現實外交的具體方向。

這樣的致敬環節,對與會者——特別是年輕一代的與會者——無疑具有相當效果。首先,他們感覺屬於/進入了一個專業,而這個專業在一些國家、地方根本沒有出現,但他們通過找到權威,也確立了自己恰如醫生、律師的專業身分。再者,他們找到了行規﹕在學術研究以外,需要擁有門徒,也需要和政府有旋轉門的關係,才能進入殿堂。同時,負責致敬的一干人等,又必定安排了一人飾演反派角色﹕他當年曾如何如何嚴厲批評權威的理論,但經過數十年的實踐證明,原來權威真的洞悉先機,因此特別走來衷心致敬云云。有了這元素,與會者又能保持向上流動的批判心態,能各取所需而回。

技術官僚型學者建構行規

說到底,這就是行業工會的規範建構過程。有沒有不願意加入工會的行家﹖有,而且很多,但他們其實也有自己的組織,一方面把自己認可的權威定義更改,另一方面也在建構自己一套影響社會的國際公式。當國際關係學界愈來愈龐大,也開始有了專門負責建構行規的技術官僚型學者出現,他們的主要職責就是通過期刊、會議等方式,有效把業界分為不同等級,這也是一個圈子的潛行規。結果,香港沒有出現的國際關係學界,在西方通過這些手段發揚光大,會議獲得的商業贊助教人意想不到,有左翼學者邊罵邊喝酒店提供的紅酒,這一切都是支撐近年國際關係理論的基石。

Admin
Admin

文章數 : 15038
注冊日期 : 2009-07-11

http://winggundam.show5forum.com

回頂端 向下

沈旭暉2010(1月至6月)文章 Empty 回復: 沈旭暉2010(1月至6月)文章

發表 由 Admin 周六 4月 06, 2013 3:05 pm

美國眼中的海地與智利地震
【咫尺地球】智利發生特大地震,場面教人想起末日電影《2012》,網上也流傳種種穿鑿附會的末日預言,因為「8.8級」這個級別,確實容易引起恐慌。單從破壞力而言,這地震遠比月前的海地地震嚴重,但美國政府對兩地地震的反應,卻構成了有趣的落差。

剔除那些具體救援金額和社區籌款活動不談,最具代表性的可算美國國務卿希拉里的態度。海地地震後,她曾親自前往災區視察,又決定取消前往澳洲、新西蘭和巴布亞新畿內亞的訪問行程,態度就像是自己國家的一部分進入緊急狀態。智利地震後,她不但決定繼續原定對拉丁美洲的官式訪問,同時又表示未決定是否按計劃前往已變成災區的智利,和處理海地地震恰恰相反。

兩國地震 美反應迥異

當然,兩地地震客觀上有眾多不可比性。海地地震造成的大量傷亡、當地基建的相對落後、該國和美國距離的近在咫尺、美國干涉海地的傳統,都讓華府的關注合理化;而智利畢竟屬於相對發達國家,地震造成的海嘯又屬全球化議題,美國不予以特別處理,也算是情理之中。

但更重要的是,美國處理兩國地震時,同時具有內政與外交考慮。在海地地震一刻,奧巴馬政府民望處於低點,內政外交都沒有得分,急需一個顯示大國氣派的平台,而當民主黨在指標性的麻省參議員補選失利後,政府對海地的關注更成了有效轉移國民視線的工具。在美國,援助海地已變成了社會運動,激起了大眾對第三世界由上而下的感情,要在發起一波類似運動關注智利,幾不可能。

這樣的處理手法,教人想起上世紀80年代美國對埃塞俄比亞飢荒的舉國動員式賑災。今天我們提起埃塞俄比亞偏見處處,無視這是世界文明古國的事實,原因和美國政府極其成功的救災宣傳息息相關。埃塞俄比亞當時飢荒自然嚴重,但同類飢荒在非洲也有不少,卻鮮有被美國如此重視,也不能讓美國明星集體灌錄《We are the World》。事實上,這飢荒當時被當成是醜聞,因埃塞俄比亞當時由共產黨管治,政府刻意隱瞞災情。當救災變成美國的社會運動,華府就有能力變相確認人民對政府內政外交的支持﹕須知美國人原來對埃塞俄比亞新政權有一定同情,畢竟美國曾支持多年的埃塞皇帝晚年倒行逆施,開罪不少人權人士。同一道理,美國的海地政策常被國內自由派批評,但舉國救災後,美國對加勒比海後院具有特殊責任的理論,又變相得到肯定。

這門學問,牽涉到國家軟權力的建構、硬權力的弘揚,不能否認,美國比中國領先數十年(儘管毛澤東時代的中國對此一度頗有研究,但那屬於純粹的意識形態宣傳,缺少了美國救災外交的兩面性)。中國鄰近地區常有天災人禍,北京近年也愈來愈積極參與國際救援工作,但工作卻鮮有變成群眾運動,除非救災的對象是台灣。結果一方面,內地網民經常批評政府胡亂花錢為人救災;另一方面,中國付出了,卻往往得不到國際社會的回報。假如是美國決策者管治中國,也許早就挑選數場不為人知的印度天災動員全國,而不會跟隨國際大隊關心南亞海嘯對泰國的影響。

Admin
Admin

文章數 : 15038
注冊日期 : 2009-07-11

http://winggundam.show5forum.com

回頂端 向下

沈旭暉2010(1月至6月)文章 Empty 回復: 沈旭暉2010(1月至6月)文章

發表 由 Admin 周六 4月 06, 2013 3:07 pm

海地救災與智利救災﹕中國版
【咫尺地球】上周本欄談及美國處理海地地震和智利地震的差異,其實,同一差異在中國身上體現得同樣明顯。海地地震後,中國外交部不但開通24小時專線電話,還派出龐大救援隊伍到加勒比海;智利地震後,中國關心的卻是對銅價和紅酒進口的影響,有內地人捐了100萬元人民幣救災,已被當成國際級的義舉。

