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ggundam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續出的英雄 宋時代

向下

續出的英雄 宋時代 Empty 續出的英雄 宋時代

發表 由 Admin 周六 9月 17, 2011 2:47 am

接下來終於正式地進人了宋的時代。在這兒我也希望能夠盡量同時述及同時代的遼和金兩個國家。

說起宋這個時代,是在五代十國之後統一了天下而建立的,然而要是從領土這一點來看的話,則大約只有唐代的一半,大抵上,只佔有如今中國大陸的萬里長城以南地帶,也就是中國本土的部份而已。

這時,在北方最強大的勢力是所謂的契丹族。

關於中國與北方遊牧民族的關係,其實就是一種拉鋸戰,當中國衰弱而分裂的時候,北方的遊牧民族便會南下,是一種很單純的關係。而在五代十國的混亂期間,契丹在北方的勢力便一直坐大。之前在隋末的亂世之際,突厥的勢力也是一樣的情形,一直到唐最盛時期將之擊潰為止,而如今也只是類似地情況再現而已。惟一不同的是,宋的軍事力量並不若唐一般強大,因此在領土方面就一直無法收復,關係也就這樣一直僵持下去。

在此,第六十五位的曹彬登場。建立宋的乃是——太祖趙匡胤——所謂的太祖,也是死後的謚號——趙匡胤原先是出仕於五代最後的王朝後周,在三十歲的時候當上了全軍的總司令官,是一名優秀的武將。總之就是在年輕的時候即已意氣風發,而由於他是一位能夠濟弱扶貧的人,在民眾眼中確實是具有成為英雄的條件,因此以這個人為主角的小說就有《飛龍傳》傳世。不管是另稱的《飛龍記》或是《飛龍全傳》,稱呼的方式雖有不同,但在飛龍這一點上倒是一致的——要和日本作比較的話,大概也只有像《太閣記》(譯註:太閣指的是日本戰國時代的名武將豐臣秀吉)這樣的故事足堪比擬了。

曹彬這個人,就是在與趙匡胤同樣仕於後周的時期與之相識的。本來,曹彬這個人只不過是個小小官吏而已,與趙匡胤的相識,正是在其擔任酒品的管理官時。基本上也不過就是在宴會之上負責出酒的小官罷了。不過,這在宮中的宴會上仍然算是相當重要的一部份。

當時,趙匡胤正巧想要飲酒,於是就跑到曹彬那兒去,要他分一些酒來。而曹彬卻說即使是區區的酒,亦仍屬國家之物,不是自己一個人可以任意給予的。他更從自己的口袋掏出錢來告訴趙匡胤說,你就用這些錢去買酒來喝好了。從此,趙匡胤發現即使是向他這樣一個小官,也有偉大的節操,因此便想,日後如果自己當道的話,就讓他跟著自己吧!而後,曹彬果然當上了大將軍。

在中國史上,確實是有這樣的事情,本來只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官,最後卻因被發掘而大為活躍。只是這樣的遭遇以文官來說還比較容易理解,如果是武將的身份就有些不可思議了。

趙匡胤當上皇帝的故事也是十分有名的。後周的世祖皇帝在三十九歲英年早逝,能夠繼承他王位的兒子自然還是小孩,由於當時亂世尚未完全結束,國家當然不能交給這樣的一個幼主,因此這時王朝發生叛變就不是什麼稀奇的事了,而最具聲望與實力的趙匡胤也就因此為軍隊所推舉,並成了新的皇帝,而幕後推手就是趙匡胤的弟弟趙匡義。像這樣子在為兄弟命名時使用共同的文字,對中國人來說是十分常見的。有時也會使用文字的一部份,也就是偏旁的部份。

或許有些贅述,不過還是來談談中國人取名字的方法。在日本,德川家康的兒子名為德川信康、織田信長的兒子名為織田信忠、豐臣秀吉的兒子名為豐臣秀賴,以父親的名字中的一個字來替兒子取名乃是十分普遍的情形,當然這在日本並無可議之處,但是在中國,就不太可能發生父親的名字和兒子的名字有共同的文字出現的情形。我所知道的惟一例外是東晉時期的書法名家王羲之,他的兒子名叫王獻之,兩人的尾字相同。這到底是為什麼呢?本來應該是不會發生的才對,這大概只能夠從「之」這個文字本身來加以考量,可惜由於本人才疏學淺,雖然認為其中應該有些道理,但實在是不太瞭解。

趙匡義本人編了這齣戲,並命兵士們拿黃袍前來——黃色的衣服基本上是只有身為皇帝的人才能夠穿的——趁著趙匡胤因喝醉而熟睡的時候突然將黃袍披蓋在其身上。這麼一來,趙匡胤自然也就只有登上帝位了,這是個十分有意思的故事。

當然,這些事情毋須盡信,趙匡胤這個人本來就不是個會做沒有準備之事的人,因此自然不可能慌慌張張,應該早就有所認知跟想法了。在形式上,趙匡胤還是由幼主讓位之後才登基,因此他也十分地尊重皇室遺族,並以貴族的身份地位待之。這就是趙匡胤他偉大的地方,這要是發生在南北朝時代的話,不把之前皇帝的一家子都給殺了才奇怪呢!

在趙匡胤為取得天下而前往攻打強敵南唐之時,其總司令正是曹彬。而其副將,則是一個名叫潘美的人。

當趙匡胤送這兩人出征的時候,曾經問過兩人對此行的意見,此時曹彬回答說這對他而言是一項十分重大的任務,然而潘美卻很自以為是地說這不過是小事一件。於是趙匡胤便看著曹彬說道:將大言不慚的副將除去也是大將的工作之一啊。這是另一個了不起的逸話。

就這樣,曹彬在成功地渡過長江之後,便將南唐滅亡了。而單就能夠成功地渡過長江這件事來說,本身就算是一件壯舉了。

關於曹彬這個人——從前面,以我們後來加人的成為名將之條件D來說,他的確是個不害於民的人。在之前蜀為宋軍所佔領時,其餘的將軍都曾做過不少放火以及掠奪的事情,惟獨曹彬不做這此事。太祖趙匡胤就是看中了他這一點,才命其擔任南唐征伐軍的總司令官的。而在滅亡南唐的時候,曹彬也依然沒有做任何的掠奪。

只不過,征戰歸來的時候,曹彬卻帶了不少的行李回來,於是便有人以為這是他所掠奪而來的東西,還因此而批評他,這點讓太祖相當地生氣,經過調查之後,才發現那些行李裡面根本就沒有任何的財物,全都是一些古書,而留下了這樣的一段逸話。

當然,曹彬也有子嗣,而且各有不同的發展,不過最有趣的是其中居然有一個人成了仙人的故事。

在八仙這幾位中國有名的仙人之中,有一位名叫曹國舅的人,傳說正是曹彬之子。由於這只不過是民間故事而已,自然無從考據其真實性。

曹彬於後來元朝忽必烈滅宋之時還傳出了一則相當有名的故事,原來忽必烈曾對部下提出他要向曹彬學習一事,原來他征服江南的軍事行動不但可說是完全地成功,而且也沒有對當地進行任何的掠奪行動,因此才說是向曹彬學習。

在滅了南唐之後,宋的天下統一大業可說是差不多要實現了剩下的就只有北漢這一個國家而已。

那是位在現今山西省境內一個不算很大的國家,但由於它的後台是契丹,接受他們的援助,因此並不容易輕取。

在好不容易將北漢滅亡,成功地統一天下之後,趙匡胤卻突然過世,由其弟趙匡義繼位,這也是歷史上有名的神秘事件。當趙匡胤臥席在床之際,弟弟趙匡義前來探病,本以為要其他人等迴避是因為要密談要事之類的,沒想到趙匡胤卻突然舉起手邊的斧頭大叫道:這就是你的意圖吧。之後,就在斧頭落地而發出聲響驚動大家前來察看時,趙匡胤就已經死了。

因此當時也有著是不是弟弟把哥哥給殺了的說法,只不過由於實在是太奇怪了,一點證據也沒有。因此自古就有這樣的說法:

「斧聲燭影千古疑」

所謂的斧聲乃是指斧頭的聲音,而燭影指的則是燈火搖曳的樣子。千古疑也就是經過了千年依舊無法解開的謎團。

總之,趙匡義就順理成章地接任了皇位,成了宋太宗。因為是第二位,所以叫做太宗,天下就在這個人的手上完全地統一了。因為經過後周的世宗、宋的太祖、宋的太宗共三代以至天下統一的事業,宮崎市定博士就拿來和日本的信長、秀吉、家康等三代統一天下的事情比擬。

最後被攻陷的北漢,最初還想要與宋進行對抗,然而實在沒有辦法獲勝,因此最後就降服了。此際北漢的將軍中,有著第六十六位的楊業,就是這個人勸說君主向宋投降是較為明智的。

中國賣得最好的小說之一的《楊家將演義》,也就是從這個叫做楊業的人開始的。這本《楊家將演義》也有許多不同的版本,因此要說哪一個才是正確的稱呼其實也非常地困難。

這個人的一生,都是在與北方的契丹——其國號為遼——進行作戰。從其歸順於宋來看,他歷經了不少次的戰爭,而在最後一次出征時,於潘美——之前曾經提及,就是那個在征伐南唐之時大言不慚而被太祖叱罵的人——之下,以副將的身份遠征北方。將潘美派到北方本身就是一個錯誤,他對北方的事物幾乎完全不瞭解,卻要勉強出征。楊業的反對不但無效,還被硬派出去。抱著一死的決心下出擊的楊業終究為敵人所包圍,於打倒十數人之後因中槍落馬而遭俘。契丹雖然勸其歸降,惟其抵死不從,在傷口尚未處理、連飯都沒得吃的情況之下,數日後氣憤而死。也就是因為這個緣故,潘美這個角色在《楊家將演義》中就成了徹底的大惡人。

這楊業一門的所謂楊家將,其後歷經五代,一直都在北方與契丹進行作戰。而在這延續了好幾個世代的故事之中,最有名的要屬女英雄穆桂英,她除了是楊業孫子的妻子之外,也是我們要介紹的第六十八位武將。

在那之前,我們要先來看看第六十七位的耶律休哥。從名字上來看,耶律休哥乃是契丹族,也就是遼國的人。他有著「電帥」的綽號,也就是電擊將軍的意思(ThunderGeneral)。除了他本身非常地勇敢之外,也表示出他在用兵的速度上也是相當地快速。

這時宋太宗自行領軍進行北方的遠征,這是發生在西元九七九年的事情。在世界史的教科書上大概都會出現一個叫做燕雲十六州的地名,這個地方在中國境內北方的領土,大致位於今日的北京稍微北方的一帶。在五代十國的亂世時,契丹自北方南下,而後就一直佔據著此地。對於統一天下的未來說,如果不能夠收復此地的話,就很難以身為中國正統王朝的身份立足。畢竟這兒還是位於萬里長城以南的固有領土,因此不收復不行。

在率領五十萬的大軍出擊之後,宋軍竟遭到耶律休哥的正面迎擊,而且還被打得慘敗。就在即將全軍覆沒之時,太宗乘著由驢馬所拉曳的車子,好不容易才逃出去,保住了一條小命。太宗實在難以接受這樣的結果,在經過了數年之後又再度率軍前來,只是結果依然相同,最後還是落得個大敗的下場。