救援海地屬履行聯合國義務

表面上,這差異體現了中國作為「盡責任大國」的外交政策﹕不是說援助海地就是責任、援助智利就不是,而是因為中國恰巧有派軍參加聯合國駐海地的維持和平部隊,因此進一步救援海地,也可以算是履行聯合國賦予的廣義義務,何况還有中國公職人員在地震死亡。這樣一來,中國就不是獨自在飾演大國角色,而是在聯合國框架下緊密配合,切入點也符合近年國策。

但我們不能忽視與此同時,背後也許還有其他考慮,例如海地和北京沒有邦交,卻承認台北政府。北京大舉救援海地,很容易把台灣比得相形見絀。這也不是首例﹕數年前,台灣的太平洋邦交國所羅門群島發生排華騷亂,當時也是北京大舉協助僑民,台灣則左支右絀,這騷亂還和兩岸外交競賽有間接關係,國際社會又沒有其他國家有意救援,變相為北京開啟了外交空間。

「救災外交」 打擊台灣拉攏華僑

由此可見,要是說美國的「救災外交學」以在國際社會打擊對手、在內部社會凝聚民心和轉移視線為主要目標,北京的同一學問,就有全然不同的出發點。它的目的也包括打擊對手,不過不是美國,而主要是台灣﹔它也要凝聚民心,但並未發展出利用對外同情來轉移內部壓力的公式,只求在國際華人社會爭取支持。

問題是,上述目標並不能開宗明義。北京不能說救援是為了和台灣比併,這會失去道德高地;也不能說救災只視乎有沒有華僑受影響,這會加強國際社會的警惕。事實上,自從北京奧運期間各國出現以華人為主的「護聖火使者」,西方社會再次擔心當地華僑、留學生的忠誠問題;隨着華僑在各國人口愈來愈多,這早晚會成為中國威脅論的新導火線。因此,中國參與救災的準則是要冠冕堂皇的﹕既要得到國際社會授權或認可,又要符合人道主義,不過由於國力不足以承擔美國式責任,只能以救助華僑為優先罷了。

難主動牽頭 免惹干政嫌疑

上述做法是保險的,但也放棄了不少外交彈性。假如北京的救災外交目標是美國,就不會在一般問題跟隨美國定下的救災級別,而會主動找一些美國忽視的災區大舉救援,例如尼日爾。這樣對中國在非洲的形象是有利的,特別是中國對蘇丹達爾富爾的態度,也讓不少非洲人頗有保留。但要中國主動發起國際救災運動還屬於敏感題目,因為這容易牴觸干涉別國內政的禁忌,並非目前中國外交能作的大動作。

又假如北京希望利用救災影響內政,也可以通過挑選一個特別窮困的印度小鎮來發動群眾募捐,用以宣傳北京發展模式之可取。但這樣一來,中國國內必有聲音說「何不把資源集中在內地其他貧苦地區,除非有華人在印度」——這也是網絡社會經常對中國援助其他國家的質疑。所以,中國國力畢竟尚不能與美國比較,利用國際救援工作進行外交突破或與內政互動,就只能在上述框架之內遊走了。

Admin
Admin

文章數 : 15038
注冊日期 : 2009-07-11

http://winggundam.show5forum.com

回頂端 向下

沈旭暉2010(1月至6月)文章 Empty 回復: 沈旭暉2010(1月至6月)文章

發表 由 Admin 周六 4月 06, 2013 3:07 pm

美國「一、二十後」老人政治
【咫尺地球】當奧巴馬成為美國總統,我們常以為美國人喜歡選出年輕力壯的新世代,其實這是誤會。在美國政壇,老人政治才是常態,因為這是國家穩定的力量,這卻是我們閱讀美國政局時經常忽略的。

目前美國參議院的最資深議員是來自西弗吉尼亞州的Robert Byrd,他生於一次大戰時的1917年,今年高齡92歲,已連任九屆,超過半世紀。月前極具爭議的醫療改革草案在國會表決時,他就是在療養中也不得不趕出來投票,因為那是最關鍵的一票。數年前,還有一名參議員比他年老,那是來自南卡羅萊納州的Strom Thurmond,他2003年從國會退休時高齡100。Robert Byrd表示有意在2012年競選連任,聲稱永不退休。假如他成功連任,又能做滿任期,那時他將會是101歲的老人,將打破一切紀錄。

長者議員比例比政協高

上述案例並非特例,而是美國政壇的常態。在參議院,年過70、80的議員十分普遍,長者比例遠比今天的中國人大政協高;美國人雖然有時在選舉喊出「change」的口號,對此傳統卻十分接受。究其根本,首先源自美國的分權原則﹕當總統任期在杜魯門任內定下以8年為上限,眾議員則要每兩年競選一次,他們的延續性都有限,於是維持政壇穩定的責任,就落在6年才選舉一次的參議員身上。至於延續性的需要,則源自對法案的要求,因為一條法案的通過,往往需時極長,需要一些長期在位的議員監督整個過程。根據美國憲法設計,資深議員的存在,可以避免國會輕率通過一些只顧及即時選民口味的法案,在改變和穩定之間得到平衡。

而上述憲法設計在實質政治運作中又衍生了不少潛規則,進一步加強了現任議員的優勢。以Robert Byrd為例,他固然在本州十分受歡迎,才得以以無敵姿態連任半世紀,一生未嘗敗績,但選民願意選一名逾90歲老人擔任這麼重要的位置,畢竟有違一般人心目中的理性——試想在今日中國,90歲老人就是再德高望重,要當選人大也面對極大反彈;假如司徒華要在香港立法會連任至90歲,無論身體狀况是否許可,也會受到黨內外壓力。但在美國參議院,真正權力除了在投票那一刻,更在於能否掌控具戰略價值的委員會;而這些委員會除了在所屬範圍極具影響力,也是議員籌款能力的最重要憑藉。假如可以成為撥款委員會、司法委員會、財政委員會、外交事務委員會等主席,各大企業自然會大舉捐輸到這些議員身上,因為委員會主席可以裁定討論什麼草案,這是草案能否成為法案的最重要關卡,同時這些委員也可輕易調動國家儲備予本州。參議院委員會的選擇權全憑年資,因此掌控重要委員會的,基本上都是老人。Robert Byrd擁有無可挑戰的年資,等同擁有無可挑戰的籌款力,對西弗吉尼亞這樣的小州而言,是極難得的資產;就是有選民對90歲老人的能力質疑,也不會對他為本州的籌款力質疑。除非資深參議員無心戀戰,否則競選連任時,優勢是極大的。

籌款能力論資排輩

順帶一提,在副總統、眾議院議長以後,順序繼任美國總統的第3人,就是最資深的參議院多數黨議員,也就是Robert Byrd。假如明天有飛機撞向華盛頓某處,同時炸死會議中的奧巴馬、副總統拜登和眾議院議長佩洛西,Robert Byrd因為在醫院逃過一劫,理論上,世上最重要的超級大國,就會由一位92歲老人掌舵,說不定會讓一些國家的「20後」政治老人既羨且妒。

Admin
Admin

文章數 : 15038
注冊日期 : 2009-07-11

http://winggundam.show5forum.com

回頂端 向下

沈旭暉2010(1月至6月)文章 Empty 回復: 沈旭暉2010(1月至6月)文章

發表 由 Admin 周六 4月 06, 2013 3:08 pm

熱書《中國夢》 與進攻性現實主義
【咫尺地球】最近中國國防大學教授劉明福出版了《中國夢》一書,引起國際關係學界熱烈討論,香港的出版社迅速製作了繁體版,並邀筆者以數百字放在書內推介。這著作的強烈民族主義、主張與美國直接抗衡等觀點,與本人觀點大相徑庭,按成龍的說法,似乎應該說一句「其實我是拒絕的」。但剔除觀點不論,它使用理論的方式屬一家之言,已值得讀者參考,又確實是應該介紹的。

內地與香港不同,對國際事務有基本關注,原因不單是在於視野問題,也有宏觀背景﹕六四事件後,愛國主義成了中國官方寄予厚望的國家向心力,中國人對國際事務的興趣也愈來愈大。在這過程中,中國知識分子的兩大陣營新左派和自由主義者,都逐漸鞏固了各自對國際事務立場的基本見解,其中前者和民族主義的結盟,成了國際社會格外感興趣的現象。在這背景下,《中國夢》和《中國可以說不》、《中國不高興》等系列著作一脈相承,對內主張建立強而有力、更盡社會責任的中央政府,對外主張公開爭奪世界霸權。這些並不是新鮮事。

稱中美存結構性衝突 倡主動競爭

但相對上述作品而言,《中國夢》保持同一意識形態傾向性之餘,刻意結合學術、市場和現實政治,頗值得研究,無論大家認同其觀點與否。當然,此書對美國、日本、冷戰等理解都有主觀成分,對中國持續發展的隱憂沒有相應着墨,類似沙石可謂不少。但重要的是作者大量引用東西方軍事理論、戰略理論、國際關係理論,來說明為什麼中美結構性衝突不可避免,從而主張主動競爭,教人想起西方進攻性現實主義(offensive realism)學派奠基人John Mearsheimer。這學派雖然被一般人看作「鷹派」,但理論體系嚴謹,是受尊敬的國際關係學派之一,Mearsheimer本人也是在世的國際關係權威,經常表示自己性格溫和,並不好戰,不過是提出一個理論去維持世界均勢。

《中國夢》作者在上述學派的基礎上滲入不少煽情、宏觀、又是孫子又是孫中山的中國特色,令表達效果和原主義不盡相同,但在興奮地高呼「學習美國、超越美國」、「中美博弈注定是場文明較量」、「大國復興呼喚尚武精神」的同時,還是無異於代表中國學界向社會系統性闡析上述理論框架。在這層面而言,就比《中國不高興》優勝了。

現役軍人高調出書

當然,西方學界對《中國夢》注視,筆者在美國遇到的中美問題專家都在談論這本書,主要還是因為作者劉明福的背景。一方面,他在解放軍的軍銜並不高,只是大校,雖然在國防大學教學,但也不能算是代表軍方;何况解放軍現役將領發表和政府不一致的言論,近年也有不少先例,例如朱成虎的「中國核武反擊美國論」就教人難忘。但另一方面,就是在美國,現役軍人發表這樣的著作,不申報待批也是不可能的,《中國夢》洋洋數十萬字,並非朱成虎那樣可以衝口而出解釋,這也不同十年前轟動一時、被美國視為疑似恐怖主義教材的《超限戰》,那畢竟是由退役大校寫成的。西方評論員多認為,就算《中國夢》只是個人觀點,在這時候如此高調出台,作者四出接受訪問和宣傳,自然是被安排的試風工具,這說法也不無道理。讀者對這本書有興趣,可同時閱讀Mearsheimer的《大國政治的悲劇》,會對相關觀點的理論脈絡有更深了解。

Admin
Admin

文章數 : 15038
注冊日期 : 2009-07-11

http://winggundam.show5forum.com

回頂端 向下

沈旭暉2010(1月至6月)文章 Empty 回復: 沈旭暉2010(1月至6月)文章

發表 由 Admin 周六 4月 06, 2013 3:09 pm

「朝鮮問責制」的疑惑
【咫尺地球】早前媒體廣泛報道,北韓(朝鮮)主管貨幣改革的官員朴南基,因為改革失敗引起民憤,被金正日作為代罪羔羊,毅然處決。報道一出,各界對「北韓主要官員問責制」的鋼鐵紀律無不震驚,有網友戲謔地建議內地或特區政府效法,評論也對金正日如此重視民意感到不可思議,認為這反映了北韓勞動黨的統治出現變數。

朴南基之死疑團重重

筆者接觸了美國一些長期觀察北韓的專家,卻對上述分析頗有保留,只是他們不願當時事評論員,才鮮有透露觀點予坊間。概括而言,據他們了解,朴南基作為一位77歲的北韓資深老幹部,一直被當作經濟沙皇,重要性從他百多次陪同金正日視察全國各地可見一斑。但原來朴南基過去曾多次被金正日整肅,二人就經濟問題的意見經常不合,金正日每過數年就會把他下放到合作社或其他基層組織,「接受群眾再教育」,然後又把他迎回中央,這成了二人相處的常態。某程度而言,這根本是金正日和高層官員的一般關係,要是朴南基只是因為貨幣政策出問題,金正日只會沿用一慣習慣把他整肅,不會下如此重手。他們對朴南基是否真的死了,甚至也存疑問。

朝鮮民怨沸騰不起來

此外,他們也認為金正日並不會擔心民憤,認為相關報道都是流亡海外的北韓異見人士散佈開來,用來宣傳北韓民怨沸騰。事實上,北韓民怨在目前體制下也是沸騰不起來的,因為當局那互相監控的管治模式依然奏效;貨幣改革引來的不滿,只和計劃經濟更改配給帶來的不滿差不多,不會造成全面崩潰。據這些專家透露,過去兩年北韓農產品大豐收,起碼民心比前數年穩定。

軍方接管出口 成經改前奏?