總之,耶律休哥這個人好似契丹(遼國)的南國方面軍司令官兼宰相一樣,只要有這個傢伙在的一天,宋就沒有辦法,收復其北方領土。他不只是軍事能力強而已,他對南方國境地帶的統治也非常地用心,使得宋即使想使出引發民眾叛亂的手段都不成。而也就是如此,在契丹族,也就是遼的歷史上,耶律休哥可說是聲望最高的名將,甚至和楊大眼一樣,有著只要聽到耶律休哥的名字,連哭泣的小孩都會止住的說法。

就這樣,宋關於北方的攻略即使出大軍都依然敗退,而僅能成為防戰的一方。不過,在這種情況下依然努力的,就是楊氏的一族。

穆桂英這個人本來是山賊首領的女兒。楊業的孫子,也就是一個叫做楊宗保的美少年,他在戰場之上與穆桂英相會。結果穆桂英便說:好!那我就把他拿下了!而在出擊之中將之俘虜帶回自己的山寨中。接下來就逼迫楊宗保:怎樣?你就和我結婚吧!於是兩人就這樣結婚,而使得穆桂英也成為楊家將的一員,日後亦大為活躍。除了是歷史上的人物同時,她也是虛構世界中的超級女英雄。說到中國歷史上的女將軍,首先就一定會提到穆桂英的名字,她就是這樣的有名人物。其後,穆桂英還曾有抱著嬰兒突破敵陣的事跡,不光是武力高強,同時還能夠指揮軍事,相當地努力。

對了,第六十六位楊業的太太佘賽花也是一位有名的女將軍。不好意思,故事又要倒回去了。話說在楊業為契丹所俘,壯烈犧牲之後,帶領楊氏一族的就是這個人,她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女性,即使年過百歲,還是能夠帶著其子孫征戰沙場,關於這個部份,在歷史上也較難以考證,而多是些稗官野史。

總之,楊氏一族依序出現了幾位了不起的女性,以英語來說,就是「YangLadyGenerals」的標題最為人所知,說到「LadyGenerals」的話,那可是非常響亮而了不起的說法。在故事的最後,還有著女將軍們齊結出陣的場面。當然,這也成為中國和香港電視連續劇的題材,眾多女主角——就如同日本赤穗浪士四十七人的女性版一般——同時登場的華麗場面,確實是讓人想目睹。

而在這之中也有著許多的故事,大多都成了京劇的題材。前一陣子,在東京天王洲劇場上演的京劇中,也將《楊家將演義》內的一則故事搬上舞台。其戲碼就是「四郎探母」,此外,其它有名的故事亦不勝枚舉。

在宋這樣的一個時代,經濟和文化方面可說是極度地繁榮,不過就像之前提過的,在領土方面實在是狹小了許多。惟就算如此,依然是日本的十倍以上。此時期在中國的周邊各民族也都非常地活躍,北邊為契丹族的遼,西邊則是黨項族的西夏。這也是井上靖所寫的《敦煌》的時代。

楊氏一族就在北抗契丹、西抵西夏的過程中,逐漸發展出不少偏離史實的奇幻故事。總而言之,這些都是民眾對於他們的讚賞。而其中的穆桂英更成了中國歷史上女將軍的首位代表,因而被我選人九十九人的名單之中。

接著是第六十九位的狄青。這個人在正史之中被稱為宋朝武功最高強的名將。那是在仁宗皇帝的時代。像這樣才能出眾的人,自然會是小說中的主角,狄青也正是《萬花樓演義》的主角。他本是個連名字都沒有的庶民,但在小說之中則說他出生貴族,不過,我想這畢竟還是虛構的。

雖然他是從一位默默無聞的小兵一路到將軍而出仕的人,但當其居於下位之時,也曾和其他人一樣為了防止逃兵而在額上被刺青。據說這個刺青一直到他成為將軍時都還一直留在身上。通常,他都只穿著鎖甲而不戴頭盔,散亂著頭髮立於陣頭向敵陣突擊,非常地勇敢。不過,光是勇敢並不見得能夠當上大將軍,還是必須要能夠有優秀的用兵方式才行。他在四年之間曾參加過二十五次的大型戰役,留下了曾受敵人八次箭矢所傷的記錄。

他在各地建立了許多的功勳之後,當上了這個時代稱之為樞密使的職位。一般來說,中國的國防大臣以前叫做兵部尚書,而這個樞密使的職位卻是比兵部尚書更高,也就是擔當軍事宰相般的極高地位。狄青這個人乃是從小兵一直升到樞密使的,這在宋這個重文輕武的朝代中,樞密使一職由武將來出任可是建國當初怎麼想都想不到的事情。像這種大部份都是文官才能達到的地位,卻由一個從基層升上的人擔任,真的是非常了不起。只不過他本人似乎對於在朝延之中擔任這樣的一個軍事宰相非常地不能適應,總是想著要上戰場。此外,這個人對待部下也十分地公正,能夠和部下同甘共苦,讓官兵願意捨命為其戰鬥。

再來看看他的上司:韓琦和范仲淹這兩位當時的重臣。他們雖然身為文官,但也通於軍事,是相當有名的人物,而狄青也就是被這兩人所提拔的。

狄青這個人物在《楊家將演義》之中也有出場,但卻是個不好的角色,到底是為什麼呢?原來楊家將等人數年皆為國盡忠,但卻一直沒有獲得朝廷善意的回應,而狄青在此是以朝廷的代理人之身份出現,理所當然不會是個好角色。

不過,從《楊家將演義》和《萬花樓演義》兩本書來看,宋朝最盛時期的兩大英雄大致還是勾勒得出來,如果光是偏重一方的話,我想還是會失之偏頗的。說到《萬花樓演義》,其實萬花樓乃是欺虐狄青的都城高官所建的一座非常雄偉的建築物,此書就是以此為舞台,由狄青與惡黨所共同演出的故事。

狄青可說是仁宗皇帝時代最具代表性的武將,而此時文官的代表則為包拯。這個人也是中國歷史上的超級英雄,雖然和名將傳並沒有關係,但我想還是有一提的必要。

仁宗皇帝本身在中國的歷史上也是一位相當受到歡迎的皇帝,這個人在身世上有個相當大的秘密,不過真要說起來可就有些長了。

而為了要幫助這位仁宗皇帝,從天升降下了兩位神仙,一位是文曲星的包拯,而另一位就是武曲星的狄青。在《萬花樓演義》有著關於狄青的描寫,而包拯方面則有所謂的《七俠五義》。這本又叫做《包公案》,其中的主角正是包拯。所謂的公案,指的就是案件的仲裁記錄,而包拯這個人正是一位名留歷史的判案專家,綽號包青天。會被稱為青天,也就是青天白日的青天,就是表示其光明正大的人格。在香港、台灣也都曾做過以《包青天》為題的電視連續劇。要和日本做比較的話,大概就是像大同越前、或是水戶黃門之類代表體制正義的英雄。關於他的小說,在日本倒是可以閱讀井上祐美子小姐的《桃花源奇譚》,這並不是井上小姐的隨意創作,而是真有其傳聞的。同樣地,關於狄青,在日本也有一篇短篇的小說,作者同樣是井上小姐。這方面可說是井上祐美子的專門,除了前面提到的作品外,連《七俠五義》都是由她所翻譯的。由於《包公案》一書乃是由數個短篇所集結而成的,我倒是還沒有全部看完。此外,我也在期待有一天她能夠把《萬花樓演義》也給翻譯出來。

以前曾有一部中港合作的電影《秦俑戰士》在日本上映。大意是說,一位仕奉秦始皇的劍士,一直被深埋在地下二千年之久,而到了一九三○年代的西安——也就是以前的長安,突然復活以懲戒惡人的故事。雖然蠻有趣的,不過當這名劍士復活的時候,一九三○年代的女主角曾經問過他:既然你睡了二千年,那你知不知道這期間歷史上的人物呢?其中提到的,就包括了包拯和岳飛等人。

在我與陳老師的對談之中也曾經提過,我認為亂世的超級英雄如果要說是岳飛的話,那麼和平時代的超級英雄,應該就非包拯莫屬了!也許有些日本人會感到憤慨,為什麼不是三國誌裡頭的英雄呢?

關於這一點嘛,之後才會正式介紹的岳飛乃是排在第七十一位出場。當時宋朝對中國的百姓來說,正是英雄輩出的時代,因此光是從能夠成為小說題材的故事看來,就有《飛龍傳》、《楊家將演義》、《萬花樓演義》、《包公案》及《七俠五義》,以至於之後的《水滸傳》等,而這些小說也都一一成為京劇的題材。也因此,若以京劇的基本論點來看,宋代確實是中國歷史上最有趣的時代。這當然也是一種極端的看法,不過,要比較出那一個朝代才是最有趣的這件事,本身就不具有什麼意義。

在第六十九位的狄青和第七○位的宗澤之間,時間相差約有百年之久,而這正是《水滸傳》的時代。

中國的經濟與文化上的繁榮、百姓生活水準的提升,這些都在宋朝全部實現。舉例來說,像是料理用的石炭,就是在這時候開始普及的。石炭的火力大,能夠提供高熱,因此也使得中華料理的種類和味道在此時躍升。另外,在城內,也能有一定限度的夜間通行自由。雖然仍有一些矛盾和缺陷,但從整體看來確實可說是個和平與繁榮的時代。也因為這樣,後世的民眾也對於這時代出現的超級英雄樂觀其成。

同時,還有另一個天才般的人物,這個人叫做沈括,他以當官的身份在財政、外交,以及治水等各方面都有著良好的政績。而在科學家的身份上,他則研究化石和地層,是世界上首位發現時代不同地質及氣象亦會有所發化的人,較李奧納多。達文西早了四百年。

只是,這樣的繁榮後來突然被硬生生地打斷,原因其實要從隨著契丹族的遼國開始衰敗,新興的金國出現談起。

剛才也曾經說過,宋雖致力於北方領土的收復,惟均為遼所敗,因此便不得不放棄。在表面上雖然是與遼維持著良好的關係,但仍卻心有不甘,所以當金在遠的更北方出現的時候,宋便與金達同盟,提出了共同夾擊遼的策略。這就是在《水滸傳》中擔任惡官的童貫等人所提的。童貫雖是一名宦官,但是身材高大,鬍鬚雖不濃密,卻依稀可見,他就是這樣一名看來很有活力的人。

在這樣的策略下,如果配合得當,當然可以用夾擊作戰的方式一舉滅遼,然而事實上,宋軍卻為遼所敗,而金軍則幾乎靠一己之力大敗遼國。

於是,這下在宋與金之間的關係就變得很詭異了。本來與金結盟,對宋來說應該是有益的,實則不然。基本上,宋與金結盟,為的就是要收復為遼所奪的北方領土,然而事實上,金在將遼滅亡了之後,是以實力取得這塊土地的,因此宋實在是沒有立場要求金國歸還。而且若是要論武力的話,宋實在無法獲勝,於是就策劃陰謀,鼓動遼的餘黨在金叛亂。這件事為金所察知,對他們來說,這當然是該死的背信行為,因此就對宋發動了攻擊。