從上述邏輯推論,假如朴南基真的被處決,也不會是因為貨幣改革,亦不是因為「北韓問責制」發揮作用。能真正刺激金正日神經的,只是他頭號關注的接班人問題。這些專家相信也許朴南基被認為在結黨營私,捲入了金家三子的權力鬥爭,甚或被認為在代表美國或中國利益,這才被借故幹掉。基於這分析,他們認為這案例和北韓經濟政策沒有真正關係,也不能期望在金正日任內有大幅度變革;要是有改變,也只會在接班人身上當作政績工程出現。

無論他們的觀點是否接近事實,筆者一直相信真正能令北韓經濟出現變數的,恰恰是最強硬的軍方。當朝鮮局勢風雨飄搖,軍方去年卻公然接管國家出口,並負責對中國大陸輸出礦石資源,直接掌握外匯,這根本就是蘇聯崩潰前,一些國家資源逐步被私有的翻版,不過前蘇聯的主角不是軍人,而是政府官僚罷了。此後,北韓把海外負責間諜工作的機構與人民武力部的偵察局合併,擴編為「偵察總局」,將之歸入軍方監管範圍,也就是將有能力得到外匯的人都由軍方操控,希望把國家主要資金來源都交予軍方。此外,北韓軍方不時調派卡車,前往各地的國營農場,運走當地收成供部隊使用,據說有時比率抽取高達1/4,與其說這是國家的額外稅收,倒不如說是軍方為增加自己轉型的資本進行的前期工作。當北韓軍隊有自己的謀生能力,特權階級必然出現,對國家市場化不一定反對,反而只要兼顧了自己的利益,還可能在關鍵時刻出乎意料的支持。由於北韓是那麼封閉的國度,我們更不能以正常邏輯閱讀當地的一舉一動。

Admin
Admin

文章數 : 15038
注冊日期 : 2009-07-11

http://winggundam.show5forum.com

回頂端 向下

沈旭暉2010(1月至6月)文章 Empty 回復: 沈旭暉2010(1月至6月)文章

發表 由 Admin 周六 4月 06, 2013 3:11 pm

你會入讀金日成綜合大學嗎?
【咫尺地球】上周我們談及「北韓(朝鮮)問責制」,而北韓的神秘,正源自其一團迷霧的面貌。筆者日前碰到一個曾在北韓首席學府金日成綜合大學讀書的朋友,他的親身經歷卻說明,起碼對留學生而言,北韓還是「可以一住」的。

這位朋友在這學校主要學習韓語,據他所言,那裏的課程比南韓的韓語嚴謹得多,還兼授不同方言。令人意外的是雖然北韓鎖國多年,但外語教授發音極其標準,北韓那些國內領隊導遊,也以一流外語聞名國際,儘管他們大都未嘗出國。雖然留學生以學習語言為主,但還是要修讀全套資本論和主體思想,假如認真學習,「那可以是世界最難的科目」。不過他還是完成了課程,因為他知道唯有連主體思想這樣的「理論」也可以了解,韓語才算達標,而且北韓考試制度居然十分彈性自由,學生甚至可以選擇自己的考試時間,以配合假期。還有,據說考試從來沒有不及格這回事,皆大歡喜。

留學生獲派同房 負責寫小報告

更有意思的是外國留學生會被指派一名「同宿生」當同房,官方理由是協助留學生融入當地、解決適應問題,實際功能也十分公開,就是負責寫小報告。據這位朋友所言,一般同宿生初時「工作」均十分認真,對觀看外國電影一類「問題」定必上報,但隨着友誼的建立,也會發展到詢問對方「希望報告有什麼內容」來交功課。至於建立友誼的關鍵,通常同樣來自電影﹕同宿生會以「報告需要解釋電影內容」為由要求一齊看,這似乎是國際社會最理想的破冰。

毋須跟導遊觀光 可弄清遊客傳聞

雖然北韓沒有什麼娛樂,但這位留學生卻認為隨便到北韓走走、毋須跟隨遊客路線,已是最好的調劑,因為留學生是毋須導遊跟隨的。因此,他釐清了我們這些北韓遊客經常聽見的江湖傳聞,例如他肯定平壤整條地鐵都是通車的,並非如外國媒體所言,只有特定兩站行走來愚弄遊客;當地的食物配給系統通常坐落市內最平凡的建築物,而不是首都平壤那些好大喜功的東西,以免外來人口可以輕易獲得食物。至於真確程度大有疑問的北韓國際新聞報道,原來極愛報道即時國際新聞,因為近年北韓新聞以「走向世界」為口號,起碼對內部群眾而言,閉門造車也可以洗刷形象。至於北韓近年出現的市場新品種,包括手機,大都來自中國,當地人也有本事知道國家有什麼新事物快將問世﹕每次金正日訪問中國,無論到了哪裏,當地特產必會在兩年內出現於平壤。

由此可見,北韓留學生活雖然有時枯燥乏味,冬天零下數十度的課室可以沒有正常暖氣,又常被政治評估,但從純功能考慮,得着卻可能比到其他國家留學更多﹕首先這經歷十分刺激,而這種刺激在一般情况下又不會真正影響自身安全,當事人卻能體驗極權國家的風情;其次當地和外界完全割裂,學習什麼都事半功倍,特別是語言;三來北韓研究一向充滿流言,無論是來自官方還是流亡人士,真實和謊言的界線都十分模糊,唯有長期在北韓生活,才能有判斷力拆除雙方的謊言。無論是希望成為朝鮮半島專家的朋友,又或副學士畢業找不到學校的學生,似乎都不妨破釜沉舟,報讀金日成綜合大學,假如能申請國家資助,學費還可全免,保證經歷一生難忘。