在這之間當然會有著各式各樣的政治工作以及外交交涉、調停等行動,然而由於宋朝用了太多的小手段,因此金這方面就決定不再繼續交涉,而準備以實力加以降服,開始大舉進軍,一舉破壞了宋的和平與繁榮。結果,宋的首都開封被佔領,剛剛才即位的欽宗皇帝、以及其父親,也就是剛剛才退位的徽宗,兩人就一同被俘虜到遙遠的北方荒野。

這麼一來,朝廷就不再存在,官兵們也不能做些什麼,而開始有了義勇軍的編成。在黃河流域漸為金軍所佔領的狀態下,慌張逃亡的人大抵上依著八百年前西晉滅亡時同樣的路線開始往南方逃,一一渡過了長江。其中,好不容易渡過長江的欽宗之弟便即位成為高宗皇帝,總算保住了宋王朝的命脈。在歷史上,此一時期叫做南宋,首都置於杭州。

就這樣,在黃河與長江之間成了無政府狀態,而在其中努力的,就是第七○位的宗澤。

這個名叫宗澤的人是個通過科舉考試的文官,一直在各地擔任知事一職。雖然他在各地均因善政而深受民眾仰慕,但卻一直未能受中央政府重用,儘管年歲增長卻一直未能出仕。在這樣困難的情況下,他擔任了開封留守一職。其重點就在於高宗即位後,朝廷已經南遷,們又不能說就這樣放棄北方,因此就把所有的責任交給宗澤,把他給推上了前線。

金軍在俘虜了徽宗和欽宗、離開開封之後,宗澤便趁機進入並加以守備。金軍雖回頭意圖再度攻陷開封,卻被宗澤擋了下來。他不光是守護開封而已,還召集全國的義勇軍加以整編,意圖渡過黃河收復北方的失土。這個人的所作所為雖然不為中央政府所接受,但在百姓之間卻極受歡迎,同時亦深受義勇軍將士們的敬愛,因此義勇軍不斷集結,甚至達到數十萬之眾。宋澤將之整編完成,正待渡過黃河之際,由於不能任意行動,因此他便派使者往南向朝廷請求出兵的許可。然而這時逃到南方去的高宗卻派人將使者暗殺掉,沒有給予任何的回應。

為什麼如此呢?從高宗的立場來看,宗澤的勢力太大,集結了數十萬的義勇軍,如果他擁兵自立的話怎麼辦?結果,宗澤提出了十數次的出兵許可卻都遭到漠視。其實,如果宗澤真的是朝廷所懷疑的那種野心分子的話,那他根本就不需要得到什麼朝廷的許可,靠自己的實力就可以任意行動了。只不過他確實是一個十分認真而正直的人,這種事他是絕對做不出來的。在數次派出使者均被漠視之後,宗澤已經老去,隨著事態的絕望而臥病在床。

這是西元一一二八年七月的事情,他在病床上意識不清地大喊著:「渡過黃河。」之後就過世了,享年七十歲。這在中國的歷史上乃是與諸葛孔明死於五丈原並稱的著名場面,只不過日本人不太知道罷了。

這時在宗澤所集結的義勇軍之中,有著第七十一位的岳飛,也有第七十二位的韓世忠;只是在宗澤過世之後,他們也無可奈何,惟有領軍回朝。而也就因為如此,宋就永遠失去了收復黃河以北領土的機會。

在這樣的情況下,第七十一位的岳飛、中國歷史上最高強、偉大的民族英雄出現了。岳飛當然也有當過小說中的主角,這本書就叫做《岳飛傳》,不過,這本書原先的標題乃是《說岳全傳》,完整的說法則是《說岳全傳通俗演義》。在此,就依俗叫它《岳飛傳》吧!

以前我也曾經寫過,當我在中國大陸、番港、台灣等地旅行之際,都一定會向當地人詢問:對你們而言,中國歷史上的英雄應該是誰呢?關於這個問題,大概百分之百都會提到岳飛。其次再根據各地的民情,像是台灣會回答鄭成功。而諸葛孔明的名字,如果我這邊不提的話,也許就根本不會提到也說不定。

有副中國大陸所出的「中國歷代名將撲克」,將中國歷史上的名將一一列在撲克牌的花樣之上,其中最強的一張,也就是鬼牌,上面的圖案就是岳飛。諸葛孔明則是方塊七,我本來以為是紅心七的,在其它的地方可能有寫錯過,實際上應該是方塊七才對。總之至少數字是對了,就請大家原諒我這小小的錯誤吧!

接下來,不好意思要順便作個宣傳,這本《岳飛傳》即將由我田中芳樹來進行編譯,大概明年會出書,如果到時大家能讀到的話,那我就很慶幸了。

岳飛這個人物出生於貧窮的家庭之中——也有人說本來並不貧困,只是後來家道中落,總之不是個有錢人就是了。他自少年時期開始習武,並且參加了武舉也就是武官的考試,而後在一面討伐山賊,一面呼應宗澤的過程中成為義勇軍的一員,在大混亂之際來到開封。當時的岳飛只有二十五歲左右,在與宗澤相遇時幾乎可說是一個無名小卒,而宗澤在見到岳飛之後,不知道是不是有什麼特別的感覺,直覺就想教給他許多兵法上的知識,然而岳飛卻加以拒絕,他認為與其學了許多理論上的東西,還不如能夠臨機應變來得重要。一般來說,碰到這樣的人應該都會覺得這小子很自大才是,但是宗澤卻認為他有他的道理,還任命他為士官,當宗澤死後離開開封之際,岳飛就以前線武將的身份繼續和持續南下的金兵抗衡。

是以從中國所出關於歷代名將的評價來看,常會有稱其為抗金名將的情形,其重點就在於岳飛是持續抵抗金兵侵略的名將,自然也就成為中華民族的英雄了。包括第七十一位的岳飛、第七十二位的韓世忠、以及吳玠、吳璘、劉錡等這些人在內,在歷史的虛實之間還是有著落差存在,但光是與侵略中國的北方民族作戰這一點上來看,就足以稱為英雄了。畢竟他們抵抗了如怒濤一般南下的金軍,進而守住中國人的疆土、自尊的。

接著再談到第七十二位的韓世忠。這個人一開始也是位無名小卒。當動搖宋朝的方臘之亂開始時,韓世忠便加人了討伐軍,並建立了將叛亂之首方臘俘虜的大功。然而這分功勞卻為其上官所霸佔,所以韓世忠並未因此事而受到任何的賞賜。

這場方臘之亂在《水滸傳》之中也有記載。說到這方臘之亂的叛亂軍到底有多強呢?在《水滸傳》中登場的梁山泊義賊一百零八人在此亦加入了討伐軍,而其中的三分之二皆盡於此戰中喪生,強度可見一斑。至於在《水滸傳》中最後捕得方臘的乃是花和尚魯智深,韓世忠無論在史實、還是在虛構的小說中,功勞皆為他人所搶,應該算是蠻不幸的吧!

韓世忠本為西北邊境出身,在方臘之亂時來到長江的下游,也就是所謂的江南一帶,在當地與梁紅玉相遇。在列表上所見的括弧,註解的就是他的妻子梁紅玉。

梁紅玉當時在某個城鎮之中是個有名的藝伎,不但生得好看,而且氣度風格均佳,表演可說是樣樣在行,韓世忠對她一見鍾情。不過,倒並不是在相遇之後兩人就在一起的,當時的韓世忠不過是一名地位卑下的士兵,因此他也在等著自己日後的出仕。總之,他們兩人後來結婚了。結婚之後,這位文武兼備的奇女子梁紅玉從此就在戰場上幫助韓世忠而有著非凡的表現。當然,這些故事後來也被改編為京劇,此外,在《岳飛傳》中亦有出場。

在當時,所謂的軍隊,有許多都不再只是由政府所組成,而是由許多的義勇軍出身、由義勇軍之間所推舉的首領來帶領其部下所形成的一種傭兵集團。也因此,初期的南宋軍隊可視為是這種傭兵集團的綜合體。

而也因為這樣的關係,不管是岳飛還是韓世忠,他們都不只要指揮軍隊,同時還必須要負責養這二萬、三萬的兵才行。在這種時候,最有效率的方法就是進行掠奪,大部分的將軍就是利用這樣的手段來養活他們的部下,不過這些被稱為抗金名將的人物卻不這麼做。岳飛、韓世忠,他們都沒有進行掠奪,最多只是接收從敵人手中所奪得的東西。就這樣,在岳飛及韓世忠的手下就集結了許多極具個性的將軍,後來,岳飛的軍團被稱為岳家軍,而韓世忠這一方則被稱為韓家軍。

好了,既然有所謂的抗金名將,那麼在金國的這一方又是如何呢?採取攻勢的金國當然也有不少的名將,其代表則為第七十三位的宗弼。這是他的漢名,本來的名字是兀朮,也被稱為四太子,意即為金太祖的第四個王子。

這個人還有一位兄長宗望,被稱為二太子,雖然也是位以用兵神速而聞名的勇將,可惜在很年輕的時候就過世了。宗望是位熱心的佛教信徒,行事也有不少溫和之處,還曾一度想要讓徽宗和欽宗回國,不過在此事尚未實現之前他就死了。

宗弼曾數度率軍出征,而南宋方面只好迎擊,這樣的情形持續了數年之久。這個宗弼雖然身為名將,但倒不是因為他常勝的緣故,他也吃過敗仗,不只曾敗給岳飛,也一樣曾為韓世忠和吳玠所敗。

光從表面上來看,宗弼當然是敗得很慘,但是他只有一個人,而南宋這一方面卻是同時有多位將軍與之對抗。也因此,在這段時間裡,留下了不少歷史上有名的戰役。

舉例來說,像是韓世忠與宗弼之間最有名的戰役就被稱為黃天蕩之戰。當時宗弼率領了十萬大軍南下,越過了長江,準備一舉將高宗俘虜,使南宋滅亡。聽到消息的高宗便乘船逃往海上。本來宗弼是想要繼續追捕的,可是後來卻因為補給的問題而不得不放棄,而造成這樣結果的,就是因為韓世忠的出擊截斷了金軍的後勤補給之故。

當時韓世忠掌軍八千,相對於宗弼的十萬大軍,竟能夠爭取四十日以上的緩衝優勢。在經過了數度的戰鬥之後,把宗弼逼回了長江的岸邊。正當宗弼想要乘船渡河的時候,長江上又有韓世忠的船隊殺到,形成了水面上的激戰。這時,梁紅玉便乘上船,咚咚地敲著大鼓,以其鼓聲指揮全軍,算是此戰役中最有名的場面。這一段故事不但被改編成為京劇,連電影中都曾經登場過。

這場戰役的結果使得宗弼的軍隊著實吃了敗仗,也使得金軍不得不在無法渡過長江的情況下退兵。

在此有個重點,那就是當時宋的船隻,如渡長江的輪船,就是先進的外輪船(在船體的兩側有著兩個外輪,而連結到船的內部,以機械來加以動作)。根據當時的記錄,這已經是用人力來轉動轆□,使船能夠在水土產生如在平原之上策馬前進速度的船隻了。至於其大小,則已有四層到五層的構造,可說是數百噸級的巨船。