Admin
Admin

文章數 : 15038
注冊日期 : 2009-07-11

http://winggundam.show5forum.com

回頂端 向下

沈旭暉2010(1月至6月)文章 Empty 回復: 沈旭暉2010(1月至6月)文章

發表 由 Admin 周六 4月 06, 2013 3:14 pm

泰國紅衫軍與「第一滴血」之謎
【咫尺地球】泰國紅衫軍示威被軍警鎮壓,造成多人死亡,出現示威以來醞釀已久的第一滴血,媒體報道多指首相阿披實飾演主動角色,而他信自然是紅衫軍的幕後領袖。筆者年來從到泰國參加會議和與泰國友人談話當中,卻不斷得到兩個信息﹕「第一滴血」的出現只是時間問題,無論有沒有阿披實;就是他信耗光了家財和政治資本,紅衫軍也不會驅散。要了解究竟這些信息反映什麼,可先參考兩個簡單觀察﹕

一、 去年紅衫軍選擇在第4屆東亞峰會舉行期間示威,令在場各國領袖以最原始方式狼狽逃離會場,情景令愛好面子的東方人大為丟臉。事後當地人分析,從峰會會場地形和會議流程等因素看來,要是沒有內應,紅衫軍不可能成功製造尷尬。

二、 泰國有一些地點只有王室成員可以出入,連軍方也不能例外。紅衫軍有時卻能在這些地點公然活動、甚至使用武器,要是沒有相關人士默許,不可能瞞天過海。

紅衫軍非單純支持他信

這才是紅衫軍真正的謎。要是他們只是他信的支持者死而不僵,代表農村力量,每年定期示威,要有效解決的方法未免太多了,例如嘗試成立一個親政府、但同時主張優惠農村的政黨,甚至比他信承諾派得更多,以瓦解他信在鄉郊地區的威望;又或是通過泰國人擅長的耳語運動,散播他信的貼身醜聞(泰國王儲就是被耳語運動搞得名譽掃地,儘管在泰國不能公開對王室成員說三道四)。但弔詭的是,就是連這些伎倆也使用了,紅衫軍還是依然故我,說明他們的最高綱領並非堅持「他信路線」或單純的支持他信本人,而是需要出現一個以非常手段定期向政府施壓的反對陣營。

出現這個陣營,受惠的不一定是他信。雖然他信任內一度顯示出有意改變泰國政壇的根本權力架構,但王室、軍隊和政府「三權分立」的現狀始終難以動搖,到了後期,他信也締結了一些王室和軍隊內的盟友。這些盟友在王室和軍隊內部也許並不得志,也許因種種原因需要外援,於是成了今天紅衫軍的幕後力量。以軍隊為例,阿披實被外間當作軍隊傀儡,其實他並不能有效控制軍隊,既擔心扶植他上台的軍方翻雲覆雨,也懷疑軍隊內的他信同情者陽奉陰違。軍方沒有有效執行他驅散群眾的指令,卻對開槍鎮壓予以照辦,這本身就十分可疑,特別是這波紅衫軍運動論聲勢遠不及上數回。

過早促泰王介入違常態

而紅衫軍這麼早就公然要求泰王介入,也有違常態,直到出現「第一滴血」,這個要求才顯得合理化,但也顯得醉翁之意不在阿披實。泰國民間流傳王儲和他信密謀如何如何的陰謀論,更是甚囂塵上。這些傳言是難以確實的,但由始至終,紅衫軍不過是泰國權力精英幕後角力的幌子,這卻是清晰的。他信雖然沒有改變「泰式三權分立」的根本架構,卻改變了「三權」內部的權力平衡,農村政客和部分商人、少壯派軍人和王儲派王室逐漸結成同一陣線。結果軍方昔日以非常手段維持局面、再配合王室權威和民主面貌還政於民的公式,在他信流亡後,再不能奏效,而且在可見將來也不可能出現穩定,也許還得直到泰王駕崩,把上述爭議來個總結為止。這才是紅衫軍之謎,也是「第一滴血」必須出現的原因。

Admin
Admin

文章數 : 15038
注冊日期 : 2009-07-11

http://winggundam.show5forum.com

回頂端 向下

沈旭暉2010(1月至6月)文章 Empty 回復: 沈旭暉2010(1月至6月)文章

發表 由 Admin 周六 4月 06, 2013 3:15 pm

英國自民黨大契機﹕範式轉移會出現嗎?
【咫尺地球】英國大選前夕,各黨領袖公開辯論,一直是第三大黨的自民黨黨魁克萊格出盡風頭,表現拋離兩大黨對手。此外,有民調顯示自民黨支持度壓過工黨,正式進駐第二大黨的地位。一般相信,自民黨不可能勝出選舉,但由於兩黨積弱,可能出現聯合政府,自民黨取態足以左右大局。

長期三分天下不可能

上述情况出現的可能性愈來愈大。問題是,英國的小選區勝者全得政治制度,排除了長期三分天下的可能。論民調,自民黨近10年一直表現都不太差,落後兩大黨並不太多,但到了議會代表數字,才大幅度墮後。這次兩大黨表現乏善足陳,自民黨暫時有優勢,但這不代表英國可以鼎足而三﹕要麼自民黨在正式選舉叫好不叫座,要麼它直接取代其中一黨,就像百年前它被工黨取代一樣。

5年前,筆者在本欄曾預計自民黨可能崛起,英國政治在不久將來出現範式轉移,並以1906年英國大選為案例參考。當年的預言,今天似乎尚有參考價值,因此1906年的故事,值得我們再三重溫。當年自由黨黨魁金寶.班納文(Henry Campbell-Bannerman)贏得大選,開啟了英國最後一個自由黨朝代(1906-1922)。自由黨原有定位是衝擊保守權貴、全民普選,當普選不再是議題,自由黨就需要新定位。同時,普選逐步出現後,主打基層的工黨隨之誕生,無論自由黨有多左,信奉經濟自由主義的它,都不能比工黨更左。結果自由黨變成左右不討好的中間派。1910年開始,自由黨在國會的票數不足以組閣,唯有與黨內外的愛爾蘭議員結盟,後者的目標就是愛爾蘭獨立;當愛爾蘭真的在1921年獨立,自由黨的根基,也就什麼也沒有了。1922年,自由黨被保守黨和工黨左右夾擊,一舉潰敗。