宗弼就有這樣的船隻。當然,這不是由他所作的,而是將宋朝之內的所有船隻集結而成。

另一方面,在韓世忠這邊,由於外輪船幾乎全都落入了宗弼的手中,因此就只剩下帆船,只得走走停停地對宗弼進行追擊。某一天,江上平靜無風,韓世忠的帆船完全無法動彈,宗弼看準了這一點,便乘著外輪船想要強行突破。韓世忠由於船無法行動,只能待其靠近。對金來說,擁有能夠自由行動的外輪船自然是壓倒性地有利,因此方能成功地突圍。

而在吳玠和吳璘——兩人乃是兄弟——這方面,其大破宗弼之役稱做和尚原之戰。由於此地地形之故,宋軍將金兵引入了山間,使其進入惟一的山徑之後,再從四周的崖上加以攻擊,並且將其切斷,一路追趕到谷底,大致的經過就是如此。宗弼在吃了敗仗後也只能逃,當差點被追兵追上時,聽說他還切除髭鬚改變容貌以便脫逃。這故事在《三國演義》之中也被引用,而寫成了曹操被馬超追殺時切除髭鬚逃走的故事。

在這之間,岳飛也建立了不少的武功,一度還差點奪回首都開封,只可惜後來失敗。不過,由於他的功勳較韓世忠、吳氏兄弟來得更大,因此高宗還曾賜給他親筆所寫「精忠岳飛」的軍旗。

岳飛這個人在背上有著刺青,刺著「精忠報國」四個字。從現代的觀點來看,似乎是偏向右翼的,不過這畢竟是八百年前的事情。根據《岳飛傳》上的記述,這個精忠報國的刺青,乃是由其老母親手所刺。當時,像是《水滸傳》中的英雄們,也有不少人身上有著刺青,因此可推論當時刺青應該是一件蠻流行的事情。

在這些抗金英雄們的努力下,金國一直沒有辦法征服中國,就在對立呈現膠著狀態之際,出現了一個叫做秦檜的人物。

這個人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惡人。當然,在《岳飛傳》中也是個惡人角色——宗弼在《岳飛傳》中當然也是敵人的角色,但就算身為敵人且有多次的失敗的經歷,不過在書中仍有其扶養敵將遺孤的故事。而在秦檜這方面,則是個完全無可救藥的惡人角色。在某種意味上,與一開始就是敵人的人物比起來,背叛者還是來得更令人憎惡吧?

這個叫做秦檜的,一開始是以俘虜的身份被扣留在金國,不久之後,其族人都被放了回來,並佯稱是在被俘虜的時候將看守的金兵殺死才逃回來的。然而卻連下人都能夠一起帶回,這件事本身就很令人起疑,因此一開始便有秦檜是金國間諜的說法。

不過,由於他是非常有能力的一個人,因此他很快又再受到高宗重用,並開始高唱和平論。其主張也就是說,當金不斷地攻擊而來時,就算再努力抵抗,終究是沒有辦法長久下去,同時又不可能一舉北上收復全國的失土,因此就只有和平一途。而實際上,由於南宋在財政的狀況上也非常地吃緊,因此和平會是比較好的選擇。

在秦檜握得了朝廷的實權之後,就開始推動他的和平策略。當然,這時的另一方就成了反對派,而岳飛就是這反對派的急先鋒。

秦檜為了要和金能夠進行和平交涉,就一定要對這個持反對意見的岳飛有所行動才行,於是他就將岳飛以謀反的罪名打入獄中,在拷問之後便將他殺死。當岳飛在受拷問時,由於這是天大的冤罪,因此他怎麼樣都不肯認罪,於是秦檜就讓岳飛拿著筆、押著他的手命其寫下自白書,因而留下了岳飛在牆上寫下「天日昭昭」的故事。意思就是說自己乃是無辜遭陷,老天爺會明白他所受的冤屈。

最後,秦檜命令部下在獄中將岳飛殺死。除了絞殺的說法外,也有下毒一說。不管如何,在岳飛死後,岳飛的軍隊也遭到解散,甚至連岳飛的養子及其心腹等人也都一同為其所殺害。

此時的秦檜,其權力之大,再也無人敢違抗,只有韓世忠例外,他生氣地跑到秦檜的面前,質問他有關岳飛謀反的證據何在。

秦檜本來還想辯解,但在其一一追問之下實在是答不出來,最後就只說出三個字「莫須有」。倒不是說完全沒有,而是也許可能會有的意思。

這一點讓韓世忠更為光火,大叫道:竟然連個證據都沒有,而只是「也許可能會有」這樣的一句話就將岳飛殺死是嗎?然而,除此之外也沒有辦法再為岳飛做些什麼了。至於這時的高宗皇帝則是裝做不知情,讓韓世忠也感到非常地厭惡,因此便自朝中引退了。

引退之後的韓世忠在杭州的近郊,西湖的湖邊建了一間小屋,然後就在那兒度過了他的晚年。他總是讓隨侍拿著酒壺,自己帶著根釣竿,然後就花上一整天的時間在湖邊釣魚。就算有客人來訪,他也絕不談到有關軍事的話題。他在西湖邊的小屋叫做翠微亭,聽說是因為以前岳飛曾說過翠微一地的風景十分優美,因此便以此為名。光從這一點來看,就知道韓世忠的心情了。

就這樣子,殺了岳飛的秦檜與金國之間達成了停戰的協議。至於和平的條件,就是宋必須對金稱臣,每年還必須奉上為數龐大的銀兩,說明白一點就是講和的代價,此外還要割讓邊境地帶的領土等等。

剛才也曾經提到過的和尚原這個地名,此乃宋軍確保戰力的據地之一,然而像這樣的地方也被割讓給了金軍。因為這件事,在朝中也有所非議,只是在岳飛被殺,而其他的反對派也一一遭到放逐或被打入牢中之後,就再也沒有反對聲浪了。之後,秦檜就因促成和平的功勞而居於高位,並握有實權。

從整體上看來,秦檜乃是利用和平來穩固自己的地位,從這個所謂的和平之中,秦檜可說是沒有任何的損失。即使是被金俘虜而被帶到北方去的欽宗就這樣在被幽閉之下死於異地,即使像岳飛這種在不久之後,岳飛恢復了名聲,百姓們更在岳飛的廟前立超了秦檜的塑像。他的形象以鎖縛住,並遭到任由參拜岳飛的人吐口水的下場。

不論如何,宋終究是得到了和平,於是便致力於經濟的開發。也曾有高宗皇帝自行下詔繁盛海上貿易的說法。在商業和農業的發展下,成為一個豐饒國家。從這一點看來,秦檜的和平策略從政策上來看是沒有錯的。只是在實行之前,把無辜的人以謀反的污名加以處死則不應該的。然而就算有這樣的看法,以當時的秦檜來說,大概也很明白自己會被人怎麼說吧!他除了壓迫、暗殺反對派之外,還篡改歷史書,這正是想要隱瞞自己所做所為的舉動。在談和成立之後,來到南宋的金國使者,還曾經以貴國為了國家竟然願意殺死重要的將軍一事拿來消遣,表示連從金國的立場來看,也都不是一件尋常的事。

岳飛在被殺的時候不過三十多歲,十分悲壯地走向他的末日,而成就了現實上的和平。所有人都感覺到這所謂的和平乃是由岳飛的血所換來的,因此不久之後,岳飛便成了民族英雄的象徵。從名將的條件看來,他在愛護部下以及不為害民眾等方面皆合格,再加上他也是個調兵遣將的高手,要拿日本史來比較的話,他大概可以跟源義經和真田幸村所綜合起來的悲劇英雄相提並論吧!

在日本,以前一說到岳飛也都稱其為忠臣,全身充滿忠義之名將,只是在中日戰爭開打之後,由於岳飛乃是抵抗外國侵略的象徵,以日本的情況來說實在不宜,因此才開始說岳飛的壞話。當時外務省(譯註:日本的外交部)的職員就提出了「支那(指中國)應向秦檜學習」的論文。其重點就在於要與日本締結和平。然而其根本上的錯誤,就在於秦檜乃是一個濫殺無辜而出賣國家,並獨享樂華富貴的極惡之人,因此就算當時中國方面想與日本締結和平盟約,也絕不願將自己比做秦檜,更不用說學習了!也因此,日本政府打錯了如意算盤,倒不是說大家不願和平。

之後,南宋在確保了豐饒的江南之後,一取得和平,在經濟上便開始急速地發展。

至於宗弼,則以其金國最有力的皇族身份,在日後仍領導著金國的政治與軍事,直到他安然度過晚年——這樣的說法或許有些奇怪,但大致上就是這樣的感覺。

其後,兩個國家之間維持了約二十年左右的和平,著名的《白蛇傳》就是以這個時代背景為舞台的神話故社。也就是在和平成立之後,杭州日益繁榮的時代。

在經過了二十年左右的時間之後,和平被打破了。在金國方面發生了許多的內部抗爭,皇帝遭到殺害,而新皇帝又是一名暴君,歷史上被稱為海陵王。才能出眾卻不自律,由於他景仰南方的文化,因此自己就率了六十萬的大軍,南下意圖滅亡宋朝。在突破了長江之後,於長江的南岸再度遭遇到宋集結的二十萬兵力,其兵力相差非常懸殊。

這時,指揮軍隊擊退金兵而救了國家的,正是第七十四位的虞允文。

這個虞允文本是文官,在他接任之時,宋軍的前衛部隊已經吃了敗仗,正準備從長江之北收兵退回。當時援軍尚未抵達,而虞允文便接任指揮,首先在金兵第一波準備渡過長江之時加以擊退。而後,當金的水軍以盛大的船隊南下而來時,他則在海上迎擊,用火攻予以擊破。

就在數次的戰鬥防止了金軍南下之後,金國的暴君海陵王——他是那種在財政上極盡奢侈,把看不順眼的人殺掉,而後再把其妻納入自己後宮的那種人——由於是自己領軍南下的關係,北方遂引發叛亂,新的皇帝即位。知道了這件事的海陵王本來還想繼續遠征,結果在部下之間卻發生了政變,而將海陵王殺死。之後,金國退兵,宋國危機方才解除。

這場由虞允文指揮擊退金兵的戰役稱為採石磯之戰,也是歷史上的「南北大戰」之中最為有名的戰爭之一。

虞允文這個人後來也有過不少經歷,一直到最後當上了左丞相兼樞密使,也就是宋國家戰略的最高負責人。在這個人手下也有不少人活躍著——韓世忠的兒子亦在其中。韓世忠的兒子本來是個文官,他將岳飛的財產遭到惡官侵佔一事詳細調查,連一枚銅錢也不欠地交還給岳飛的遺族,是個很不錯的故事。

在這個時期,金的領土之內還有不斷抵抗的武將等有趣的人物。這個人叫做魏勝,他有製造新兵器的才能,像是猛獸形體的戰車、火箭矢等,以其許多的發明來抗戰。

此外,還有另一名抗金名將,他的名字叫做劉錡。這個人自與金對抗的年代一路走過來,在採石礬之戰時,他的年歲已經相當大了。這個人雖曾在戰略上國撤退而遭到非難,因而曾被流放到後方一段時期,但當他回到前線時,曾於官捨的牆壁上寫下「完顏亮死於此」六個黑色的大字。完顏亮乃是海陵王的本名,當海陵王率軍來到此地時,因為見到了這不吉祥的文字,氣得將這官廳的牆壁全部以墨塗黑。結果,後來海陵王真的就在此地因政變而亡。於是人人皆非常佩服劉錡的預言居然能夠成真。

再來,關於這個時代中的武將,我還想一提的,就是李顯忠這號人物。李顯忠的命運乖桀,他本來是宋人,而由於自己的出生地為金所佔據的緣故,因此曾有一時是不得已而仕於金的,不過,他無論如何都要歸順於宋,因此便計劃帶著族人一同脫逃。沒想到事跡敗露,族人皆被殺死,而他則好不容易才能夠與部下一同逃離,只是因為通往宋的道路都遭到封鎖之故,無奈只得西行投靠西夏。他在成為了西夏的將軍之後,還曾帶領少數的部下擊破五萬敵軍,建立相當的功績。

不久之後,西夏與金交惡,當李顯忠攻陷金國的某一城池時,在那兒發現了殺死族人的兇手,因此便將其斬首而報了大仇。在終於報了仇,即將前去投靠宋的途中,卻因背叛的罪名而遭到西夏軍的攻擊。他以三百人對抗西夏的二萬大軍,在將之驅散之後,才好不容易歸順宋。而這時他也以援軍的身份將金的將軍殺死,是個非常了不起的人。由於環境的關係,這個人從宋、金、西夏,而後再回到宋,雖然出仕不同的國家,但他卻一心向宋,因此皇帝方才賜給他顯忠這個名字。至於其本名,那我就不知道了。

這樣說起來,如果真要仔細找的話,其實要想找出這樣可以成為小說主角的人,還是很容易的。

西元一二六一年,虞允文在採石礬一戰中擊退了金軍。翌年,也就是一二六二年,有一個年輕人從金脫逃而歸順於宋,這個人叫做辛棄疾。棄疾這個名字和霍去病的去病有著相同的意思,就是遠離疾病之意。他一面擔任地方上的官吏,一面致力於抗金軍隊的訓練,他所集結的勇猛義軍被稱為「湖南飛虎軍」,相當地有名。同時,他也是一位知名的優秀詩人。

其後,宋與金之間是以締結和平契約的狀態和平共存的,以現在的地圖來看,中國大陸的北半邊是金、南半邊是宋。在某種意味上,金替宋抵擋了北方的威脅,因此宋得以致力於經濟的發展。使得宋在七十年之間,一直保持著平和的狀態,繁榮的程度非常驚人。當時首都杭州的人口高達一百五十萬人之多,來自阿拉伯、波斯、印度、日本等地的商船在港口雲集,可說是世界上最富裕繁榮的國際都市。

另一方面,金卻沒有這麼順利,這是因為北邊蒙古部族興起的關係。根據氣象學者的說法,在十三世紀時,隨著地球寒化的結果,蒙古平原逐漸變成不毛之地,而以前一直各自分裂為政的蒙古部族,也不得不開始統一。總之,我相信是在許多的原因之下,出現了這名叫鐵木真的人,並統一全蒙古而成為成吉思汗。

在此,有一個很荒謬的說法,那是自古從日本流傳下來的,說源義經就是成吉思汗。提出這說法的人簡直是妄想,根本不足採信。其實,成吉思汗的家系十分清楚完整,當然,以遊牧民族來說,有關於其出生年份可能並不十分真確,但至少父母的名字是十分清楚的。

源義經就是成吉思汗的說法,基本上就是要把日本給並進大陸的歷史之中,追根究,其實就是「蒙古人是不可能征服世界的,有如此偉業的一定是日本人」這類的奇怪思想。首先,正如剛才所言,成吉思汗的家系清楚而完整,不論是父母的名字,還是兄弟的名字,都可以清楚查得,根本沒有源義經可以插入的空間。其次,從義經的戰法和成吉思汗的戰法來看,也是完全不同的,我在前面時也曾經提到過,其重點就在於騎馬的集體戰策略,這點與義經的戰法完全無關。

接下來,根據那些主張成吉思汗就是義經之說的人所言,成吉思汗以竹葉龍膽紋為旗,與源氏的旗印相同(關於這一點,海音寺潮五郎先生斬釘截鐵地說了「NO」)。也就是說源氏也有一些流派有所謂的竹葉龍膽紋旗,而成吉思汗的紋章和由村上天皇所分出的村上源氏的紋章十分相近。不過義經乃是由清和天皇所分出的清和源氏之流派,為什麼他非得要那麼可悲地使用村上源氏的旗印不可呢?這就是最好的證據了。如此一來,之前的說法自然不成立,只是這樣的論證並不廣為人知,因此才造成了許多人的困惑。

而最為可笑的,則是那種寫超自然神秘文章的雜誌所提出之說法。上面說成吉思汗在與人談話的時候,他的會話記錄乃是用漢字所寫成的。根據那些相信成吉思汗乃是源義經的人所說「既然成吉思汗是蒙古人,那為什麼不使用蒙古文字呢?那是因為他是日本人的緣故」。成吉思汗是蒙古的貴族,當然不可能不會讀蒙古的文字才對,然而不管成吉思汗是蒙古的貴族還是蒙古的平民,在那當時,他都是不會讀蒙古文字的!為什麼呢?因為當時的蒙古還沒有文字,因此會話的記錄當然就只能使用漢字或是維吾爾文字來寫成囉!一直到成吉思汗的孫子,也就是忽必烈的時候,才因為覺得這種情形很糟糕,所以創立了蒙古的巴斯巴文字。這一點在世界史的教科書上一定會有所提及,也因此,提倡這種異說的人,根本究沒有好好地讀過世界史的教科書。

關於成吉思汗的部份,由於我認為這並不屬於中國的歷史,而是屬於蒙古的歷史之故,因此就不再多提下去了。

至於蒙古南下攻金的想法,則是在成吉思汗的兒子,也就是窩闊台時候的事。那時蒙古就提出了與宋聯合夾擊金並將之滅亡的計劃。大約在一個世紀之前,宋與金合力要滅遼,之後卻導致宋受到金壓迫的結果,所以這一次,宋就想要與蒙古合力滅金。後來,卻也造成了其為蒙古所壓迫的後果,關於這一點,從後世來看,總讓人有為什麼不懂長進的感覺。

金在此時也派使者來到了宋說:「回想自百年前,我國就與宋締結條約和平共存,如果我國滅亡的話,那麼宋不就會直接受到蒙古的威脅了嗎?」然而這樣的說詞並未被宋所接受。說來當時宋的復仇心很強,因此才會願意與蒙古合力滅金。

就這樣,金在兩國的夾擊之下滅亡了,而在金滅亡之時出現的將軍,正是第七十六位的完顏陳和尚。

從這個人年輕時來看,已是蒙古逐漸強盛,而金逐漸衰弱的狀態。由於蒙古在人口的數量之比較少,因此在侵略金的時候,必定會將人俘去,甚至是將整個家族全部抓走,並讓其從事手工業或是政務。完顏陳和尚也是在小的時候隨家族一同被抓去的,因此便一直住在蒙古。可是隨著母親漸漸老去,便一心要回去故鄉。有一天,他在讓母親乘上貨車之後,就拉著貨車脫逃,途中雖然受到追捕,卻在他一面躲避之下走了數百公里,好不容易才回到金的領土。

之後,完顏陳和尚便加入了軍隊,與蒙古軍展開了戰鬥。這個人曾兩度領著騎兵與蒙古軍作戰並獲得勝利。當時,雖說金在建國之時軍力十分強盛,然而在與宋締結盟約之後,很快地便削弱下去。

清朝時,趙翼著有一本名為《二十二史札記》的書,這是一本對各朝代的正史加以評論的書籍,在其中就有著「金之兵、強弱不同」一章。金這個國家,在建國時非常地強,然而在亡國之際卻非常地弱,因而特別地寫了一篇來討論。不過,雖說已經變弱,然在對蒙古軍的作戰中也不是沒有獲勝過,當時這個完顏陳和尚就是以四百個騎兵勝過八千騎的蒙古軍,而在正史上留下了數十年不見的好評。

只是,畢竟金與蒙古之間的國力之間有壓倒性的差距,光靠完顏陳和尚一個人再怎麼努力,還是沒有辦法挽回頹勢。當釣州這個城池陷落、蒙古軍進入城中之時,完顏陳和尚就在大混亂開始之前放棄了抗戰,隱居在一間小屋裡。

不過,這並不是因為他不想送命所以才躲起來的,當大混亂結束,蒙古軍的治安奠定之後他又跑了出來。這時蒙古軍的司令官要他報上名字,他說道:「我乃完顏陳和尚,也就是那個曾經二次勝過你們的人。」於是蒙古軍的司令官——這在《金史》上並沒有記載他的名字,但我猜想應該是史普台,不過因為沒有經過精確的比對,因此不能夠確定——就問道:「那你為什麼又跑了出來?」完顏陳和尚回答說,「我不願意在亂軍之中,被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兵士所殺,但自己並非貪生怕死,所以你現在就殺了我吧!」蒙古軍的司令官就說:「如果你是完顏陳和尚的話,那你只要願意投降,就可以獲救。」而力勸他出仕於蒙古,但完顏陳和尚卻拒絕了。司令官便說道:「那麼,讓你受一點苦如何呢?」於是便下令折斷他的腳骨。而後再問道:「如何?要不要投降呢?」完顏陳和尚還是不從,最後就被殺死了。

完顏陳和尚乃是金滅亡時期的勇將代表,從他的臨終之前來看,會讓人覺得怎麼不乾脆逃走算了,不過,他終究還是一個愛惜自己名聲甚於生命的人就是了。

順序雖然有此而後顛倒,但我還是要來談談在滅金之時,參戰中的宋軍司令官孟珙,陳舜臣老師對他有很高的評價。關於當時孟珙的作戰表現,其勇敢及巧妙的程度,據說是連蒙古軍都很感佩的。

所以很快地,當後來宋與蒙古之間的盟約破裂,也就是蒙古成為宋北方的威脅,壓迫而來之時,孟珙便擔任北方的軍司令官,在與蒙古軍戰鬥的十年間,幾乎都是靠他一個人在獨撐大局。

當金滅亡之時,在金統治下的漢人們,有許多便遷往宋的領土。當時的蒙古軍還是十分野蠻的軍隊,對農民相當地苛刻。而這些逃到南邊的人,就由孟珙提供開拓的土地,讓他們能夠落地生根。

孟珙這個人,要和日本作此較的話,大概是如向上杉謙信一樣風格的人,他除了通曉佛理之外,對易經也有所研究,據說在他發動軍隊之前還一定會先焚香祝禱。

另外,於明治時代在日本所出的《通俗宋元軍談》這本書之中,也有著「孟珙,雖處於衰宋,然其忠義、兵略,則不劣於岳飛。」的記載,給予了相當高的評價。

實際上,他也給人善戰的感覺,不管是率領水軍還是陸軍,對抗蒙古軍經常獲得勝利,使得蒙古因為孟珙的存在而一直沒有辦法突破邊境。像是在江陵之戰的時候,蒙古軍的陣營位於陸地,夜晚之時,受到了孟珙從水上而來的奇襲。當時的蒙古軍建立了二十四座堡壘,卻在一夜之間完全失守,真的是非常活躍。其後,還歷經了黃州之戰。當黃州這座城在被蒙古的大軍圍困的時候,他則率領少數的兵主,自己揮舞著長槍突破了蒙古軍的重圍而解救了黃州城。