自從貝理雅提出「新工黨」的概念,固然為工黨帶來黃金十年,但同時也製造了範式轉移的空間﹕可能性之一是當工黨向中間靠攏,它和自民黨組成聯合政府的可能性大增,一旦成事,工黨左翼可能慢慢分裂;可能性二是自民黨可以在某些議題走自己向左的位置,在工黨民望下跌時,起取而代之的作用;更有遠見的還有另一種可能,就是自民黨找到一個劃分敵我的新方式,將主導政壇的左右之分徹底顛覆,題目可以是歐盟、戰爭、環保、道德、移民又或國家主義,總之,不能是經濟的左與右。

左右逢源 自民黨乏方向

然而,目前自由黨的殺着卻正正是經濟﹕克萊格批評工黨福利政策導致債台高築,又批評保守黨的小政府大市場政策不能解決金融海嘯危機。這樣固然得到選民共鳴,但畢竟走不出一條自己的路線,目前成功全賴左右逢源,這是極危險的。到了危機過後,傳統的左右二分依然存在,這不是長治久安之計。結構上,英國的輝煌歲月早已過去,美國可以靠借貸度過金融危機,英國有價值的國有資產卻已不斷變賣,無論經濟路線是左是右,都不是治本的方略。未來的英國大方向,可能只會圍繞相對小的範疇進行對立,例如集中火力催谷某產業能否救國,某項具體福利政策應以哪種方式推行,應否大舉限制銀行金融投機,又或是否應參與某種全球新貨幣改革的醞釀等。一道「大政府」、「大市場」的教條大公式,已不切實際。在這格局中,自民黨能否把握機遇改變政壇範式,還是只為了短期利益,而跟隨舊範式繼續選舉工程,就得看黨領導的遠見了。

Admin
Admin

文章數 : 15038
注冊日期 : 2009-07-11

http://winggundam.show5forum.com

回頂端 向下

沈旭暉2010(1月至6月)文章 Empty 回復: 沈旭暉2010(1月至6月)文章

發表 由 Admin 周六 4月 06, 2013 3:17 pm

馬里蘭扎記﹕董建華不壞
【咫尺地球】數天前,我的美國室友興致勃勃地邀請我到馬里蘭大學,出席香港前特首董建華的講座,題目是中美關係。關於這次「演講」,主辦單位宣傳了1個月,《蘋果日報》也曾報道。關於董建華如何以客卿身分參與中美關係、這和香港的次主權身分又如何互動,筆者上周於《亞洲週刊》的文章已詳細介紹,這裏只說另一個故事。我曾聽董暢談中美關係,所以沒有到場,想不到卻收到室友電話﹕董建華失蹤了﹗然後在場中外人士齊聲鼓譟,倒董之聲四起,恍如回到2003年,與美國時光倒流的主旋律十分和諧。

名字惹的禍 董建華「演講失蹤」

事後主辦者連番調查,才發現錯怪了董建華,原來一切是難得出現的誤會。話說真正的主講嘉賓是特區政府駐美國總經貿專員唐志強,洋名Donald Tong,他到美國前應在民政事務局。負責發通知的,不知道有「唐志強」其人,大概以為凡是香港特首都世襲叫「Donald」,又以為董建華的姓氏是「Tong」,於是就宣布董建華來訪,通知了該校所有舊生網絡、鄰近所有香港圈子,鋪天蓋地的宣傳,驚動了不少美國頭面人物,包括該校校長。最後,他們只見到Donald Tong。

這自然可當作一則笑話,我們對少年人的失誤,自應諒解。但想深一層,這也反映了管理香港涉外關係、善用昔日次主權元首等深層次問題,值得略作探討。在香港,邀請政府官員參與活動時,對方多會要求提供活動資訊、宣傳品等,既為了存檔,也為了保險。特區經貿辦除了辦經貿,也承擔了香港駐外代表的功能,對外交禮儀的需求,理應更講究。那些宣傳「董建華到訪」的資訊,這辦公室沒有接收,哪怕只派出Donald Tong,也是小失誤。特別是美國大學最喜歡私下安排「不應」同台的嘉賓同台來製造話題,像勉強把以巴雙方拉在一起,或安排法輪功的人與中國代表碰撞,總有機會偷襲成功。

此外,特區政府有大量人力評估輿論,剪報專員眾多,各部門也有,興趣無微不至,據說由某兩學者茶杯裏的「筆戰」到女主播評男導師「心胸狹窄沒人愛」,都有政府人員關注。董建華的前特首辦也聘有公關公司,協助處理公共事務。當「董建華到美國大學演講」被主流媒體報道,似乎不應該所有剪報員都不在意,何况那還不是來自對特區政府友好的媒體。按一些外國慣例,負責輿論的官員發現與前元首相關的報道會專案處理,有時送給對方辦公室備忘。似乎特區上述兩辦之間,沒有這樣的默契。董辦對這類新聞不及時澄清,美國頭面人物被騙到場,也許不會相信這是疏忽,而會予以外交解讀——中國外交以往最喜歡通過遲到、肚痛一類小動作傳遞信息的了,正如沒有人相信董建華的腳還在痛。

經貿辦與董辦溝通欠默契

當董建華變成在中美關係扮演一定角色的人物,特區政府更需要外交敏感度,處理這位變成「外交家」的前特首。這貌似簡單,其實涉及兩組內部指引(protocol)的調整﹕涉外關係的,次主權元首的。何况可一可再,曾蔭權卸任後在中英關係扮演同類角色也說不定,假如他還獲信任的話。這裏談的是自家門內事,無傷大雅,但牽涉特區國際互動而引起對方反感的例子也有不少,我們不妨下回再述。

話雖如此,我們不應苛求政府。似乎,董家對建華的新身分也未完全適應。從可靠渠道,聽過這樣一個故事﹕久違的董夫人趙洪娉女士在丈夫足患後依然熱心公益,參與大量團體,我們十分十分十分掛念。某次她原要出席晚宴,抱恙到不了,告訴主辦者﹕Sorry Sorry Sorry,我找個人代表我出席算了。開席了,主人眾裏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呵,那不是董建華?