因為這樣的關係,當這個人存在的時候,蒙古軍就一直無法南下。一般來說,不管是在蒙古壓倒性的兵力方面,還是關於「宋朝弱兵」什麼的說法,在這時都是無法成立的。結果,被稱為世界最強的蒙古軍,光在滅宋這方面就花了四十年。

孟珙去世是在西元一二四六年的事情,其後,支撐宋朝的樑柱的則是一個叫做趙葵的人。他的父親趙方、兄長趙范,均是為人所知的北方防衛名將。雖然趙方只是通過科舉的文官,但兒子趙葵卻一直當上了右丞相,只是他認為自己並不是讀書人之故,因此在一年之後就離職了。

到了西元一二五七年時,蒙哥汗終於開始認真並派出了要將宋征服的大軍。只是蒙哥汗這個人本身卻在出征之中病故,接下來才輪到忽必烈的出場。

忽必烈的即位,倒不是蒙古全體一致同意的,而應該說是實在是在沒有其它的辦法之下,最後只好讓他冠上了大汗的稱號。忽必烈這個人,乃是在蒙古非常理解中國文化的人,因此就蒙古的保守派看來,自然是會害怕蒙古的傳統是否會因此而被中國的東西所掩蓋,因而對他的評論不佳。惟從反面來看,他卻是非常受到蒙古所統治的漢人期待的。

西元一二六○年,忽必烈即位,一二七一年時改國號為元。這就是元的世祖皇帝的誕生。而世祖這個稱號,當然也是死後的稱呼。

自此開始,宋確實感受到了元的壓迫,而往滅亡之路前進,惟其間的一二七四年,蒙古發動了攻日的大軍,被日本稱為元寇。

關於元寇的事情,我有一些想要提出的,事實上,從以前就有關於元寇的兩種極端的看法。一個是戰前的看法:當時是暴虐無道的蒙古攻擊而來,而日本則是以北條時宗為代表,受神風之助的鐮倉武士因此才能夠將之完全擊破。

到了戰後卻變為:忽必烈是不會做出那樣亂來的事情的,本來應該能夠相互友好,只是北條時宗那個阿呆完全不知道外交是什麼,居然把使者給斬了,因此才會有無謂的犧牲。

我記得NHK之前曾經做過一個相關的節目,當時我也在思考這件事,只是不管如何,對日本來說都沒有什麼一定的利益就是了。就算忽必烈當時的確是想要與日本友好好了,然而如果接受了:好,那我們就相互友好吧!那是否表示和平就一定會到來呢?其實我覺得也不一定。

基本上,為什麼忽必烈會想要和日本友好呢?日本本來與宋的關係是非常良好的,雖然並沒有正式的外交關係,不過在文化上和經濟上均是密接而相結合的。像平清盛的政權,還是在不與宋相接觸就沒有辦法維持的情況下,保持密切關係的。還有,聽說宋和日本之間在學者及和尚方面也有著諸多的交流。從忽必烈的眼光看來,他的出兵可能只是為了要將日本與宋的關係切斷而已。

再接下來,如果日本接受了忽必烈的請求,兩邊達成友好協定的話,那麼難道到時忽必烈要求日本一同對宋出兵,日本也能夠辦得到嗎?我想不太可能。

關於這一點到底如何?我發覺到現在似乎已經沒有什麼人再對這一段歷史提出見解,但也或許是因為我自己不用功的關係,所以才不知道罷了。總之,根據我個人的想像,元攻擊高麗,在高麗降伏之後,便強迫其幫助遠征日本。從這一點來看,實在是不能保證這次元不會要求日本對宋。若日本回應了忽必烈的請求,之後被強求要對宋出兵的話,那雖然沒有對元作戰,但卻要代之為與宋作戰。若是拒絕的話,那麼元是否又會攻擊而來呢?

這些當然都是假設,只是我這麼想而已。對日本來說,本來與宋那麼友好,自然就不能夠一下就反掌與元聯合而與宋對立的,因此也就只有拒絕了。

而在拒絕了之後,元就立刻攻打而來,一般的看法是認為北條時宗的判斷過於天真,但我覺得那也是沒有辦法的事。說起來,中國王朝渡海攻擊日本的例子,在之前和之後可說是一遍也沒有的。

不管是在唐的最盛期,或是明的最盛期,都沒有發生過這樣的事情。不過,就算不認為會受到渡海而來的攻擊是普通之事,然而若是說沒有預測到就是天真,也實在是很過分。實際上中國的王朝既然位處大陸!自然或多或少會有著膨脹主義的傾向,這在世界上任何國家都是一樣的。像是漢武帝設置樂浪郡,隋煬帝征服高句麗等,這些都是要擴展在陸上的領地。只是,做這種事的帝王,大多會被評為瀆武,在評論上絕對是不好的。然而,越過大海出兵這樣的想法,在中國的傳統中幾乎是不存在的。是以,將其國書加以拒絕,其實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因為壓根就想不到對方會攻擊的緣故。

西元一三七七年,到了明代,朝廷派遣使者前往南方的蘇門答臘,當時與蘇門答臘對立的爪窪就在途中偷襲將其使者殺死,而激怒了明的朝廷。可是激怒了又怎麼樣呢?明朝只是把前來的爪哇使者加以流放,然後禁止與爪窪的貿易而已。至於渡海去攻擊爪窪一事,則是想都不曾想過。

所以,雖然說中國的王朝對於渡海攻擊上事,並不是絕對沒有,不過如果再加上忽必烈本身並不是漢人的這項條件的話,也許就不會這麼想了。至於那四百本人所寫的歷史小說或是假想歷史小說中關於唐、宋、明等對於日本領土野心之描述,我想其實應該也只不過是個無理的設定罷了。

無論如何,元確實是一度攻擊而來,卻因為神風而不得不退兵。在第一次的遠征時,威嚇的意味應該大於實質,本來應該是只要稍微給日本嘗一點苦頭就可以退兵吧。畢竟,正面之敵一南宋尚且存在,因此若對日本派遣個幾萬的軍隊,從效率上來看還真是一件蠻愚笨的事。

第一次對日本的遠征是在西元一二七四年。而在到了一二七六年時,第七十八位的伯顏就領軍佔據了宋的城都,也就是杭州臨安府。

佔領的過程不破壞分毫。忽必烈這個人從不好的方面來看是貪慾,而從好的方面來看則是一個對於財政和經濟非常關心的人,他實在是不願意將地上最為繁榮的一個都市加以破壞,希望盡量能夠在毫髮無傷的情況之下將之取得。

結果確實也如了他的意。由於在來到此處之前已經經過了無數滿是鮮血的戰役,因此後來當蒙古軍壓迫而來時,許多的都市乾脆就依次開城投降。另外,忽必烈也曾對伯顏說過——這事之前好像也提過要向曹彬學習一事,也就是不需要流無益的血,而伯顏也遵守了。只是,要不要多流無益的血是有前提的,那就是對方必須不抵抗才行。是以,對於那些自認為已經不行了而開城投降的城池,當然是就盡量不去動它,而那此會抵抗過的,則給予徹底的破壞。


Admin
Admin

文章數 : 15038
注冊日期 : 2009-07-11

http://winggundam.show5forum.com

回頂端 向下

續出的英雄 宋時代 Empty 回復: 續出的英雄 宋時代

發表 由 Admin 周六 9月 17, 2011 2:48 am

在常州之戰中,由於守城的宋軍曾有過激烈的抵抗,因此當蒙古大軍人城的時候就大肆加以屠殺。當然其中也有著要殺一儆百的意味在內,只是事情做得實在是太過殘忍。據說當時蒙古軍在將城外的農民抓來殺死之後,還將屍體的油脂取出,然後用聚集起來的油脂當做火攻城壁的材料。在聽聞了這樣的事情之後,其他的城池莫不悚慄,因此才決定盡早降服。

到了現代,許多研究蒙古的歷史學家對於這常州的屠殺事件還是不太願意多談,甚至還有敘述蒙古是在幾乎沒有什麼流血衝突就接收了南宋全土的書籍,這實在是貽笑大方。

對了,伯顏他另外還有一個名字叫做「百眼」,在發音上是差不多的。

這時宋的皇帝其實只是個五、六歲的小孩,他的祖母,也就是皇太后握有實際的大權。這個祖母是個很迷信的人,當她召來預言者詢問這個國家是否守得住時,這名預言者回答,只要具有百眼的男人不攻來的話,那就沒有問題。由於實際上人不可能真的有一百隻眼睛,因此這位祖母便很安心,怎知當蒙古軍攻來時,竟聽聞其總帥就叫做百眼,因此不由得臉色發青,留下了這則傳說故事。

在束手無策的情況下,於西元一二七六年時杭州開城,形式上宋朝在此時即已滅亡。只是實際上宋尚未全部滅亡就是了。

有些頑強的抗戰派就仕奉了皇帝的年幼兄弟之命,從杭州臨安府逃出。這就是第七十七位的張世傑,以及文天祥、陸秀夫等人悲壯抵抗的開始。

至於降服的宋帝,則被一路帶往北方,來到了現在的北京謁見忽必烈。忽必烈對於降服的宋帝倒沒有給予什麼殘忍的對待,而是將之列於貴族,供養其後半生。只是,一個曾為皇帝的小孩子必須要在忽必烈的面前行跪禮,說來也真是個悲哀的光景。忽必烈的皇后在看了之後不由得流下眼淚,當忽必烈問道是否是因為可憐這些人的緣故時,皇后的回答出乎意料,答道:聽聞人世間無有能夠持續千年的王朝,誰知道何時我們的子孫是不是也會變成這個樣子呢?讓忽必烈也不由得倀然。

接著,忽必烈對那些頑固的抗戰派下令討伐。只是伯顏在將杭州臨安府陷落之後,認為總司令官一職已不再需要,就轉回北方去了。

關於這個伯顏,在美國竟有位作家寫了本伯顏在其中登場的歷史小說。這本書名為《黑薔薇》,作者則叫做威斯坦。內容敘述中世紀的英格同巴士越過絲路而來到了中國,當時正是伯顏攻陷杭州臨安府的時候,因此關於伯顏,裡頭也有著那是當時世界一流將軍的敘述。

這本小說曾被搬上大銀幕,而且還是好萊塢電影。擔任那名騎士主角的演員為泰羅。鮑瓦,而飾演伯顏將軍的,則是歐森。威爾茲。以前曾經在電視上放映過一次,我對那個由歐森。威爾茲穿著蒙古的將軍服飾,乘著馬在水田之上越過的影像,到現在還記得清清楚楚。由於這部電影實在是少見的珍品,因此在我經過一番努力地尋找錄影帶後依然不可得。我和陳老師之間還有找到帶子一定要讓他也看一看的約定呢!

好了,關於第七十七位的張世傑這個人,本來乃是北方出身,後來從軍隊之中脫走投向宋軍,並且當上了將軍。

有些說張世傑壞話的人,罵他是從無賴漢竄出來的下等士官,但他畢竟還是為宋起而作戰的人。

至於忽必烈這邊,他之所以不殺文天祥而將之俘虜,乃是想要讓他為自己所用之故。當時降服於元軍的人很多,當然忽必烈也會將這些人加以採用,然而以他的眼光來看,這些人乃是因為事態對宋不利,因此才降服的,實際上就如皇后所說,當事態對元不利時,那他們便會捨元而去了。所以,反而那些頑強抵抗的人,人格比較值得信賴。由於忽必烈這麼想,所以他也曾對降服的人出言諷刺道:「難道說宰相不好,就是背棄皇帝的理由嗎?」。

特別的是文天祥不但是科舉合格,也是以前曾經說過的那種能夠得到天子賜字的人,因此忽必烈自會想要讓這種人能夠出仕於自己。在他的計算下,如果連這種人都願意跟隨自己的話,那麼不論是以武力抵抗的人,或是在精神上抵抗的人,大家應該都會降服的。

然而文天樣還是一直頑強地抵抗,並展開了游擊戰。只是文天樣實在是太為正直,在他的心目中也認為別人都應該是如此,是以也曾好幾次地遭到背叛。

他曾一度為元軍所俘,幸好後來以計謀逃脫。其後,由於連身份低下的人都對文天樣十分尊敬,而不惜生命來跟隨他,因此又持續了數年的轉戰,惟在情勢依然不利之下,文天祥再度為元軍所俘。

在陸秀夫這一邊,則雖然一度扶立幼小的皇帝,惟他後來卻因病而死,所以只有再立其弟衛王趙幕為皇帝,而這也正是宋最後的一位皇帝。

這個人在海岸乘上船一面輾轉往南逃去,一面躲避元軍的追擊。當時應當是有著擁大船團以逃向海上的想法才是,於是就想前去倚賴蒲壽庚——這個人的名字看來有點奇特,乃是因為其祖先乃是阿拉伯人之故,同時他也是泉州這個港都的支配者。自唐至宋,泉州這個港口已成了僅次於杭州的世界最大貿易港口,從阿拉伯、波斯、印度各地都有不少外國人前來。當然,這個人也是伊斯蘭教徒。總之,泉州這個港口是在他的支配之下,擁有著從大船團到水軍、陸軍等的力量——所以陸秀夫才會想前來投靠他。然而蒲壽庚卻看穿了宋朝氣數已盡。而且,不只是忽必烈,在蒙古帝國之中,不管是行政官,還是在商業等方面,其實都是非常重用色目人的。在此所謂的色目人,指的就是各種西方的外國人,其中波斯、阿拉伯等伊斯蘭教徒就佔了大半,因此蒲壽庚捨棄宋朝,其實是對他非常有利的。

是以,當陸秀夫和張世傑來到的時候,泉州的城門是緊閉的,不但不得其門而人,甚至還把他們趕走。至於當時在泉州的城中,早已有數百名趁早脫逃而來的宋代皇族,蒲壽庚也將他們趕盡殺絕,而後就降服於蒙古。在降服於蒙古之時,他的說法指張世傑這個傢伙實在非常自大,態度也十分惡劣,讓人相當生氣,因此才想要歸順於蒙古。不過,我認為這應該是個借口,只是把它歸罪到張世傑的頭上罷了。至於宋的皇族,反正不是將之俘來交給元軍,就是把他們殺死,從這地方也可以清楚地看出蒲壽庚這個人物的性格。

總之,在此時,蒙古軍就取得了龐大的船團。

在此,元的大將張弘范——此人是從父親那一代便出仕於蒙古的漢人,就領著軍隊追擊陸秀夫和張世傑。

結果,宋朝廷最後停泊船團的地點,就在崖山這個地方。這是個位於現今香港以西大約一百公里左右的島嶼。宋在這兒聚集船團,同時,也讓義勇軍加入。在崖山這個小島上,當時共有包括宮女在內約有十萬人聚集。

也因為這樣,蒙古軍並不能夠完全無視於他們的存在。宋已經滅亡了,其殘黨也必須要加以肅清才行。如果就這麼放著不管的話那將會成為其精神上的支柱,而可能會造成各地反蒙古的叛軍起義也說不定。張世傑和陸秀夫也是這麼想,當反蒙古軍一齊蜂擁而至時,他們就要成為其核心的武力,也因此他們必須保存實力,因而沒有直接出面迎戰。

在元軍方面,則是要以全力來攻擊崖山的。在西元一二七九年的正月,蒙古軍大舉從海上攻向崖山。這時,負責指揮防禦的張世傑將幼小皇帝的乘船置於中央,在周圍集結巨大的船隻,然後再以鎖連結成海上的要塞。雖然蒙古軍意圖攻進,然而卻被阻於大船團之壁下,完全無法靠近。即使利用箭矢攻擊,也沒有辦法射人其中。

對於這種將巨大的船以鎖連結的陣仗,一般來說就是要利用火攻,因此蒙古方面便將數百艘小舟上積滿薪柴、點上火,然後一齊放出。張世傑料準這一招,早就在最外側船隻的船體外側塗布了滿滿的泥,如此一來,火就不會蔓延。另外,當著火的小舟靠近時,他們也準備了非常長的竿子,把小舟——推開。如此一來,乘著潮流的小舟在回頭後就反過來往元軍的方向靠進,反讓元軍的數十隻船著火,而趕緊棄船。

張世傑這個人出身北方,本來是習於陸戰,據聞對於水戰是完全不懂,然而此時他卻打了一場實實在在的勝仗。

這時的張弘范也只有自己率領大軍將崖山包圍。並曾一度派遣張世傑的族人前去勸降,然而張世傑不為所動。他雖然知道如果自己投降的話,將可以得到榮華富貴,只是這事實在是做不得,於是便令其退下。沒多久,張弘范就以大艦隊將宋軍給重重包圍,首先斷絕了宋軍的水路。當宋軍在水上的補給中斷數日之後,兵士們逐漸衰弱之時,張弘范就發動了總攻擊。

這時,文天祥為張弘范所捕,在張弘范的旗艦之上看著宋滅亡。當時乃是二月天,海面為濃厚的大霧所籠罩,在早就已經無法區分敵我方的狀態之下兩方開戰了。結果,在宋軍體力較弱,而張弘范又乘著潮流攻擊而來的情況下,末了,宋軍終於被迫逼至角落。在當時,佔據船隻的印記就是將那艘船的帆柱切斷,在宋軍的帆柱依次倒下之後,元軍也步步進逼。

張世傑看到大勢已去,就想用少數的船來突破元軍的包圍網向外逃出。陸秀夫也是這麼想的,只可惜海上要塞乃是位於最內部的地方,因此就算想要逃也會被前方的船所阻。當時周圍的船沉的沉、燒的燒,而元軍又已迫近,無能為力的陸秀夫惟有背著幼小的皇帝跳海。見到這一幕的殘兵敗將、以及官吏、宦官、宮女等,也就跟著紛紛投海自盡了。

這樣的結果,造成了海上十萬餘的屍體漂浮,真的是很淒慘的情況。這件事發生在日本壇之浦之戰約略百年之後,造成了壇之浦之戰五十倍左右的犧牲,光是想像起來,都能夠深覺這是中國史上最悲痛的光景。

在此時,張世傑好不容易突破了包圍逃出,卻還沒有放棄,一面搜尋著宋皇族的生還者,還準備要東山再起。元這邊也發現了這件事,並且瞭解到張世傑這個人絕對不是一個會投降,或是會放棄的人,因此也努力地搜查他的下落,但是一直都找不著。

在這之間,張世傑遇到了暴風,船隻即將沉沒,就在兵士們認為岌岌可危,準備要棄船逃往陸地上之際,張世傑命所有的兵士離開,自己一個人則留在船上,大叫道:如果上天真的要亡宋的話,那就讓這艘船翻覆吧!結果,在巨大的風暴吹襲過後,船還是翻覆了,而張世傑應當也死於其中。

從《十八史略》中的文章來看,「舟覆世傑遂溺宋滅」的短短八個字,可說是充滿了悲愁的思緒,中國文字的表現力確實是令人吃驚。而在《宋史》中,則是以「世傑死宋遂滅」來形容。由於張世傑的死,宋就因此而滅亡。在遂滅這兩個字之中有著很深的感情。

《宋史》基本上乃是在元時代中所編撰的東西,而且是元朝皇帝所承認的歷史書。在這本歷史書中,寫著因為張世傑的死而使得宋滅亡。在名義上,宋是於西元一二七六年時出降時被滅的,而七九年於崖山滅亡的說法,則是當時人的想法。

就這樣,張弘范對文天樣說,正如你所見,宋已經滅亡了,你也乖乖地放棄,出仕元朝如何?文天祥當然是加以拒絕。於是張弘范也只有將文天祥帶回今日的北京,去與忽必烈會面。

當張弘范從崖山退兵時,還曾在海邊的大石頭上寫下誇耀自己功績的文字。

十二個文字一共分為三行,寫的是:

鎮軍大將

軍張弘范

於此滅宋

連張弘范自己也認為是他在這裡將宋給滅亡的。因此,一二七六年當時宋帝降服一事,雖說是宋在名義上於此滅亡,但不管是當時的人,或是後世的人看來,都認為宋乃是在一二七九年於崖山滅亡的,我認為這才是正確的認識。

宋滅亡一事對中國人來說乃是一場悲劇,像是身為宋最後一位皇帝的衛王趙禺就是一位年僅五、六歲的少年,由於這少年的週遭全都沒有同年紀的玩伴,所以他的朋友就只有一隻鳥,無論何時總要在一起。而當少年皇帝為陸秀夫所背、躍入海中時,見了此一情景的那隻鳥,據說還帶著籠子一起跌跌飛飛地追在後頭號泣,留下了淒美的傳說。

至於文天祥,他被帶到今日的北京去與忽必烈會面。帶著他去的就是張弘范,由於他個人也對文天祥十分尊敬,因此一路上也都以禮相待。

接下來開始,就完全地進入元的時代了。

※※※

曹彬

西元九三二~一○○○年。真定靈壽(今河北省正定縣)出身。五代末北宋初期的武將,亦為後周的姻親。本來仕於後周的世宗,在北宋建國之後即跟隨太祖進行對蜀及江南的征討,立下許多功績。在太宗的時代也參加對北漢的征討以及回復燕薊的作戰。在真宗的時代以樞密使的高位病逝。清廉潔白的人品深受歷代皇帝的信任,是在宋這個軍事力量脆弱的國家之中盡力於平定天下的武人,與漢、唐等時代建國初期武將的類型可說是不太相同的。

——《宋史》卷二五八《曹彬傳》

趙匡胤

西元九二七~九七六年。在位時間為西元九六○~九七六年,為宋的初代皇帝(太祖)。繼父親趙弘殷以來,以武人的身份跟隨後周的英主世宗立功而當上近衛軍的隊長。在世宗以英年之姿去世時,他正因遼入侵的傳言而率兵出擊於陳橋,並在當地被推薦為皇帝,建國號為宋,是名豪爽的人物。他收拾了五代以來的混亂,並奠定了宋王朝的基礎,但同時他也為了要維持宋王朝而將麾下之武將兵權解除,具有考慮周到的英邁之面。只可惜在建立業績的隆盛時期依然未能取勝於遼,僅能夠將遼的南下加以阻止而已。關於他的死有很多的謎團,一說是突然暴斃,但也有為其弟,也就是太宗趙匡義所弒的說法。