Admin
Admin

文章數 : 15038
注冊日期 : 2009-07-11

http://winggundam.show5forum.com

回頂端 向下

沈旭暉2010(1月至6月)文章 Empty 回復: 沈旭暉2010(1月至6月)文章

發表 由 Admin 周六 4月 06, 2013 3:22 pm

冰島火山與「地球平不平」論戰
【咫尺地球】一直以來,地緣政治學者以冰島為他們理論的代表性案例,老是說什麼「無論美國總統是多麼平庸的人,以美國的影響力,他都能改變世界;無論冰島總統是多麼傑出的人,以冰島的地緣位置,都成不了氣候」。想不到,這年冰島在國際關係出盡風頭﹕一是它舉國破產,論證了國際金融制度對國家安全的衝擊;二是它的火山爆發,又對這個國際金融制度進行了徹底的報復,提醒世人,自然的力量依然足以摧毁人為建構。以往的「超限戰」理論,曾提出炸毁冰川製造水浸一類策略,冰島火山灰的威力,令人想起上述策略的可行。

其實,冰島還造成一個更深遠的影響,就是開啟了一場學術論戰,戰場圍繞年前全球大賣的暢銷書《地球是平的》(The World Is Flat)。根據作者Thomas Friedman的理論,當新的資訊科技通訊與電腦程序出現,造就了新的營商環境和模式,世界就被「磨平」了,我們無論住在哪裏,都可以在市場進行更公平的競爭,政府和跨國企業不能輕易製造門檻。這本書被當作全球化理論新代表作,被好些大學列入教科書。

航空癱瘓斷生產線 地球「不平」

冰島火山爆發後,不少評論都提出世界原來依然「不平」,這些評論是跨國界、跨陣營的,由英美媒體到為半島台撰文的中東研究教授Mark LeVine,都有這樣的聲音。這場火山爆發反映「地球是平論」乃基於一個假設,就是電腦程序計算、資訊科技控制的生活,不會出任何差池。但當歐洲航空癱瘓,所有計算就不再是計算,地球再次「不平」起來,航空公司可能倒閉,各地生產線在不同階段斷裂,那些日理萬機的人不能準時實地開會,延緩了大量決策過程,總之,造成世界經濟巨大損失。

全球化時代尚面臨眾多局限

這場論爭是不可能有客觀結果的,卻預視了我們身處的全球化時代還面對眾多局限。換句話說,還可以有更全球化、更「平」的世界在未來出現,那時代足以進一步扭轉目前的政治經濟社會定律。以冰島火山爆發為例,在什麼情况下,可以局部減少影響?其中一個前提,是各國生產線毋須再高度依靠特定物質,也就是讓世界各國的特產都不再成為特產,任何東西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差不多的價格生產,屆時世界就真正的被磨平。這在科技上總有一天可以做到,例如大概當基因工程更發達之時,屆時「特產」會變成歷史名詞。

另一個世界可以更「平」的前提,是那些行程被迫取消的人,不會影響到他們的實際工作。舉例,不知大家有沒有參與「Cybersex」,我是沒有的,卻聽說它有眾多潛能,例如發放信息的一方可以通過工具有質感地發放,接收的一方也可以通過工具有質感地接收,理論上,收發雙方總有一天會變成模擬的真人。當科技發展到某階段,這也是完全可行的,實際效果好比整個人穿越熒幕,和千里之外的人擁抱。到了那階段,全球化會進入嶄新境界,「地球平不平」的論戰會完全終結。究竟是否希望出現這一天,就完全是另一個問題了。也許屆時你會發現,讓冰島火山灰和世界開一個大玩笑,反而能拉近世界的距離,到下一波全球化真的出現,表面上,人與人的距離更近了,但距離人類徹底被異化的階段,也就不遠了。

Admin
Admin

文章數 : 15038
注冊日期 : 2009-07-11

http://winggundam.show5forum.com

回頂端 向下

沈旭暉2010(1月至6月)文章 Empty 回復: 沈旭暉2010(1月至6月)文章

發表 由 Admin 周六 4月 06, 2013 3:25 pm

英選舉制度改革此其時
【咫尺地球】英國大選結果,一如選前民調所料,懸峙國會出現了。對習慣一黨獨大的英國政壇來說,忽然要政黨進行合縱連橫的結盟,屬於非常態的新鮮事。但假如英國選舉制度不是採取每個小選區的簡單多數勝者全得制度,而是採取某種形式的比例代表制,懸峙國會、政黨緊密互動合作,早應變成英國的常態。按近年英國選民的投票取向,選舉制度改革,是早晚會出現的。

按比例制 自民黨應得3倍席位

簡單多數制的優點是保證政治穩定,有利大黨執政,維持地方選區和全國議題的紐帶。但英國需要這些嗎?英國不同美國,長期有一個民意基礎甚強的第三黨存在,在全國議會卻不能反映出來。某程度上,這說明其實英國民意期望政黨之間的合縱連橫早應出現,這次選舉也沒有因為要避免出現懸峙國會,而令第三大黨得票太受損。

這個第三大黨就是自由民主黨﹕這次得票約23%,比上屆選舉略增,暫時得到的國會席位是57個,比上屆少了5個。但假如採用比例代表制,它會得到150個席位,即目前席位的3倍。1983年戴卓爾夫人當選那屆,類似數字更誇張﹕當時自民黨以前身自由黨之名參選,和從工黨分裂的社會民主黨結盟,得到25.4%選票,假如是比例代表制,可得到165席,但在那次大選,居然只有23席。工黨得票只比當時的社自聯盟多2.2%,卻得到209席,數目是社自聯盟的9倍。

分別選人選黨可平衡利益

英國的小選區平均人口不到10萬,有些比香港的區議會選區人口更少,地方議題和國家議題的差別,有顯著不同。英國不像聯邦制的美國,先天存有中央和地方的平衡需要;就是有這需要,也主要在於蘇格蘭、北愛爾蘭等地,它們的訴求,已部分在蘇格蘭議會等機制獲適當照顧。第三黨往往在地方簡單多數制表現未如理想,與其說他們不關心地區事務,倒不如說是結構問題﹕兩大黨一直把持英國政壇,行政資源自然相對豐富,選民在國家層面的選擇容易改變,但到了熟悉的選區,就有另一套標準了。

執政聯盟能糅合不同觀點

一個能平衡不同利益的做法,可以是混合比例代表制。例如選民每投一票,衍生有兩個價值,既是選所屬選區的候選人,也是把票投給候選人的所屬政黨,部分議席由比例代表制產生,名單就由政黨排出來。又如選民可以投兩票,一票選人,一票選黨,兩票毋須掛鈎。這些改革提案,近10年被不斷提出,但不斷被保守黨否決,它擔心的是一旦右翼思潮在一次選舉被邊緣化,工黨和自民黨坐大了,中間地位就再也輪不到保守黨染指。

但這次選舉終於傳達了一個信息﹕政黨之間的協調,並不一定會帶來局勢動盪,反而執政聯盟糅合了不同觀點,在面對諸如國家金融危機等大議題時,更能代表全國民意。在英國,就是勝出大選的政黨,往往也不過有三成多選票,卻獨自得到「全國」授權,這原來就不大合理,令不少兩大黨以外的見解長期被漠視,儘管它們有民意基礎。假如這次自民黨真的和任何一黨組成執政聯盟,它引進的除了是自己的政綱,也應珍惜建制內的身分,重提選舉改革,甚至以此作為參與執政聯盟的前提之一。否則錯失了這機會,按目前制度,也許又要等數十年了。

Admin
Admin

文章數 : 15038
注冊日期 : 2009-07-11

http://winggundam.show5forum.com

回頂端 向下

沈旭暉2010(1月至6月)文章 Empty 回復: 沈旭暉2010(1月至6月)文章

發表 由 Admin 周六 4月 06, 2013 3:25 pm

從互聯網「滿洲國皇帝全民直選」談起(上)
【咫尺地球】筆者剛與英國Warwick大學教授Shaun Breslin出版關於網絡民族主義與中國外交的著作,雖尚有不少相關題材未能整合於學術框架,卻同樣值得分享。例如剛舉行完畢的「滿洲國臨時政府皇帝網絡直選」就頗堪玩味。

由於國際主權與次主權發展是筆者的研究範疇,這個「滿洲國臨時政府」網頁一直是我的娛樂對象。在網絡建立虛擬國家在西方流行已久,不少網站都有朋友立國、拍賣元首、搶奪部長等活動,但涉及中國的並不常見。「滿洲國臨時政府」混合惡搞與現實,雖然有學生習作的痕迹,但已算「認真」,當作獵奇,可聊博一笑。根據其「官方網頁」,滿洲國「復國」情况如下﹕

「2004年,在舊滿洲國遺睿鈕牯錄‧愍鎊閣下領導下,滿洲國臨時政府在海外成立,矢志復國。國家實行民主君主立憲制度,奉愛新覺羅溥儀陛下為帝,年號復用宣統。」「2008年,我國首次舉行皇帝選舉,選出愛新覺羅孝傑為帝,改元復光。同年,國家開始以反中共、消滅邪惡中共、建立民主滿洲及中國為國策。其後於復光三年,愛新覺羅孝傑未能履行皇帝職責,故被罷黜,後被封廢帝號。」「2010年4月,國家舉行第三屆皇帝選舉,愛新覺羅崇基先生當選第三任皇帝,稱頤皇帝,改元昊德……」

混合惡搞與現實的「政府」

這場「選舉」剛在網上舉行完畢,起因是上任「皇帝」——據介紹是香港大學歷史系二年級學生(不知真偽)——失蹤,未能理事,所以被「內閣」罷免云云。假如閣下希望加入這國家,一切是有價有市的,既可以購買他們的「護照」(不知有沒有豁免特區護照簽證!?),也可以花數百美元買一個封爵。筆者曾讓助理聯絡他們,查詢如何購買紀念品和郵票,居然真有回覆﹕「全部售罄」。

要把「滿洲國國家網頁」做得更逼真,可以如何?網頁的明顯硬傷,在於缺乏理論基礎﹕聲稱重建護滿洲國,卻沒有深究何謂「滿洲國民族主義」,只是將滿族和滿洲國合而為一,犯了以今評古的毛病。研究滿洲歷史和民族主義的Rana Mitter教授認為,當年只有極少數人真的對滿洲國有感情,但那只是指華人而言。華人以外,不但有川島芳子一類滿族人對滿洲國有認同,不少日本人也專門移民東北,響應政府建立「五族共和王道樂土」的號召,甘願放棄日本國籍,把自己的未來投放在滿洲國。他們對那「國家」是認真的,在計算以外,帶感性情懷,希望參與滿洲國民族主義的全新建構。換句話說,那不是以種族劃分的民族主義,起碼在文字上,是以價值觀整合的民族主義。

以我們熟悉的原名山口淑子的李香蘭為例,她祖父山口博自稱仰慕中國文化,舉家移民滿州,當時是1906年,清朝依然存在。十多年後,山口淑子出生於奉系軍閥張作霖治下的滿州撫順,可算是土生土長滿洲人。滿洲國成立時,她11歲,兩年後,認瀋陽銀行總裁漢人李際春為養父,在中日文化整合氛圍中長大。後來憑參加類似《星光大道》的「滿洲國流行歌曲大賞賽」得頭獎,進入娛樂圈。單看這履歷,我們不能說她代表日本,也不能說她代表中國。她代表的從來都是「滿洲國」,確是「滿洲國民族主義」的理想代言人。

時至今日,沒有人把上述網站當真,是自然不過的事。但在國際政治層面,近來真的有國際新聞牽扯入「滿洲國」當中,情節曲折離奇,我們下回介紹。

Admin
Admin

文章數 : 15038
注冊日期 : 2009-07-11

http://winggundam.show5forum.com

回頂端 向下

1頁(共3頁) 1, 2, 3  下一步

回頂端


 
這個論壇的權限:
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