——《宋史》卷一一三《太祖紀》

楊業

?~四元九八六年。麟州新秦(今陝西省神木)出身。年輕時即精於騎射,出仕於北漢。在北漢為宋所滅後改仕於宋。駐守於代州,並於雁門之戰中將契丹擊破。後來即有著一旦契丹見到楊業的軍旗即立刻退兵的轟動名聲。之後也一直於北邊對契丹進行備戰。可惜最後於監軍王侁的強制下出戰,在沒有任何諸將的援助之下,孤軍奮鬥之末終為契丹所俘,在絕食三日之後而亡。當朝廷追究其死因時發現問題所在,最後便將大將潘美及王侁等問罪。

——《宋史》卷二七二《楊業傳》

耶律休哥

?~西元九九八年。征服王朝遼的武將。自第四代穆宗到六代聖宗之間均一直處於第一線上指導遼軍。西元九七九年,當北宋的第二代皇帝太宗對遼的南京(現今的北京)進行攻擊時,負責救援的他大破宋軍。以後也數度南進與宋作戰,進出於莫州(位今河北省)。此外,西元九八六年宋的南京攻擊之戰中亦將其擊退。他雖如此地善於軍事,然在民政之上亦相當有能,以異民族的身份支配著中國的一部分,可說是征服王朝最初的政治家之材。

——《遼史》卷八十三《耶律休哥傳》

穆桂英

生歿年不詳。也有木桂英的寫法。在正史上雖然不見其記述,卻可說是中國史上女將軍、巾幗英雄的代表,幾乎可說完全沒有不知其名的人。她兼具美貌、武勇、智略、俠氣等身為民眾眼中英雄的條件,算是在與遼和西夏等異民族國家的持續苦鬥之中,宋對於外的象徵人物。「穆桂英大破天門陣」、「穆桂英大擺迷魂陣」等冠有她名字的故事甚多。

——《中國著名女將小傳》、《一百仕女圖》

狄青

西元一○○八~一○五七年。汾州西河(今山西省汾陽縣)出身。以一農家之子的身份從兵卒開始,活躍於對西夏間的戰爭,並得到韓琦及范仲淹等的知遇,於一○五二年時撥擢成為樞密副使。同年,於華南鎮壓依智商之亂成功。寡言而謹慎,是名在熟慮之後才會行動的武將,能與部下共甘苦,深得部下的信賴,而願意跟隨共同力戰,被稱為宋朝第一的名將。

——《宋史》卷二十《狄青傳》

包拯

西元一○○○~一○六三年。廬州合肥(今安徽省合肥)出身。生來對親盡孝,在政治上也以清廉之名臣而知名,同時待人和睦,無論政府高官或是貴族都很看重他。一般是以包待制稱呼他,在元曲等也以名裁判官的身份登場。於西元一○六一年時當上三司使、樞密副使而坐上政治的中樞,但於翌年過世。以他為主角的故事在各種戲劇上亦博得相當的人氣與歡迎,傳到日本亦受到喜好,常為其它的故事所取材,像是「大岡政談」中便可見其影響。——《宋史》卷三一六《包拯傳》

宗澤

西元一○五九~一一二八年。浙江省義烏出身。本為文臣官僚,後於金滅北宋,而南宋再興的時期於軍事面上活躍。以使者的身份一面對金,一面救出未被俘至北方的康王再建南宋。於宋室南渡後亦在守護華北之際用心於民政,築成一大勢力,讓金都對宗有所忌憚。只是,在主戰派支持者稀少之下,還受到對其勢力警戒的南宋政府監視,因而功績無以回報。

——《宋史》卷三六○《宗澤傳》

岳飛

西元一一○三~一一四一年。活躍於北宋末年至南宋初期。當時的武將大半均為在北宋滅亡時期自擁私兵而立,不但不識大字,而且在軍團規律統制上亦十分糟糕,然處在其中的岳飛不但教養甚佳,軍團規律亦十分嚴整,相當有名。他的背上刻有「精忠報國」等四個字,在力戰之下一時甚至達到是以收復開封之勢。其文學造詣以「滿江紅」而有極高名聲,惟同時也成為企求與金達成和議之主和派最高指導者秦檜的眼中釘,最後因其誣告而死於獄中。在秦檜死後,好不容易才回復名譽,並以武鄂王的身份加以祭祀,參拜其位在西湖邊之廟與墓地的人們至今絡繹不絕。在墓前置放有秦檜等陷害岳飛於罪者的銅像,常會受到民眾的唾棄。岳飛在近代也成為許多故事的主角,可說是中國最重要的民族英雄之一。

——《宋史》卷二六五《岳飛傳》

韓世忠

西元一○八八~一一五一年。陝西省延安出身。雖然出生在貧窮的家庭,但在十八歲時即加人軍中嶄露頭角。西元一一二七年北宋崩潰之際,他迅疾前往南宋初代皇帝高宗之跟前,翌年並擔任高宗南渡時之後陣守護一職。當時即曾在山東省沐陽一地大敗金軍,之後於一一二九年亦曾對金侵入浙江省的兀朮之退路造成威脅而活躍。除盡力於揚子江以南之地域安定外,在一一三三年以後亦以其宣撫使之地位擁有五萬之兵力,以及其背後豐富的財源守護淮東一帶。一一四一年,因秦檜奪取兵權而隱退,據說就此不再談論兵事。此外,其妻梁紅玉亦隨夫出征於戰場之上而為世人所熟知。

——《宋史》卷三六四《韓世忠傳》

宗弼

?~西元一一四八年。金之宗室出身,女真名為兀朮。宗弼則為漢名。為金之太祖皇帝的第四子,除活躍於對遼的討伐之外,之後的一生都在與宋的戰爭之中渡過。西元一一二八年到一一三○年之間曾追擊高宗在江南一帶轉戰。其後亦一面與宋進行作戰,一面經營取得的華北,以及努力於對宋的外交交涉之間。金對華北的經營在直接統治之前也曾有過一段傀儡政權的迂迴曲折時期,但他一直努力幹華北的軍事和民政之上。身為金最高之重臣與勇將之身,讓宋戰戰兢兢過一段日子。

———《金史》卷七十七《宗弼傳》

海陵王

西元一一二二~一一六一年。姓名為完顏亮,金第四代皇帝。本為皇族出身,而擔任表弟——也就是第三代皇帝——熙宗的宰相一職,當熙宗沉溺於酒而梢神衰弱之際趁機發起政變而當上皇帝。當時的金雖然不斷地在進行漢化,但他則是非常醉心於中國文化,意圖將金代換成為中國王朝般的中央集權國家,他這樣的理想相當地有名。同時他也南下意圖滅亡宋朝,以達成統一中國的目標。惟在採石磯一戰中敗戰,而後,在背地又發生契丹人的叛亂,立於窮地的海陵王結果就於揚州為叛亂軍所殺。還被第五代的皇帝世宗廢為庶人。關於他的事情甚至後來被拿來說成荒淫無道的代名詞。

——《金史》卷正《海陵紀》

虞允文

?~西元一一七四年。隆州仁壽(今四川省仁壽縣)出身。西元一一五三年時進士及第而歷任地方官吏,在秦檜死後登用進入中央政界。他的名望提高乃是在於海陵王南下之時,由於虞允文早就憂慮到這點而能夠迅速且無怠地對應,遂於採石磯一戰中大破金軍。造成海陵王被殺,而再度成立宋、金間和議。當時曾有高唱回復陝西省之對金強行策的論調,惟因不為其所接受而遭左遷。不過,他在兵制改革的進行時,同時也對支撐南宋的官僚多所推薦,使得人事之間變得較為公平。

——《宋史》卷三八三《虞允文傳》

完顏陳和尚

西元一一九二~一二三一年。金之武將。西元一二一六之前雖為蒙古所俘,但歸國後當上官吏,於地方赴任之後誤入獄中,翌年由衷宗加以赦免。於一一二八年蒙古軍人之時率領四百騎擊破八千騎蒙古軍,氣勢大為提升。接著在倒回谷及衛州之戰中又獲得勝利,惟終究無法改變金覆亡之勢,在一二三二年於三峰山之戰敗戰,逃往釣州之後死去。

——《金史》卷一二三《完顏陳和尚傳》

孟珙

?~西元一二四六年。襄陽棗陽(今湖北省棗陽縣)出身。生於武將世家,率領父親留下的忠順軍於荊襄一帶活躍,然這也表示著南宋的武將將所率領的軍隊私有化的事實。其顯著之例即是支配四川的吳氏一族,自建國以來四代握有四川之軍權。盂珙在對蒙古以及金的攻擊之中建立轟轟烈烈的勇名,同時還以那些為躲戰禍而南下的中原人民來增強自己的部隊,並為了維持增大後的軍團而進行兵、民的屯田工作,確保經濟的地盤。另外,他對佛教亦有所關心,有在動員軍隊之際必定焚香的傳說。

——《宋史)卷四一二《盂珙傳》

伯顏

西元一二三六~一二九四年。八憐部族之人。跟隨身為夫拉可汗部將的父親,在西域長大成人,後來在其請求之下直屬於世祖忽必烈汗,同時還娶了宰相安頓的妹妹為妻。西元一二六五年成為中書左丞相,以處事果斷而為人所知。一二七四年以降,成為對宋作戰總司令官,能夠完全指揮統率這支由多民族所編成的大軍,其實也是倚靠其力量。一二七六年,攻陷了杭州臨安府,捕得宋之皇族後凱旋回到大都,因功而為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大司徒。死後並被追封為淮安王。有「兼具將相之才」之評,可說是元初最大的功臣。

——《元史》卷一二七《伯顏傳》、《新元史》卷一五九《伯顏傳》

張世傑

?~西元一二七九年。范陽(今北京)出身。本來跟隨出身為金,後降服於蒙古的張柔,但因犯罪而南逃成為南宋的臣下。在呂文德的支配之下轉戰,因而嶄露頭角,西元一二七五年進入受到元之攻擊下的臨安府進行防皮而成名。以後也為南宋而力戰,於一二七六年臨安府陷落以後,舉益王為瑞宗皇帝,一面轉戰一面南逃。一二七七年時在與之呼應的文天祥等皆敗,而端宗亦沒的情況之下依然奮戰。下二七九年於崖山之決戰中雖然失敗,然還是脫逃而出準備再戰,惟因船遇大風翻覆而亡。

——《宋史》卷四五一《張世傑傳》

文天祥

字宋瑞。西元一二三六~一二八二。吉水(今江西省吉水縣)出身。在僅二十歲的年紀便以第一名的成績進士及第。當蒙古南下之際,遷都論調興起時,他則始終皆持反對意見,因此曾有一段時間遭到疏遠。西元一二七五年,蒙古軍來到江南,於文天祥的力戰之下曾使其敗退。在相繼的敗戰,以及欠缺人才的宋朝中,成績優異的文天祥自是快速出仕,西元一二七六年,當宋朝降服之際,已爬至右丞相兼樞密使,統領對蒙古的抵抗,雖於一二七八年時被俘,但一直到宋在崖山完全滅亡之後都不改其氣節,還在獄中詠唱「正氣歌」等詩表示其反元之氣概。

——《宋史》卷四一八《文天祥傳》

Admin
Admin

文章數 : 15038
注冊日期 : 2009-07-11

http://winggundam.show5forum.com

回頂端 向下

回頂端


 
這個論壇的權限:
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